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导向,积极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学校理念文化,逐步完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人文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努力创设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文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整体合理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构建教室、宿舍、校园等为板块的文化,营造书香、温馨、活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让师生和谐生活,健康快乐成长。创出校本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四中品牌化校园。

二、总体目标

曲周四中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四色,争创一流,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1、通过理念文化建设,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塑造曲周四中名牌学校形象、模范教师形象、优秀学生形象,激发和激励每一名四中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2、通过制度文化建设,让遵规守纪成为每一名成员的自觉行为。

3、通过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师生置身于其中就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4、学校活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用绚丽多彩的活动生活充实课堂、丰富校园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生活,进一步启发学生爱学校、爱祖国的情感,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文明教师生。

三、具体目标:

从外显形象、环境创设和文化品位三个方面使四中成为本地区的最新亮点,让学校历史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和动态生成。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理念文化建设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确立学校“理念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在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核心精神、校歌的基础之上,又确立以“人文、和谐、励志、超越”为校训、以“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笃志立学、攀登有为”为校风、以“爱心育人、文明谦逊、秉承传统、求是创新”为教风、以“勤奋、严谨、自主、自强”为学风,每学期确立班级誓词、学生誓词、教师誓词等,更进一步广泛征集县局领导和教职工意见,以确立校徽为核心的学校标识及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人的文化内涵。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修订、完善、补充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一个凸显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体系,从学校到班级让“以法治校(班)”的思想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员管理、自主管理。时刻倾听师生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定期与教职工谈心,对教师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

(三)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整体坏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根据县局的统筹安排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各功能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确定主题,进行全面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楼前美化,楼外、走廊、教室内部、办公室、宿舍及功能室的文化布置,以及学校文化墙、橱窗等,力争突出主色调,彰显四色。

2、教学楼文化凸显历史,张扬个性。

①利用现有门厅及墙面空白区域,以“立足邯郸,胸怀世界”为创意切入点,创设主题性传达界面,与学校物质景观相协调,前后呼应,达到层层递进、移步易景的连贯效果。

②利用墙面以展板等低投资形式增加历史性、知识性、意境性内容,为常规教育与课程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引发学生省思,营造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达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教育目的。

③在墙面增设方便更换的展示界面,让学生的作品与思考走出书包、走出教室,形成活跃的展示交流。

3、班级文化各显特色。以班主任寄语为主题,以自主创新为原则,以整洁优美为目标,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愉悦、明快的班级氛围。教室内统一规划物品放置,建好用好班内黑板报。统一设置黑板报栏,杜绝乱贴乱挂现象,黑板报不仅要显示四中统一的色调,而且要彰显各班的个性。各班建立起自己的班训,并用中英文双语张贴。每月要评比“书香”班级和“先进”集体,用以督促班级文化建设。

4、宿舍文化透露自我。在学生宿舍中,加强宿务管理,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努力营造团结、友善的宿舍人文生活环境,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高品位的生活习惯。各宿舍自命室名,由学校统一制作张贴。

5、利用角落展示风采。在教学楼门前广场的东、西两侧建立较高档次的宣传橱窗,主要用于展现学校风采。用好教学楼后(合欢广场)东、西侧的宣传栏,责任到班级,定期更换栏内材料。在教学楼大门正上方建立电子显示屏,用于校务公告、通知、宣传等。并在楼上醒目位置悬挂校徽,贴上校训。东、西宿舍楼上分别建立文化墙,彰显四色和个性文化。在操场周围的墙壁上规划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让绿化与体育知识丰富四中操场文化,娱乐学生的课余生活。

6、我校的食堂和餐厅有待建设,现今我们只能进一步完善食堂和餐厅的内、外文化,规范设置价格公开栏,张贴中英文标语。县局正准备规划并投资建设四中,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各功能室都张贴中英文标语。整理接待室同时兼荣誉室。教师办公室内统一配置物品存放厨。各室都要创造文化氛围,张贴教育名言、教师誓词以及教师自己拟定的标语口号。

(四)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1、利用好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好社团活动。指导各班开好主题班会。

2、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积极创建学校特色文化。

3、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书法、微机、环保等兴趣小组,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增强体质。举办艺术节、运动会,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继续开展“先进集体”、“优秀社团”、“书香班级”、“温馨宿舍”评比活动。引导全体学生争星级、创文明,争做文明学生,营造整洁舒适、温馨雅致的学习环境,倾心打造第四中学学生的文明形象。

5、在学生争创文明的同时,举办好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校本教研、教学展示、座谈会、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打造教师休闲文化。并引导教师争当文明教师,营造整洁舒适、恬静雅致的工作环境,力争打造出四中名牌教师形象。

五、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各项制度

为确保校园的文化建设发展顺利实施,特别成立以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领导校园文化建设。

组长:范玉章

副组长:郭照环、徐东平

成员:康秀英、姚秀美、栗玉江、王红英、康海平、秦丽霞

2.增加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今年是学校规划建设的关键年,学校的教学空间、活动空间、生活空间进一步缩小,为了达到理想的育人环境,学校在**年财务预算草案中增加了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布置及开展各种活动等资金的投入,继续加大师培资金投入,改善校本教研的条件,保障科研经费,保证校园文化建设顺利实施。

3.凝聚精神,深化管理,制度保障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开动脑筋,凝聚精神,团结奉献,在教育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后勤生活工作上有针对性、实效性,突破性开展工作。创新管理制度,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重视过程与绩效考核,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让他们工作有甜头、有想头、有奔头,形成比奉献、比学习,比教科研、比成长、比业绩的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形成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六、具体实施方法与步骤: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人人参与,形成创建合力,力争人人有所作为。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学校品位”主题,召开全校教师动员会,并在教科研会议上形成决议,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在**年纳入县局规划建设中,我校将在品牌宣传、质量保证、特色打造等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拓宽扩大学校知名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信度,积极探索县局的规划路,进一步完善、改进与县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交流的新途径、新方式,充分利用教育学会优质的教育资源,探讨学校发展新思路,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先行的办学思路。

(二)加大投入,创造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教育氛围。

在今年建设过程中,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好现有楼房和旧有设施,尽可能做到教学、生活区分明确,功能齐全。无论教室、办公室、宿舍、广播室、接待室,还是试验室、图书室都做到地面平整、宽敞明亮。桌椅、黑板、讲台整齐完备,电源、插座、窗帘、采光、照明设施齐全,钉挂整齐划一,门窗配件齐备。在教室和宿舍都已安装空调,抗击严寒,抵御酷暑。各教室都装备了热水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饮水条件。楼前尽可能设置集中绿化地、花坛、景点,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道硬化平整,围墙粉刷美化,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学生随时随地都受到感染和熏陶,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优化管理,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今年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在办学体制方面要迈出重要步伐,力求有实质性突破,要依托著名专家设计,确立校树,挖掘“合欢”文化内涵,以合欢花的“粉”、叶的“绿”为主色彩,建设合欢广场,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建设特色学校,确保学校长远发展。

进一步改进完善教师聘任制和教职工评价机制改革,注重绩效,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实施“以岗定人,全员聘任、人尽其才,择优聘任”的聘任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并完善对教职工事业的激励,成功的激励路子,大力倡导创新,千方百计为教职工改革探索、施展才能提供平台和空间,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发展。

设立“校长接待日”和开设“校长邮箱”,架起沟通的桥梁。多渠道开辟教职工与校领导直接交流的空间,设立教职工管理小组,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品牌,大力推进校本科研、做实教育科研,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路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加强传统精神教育,拓宽培训、培养教师路子,加大培训教师、培养教师力度,促使其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坚持目标管理、全员管理和质量管理,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细节精细化,过程优质化,决策科学化,效率高效化。学校班子成员与全体教师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管理及教学业务水平,从而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办学特色、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继续开展系列扎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活动,搭建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实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双赢模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举办好“教师论坛”,鼓励教师走上论坛,共同分享教育心得和教育感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支持和帮助,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名优教师队伍。

(五)突出特色教育,因地制宜,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

**年,学校确定教育教学要牢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着重抓好养成教育,创新养成教育培养方法。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加强树立大德育观思想,多渠道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诵读经典,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弘扬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传统美德教育为基础,以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牢牢占领教育阵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为中心的指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监督作用;继续开展“先进集体”、“优秀社团”、“书香班级”、“温馨宿舍”的评比活动。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德育课堂,丰富德育内涵,突显德育成效,强化养成教育。

(六)大力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以安全工作第一为前提,加强学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总体要求,增强学生安全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年,尽管我校面临着学生住宿、吃饭条件的困难,但我们将在县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全体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责任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在本职工作上做出特色,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实现学校发展的新飞跃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2

一、抓住。“三个关键”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进程

抓基础,促进办学条件均衡。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2006年以来,全县先后撤销初中9所、小学39所、教学点150个,撤并个别年级学校74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优化,避免了重复建设,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不搞面子工程,努力提高每所学校硬件水平,使弱校变强,强校更优:在配套设施上做到“四个统一”,即校舍建设统一标准、配套设施统一完善、教学设备统一配置,以及住宿条件统一改善,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效益最大化。三是完善升级教育技术装备。积极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深入实施“提高学校装备水平”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覆盖到所有学校和教学点。

抓师资,促进教师队伍均衡。一是盘活存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制定《郧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意贝》,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竞岗分流机制、教师“走教”机制,选派城区教师到缺编学校支教,偏远乡镇学校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二是扩大增量,建立教师补充机制。采取定向报考、招考和分配的方式,近五年来签约资教教师291人,公开招录教师177名,全部补充到缺编乡镇、学校。三是提高质量,加大教师业务培训。成立教师教育资源培训管理中心,出台了“三免一报一补”(免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报销差旅费,补助生活费)的教师培训政策,优化培训环境。制定《郧县教师暑期培训管理制度》,实行“凡培必考”、“培考分离”、“局领导坐班制”和“考勤与学分挂钩”等措施提高培训质量。

抓内涵,促进教育质量均衡。~是德育工作重实效。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和“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3个,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二是课堂改革重落实。全县立足高效课堂建设,确立了“以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为基本教学理念、以洋思课堂教学方法为基本教法、以杜郎口教育创新方法为基本学法、以东庐中学讲学稿形式为基本教研方式”的教改理念,编写“导学练案”,并依托“导学练案”实施生本教育。三是教育质量重提高。坚持注重小学、扎实初中、加强高中“三位一体”抓质量,形成了名师引领、试验推进、课堂视导、科研创新、竞聘上岗和质量奖惩等六项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机制。

二、创新“三种模式”,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

创新小学“一校制”。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和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本着相对集中和便于管理的原则,实行一所完全小学管理若干所初小和教学点,将全县小学组建为58所“一校制”学校。“一校制”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班子、学计划、师调配、统一经费使用、统一考核评价)的管理模式。“一校制”校区分为本部、分校或教学点,通过合理安排本部、分校或教学点师资,科学调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积极构建变“本部所有”为本部、分校和教学点均有的师资与设备共享模式。“一校制”的实施打破了校际界限,改变了教学点无师资、设备和经费的局面,促进乡镇内小学均衡发展。

创新初中“联校制”。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交融发展”原则,将县域内初级中学组成10所联校。联校内实行“五个统筹”(即统筹班子配备、统筹教师使用、统筹管理模式、统筹课程计划、统筹质量评价),促进县域内初级中学间均衡发展。建立“联校制”工作局领导包保责任制,负责指导所包乡镇及学校制定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工作部署,以及开展督导检查。联校教师打破“校籍”限制,实行骨干教师交流任教、优秀学科和短线学科教师“巡回走教”,中层干部交流任职挂职,切实解决边远学校部分师资不足和个别薄弱初中管理落后的问题。

创新“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在推进均衡的同时,鼓励中小学大胆创新,设定个性目标,推行“一校一品”发展路子,办特色学校,创教育品牌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安阳镇崛峪小学的养成教育、青曲镇中心小学的远程教育、谭山镇初级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等“一校~品”特色学校8所。

三、建立“三项机制”,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010年起,我县建立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教育局、发改局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集中解决难题,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我县坚持把教育作为地方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依法落实“三个增长”,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税费和地方教育税费,并全额用于教育。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地方新增财力优先用于发展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的政策,仅2011年用于教育资金达500万元。2006年以来,全县教育投入资金1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

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全面的督导、监测和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定期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发展性和综合性督导评估。督导评估不仅评估学校,还评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督导评估结果向县长汇报,形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实现“三个突破”提高教育均衡发展韵整体水体水平

育人环境实现突破。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全县共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46所,县教育局被评为第六批省级绿色创建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和“四个创建先进单位”。养成教育形成教育品牌,安阳镇崛峪小学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学校。育人环境实现了“单一化”教育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教育管理实现突破。我县以强化管理为重点,建立了教学、财务、人事、后勤、安全和党建等六大类96项制度,形成了规范化精细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学校安全教育形式,把开学第一周确定为“安全教育活动周”,完善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校园安全管理保障措施。实行“校财局管”经费管理模式,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14项制度,我县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示范县”。建立学校后勤管理四大类18项制度,规范后勤管理,我县被评为“湖北省中小学后勤保障与管理工作先进县”。教育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

教育公平实现突破。大力实施“温暖工程”,建立“政府牵头、关工委配合、部门参与”的对留守生、学困生、残疾生、单亲生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机制。全县中小学按“五有”标准建立了特殊群体档案,即有档案、有帮扶教师、有家长联系电话、有亲情联系记录、有活动资金,做到了在学习上营造良好氛围,在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在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使特殊群体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将特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低保范围,筹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县特校康复大楼,积极开展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教育公平实现了学生“进得来”向“留得住”的转变。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3

1现状分析

1.1师资结构基本合理

近几年通过引进与培养,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名,教辅人员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名,中级职称的教师10名,初级职称的教师3名,40岁以下教师基本达到硕士化。

1.2课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

目前体育教研室主要承担校本部、药护学院公共体育基础课、体育专项课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年均工作量约达600学时。教学中采用“二段式”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兴趣为主的基础课,以田径径赛、篮球、排球、武术为主要内容;二年级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开设以掌握技术为主的专项课,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操等项目。

1.3基本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年一度的校春、冬季田径运动会和三大球联赛(篮球、足球、排球)深受学生喜爱,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各个项目的综合成绩也在稳步提升。近几年我校代表队先后参加了全省大学生田径、武术、乒乓球、“五人制”足球等项目的比赛,其中“五人制”足球近三年取得第三、第二、第五的优异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不健全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分。体育的功能性及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特点,决定了体育教育需要教学、群体、竞赛协同发展。目前我校单一体育课教学体制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

2.2课程内容特色不鲜明

内容的安排没能针对医学生特点、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目前的内容安排没能结合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向,现代人们的防御疾病的意识不断增强,医学生必需掌握为社区人们提供健身理疗的方法。

2.3课外活动制度不完善

校内各单项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分工职责不明细,没有形成规模、体系和制度。学校性的竞技项目没有总的计划和目标,缺少经费等基本保障,校外等比赛基本无法运行。

2.4教师精力不够

体育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近几年平均周学时达成10次以上),无力承担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训练工作。

3改革思路

3.1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由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安排才能实现。体育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积极投深于课外活动组织与训练中去。学校体育最高管理机构应明确学校体育发展计划及阶段性计划,按年度制定全校性的体育活动计划,统筹安排、监督体育、学工等部门的落实。学校性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主要应由体育部门负责落实(校级竞赛代表学校最高水平,对群众起着示范作用,必须具备高质量,高水平,要按既定的规程,竞赛规则运行),一般性的(院级)体育活动,具有随机性,普遍性,应由体育部门参与指导、学工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各学院自主实行。

3.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2.1优化课程体系

落实《纲要》的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体育课程结构,将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外训练与组织指导纳入课程管理。

3.2.2改变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内容安排,一要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不断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课程内容要求,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内容过多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故应坚持一些基本性的内容不变,如校传统田径项目(被称为现代运动之父的田径项目,一时间在“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学及高校已从教学内容中删除),结合我校的实际,应保持下来,并有所发展,突出一些简单易学,锻炼价值高的内容,如中长跑项目(中长跑及游泳被誉为有氧运动之最,又是提倡的户外运动项目),把难度大的如跳高等项目定为选修课中的素质拓展项目。坚持发展篮球、排球、足球,乒羽等群众基础好的项目。二是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内容,如形体操、有氧操、武当武术,太极等。三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运动处方,使学生在处方的指导下制定训练计划,并具备指导自己与他人健身的能力。四是规定学生必需达标的项目,并形成制度。

3.2.3转变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近几年来,虽然我校也尝试应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小集团”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思考式学习法,以及交互式、提问式等学习方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堂沉闷、缺少生气和练习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局面,发挥不出体育课的育人潜力。所以,今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模式,以鼓励、激励教改政策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一是实施分层教学,即在优化课堂教学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教学,每班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分成二组、三组,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学练方法。二是采用开放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率先在有条件的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身等专项课上启用俱乐部式模式。

3.2.4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我校根据最终一次的测验分数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必须进行改进。一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过程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由师生共同参与、既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考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而进行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四部分:理论部分(占20%):笔试。试题由专项试题库随机抽取产生;专项技术部分(占50%):由各专项教师进行技评和达标的定性、定量考核;体质测试(占30%):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各专项课教师每学期测试一次;学习态度(±5分):包括课堂表现和参加竞赛等,由专项教师酌情评定。

3.3加大群体活动开展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级、各类的校内和校际体育比赛,可以给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观赏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好大型运动会。进一步发挥校春、冬季运动会对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载体作用,分步骤的把各专项教学项目纳入全校性的比赛项目,把学校性的运动会向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并制度化,形成以校级带院级、以院级带班级的梯队模式。二是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学校工会、学工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开展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各单项活动的组织可采用(以院系或以专项分类的)教师负责制,指导和依托学生自主的层层组织、管理与落实。三是积极组织专项运动队、认真抓好训练与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战略思想,加快校运动队建设步伐,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以创“品牌”体育为思路,以扩大学校影响,以学校体育与学校整体共同发展为理念,发展二、三个群众基础好的项目,达到本地区的领先水平,打造一、二个特色项目,达到国内知晓,省内闻名的先进水平,以点带面,提高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3.4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校位于偏僻山区湖北省十堰市,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还相对落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十分不足,市民健身需求受到极大限制。今后我校体育活动场所将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指导组织群众进行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体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提供健身娱乐指导、服务社会是高校体育应尽的义务随着余暇时间和节假日的增多,休闲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信息和设施,为社会提供健身、锻炼和娱乐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3.5以科研促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是高级智力密集的领域,教师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方面,今后将有计划的健全体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带动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再教育,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体育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手段,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内部挖掘,逐步建立一只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课程师资队伍。有计划、分步骤的使目前单一型教师结构逐渐向“三型”方向转变。

4保障措施

4.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宣传,提高各部门和广大教师对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二级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在体育活动开展中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作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体育工作目标,年度计划和发展计划,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要求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4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沟通机制不全面、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状态,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及其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的引导,从而健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方法,丰富其形式并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服务站;志愿活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25-03

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成为当代青年运动的一个光辉典范。

一、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模式的现状

总体来看,90后的大学生虽然个性独立,但是思想积极向上,有奉献精神,这些都非常符合志愿服务精神。作为高校政治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强管理和指导,将正能量汇聚成志愿服务的力量,服务于社会。现在青年志愿者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依附于团委、社团管理模式和小团体管理模式,统称为“放羊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的体现,但是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缺少直接和必要的指导,在出现问题以后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对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较大的弊病。

由此可以看出现今以“放羊式”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模式,很难让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达到高效率、高影响、高覆盖的目标,甚至出现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流失率”高、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这就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管理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运行机制不完善

高校志愿者组织一般是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缺少应具备的运行机制,导致约束性差。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挑肥拣瘦”,遇到有兴趣的志愿活动如小学支教、博物馆义务讲解等活动时,报名人数较多甚至出现岗不应求的现象,但是在遇到有一定困难的活动时却出现退缩现象,比如冬天义务清冰雪活动。另外,志愿服务项目一般都是召集志愿者“一窝蜂”参与服务活动,缺乏连续性。许多原来成果较为突出的志愿服务项目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特别是关爱孤寡老人和农民工子女,这一类活动是需要志愿者长期跟进的助老扶弱项目。以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为例,这是近些年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志愿者也在加入初期表现得积极热情,及时备课、认真授课。但是随着学业的加重及面临结业考试、毕业等问题,许多志愿者也就逐渐退出了服务活动,导致志愿服务不连贯,也使对接单位对青年志愿服务有诸多不满,渐渐解除了合作关系。

这就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必须要在人员交接方面规范工作条例,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能可持续地发展。

(二)沟通机制不全面

1.社会需求与志愿服务错位。由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载体都是在校大学生,虽有着高昂的服务热情却缺乏专业的服务技能知识。每逢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的时候,各高校青年志愿者都会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狭窄,活动开展的形式只是不停地重复之前的活动或是模仿其他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缺乏创新性。一方面,社会上很多领域需要高校青年志愿者给予相应的志愿服务,但是缺乏与高校志愿组织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志愿者自己寻找可以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如果高校和社会需求领域都不作深入的沟通和协调,便会加剧需求与服务错位的现状。

2.学生需求与志愿服务错位。由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盲区”,组织形式单一、沟通不畅,很多志愿参与到服务活动中的高校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志愿服务信息,也没有规范的平台可以学习、交流志愿服务经验,导致志愿者的组织者策划一个非常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却乏人问津,或者是招募到的志愿者素质不符合要求。高校青年志愿者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怀揣着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然而,这种学生需求与志愿服务的错位主要责任归结于高校对志愿者资源管理的欠缺,无法为志愿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然而,现有的管理制度不能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统一、正规的交流平台,不能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不能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安全技能方面的培训,在没有安全保障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旦遇到危险,轻则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重则产生人身危害。另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有限的学生活动经费,这些经费对开展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巨大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青年志愿活动也缺少赞助的平台和渠道,一般的企业与高校学生会、社团合作较多,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多数认为其影响力不够,导致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比较紧张。

二、探讨“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是未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现状以及现有模式的分析,以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提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管理模式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一)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管理模式概述

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关于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精神,落实校团委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整合学院内志愿服务活动资源,建立健全各项运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于2008年9月成立了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现有注册志愿者830人,人均服务时间89小时以上。

1.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学院志愿服务基础。在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团委的具体指导下,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切实把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列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章程》《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青年志愿者动员、注册、培训、干部选拔、活动保障、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做到责权明晰、规划合理。给予资金的支持,努力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从策划宣传、组织发动到实施运作的高效运转。每年表彰奖励优秀青年志愿者,并纳入学生综合质量测评。

2.以艺术学生为中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志愿者服务站把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锻炼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紧扣时代主题,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实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秉持“我志愿,我快乐”的行动口号,以志愿服务和“送文化下乡”社会实践为核心,以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以六大服务支队(义务支教服务队、交通协管服务队、志愿敬老服务队、斯大林公园环保服务队、博物馆义务讲解服务队和烈士陵园义务讲解服务队)为主线开展校内外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可行性分析

1.外部环境支持。东北农业大学在总结前期优秀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每一个学院形成了独立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学校对青年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参照学生会管理模式,对各类志愿者组织进行统一指导,学院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工作,将以往以社团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和小团体为单位的管理模式相融合,进一步整合、优化配置志愿者资源。

2.内部环境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以其青春靓丽的形象、全面周到的服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展现当代大学生优秀潜质、巨大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平台。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①可以被提升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流行的风尚、奉献的平台、浓郁的文化,对于加速推动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三、模式发展理念构思

当代高校青年志愿者都是在校的学生,有着90后独有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以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为例,他们年轻富有朝气,积极向上,但是推崇个性张扬,思维不够成熟,欠缺自律意识。因此,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应当推行管理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志愿者普遍参与,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第二课堂的效果。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模式不能凌驾于志愿者之上,实行单一的他律型管理模式。这种单纯的他律型管理模式会扼杀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开拓创新意识,甚至导致志愿者流失。但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社会阅历不足,经验尚浅,欠缺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缺少足够的自律能力,很难构建起一种完全独立的自律型管理模式。因此,一方面辅导教师要适度、合理地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尊重他们的志愿服务意志,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使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②

在社会大发展和转型之际,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政工队伍结合多年志愿服务管理经验,分析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实际,扬长避短,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这对于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个人追求以及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注 释:

①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调查报告.2006.

②汪娜娜.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模式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1〕罗树明,杨春华.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哲学省思.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4).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发展现状 策略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挖掘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策。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热衷参与的学生组织。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在软硬件建设、社团管理、社团学生干部素质、社团活动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组建学生社团、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导的重视,大部分高校都对学生社团建设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宽学生社团的学科领域和活动范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开展活动的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校社团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解决。

(一)社团建设软、硬件保障亟待加强

学生社团都由团委进行统一地管理,但在一些重要方面的投入却是明显不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经费短缺。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团委支持和社团成员的会费,这就造成了社团经费紧张,不利于社团的管理和发展。第二,活动场地无保障、设施不齐全。无论是活动的审批、还是场地的使用等方面,都和学校各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的积极配合分不开,一旦遇到冲突就要调整时间、地点,导致社团活动缺乏主动性。第三,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大多来自各院系和团委。从整体来看,无论是院系的专业教师还是团委教师,从力量上看都是不够的。同时由于是兼职工作且奖励机制不完善,大多指导教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造成了社团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2]。

(二)社团管理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组织是否能长远健康的发展与它的制度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社团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团内部成员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有的社团的管理制度盲目“跟风”“借鉴”,不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部分条款限制了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也影响了社团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由于没有完备的社团管理体系,在社团管理、干部选举、骨干培训等方面也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保障措施。部分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靠利益关系来确定名次等“内定”现象,时常挫伤其他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学生干部队伍有待规范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其在组织形式上较为松散,组织架构也缺乏系统和规范,这就需要社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目前来看,部分学生干部缺乏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导致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且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此外,由于学分制的建立和全面实施,有些学生认为加入社团就可以取得学分,于是盲目加入一些不了解的社团,也就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与社团建立的初衷相违背。长此以往,便不利于社团的发展。

(四)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社团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不重视活动的质量和意义,一味地强调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社团文化活动内容单调枯燥,活动形式没有足够的自由度,并且缺乏创新意识,因而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最终不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

活动内容缺乏内涵。社团活动的种类比较多,但多数都是低水平的重复性的活动。从活动内容来看,缺乏艺术性和文化底蕴,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育水平。从活动的承载功能看,社团活动的娱乐性强,思想性较弱,对大学生的成长没有较多的引导和教育意义。

活动组织形式单一。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文化建设,造成了社团之间管理和发展模式大同小异,没有创造力。此外,由于社团办公场所不固定,导致社团文化发展没有连续性,出现断层的现象,不利于社团文化的传承。

二、高校社团的发展策略

为了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来提出高校社团的发展策略,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管理、活动以及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为建设优秀社团、发展高等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对社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满足社团所需的资金和场地支持。随着社团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资力度;而学生社团自身也应多方筹集活动所需的资金。此外,学校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有效机制,致力于解决场地建设的问题。只有社团成员拥有了这些优势条件,才能够举办更优质的活动。

聘请专职教师指导社团发展。指导教师的参与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能够防止社团在发展性以及原则性问题方面出现偏差。高校应该建立一套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评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一定鼓励。

(二)加强社团的科学、规范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和清晰透明化的考核制度才能让人们有章可循。为此,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建立起社团的管理体系,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社团存在和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的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3]。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明确自己社团的章程、活动形式以及经费来源,设立团内的换届制度和评优制度。不管是社团成员的招募、考勤还是奖惩,都要按照一定的章程来,学生内部管理和发展要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考核

社团要发展,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必须要规范社团的组织结构,在社团章程中明确规定会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社团干部的职责和活动举行的具体形式。不仅在平时要加强社团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论坛,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此外,还要完善社团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干部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让社团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社团活动的特色、打造精品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对学生社团而言,活动质量决定了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社团主管部门要对社团活动严格把关,杜绝一窝蜂的现象。在活动质量上精益求精,认真组织和策划每一项活动,培养和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创新活动形式。社团活动要紧跟时代热点和潮流,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入新鲜元素,最好结合一些志愿服务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消化所学的知R,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经验。

打造社团精品文化,彰显个性。品牌和特色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高校可以依托“社团文化节”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彰显特色。一个社团只有让学生更多参与进来,才能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建设学生社团,才是真正的合格的学生社团。

总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历练、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理想的纽带和桥梁。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对社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完善制度保障,打造品牌特色活动,才能全面提升社团实力和水平,使社团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党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宏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1-21.

[2]熊莹,曾杰.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出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中国市场,2009(40):92-93.

[3]周丽,杨海明.浅谈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发展[J]. 科技信息,2009(32):365.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媒体 优化

以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等为主要代表的校园媒体,不仅是高校内部信息传播的主要窗口和媒介,在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舆论引导和监督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在高校的迅速普及,校园媒体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对高校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校园媒体之间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

一、高校媒体发展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媒体,通常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①”本文所探讨的“高校媒体”指那些由高校官方或师生团体主办,主要用于校内师生之间或学校对外信息交流的工具。

(一)高校媒体的发展现况

1、校报校刊。校报校刊是在高校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的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学术期刊、新闻期刊和社团杂志等。天津大学于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校刊》(注: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前身)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份高校校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高校校报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家②。不同高校的校报出版周期、版面格式不一。目前,全国和各省(自治区、市)都设有高校校报交流工作机构,部分省市还开展了校报工作评估,校报编辑出版规范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2、校内广播电视。近年来,校园无线调频广播应用日渐普及,为校园广播媒体的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特别是节目内容创新和节目传输时段有了较大突破,通过校园广播学习、娱乐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的选择。而与广播相比,电视节目的采集、编辑、输出和播放都需要专业化的设备,使得高校校园电视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近年来,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视频传输和播放的途径更加便捷,为校园电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一些开设有播音主持、新闻或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将校园电视台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校园电视取得了长足发展。

3、校园网。校园网在高校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应用。校园网不仅为校内师生打开了一个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更为校内信息交流搭建了一座无与伦比的桥梁,成为日渐重要且最富活力的校园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以其独有的便捷性,更好地吻合了青年大学生喜欢求新的心理特性,弥补了高校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时效性上的缺陷。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赋予网站首页以新闻、公告、通知等信息传播功能,许多高校还开设有专门的新闻网站、校内网上论坛、文化娱乐网站等,给师生带来全新的媒体体验。

4、其他平面媒体:高校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校内的橱窗、电子公告栏同样扮演着重要的媒体角色,定期图文信息。

(二)高校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高校媒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体制问题。由于高校媒体的创办、运行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高校的同一类媒体或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媒体发展程度不平衡。学校对校园媒体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运行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有些媒体随意性较大,甚至完全依赖师生的热情,内容质量不稳定。

2、资源共享及联动机制问题。管理体制混乱直接导致了校园媒体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各个媒体在内容建设上各自为战,既不利于整体优势的发挥,更对媒体自身发展无益。特别是针对学校的重点工作,无法有效组成媒体“兵团”,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3、面向市场问题。校园媒体尽管受众单一,但受众群体密集,不少商家希望借助校园媒体投放广告。但在经营创收问题上,不同高校态度反差巨大。如何理性地面向市场,依法依规地开展广告业务,是高校媒体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全新课题。

二、高校媒体进行系统优化的必要性

(一)系统优化的含义

系统优化指的是为了寻求系统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最佳整体效益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进行系统优化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局部服从整体。系统内不同局部发展不均衡,在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时,必须把整体优化作为主要目标。二是多级优化原则。就校园媒体而言,对其发展方向、总体规划、运行机制、人才保障、经费支撑和经营等要逐级逐项优化。三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结合的原则。系统“达优”本身是绝对的,但优化的程度又是相对的,应该本着“满意性”,不一定绝对“完美化”③。

(二)对高校媒体进行系统优化是发挥资源潜力的最佳选择

1、避免重复建设。高校媒体虽然具有普通媒体的一些共性特征,但因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主要局限在高校,故仍表现出一些自身特征。一是高校媒体的内容制作的取材范围较为狭窄。二是高校媒体的信息传播空间仍然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普通媒体已经给高校师生提供了海量信息,高校媒体不可能取代普通媒体。所以,校园媒体的发展总是受限于学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校园媒体的发展必须进行认真规划,否则就容易导致简单重复。

2、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媒体资源主要包括媒体人才资源、设备及技术资源、受众资源等。不同高校媒体的人才资源建设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人员培训提高方面,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可以制定出人才队伍建设的详细规划,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增进校园媒体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在设备资源建设上,校报、广播电视和网站的许多设备都可以共同使用,如摄影摄像器材、电脑等,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系统优化有利于高校媒体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1、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不同高校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比如校报发展时间较长,工作队伍较为健全,采编流程运作较为规范,但大都是半月刊、旬刊等,新闻时效性不足;而网络虽然以便捷见长,但网站建设除了计算机和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外,要想提高其内容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而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要想提高覆盖率、扩大影响力,又必须借助于网络平台。校园媒体之间虽然也存在着竞争,但这种竞争大多是节目时效性、报道深度和内容质量的竞争,并不存在争夺受众和广告主的竞争。由此看来,校园媒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较少,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可能性较大。

2、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增强媒体吸引力。当前,受众对媒体传播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倾向于通过多维视角了解某一事件。高校媒体由于自身出版 (播出)周期限制,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多维度信息传播的难度较大,如果能进行系统优化,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如针对于某一个热点事件,校园新闻网站凸现时效性,侧重于播发动态新闻,而校报则可以重点做好深度挖掘,广播和电视则积极发挥生动性的优势。如此一来,校园媒体的吸引力就有了显著增强,避免了过去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弱势。

三、对高校媒体系统优化的途径

(一)管理体制优化

1、组建学校新闻中心。国内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中心(又称新闻办公室),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宣传部长或副部长兼任新闻中心负责人。新闻中心与校园媒体不一定具有直接隶属关系,只是作为学校各个新闻媒体的指挥中心和大本营,负责对校园新闻媒体的业务领导和指导,年初编制校内各媒体新闻宣传计划任务,对重要新闻报道进行统筹安排,年终组织对新闻媒体进行业务考核和评比。

2、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媒体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即完善校园媒体管理的制度体系,这是确保校园媒体系统优化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制定校园媒体发展规划,科学拟定媒体建设目标,确保媒体发展健康、有序。二是要有媒体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尽可能全面地涵盖媒体运作的每一个细节,使之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媒体之间联动和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如配套规章制度、指导文件等。

(二)工作队伍优化

1、专职队伍建设。要实现校园媒体的系统优化,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重要前提。校园媒体队伍建设要本着“专才和博才”结合的原则,既具有深厚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如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技巧,又会使用摄影摄像设备,还会运用网络,以便更好地适应校园媒体资源整合的趋势发展。

2、兼职队伍建设。在校大学生在校园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学生是兼职身份,且更新换届频繁,故必须通过循环培训教育,才能够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为校园媒体贡献力量。校园媒体的学生力量建设要统筹安排,有所侧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兴趣特长,帮助他们确立不同的发展方向,如文字采编、网站设计、摄影摄像、节目主持等。许多高校设立有大学生记者团,将校园媒体学生参与力量作为一个社团进行管理,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三)资源配置优化

1、建立校园媒体联动机制。不同校园媒体有各自不同的新闻触角,校园媒体在发现新闻线索后,应该将其反馈给其他媒体,有效组织媒体联动,共同挖掘新闻资源。也可以将信息反馈给新闻中心,由新闻中心统筹协调,共同拟定报道计划。

2、校园媒体的设备、技术共享。校园媒体的设备都是校方的固定资产,不应有部门界限,只有实现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才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利用价值。比如,将摄影摄像器材、计算机设备统一集中管理,不同媒体使用时实行登记制度,拍摄到的影像资料,出版的报纸刊物,也应该统一进行归档,有专人负责保管维护,便于随时查阅和调取。(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①《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862

②杨红,《高校校报的战略定位》[J].《长治学院学报》,2006,P89

③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P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