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更新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进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本质不同,可以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教学就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结果与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设计理念相悖。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于教学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主动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要严格根据教材展开,而且教学的答案不允许更改和变通,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然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的,当教学设计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学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的分数才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时甚至成为阻碍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学得很苦,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关注的是教学的结论,以及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结论,而不在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有没有经历应有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应该体验的学习过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教知识的内涵,否则即使让学习记住教学的结论,学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企图通过让学生记住教学结论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带来的变化
新课程针对教学提出新的观念,其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教学设计应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打破旧课程的束缚,把课程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及环境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决定新课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这四个因素。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沟通以平等为基础,以真诚为纽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题因素,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2.教学设计出发点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从教师和课程的设置出发,忽视学生的因素,导致课程本末倒置,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而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应成为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3.学生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30-01
众所周知,若想要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推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知识,从而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因此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以学生的思维角度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推进新课程,而是先以一些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新内容,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黑笔写红字”的化学实验,只见教师拿出一张滤纸,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但写出的却是红色的字体,学生纷纷被这有趣的实验吸引的目不转睛,迫不及待的追问教师是怎么回事。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即将学习的化学知识――电解饱和食盐水。通过学习这一新知识,学生了解到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铅笔就可以写出红字笔迹了。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逐渐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能够使学生长期对化学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受到化学家事迹的感染和影响,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二、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要以转变观念和创造条件为前提
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采用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化学教学模式,切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更多的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真正爱上化学。另外,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意识,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而展开。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需求以及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只有先从改变教学观念做起才能顺利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一个学校的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工作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因此教师和学校要明确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是专业课程的授课者,同时还是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指路人,所以教师不应该只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从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个人素质,多阅读有益的书籍,不断改善自身条件,这样才能造就出一支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例如,在学校组织为灾区捐款活动时,教师不仅应积极参与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还要呼吁学生献爱心,学生在看到教师积极向上的表现后,也会不自觉的提升自己的个人品德素质,从而从心底更加尊重教师,钦佩教师。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忠于职责忠于人民,在改善自己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提高并拓展教师的业务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很多知识都需要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传授,因此教师在课下要完善自身的业务知识,只有自己能够将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构掌握牢固了,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从而避免被学生“问住”的尴尬情况。而学校方面也应该积极为化学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如为新课程教学方式提供足够的实验工具和药品,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研究化学实验,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对此教师在调整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完善自身的业务知识,新课程强调开拓学生视野,并且增添了一些新知识,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只有完善自己的业务知识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学校与教师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新课程改革真正付诸于实践,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生真正的需求,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培育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洪明.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01)
[2] 黄修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1)
[3] 傅东琴.对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3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必要性 存在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5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体会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多年来我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一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推进;切入点;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49-01
学校领导都兼了教改课,个个坚持以教代教,以研促研:坚持学科跟踪指导,坚持在教改前沿与教师对话,在动态实践中生成.
为了使教师们真正的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树立新课改的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准确定位教学观、师生观、学校首先以新的课程体系的构思和实施来引导教师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扩大课程视野,认识到课程的外延包括计划、活动、经验,懂得课程是动态的,是师生共同构建,不断变化发展的。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教师应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教师是师生共同创建课程文化、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师生既是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者,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动态资源。
一、建立教师综合素质性培训机制,以“课”为切入点
在新课改中,新理念的贯彻、新课程观的形成、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教师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切实优化教师综合素质,我们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师实实在在的“课”为切入点,实施“四陪”策略,构建发展性培训机制,打造学习型团队氛围,一是“以课促陪”,即以上课、说课、评课、课例分析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以课代陪”,即通过观摩课、示范课、学术性研究课,经验交流课提高教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三是“骨干领陪”,即以骨干教师的优质课结合微型讲座、课例答辩,论文答辩促进教师的队伍整体优化:四是“外出受陪”。即挤出时间,或利用节假日派教师考察名校,拜访名人,参加重要研讨会,利用互联网,与名校“网上交友”,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教师素质,这样,使培训产生了三方面的良好效应:一是内化效应,即唤起了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需要、主人翁精神和主观能动性―这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带给了教师成果的共享、理智上的挑战、价值饿构建、专业特长的优势的自我认可,三是培训了一大批“四型”教师。
二、学研活动事关重要可为切入点
校本课程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研品质和促进学校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办学思想,紧扣了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了营造新课改中教研的四个“文化”。一是合作文化,强调教研开放性;二是对话文化,强调教研民主性;三是探究文化,强调教研创造性;四是精神文化,强调师生精神生命活力的激活,贯彻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采取校本课题牵动措施,突出应用研究、微观研究、行动研究、引入研究,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学校精神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特产资源的特点,我校实施了指导学生以蔡伦创新精神、赵子龙为民精神、欧阳海献身精神、为探究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了指导学生以怎样做到“不让烟叶变树叶。不把矿石变乱石,不让劳力成苦力”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利用学校、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其方法渗透到了各门学科,成了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实践操作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单课向综合课、小课堂向大课堂的开放。
我校是在农村,体艺课相对较好,按照多元化智力理论原理,我们实施了以体艺等学科特长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各性特长,突出教师教学特点,突显新课程特质,建设特色学校的“四特”研究。开展“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以一科代多科加强学科综合,扬长补短,以“长”促“短”。发掘个性潜能,培植学校特色。很多学生因“一技之长”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整体素质。
教师们立足校本教研,在行动研究中反思,在合作交流中切磋,在学科协同、专业引领下的综合课实践中探究,通过学科论坛,教学开放周,学校、家长、社会联谊性课改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和优化了新课程运行机制。
三、利用学生生活与环境教育资源为切入点
我校以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新,学会自律的蕴藏于学生生活,社区和家长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为切入点。即抓信息媒体资源,抓教师人力资源,抓学生动态资源,抓社区和自然资源,促进教材资源与各种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及主题知识库;建立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系统。各课凭借教育教学信息平台和社区、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蕴藏于学生生活、社区、自然地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综合课活动,实施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而正确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母语文化、人与自我的关系,构建教材文本与生活动态资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运行机制,使课程更加开放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要想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变化,学校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树立新课改的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引导教师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扩大课程视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等,以便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存钰.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