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1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2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康复学术论坛会,于2012年11月18日上午8点在太原市经贸宾馆召开。此次会议由山西省医院协会主办,太原市中医医院承办。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有:山西省医院协会会长赵震寰、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波、太原市卫生局局长郝宝清等。会议还特邀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医史馆副馆长张雪亮教授分别作了健康管理和康复教育专题讲座,全省160余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是目前山西省成立的首个“康复医学”管理组织。
康复医学的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被称为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体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体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包括“医学康复”(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复”(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进残疾人能重返社会)。实现以上四个领域的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
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残疾和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功能障碍残疾者。隨着社会需求发展,康复医学发展近期服务对象,则扩展为久治不癒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中老年病、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群体。同样是因为社会需求的发展,康复医学发展远期服务对象,将扩展到城市社区、以及占社会人群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亚健康状态评估、康复医疗与康复调理,将对疾病预防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对康复及康复医学进行了艰苦的 探索,逐渐认识到其内涵和意义,并积极引进国外的康复医学体系,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医药特 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本文由收集整理
但是,中国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 。
太原市中医医院在成功搭上康复医学这趟“快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引领山西全省康复医学工作发展的重任。
太原市中医医院(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它是经中国医院协会审核批准为第三批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是太原市“绿色十佳”单位,也是省、市医保、城镇居民、新农合定点医院。同时,太原市中医医院还是首家中医“治未病”中心,作为山西省第一批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它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为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近年来,太原市中医医院在康复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运用包括“中药熏蒸、磁疗、电疗、贴穴、传统针灸、拔罐、刮痧、神经阻滞术、 特定穴位埋线术、火针、梅花针、头皮针、推拿、中医正骨”等在内的一系列医学康复方法,增加了康复技术种类,拓展了康复护理应用,完善了给药途径,同时引进西医的康复理念及康复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中医医院康复医学水平,推动了该院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毛群安教授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
以先进理念指导康复实践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虽然是一个学术性的松散组织,但是对山西的康复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成立的意义广泛而深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委员会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康复理念、技术、方法上。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合山西本地的做法,并集中予以推广。
其次,推动学术的交流、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我们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作为学术团体来说就应该在优势资源互补、共享方面做文章,争取为推动本地区学术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把康复的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这是推动康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和手段。
最后,要呼吁普通大众认识康复对健康的重要性,对医疗效果的辅助
转贴于
和促进作用。尤其是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推广康复的理念、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张雪亮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医史馆副馆长
提倡中西医有机结合
中医是康复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任何医学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一定要探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此外,康复在一定程度上要跳出药物,跳出中医,跳出医学。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喜可贺,而委员会以后的工作任务也不轻。可以先广泛收集国内和国外、中医和西医等各方面有关于康复的医学信息,让信息开路。在学习、总结各方经验之后,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还要找出自己地区或自己医院的优势、特色。
张波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用新思维推动新医学发展
康复医学被称为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它的蓬勃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康复管理委员会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构建了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在发展我省康复医学的路上要拓宽思维、解放思想、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继承、弘扬、发展、应用的过程中,继续坚持科学化发展道路,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学科的方法探索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我省康复医学的发展保驾护航!
郝宝清 太原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康复医学前景广阔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全省康复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和管理精英们提供了一个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强化合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希望大家今后一定要多向专家学习,多向同行学习。我相信,在未来几年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市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真正起到引领全省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发展方向的作用。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同时,康复医学也是一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一定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
焦国梅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太原市中医医院院长
山西医疗界任重道远
经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本次大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选举了组织机构,搭建了我省康复管理的一个平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省内康复专家和管理精英加强了联系。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养生保健
一、医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仍然以机械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以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业教育“为目标,所以学生接受的只是“专业知识”而不是“行业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被动组建的,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的创新性。
(二)医学生创业教育观念的落后。由于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复杂和严谨,医学院校的教师根深蒂固的认为医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医务工作者,学生也顺理成章的认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医疗单位,而不是创业做老板。这样一来,医学生就应当把专业知识学习做为的重中之重,而创业教育应该是针对其他专业学生开展的,对于医学生来说没有必要。
(三)当下适合医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健全。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是没有形成系统权威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也缺乏合理安排,教学评估标准几乎还是空白,创业教育内容也停留在形势分析技巧、心理、政策的宣讲,辅之以一些典型创业成功的实例。
二、养生保健的创业探索与实践
结合当下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养生保健”为创业方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组建“养生保健医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该公司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疗资源,公司工作人员的组成:行政管理部门依靠学校及医院的管理干部以及部分学生干部,正式上岗之前会到医院进行培训和实习,具备管理能力。技术部门与医院的相应科室挂钩,聘请相应学科专家为技术顾问,具体技术实施由招聘的医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医学生兼职完成。公司人员大部分为医学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能,公司购置的设备也由医院医技部门指导配备,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公司可针对性的招聘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兼职在校生依靠他们的专业特点及特长来拓展业务的服务范围,扩大影响力。同时,本公司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可为康复治疗协会、推拿协会,针灸协会、药学研究等学生团体来公司进行实训,这也是吸引人才加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综合分析,本公司从建设背景,自身特长和员工的兴趣都具备建立公司的条件。
(二)组建“养生保健医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施方案。(1)成立了公司领导阶层,确定公司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明确公司的定位;根据公司的实际制定出符合不同客户要求的服务套餐;与技术顾问制定和分析公司的核心技术,确定服务套餐的的功能;对公司的项目进行推广和宣传,扩大声势和广告效应;对所在地类似的公司进行竞争分析,分别根据服务、价格、市场份额、地区、宣传方式、管理手段、特征以及财务力量划分重要竞争者;营销策略及销售的建设。(2)与学校和医院进行洽谈沟通,教育和培训公司需要的各型专业人才,也可面向社会招聘相关职位工总人员。如:技术应用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网络宣传人才、行政管理电人才等。(3)选定公司位置和租赁公司办事处,筹集经费购买相应医疗设备,可租用学校或医院的实验室及训练室进行训练工作人员。软件条件的充实可以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公司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依靠客户和当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公司文化等等。
三、讨论
医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解决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和有利的创业条件,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就业。(1)医学生要自觉更新的就业观念,自觉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就业观念决定就业取向,同时,医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调整就业观念,跳出医疗事业单位与专业对口这个圈子,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2 )医学院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为依托,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业指导课。同时,借助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和设计大赛,激发医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在医学院校内创办医学生创业园,为医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积累创业经验;邀请一些创业实战专家举办创业案例讲座,帮助医学生树立创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4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优化乙肝治疗方案真实评价治疗效果刘士敬,朱倩
最佳疗效的保证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
应用Markov模型进行临床决策分析的思考孙晓花,刘爱忠
2型糖尿病医疗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论杨土保,孙振球
妇科内分泌疾病诊疗的从优选择王林,辛晓燕,郭照江
关于肿瘤专科诊疗最优化与过度医疗李刚,梁红娟,郭照江,闵婕,张,苏勤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研究伦理”培训班现在开始报名
食管癌内镜技术最优化原则的思考李健,易会兴,王立东
“向癌症宣战”计划的经验教训李吉学,李燕杰,王立东
结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王爽,郭晓明,邱淑文,刘凤芝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赵美娟
论护理学是医学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载者马翠云
医院门诊计算机就医流程中的人文思考谷颖成
现代医学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李宏宇,梁斌,李荣祝
心、脑科学与医学人道主义价值观兰礼吉
循证医学对医学不确定性的影响曹晓曼,刘秦
循证医学发展对临床医学科研人员的启示谢峻,陈大军,王琳
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
正确理解和应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段登志,段呈玉,滕毅山,张琼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学适宜技术的推广罗海彦,胡长林
“零缺陷”与医疗纠纷的防范朱少铭,周娟
纳米细菌与冠心病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尹倪,陈胜喜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考王新华,刘恒,龚晓会
慢性心力衰竭与β受体阻滞剂任延平,吕卓人
视网膜手术的发展与思考杨咏梅,吴欣怡
近视眼治疗史的回顾与思考王华,刘双珍
胰肾联合移植的伦理透视陈新华,郑树森,施卫星
生殖细胞基因增强技术的伦理争议与对策姜力骏
肤纹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张海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哲学思考肖毅,张东华,刘文励
现代移植医学与再生医学的差异和互补高昱,高铭仁
法制环境下的现代医学——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王琼书,李灵杰,宋华
新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及医疗行业的对策温宇英,丁乾
社会实践在卫生法教学中的应用翁开源
中医要有自己的金标准彭坚,吴兴旺
中医药研究的“复杂性”辨析——兼谈证候研究的思路程伟
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展的思考丁建中,张六通
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贾林祥
从对人性的关注看心理疗法的整合趋势杨文辉,姚树桥,贺达仁
新形势下的危机干预: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泽西MaureenM.Underwood,JohnKalafat,辛晶
也谈手术速度刘泉开
模棱两可的“准生命”——一把并不好使的剃刀樊嘉禄,刘燕
数字化医院下的科研管理刘树雷;
提高医药伦理审查质量、促进生物医药科技发展许嘉齐;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伦理委员会SOP解读沈铭贤;胡庆澧;丘祥兴;
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权益保障面临的挑战茅益民;
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伦理问题金丕焕;
北京地区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现状的调查分析吴晓瑞;李义庭;赵学志;罗艳侠;
伦理委员会继续培训项目和质量管理伍蓉;刘海涛;邹和建;
农村地区PLWHA心理支持项目研究江启成;方桂霞;李佳;李珅;
农村艾滋病人心理支持典型案例分析方桂霞;江启成;杨善发;
HIV母婴传播防治中的现存问题和对策高艳纳;王红红;
河南省农村地区艾滋病卫生服务系统反应性分析魏俊涛;朱伟;吴昊;赵晓媛;张传排;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认识根源李振良;李肖峰;
论医疗行为中的职业冷漠与人文关怀许小凤;惠礽华;
论新戒毒模式的人文内涵罗涛;郝伟;邓奇坚;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改革模式及效果研究赵明;马进;
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王小丽;
我国医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孔祥金;李贞玉;
各国医疗鉴定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邱实;邓世雄;
论对患者自主决策权的限制蔡昱;
略论禅与心理治疗相关的几个主题朱浩;朱蕾;
禅宗牧牛图对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的启示程志立;张其成;
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余青云;张海钟;
中药药性理论的哲学诠析王磊;彭劲松;杨云松;
关于耳穴的认识过程边慧;周文琪;
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高立珍;孟彪;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何颖;
创新、奉献精神与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黄正接;罗琪;张亚强;胡咏晖;
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王炜;张艳萍;朱虹;
临床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范式研究王彬;郭启勇;周文颖;
助产士与中国近代的分娩卫生赵婧;
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杨晶鑫;
人是目的——《医学与哲学》杂志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学人文的合作与实践兰礼吉;李琰;
《医学与哲学》引领我们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王洪奇;
追寻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评《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胡志海;
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运作——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刘闵;
第九次亚洲生命伦理学大会论文摘要选译(Ⅲ)王延光;冯超;
医学整合:增进国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尹力;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医学整合——在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吴启迪;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共识
“医学发展高峰论坛”新闻稿
中国人口健康转型与医学整合饶克勤;
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杨功焕;
医学整合:我国医改目标实现的关键李立明;
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陆广莘;
论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凌锋;
论医学的人本体及其文化内核耿拔群;范群;
语义结构理论与临床推理邓云龙;袁道瑞;杨帆;潘辰;田勇泉;
抗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胡涛;刘希伟;付强;张海霞;
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谢保群;
基于语料库的医生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研究杨石乔;
社会学视角下的“医学迈向社会”周业勤;
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言语礼貌策略分析宋振芹;
一项创新性微创手术的伦理争议黄瑾;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的伦理学思考周晓军;李雪梅;
肺结核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杨健;刘颖;宋文质;
性病诊治中医疗告知的伦理学因素探讨蒋明华;
抑郁症: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刘歌;赵山明;
抑郁自我图式研究范式进展陈聪;
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概念及诊断陆晓花;张宁;
辩证行为疗法的回顾与前瞻舒姝;刘将;
临床医师成才规律的调查与分析袁蕙芸;李享;周莹;程华丰;范关荣;
判例教学法对我国卫生法教学改革的重塑与推进峗怡;贺加;
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以组织胚胎学为例胡军;宫琳琳;王效军;宋阳;杨佩满;
通向斯德哥尔摩的“七彩拼图”——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田文泽;
RNA酶的发现与启示翁屹;刘锐;
卫生法学论文状况研究报告——《医学与哲学》对卫生法学学科发展的独特贡献姜柏生;任元鹏;
《医学与哲学》载我学海泛舟三十年高也陶;
挚友师长同行事业命运与共——情寄《医学与哲学》30年庆徐维廉;
第九次亚洲生命伦理学大会论文摘要选译(Ⅰ)冯超;
众多媒体关注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高度评价会议丰硕成果杨阳;
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期盼更多的学术大师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冯长根;
聚焦医学理念关注现实为繁荣医学与人文贡献力量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杜治政;
在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医学创新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彭瑞聪;
为病人提供适度和可及的技术服务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大一;
一定给予《医学与哲学》更多的支持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唐建武;
中国医学哲学30年刘虹;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医学整合与伦理重构——祝贺《医学与哲学》创刊三十周年范瑞平;
三十而立,走向成熟——一本杂志倡导着与医学有关的另一种生活程伟;
写在《医学与哲学》办刊30周年之际李中琳;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伦理问题的再调查:结果与建议丘祥兴;胡庆澧;沈铭贤;田一飞;王一飞;
2010年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及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通知
中国临床遗传学检测的伦理问题陈瑛;钱吉;李红;
论家系遗传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王利红;陈晓阳;杨同卫;
“柔性支架”——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危机曲玉波;
“关系就医”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屈英和;田毅鹏;周同梅;
医疗团队视角下新型医护关系的构建于红典;夏保京;谢鹏;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5
1现状分析
1.1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状况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被赋予更广阔的内涵,更强调把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个体预防和适宜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百姓行为意识,把相关知识传授给百姓。各级政府部门间、卫生部门内部合作和社区参与,在多种场所开展健康促进。人群健康是新公共卫生的目标,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仍处于转型期,学科多数为传统的公共卫生模式,重点仍停留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传统公共卫生概念下的学科。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等新学科逐步受到重视,但还有一些学科如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卫生信息技术学、卫生监督学等还没有给予重视。
1.2本市公共卫生机构
上海市承担公共卫生科研、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单位包括:市级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区县级单位(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本市的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及上海职工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1.3本市承担公共卫生防治任务主要单位的学科情况
承担本市公共卫生防治任务的主要单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市肺科(职业病)医院,近年来注重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竞争力,初步构建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稳定的学科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3.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年成立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原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组合建立的,是组织实施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及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传染病、慢性病等预防控制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艾滋病防治研究方面,建立了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行为学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内外先进检测手段,构建相应实验室;开展了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艾滋病防治研究。市艾滋病研究中心,承担了本市102家艾滋病实验室质控任务及全国8个省市HIV耐药检测,是WHO HIV耐药网络实验室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研究,并与美国全球临床病毒药物试验实验室、NIH等合作,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知名度。在慢性病防治研究方面,糖尿病社区防治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形成一定优势。牵头承担了市卫生局重大项目《糖尿病社区防治适宜方案研究》,建立了大样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肿瘤流行病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肿瘤蛋白质组学及癌症早期诊断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进展,申请了专利。病原微生物学是市医学重点学科,储备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全国预防医学领域具有优势。
市疾控中心自评各学科居全国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水平,其中艾滋病防治、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结核病防治居更前列。中心54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113人,占20.8%。8人次在全国学术团体中担任副理事长职务。中心确立了以疾病危险因素评价、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治适宜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病原微生物重点学科建设,并致力于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学科建设。
1.3.2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是上海行使卫生监督职能的执行机构,从原市卫生防疫站中分离而来, 2001年整体开始独立运行。原市卫生防疫站中从事食品卫生、放射卫生、化妆品、传染病防治等卫生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的人员数量和整体实力处全国领先位置。经职能调整,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执业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上。近年来科研意识逐渐增强,并与国外开展交流合作。2006年创办《上海卫生监督》杂志,编写《卫生监督工作指南》,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在全国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2006年启动卫生监督人员后备骨干培养计划得到全市良好反响。
1.3.3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4年建成的市公共卫生中心是本市开展各类法定传染病门诊和收治业务的定点机构。其前身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在妊娠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具有优势,居市内领先。目前,中心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成立了临床诊断部、科学研究部、生物安全部、流行病学部和实验动物部,形成向国内外开放的传染病研究平台。2004年与华山医院感染科联合被批准为市卫生局传染病重点学科。中心已引进一些优秀青年人才,但仍缺乏合理的人员结构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由于既往偏重于临床实践工作,忽视了科研教学,临床诊治工作难以创新,科研薄弱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的瓶颈。
1.3.4上海市肺科(职业病)医院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是本市结核病、职业病定点收治医院。职业病科自1999年与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整合以来,即作为医院重点专科。职业病分为尘肺科和中毒科。尘肺科在全市尘肺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居领先地位。每年诊断尘肺例数,占全市的90%。具有病理、影像技术及肺功能检测技术优势。中毒科主要开展职业性化学物中毒、物理损伤、职业性肿瘤等临床诊治工作和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人才梯队与同行对比具有一定优势,共有21位职业病诊断资格医师,高级职称者占71.4%。其中有国家职业病诊断专家,有4位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指定专家,具有公共卫生大学学历及医疗专业硕士学历的复合型医师。尽管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每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和新诊断病例数逐年上升,但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仍落后于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与上海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1.4本市高校公共卫生学科情况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等高等院校承担了本市公共卫生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发展最全,有15个学科。2004年教育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名列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榜首。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但与国际一流公共卫生学科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学院50年代即涌现出苏德隆、顾学箕、杨铭鼎、许世瑾、徐苏恩、徐达道等一批知名专家,在我国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原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目前学科正在形成以40岁左右的骨干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科研队伍,但缺乏在国内外具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厚度相对不够,尚存在潜在危机。
1.5本市在建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列入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的预防精神医学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学科,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营养卫生学科以及华山医院和市公共卫生中心联合的传染病学科,目前这些学科正按计划积极建设中。
2主要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领域投入较前有大幅度增加,在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定特色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总体而言,目前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重数量轻质量”偏象。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不够,新兴学科建设较薄弱。
2.2布局不尽合理,学科发展尚不平衡,差距较大
2.3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未有效调动各单位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2.4 学科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力量,骨干人员学历层次相对不高。
2.5高层次、高级别课题和研究成果少
由于高端学术技术人才缺乏,瞄准公共卫生学科前沿的技术储备和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申请国家级课题不多,高级别成果奖项较少。
2.6 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培养体制尚不健全,新兴学科未建立学科体系,仍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创新研发能力脆弱。
3国内外经验借鉴
综合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学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发展,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3.1建立吸纳人才的措施
建立发掘、吸纳和留住国内外公共卫生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吸引学有所成人才回国工作及来去自由条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3.2建设一流科研平台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实验室和高技术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促进重点或中心实验室开放,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建成联合实验室,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学科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3.3加强规范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规范科学管理制度,全面形成与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技术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3.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机构、国际组织或名牌大学建立合作研究,聘请国内外公共卫生著名专家为学科兼职教授,送学科人员出国研修,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端人才。
4发展目标和思路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要高起点,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引领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方向,与世界一流水平和质量、效益接轨。在提高传统公共卫生学科研究与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其他新公共卫生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鼓励拓展预防医学外延的学科建设。
根据公共卫生建设需要重点发展学科及疾病预防控制优势领域基础,有重点地选拔5~8个公共卫生学科,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市公共卫生学科水平,造就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5有关政策建议
5.1有效整合全市资源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发挥各职能部门协同作用,同时应整合全市资源共同参与,有机融合。
5.2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在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中,设立“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加强监管。
5.3建设重点学科
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选拔5~8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每个学科资助经费100~200万元,学科所在单位1∶1匹配。市卫生局学科人才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5.4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绩效考核与综合评估,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5.5强化政策措施
强化引进和培养公共卫生学科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内外公共卫生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力度。
6有关立项建议
根据本市公共卫生学科现况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发展的领域,拟重点建设和发展以下公共卫生学科:
6.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作用在抗击SARS中得以充分体现,是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手段,有必要加强流行病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加强对新发及不明原因疾病、重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6.2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规律即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订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包括劳动卫生毒理、环境卫生毒理和食品卫生毒理学等,是公共卫生重要学科。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高通量、快速、准确毒性筛检方法研究,建立和完善毒物毒性鉴定与安全性评价体系等。
6.3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
目前劳动卫生问题和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重,流动农民工的涌现、新型化学物的应用,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问题。职业危害以尘肺和中毒为主。职业病发病率在工伤总人数中占首位。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科建设仍是当务之急。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制订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进一步开展尘肺和中毒等职业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6.4卫生监督学
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保证。卫生监督学是行政法学与卫生法学及卫生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各学科。由于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历史较短,卫生监督学作为新兴学科,仍未成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发展卫生监督工作首先应发展卫生监督学,包括卫生监督法规体系研究、卫生监督标准体系研究、卫生监督的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各专业的卫生监督学,如职业卫生监督学、传染病卫生监督学、医疗执业监督学等。
6.5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当代公共卫生领域的基本工作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作为21世纪领先项目,通过教育人民如何适应健康行为和促进社区改变,以支持健康的生活。学科建设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研究健康效果评估方法、完善健康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以艾滋病为研究重点,发展社区和个人健康教育适宜技术;研究健康促进证据评价,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方法学。
6.6其他建议立项支持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