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尝试 新课改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研究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学习方式和自主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我在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以下谈几点体会。

1 以课堂为基础,奏响探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教师空洞说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既难理解,又难启迪思维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甚至导致学生厌学,使思想政治课堂丧失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得知识,体会思想情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适应新课改要求,恰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能克服空洞说教的填鸭式教学缺陷,构建充满活力的政治课堂。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立足课堂,唱响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1.1 做好课前预习,确定研讨对象。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新课标,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预习提纲,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所学的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后发现一些疑点问题,共同设计出本课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完成这一环节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就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萌发了对疑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欲望,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1.2 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我常把4至6位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合作研讨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地交流对议题的感受和疑问,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预习情况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情景可以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短剧表演等活动。在表演中,表演者和观看者更容易体会、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组多媒体的镜头或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或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等等。例如在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一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一段《地球就诊记》的小品,通过拟人化的表演,学生感悟了工业化的发展是人类不断破坏环境的过程。看完小品,同学们就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青少年如何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良好的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智力活动的剂,它使学生摆脱依赖走向自主,使学生获得亲身参加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1.4 建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散发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课堂研讨的实质就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是认识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和意志方面的相互鼓励。为此,我在课堂上经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研讨,在讨论中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而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发号施令。这样的课堂形成了一种热情鼓励,真诚帮助、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心理上感到温馨,体验到快乐。这样的课堂散发出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2 确立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

2.1 确立探究课题,组建课题小组。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立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我根据教学实际,在九年级开展了“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课题分组合作,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基本上是5至6人为一组,成立了“家乡环境状况与对策”、“家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民法律意识与现状”等课题小组。

2.2 制定探究方案,正式实施探究。课题小组确立后,首先根据小组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组长、采访员、资料员等。然后根据课题制定探究方案,包括探究的目的、意义、探究的主要问题、探究的步骤和程序,探究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以保证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课题探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双休日、法定假日、中午、傍晚等时间实施研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获得大量的信息。

2.3 处理获得信息,撰写报告论文。各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4 进行成果交流,认真总结反思。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我利用班级活动课进行交流,一是交流自己的小论文,二是交流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总结,同学们思维得到碰撞,学会了尊重他人、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等做人的道理,锻炼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3 师生教学相长,共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处理海量信息,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和创造力。以往,教师局限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今,教师的身份和工作重心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而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情境,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观念的形成。教师也在参与学生的研究学习实践中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忠实实践者。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践探究性学习,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 刘强、庄永敏;《思想政治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刘继武、于树增:《研究性学习:新理念.新实践.新发展》《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8月。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农村生活;初中物理

在农村,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教学改革的起步比较晚,速度比较慢,农村的初中学生具有的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我校90%以上的农村学生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知识、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近十年来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对“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的学习,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学习上和生活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去痛他们,关心他们和严格要求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自己当成学生,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声音的特性》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比赛唱歌,看谁唱的好听,实际上我唱得很差。讲《速度》时,我和学生一起比赛跑步。虽然我跑得没有他们快,讲《浮力》时,我和学生一起做“孔明灯”。

二、更新观念、挖掘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办学条件的提高,目前,这种“城乡差别”已渐渐缩小。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们应改变教学理念,农村学子可学、可教,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主动性、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放权于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释放学生内在探究能力,使探究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三、物理源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应该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去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例如,农村绝大多数人家做饭用上了电饭锅,这是学生普遍熟悉的生活事例,上了年纪的人称电饭锅为“电锣锅”“自熟锅”,这在过去是人们的梦想,如今已变成现实,其中包含着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兴趣很浓,激发了他们探究物理问题的欲望。农村初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利用高压锅能更快更好地煮熟饭菜。农村养牛喂草料时铡草的“铡刀”手柄越长越省力,菜刀磨得越薄越锋利;用吊车吊楼板省力等等,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物理枯燥无味。

四、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联系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要注意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利用,又要重视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工,学校内部和校外自然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农村现实生产、生活中都包含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利用的丰富素材,这些都是我们搞探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2)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我在讲《连通器》这节课时,首先提出“农业生产、生活、居民建房中连通器应用的调查”这一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节假日,开展调查活动,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哪些实例中应用到连通器?②哪些部分构成连通器?③为什么要这样做?④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有位同学发现农村建房时,建筑师傅用一根很长的软塑料管作连通器,用来确定房屋基础的水平面,既准确、又迅速。又有一位同学发现用连通器可以确定一条道路的水平、倾斜程度。又如,我在讲《热现象》这一章时,提出:厨房里的“热学”这一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对厨房中的一些设施,用具及烧水、做饭、炒菜的过程进行认真观察、记录、分析,看看厨房里包含着哪些热现象,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个关系: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究学习的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训练和帮助。②过程与结构的关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科学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同时使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所获得成果,虽然不可能达到科学发现的水平,但通过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探索的活动,学生获得了体验,可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一般不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而要注重其过程,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③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学习是目前学生掌握知识主渠道,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量多创造机会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和社会。对农村初中教师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四个误区:①注重结果,忽视过程。②注重个别,忽视群体。③注重课外题材,忽视教材研究。④注重形式,忽视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哈尔滨师范大学出版社,98年第3期,1999年第2期

[2]《中国教育改革方法纲要》

[3]《义务教育物理学科标准》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3

第一阶段: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探究性学习

“听领先于说”作为我引领学生进入化学大门的钥匙,先让学生听老师是怎样描述一些化学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又是什么,让学生用心体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慢慢“相互叙说,相互倾听”。

1.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我是这样教“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首先,我不讲什么是单质,而是给出几个化学式:P、Fe、N2,告诉学生这就是单质,为什么它们是单质呢?(给学生一段时间观察、思考)因为它们只含一种元素,再让学生体验。再安排学生阅读书上的定义,明确单质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叙述单质的定义。最后,教师讲评。

2.探究性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引导

化学一些具体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探索出一般规律。

案例:《探究性实验――空气的组成》

我计好问题情境,以示范和模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从情景和身边的物质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并将模版填好。

实验前布置的问题:①红磷燃烧有什么现象?②打开止水夹后有什么现象?

实验后的反思:①红磷燃烧消耗什么气体?②红磷有剩余说明什么没有剩余?③实验中水为什么会倒吸?为什么等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更合理?水为什么只倒吸■?

第二阶段:教师引领,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初步认识探究性实验,并具备自己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

案例:《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探究》

创设情境[学生活动]收集并展示相关信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溶解性的事例。

如:①洗碗冷水容易还是热水容易?②糖和油哪个在水中容易溶解?③有油污的衣服为什么干洗比水洗好?

根据以上生活中的事例和问题,你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有哪些吗?并说出你的猜想依据。

我的猜想:

我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由3个事例,很自然的猜想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①温度;②溶质的性质;③溶剂的性质。

第三阶段: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案例:《金属活动顺序》

创设情境:我们以前学习金属的性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铁、铜,哪种金属活泼,哪种不活泼?

学生讨论、并提出方案。

(教学建议: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有多种,如让金属和氧气反应,让金属和酸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境设置:探究金属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你能通过什么实验可以比较出哪一种金属的活泼性更强呢?

学生思考并开始小组讨论。

(教学建议: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实验方案,及时让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补充。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方案设计,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结束,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

第四阶段:以课外延伸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以家庭化学小实验来拓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食品中干燥剂的成分。学生因地制宜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相关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知识,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4

一、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

要了解清楚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就要搞清楚探究的意思.顾名思义,“探究”的意思就是探讨和研究.而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探讨和研究来进行学习.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中心来进行教学.具体说,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参考教材上的资料,进行实验的探究,最终验证定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课堂上,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二、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通过对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的了解,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忽略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这样往往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了解前人当时是怎样才能得出这个知识理论的,在动手的过程当中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效率自然会提高不少.做实验的过程当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形成了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枯燥无味的一堆符号,同时还教给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最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具体表现在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只需老师指导方向,可以尽情地自己动手,从方案的设计,到享受实验的乐趣,再到得出结论等等,都让学生自主完成,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以往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占主体地位的情况.

3.重视团队的合作学习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当中,学生往往需要进行分组实验,团队合作的精神非常重要,实验过程中,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分组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看的角度未必都一样,因此分享看法可以让所有学生获益,相比于传统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更注重团队合作的学习.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1.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验证性实验指学生通过教材上的题目、材料和方法步骤,来进行实验的操作,并验证某个学习过的结论或者是概念.如:“密度”是初中物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做验证性的实验来验证密度这个概念,并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密度=质量体积,因此要了解密度,必须要了解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如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1)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变化?

(2)质量大的物体体积一定大吗?体积大的物体质量一定大吗?

(3)不同物质的密度相同吗?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然后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实验的良好习惯.

2.指导性实验的探究

指导性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当中最常见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根据教材上的指导方案,让学生根据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最后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老师需要进行指导,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时,教材中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需要的材料,也给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开始实验时,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回顾电流表电压表用法的回顾以及辅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等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自主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3.开放性实验的探究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

修订工作组:2001到2011年,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标志性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上。

首先来看课程理念的变化。经过文献分析、国际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课程标准研制组确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三个理念分别对应了生物学课程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实施策略,涵盖了课程的主要方面并有可操作性的指向。

再来看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十大主题勾勒内容框架。《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构成了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考虑到让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标准研制组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确定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从课堂教学的情况和大范围调研的数据看,新的课程内容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同和学生的喜爱。

二是强调探究和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中的一个独立的主题,这不仅是将科学探究作为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和科学探究。“内容标准”中有许多活动建议,建议的活动大多是需要动手、动脑且是使用低值耗材的实验。这样的建议,既指导了教科书的编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

三是将生物技术纳入课程内容。在新技术和新技术产品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技术素养对于公民来说愈发重要。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强调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对他们技术素养的形成给予高度关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是经典的、与发酵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表现出了热情,对生物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四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情景开展生物学教与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让学生将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的学习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关注、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中都注意贯彻、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和扩充,为什么?

修订工作组:在这次修订过程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的第二自然段是完全重写的。其中,一开始的一段话是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国中学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教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却总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或者说在学者那里是清楚的,但在中小学并没有解决,那就是生物学科归属的领域问题。《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个“既要”,一个“又要”,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是专业的生物学教师执教,在“既要”上做得较好,即知识目标落实得好一些。而在“又要”上就不一定做得好。“既要”,要求的是科学的基本观点、科学研究的方法,还有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这些,很多时候并不直接反映在具体的“内容标准”的条目中或教科书的知识描述中。抓住了知识要点,并不就能“自动”地完成这些重要的教学任务。如若没有落实好上述的“又要”,那么就反映不了自然科学的本质了。

《江苏教育研究》: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由10个一级主题构架起来的,这些主题是怎么确定的?

修订工作组:对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者和修订者来说,最揪心的一件事,就是“内容标准”部分选取的10大主题及其设计思路中突出人与生物圈的考虑等,能否得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生物科学专家学者和广大生物学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原来初中生物学课程是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三门课并列,现合并为一门课程——生物学。如此大的变化,内容的取舍、组织就很艰难。十年前,在制订《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时,课标研制组曾为此作过大量调查研究,参阅过许多国家相应的标准或大纲,征询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听取了广大一线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意见,最终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而形成了我国《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学习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及相关说明。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初中阶段生物学的综合课程,不再分科,应属首创。这次在修订意见征集和专家审议的过程中,大家仍一致肯定了10个主题框架,因此未作修改。欣喜之余,希望教科书的编制者能更深入地探讨这10个一级主题的相互关系、各自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如何衔接、轻重如何、如何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等问题。

《江苏教育研究》:我注意到,10个一级主题之下都有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形成相关“重要概念”的要求。“重要概念”是什么样的概念?“重要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什么?

修订工作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全部的知识,哪怕是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精选最重要的内容,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就成为必须。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重要概念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其次,学生在理解这个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对重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而不是靠记住一两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实。最后,如果学生依靠自己头脑中的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可以比较长时间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而且有了这个框架,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储存在这个知识框架当中,这样他的知识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有逻辑编排的。这对学生稳定地保持和调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这样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多的科学课程设计人员开始依据重要的主题,按照重要概念来构建课程框架、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求老师参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吸纳了国际上的这些研究成果,以及最近五六年时间里我们自己的团队在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在这一次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采用重要概念来构建课程框架、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就成了我们修订的重点工作。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修订也是响应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号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在理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要凸显重要概念,这个号召和要求跟国际上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正确的,是对我国科学教育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我们是积极地响应和实践了这个号召的。

《江苏教育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生物学课程标准是怎样认识和理解探究性学习的?

修订工作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可以说,十年生物学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教学的专注点、兴奋点,大都聚焦于此。但也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探究性学习当作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意思:

首先,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在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无论是科学事实的真实描述,还是科学原理、规律的揭示,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及其应用,都是一代代科学家辛勤劳作、深入探究的结晶,它们构成了璀璨辉煌的历史画卷。因此,科学史或科学发现中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最好素材,在课程标准中、在教科书中、在教学实践中都要精心选取。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可能事事都亲历探究。间接地了解科学探究的历程,领悟科学家工作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渠道。教学中精心选取科学史中的材料和现实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将之有机地、自然地组织到教学之中,就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内容。

第二,科学探究“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这应如何理解?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科学探究,因此,它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这次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标题下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具体包括:“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经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这些都是“重要概念”,要求的水平是“理解”。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初中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初中 生物课堂 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特别对于初中生物课而言,由于生物不是中考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了,就意味着我们实施了有效教学,否则就是无效的。让学生主动学习,需要有恰当的教法,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恰好可以满足我们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

那么,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规律,教材刚开始安排的探究活动就是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迸发思想的火花。

2.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它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学到科学基本知识和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需要。在场地、条件、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下, 如何将本来不可能实施的探究方案,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是组织探究性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借助于资料分析的探究性教学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新教材在有关探究性学习内容的编排中,收集和分析资料是贯穿于整个探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要针对不同的资料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有些资料学生通过观看插图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交流,都能自己得出结论,而且还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转贴于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活动

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的教学中,在调查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调查。可以从具体事例入手,假如要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应该怎样做?将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案、范围等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 还要进一步提出,假如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又该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认识选取样本的重要性。在对调查活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生物。要设计一个调查表,把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在调查表中,完成调查报告。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探究

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同时提供多种材料供学生选择,有的同学选择扶桑的叶片进行实验,效果也很明显。进而学生就会提出:还可以用哪些植物的叶片取代天竺葵?教师要及时关注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想到设置对照实验进行探究。这样通过探究同学们得出:除了天竺葵外,只要是生长旺盛、绿而薄的叶片用于实验,现象都很明显,染色和脱色时间又短,便于控制实验时间。通过实验,学生感受到了思维劳动的成功和欢乐,探究的热情会大增。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绿叶不能脱色的现象,什么原因?找组内一位同学叙述他们的实验步骤,发现他们错把绿叶放在了热水中加热而不是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这样他们组的错误操作又为我们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说明了叶绿素能溶入沸腾的酒精中,而不能溶于热水中,无形中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探究实验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关注,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学生实验失败的现象,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探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

三、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探究技能

初中生物教材有关探究活动的类型安排,其中“技能训练”一项占有一定的比例,可以分别从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各种探究技能的目的。在技能训练中引导学生提问并思考是最为重要的。如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后,同学们对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的蜕皮现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诸如“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要经过几次蜕皮”、“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等问题。哪一个问题提得更好?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第二个问题提得更具体、明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或在日常生活中就学会了应该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提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