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1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以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影响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十分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对比看来,终结性评价侧重评判教学结果,但形成性评价则侧重提高教学的方法或途径。“大学英语课程大纲”明确提出:形成性评价可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及手段,及时追踪教学过程,记录课堂教学信息,监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之,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融入形成性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当下大学生的自学意识。截止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们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方面已开展理论实践研究。本文则着重探究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以期推动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1.形成性u价
(1)定义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指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最大程度上地提供学习反馈信息来调整课堂的教与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已有学习水平,设定预期学习目标。所以,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学习的不足和差距,而且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活动中,若利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则有更多机会来讨论和学习,提升自评技能,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评价环境,以此增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形成性评价涵盖了三个主要过程,即目标水平、既有水平以及如何达到目标。与此同时,这三个过程都需要从教师、学生和同伴等诸多方面采用最佳的学习策略。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标准,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来呈现学生既有水平,提供一些反馈信息;学生在了解学习目标和标准的基础上,自行掌控学习过程;同伴之间可分享并讨论学习目标和标准,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促进整体进步与发展。
(2)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表现出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策略,掌握课堂内容或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该评价模式重学习过程而轻学习结果,使评价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其主要特点如下:①人文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映,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进行生动地解答,并帮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②多元性,该特点集中体现在评价主体、内容和标准等诸多方面,即在主体上,由单一化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在内容上,既对学生应掌握的课堂内容、基础基础等进行评价,同时又对个体兴趣、能力、态度及策略的发展变化进行客观评价,而在标准上,不仅要参照课程目标,而且还要基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制定出个人学习标准,以此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性评价;③开放性,这一评价方式强调发展过程,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并且也使得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作业记录等环节处于自然状态或开放环境中。
2.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传授各类知识,而应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给以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并使他们自觉建构认知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概念,学术界尚未统一,但是大致含义为“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课程学习要求,预设学习目标,通过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反思课堂学习过程、推动学习进度,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爱尔兰著名学者David Little提出:自主学习者应具备灵敏的洞察力、较强的反思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做好自我管理及他人互动的思想准备。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大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网络平台的创建也不断丰富学习资源,但其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有效进行自主学习。
二、形成性评价对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明确教学目的,量身制定一套符合自我发展要求的学习方案,而且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并对自我学习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自评。在学习态度上,多元评价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降低学习焦虑感;但在学习观念上,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习经历等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时长(通常每学期15至20周)较短,大部分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固有的学习观点。据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时间越持久,课堂学习效果将越明显;通过多元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观念,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课程学习动机
形成性评价模式也对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学习动机按属性可划分为三类,即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通常情况下,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动机都被得到不同程度地激发:①在无动机上变化较大,通过形成性评价,很多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目的,自觉参与学习讨论;②在外部动机上,由于学生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往往通过各类考试或考证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③在内部动机上,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最大程度上地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其动机越发强烈则越能推动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科自学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措施
1.制定英语学习评价表
该表是由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课外表现评价两部分构成的,并且每部分都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等,其评价结果占期末总成绩的40%。可见,形成性评价是从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和小组等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阶段性学习进行客观评价。随着高校教学评价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日常评价成绩也将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如此一来,形成性评价则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情况,而教师也可以依照个体学习状况,制定有效的教学对策,以此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建立课内外学习小组
课堂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场所作用。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难题在于因班级人数过多,教师难以从头至尾顾及所有学生。考虑到这一问题,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5至8个学习小组,并且按照组内成员的英语水平进行互补搭配。待每堂课结束后,对各小组的课内学习情况进行互评,其涵盖了参与程度、知识掌握以及合作行为等诸多方面。若只依赖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所以有必要开展课外小组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学习和运用英Z,教师可安排学生参与各种课余活动,比如创建英语角、成立兴趣班、英文朗诵比赛、英语课题研究等。这样一来,不仅使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长处,而且也使那些后进生逐渐获得学习进步。
3.丰富学生自学成长袋
成长袋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其展示了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进取后所获得的成绩,它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及自信心,而且也为英语课程教师提供详细的学习记录。成长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学习记录册、学习目标、实施措施、任务完成评语、教师反馈、学生作业、日常检测以及课外学习记录等。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丰富学生自学成长袋,开展课余英语活动,实现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四、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
1.提高英语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进行沟通,革新传统的评价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进而使学生认为不论是培养自主学习观念还是改进自主学习策略都对英语课程学习具有推动作用。通常而言,学生只有坚持这样的思想理念,才能够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参与各项教学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由文化测试转向文化评价的发展趋势。而且,形成性评价的落实还需要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提供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并配以专门的评价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2.提倡学生作为评价的参与者
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教师所布置的具体任务进行不断思考,才可以产生诸多具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用来指导接下来的英语学习。同时,源自其他同学及教师的课内外反馈信息,也亟需学生加以理解和消化。一方面,学生由被动接收反馈信息向主动获取外部信息、优化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转变,实现英语教学反馈意义;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个性化反馈,充分意识到反馈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对学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作用,善于收集并运用各类反馈信息,改进实际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3.达到预期的英语学习效果
在评价工具上,任课教师应探索各类评价工具所具有的作用,选取最佳工具组成,以此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解决评价本身带给教师巨大的困扰问题,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互评以及自评环节,并要求他们对自我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反思,提高其英语自学水平。此外,形成性评价还需要任课教师努力提升自我评价素养,具体表现在增强反馈及时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改进、提高反馈质量以及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等。若教师加以引导与示范,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则能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在开展素质教育、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该种评价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势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构建基于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宇红,周红.大学英语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2010(02)
[2]王捷.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59-05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后,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改革成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w现在如下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
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
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
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
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
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
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
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
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当前困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来自课程体系的设计,有的来自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有的来自语文教师本身的功利思想,还有的来自事不关己的社会相关单位,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
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
4.初中Z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
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
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
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
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
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五)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
学校校本教研是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集体智慧而得到解决。
1.要明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对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引导作用。可以在校本教研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提炼,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升组织、指导的能力。一般程序是提出研究课题D选择研究课题D成立研究小组D选聘指导教师D制定研究方案D开展课题研究D形成研究成果D交流研究成果D实践总结反思。不同的研究课题,可以做出调整或删减。
2.探究农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类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是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凭借,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样,具体可以分为单篇课文的文本研究、不同文本的比较研究、语文课文的拓展研究、课外非文本语文类研究四种情况,后两种类型使用得比较多,但是又比较难,需要通过校本教研,广泛交流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质量。
3.探索和实践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一方面需要依据国内外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尝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师掌握适应于自己学校和学生特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常见模式的有:问题解决、项目研究、角色换位、独立研究、案例研究等。这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进行解读和实践。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3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完美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田径教学;应用
田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田径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我国现行田径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达标式或等级制,不能达到系统收集证据的目的,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学生的变化,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某一成绩而学习田径,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多以提高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误解了田径教学的真谛,这也是田径被认为是枯燥、单调项目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二、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首先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田径运动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实践”活动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田径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精神
田径教学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田径项目大多属于个人项目,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这种团队精神正是个别田径项目(如接力跑等)所必须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田径教学内容和练习形式往往较为单调枯燥,所以在有些项目(如长跑、竞走等)的教学中,学生自觉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
三、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田径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
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如400米弯道跑技术)、小组合作研究(如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工作)。但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均匀搭配,尽量把差异降低到最低限度。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法应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四、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专业的训练造成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单纯的技术传授,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加以改变。
2.避免研究性学习开展时机的随意性
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周密计划。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
3.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很多,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田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态度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在课堂上渗透为主,以课后独立完成为辅,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搭配进行,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是个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议
(1)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发生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2)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观众”转变成“演员”。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5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了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2.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2.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
2.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以后的终身性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2]。
3.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4.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3]。
4.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4.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偷了碗?”,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4.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双重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要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后给学生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综合评价活动,实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5]。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部分教师因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忽视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挫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加强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真实意义上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2011,(8):11-12.
[2]郑炳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咏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误区;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10-02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目前,不少省市都在实验探索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还是初步的,但应该在其起步阶段就尽可能使其规范化。然而事实表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实施,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偏差,有必要加以揭示和纠正。
误区之一: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课,排斥于“正式”课程(实为考试科目)之外,意在让学生“轻松轻松”、“调节情绪”,因而活动漫无目的;有些学校把它作为一种变相的学科延伸,把课时切块分割给各学科,把教学任务分解给各科老师,美其名曰“结合本学科实际施教”,结果是开学初布置一下,让学生课余去搞,而更多的则是“针对本学科进行纯知识的强化、拓展,挖掘知识点,多做综合题”;一些学校把它演化为“选修课”、“学生实验课”、“阅览课”等,同样变相为各科学习的补充;也有一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同时兼顾“效益”,施教对象局部化,即让一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即学习尖子)去搞“研究”,实质是变相的“兴趣小组”。
早在1996年1月,国家教委基教司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对“活动课程”作了明确解释:“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开设,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即把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发展信息处理能力,探求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它也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方式向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的“导学”方式转变,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指导其开展多元化学习。因而这门课程绝非原先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它应具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也不等于是搞“兴趣小组”活动,其活动指向不是考试和竞赛,它必须发动全体学生协同参与,以更大的学科跨度和实践时空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探究。当然,那种把课时分配给各学科老师去“强化、拓展”的做法更是与“研究性学习”相悖的。
误区之二:研究性学习的学科化倾向
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但是学科教学比较封闭,较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有时甚至是过时的,学习的方法是把这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反而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的质量。
所谓学科倾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误解为就是某些学科的学术性研究。因此,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术性问题上,研究性学习也就成了学科学习的延伸。二是将研究性学习当做学科课程的学习来组织。比如有的预先编好一些所谓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来进行探究;有的按学科学习那样预先设计好学习过程甚至是一份完整的“教案”;有的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甚至是背出了多少;有的还像学科学习那样用量化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等等。
应当说,上述事实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让学生从头脑中生成,不仅使学生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的领域发生兴趣,提出新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符合所研究的内容,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新问题所产生的价值。因为随时发掘新的探究题材正是研究性学习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的源泉。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与否恰恰体现在这里。
当然,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并不是不要预设“研究性学习”在展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不是要求教师对相应的监控、评价手段等不要预先加以考虑,只不过这类预设要富有弹性,随着活动的深入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正。
误区之三:研究性学习的成人化和专家化倾向
一直以来,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研究”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专家的研究,过度推崇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背弃了作为理念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将学生的探究用成人的严格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就会背离初衷。过于规范学生的探究会将目标集中在探究结果上,甚至可能将研究性学习当做“课”一样去“教”,然后让学生去记住甚至是背出。有的教师会将学生的每一个探究行为都用一定的模式去套,如研究计划的模式,研究报告的模式,甚至于研究过程的模式等等。
对以科学化与学术性研究为特征的成人化和专家化价值的过度追求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是探究内容的窄化,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比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二是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缺乏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相适应的研究课题。三是探究方法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研究性学习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中断。“以学生为起点”的课程理想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研究性学习滞留于科学理性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只能接受其理念追求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架空、存在价值被削弱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现实,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
与“研究性学习”成人化和专家化取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因为成人化和专家化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拔高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这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趋势是不相吻合的。
误区之四:研究性学习的简单化倾向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追求的是学生能亲历一种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获得一些意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成长。但是,学生的探究往往会用一些经验判断来代替科学论证,在不苛求学生探究规范化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一种严谨的意识,即他们所从事的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主体的名义下,疏于指导,甚至放弃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合理的研究之路,学生的活动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为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能,避免学生的研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暗示和点拨,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误区之五:不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目前,“研究性学习”尚在起步阶段,与之适应的评价体系尚待建立。调查表明,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评价重视不够,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实践准备。
在评价原则上必须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管理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着力于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体验,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特长的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应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等多方面多视角出发进行综合评价,如参与态度、学习研究能力、合作情况、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质量等。应该指出,仅注重“成果”的评价绝非该课程设置的本意。
在评价方式上,应努力克服教师包办的旧模式,倡导民主教学和民主评价,兼顾集体发展评价与个人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必要时可请专家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充分让学生谈观点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价,促其自我内省和调控;应组织小组进行广泛交流、讨论,互相评议,培养集体和合作精神;老师应从发展的角度多给学生鼓励和指点,保护其积极性,指点学习研究方向。还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答辩会,深化研究成果。
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一些学校根据学生的方案设计、参与情况、成果及论文或总结等项指标综合评定,得出定性或量化的评价结论,这样基本上保障了该课程的进行。一些学校还进行了将其与“学分制”及学生“特长认定”挂钩的评价试验,即评定“基本学分”(课程管理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奖励学分”(过程性和成果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并对“奖励学分”达到一定值的学生进行“特长认定”,鼓励并指导这部分学生继续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或将二者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我们期盼它在教育改革探索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充实完善。
收稿日期:2006-03-27 作者简介:黄锦群(1974-),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