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工程应用;汽车服务工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24-01

汽车服务工程旨在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熟悉与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能力素质,能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技术应用型大学,我校2004年申报汽车服务工程,2005年获得教育部审批,2006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约320人。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汽车理论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主干课,具体内容是在分析汽车运动的基本规律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和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 从而指出正确地设计汽车,合理地使用汽车以及科学地试验汽车的途径。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正确地设计汽车、合理地使用汽车、科学地试验汽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汽车理论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提升与改进对培养学生如何理解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贯彻“技术应用型、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通过在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工程应用,探讨和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工程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改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剖析

目前,汽车学院已建成了拥有50个座位的专用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仿真实训系统,该系统从影像、声音、文字、动画演示等多方面、多角度以三维的、动画的形式逼真地将汽车理论展现在学生面前;主讲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授课当中,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汽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设备近600万元,拥有汽车整车、汽车拖拉机性能测试仪、底盘测功机、电喷发动机实验台、整车性能实验台、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汽车工程系实验实训中心已能完成该课程所有的实验教学任务。然而,与国内外已有十几甚至几十年办学经验的院校相比,我们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我校的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只进行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老师在教学中满堂灌输理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汽车理论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很难与汽车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相联系。复杂的力学模型和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使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下滑比较严重。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

1.深化课堂实践性教学,将 “实验室”和“教室”融为一体[2]。针对目前学生实践性不足、对课外实践环节不重视的问题,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培养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优化,对实践性强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并设计出相应的创新性实践环节,建立专业实验室,以车辆整体或局部进行拆装或维修,在学生对车辆结构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理论授课,讲解汽车理论专业知识。采用该种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强化实验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本身特点的分析,将实验与理论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更好地掌握汽车性能实验内容,需要《汽车试验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因此,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在《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4学时的《汽车试验学》知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了基础知识铺垫的问题,又可以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和制动性等方面的实验中,使学生熟悉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1]。

3.追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

汽车理论中涉及到公式及其分析推导过程,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更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更能使公式的分析推导过程被理解和掌握。对于需要较强的形象思维或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中的动画和视频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

4.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积极性

开展积极的课堂专题讨论,深入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强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教师预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教师重点讲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之中[4]。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始终保持获取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5.改变考核模式,增加答辩环节

我校对课程考核的要求是平时成绩和卷面考试。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等,其比重为40%;卷面考试为闭卷方式,教师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分,其比重为60%。这种评价方法很难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丧失了创造性的动力。在汽车理论的课程考核中,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增加一个拓展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一个创新性问题的研究,并写成小论文,经教学团队中三位老师答辩评定等级计入成绩。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5]。

《汽车理论》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主干课。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实践证明此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焦洪宇,戴国洪,陈庆樟等.基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汽车理论》课程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46-47.

[2] 张明恒,韩小强,赵一兵等.汽车理论课堂教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5-226.

[3] 刘炳强.改善《汽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潍坊学院学报[J],2010,(4):148-149.

[4] 鲁力群.项目驱动下的汽车理论课程改革及实践[J],大学教育[J],2013,(8):86-87.

[5] 杨启梁,运兵,邓明星.《汽车理论》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2010,(11):1-2.

项目编号:上海电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A1-0212-00-010-52)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2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经典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以教育经典为视点,从教育经典中的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经典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教育经典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作用等方面具体论述教育经典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教育经典;教育改革;现实价值

教育基本理论来源于教育经典,更来源于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总结与理性思考,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教育家开拓创新的前景设想。因此,教育经典起着桥梁作用,其承接古今中外,连接理想与现实。然而,教育改革一直注重国外先进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对教育经典的现实价值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回归教育经典,思考经典的现实价值。

一、教育经典中的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基本理论,有些可指导教育改革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有些却值得深入探讨。例如,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部分学者并没有拘泥于权威,而是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为教育思想注入新鲜活力[1]。因此,对教育经典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要辩证看待,存批判精神,不要被权威禁锢了思维。真理与谬误之间往往隐藏着许多深层问题,我们应发挥正向功能,抵制悖论。

二、教育经典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

以《学会生存》为代表,其引起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影响当代世界进程的重要文献”“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学会生存》探讨了教育与人类的命运、民主和科学、就业、学习化社会、技术、国际合作等不同方面之间的密切关系[2]。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与各个领域之间、教育自身特点等组成的综合报告,有完备的研究,有不同背景的人们批判性思考的结晶,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对变化中的教育展开讨论,对主要问题寻求总的答复。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蒙学教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教导我们做人道理、处事之道和民族精神,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最终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学习国外教育经典,更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另外,要遵循人的客观发展规律,顺应天性的成长轨迹,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使课程改革真正适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培养他们成人成才。

三、教育经典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作用

21世纪科技、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也随之发生改变,科技与教育将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1世纪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教育结构将呈现出新特征,教育内容将焕然一新,教育手段将更加完善[3]。我们应将教育经典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充分融入课程改革,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首先,利用教育经典的优秀思想加强课程建设。教师要通过学习教育经典,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利用教育经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再单纯地说教,而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学习,勤于思考。再次,运用教育经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对人才更加具有选择性和挑剔性,学校必须摆脱过去单纯注重学生智育发展的理念,加强对教育经典的学习和运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学习的培养,以及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全、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运用教育经典,做好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生规划指导。教师应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典,更不要忘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勤勉的乐学思想,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教育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脚踏实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要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四、结语

教育经典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关系非比寻常,对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我们要在贯彻党的十精神过程中,逐步完善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克服前进中的挑战与困惑,为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机制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发挥独特优势。面对教育经典,我们也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课程改革的现实相适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4]。

作者: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文全.教育沉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0-81.

[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模式识别原理 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 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7-02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生源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可能理论知识欠缺,从而导致他们求学目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1~2]。

如何构造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如何满足研究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课题组以模式识别原理这门课程为基础,采取模块化、分级教学理念构建课程体系,验证教学效果和对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推动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式识别原理是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学科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运用技能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继续深入学习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我校的定位及生源的具体情况,构建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将该课程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过合理的整合,既体现了课程的理论性,又强调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1 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包含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模块和前沿热点模块。前者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后者则反映该课程与学科前沿性和发展性的关联,是开阔研究生眼界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本理论模块以讲授与自学模式组织教学,其思想是把课程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学习模块,在一定的理论和工程背景下,主讲教师传授课程要点,启发研究生自学。而针对前沿热点模块则由教师结合学科前沿热点提出科学问题,研究生组成3~5人不等的学习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讨论研究并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2 实践教学部分

实践教学部分结合手写数字识别这个实例展开教学,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解决该问题、鼓励研究生组建学习研究小组,设计实现算法,从而不断地提高研究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考核部分

考核形式与内容要与教学过程相适应,重点检查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及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把握本学科理论发展方向,提高应用所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将考核分为基本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这几种考核分别与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前沿性热点教学内容相对应。基本理论考核:侧重考查研究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安排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实践教学考核:侧重于考核研究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给出相应的题目,明确具体要求,由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通过网络提交设计结果。创新能力考核: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或组成研究小组完成一项题目自拟的研究课题并撰写阶段性学术报告或小论文,要求在课程结束后两个月内通过网络提交。

2 教学手段的优化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编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考虑模式识别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结构,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分解为九个模块,针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其中,基本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引导为主,强化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与沉淀;前沿热点研究内容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拓展能力;实践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分层次教学贯穿课程始终

模式识别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涉及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以及工程硕士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不同,对课程的要求不同,针对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安排不同的研究模块供他们选择,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术型硕士要求他们在九个知识模块中,至少选择四个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对每个模块至少采用两种方法实现,在仿真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每种方法的特点;针对专业型硕士要求他们在九个知识模块中,至少选择三个模块进行仿真研究,给出仿真结果并分析影响结果的因素;而针对工程硕士仅要求他们在能够理解模式识别原理的基础上,编程实现九个知识模块中两个。

3 结语

在模式识别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完善课程体系,结合模式识别原理的教学大纲建立了九个知识模块,这九个知识模块分别对应九种重要的模式识别方法,并利用这九种方法解决手写字体识别这同一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加深对每种方法优缺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马跃良.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管理机制措施剖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8:33-36.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8―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普遍开办的一个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二百多所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概括起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综合性大学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是师范类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是理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显然,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既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综合性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专门工作人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打造国家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地区实际,形成和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在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凸显三大特色,即的专业性质、“师范”性的培养方向、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色。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质在于搞清楚该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或其他工作等。但是无论如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体现本专业的性质和学科的基本要求。

2005年5月11日,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设立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专业,必须体现理论学科专业的性质要求。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三是具有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四是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六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省属师范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素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大学,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科方向和特色。

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五十多年专业建设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基本理论扎实、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质好、知识广博、师范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强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具备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能力。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职业领域和岗位是什么?这是专业定位问题,也是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又是追求专业特色的基础。国家实施“质量工程”,进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如果社会不认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秋,广西将正式全面启动新课改。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受动性,这是由于其地域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这无疑会影响相关课改实践的尝试,也影响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硬件更新。因此,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适度倾斜课改政策,也需要教育先进地区的帮助与合作。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群体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勇于超越,充分发挥主体性”。

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域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心理等,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如风俗、语言等对课程内容的影响,民族关系对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民族心理对学生学习心态与目的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省区,现有十二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本身拥有自己灿烂的本土文化,其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都能为当前新课程改革服务,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中学政治课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反映民族地区新课改的要求和特色。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努力开发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教材,以满足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满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不同于特点。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质的优越性。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基础扎实、政治坚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型普适性人才。在此前提下,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其培养要求是:“要求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开放、乐观向上的人生理企”。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这两所重点大学都不强调师范性,而是强调普适性。原因在于,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和“211”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不在于培养师资。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是师范大学的老大哥,然而,它目前正在朝综合性大学努力,争取打造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逐步趋于强调学术型的综合性人才。而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主要承担着广西中学师资的培养任务,是广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师范性”培养方向是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优势。

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从1943年到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卫生学 课程改革

一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无法与实践融洽接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方面,主要围绕着三个目标来展开。首先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自己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为角度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其次是为了能够体现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而展开教学设计,最后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角度进行课程教学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这些美好的教学愿景并未能够与实践做到融洽的接轨,在合理性和操作上都存在着许多困难。由于课程目标的论证并不十分全面与充分,最终导致了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并不能够平衡好基础理论和实用技能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可开发空间较小。

当前我国学前卫生课内容在大体上能够做到条理清晰,无论是系统性和严密性上面都做得恰到好处,然而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空间却过于狭小。学前卫生课程的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表面上似乎教材阐述了很多知识点,但是仔细推敲后却不难发现其中缺少了许多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性知识的介绍。最终让学生产生进入职业院校是为了学习专业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

(三)教学模式单一无趣。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育主要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教师成为了整个课程教学的主角,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的重要性,理论教学单一乏味,整个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围绕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展开,学生在课堂当中扮演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长期以往对课程的学习就是去了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让理论与实际出现了分道扬镳的尴尬局面,学科教学的形式化趋势变得日益明显。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端正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

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学前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师人才,他们应该是拥有崇高的道德理想,专业化的技能知识,综合素质搞并且具有敬业乐业和创新的精神的人才。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学习是构建技术型幼师队伍的基础环节,因此每一步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明确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领域当中的基本理论和对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让学生对基本的术语和学术观点拥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讲侧重点放在对学龄前儿童卫生保健的实践性培养方案设计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原理知识,有效的解决实践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教师应该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具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脑海当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另外一个方面还应该引导他们掌握好理论知识中的精髓,培养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其次是要明确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学前卫生学知识是在人们的生产与实践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一种集合的形式呈现在培养方案当中,这也是帮助今后我们进行科研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当中能否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的展开保教工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是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当中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脱离学科本文课程体系的束缚,做到以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从以人为本,为社会服务,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的角度出发,围绕着问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角度进行模块式教学。课程内容应该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时刻的紧随学科发展的脚步进行创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借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运用先进的技术搜集最全面的资料。及时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及时的向学生介绍学术界对儿童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各种食物搭配的营养搭配知识,儿童行为心理学的最新解释以及治疗方案,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前卫生学的知识体系,及时掌握好学前教育的动态和成果,让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情况。

其次,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结合个人几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对其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知。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在没有亲身经历的前提下,是无法做到准确的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模型和标本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当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学习,运用客观形象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累积感性的经验。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展开探讨,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学前卫生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课程教学目标无法与实践融洽接轨,课程可开发空间比较小,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无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分别是端正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对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叶肇芳.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49—02

学科教学论,又称分科教学法、分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各院系都要开设的教育学科专业,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质。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本是为培养中学师资而设置的课程,理应引领和指导中学学科教学。但目前这一课程的内容设置却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扭转这一局面,真正体现学科教学论应有的价值,对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内容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和改革。

一、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1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品质也是我国近年来教师教育的主要导向”…。学科教学论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其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各专业学科基础课作为先修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师范性和实践性。它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教学体系,也就是学科教学中教与学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因此,学科教学论是形成教师专业品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课程。基于此,学科教学论课程应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内容设置。

2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师资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从数量满足向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时期”。但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问题认识并不到位,很难较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教学实践。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论课程要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对教师职前教育,要加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3 是学科教学论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学科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当前,学科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整合不佳,实践环节薄弱。第二,内容比例设置随意性大。如实践内容的设置,有的院校占总学分的47.06%,而有的院校仅占总学分的13.3%。不同院校设置的差异,说明目前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三,学时有限,致使课程表面繁荣,但缺乏实用性。可见,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尚未形成共识,易流于形式,亟待改革。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 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课程内容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中学合格教师,这决定了其课程内容设置要充分体现基础性,要以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重点,侧重于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被定位为应用理论学科,这表明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面向的对象是从没有中学教学经验的学生,其课程设置更要注重实践性,而且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

3 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原则

课程内容改革应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发展变化深受社会时展的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要充分体现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改革

1 改革的理念

基于学科教学论课程目标,确定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改革的理念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指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要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而学习者的发展主要是指其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发展素质。该理念的树立,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从而凸显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价值。

2 改革的主线

高师的教育对象决定了其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要充分体现其基础性,要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重点,为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设置的主线为“教师专业成长”。

3 改革的步骤

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改革的步骤是:树立明确的理念,确定正确的主线,以二者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所选择的内容具体化。即“课程理念的确定一课程主线的确定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课程内容的完善”。

4 课程内容构建的思路

学科教学论课程一般包括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技能课程和学科教育实践课程。本课程内容的构建就以上述内容作为一级框架,并抓住“教师专业成长的主线”,选择能充分满足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二级框架。

第一,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在这一框架下,要突出理论课程的基础性以及对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中可选择开设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学科教育发展简史等课程。其中,学科教学论课程应作为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科课程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学习理论及学科的教育教学科研;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初、高中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学科教育发展简史可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选择一般遵循学科特色和学科历史的发展。

第二,学科教育技能课程。在这一框架下,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开设以下课程:学科教学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学科实验实践教学。其中,学科教学技能应作为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实施技能;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可作为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学科实验实践教学可作为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指导,也包括常用教具的制作。

第三,学科教育实践课程。在这一框架下,要侧重学科实践教学的大胆尝试,可开设学科微格教学、经典学科课例赏析与试教(或模拟教学)、教育见习和实习等课程。其中,微格教学应作为必修课,以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模拟中学教学实践训练为主;经典学科课例赏析与试教(或模拟教学)可作为选修课,以讲、评、练、教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参加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