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改革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成效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讲求的是效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与空间,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面对这样的要求,以往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常用的题海战术、时间战术显然是不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一点上面应当达成共识,注重教学改革创新,以创新与优化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促进手段,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一、强化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备课是教学最为基础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节课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不仅和教师的当堂灵活发挥有关,而且与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具有直接联系。教学设计不够科学,教师再怎么发挥,也难以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充分注重教学设计环节的各项工作,以扎实全面的备课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我在备课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备”,首先,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教材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双边活动的纽带,蕴含着知识点与能力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对教材开展有效的分析研究活动,对教材的每一个部分,每一章节、语段、词句,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做到熟练掌握,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角度和高度,全面分析教材、解剖教材,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和理解感悟的通俗内容,进一步提高教材内容的可接受程度。其次,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需要引起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如何,学生的性格如何,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是哪些,这些都应当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长处,规避不足之处。最后,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当考虑的重点方面。我在选取教学方法的时候,注重针对学生探究欲望强烈、自主思维水平有所提高等方面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借鉴其他成功经验,立足教学实际,综合运用,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强化学生提前介入,有效提高课前预习成效
语文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三个环节。许多教师重视后两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对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准备不充分,影响教学成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兼顾课前预习环节,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我在开展课前预习指导方面,注重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预习活动成效。首先,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别,科学确定不同类型学生预习的难度,尽量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例如在质疑预习方法的运用上面,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了两种难度的预习提纲,第一种主要侧重于开放性内容,要求中等以上能力的学生运用,第二种侧重于基础性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中等以下能力层次的学生选用,这样的方式兼顾学生能力差异,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各尽其才。其次,精心选取各种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向学生进行传授,将各种教学媒体介绍的先进预习方法进行本土化处理,将其精髓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全面提升预习成效,如近年来我先后向学生推荐了质疑预习法、“五步预习法”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三、强化方法模式创新,充分绽放互动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一定要抓好这个环节,强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成效。首先,注重科学设计探究题。在选题方面,应当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要求,适当提高一些难度,让学生处于探究状态,鼓励学生运用拓展思维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其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在传统教学工作中,知识点记忆成为了主要任务,在这样的目标体系下,机械记忆成为了主要的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不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演变成为教师一手包办的知识灌输过程。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以探究活动作为载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多开动脑筋,相互之间强化合作交流,以集体的能力与智慧突破学习重难点。另外,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载体,学习小组不能够按照座位的顺序简单编排,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按照各个方面与能力的学生都充分兼顾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的互补性。
四、强化理论结合生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2
【关键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85-01
面临教学改革的到来,体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这意味着体育教学需从整体开始规划改革方案,使其更符合我国当前教学的发展方向。从我国各大院校的改革成效来看,许多院校在改革环节及方向上,都将改革重点着重放于教学环节之上,这使得体育教学的其它弊端遭到了忽视,导致体育教学失去了整体改革意义,对教学改革成效带来了极大影响。
一、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一直是以提高学生体育成绩为教学目标,而在面临教学改革的到来,许多院校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无法在短时间内更新教学理念,这对体育教学的改革成效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使得院校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物理资源后,无法有效取得理想的改革效果。
(二)缺乏完善的体育理论教学体系
对于任何一个教学来说,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是支撑教学的基础条件,也是教学中的关键体系。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结构是以实践为主体内容,并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出了新的体育概念,融入了竞技、健身等体育新型教学概念。但是,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来说,体育课程不仅牵涉至实践,其许多环节都需要理论体系作为基础来完成,而我国体育教学目前仍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这导致体育教学始终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班级的体育教学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面临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时,其教学目的也十分混乱,没有统一明确的实行方向,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改革效果。
(三)体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均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是体育组织者教师与体育实行辅助设施,两者缺一不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许多院校在教学目标上一直以学生升学为教学目标,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其教学重点始终放于主要学科上,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设施器材在配置上出现了不积极现象,对老旧的教学器材未做到及时更新,对体育课程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提高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在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下,学生的思想及理念正在不断发生改变,若此时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开始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当前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到适当的取舍,将优质理念保留,将老旧理念摒弃。并不断借鉴与吸收新时代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进行提炼。同时,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与创新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将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学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理论是指导体育实施各个实践环节的关键体系。因此,院校在加强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需完善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将两者进行融合,使其成为全面的体育教学体系。院校在实行体育教学改革初期阶段时,需通过丰富的实践及检验过程来规划改革方案,避免后期方案实行阶段时无法顺利推进。院校可根据体育实践内容开发体育理论课程,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联系规划,使其形成连贯的教学体系。同时,在体育教学教材、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设置上需根据体育教学结构与主体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安排,使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
(三)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
提升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需要院校对体育课程给予一定的重视,清晰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面临教学改革的到来,院校需将改革方向全面覆盖各个学科,对体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器材做到专项拨款,更换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利硬件,同时,院校需明确教学改革意义,不仅要将改革方向放于教学之上,还需从根源上进行改革,将改革重点放于教学水平之上,对体育教师做到定期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的不断进步,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条件,在面对教学改革的实施,院校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一视同仁改革各个学科,对体育学科的改革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教师需根据时展创新自身教学理念,保留传统的优质教学方式,将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另外,院校需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为体育教学提供全面的硬件设施,使体育教学改革在院校的有利支持下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海雄.湖南省贫困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2011,11(05):126-127.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3
【关键词】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实验教学;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在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2年以来,我校实施了实验教学改革,旨在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经过近几年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旨在围绕如何对《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这门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本门课实验教学的历史
因我校的动物科学专业过去一直为专科教育,重在实践技能的指导和培养,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与科研相对比较滞后。自从2002年我们开展本科教学以来,过去的问题便一一凸现,尤其表现在实验教学方面。过去的实验教学模式阻碍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完全为实验教学,它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把实验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二是实验室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理论课教研室,建设规模偏小,强调各自的完整性、独立性,致使内容重复,资源浪费,效益不高;三是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一般仍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相对较少,而且沿袭封闭、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是实验仪器落后,大多仍为最常见的分析仪器,现代的、先进的分析仪器几乎没有,而且教学多为演示,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为了实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我们的本科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本门课程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本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近年来,动物营养教学教研室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开展了教学方法大讨论,研究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教学方法和考试的改革等进行了一些尝试。
1.改革实验教学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我们的实验室原隶属于教研室,致使不同程度地存在仪器设备配套性差、功能单一等问题,且因管理层次多,制度和措施难于落实,从而影响了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的开发、应用。由于资源不能共享,有的实验室只能多人合做实验;而有些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又处于闲置状态,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要求,我院对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饲料卫生实验室就直接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这样就有利于各个实验室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对我们饲料卫生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验方法的改革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新实验内容
首先是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改革,打破了按课程设置实验项目的传统做法,把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操作训练、仪器分析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时淘汰了过时的、低层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学科前沿领域或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内容,以及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消化代谢实验、小动物的饲养实验、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等,使其比例应达到3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力求内容新颖,既要做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狠抓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手能力训练,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同时结合我校的饲料企业化验员执业资格考试认证工作,定期举办饲料分析及检验培训班,并进行实验的开展和培训,激发了学生对饲料分析技术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尽量少讲,给学生更多独立操作的机会。这样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操作,认真观察,主动向老师提问,同学间也是互帮互学,除完成老师规定的各实验任务外,很多同学都愿意多做一些额外的实验测定,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同学们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其次,要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推动实验室全面或部分对学生开放;为此,学校和学院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学生全面开放了实验室,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鼓励同学们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得到真正的锻炼;第三,逐步购进了许多先进的、精密的仪器,如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且学校也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提供了专项的实验室开发基金进行资助,以满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第四,实验成绩也不仅仅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结果来给,而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40%,技能考核占40%,且对实验分析报告提出了要求,不能单纯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而应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找出实验现象的内在联系等。
三、亟待改进的地方
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所学的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知识得到了一次全面的综合与应用,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练,增强了自信心,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科研设计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是我们第一个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些许的不足,比如其中的营养成分测定内容中删除了部分常规指标的测定,就加入了一些纯养分的测定,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其测定的方法和原理,学习和操作起来十分吃力。另外,由于《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自成一门课程,在实验教学的编排上与各学科的理论教学脱节,这就造成理论教学还没有学到的内容,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就要学习到,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老师教很费劲,学生听就更难理解。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尽量把实验教学课安排在相应内容理论教学之后。同时,要积极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开展CAI模拟教学,缩短实验时间,增加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等。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型实验室的建设,尽早建成一个能满足研究生教学的、培养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科研型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朱孝钦,杨明,胡明辅.实验教学与管理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84-85.
[2]郑爱榕,陈清花,陈慈美.开设海洋化学综合性设计性教学实验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8-19.
[3]陈金坤.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1):77-79.
[4]王丽民,张泽华.指导纺织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2004,23(5):58-59.
[5]郭锦明,何群,夏新华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情况及调分析[J].药学教育,2004,20(1):56-58.
[6]张丽萍,陈珊.改革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14-115.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校;遥感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22-03
遥感作为重要的对地观测技术,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1]。目前,遥感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3S”技术,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遥感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遥感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遥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遥感概论”课程实用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4]。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将“遥感概论”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遥感的目的在于掌握遥感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ERDAS等)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和专题遥感应用研究,通过遥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借助遥感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中遥感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遥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改革,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思路。
一、“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几年的“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遥感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理论课教材陈旧
目前国内遥感类教材大多较为陈旧、更新较慢,滞后于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法与日益更新的遥感技术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距甚远[6]。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遥感导论”(梅安新等),该教材于2001年出版,之后再无进行修订再版。然而,近年来无论是从多光谱到高光谱,还是从高空间分辨率到高时间分辨率,国内外遥感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遥感技术及应用近年来蓬勃发展,其中以 “十二五”期间实现“百箭百星”计划,年均发射卫星20次左右,以及到2020年左右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而该教材的内容很大部分已不能适用于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如国外的SPOT 5、QuickBird、Worldview等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国产资源系列、环境系列、高分系列遥感卫星等均未涉及。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由于教务处无法订到该教材,通过征求各方意见,选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m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该教材于2013年6月出版第3版,相比其他教材,其内容上有所更新,加入了遥感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教材过于注重遥感理论知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论内容过深,部分内容甚至晦涩难懂,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无法适用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课时少,缺乏合适的实验素材
现代遥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遥感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步骤[7]。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遥感实验教材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出版的刘慧平等编著的《遥感实习教程》,该实验教材同样存在着知识滞后于遥感技术及遥感数据处理的方法问题。为弥补实验课教材的不合理,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出版社邓书斌的《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辅以教学,而由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如SPOT、QuickBird等无法免费获取,无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本地化,学生实验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所实验地区不熟悉,缺乏研究兴趣,对于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有所欠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9、2011版培养方案中并未单独开设遥感实验课程,2013版培养方案对课程做了一定的调整,加设了遥感概论实验课,将原来54课时的理论课改为38课时的理论课时、16课时的实验课课时。针对课时量的调整,“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也亟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教学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英语水平差,学习主动性不高
由于目前遥感数据及专业软件大多是国外产品,涉及较多计算机及遥感专业英语词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学生由于底子薄,英语水平差等,初次接触英文软件及遥感数据,部分学生内心有对学习英文软件的抵触情绪。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遥感理论知识准备不足,英文词汇量不够,在实验过程中,只记实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不能够完全理解实验过程与实验目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影响到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了解发现,对于“遥感概论”理论课程,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可以做到认真听课,但做笔记的同学并不多,课后不能及时复习;而针对实验课的练习,也只是课上跟着教师一起做,学生本人并不深入思考,课后不再进行练习,导致掌握不牢固。无法达到学以致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考核机制不科学,与实践相脱节
“遥感概论”课程考核在2009、2011版教学大纲中,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学生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提问、考勤等)×10%+期中测试×20%+期末闭卷考试×70%组成。由于考试形式的限制,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只是临近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导致考完即忘,无法深入理解及应用的情况。
二、“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遥感技术在高光谱、高空间分辨率,以及高时效性等各个方面得以长足发展。由于遥感知识和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进行“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遥感知识的讲授,在使学生了解遥感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基础上,又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材中没有涉及新知识、新内容,弥补因教材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较快的矛盾与缺陷[8]。
通过网络、新闻、文献资料等各种途径,及时搜集遥感领域新知识、新进展,以及遥感研究的热点问题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及时融入相关知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拓展学生视野[9]。特别是注重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融入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底子薄、英文水平差等特点,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适度加入遥感专业英文词汇的方式,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水平的目的。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专业背景,在遥感实践课程设计时,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设计如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基于遥感的地质灾害信息识别与提取、基于遥感的土壤制图分析等专题遥感应用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整个专业各课程间的彼此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再认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衔接[10]。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遥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字等相结合,学生能够多方位获取知识。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缺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较为灵活化,主要体现在关键知识或知识体系的框架上,通过板书形式在黑板展示,学生能够掌握学习重点,不至于因过多关注教师演示文稿文件,或演示动画或影片,而忽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易于内容表现,易于实践操作演示等方面的优点,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课件,对于需要现场演示的实验或展示的数据,进行多媒体展示。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将遥感技术发展相关新闻报道及相关应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立体化教学的视听感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11]。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必要的互动环节。学生如果听不懂将会挫败自身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遥感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课堂讲授方式的多样性,改变了总是教师一个人讲的局面,适度组织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番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互相查找不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12]。
“3S科技兴趣学习小组”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组织,于2013年11月成立,其成员涵盖了地理科学专业各年级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已经考入研究生在读的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读研究生分享学习经验,在职学生讲解实际工作中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引导,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科技学术活动,以“全国GIS技能大赛”为载体,各类科技活动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及科研项目的申报,提升自身能力,开阔自身视野,同时达到影响其他学生,提高整体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3版地理科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针对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求,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组成,足以体现学校给予教师对学生更加灵活性的考核方式。本次教学改革将平时成绩分为课堂笔记、课后读书笔记、参与相关科技活动项目、作业、考勤、期中测试等,期末考核试卷出题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全国GIS技能大赛”为主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大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围绕“全国GIS技能大赛”,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以及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具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进一步促进自身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提高。自2012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遥感组比赛,获得三等奖一次、优胜奖两次,共有20人获得“MapGIS工程师证书”;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科研意识,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类各级课外科技活动,自2012年至今,遥感方向共获得立项项目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5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项。
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提高学生遥感专业技术应用,结合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对整个专业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效果。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遥感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奥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究[J].测绘科学,
2007,(5).
[2]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
高教研究,2008,(1).
[3]芦少春.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教学[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2,(10).
[4]芦少春,孟庆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建设
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郑文武.高师地理专业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6]姚高伟,姜蕊.高师遥感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考
试周刊,2011,(50).
[7]林卉,张连蓬,梁亮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
养方案探索与实践研究[J].测绘通报,2015,(12).
[8]李刚,万幼川.遥感应用模型实习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
[J].测绘科学,2015,(2).
[9]李刚,万幼川.基于CDIO模式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
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J].测绘通报,2015,(1).
[10]那音太.“遥感图像处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11]杜福光,刘晓春,高超.地方院校遥感课程教学模式改
革探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8).
[12]黄妙芬,李九奇,邢旭峰等.基于特色化理念的人才培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5
一、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相对僵化,教师注重课标和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特点、道德发展特点的关注不足。中职学生通常在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受挫,但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能力较强。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比较缺乏关爱。有的学生从小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比较缺乏纪律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德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德育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引导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小组项目作业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现场展示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等等。
3.以职业为本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为学生毕业时候的正确评估自己,选择职业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构
1.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由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转向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制观念和职业观念等[2]。二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三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根据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应该讲德育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德育课堂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可把握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依次到讲台上演讲,并发起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3.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德育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实用和快乐,德育课程就会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清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
1.梯度考核奖金由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事业编制的限制,使得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国家规定和保障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压力。但是,每个学校对教师的奖金收入都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可以实行梯度奖金制度,不是按资历,而是按照课改的成效和工作的业绩来分配奖金。如,公开课获奖、课程组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课业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教师的奖金级别等。为了提升奖金对教师的吸引力,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升奖金在教师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2.引进教师评教方法教师的课改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在校网平台上开始学生的匿名评教系统,将课改的各种方式列入评教的子项目,让学生来决定教师的总和得分,并将教师的总和得分作为教师奖金级别的重要权重指标。为了督促学生参与教师评教,可以规定学生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必须认真完成教师的网络评教,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亟待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需要得到纵深改革,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中职学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三多”(坏习惯多、上网多、混日子多)和“三差”(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3]的看法和偏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目的。
作者:查克勤 李瑛 单位: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6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专业应用;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