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遗传学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遗传学前景范文1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闻传播学;创新意义;发展前景
1手机媒体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即为手机媒体。手机媒体需要以手机作为信息以及接受的终端,其平台就是手机上网,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各种以音频、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传播移动传播媒介。手机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广义的手机媒体涉及到以往的手机短信、手机广播以及手机报纸,同时也包括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视频、手机新闻网页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种形式。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今时代,手机其实就是一台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电脑,同时也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4G等新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娱乐游戏、新闻传播、信息服务以及移动虚拟社区等各种附加功能会逐渐增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书籍、收看电视等,手机就是一张隐形大网,能将众媒体进行整合。
2手机媒体的特点
1)手机媒体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即时传播性。手机在当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体”之称,形容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机不离身。另外,手机也能将时间以及空间限制打破,极大缩短新闻的“时间差”,打破新闻“时空性”,新闻媒体报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标正在实现。2)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和接受模式。因为终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传统媒体要完全实现个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手机媒体就能实现传播分众模式。在大数据基础之上,手机媒体能对用户以及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使受众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欢知道的媒体信息。3)手机媒体的多形式化。手机媒体能将文字、音频、图片、网页、视频、影像、实时语音以及电子邮件等功能进行整合,使之呈现功能一体化,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功能,在手机媒体中能将同一种内容整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3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
1)手机媒体传播格局的创新。新旧媒体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进程,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不断的壮大;同时,传统媒体也对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进程。2)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创新。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大众传播成为手机媒体的一大功能。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被手机媒体融合为一体,也渗透着自我传播。手机媒体既能实现先行方式传播,还能实现非线性方式的点播以及下载,从而使异时性传播和实时性传播实现共存,受众既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了解当前的新闻,又能了解过去的新闻。在手机媒体的传播和接收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选择性在不断的加强,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自由选择、发送,能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性。受众能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新闻、电影以及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节目信息的在线收看,还能将其与朋友分享,完成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全面对接。与互联网连接的手机其互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因为其本身就较为注重互动性,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以及受众的反馈。比如,人民日报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条消息,关注人民日报的微博用户就能接收到消息,没有关注人民日报的用户也能对其进行检索,而且还能对微博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一来,就使用户以及媒体的供给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3)手机媒体新闻内容的创新。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用品,新闻产品形态以及内容因为UGC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传统媒体报纸也能通过手机报进行简要报纸图文内容的发送,也能将音视频内容在手机网站上进行展示,还能将所要推送的内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进行。另外,手机广播也增加了和受众沟通的渠道,能随时通过手机广播App客户端进行广播信号的接受,还能任意收听各种网络广播电台节目,同时也可以进行广播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而手机电视的创新和发展,其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缺点也得到了改进,能对电视直播进行随时随地的收看。传统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以及传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种传播媒介的在不断实现深度融合,当前的媒体进行全媒体运营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资源的调度,受众也能在全新闻形态产品的展现下,得到更为全面的感官体验。手机网络也经历了2G、3G,到现在的4G,新闻信息的接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不断出现“自媒体”“全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用户自制以及专业新闻生产共同承担起了监视环境的社会责任。
4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体平台,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手机各项功能的多样化和科技化,手机的“媒体”地位也逐渐得以体现。现如今手机微博、手机博客、手机支付、手机视频以及各种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App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手机媒体俨然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手机媒体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媒体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首选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这种需要第一时间让大众了解的新闻方面,手机媒体将更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技术也向着更加智能化、个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4G大战的硝烟未散,5G争夺的号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奏响。无线技术的更迭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快”,那么未来的5G依然还是简单的、速度上的惯性升级吗?ITU(国际电信联盟)给出的答案是:5G,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会带来如下八个方面的改变:峰值速率达到20Gbit/s;终端用户获得的有效速率在100Mbit/s~1000Mbit/s;时延缩短至最少1ms;移动性可支持最高500km/h;连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万链接/平方千米(面向广连接场景);能源效率节省100倍;频谱效率提升5~15倍。5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新闻传播体验上画面感觉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时,获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领域流行一句话,1G、2G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3G、4G完成了人与物的连接。而对于5G,业内人士和专家已经对万物皆可联的生活场景达成了基本共识。正如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的描述是:未来5G将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为链接万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路,是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以手机作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将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5总结
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与大众传媒接触的要求降低,受众在多媒体信息多渠道传播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能对新闻传媒信息进行大量的接受。新闻媒介内部,手机媒体需要和通讯公司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两者在利益分配和理念融合等方面的还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时代,受众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媒体应该提升自身素养,对自身的新媒体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利用新媒体不断获取信息,以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新媒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畅.手机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16.
[2]赵婷婷.手机媒体在创新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5(8):89-90.
[3]张洁.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创新研究——以小米手机营销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魏艳.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J].青年记者,2014(14):65-66.
[5]鲁帆.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几条路径[J].中国记者,2014(3):76-77.
遗传学前景范文2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肿瘤
中图分类号:Q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69-1
表观遗传是1942 年由Waddington 提出的[1]。表观遗传学在基因调控、表达和遗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肿瘤与免疫等疾病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1 DNA甲基化异常与肿瘤发生
(1)DNA甲基化修饰肿瘤细胞整个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低甲基化[2]。染色质结构因为低甲基化的大范围出现而引起改变,通过降低染色的质凝聚程度,可以使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DNA的甲基化是由S2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使胞嘧啶转化为5-甲基胞嘧啶(mC) 的反应。在一般的状态下,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是没有发生甲基化的,如果发生甲基化,就会使基因不发生转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抑制癌症的基因、DNA修复的基因等等就会失去功用,使正常细胞的培养与调控发生改变以及DNA损害不能被及时复原[3],从而产生肿瘤。
(2)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基础结构蛋白质,具有五种类型:H1、H2a、H2b、H3、H4,它们能够与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组蛋白乙酰化酶(HAT)是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酶,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就是由其决定着,与肿瘤异常基因表达有关。在HAT基因剔除试验中,p300-/-小鼠在妊娠的早期就死亡了,其神经形成、细胞增殖和心脏发育等方面存在很多缺点;p300-/+小鼠的胚胎期的死亡数量非常多,在胚胎分开的细胞中包含特异性的转录缺点与增殖障碍[4]。
(3)染色质重组染色质重组是指染色质的位置、结构等包括紧缩的染色质丝在核小体连接处松开,从而使染色质发生释放,显出了转录基因启动子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使其可能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5]。染色质重组能够调节基因的转录,同时还参与一些最基础的细胞生理过程,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染色质重组的不同能够导致的肿瘤也不不同,由此我们知道这些生理过程通过相互联系而起到作用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染色质重组途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6],但是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染色质重组途径之间的确切关系,仍然有待于研究人员去进一步地探索。
2 表观遗传修饰与抗肿瘤作用
(1)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物DNA甲基化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因此,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性能已成为研究抗肿瘤作用的新方法。5-氮杂胞嘧啶核苷(azacytidine)与5-氮杂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2’-deoxycytidine)是DNA甲基转移酶的有效抑制剂。有资料表明,在使用5-aza-2’-deoxycytidine 后使用zebularine,能够非常好的地诱导并稳定p16基因的表达。
(2)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受到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的影响,但是该修饰过程是可逆的,这就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研究最多的是HDAC抑制剂,到现在为止已开发出很多结构不同的HDAC抑制剂。主要有环状四肽类、羟肟酸衍生物、苯甲酰胺类衍生物、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及酮类。研究发现用HDAC抑制剂诊治几种类型的白血病和实体瘤,结果非常好,副作用小,传统的化疗药物好很多。
3 应用前景
研究表观遗传中各种突变致病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以帮助我们阐明表观遗传的机制,为新方案的设计、新药的研制提供科学的依据。人们可根据表观遗传学信息能被一些化学物品所逆转的原理, 对疾病治疗进行探讨。如可通过DNA甲基化抑制剂防止肿瘤的发生, 也可用去甲基化物质使抑癌基因及DNA修善基因的功用得以恢复, 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树汉.肿瘤表观遗传学的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8(1):8-13.
[2] StresemannC,BruecknerB,MuschT,etal.Funtional diversity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in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J].Cancer Res,2006,66(5):2794-2800.
[3] Widschwendter A,Muller HM,Fiegl H,et al.DNA methylation in serum and tumors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J].Clin Cancer Res,2004,10(2):565.
[4] 刘鹏,王一理,司履生.组蛋白乙酰化及其与肿瘤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263-265.
[5] MasieroM,NardoG,lndraccoloS,etal.RNA interference:implications for cancer treatment[J].Mol Aspects Med,2007,28(1):143-153.
[6] Chert W,Cooper TK,Zahnow CA,et al.Epigenetic and genetic loss of Hicl function accentuates the role of p53 in tumorigenesis[J].Cancer Cell,2004,6(4):387-398.
[7] 尤程程,黄利鸣.DNA甲基化与肿瘤[J].广东医学,2009
遗传学前景范文3
关键词:MOOC SPOC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16-02
1 MOOC、SPOC的概念
1.1 MOOC的概念
MOOC英文缩写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称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又称慕课。MOOC是一种学习的课程,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不对大规模的人群收费,任何人只要决定学习MOOC,就可以登录网站并注册学习。注:“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
MOOC是一种新形式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式课程,由加强知识传播、分享、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替代了传统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的模式,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地开放网络综合在一起的新的课程模式。
1.2 SPCO的概念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仍然像“慕课”一样属于在线课程,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主要特点:人数少、在校注册(收费),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辅助线上或线下课堂并进行答疑。优点为:(1)模式自由度;(2)全程关照度;(3)出勤率;(4)身份验证等。其缺点为:教育效率,SPOC的教师需要投入比MOOC教师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但学习课程的学生人数却往往只有后者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效率”自然也就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人数较少,才可以实现教师完全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帮助完成作业地批改、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讨论,甚至可以面对面“补课”。与MOOC相比,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基本独立自主的学习,即使有讨论区,也就是那些少数活跃学生的舞台,并且提问后获得解答的效率还是和直接询问教师是无法相比的。
2 大学生传统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大学课堂教学形式陈旧单一
就目前而言,大学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向,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单向灌输为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规律性下降,从更深层次上说学生的观念功利化,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出来。使得学生收获和满意度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很多大学教师试图发掘运用MOOC的发展与学生需要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替换掉以往的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2 大学教师操纵教学过程
目前,在大学课堂模式中,教师主要扮演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指导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分配等都由教师安排,教师习惯性的把一节课的完成视为教学任务的短暂性结束,忽略了学生课前知识预习和资料搜集的重要环节,从而也忽视了学生朋友的角色发挥,使得师生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隔阂,无法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参考,从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失去了主体地位。
2.3 教学内容预成化
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教师自然而然的就产生预设心理,所谓预设心理就是教师上课的地点、时间都是固定的,面对固定的学生,使用固定的教材,支配着教师课前进行固定化和程式性的备课,形成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而不去发掘最新的授课内容吗,没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纵使学生对知识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无法得到先知状态,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创新和全面能力的发展。
3 MOOC以及SPOC环境下的大学生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 增加高校管理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
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创造精神、追求文化的场所,高校管理制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标准具体的制度要求,有利于绩效测定、责任界定、提高高校管理等具有理性权威。首先,高校要经常进行自我提升和改善发展,提出新高校制度要求,社人、人和学校的发展实现对高校制度化的超越,重构制度的程序。其次,是制定制度的多样化,制定管理硬性指标的同时,大胆创新和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放在首位,灵活将精品课程建设和实施方面有效结合,避免了高、大、空等具体制度,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和最大发挥限度,实现民主、自由、公平、宽松的人性化教育环境。最后,根据教学科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新模式,经过不断地尝试、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意识的提高,去热爱它、认同它,同时教学也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3.2 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宣传引导
对于受传统文化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同时教师对分层混合教学模式的认识、了解以及熟悉程度都不够透彻,教师通常会继续沿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意识里只有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即可,对该模式不予以采用和实施,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对分层混合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此进行该模式的理论构架和实践操作进行详细解说。其次,对该模式进行探究和想法研讨,可以利用座谈会的形式,对该教学模式的利弊进一步交流,创新,加强引导,沟通交流是对该模式通过的重中之重。最后,就该模式进行课堂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认可,进行课堂运用,运用到实践当中,从实跟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整套教学模式,虽然在整个推行过程中很困难,很复杂,但该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高校重视,大力推行相关政策并施以指引,运用中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进一步带动高校创新发展的新气象,使该模式在实践中体现真正的实践价值。
3.3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在教师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缺少相应的动力机制,人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换言之,寻求目标、满足需要是人的行为方向,人如果有了动机,有了激励,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使分层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激励教师更加努力,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其中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缺一不可。首先,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和量化指标,让教师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步步的朝着成功努力。其次,需要公平、公正的评估机制来维系,在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避免所有努力功亏一篑,必须将评估机制在运作程序中公正透明,严格按照指标完成,教师通过客观评估机制来获取相应的奖励。最后,敢于实践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秀教师,还需要注重精神奖励,颁发荣誉奖章,使其成为学习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激励其他教师更加地努力,进一步提高高校良好的教学氛围。
4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正逐渐呈现信息教育的特征,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材立本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评估过程化等,甚至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诸多教学要素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使计算机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但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帮助学习,关键在于师生将现代新兴技术发挥到最大功效,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它和语言一起成为积极思维和行动的工具和目的,运用信息构建新知识能力、培养用英语和网络进行各种交际合作,成为当代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华莉.外语教学立体化互动模式研究――种生态学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2012(3):68-73.
遗传学前景范文4
一、教学重点内容要突出
《动物遗传育种》共十二个章节,本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其中动物遗传学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部分对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遗传的基本规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为以后学习变异、群体遗传、畜禽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等打下良好基础。坚持“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结合实践,掌握染色体观察、遗传规律验证等实验方法和技能,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育种学部分,重点是选择原理、选配技术、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相应的实验也要侧重,并加大畜禽体尺测量、系谱编制、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的估计,杂种优势率的计算等实验的教学时数,而对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冷冻胚胎保存、种用价值的评定―BLUP法、畜禽育种的组织、抗病育种等内容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高职高专人才的特殊性,可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当前培育新品种、新品系的方法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本课的重中之重则是遗传的基本规律、选种、选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是其他章节的基础,只有对这几章深入透彻的了解,才能有利于学习其他的章节。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动物遗传育种》是研究动物遗传机理,家畜改良方法、培育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当今优良品种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它可以提高动物的产量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遗传育种学的学习和实践,正确运用遗传规律和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系,为动物生产和育种服务。
在讲授《动物遗传育种》理论课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好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理论内容讲完之后紧接着安排实验实训课。比如在讲授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理论课时,紧接着安排多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的实验实训课,这样教学中心自然就从理论教学转到实践教学中来,增强了课上与课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升华;有些课程也可采用一堂理论一堂实验,使理论与实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选配中近交程度的分析内容极为适宜。比如在讲近交系数的计算时,第一堂课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步骤,而后进行近交系数的计算的实验内容,这样使课堂内容直接融入到实验实训课,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学会计算个体近交系数的方法,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采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遗传学部分理论性非常强,在讲授中需引用大量例子来借鉴说明,需要大量挂图、多媒体、CAI课件来加强感性认识,比如染色体观察,特别是减数分裂的过程,采用常规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课件PPT形式把减数分裂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得减数分裂的过程具体、直观、简单易懂,会为学生理解联会、交叉互换,父源和母源的遗传物质发生互换等,提供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同学们一目了然,并为以后学习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互换定律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用,在实践教学及实习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比如实训1染色体的观察,教学手段、方法可运用投影、多媒体对染色体的细微结构、细胞分裂情况进行演示。结合模型和理论讲解,使抽象的知识便于理解。比如育种实训6家畜家禽品种类型识别,可采用多媒体的幻灯片观察各品种特征。利用标准的动物模型,进一步识别典型品种的特征,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其他实验教学或实习教学前将实验教学或实习教学练习步骤、注意事项、考核标准以课件形式投影到大屏幕,学生可以参照课件自我训练来规范自己的操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训教学,提高技能水平
实训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掌握实训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实训12杂种优势率的计算,学会根据杂交实验结果计算各性状杂种优势率的方法。通过实训,掌握实训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动物生产与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精心指导,在进行实训教学中,使学生的自主性更大些,每个小组自定实习计划,独立完成实习,老师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在实训过程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将学生实训中出现的共同问题,集中分析。
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实训等相关实践,使学生能综合地、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本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五、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搞好校企合作,通过课程综合实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在生产实践中运用遗传知识分析常见的遗传现象及处理育种的基本数据,运用性能测定、系谱测定等鉴定手段对种畜禽进行选择,应用杂种优势理论选择最优组合生产商品畜禽的技能。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实训内容既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院内教学基地与实验室条件,进行现场教学示范和实际操作,同时也应以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为主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之后,综合应用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校企联合完成一个生产实际项目的开发,实现“案例项目一体化”。具体形式有:
1.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养殖小组活动、养殖技术服务指导、假期顶岗实习和承担种猪场选种与选配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提升应用家畜遗传育种技能的能力。
2.网上集体答疑,难点重点突破。在课外,教师利用QQ群和课程网站上的论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遗传育种有关资料,注意收集遗传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学习中,要善于联系相关学科与实践、勤于思考、注重相互交流、讨论,形成遗传的观念,从遗传与变异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六、加强考试方法改革,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外,考试模式也是《动物畜遗传育种》教学改革和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考试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死记硬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还能在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遗传学前景范文5
现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孕育发展,生物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生物技术是我国发展最快、潜力最大、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可见,生物技术的发展势头之迅猛在产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人们已认识到生物技术已逐步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群体中最富有活力的领域之一,并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等其他高技术相互结合,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增值产业链,它的新概念和方法正带动农业、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环保等多领域技术的共同进步。发展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环境和健康等许多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生物技术,能够有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生物安全。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生物技术的危害远远大于核武器,因此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
2007年1月2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会上明确指出:“十五”期间,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尤其在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863”计划共有15个品种获得一类新药证书,109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还表示,科技部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在确保国家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在重大医疗器械设备、海洋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实施重点专项。会上还提出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新亮点,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并在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由政府牵头,大力发展本国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均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列为战略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面对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在“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技术产业被列入国家十二大高新技术工程,在国家“863”技术和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和推动下,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向着国际化方向迈步。
由此可见,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已经开始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并可以引起医药的第四次革命浪潮。
转基因新药将进入临床试验
项目简介:转基因动物是利用细胞分裂,染色体倍增原理,通过实验的方法,将人或哺乳动物的某种功能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里,使导入的基因能够与受精卵的染色体DNA整合在一起。随着细胞分裂染色体倍增而倍增,使动物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带有导入的基因,并能够将其稳定地遗传到下一代的同类动物。其不仅彻底将基因的培育工作从实验室转移到动物体内,还能通过动物自身的繁衍生殖。
项目负责:医学遗传学专家曾溢滔院士。
项目进展:在未来5~10年内,转基因新药在我国就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开始引领新一代医药产业。
意义:应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制造药物是一种可以获得巨额经济利润的新型产业。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研究
工程简介:近年来乙肝疫苗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生物制药领域,乙肝疫苗在市场上是巨头。
目前,乙肝新疫苗保护的靶对象正逐渐扩展为慢性肝病患者和肝炎病毒携带者,国外在单一抗原HBV疫苗基础上开发了多种抗原疫苗,临床表明预防甲肝、乙肝有效率在98%以上,因此合并有S抗原的Bio-Hep-B和Hepagene有望能替代现在广为使用的重组疫苗;预测到2010年,相继问世的疫苗将占HBV疫苗市场的20%,DNA疫苗、口服植物性疫苗、联合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有望成为新的热点。尤其是治疗性乙肝疫苗与现有抗HBV药物联合应用,将是肝炎新疗法之一,在这一方面,江苏复旦悦达生物技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肝治疗性疫苗已完成临床研究,商品名为乙克。
工程负责:江苏复旦悦达生物技术公司
进展与意义:目前乙肝疫苗尚在研究中。它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疫苗品种,中国疫苗市场目前处在起步阶段,从市场规模到消费观念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糖尿病及各种疾病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学研究
简介:该系统根据各种计算公式与方法设计诊疗方案,并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运算,综合中医饮食疗养学及现代营养学之所长,能够实施对患者终生饮食治疗的科学指导,有力支持药物治疗及体育疗法,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饮食疗法虽然是糖尿病治疗诸多环节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措施,但是由于以往常用的饮食疗法存在公式复杂、计算繁琐、食谱固定、适用性差,因此不容易满足患者饮食习惯的需求,致使患者饮食治疗不到位,血糖控制不理想,不得不加大药物的剂量,一方面增加了潜在的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另一方面使患者背负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及各种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系统”在设计思想中,充分考虑了融合中西医特色,旨在取长补短,以提高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效果。力求达到画面清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由于该系统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平台界面,最终的结果均需通过人机交流来决定,能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人性化、个体化的科学、合理、全面的膳食指导,不仅能够充分尊重个人的饮食习惯,而且大大加强饮食疗法的可操作性。
突破:本系统根据中医药学的特殊需要设计完成了中医饮食疗养库。在中医食物疗养库的文字录入程序中,实现了中文智能识别的快速、批量、准确的目标,同时利用模糊识别的方法检索查询中文信息,在完整保留古代资料的前提下,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汉字数据冗余,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检索的精度及广度。
意义:“糖尿病及各种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系统”的开发成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中文工作平台。并具有极强的计算、统计相关数据及打印功能,更有利于该项成果的迅速推广应用。
生物芯片检测仪
简介:该设备是上海裕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用于生物芯片反应结果检测的自动化仪器,采用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全自动摄取、处理、分析、打印生物芯片检测结果,采用了自动找点技术,智能性高,具有扫描范围大、扫描速度快、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全自动定位图像分析技术、全自动数据分析处理、操作简便等特点,适用于利用化学发光原理的生物芯片反应结果的检测。
进展:目前该项目处于中期阶段。
意义:可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实习以及临床检验等多个领域,市场面向医院、体检中心、血站等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院所。
生物芯片进行骨髓分析处理技术
技术简介:一种利用生物芯片对骨髓进行分析处理的技术, 是把多个捐献者的基因样本采集到一张生物芯片上,同时进行分析处理。而以往的技术一次只能对一个样本分析处理。这种用于骨髓分型的生物芯片,只有手指大小,仅一张就可以存储上万个人的白细胞抗原基因。据介绍,对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进行分型是进行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的前提,在我国,这种技术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很高。每进行一份骨髓分型,就要支付500元费用。
技术进展:据介绍,目前美国骨髓库数量接近600万人份,而中国只有36万人份,难以满足患者的成功配型需要。如果要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用通用的技术至少要20年,而采用生物芯片技术,时间可以节省一半,费用将节省1/3。
意义:日前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它可以大大提高骨髓分型的速度和准确度。
生物特征识别核心技术研究
技术简介:该课题是在人脸检测、面部特征提取、人脸识别与确认等核心算法、关键问题解决方案、应用系统设计等领域的成就。在课题组完成的二十余种算法中,大部分是独立提出的,有一部分是对现有算法的优化和改进,而且成果已获得实质性应用。在指纹识别方面,提出了混合模型的定义和复有理多项式的方向图模型等一种新的基于模型的指纹奇异点求取方法,并首次提出了断纹的概念,在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用于门禁的指纹识别系统。在掌纹识别、在线签名认证和多生物特征融合方面,独创地给出了皱纹的定义,并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方向图计算方法来准确的计算点的方向。完成了由皱纹点到皱纹的折线段描述。实现了一种融合人脸和指纹的身份认证系统。
技术突破:在基于人脸重心模板的实时人脸检测、基于自适应样本重采样技术的实时人脸检测、基于遗传算法的学习集扩展方法、结合人脸图像加光技术的特定人脸子空间人脸识别、基于变换域子空间判别分析的人脸识别与确认、基于球面谐波的光照估计和光照补偿策略、基于3D重建的姿态校正方法、误配准灾难问题研究、基于AdaBoost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多分量统计子空间判别分析等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国家机关及社会安防领域具有广泛而特殊的用途。
技术进展:该项目处于中期阶段。
意义:研究成果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高强度浅封堵技术研究
技术简介:随着人们对微观力学和宏观力学的研究,提出了通过紧密堆积理论和材料颗粒大小分布来提高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的技术思路,通过调节混合物固相的不同颗粒尺寸分布,进行级配和加工,使堵剂体系含有多种尺寸颗粒,实现良好的孔隙充填和混合物的紧密堆积,即单位体积堵剂中含有更多固相,从而得到高性能的堵剂。新型高强度堵剂主要由主剂、减轻剂、增强剂以及相配套的分散剂、悬浮剂等外加剂组成,采用减轻剂、增强剂两种材料复配使用,既满足了密度指标的要求,又保证了浆体的沉降稳定性。现场可根据施工需要配制出密度1.3 g/cm3~1.9g/cm3,适应温度为室温~150℃的堵剂。
成果分析具体如下:1.研制出高强度堵剂的主体配方并分析了堵剂各组分的变化对堵剂性能的影响。 2.通过岩芯试验表明堵剂对不同渗透率岩芯都具有很强的堵塞能力,渗透率在20μm2左右的岩芯的堵塞率达98%以上,10μm2左右岩芯(长度为24cm)突破压力在10MPa以上。 3.进行了8口井的现场试验,成功率100%,累计增油5000余吨,创产值200多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场试验表明其对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具有非常强的封堵作用,可用于注水井调剖施工及油井堵水施工。 4.高强度堵剂具有较强的自然选择性能,能够优先进入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带并形成有效封堵。 5.高强度堵剂具有较广的适应性,可用于砂岩、灰岩等不同地址特征条件下的调剖堵水施工。
技术进展:目前处于中期阶段,该项目经过一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中科红”海湾扇贝繁育
简介:“中科红”海湾扇贝是在张福绥院士引进海湾扇贝的基础上,突破构建海湾扇贝自交系和杂交系的技术障碍,构建了“壳色-生长”育种模式,培育出橘红壳色、性状优势明显的海湾扇贝新品种,其生长速度较海湾扇贝常规养殖对象提高 15.6%,成活率提高 19.2%。同时也创立了贝类家系育种新途径,构建了新的育种模式。
专家介绍,对繁育的“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数量和规格都进行了随机取样测量,并采用目测法对壳色纯度进行了检验。检验测量结果显示:“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数量2544万粒,平均个体壳高2.6±0.5 mm,最大个体壳高3.5mm,最小个体壳高1.5 mm。红壳色个体比例达92%以上。
遗传学前景范文6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关注弱势群体
本刊讯 比利时布鲁塞尔消息: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是为纪念弗雷德里克・班廷的诞辰而设立的。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百思特以在1921年发现胰岛素而著称于世。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在上升。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了2.3亿。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每年因它而丧命的患者人数与因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相上下。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选择的主题是“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中的糖尿病”。全球糖尿病代表组织正在把目光投向糖尿病的健康不平等,并正在推广一种理念,即每个糖尿病患者均有权享受到他们各自国家所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是一个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90多个成员机构的组织。其使命在于在全球推动对糖尿病的关注、预防和治疗。世界糖尿病日是由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起的。
我国军队医疗单位传染病学研究步入前沿领域
本刊讯 记者从10月21日结束的全军第十次传染病学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以第三二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军队医疗科研单位,将联合参加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攻关专项计划。这是军队传染病防治医疗单位首次联手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也标志着我军传染病防治医学研究跨入前沿领域,成为国家公共卫生防控队伍的一支主力军。
全国艾滋病信息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举行
本刊讯 10月18~20日,全国艾滋病信息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本次会议将交流各地艾滋病信息工作经验,探讨艾滋病信息报道的策略与原则,并总结2006~2007年全国艾滋病信息工作,表彰优秀通讯员。
据了解,截至2006年底,全球共3 95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2006年共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2006年每天大约有1.1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95%以上的感染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截至2006年12月,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监测资料表明,疫情正由吸毒、、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处于关键时期。
为了增强全社会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全国艾滋病信息通讯网络逐渐扩大,全国信息通讯员数量由2005年6月的99人增加到2007年9月的135人,各省通讯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医学前沿
科学家发现可灭杀人体癌细胞的基因
本刊讯 韩国科研人员10月22日宣布,他们发现一种可用于灭杀人体癌细胞的基因,有望为癌症控制和治疗开辟新途径。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由首尔大学教授郑龙根领衔的研究小组发现,从细胞内线粒体膜间释放出的腺苷酸激酶-2(AK2)基因可以导致异常细胞自行毁灭。
线粒体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活细胞内,堪称细胞的“能源工厂”。普通细胞遵循既定生命周期,存活一段时间后自行凋亡,由新细胞取代,但癌细胞并不遵循这一方式,而是持续生长,直至危及携带者的生命。
据研究人员介绍,肝癌患者体内明显缺少AK2基因。郑龙根说:“仔细检查发现,如果AK2基因能力减弱或者不能发挥作用,癌细胞就会繁殖。”他还指出,如果这种基因得以“复活”,癌症患者对于抗癌治疗的反应会更好。
郑龙根说,如果科研人员能够找到控制AK2基因释放的方法,那便能够从一开始就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或者进一步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
研究显示:抗艾新药解决病毒变异难题
本刊讯 法国科学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一种药物在实验室中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可以有效抑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
这份研究报告由法国蒙彼利埃分子遗传学研究所以贾迈勒・塔齐为首的几名研究人员撰写,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卷》杂志上。
报告说,这种药物可在一个关键点上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一旦病毒蛋白和酶生成,新生病毒可在细胞内大量复制,最终进入血液当中,在血液中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以塔齐为首的科学家发现,一种正在试验的IDC16分子,可以干扰人体拼接蛋白SF2/ASF,这种蛋白可用于完成mRNA前体的拼接。
实验显示,IDC16分子可以阻断各种艾滋病-1病毒的复制,包括从对“鸡尾酒”疗法出现抗药反应的艾滋病患者身上采集的病毒样本。
这一研究项目得到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该中心表示,有关IDC16分子的研究“极具潜力”。
“鸡尾酒”疗法从1995年开始采用,是一种“鸡尾酒”式的混合药物治疗方法,对治疗艾滋病有较好的疗效。这种疗法主要攻击病毒外膜蛋白gp120和用于复制过程其他阶段的酶。
然而,问题在于艾滋病病毒不断变异,但科学家们相信,IDC16分子可以解决病毒变异问题。
行业动态
卫生部在上海设立治疗“亚健康”试点
本刊讯 在疾病未来前主动找出生病隐患,上海市民将首先体验新型医疗模式。来自有关方面的消息称,我国卫生部“十一五”计划将“治未病”作为重点项目在上海首试,国内首个“治未病中心”不久将在有百年历史的曙光医院挂牌。
上海市卫生部门抽样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全上海总人口的七成,主要以中年群体居多,约占五成。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亚健康状态比例高达七成。有些亚健康状态还是重大疾病的预警信号,若不及时干预控制,待疾病形成后再治,不但花费巨大,还可能为时已晚。
正在积极筹建中的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有关人士对媒体透露,上海未病治疗将承担中国未来新型医疗模式先行先试的重任。
即将在沪开展的未病治疗预防工作,将从市民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如疲劳、易怒等,来发掘疾病隐患。
有关人士指出,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逐渐向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转变,重保健、治未病,将成为今后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
我国首个全功能临床药品开发中心在上海成立
本刊讯 我国第一个全功能临床药品开发机构――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于10月29日在上海成立,并正式投入运营。
该中心由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罗氏集团设立,是其药品开发部在全球的第五个研发地区。设立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该中心由罗氏全球开发部直接管理,目前已具备进行临床开发过程所需的全部功能。
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胡沫在开幕式上透露,中心将致力于与中国专家协作开发创新治疗方案,使其形成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等整体布局的跨国制药企业。这不仅将加快新药在华的上市时间,使中国内地患者及时受益于创新药物,而且可让更多的中国研究机构、临床医生主动参与全球创新药物的开发。
专家称,国际创新药物在中国上市往往要比欧美国家滞后四至五年,该机构的成立,可缩短新药在中国的上市时间,为中国患者及时提供创新治疗方案。
据了解,创新药物开发耗资巨大,每一个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15~20年时间,平均投资高达十亿美元。当前全球药物开发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而罗氏是首个将药品临床开发,包括从早期设计、后期临床、完成产品上市注册申请等全部功能引进中国的跨国药企。
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负责人原瑞华博士表示,该中心现有的80多名研究人员已开始进行创新药物开发研究。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和业内专家代表200人出席了中心开幕仪式。
医学动态
科学家发明新的血液检测手段快速诊断中风
本刊讯 科学家日前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血液检测方法,可以在数分钟内检查出患者是否中风以及中风的原因,便于患者及早得到治疗,从而挽救生命。
以往,医生借助于脑部扫描来判断患者是否中风,但是,很多人为此不得不等待好几个小时。然而对于中风患者而言,等待的这几个小时是性命攸关的,只有少于四分之一的人能够在中风当天通过扫描机器得到诊断。
研究人员说,中风患者的血管里会产生“标记”蛋白质,通过检测化验血管里的“标记”蛋白质,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判断患者是否中风以及病因。
发明这项新技术的公司的执行总监克里斯多佛・皮尔斯说:“我们希望在两年之内产品上市……用传统的脑部扫描方法,患者无法及时得到诊断,排队等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就能决定患者能否完全康复。简易工具包有望研发出来用在救护车上。”
当大脑缺氧,或者血栓、或者血管破裂时,就会发生中风。诊断时,如果对病因判断错误,所导致错误的治疗对患者是致命的。
抗B细胞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加有效
本刊讯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台湾医学界日前发现传统治疗淋巴癌的药物,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快速控制病情,防止关节变形,而且患者每年只要静脉注射一到两次,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台湾大约有10万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患,要忍受关节肿胀疼痛之苦;如果没有即早治疗,还将导致关节变形,造成永久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