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1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由此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相关理论探讨不计其数,实践中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也已有所了解并在教育教学中尝试推行。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遭遇研究性学习时不知所措,并对其心存疑虑。那么,究竟为什么需要研究性学习?如何对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诸多论述?这需要我们去追问、去求证。

追问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什么?

在追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出现和流行,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而要深刻理解这种现象,必须将其还原到既有社会情境中。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即世纪之交的观念转型和社会变革。这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在我国扎根生长的社会土壤,要理解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剖析社会变革带来的观念转型。

当今时代,综观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日益深入;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材料、新能源不断被发现;新兴学科得以壮大、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由此带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速变革。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意识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人们由衷赞颂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露,人们也更加理性地反思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社会发展观进行调整。这样,进入新世纪后新的社会发展观得以逐步确立,亦即迈向学习化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的这种需求,我国也在调整社会发展的思路,由此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四方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四方面对新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新界定,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发展指针和规范。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接受科学发展观的规约,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此导致教育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转型。我国变革时期的教育发展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转型,即从基于工业文明的近代教育走向基于信息化社会的现代教育。这就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做出改革和重构。而学校发展的根本转型最终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层面上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担当了实现新的教育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重任。新课程改革高举“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旗帜,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观念转型和概念重建,力图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想的重要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根本说,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回应了变革的社会提出的挑战,是新的教育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可以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教育形式上的支撑。“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这种价值说明研究性学习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的一种设想或“炒作”。

追问二: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是什么?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要经得起拷问,必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同样,合理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前提。我们至少可以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认识论的新发展三方面寻求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头脑中的内部认知过程。它抛弃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机械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新知识进入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体的内在认知在学习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视个体先前知识和技能在整个学习历程中的重要性。”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明确提出,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它强调学习者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外部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学习不能脱离认知主体的积极性,不能不考虑认知主体的经验和学习意向而进行知识的灌输。学习是人的本能,好奇心是认知的起点。无论是生活在远古石器时代的儿童,还是生活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儿童,当一颗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划过天空继而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时,这种现象对他们的心灵引起的震撼以及挑起的强烈求知欲都是一样的。从学习的这种最原初的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应保护儿童学习的这种天性和好奇心,因为这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显然合乎人的学习的这种认知特征,能够使儿童学习的天性和好奇心得以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很好地保持下来。由于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有机会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运用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更有可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静态传授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知识是如何从一种动态的互动中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主体对经验性世界的组织”。在建构主义视野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个体自己决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要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但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传递。

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探究定向的、内在驱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主张。研究性学习是基于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正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所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研究性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

(三)认识论的新发展

哲学认识论以揭示人的认识问题为己任,以人与知识的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认识论的观点对认识人的学习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在传统认识论视野里,人与知识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知识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知识,是需要人去认识的对象,是需要儿童去占有的“对象物”,由此导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灌输和机械记忆,儿童为占有知识而身心疲惫。

近年来哲学认识论也在发生新的转向,即在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和公共性的同时,承认知识具有主观性和私人性。这种转向可以从“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中窥见其端倪。在传统认识论看来,知识是真理的“化身”,是人正确认识世界的结果。知识是显性的、理论化的,它可以被分享、被传递,因此,这种知识又被称为“公共知识”。对学校教育来说,其重要功能就是完成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就是将这些公共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无论是教材中体现的制度性知识,还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都属于“公共知识”范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探讨与“公共知识”相对的另一种知识,即“缄默知识”。默会知识是个人化的、实践性的知识,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是与那些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等明确加以陈述的“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代表着人类知识总库中那些无法言传、不能明确地以概念、命题等陈述的知识。缄默知识的研究揭示了人的知识结构中还有大量实践性的、缄默的知识类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这种缄默知识的积累和养成,因为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和向导。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从做中学”,是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无疑给学生积累缄默知识提供了机会。

追问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并不完全是新鲜事物,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和教育理论流派都阐述过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譬如,孔子的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精神内核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注重引导和探问的“产婆术”;卢梭(J.J.Rousseau)的“发现教学论”;杜威(L Dewey)的“活动教学”和“主动作业”;布鲁纳(J.Bruner)的“发现法”以及施瓦布(J.Schwab)的“科学探究”,等等。可以说,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与这些先辈们终生捍卫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脉相承,只不过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根据社会的不同要求对这些思想和方法做出了不同阐发而已。

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如下特征:(1)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之处。(2)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3)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文献中发现诸如“研究性(型)课程”、“探究性(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术语呢?它们与研究性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些术语的出现是人们将研究性学习看作一种课程形态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被边缘化,甚至被人为取消。因而,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的传统中受到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严重挤压,几乎失去存在空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必要在课程计划中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让学生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这样,进入课程计划的研究性学习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因此,上面所提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际上就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而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学习机会中,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体悟生活,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可见,上面提到的众多术语实际上都是一个含义,表达的无非就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一种研究性学习而已。

追问四:研究性学习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

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形态,都应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合法地位。对于传统学科科目 (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来说,它们的价值和合法地位很明确,没有人会质疑它们在课程体系中的合法性。但对于研究性学习,在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后,总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这说明研究性学习要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危机。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呢?

第一,原有学科课程中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全新的,原有学科课程中早就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只不过没有将其独立出来而已。如,科学中的实验与探究、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调查研究、文科课程中的拓展阅读以及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等。可以说,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成分是研究性学习独立开展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还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呢?在学科林立、强调科目主义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开辟一个领域,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生发展兴趣和探究能力、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提供机会,是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发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譬如,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阈;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再有,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在目前,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还是必要的。

第二,要消除研究性学习的合法性危机,还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关系。两者关系基本上可以表现为三方面:(1)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延伸、综合与重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供了机会; (2)研究性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通过学科领域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进行总结与提升;(3)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结论:对研究性学习的三点认识

第一,研究性学习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种,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对待研究性学习时,也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问题,不能任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研究性学习有独特价值,但也存在相应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强调探究的过程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但操作困难、与之配套的社会环境(如教师的指导)尚待完善;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但往往使学习流于粗浅和表面化,容易与知识的学习相割裂,导致探究流于浅层、缺乏深度。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文红欣,柳州师专高级讲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78―03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课程也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广大教师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笔者试就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综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献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题,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视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习者以足够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趋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课程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形态迥异、独具特色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成效性、实施过程的规律性和实施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础性课程是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如果离开这个基础,片面强调研究性课程,必将削弱课程结构的主体功能,使研究性课程丧失物质来源,从而最终丧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研究性学习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最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渐进发展。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依从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三课程互联体”的关系,那么,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就会是一个在层次上逐级提高、在量上逐步扩大、在质上逐级升华的统一体。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好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地发展。

1 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对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坚持这一观点的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否则,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2)即使各门学科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3)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课程。

其实,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

2 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3 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充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时间,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有关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与知识也准备不足,结果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随着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多种学科领域。我们的教师多数或许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但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知识上仍然准备不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适应当前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4 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拒绝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多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单纯的学科教学来看待。还停留在过去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之中,担心开设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特别是担心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的人认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学习难有作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了某些学科的正常课时外的补充课,成为一种科普活动或兴趣小组等随意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者培养尖子生的课堂。

5 过度提倡研究性学习。与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相反,过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正常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没有认识到必须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程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良好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在考试的超常压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能否根本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研究性学习?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1 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 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 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3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人人要学会学习、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主体意识强烈,在信息资料面前与语文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研究、主动质疑、合作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理解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泛指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渗透在各学科、各类学习中。如果从课程角度理解,是有课程计划安排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边生活和学科中确定研究对象及专题课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会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它对现代教育作用重要,意义深远。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4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备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小组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它是活动课教学的升华与提高,它比一般的活动课更加广泛和深入,更加灵活和多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力。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推行探究性学习方式,意义重大深远,它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轻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学习知识并进行综合应用,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提高了对高中英语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看一看学生在社会、历史和心理等方面都到了什么程度,而教师肯定是要在其上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式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师生互助,教学相长。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不断引入,新课程改革全国性的施行,高中英语教学也开始广泛应用研究性学习,然而由于该学科的独特性,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实践中,效果并不显著,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政策落实不到位,研究性学习无法真正开展从大部分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效来看,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研究性学习仍然处于形式化的阶段,在课程的设置上虽然安排了研究性学习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研究性学习要求直接进行了忽略。另外一部分英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要求不熟悉,甚至根本不了解研究性学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采取应付的态度来应对上级部门对于研究性学习实行进度的检查。综上,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政策尚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2、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脱离本校实际,造成误区研究性学习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拟题上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佳的效果。然而,我国很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上脱离了该校的实际情况,忽视了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和地域性,提出的课题不具有可行性和意义性,这对该校的研究性学习成效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对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和认识,因此,在拟定小组课题时,因为拟题范围过大,而造成无法实施的情况。因此,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能够有效进行。

3、教学方式落后,不能跟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成效不高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便是教学方式的落后。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在英语教学方式上,多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因此,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安排上多为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两种单一方式,在教学方法上,过于注重英语知识的获得和整合,忽视了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性,这种知识传输性过强的英语研究性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4、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信息资源和评价机制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去收集和获取有效的信息,然后得到归纳后的结论,解决问题。然而,在大部分高中学校,学生日常活动有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另外,学校对于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上,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英语研究性学习积极程度不高。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按照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步骤,教师在完成该项工作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若干个容易被理解的问题,然后由每组课题组进行讨论选题。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选题的可行性和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研究性学习目标来改善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合能力等。因此在英语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目标改善教学方式,除了单一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之外,还需要增加调查问卷制定,小组讨论,课题辩论以及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环节。

3、开放学校多種可利用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搜索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收集资料和信息。因此学校在研究性学习期间,需要向学生开放各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机房,广播电视等相关渠道,让学生在调查和查询过程中,根据自身课题内容选择合适有效的搜索资料的渠道和方法,并通过这些资料,总结出相关结论。

4、制定符合学生研究性学习实际的评价机制

英语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最后的成果展示部分,还需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表现进行评价。因此,英语研究性学习评价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小组内成员评价以及小组间集体评价等。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过程,在研究性学习探究过程中也使各个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真正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研究小组的学习兴趣激增,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主动探究出新,走出一条“既提高成绩,又提高能力”之路。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5

Abstract: Inquiry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ere are many unfavorable fact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inquiry learning practice.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reconstruc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argets, contents,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to fulfill research-based study, following the special training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高职高专;英语课程;重构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college;English course;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25-02

0引言

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倍受关注,并被引入到各学科教学中,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可遗憾的是,不少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或沦为了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或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另一个极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性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而在完成职业性培养的同时兼顾到人的全方位发展,即“专才教育”,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1]。要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英语课程进行重构。

1从研究性学习视角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建设现状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对英语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事实表明,目前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研究性学习视角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目标缺乏明确的研究性学习要求目前,尽管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英语课程目标中提到了研究性学习的需求,但并未制定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要求,因此,在实际目标执行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课程目标的计划性和整体性,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兴趣、意志和追求,也忽视不同专业特殊化的教学需求,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英语课程还停留在观念层面。

1.2 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有些高职高专院校虽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目标要求,但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的也是考试、过级目标,再加上不少用人单位也过分强调四、六级证书的门槛,这些都势必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词汇”、“语法”、“句子翻译”,静止、僵化、千遍一律的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获得,而轻能力的提高,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无法形成自我体验,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批判与创造[2]。针对浙江省11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中心,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大多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再加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不仅缺少在课堂上询问老师的机会,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相互协作和讨论的机会,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贯彻缺乏措施的保证。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或问题的选择与编排非常重要,而我们的难点在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的背景,本身能积累下来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有限,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或积累源于实际工作的研究性问题并非易事。

1.3 教学策略缺乏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意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需围绕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然而,由于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还未形成一整套相应的规范,再加上英语教师专业的局限性,对案例编写及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也显得力不从心。另外,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也很不一致,很多教师把科研看作是获得学术声誉与地位的途径,而把研究性教学看成“耗时”的“负担”,很少将科研的内容自觉地融人案例教学当中,对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缺乏柔性[3]。

1.4 课程管理缺乏研究性学习规范目前,对研究性学习如何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实现和评价尚无固定的范式,致使研究性学习无章可循,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层面缺少研究性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没有形成研究性学习团队,很多都是教师或学生个人的行为,也缺少相关的管理经验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目前,大多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终极性考试评价模式,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个性品质、动机期望等,师生们似乎都热衷于所谓的“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在教学中缺乏学生自己独立的、多样化的思考和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无法适应研究性学习个体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4]。三是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把握成了课程管理的难点。由于研究性学习任务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其次,研究性学习案例的答案呈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重构

以下着重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课程管理等维度,探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重构。

2.1 课程目标从研究性学习视角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重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合理设定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要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便,更好地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无视学生自主意识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培植课程特色,着力培养学生作为基础的外语运用能力,作为研究的问题发现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等。

2.2 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就必须依据目标的要求,以研究性学习为视角,科学地选择英语课程内容。首先课程教材不再是统一、唯一且多年不变,而应结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用丰富、多元且能柔性调整的课程内容,浙江部分高职院校“汽车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行业英语教材的引入,就是极好的尝试。二是应根据行业需求、学生兴趣、师资优势等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倡导“英语教师下企业”、“企业行家进课堂”等,以增加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因素[5]。三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基于学生已经获得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基础之上,要有现实背景,且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课程策略要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必须调整原来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要求教师以知识系统中一定层次的内容为背景,组织接受性学习环节和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保证足够的问题份量,不流于程式化,并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针对听、说、读、写等教学内容及问题创设、实践体验、表达交流、归纳总结等研究阶段,设计不同的策略,并注意对各种策略的柔性运用[6]。同时应把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合作精神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开发等作为评判的重要指标。

2.4 课程管理高职英语课程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要求对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管理。一是组建研究性学习指导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导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有利于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另外,由于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案例或问题为基础,教师在筛选案例、进行分组指导时,要花费几倍于课程讲授的时间。因此,如何计算工作量、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励教师等,是管理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要确保教师投身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二是建构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并制订与之匹配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评价等管理制度,调整相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考试或考核大纲等,适当减少基础英语教学课时,增设专业英语及探讨研究课时。在考试评价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效果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处于问题解决者角色,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构建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机会。2005年教育部的教高[2005]001号文中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中的介入,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发展环节”[7]。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2):15.

[2]王催春.隐性课程:大学英语教改的另一层面[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1):20.

[3]麦晓萍.研究性学习框架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双语学习,2007(5):23.

[4]龚庆,孙卫华.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条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5(3):11.

[5]王劲松.英语研究性学习与网络资源利用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156.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物理教学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一、引言

物理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课堂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研究性学习对于我国的高中教学课堂来说发展并不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改善这些弊端,进而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并且加以实践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相径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研究现象,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观,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仅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综合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批判和反思。

三、高中物理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启动研究性学习课堂

众所周知,高中学生身上的压力是比较大的。而物理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不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践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是比较难的,而最难的是教师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念。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必须要自己研究这种模式的途径和弊端,在有了一定系统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先启动研究性学习课堂。

(二)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学生们了解了研究性学习之后就要趁热打铁,在学生们的兴趣还没有冷却之前,就要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且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课堂上,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从高处落下谁先落地的问题,对于不同答案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在得到学生代表的答案之后,举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再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讨论。总之,就是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来。在这样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知识,而不是传统的听讲式的死记硬背。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

在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之后,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来。要让学生从头到尾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自由落体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答案,例如大铁球和小铁球、铁球和纸团等,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哪里存在漏洞。之后,教师再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结果对牛顿管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且给出预测的依据。最后,让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过的匀加速运动给出自有落体的定义。

(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思考

研究性学习虽然早在2001年就提出来,但是很明显,我国教学课堂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并不完善。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每次研究性学习之后都要进行总结思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的疑惑和问题,而教师也肯定存在对于宏观的把握上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且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所极力要求的。要一反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要素是创新,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一次改进,一次优化。教师对于学生提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不应一下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这次创新进行辩证地看待。

(三)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它应该涉及到课外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充满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带到课堂下去,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或者调查,但是不要对于学生的调查范围和调查课题进行限制。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调查或者实验结构进行分析评选,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全新的组成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加深印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很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涛.如何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J] .科技辅导员,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