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1

1.1教学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探究二字,再加上其可能自身专业知识不是很充沛,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变 成为了探究和探究的行为,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1.2对学生指导不够。政治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够把探究式教学真正的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讨

2.1理论基础。权变理论和系统性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要求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环境的自变数和管理方法的因变数所产生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改革的教学模式。2.2理论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第一,关于人本质发展的学说;第二,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3整合框架。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一个中心,三大理念,多元化发展。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切实保证以创新为主要线索,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通过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三大理念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理念、设计理念、评价理念的形成,通过对其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通过自己脑中的融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进行绘画;设计理念就是儿童不只要能够想象力丰富,同时动手能力也要增强,对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评价理念就是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对所见事物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能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以上中心和理念的形成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将其想象和所表达的话语进行陈述,对其做出客观评价。通过以上三方面教材内容进行组合,时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创新,促进了学生对政治学习培养的乐趣的形成,提高其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其政治学习的有效性。

3、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2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谈教育评价改革和“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本报记者 梁杰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那么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

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以及不久前刚刚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的“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负责人董奇教授。

记者: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董奇:我国目前进行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实现,不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综合国力及其在21世纪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这些新要求必须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变为学校的管理。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就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拟在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推出“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日前我们首先推出了“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记者: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董奇: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起点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在达到终点时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可以引导个体(即被评者)的行为,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现象。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

董奇:评价虽可分为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新课程改革与我们更关注的是发展性评价,即如何通过评价使教师、学生达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判断甚至公布谁好谁不好。没有过程性评价,就难以达到高质量的结果;过程把握好了,最后结果一定质量高。

记者:为了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您认为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什么?

董奇:应该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

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和生力军,课程和教材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大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但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他们应当得到专门的支持和充分帮助。课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是每日每时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不仅仅需要获得一般观念、理论甚至一般方法的介绍,更需要结合实际的分析、研讨;对教师,不仅仅需要通过一次、几次的集中培训,而且需要持续、经常、过程性的培训。教师还需要有获取有针对性的知识、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与沟通的经常性渠道。而目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上没有持续性,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之间各种交流渠道不畅,教师们面临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得不到分享、缺乏展示和激励的机会。特别是对教育评价而言,由于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和难度,教师更是缺乏系统的培训、经验的交流与问题的研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在专家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建构沟通的桥梁,让教师得到专门、及时、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记者:其实,新课程实施以来,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比较重视教师的培训,为什么这样的培训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董奇:确实,新课程实施以来,各部门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确实是比较重视的,但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问题。目前采用的面对面培训、分阶段式的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与现有培训力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有培训力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二,教师获得的培训常常是分散而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第三,培训内容常常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第四,常常缺少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第五,教师缺乏专门外出培训的时间,培训成本很高,这种成本包括经济、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的成本。第六,这样的培训其质量和水平不一。面对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对教师培训的形式进行创新。应该对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利用和整合全国最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让通过精选的有用信息及时得到传播,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主渠道。

记者: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

董奇: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导致变化,这种变化既应体现在教师观念的转变与知识的增长上,更应体现在教师行为的转变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上。所有这些变化都有赖于教师的自觉性、创造性,有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不断调整自我。只有在教师所在学校逐步通过校本教研、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才可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比较、交流、改进,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以及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的过渡。此外,只有通过校本教研,才能真正使教师培训符合各校不同的差异。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你们最近推出的“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有什么具体措施?

董奇:“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采取“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培训途径,以校本教研为引导,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所谓“天网”是指通过专用卫星频道,提供系列培训、拓展性专题讲座以及各实验学校开展评价改革的工作动态、优秀经验等专题介绍。所谓“地网”是指通过网络为培训提供互动化的学习、沟通和交流平台。所谓“人网”是指组织面对面的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和现场观摩等活动,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此外还采用电话咨询等方式及时对学校的要求与疑问进行反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还将和各种媒体合作,及时报道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总之,“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将通过各种途径为实验学校、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导,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掌握科学、有效、简捷的评价方法,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持续性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目标。

相关链接:“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泰勒原理;改革;高中数学课程

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学术界的争鸣,遭遇了各方的博弈。本文试图转换视角,在泰勒原理视角下再次审视新课程该改革。然而,数学课程的改革更是翻天覆地,笔者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泰勒原理简介

在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什么、改什么、怎么改”一直是新课改的焦点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曾有学者说“课程改革是桥梁”。这座桥梁使得应试教育通向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的教育现状里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始终被高考牵引着。课改十年,让我们再回首,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改走过的路。

(一)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泰勒原理讲述的教育目标来源有: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简言之就是对社会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也就是对知识的研究)[1],对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教育目标,还应该有一定的筛选和综合。泰勒指出应该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经过筛选以后的目标,再综合形成陈述目标,方可确定为真正意义上可操作的教育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主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对于新课改的教育目标确定,当然也符合泰勒原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对学生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因为课程改革的总体掌控是自上而下的。总体而言课改的教育目标宏观上适合我国的国情,适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二)新课改的教育内容制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提出了新课改对教育内容的宏观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在泰勒原理中将教育内容定义为学习经验,教育的关键手段是其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通过纲要提出的宏观要求可发现新课改在制定教育内容时,遵循了这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这些恰好涵盖了泰勒原理指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这样的耦合表明新课改在教育内容制定时与泰勒原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新课改的教育实施

泰勒原理中有效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特别强调这三个标准是制定一套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案的基本指导标准。[1]用泰勒原理对照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育的实施应该满足这三个基本标准。看看我们的新课改是怎么做的。我国的这次新课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阶段、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并且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序的进行。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也是有部分地区先推进,在慢慢遍及全国各地。还特别推出了整合性的科目,例如科学、历史与社会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泰勒原理的一些基本标准和要求。再次应证新课改理念与泰勒原理的一致性。

(四)新课改的教育评价

纲要还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泰勒提出评估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由此教育的评价重点。应该是检测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不要把教育评价作为过滤器,选拔能够继续深造的学生的一种工具。这样的教育评价是不够健全的,新课改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改革教育评价,实施教育评价。

综上,新课改的理念和泰勒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泰勒原理,结合我国的国情有自己独特的设置。这值得肯定,但还是有些方面不够明确。对于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调研,以期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完善不能完全代表课改的成就。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科改革现状做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具体展示高中数学课改改革的实效性成果。

三、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现状

数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始终是课改的焦点,每次课改数学课程都会被推到课改浪潮的风头浪尖。尤其这次的课改数学课程更是翻天覆地,无论知识的编排还是课程的实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争议颇多。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年风雨,再回首用新的视野去审视,去感受经受十年洗礼后的数学课程。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还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目标,这在课标中都有表述,论文不在赘述。就目前教育研究者反映的高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现状而言,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抱怨无法有效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空洞等等。当然,不能仅凭这些现象的存在而去批判新课改,只能说明对于课程目标的表述、制定有待进一步提高。打好课程目标的基础才能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泰勒原理中指出了三种关于教育目标的陈述方式,并逐一说明了各种陈述方式的利弊,那么由此要有所启发。制定教育目标、陈述教育目标要尽可能地具体、可行。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灵活变通使宏观的教育目标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制定自己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编排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可谓是天翻地覆,课程内容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采用模块化的编排方式。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包括两个系列: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必修课程包括了五个模块,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从课程内容的整体看高中数学新课改内容编排更加健全、完善、灵活。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其实也表现出了以下的变化:第一,高中数学增加了选择性。第二,高中生学新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人本化的思想。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第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极力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总体上体现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这些特性完整体现了泰勒原理的基本要求。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在不同的地区实施的程度不同,反映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作为课程改革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再回首我们只能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将如何改进。

高中数学新课程具体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新方法就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也是从基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制定的。在一些调研中流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触,许多一线教师表示,新课程的内容繁杂,教学过程感觉压力大,课时不够用等等,一些实际的问题。[4]课改的理念很受欢迎,但是要真正实施困难重重。所以教师依然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太过华丽,只是偶尔作为一种点缀,应用到课堂中。对于这些新的方式,一线教师望尘莫及。所以也就有了,关于新课改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争鸣。[5]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还是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有异化,由此可见数学新课程的推进还是阻力重重。泰勒关于课程组织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更仔细的去研究这些理论基础,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启发与帮助。有一点也是值得深思的,关于课程评价也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发展走向。

(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接纳发展性和多样性。[6]认同差异、推崇个性化。在评价功能上,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基于后现代课程观,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体现数学课程评价的多样性,真正与后现代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相呼应。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促进教学及时的调整和改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理论还很薄弱,还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对数学课程进行去方位的评价。这还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关于课程评价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结合泰勒原理的启示更应该对数学课程评价做专项的研究,不要让高考牵制着整个数学课程的发展,倘若一直持续这样的现状,数学课程就只能是高考的奴隶,只能为高考服务,不可能完全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Ralph W.Tyler.罗康,张阅.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钟启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77——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12.

[4]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48.

[5]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 [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3).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学能力;教师培训;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新课程改革是目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加快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推动陕西省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以及促进我省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问题

1、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全面

新课程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共同意志的体现,是我们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主观意志的产物,它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出的主观反应,代表了国家以及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人人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已非改不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人员,必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心系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的融入到本次课程改革中去。

2、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入

课程标准体现出我国对各类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所有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提出教学意见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包括评价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对编制教材、教学安排和评价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编写教材体系、安排教学顺序及分配课时、评价方法等),并没有作出直接的规定,要求教师依照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

3、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透彻

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和学的交互、反馈,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享共同的思考、经验与知识,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和观念,充实教学内容,获取新发现,最终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彼此发展。教师由教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1] 8-11不只是要重结论,更需要重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迷茫

评价对课程实施起非常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必须是全过程评价以及全方位评价,避免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与方法评价的方式。但目前只看教师教学业绩的方法还未被打破、惟“升学率”考虑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还未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以及社区对学生的课业成绩、学校办学质量还停留在“升学率”的评价上。教育部和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新课程的教学与现行的评价之间的矛盾,让课程改革的教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课程改革视域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着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和结果。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适应,需要老师最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程把基本的课本内容转换成生动直观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资料。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研究出相关的教学课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课程内容。

2、课程加工与运用能力

新的教材,它的内容其综合性和弹性都很大。老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选取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所包含的新理念极少能被教师体会到、感知到、领会到、思考到,此种教学类似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并不适应新课改下动态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粗线条的“静态”设计为根本,全面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不定因素,注重教学方法,尤其是多种思路的设计,从而为“生成”教学的动态过程创造条件。

3、科研意识与反思能力

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客观上不只是需要老师们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不光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还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老师在做校本研究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反思能力。能够从众多问题中挑选作为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个人或是合作开展研究,并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此外,新课程的实践还需要老师在课后,安静反思,用笔记录自己的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使每一位老师走上教学科研结合之路。

4、启发、协调沟通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学教多的是在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是在 “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这种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2]身为教师,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多多动手、动脑和动口。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并给出学生们尝试和创新的机会。同时,老师也应尊重全体学生,做到关注个体差异,针对每个个体组织有效教学,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好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三、改善陕西省教师培训对策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的管理,做好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3]把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内容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中心内容;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此次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所有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的内容包括此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有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的方式问题上,提倡培训者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考虑老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建成培训、教学与科研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着实提高课改实验工作质量。

2、制定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制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省市(县)级师训部门的各种培训,根本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建立和完善满足教师多种需求,促成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教研制度,是往后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其一。学校组织的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评价培训、理论培训和研究培训等,是国家、省市(县)级教师培训在一段时间内没法解决的。另外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激发老师们内在的驱动力,开发老师们的潜力,增强教师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不断改善环境,积极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施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所有学校中,办学条件相差很远。一些学校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运用了互联网,有全部的实验器材;可是还有一些学校仍然只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组织教学。所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想尽办法改善学校条件,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必须的物质保障。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则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优势资源,全面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培训必须做到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视为工作目标,同时也要依据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实践培训。

【参考文献】

[1] 吴晓川.新课程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8.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各挑战,新课程教育的任务是:以育人为基本职能,承载了培养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自身等任务。这是新一轮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起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两年以来,采用了全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操作策略的认知和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可谓异彩纷呈,更引入深思,启人思考。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人们大多数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上只是披上了“新课改"的外衣;或者只是追求新潮的求新,以致于因强调“小组合作”、“课堂的探究”、“分组讨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师生互动”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因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潮的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开放“过度”

如一位教师在讲DNA分子的结构时,一上课就提出DNA是怎样发现的?DNA有什么样的结构?DNA有什么特点?等一大堆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看起来该节课好象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上课的,课堂上有学生小组合作,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生互动有眼有板。但课堂效果怎样,只有学生心里明白。课后问几个学生这课听懂了没有,对DNA分子有什么认识?学生说不知到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东西,根本就没有学到。

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这样就不会使课堂教学的开放显得匆忙、零乱。更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现象。使整节开放课有条有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新课程所说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过于“虚”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的要求。但课堂教学只为“创新”而“新”,以致于在“创新”中故弄玄虚,大搞所谓的“创新”,而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认识发展的过程,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感知到形成表象再到产生理性概念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创新追求的是真实自然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再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能夸大其词,脱离现实。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然后回答;还有个别教师拿出一幅挂图往板上一挂,让学生自已去看,去学,一堂课教师什么都没做,只是挂了一幅图,说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创新教学”。我论认为这是否曲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没有促进作用,还会有伤害教学改革,对新课程改革起到反作用。因而在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熟读教材和加强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怎样聚集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地“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场所。

三、探究学习无“深、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受时间、课堂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因而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就必须注意到探究的活动、问题要深浅适度,次数适宜,方法得当。

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中就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活中我们常听说人的遗传与基因有关,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提出课题让学生探究:基因=DNA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四则材料再提出相关探究的问题,如思考这些材料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DNA与基因的关系?你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推理?等问题进行探究,当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来进行探究。不管怎样探究但有一点探究的问题要深浅适中,把握一定的度。

因而对于探究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2、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并准备与对方争辨。4、合作中不能把学习好的分在一组,而是把持意见相同的在一组有利于探究。5、“探究”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探究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6、“探究”学习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探究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恰当的以知识点作为探究问题情景的“引线”。开展课堂讨论,达到真正探究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范文6

但由于面临学校教育的现展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主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越来越暴露出问题和不足。因此,裴娣娜教授提出:“重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界定课堂教学科学化研究的论域,确立体现现代教学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所应坚持的基本命题,并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概括、提升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通过走访一些学校及与同行交流,笔者发现有些学校在组织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时流于形式。许多教师都是应付了事,说几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套话,根本起不到研讨交流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领会好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缺少在数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知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评价课堂教学。为了帮助教师们掌握数学新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使这样一种普遍开展的集体教学研究活动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数学新课改过程中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以科学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和学习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但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着不同专业成长背景、具有不同理论基础、拥有不同教学观念的评价者对同一教学现象的分析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对同一教学过程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最后给不出一个明确的评价结论。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肯定发挥不了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利于数学教师们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基础,也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才有意义和价值。实际上,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求评价者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执教者的课堂教学,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标准全面、公正地分析教师的教学:既符合课堂教学常规,又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既考虑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具有大家一致赞同的亮点,又突出了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等。

二、以诊断课堂教学问题、全面反馈教学信息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向执教者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便于执教者有效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知:执教者由于自身素质和上课时注意力分配的限制而不可能注意到课堂时空的方方面面,也就不知道自己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是不是已趋最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尽管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学习效果检测和个人的反思会获得一些信息,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他们心里特别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教学人员给他们一些忠告。因此,我们必须将诊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及时全面地向执教者反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任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除了肯定执教者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和执教者的课堂特色及创新之处以外,更有意义的是找出其不足,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三、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技能、加快专业发展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