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应用

一、基本理论概述

1.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

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科技化的重要信息平台,其安全评价工作主要是在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组织管理工作,并综合考虑操作环境和人员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安全的上网环境。

2.模糊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结合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数学的双重优势的综合型评价方法。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模糊数构造判断矩阵来代替单纯的1-9标度法解决的相应的量化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中抽象的模糊数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与判断。

模糊数是在AHP的1-9标度的基础上抽象定义的判断矩阵。我们常把它设为aij ,并为其设置了下界、中值和上界,分别表示为Eij、Fij、Gij。根据我们对模糊数的基本特征以及模型的总目标分析可知,这里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该是一个多层次模型——最高层、中间层、最底层,其中最高层是目标层,中间层是分支为多个子准则的准则层,最底层则为方案决策层,然后再根据AHP的1-9标度的因素间的两两比较分析,写出相应的模糊判断矩阵,通过去模糊化将其转化为非模糊矩阵,构成新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出最大化的特征根与相应的特征向量。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该矩阵是否切合一致性要求,若不一致需要修正矩阵。

二、 探究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在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时,我们要把严格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四项基本原则。在以上四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有价值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抽象量化时,我们采用三分法将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模糊数定义为aij=(Dij,Eij,Fij),其中Dij

在依据传统AHP的1-9标度法,通过因素间的相互比较标度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标度法中将两因素分设为A、B,标度1表示A与B具有同等重要性,标度3表示A比B稍微重要,标度5表示A比B明显重要,标度7表示A比B强烈重要,标度9表示A比B极端重要,若为倒数,则须根据矩阵来判断。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模糊判断矩阵——相对于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的模糊判断矩阵,如C1=(1,1,1)时,C11=C12=C13=(1,1,1)。利用这种二分法即可得出个层次相应的模糊矩阵,再将该矩阵特征化方法去模糊化。得到结果如下表示:

准则层相对目标层权重(wi):

物理安全(0.22)、逻辑安全(0.47)、安全管理(0.31)

方案层相对准则层权重(wij):

(物理安全):机房周边环境(0.07),机房内气候控制(0.13),防火、雷击、静电措施(0.11),电源供应(0.13),设备的稳固措施(0.11),网络文件备份(0.15)。

(逻辑安全):数据的备份(0.09),系统安全审计(0.08),系统操作(0.06),数据恢复机制(0.06),数据加密(0.13),访问控制机制(0.1),软件的安全性(0.14),防黑客、病毒措施(0.17)。

(安全管理):信息安全与组织机构管理(0.08),安全管理制度(0.12),人员培训管理(0.19),设备和数据管理制度(0.12),登记建档制度(0.11),防盗、防丢失措施(0.1),密码系统的安全管理(0.17),事故应急预案(0.11)。

下一步则要应用层次单排序方根法进行权重单排序(如上所述),还应列出相应的最大特征根 max。为了保证判断矩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还要对去模糊化后的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CR值,其中CI=( max-n)/(n-1),CR=CI/RI;当CR

最后方可利用乘积法计算最底层排序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三、 结语综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涵盖了网络特征、管理(安全、组织、技术)、操作心理以及外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科学的对其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所应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充分发挥模糊数学的应用优势,将原有的定性评价改为量化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3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确立起来,竞争对手无法复制和难以模仿的,能够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特殊知识组合。它的基本特征是无法复制,就像每个生物独特的DNA,是独一无二的。

教科书的定义总是让我们似懂非懂。我长话短说,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起。

先举一个足球队的例子。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国家队是西班牙队,最好的俱乐部队是巴塞罗那队,是什么让该球队鹤立鸡群所向披靡的呢?我们可以说巴塞罗那队因为有梅西,但梅西到了阿根延队就成为“没戏”,而连续取得欧洲杯和世界杯的西班牙队并没有像梅西这样的超级球星。

为什么一些二流球星可以组成一流的球队,这就是“1+1>2”的道理,或者说协同原理。我们知道,企业是资本和劳动组成的生产函数,但为什么在去掉劳动成本和资本成本(即机会成本,资本本该获得的平均回报)之后,优秀的企业还能创造出超额利润呢?有人说是因为这个组织花大价钱买来了最昂贵最稀缺的资源,正像有些球队花大价钱打造的球星战略一样。但这不是商业原理,成本高不一定收益高,成功地商业是高回报率,重要的不是这些要素,而是这些要素以怎样的方式组合,也就是说产生“>”的秘密不在两个“1”,而是那个“+”号。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它超越竞争对手的特殊的DNA,可以解构为一系列“+”号。每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像成功演化下来的生物一样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组合方式,它是不可复制的,难以言喻的,甚至无法解码的。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再提到一个字眼,就是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这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先提出,后来被演化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的学者们用来解释企业能力。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一种是隐含知识(implicit),前者是可以解码可以传递的,而后者的大部分是无法解码和复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又叫缄默知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通常积累了一整套难以言说的“知识”,它既非那些专利、也非商标,而是一些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那种只能用组织内“文化”、“默契”或“化学”之类的东西。这就是被称为核心的部分,只有它创造剩余,其他的都是成本。

有人会认为生产企业毕竟不是球队,尽管有些俱乐部已经上市了。好吧,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苹果公司。苹果在最近十年多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企业,很大程度上和乔布斯个人的传奇经历有关,乔布斯1976年创办了苹果,被公认为IT业的前驱,1985年被挤出苹果,1997年重回公司,再次将苹果带到巅峰。

苹果的故事很容易让人们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即苹果是一个靠个人天才发展起来的公司,乔布斯兴则苹果兴,乔布斯亡则苹果亡。的确,不断有关于乔布斯健康状况的传闻,股价也因此上下波动。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将公司当做个人的产物或者过分渲染一个人的魅力是十分危险的。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剩余劳动 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

基金项目: 2011年第三批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整体性视角下的“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陕教工宣〔2011〕8号);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基本原理》教学中的整体性问题研究(编号:200802027)阶段性成果。

在“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中,必须着眼于的整体性开展教学及研究工作,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找准完善和发展基本原理范畴体系的现实基础;坚持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找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节点;坚持“精”与“管用”相结合的原则,找准讲授“原理”的基本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找准讲授“原理”的现实针对性。只有做到“四个坚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以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消除学生认识偏差,提高学生对科学性的认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原理,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原理”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在“原理”课程第四、五章(《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的讲授中,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无剩余价值提出质疑,对此问题我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现实加以分析,才能使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鲜明的时代感,这样才不失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范畴,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范畴,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存在商品经济,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原理”课程教学角度来讲,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消除学生认识偏差,提高学生对科学性的认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如果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和全部劳动产品,都只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那就没有积累,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就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甚至萎缩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尽管剩余劳动的归属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却始终存在。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1]恩格斯也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而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2]可见,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就没有人类创造的文明。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从量上看,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所要追求的“余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剩余价值时,有多次是在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意义上来讲的。在分析资本总公式时,马克思指出:资本运动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资本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3]在分析资本形态变化及循环时,他说道: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使产品价值超过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也是资本的果实。”[4]追求生产的“余额”和资本的“果实”,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这个“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没有“余额”和“果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从质上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逻辑关系是:剩余产品是剩余劳动的物质成果和物质表现,而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实物形式的货币表现。没有商品生产的社会,就没有价值范畴,因而剩余产品也就不可能表现为剩余价值形态。这种关系只有在商品经济社会才能实现。

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普遍性,但并未由此引申出剩余价值的普遍性,这并不足为奇。这是由于马克思当初设想,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依次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然而现实并非如经典作家所料。

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就必须承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把价值归结为劳动和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如果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却否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显然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的必然存在及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也就顺理成章。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劳动始终存在,那么剩余劳动必然要物化为剩余产品,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也必然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直接的个人收入,剩余劳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坚实基础。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并非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丢掉,那么它们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

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企业是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的生产目的仍然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因为,价值是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增长和积累的表现形式,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自然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如果否认这一生产目的,单纯强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就会出现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和积累、不顾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殖、分光吃净的现象。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主流经济学只准讲净产值,而不讲利润。现在虽然承认了公有制企业的利润发展目标,但却不赞成以剩余价值为目标,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5]马克思的论述为确立公有制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剩余价值范畴的重大意义

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决定了国家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国家财力是国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发展基金、集体的福利基金、国家的税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国家的财政储备等,都来源于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企业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会失去财力来源,没有剩余价值的增加,就没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没有剩余价值国家就很难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这里有必要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为了揭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特别强调了剩余价值归属上的阶级对立,即“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此,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剩余价值也就成为必然。今天我们理解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时,应更侧重于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现代社会,工人的劳动显然由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构成,其创造的价值形态也必然包括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部分由劳动者共同所有,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剩余价值归属上的变化并不影响它本身的存在,因此,对剩余价值这一范畴的理解也应反映社会实践的变化,把握它的一般性。

开展对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一是要深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二是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和总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原则,实现理论的开拓和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时,要充分肯定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又不可因此就给它贴上永恒的资本主义标签,而要运用唯物史观,把这一范畴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分析。理论总是以实践为依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我们应正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把这一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之中,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大学 学习型学术团队 目标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Learning Academic Team

HUANG Meilin[1], HU Yingqin[2]

([1]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2]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Abstract University learning academic team means in the university, in order to achieve all the members of a recognized academic goals and gather together the academic team, each member can consciously and constantly get new knowledge, share knowledge, and a member of the academic team individual and team learning to provide protection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ntire team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lay a learning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academic team with a blend of team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freedom; implementation of open, democratic management; possess mechanisms to promote team learning; has transformed leadership roles; conducive to team learning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 college; learning academic team; goal-directed

大学学术团队主要是以科研为中心,既进行相关学科研究,又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而且身份独立,便于同外界联系,它是更新的、更能体现大学功能的新事物。在大学里关于团队的实例很多,例如清华大学宇航中心,聚集了10多位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在合作中发挥特长,完成了小卫星、纳星的研制。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低温堆、高温堆项目也聚集了若干学科的人才,形成了学科优势互补的团队,密切合作,实现了攻关目标。

1 大学学术团队的基本特征

大学学术团队具有明显的学科倾向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项目也许可以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依靠个人的力量而独立完成,而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则经常依赖高尖端的科研仪器以及汇集跨学科的科技人才来共同研究,目前的趋势是无论社科领域还是自然学科领域都越来越多地应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大学学术团队是团队中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具有团队的显著特征,即人数不多、互补的技能、共同的目的与业绩目标、使用共同的方法和相互承担责任。其基本特征如下:

1.1 知识性

以知识为核心是大学学术团队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承、发现知识和培养人才,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都通过知识工作来实现。知识在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而这种知识又非一般的日常知识,是相对高深的专门的、复杂的知识。高等教育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己任,以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大学的知识工作更显其自主性、深奥性。①这一特征使大学组织中产生了许多知识群,这些知识群由学术团队中的专业人员掌握着,各种专业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或其他学术工作时驾驭和运用着各自的知识群。可以说,知识工作是大学学术人员的最大共同点。

1.2 目标导向性

大学学术团队的建立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以学科建设、教授专门知识、实现科研目标为导向的。团队成员科研目标明确,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或科研任务而相互协作,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性。对大学的学术成员来说,将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工作职责,他们多数人视学术传承或创造科研价值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

1.3 协作密切性

大学学术团队是一个学术组织实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互动性。如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需要专业领域里的各位教师通力合作,谁都不能说谁的教学任务是重要或次要的。就像水桶原理一样,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忽视了,必将降低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共同的科研目标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之间虽有明确的分工,但也需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他们定期交流思想,共同商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惟有如此,才能共同攻克学术难题。学术团队中的潜在资源(如创新的灵感)在不同思维方式、观念的冲击下实现优势整合、得到很好的利用并促进科研目标的实现。

2 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2.1 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内涵

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学术团队的相关概念,本文认为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是指在大学内,为实现某个全体成员认可的学术目标而凝聚在一起的学术团队中,每个成员能自觉地不断获取新知、共同分享知识,而团队为学术成员的个人及团队学习提供保障,促使整个团队不断发挥学习功效以求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2.2 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学术团队是大学的基层单位,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特征的描述,再结合我国大学学术团队的具体情况,本文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学习型理念下学术团队的特征:

2.2.1 具有融合学术自由的团队学习理念

学术自由的理念一直被视为大学内在的精神诉求,那么在学习型组织理念下的学术团队就更关注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学术自由不是提倡闭门造车。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学者的通力合作,学习型学术团队的成员必须学会团体合作学习,共同参与团队管理。团队学习是时展的需要,它可以使团队智慧远大于个人智慧,使个人不断地获取知识,在团队内传递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然而,这种整体的学术繁荣不是以牺牲学术自由为代价,因为团队组建之初以共同研究为标准,而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不同选择产生的不同观点同时能被其他成员所包容,允许异端的存在,能使学术创新大放异彩。

2.2.2 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

学习型学术团队的管理者是学科的专业权威,不是以形式上的职权而是以所拥有的知识来影响他人,因此,学术管理组织内部通行的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准则。学习型学术团队应实行民主化、柔性化管理。所谓民主化,即尽最大可能让团队中的成员参与决策的制定与实施,给他们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柔性化则强调以学术成员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民主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团队领导与成员沟通顺畅,成员才能直接领会领导的决策思想,领导也能了解到成员的思想意图和行动,并听取各成员的建议以使自己的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并杜绝学霸倾轧的不良学术风气。

2.2.3 具备促进团队学习的机制

机制是由细化了的有效性措施与规则组成。学习型学术团队必须有促进团队学习的机制,即包括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学术带头人通过推广有效的学习方式,开展团队学习,以灵活的方式展开深度汇谈、研讨,促成充分交流沟通,使成员积极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为使团队学习有效并持续展开,学习型学术团队必须具备促进团队学习的制度保障,构建针对团队实际情况的学习激励机制,以解决学术成员时间不足等原因而缺席的问题。团队学习制度化是推动团队学习的保障,但如果没有根据团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将可能使团队学习变成例行公事,最终也会导致半途而废、无疾而终的结果。

2.2.4 具有领导角色的转化

在大学学习型学术团队中,领导者(学术带头人)扮演了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教师角色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学术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2.2.5 有利于团队学习的文化氛围

学术团队的团队学习离不开团队生存的大环境,包括学术团队内部的有利于学习型学术团队发展的文化氛围和大学校园内鼓励创新改革的宽松的人文环境。学术团队内部既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学科道德,又要致力于创新;作为学术成员活动环境的大学既想杜绝浮躁、腐败的不良学术现象,又要严格量化各种成果指标,给学术团队乃至具体学术成员下科研任务,这两者是很矛盾的事情,需要从内外两种环境予以解决。学习型学术团队的创建需在内部形成对创新学术自发自觉的文化氛围,同时也需要大学层面鼓励创新、倡导试验、允许失败的宽松学术环境。因为,团队对个人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可激发个体的热情,而团队的规范和要求同样可以帮助个体纠正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通过他人的力量提高自身的素质。②但是对自觉自发的创新团队的培育只能以奖励原创、倡导试验和允许失败的宽松学术环境为前提,否则必然会由于急功近利的量化评价指标而扼杀团队的创新动力。

注释

① 杨永革.我国高等学校学术组织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② 周彬.论科学研究群体的团队协作――谈科学创造群体的心理和谐[J].华东经济管理,2000(2).

参考文献

管理原理基本特征范文6

一、考试要求

• 能准确地了解管理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时间、主要学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 能比较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 能系统地了解管理学中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 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管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对管理的基本工作能进行综合归纳

• 熟练运用管理学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和工具,掌握计划、决策、领导、控制中的常用方法

二、考试内容

• 管理与管理学

掌握:管理的定义、性质及管理的职能

•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认识:主要管理理论形成的时间、研究重点、特点以及相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理解: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 决策

理解:决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素

掌握:决策的基本概念;决策的分类;决策的过程;集体决策方法

应用: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 计划

认识:计划组织实施的方法

理解:计划的概念、性质、作用与类型

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目标管理的过程;

• 组织

理解:组织、组织设计的含义;组织结构的特性;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

掌握: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

应用:应用组织理论分析问题

• 人力资源管理

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绩效评估的含义、程序与方法

•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认识: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掌握: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 领导

理解:领导的定义;领导的作用以及的权利基础

掌握: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行为理论;领导方式情景论

应用:应用领导理论分析问题

• 激励

认识:激励的的一般形式和实务

理解: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掌握: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

应用:应用激励理论及激励的形式与方法分析问题

10 、控制与控制过程

理解:控制的的必要性;

掌握: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特征

11 、 管理的创新职能

认识: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理解: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掌握:创新的过程;创新活动的组织

三、考试题型

1 、单项选择题:约 30 分

2 、多项选择题:约 20 分

3 、简答题: 约 30 分

4 、论述题: 约 20 分

5 、计算分析题:约 30 分

6 、案例分析题:约 20 分

试题难易比例:较容易题约 40% ,中等难度题约 50% ,较难题约 10% 。

参考用书: 周三多主编 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建筑施工( 150 )

一、考试要求

1. 了解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中的关键环节;

2. 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原理和编制单位工程施组织设计的方法,并能对各种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初步分析;

3. 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组织施工和分析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对现行施工规范应有所了解。

二、考试内容

1. 土方工程 ( 25 )

( 1 )了解土的工程分类和性质 ; 掌握场地平整和基坑 ( 槽 ) 土方量计算的方法 .

( 2 )了解影响边坡失稳的内外因素,掌握填土的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和标准。

( 3 )了解流砂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 掌握轻型井点设计的内容。

2. 桩基础工程 (10)

( 1 )掌握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施工工艺要求及影响打桩质量的因素。

( 2 )掌握套管成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 并能分析施工时易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及掌握预防、处理的方法 .

3. 砌体工程 (10)

( 1 )了解砌筑所用材料的性能和脚手架的种类 , 熟悉砖砌体的施工工艺 , 掌握砖砌体施工的质量标准及构造措施。 .

4. 钢筋混凝土工程 (25)

( 1 )掌握钢筋的种类和力学性能;了解钢筋的冷拉工艺和控制方法;掌握钢筋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

( 2 )掌握钢筋配料的要求、代换的计算方法 , 钢筋的帮扎构造要求。

( 3 )了解模板的种类及构造 , 掌握柱梁模板的安装顺序及拆模要求。

( 4 )了解混凝土原材料、施工设备和机具的性能要求 ; 掌握混凝土搅拌方法、运输要求 ; 掌握混凝土的浇筑、施工缝留置及处理 , 混凝土震捣和养护方法 ,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混凝土质量检查和缺陷处理 .

5.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5)

( 1 )掌握先张法施工工艺 ( 张拉程序、预应力筋张拉、混凝土浇筑与养护、预应力筋放松 ).

( 2 ) 掌握后张法施工工艺 ( 孔道留设方法、预应力筋张拉强度要求、张拉顺序及张拉制度 ), 了解张拉锚具及张拉设备 .

6. 结构安装工程 (10)

( 1 )了解起重机械的类型、起重参数及相互关系 , 能正确地选用起重机 .

( 2 )掌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构件的吊装方法和吊装工艺,能制定合理的结构吊装方案。

7. 防水工程 (7)

( 1 )掌握防水材料的性能和种类。

( 2 )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的构造及质量标准 , 了解细石混凝土屋面构造及要求 .

( 3 )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的种类 ; 掌握防水混凝土施工要点及施工缝留设方法 ; 了解卷材防水层的构造及施工要点 .

8. 装饰工程 (8)

( 1 )了解一般抹灰层的构造 ; 掌握抹灰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

( 2 )掌握水磨石、大理石、釉面砖饰面的施工工艺 ; 了解水刷石、干粘石、滚涂、弹涂、喷涂施工方法 .

( 3 )了解刷浆材料及刷浆施工要求。

( 4 )了解裱糊施工及有关规范要求。

9.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概论 (5)

( 1 )了解建筑产品及生产的特点 ; 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任务、作用、分类及内容 .

( 2 )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依据和原则及施工组织设计资料调查的内容。 .

10. 流水作业原理 (15)

( 1 )了解流水施工的概念及特点 , 掌握流水施工的主要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

( 2 )掌握流水施工的组织方式 .

11. 网络计划技术 (25)

( 1 )掌握单代号网络图、双代号网络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能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和关键线路的确定 .

( 2 )了解时标网络绘制方法的概念 .

1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5)

( 1 )了解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编制程序和依据 .

( 2 )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内容和顺序 .

( 3 )掌握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的施工方案拟定方法 ( 流水段划分、施工顺序确定、垂直运输机械选择、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 。

( 4 )掌握施工进度计划的形式和编制方法 .

四、考题类型

1 、填空题: 29%

2 、单项选择题: 13%

3 、简答题: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