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要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62-01
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数学教师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事实,教师职能应做相应的转变,由“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意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要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解惑者。对于教材的使用,不可照本宣科,我们首先要了解新课标中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即对教材的内容要合理安排,远离照本宣科的毛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研究和开发中去!争做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热爱知识、乐于学习的心理倾向,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对待数学课程改革本身的态度的要求
态度决定工作热情和投入的程度。数学教育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迫于评价制度,教育体制,始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畸形发展。课程内容繁、难、旧、脱离社会应用、脱离时代要求。在应试教育下,一味地进行着“题海战术”。这样的后果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低,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内涵,旧的教育方式已不得不改了,这种改革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面临着许多困难。然而,改革势在必行,阻碍教育正常发展的顽疾“应试教育”必须彻底医治。数学课程改革不可能等到我们每个人思想都通了,方法都会了,技能都掌握了才进行,它已经作为一种历史的责任不可推卸的落在了我们一线老师的肩上。我们无法也不应该推脱、回避。我们应以主动参与、科学应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态度投身到新数学课程改革中去,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三、数学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要求
数学课程改革中新的内容的增设,(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的内容)要求老师具有创新的精神。这些内容的增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型来教学,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为“应试”而疲于奔命的教师来说,既需要新理念的引领,又需要掌握落实新理念的技能。要努力克服“满堂灌”、“一言堂”等简单而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陈规,突破传统的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要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思维培养为核心。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语言、白色的粉笔。而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进入课堂,所以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总之,老师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2
新课程改革 班主任 德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难做。它表面上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之全面发展,而实质是研究人、塑造人的一项艰辛而伟大的工程。班主任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班主任的素质能力。同时,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一、班主任要学会如何管理班级
班主任在组织、管理班级时,应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和推动班级活动的开展。其教育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班级常规制度。班主任应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其中重要的是,从建制开始到以后的其他班级活动,班主任应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集体成员参与为原则。
2.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班级活动上,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主要包括:(1)处理好和前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2)要正确处理好和周围班主任及班际之间的关系;(3)协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与本班的任课老师,接触最多,如果关系融洽就可以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育对象,商量教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把大家团结一起,齐心协力就是一个不小的教育力量,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4)协调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4.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班级档案分为学生个人档案与班级集体档案两大类,以记载事实为主。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自己工作的有关材料,如班级计划、工作总结、谈话记录、班主任日记等。
二、班主任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1.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当今社会,在青少年当中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的现象,有的缺乏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冷漠。因此,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教会做人比教会做学问更重要”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学问。让他们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2.尊重教育规律,正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重要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潜能,而每个学生的潜能又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各展其长,尤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有一颗宽容心。对这个问题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不能要求学生平均发展;二是要教好每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不同长处。
3.更新教育理念,开发学生的潜能。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班主任认为某学生好,那么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生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如果班主任认为某学生根本不行,在这种情绪影响下,这个学生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差。现在大多数学生头脑比较聪明,但他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纪律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由散漫。其实,他们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踏实认真,勤奋努力,照样可以在各方面做得很优秀。学生一旦改变了自己的观念,纪律上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会取得很大进步。
4.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建立和谐的班级气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处会很融洽。
三、班主任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1.班主任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班主任要认真探讨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深厚自己的功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能技巧、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更要学会探讨、总结和研究,针对自己所从事的不同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套符合新时期教育实际的经验。
2.班主任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要会运用先进的教育设备,学会使用先进的教育仪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瞬息万变的教育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四、培养班主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础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首先培养班主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引导班主任老师多学习心理方面的论著,组织班主任讨论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怎样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与此同时,要为班主任提供岗位、提供锻炼的机会,让班主任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开展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际能力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一、更新教育观念
(一)教育目的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即高中教育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阶段本身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高中教师应当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中教师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等的教育,不应再把高考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追求。
(二)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许多高中教师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等原因,一味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容器,机械强化、题海战术使教学成了追逐高分的工具,更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压制了学生许多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但相对于成人来说,高中学生还缺乏许多社会生活常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会出现不少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因此,高中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着想,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
(三)课程与教学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材视为“圣经”,必须原原本本地被师生“接受”,教师的教学也只是把书上的东西再“复制”给学生,把教学仅仅作为一种“控制”的过程,从而割裂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育本身固有的教化、创新、情意和谐发展的功能。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它既要反映人类已有的成果和知识体系,更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当前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机统整。从本质上说,课程是一个探究、选择、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经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整体甚至每一个人过去的经历、现在的行为以及将来可能的表现,在某种层面上是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领悟、选择、建构的。教学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师观
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作用仅是“教书”或者是“传道、授业、解惑”。高中教师尤其高三教师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把高中办成了“高考训练班”,教师自己也异化成了学生考试的“培训者”,押题、猜
题、讲题成为某些高三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高中教师应该有着新的角色定位。首先,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不需强迫,而且,升学不是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其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学生的知心朋友。高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青春期的萌动以及学习、生活压力等原因往往出现一些心理困扰,因此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并在生活中对学生给予关心与指导。
(五)终身学习观
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种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失去了意义。首先,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教师若不坚持终身学习,就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且,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可能在某一领域掌握比教师更为丰富的知识。
其次,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原先所学的知识可能难以应用于实际。教师因此要有从实践中学习的意识,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与课程理念,教师若不持续学习也可能会无所适从,或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优化知识结构
(一)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知识基础,也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有的学者称之为“本体性知识”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以保证在教学时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并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熟知本学科的发展史,剔除陈旧、落后的内容,并把人类最新的知识成果纳入到课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本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以新的成果贡献于社会。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或者一门学科的研究借鉴另一门学科研究的方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遵循时代性的要求,把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并指出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这使得学科教师不应只关注本学科的内容,而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
高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一般说来,高中教师要具备如下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满足高中教育教学的需求:人文类知识,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知识;科技类知识,如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信息技术等知识;文理学科交叉的知识;艺体类知识等。
(三)教育科学知识
第一,教师要具有一般教育学知识。高中教师要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第二,教师要具有课程改革的知识。教师要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实施要求等,这需要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第三,高中教师要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②教师不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当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快捷、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应当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条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决定,能在迅速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教学情境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采取的适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行为,如何做出决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课堂场景的把握。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教师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应当掌握灵活应变的能力,关注课程内容与教学进程的适切性,必要时可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或改造,以适合当时当地学生的发展。
三、提高教育能力
(一)课程构建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这就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也需要高中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构建能力。
首先,教师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目标应当体现“校本化”,它是在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和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据此而写的课程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实施。选择、确定的课程内容应当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连,既不能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应当考虑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成本问题。最后,教师应当适时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成就来进行,还应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自己也要查找问题及原因。
(二)学习指导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入了学分制,以此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规定高中三年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除116个必修学分外,还必须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并规定通过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学习指导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的心理准备,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兴趣与动机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基本的心理状况、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以对自己怎样学习进行明确定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地安排课程,为学生选择和学习课程留有自由空间和余地,并营造群体支持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习顺利进行。
(三)学习评价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学生评价能力。教师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和学习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标准。自主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公正,也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习反思是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调控,学习者通过反思可以明确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并可以给以后的学习以指导。③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科技论文、发明创作等都是学生自己劳动的结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四)批判反思能力
高中教师作为个体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就必须通过反思实践以进行自我提高。因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若坚持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以为常的做法,容易引发教师心理不适,也会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教师首先要反思教案和课堂教学过程。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编制教案也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后对教案的审查,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教学设计如何改进等。教师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关心学生,这是教师能否把反思养成习惯的考验。
(五)教育科研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应是第一线的教师。
高中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同于教育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创立新的理论或发表多么深刻的学术论文,而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从中选择值得研究的对象,独立或合作地开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师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观察、问卷编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中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去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
(六)人际交往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这都对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高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和交流,真诚地尊重、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人特点的“课程套餐”,使学生实现有个性地发展。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团结协作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教师群体共同完成,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也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参与,而且教师在相互交流的沟通中更能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
总之,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明确认识这些要求并建立相应的素质结构,更重要的让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
引言:现如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新课程改革既是对学生教育的全新体验,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的全新要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由于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作用,思想境界以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素养要求的新提升,加强对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创新自身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此,新课程改革中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形象。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自身控制能力较弱,也是其价值观、认识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期,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其言行很容易影响到学生。
对此,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加以培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道德感,全心全意投身在教育事业中,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带给学生正确的精神力量。同时,中学体育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二、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不应有偏见,更不应以貌取人或表面看人,犯片面性的错误。体育教师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诠释体育教学的健康理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善于观察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行为等特点,全方位、多角度的洞察学生的思想感受,从而根据所教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自身体育发展需求的课程安排,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自身业务素质要求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面对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体育教师在对自身的业务素质要求应该更加注重加强。
(一)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
体育教师要对新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针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安排体育课程,合理安排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负荷量,把正确的知识和技战术传授给学生,圆满的完成所授课目的任务。同时体育教师还要用标准的技术动作示范给学生,将融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全面展现出来。
(二)完善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不应该单纯局限在室外体育锻炼上,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进,体育教师应该采取先进的教学设施,如投影机、录像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丰富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体育教学能够更加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的特点,同时推动体育课堂的艺术性、实效性,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
(三)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不断前进的重要条件,创新能力就是在教学实际上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能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从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看齐,切实将当代教育理念很好的贯彻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体育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特别是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学无止境的,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认真钻研体育教学课程,不断学习新技能、新的体育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知识内涵,在教学中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增进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有加强自身体魄的锻炼,从体育训练中积累体育教学经验,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从而为学生引导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结语: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以时展的步伐对其自身素质进行新的转变,要加强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还有与时俱进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改革新方法,从而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水平,加快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伟;;新课程背景下展现体育教师个人魅力的四大黄金法则[J];运动;2010;(02):12-13
[2]周薇;陈小彪;;中学生为何“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教学”[J];运动;2012;(14):28-29
[3]王丽梅;;体育教师如何做好学生“运动精神”的表率[J];学周刊;2011;(09):14-15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5
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师成长一、新教材的主要变化特点
1.内容模块化。在各模块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不再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更注重人类对知识的认知顺序。
2.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是更注重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二是更注重对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向的介绍,并且许多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搜集;三是更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
3.增加许多探究性实验。
二、透过上述变化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
1.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生物学知识原理的传授。强调学生应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
2.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原理的获取。强调学生在构建、获取生物学知识原理的同时,要获取对探究生物学知识原理的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3.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让学生获取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4.注重生物学知识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将获取的生物学知识原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服务于社会,甚至评价、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三、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的践行过程中,感觉需要自我提高的方面
1.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教辅资料,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我们课堂教学行为的总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住它,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教育方针。只有真正地用心去学习,才能体会、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才能明白它的重要意义。
2.要坚定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决心。实际上,很多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能把握新课程理念,并且理解进行新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需要教师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需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养,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很多教师因此望而却步。另外,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社会、教育行政部们、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评价机制的改革没有配套进行,也使得教师们失去了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基于这样一些现实,就需要教师们拿出决心和勇气,从提高民族素质、肩负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3.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具备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要让学主自己动构建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在这一点上,我感觉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巳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急需提高:一是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新教材本身的内容就有很多是我们自己都没学过的。比如生态工程和各种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内容,以及各模块中涉及到的生物科学的科学前沿的内容。另外,在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常会就教材内容提出高于教材水平的问题。这些都让我不得不再去学学教材,甚至去购买专业书籍研读。二是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自己一直都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教材上不少实验自己都没做过,或没条件做,自己都做不成功,因此通过动手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尝试较少。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提高。由于自己读书时,就是死记硬背过来的,缺乏对科学方法的系统认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归纳、获取科学方法上还显得很生硬,急需提高。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行为上。要想将传统的只注重让学生“学会”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会学并达到学会”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起点、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可动用的教学资源等要有较全面的了解。面对新课程,在进行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自己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很匮乏。通过购买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专著重新学习后,发现对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有很大帮助。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6
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
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转贴于 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