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内容 重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0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今,遗传学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不断渗透到其它生物、医学学科,这使得原本在遗传学中讲授的内容也同时出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种现象反映了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高校遗传学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事实上,为体现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编写教材时,学科之间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以至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同的内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浪费宝贵的课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供同行讨论。
1 遗传学与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生物、医药、农林等专业均开设有遗传学。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对统一。遗传学是笔者所在学院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熟悉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的重大理论与技术进展,熟悉遗传学研究技术与实验装备,为学生毕业后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遗传学外,我院还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必修课。我们选用的遗传学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遗传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章节[1]与上述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表1),有的甚至是其它课程的重点内容。尤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的相似度最高,这三门课几乎都重复着共同的遗传学问题――遗传物质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突变、重组等。另外,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开课时间与遗传学相同,这使得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更加突出。
表1 遗传学教学内容在其它课程中的分布
2 问题的根源
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出现重复并不是偶然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遗传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及其学科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学的研究进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大体上可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2]。如果以半个多世纪前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为界,也可以简单的将整个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经典遗传学(classical 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两大阶段:经典遗传学以孟德尔遗传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性状在系谱中的传递,即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在整个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的兴起使遗传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脉络,又全面地影响并渗透到后继学科的各个领域。从内容上来看,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界限十分模糊。通过对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重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子遗传学范畴的。另外,由于生化遗传学和早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材料,因此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本身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们成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或进入课堂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同时开设的遗传学存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3 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重复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授课内容本身、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对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同行们在遗传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理论专长跳跃式地分割讲授,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甚至有人提出只讲经典遗传学而放弃分子遗传学。上述做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遗传学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反会造成教学不成体系的局面,对“教”和“学”都很不利[3];而如果无视教学内容重复的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对所有内容蜻蜓点水般逐一讲解,又无法实现大学遗传学教学深度和难度的提升。
我们认为,对遗传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保持其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大刀阔斧整章删除,而应在重复章节内部进行微调,具体做法包括:精简繁杂冗长的内容,下放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自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的内容,增加前瞻性的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遗传学理论修养,准确把握各章节特别是重复内容在整个遗传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做好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根据层次选择不同的授课侧重点。
3.2 加强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协调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已成为遗传学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共识,对各自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无疑成了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大家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对同样的内容都作了删除,重复的内容反而会变成被遗忘的内容。因此,积极促成遗传学与其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相关课程的教学人员能够坐下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各自的授课章节,明确重复内容的教学分工,制订满足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多门课程教学需要的授课计划,做到各有侧重而又不失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可避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重复,还能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如:教师可在开课前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对重复内容的掌握情况;开课后则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3.3 优选教学方法
为了保持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谓的重复内容不但不可不讲,而且还要下功夫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或方法来讲。对于在其他课程已深入学过而在遗传学中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即可;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对于其他课程仅略有涉及但在遗传学中须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内容,宜先勾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点滴回忆,同时指出学生现有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顺理成章地讲下去,在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完成该知识点在遗传学中的深入讲授;对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重复内容,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讲好讲透,如:减数分裂在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教材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属于重复的教学内容,但却是理解遗传的连锁交换和重组的一把钥匙;在整个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多次向学生强调和提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和渗透整合进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等多个章节,使枯燥难懂的遗传学分析过程变得易于理解,让重复的内容为新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服务。
此外,遗传学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如:我们尝试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合二为一,以综合性大实验的形式开设,从而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关联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门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4 结语
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遗传学的授课教师,既要关心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又要加强对遗传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而节约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科学出版社,1998.
[3]程焉平,刘春明,王洪振.尊重教学规律,保持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84.
作者简介:袁茵(1981-),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讲师,从事遗传学教学工作,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陆幸妍,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遗传学 教学改革 生物教学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何编好这部分教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遗传学知识,是许多生物学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近期的教学实践和对几本较新版的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的初步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编写的一些想法。
一、教材体系的编排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第五章讲授《遗传和变异》。首先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即基因的本质、复制和表达,然后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工作,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分析这两个遗传规律的实质。有人对这种编排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参照高等学校教材《遗传学》的编写顺序,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史,先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再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这样才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与大学教学不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大学里,《遗传学》专业课常常开设一年的时间,讲授的内容非常深。而高中生物必修课是为高中生将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基础的,讲述的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遗传学的内容作为高中生物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占课时数非常有限,一般只讲授十几个课时。因此,我们在考虑教材体系的编排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按最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行教材体系的编排。ト绻教材先讲述孟德尔的工作,用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来解释遗传规律,那么在讲述了基因的本质之后,还得用现代遗传学的“基因”概念从分子水平再次进行解释,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迄今为止人们所获得的对遗传规律实质的认识。但是第二次的解释由于受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问题的实质上比第一次解释得更深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知识的简单重复。现行教材在揭示遗传规律的实质时,因为已经有了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做基础,所以给学生介绍的是这一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为学生高效地获取前人智慧的精华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的内容编排还是应该以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在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不宜做大的改动。
二、教材内容的选取
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适当,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确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时,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材内容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科学性和思想性更好地统一起来
思想教育切忌空谈泛论、牵强附会和简单说教,而应渗透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中,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讲述,认真地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现行教材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在证明染色体的另一个重要组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上,似乎显得说服力不够。如果新编教材从论证是否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又如,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硕果累累,如果在教材中多介绍一些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好处的。
(二)从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
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因此,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精选基础知识时,应该适当充实一些有关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美国教材比较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遗传学部分为例,《现代生物学》中介绍了“人类遗传学”、“基因表达的调控”、“人工育种”和“基因操作”。《生物学》和《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中都介绍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类遗传病”和“遗传工程”,这些内容都是近些年来生物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必修课设置的情况,新内容不宜增加得太多,应该精选一些与学生将来参加现代生产和进入现代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知识。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改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改善要从胚胎时期抓起,胚胎时期的遗传病诊断和治疗是贯彻我国的优生政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新编教材的遗传学部分应该像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那样,增加“人类遗传病和优生”的内容。
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当今生物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也在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逐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封闭式实验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转变,努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验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社会对科研人才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1]。我校也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克服过去培养中专业划分过细、毕业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等问题。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在高等院校所有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遗传学实验内容涵盖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主要是从个体、细胞、分子三个水平解释遗传学的基本现象与规律。如何完善这门实验课,发挥它的真正价值呢?我校在多年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改革,改进了教学方法,完善了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今各综合性大学及专科院校均开设了遗传学实验课程。遗传学实验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实验。大部分院校开设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果蝇或玉米的杂交实验、链孢霉的分离和交换实验等,还有一部分是与染色体有关的操作技术实验,如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压片法、植物的杂交、植物多倍体的诱导等[2]。学生做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试验结果,因而缺乏主动性且效果不佳,达不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发挥遗传学实验的价值。要想跟上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二、实验教学的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的遗传学实验教材中,主要是经典遗传学实验,一般都是比较容易操作,而且涉及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如有丝分裂制片、减数分裂制片、染色体组型分析以及利用玉米或果蝇进行的性状遗传分析等。而设计分子操作的实验较少,如DNA和RNA的分离、DNA的凝胶电泳、PCR和核酸杂交、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及DNA分子标记、果蝇或细菌的突变体诱导与鉴定、大肠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基因功能实验等,大多没有在本科遗传学实验教材中体现,或学校很少开展这些实验。分子遗传学实验手段是全世界各个遗传学研究单位和实验室中使用最多的常规分析手段。随着遗传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遗传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增加分子遗传学的实验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遗传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的实验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然后学生再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对每一个实验环节并不一定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将每个实验环节讲清楚,并使其形象化。如在开始分子实验之前,必须非常详细地讲解每一个步骤的原理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讲解实验中的许多关键步骤或试剂的作用,然后再由学生来完成整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先请学生来分析出现相关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然后再由教师来分析。教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再具体讲解,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还要讲明原理,避免出现学生只知道怎么操作,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的问题[3]。教师要遵循边实践边讲解的原则,当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原因,而后再与学生一块探讨,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划分实验层次
我们将整个实验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基础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即常规的实验,不需学生自己设计,只需按实验步骤操作即可。探究性实验则要求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自由组合,一起探讨,一起设计,共同完成实验。每个课题组探究性实验终结后,应以论文的形式上交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导师已定的探究性实验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但是学生必须预先写出实验设计方案及可行性报告,经导师审核后方可进行,对一些好的想法要推荐申报学校的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团委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金项目,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二)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性实验,才能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因此,一些最基本、最能代表学科特点的实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若验证性实验过多,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应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大二时应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的遗传学实验,如有丝分裂制片、减数分裂制片、染色体组型分析以及利用玉米或果蝇进行的性状遗传分析等,通过掌握这些相对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如何解决科研问题有一个略为清晰的认识,为学生独立设计、组织、实施实验奠定基础[4]。之后再逐步展开大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如DNA和RNA的分离、DNA的凝胶电泳、PCR和核酸杂交、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及DNA分子标记、果蝇或细菌的突变体诱导与鉴定、大肠杆菌的转化等。接触并掌握这些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科研创新的能力,学校可以以成立课外活动小组、科研小组等形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5]。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能用实验来解决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来获取答案。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然后建立科研小组,设计实验思路,再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批准后给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仪器等条件,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仅是辅助和指导,实验操作所有环节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遗传学;
作者简介:刘向东(1965-),男,农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水稻生殖发育遗传和分子细胞学研究。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最具活力、发展最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起源和本质,以及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应用科学,对动植物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遗传性疫病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该课程也就成为生物类、农学类和医学类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国内外的相关大学都十分重视遗传学的教学工作,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就拿我国来讲,不同版本的遗传学教材不下10种,且多数是由遗传学的名家主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新型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1,2,3,4,5,6,7,8]华南农业大学是遗传学教学改革比较早的学校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对农科类专业的遗传学教学方法进行过多种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是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四种改革:一是1997年至2001年间,改变原有单一粉笔教学的模式,利用电脑制作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从1997年开始编写基于PPT的CAI课件,1999年试用PPT的多媒体教学,2000年在农学类专业中全面推行以PPT为主的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遗传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刘向东也因此于2000年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讲坛新秀)”称号。二是进行“基于web-quest遗传学教改试验”,即“基于网上资源遗传学自主性学习教改试验”。于2001年至2003年间制作并完成了遗传学教改试验网站——《遗传学》网站,2003年成功地应用于教学,以后结合所获得的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开展“基于web-quest遗传学教改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4]作为该项改革的原创性教学资源网站——《遗传学》网站于2007年获得第二届全国百佳网站(十佳学术类网站),其改革成果也于2008年1月获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课程改革奖(三等奖)。2001年至2004年期间还开展遗传学综合性实验和双语教学。[3]三是2003年至2006年间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教改试验。四是2006年至今在原来以单一或数种教改方法简单结合的基础上,提出较适合农科类学生的“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改试验。
一、“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改试验的教学理念和总体设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原有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已难以适应诸如遗传学等迅速发展学科的教学需要了。为此,国外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Blending-Learning),[2]我国的浙江大学于2007年也提出“信息化环境下遗传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2]“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从而达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于2005年在农科类专业的遗传学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2006年在农科类专业的遗传学教学中全面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对该教学方法以及之前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出适合华南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的遗传学教学的“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学改革法。该法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创新和“混合”两个方面: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来讲,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改革;“混合”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是采用单一的模式或几种简单方法的结合,而是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于web-quest(网上资源)自主性教与学”、研究性、探索性教学、教与学角色互换、综合性实验和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整合成有机的整体,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适应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教与学模式。
二、“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改试验的实施步骤
根据“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改试验的总体设计,主要按照六个步骤(方式)进行:
第一步。框架式引导教学。在介绍框架前,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遗传学?遗传学研究什么?学习遗传学有什么用?然后介绍遗传学课程内容的框架,即包括哪些章节等。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掌握,我们把遗传学分成7个单元,即: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经典遗传学(即遗传学三大规律),细胞遗传学基础(即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微生物遗传学基础(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子遗传学基础(基因概念的发展、基因组结构特征、DNA分子标记及应用、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基础),细胞质遗传学基础,数量和群体遗传学基础。这样,学生对遗传学的结构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也就有了方向性。
第二步。教师以问题为中心,讲授课程重点内容。先是提出问题,然后着重介绍有关的重要名词、基本原理、实(试)验推导、解释、验证和应用等。比如在讲授孟德尔遗传规律时,先提出性状是如何遗传的问题,然后介绍孟德尔著名的遗传试验、所获的结果、结果假设、分析、解释和进行合乎性验证等,最后归纳为杂交试验、结果分析和验证三部曲等。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知识(领域),如分子遗传等适当地采用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英语名词,帮助他们能自己查阅一些有关的英文文献。
第三步。教与学角色的互换,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自主性学习。具体做法是讲完每个单元,要求学生自己出试题考察学习效果,出题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所出的试题交给老师汇总后,选择其中的一些题目作为期中考试和期未考试试卷的部分内容。期中考试的题目全部选自学生自己出的题,考试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抽样混合试题,即每个学生出的题目抽1-2题,集中成一份试卷,全部学生参加考核;二是交换题目彼此考查,一个学生用另一个学生出的考题考核;三是自考,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这种教与学角色互换的方法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出题比纯粹由教师出题难,学习效果更好,如果没有真正掌握有关的内容是出不了好题目的。通过出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善于提炼问题和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拓宽了思路。当然为了让学生出好题,教师开始需要做一些引导,告诉他们出题的技巧。另外,也要鼓励他们出有创意(新)的题目,通过出创意(新)题目,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其应变能力。为了更好地通过考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对期末考试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比如出一些让学生分析遗传学现象、总结和阐述遗传规律的主观性题目,培养其透过自然界的现象探寻生命的遗传本质的能力。
第四步。选择性开展Web-quest的自主性学习。根据之前改革已取得的经验,主要是选择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些遗传学内容(如基因工程等)开展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学习。基本做法是以已制作的《遗传学》网站为依托,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教师引导学习,教授遗传学章(节)重点内容(框架);(2)学生利用《遗传学》网站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和讨论;(3)教师提问;(4)教师讲解重要问题(包括疑难问题);(5)学生开展网上测试、延伸自主学习和论坛活动;(6)学生展示延伸学习的成果和体会;(7)教师总结。期间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查阅文献时,如果找到一些有关遗传学最新进展和动态的资料,鼓励学生浓缩写成快讯在《遗传学》网站交流,使他们有成就感,进一步增加主动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步。自愿性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结合研究生的研究工作,选择一些与遗传学课程内容关系较密切的内容,让学生分组在研究生指导下开展小实验。比如,实验室每年都有多个研究生开展DNA分子标记研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起开展有关的实验,包括DNA提取、PCR扩增和电泳等。通过短期的研究,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这种方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结果容易得到,与一般的实验教学相比,前者较为灵活、有创意、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学生普遍较欢迎。二是采用通常的研究性教学,即让学生根据兴趣,分组选择一个与遗传学相关的研究小课题,独立组织和开展研究工作,应该说,这个方式效果很好,[9][10]但往往在遗传学上课期间难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果。三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开展研究性的学习。[11]具体做法是在学习遗传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后,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选择一个与遗传学内容有关的题目作为毕业论文。为了有效地进行此项的研究性学习,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毕业论文开始的时间安排在遗传学课程修读期间。遗传学课程修读的时间一般是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也把毕业论文开始时间安排在该学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边学遗传学课程边发现与遗传学有关的问题。课程结束前,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与遗传学知识有关,而学生本人又有兴趣的题目,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由于毕业论文一直要做到四年级下学期,历时2年时间,所以,可以深入开展一些与遗传学有关的研究工作。二是处理好遗传学主讲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关系。其中最佳方案遗传学主讲教师既是遗传学课程的教师,同时又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这样不但可以达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也可以保证毕业论文能顺利完成。如果两者不一致,就需要遗传学的主讲教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协调商讨确定。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性同时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实验。
第六步。采用融会贯通式、生动活泼的课程大总结。一是理论总结,通过以“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创造方法、基本原理、应用和意义”为主脉把所有单元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该课程的系统性;另外是以“遗传与健康(疾病)”为专题讲座进行形象生动的总结,通过“遗传病”提出一条主线,把遗传学各章节的内容串在一起。二是实践总结,主要是利用我们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和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的100多亩校内实验基地,在每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带学生到该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由于该基地每年种植(早晚两季)的材料很丰富,包括有20多个野生稻种、2000多份不同类型的野生稻居群、各种突变体、杂种后代和特殊的遗传材料(如单片段代换系等)等,可以让学生对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实体和研究内容有较好的直观认识,并在实际中进行总结。比如,通过参观各种野生稻和栽培稻,让学生认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及遗传的多样性;通过观察各种分离世代的材料,让学生认识三大遗传规律;通过参观同源四倍体水稻,让学生认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遗传效应;通过参观水稻单片段代换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后代,让学生深入认识分子遗传学的有关知识;通过参观三系和二系杂交稻,让学生认识细胞质遗传学和生殖遗传学的有关问题。通过参观田间不同世代材料,让学生认识许多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方法的总结,不但让学生对遗传学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接近自然、接近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达到了既教书又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兴趣的目的,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改试验的成效分析
为了评估“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遗传学教改试验的效果,2006和2007年先后对其中180名参加试验改革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发现92.87%的学生认为“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可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91.69%的学生认为可提高自学能力;93.3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93.66%的学生认为扩大了知识面;91.95%的学生认为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91.55%的学生认为知识收集、加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92.14%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能力;91.12%的学生认为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90.53%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习者相互学习。与之前采用单一模式或简单几种方法的效果相比较,“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在以上每项指标的得分均比之前的方法高出10%左右。除了以上量化的结果外,还得到参试学生的书面评价,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比如有学生认为,“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使原本深奥的遗传学变得简单,使同学们在活跃的氛围中掌握了遗传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等等。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我们的改革是成功的,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思考
临床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性疾病病因、遗传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学科,也是一门将遗传学应用于临床诊疗分析的前沿学科。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高速发展,遗传病确诊率大幅度提高。许多遗传性疾病若能及时确诊并进行早期干预,可缓解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1-2]。遗传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正确治疗正逐渐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新挑战。如何提高该学科教学的适用性、高效性、创新性,培养高质量临床医生,加强临床工作中遗传性疾病诊疗思维及疾病鉴别,建立扎实的遗传学知识基础及熟练的应用能力十分重要。
1临床医学遗传学特点
1.1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涉及面广
临床医学遗传学是采用遗传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临床医学中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疾病、体细胞遗传病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推进,医疗技术发展,目前发现突变基因数量十分庞大,涉及疾病数千种[3]。遗传学不仅与生物医学领域内容息息相关,还与肿瘤科、妇产科、儿科、内分泌科、眼科、风湿免疫科等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疾病或多或少都与遗传相关[4]。
1.2内容更新快,研究意义深远
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更新十分迅速。许多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自1989年发现该病致病基因为CFTR基因后,陆续有研究发现多种突变基因型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在分子遗传水平层面研发出多种靶向治疗药物。仅30多年时间,囊性纤维化从对发病机制茫然无知到目前90%携带Phe508delCFTR突变的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5-6]。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筛查,可以对几十种遗传代谢病进行有效干预,极大降低了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及残障率。但至今临床上仍有许多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清楚,研究空间十分广阔。明确疾病致病机制,可从疾病源头进行靶向治疗,副作用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还能进行针对性遗传咨询,从而达到控制遗传病的再发、降低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课时较短,教学时间不合理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在大学早期(大一、大二)即完成临床医学遗传学的相关课程学习。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体系丰富,专有名词繁多,分子机制复杂,要求学生能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疾病,并能理解、分析。而对于刚进校园、无理论基础的低年级学生,除临床经验缺乏外,因课时较短,仅理解及学习遗传学基础知识也较为吃力,课程参与度明显不足[7]。此外,后期医院见习、实习,甚至毕业后规培过程中,学生所在医院等级不同,许多医院并未设立专门的临床医学遗传学相关科室,即使部分医院已建立相关门诊,但因无相关病房,且受时间限制,学生基本安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等常规科室轮转,很少有学生至遗传学相关科室进行系统学习。这些均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不熟悉,对遗传学疾病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2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模式以枯燥的讲授式为主,部分辅以多媒体教学,整体呈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模式。少数学校开展分子遗传学实验,但基本开展形式为教师主导进行的验证性或模仿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掌握实验过程及结果,极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每个步骤操作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临床医学遗传学内容复杂、理解抽象、教学方式单一,常导致学生认为该学科困难枯燥,课程参与度低,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学习。早期无法建立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下降,后期医院实践并无相关内容整体认知教学,影响对遗传性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创新探索。
2.3课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材的完成需经过撰写、审核、印刷等过程,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较临床医学遗传学发展慢,导致学生对学科前沿技术与内容一无所知。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自学能力培养受限。此外,目前临床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评价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形式为主,考核内容为上课重点讲解内容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这种考核方式常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该学科整体的认识、理解、应用。
3深化临床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学高速发展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主要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医院见习与实习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医学生基础及任务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应按实际情况制定。
3.1低年级本科生
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是关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此期主要教学目标为有效传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形成宏观临床医学遗传学体系认知。针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特点,在学生有一定临床理论基础后再进行授课,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及理解度,故该课程可延至大学三、四年级。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对讲课内容进行筛选优化,丰富课程开展形式,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例如可将教材文字教学转变为实验联合多媒体学习,临床医学遗传学基础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则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实际图像流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本科教学中也可逐渐引进CBL、PBL教学、遗传病家系调查及模拟化临床咨询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的紧密联系[8-9]。以新生儿筛查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例,由讲师帮助学生建立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整体框架,逐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筛查疾病是这些内容?每种筛查的疾病是通过哪些指标评估?筛查阳性的患儿如何确诊?等。同时适当加入1~2个典型遗传病病例,鼓励学生课后线上查找资料,下一次线上教学进行讨论。在校期间学生需建立扎实的临床医学遗传学理论基础,完善疾病的诊断思维,学会提问及解决问题。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在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入病例讨论、文献查阅能力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分子遗传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 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目前在很多高校开设了与生物科学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也是生物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但是,现在高校生物类专业遗传学教学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教学课时的减少与教学内容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的挑战;第三: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下降。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高校生物类人才,必须对遗传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1 教材的合理选择
遗传学既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虽然目前网络上遗传学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学生要学好遗传学,必需有一本好的教材,做为他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基本资料。在我国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刘祖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的《遗传学》是一本较为经典的教材。随着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最近出版了第三版,该版本除覆盖了经典遗传学内容外,根据遗传学的新发展,增加了基因组、基因表达与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与个体发育三个章节,并对原有章节部发内容进行了知识点的补充与更新。使得该教材更适应目前遗传学最新发展的方向,更适合于选用为高等院校遗传学教材。但在该教材中补充了更多人类遗传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植物类生物专业而言,如果选用该教材,教师应该要补充一些有关植物遗传学方面的实例与进展,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研究材料的兴趣与认识。另外,对于英文版的《Essintials of Genetics》是一本非常优秀外文遗传学教材,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作为中文教材的补充。
2 完善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在目前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作为辅助传统教学的手段与工具,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教师传授更多的精彩内容,让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具体,对遗传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另外,也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动态模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高等生物细胞分裂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摸拟可以形象生动展示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细胞分裂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中为了讲解的需要而把细胞分裂分为的各个时期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连续过程。但是,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要进行板书,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教案,并且边板书边讲解,可以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好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在讲述《连锁遗传》章节中,可以很好地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述连锁遗传规律的发现上,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讲解,但在描述连锁遗传规律的验证上,特别是三点测验时,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会太过抽象,学生不易掌握,而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老师边推导边讲解,学生容易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种教学手段的平衡运用,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鼓励开展双语教学
遗传学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科学,很多知识点在十几年前还不清楚,而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不断补充与发展。而这些更新的内容更多来源于顶尖杂志如Science, Nature等。目前英语是生物科研领域的通用语言,想学好或教好遗传学,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英语非常重要。而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可以把学生带入生物学研究的大门,所以开展遗传学的双语教学非常必要。既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遗传学原理的纯英文的定义,又可以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在纯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教材的编著者不能全面掌握遗传学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在有些专业名词的翻译上是不完全准确的,比如英文的centromere 和kinetochore,在有些中文版的遗传学教材中都翻译成着丝点,而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名词所指是不同含义。centromere正确的翻译是着丝粒,其是染色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kinetochore更合理的翻译是着丝点或动粒,它指的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缍丝在染色体上附着点,着丝粒是动粒(着丝点)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所以如果使用双语教学,可以避免混淆这两个概念。目前在部分高校已开始试探遗传学的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多媒体课件为英文,而授课讲解为中文;另一种为纯英文的教学,即多媒体课件和授课均为英文。使用哪种方式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英文水平。相比而言,前一种形式可能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其是未来遗传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高校都应该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4 优化实验教学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课程,所以除了基本理论教学外,实验课也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高校的遗传学实验课内容仍以经典遗传学为主,而这些实验,部分可以进行优化与整合。比如植物的有丝分裂制片和观察、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和观察、秋水仙素处理的染色体倍性观察,这三个实验都是涉及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实验。其中有丝分裂可以让学生从材料准备开始,发根、预处理、固定、酶解、制片和观察,熟悉与掌握体细胞染色体制备全过程。而对于减数分裂制片技术性强,实践应用比较少,可以老师完成制片过程,让学生进行显微观察,理解与掌握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并且在实验安排上可以与有丝分裂穿行。这样既能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又能同时了解两个分裂时期的特征。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倍性观察这个实验省略。现在有很多高校已开始优化遗传学实验室的内容。
5 结束语
遗传学教学对于生物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础实验技能非常重要,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应用、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改革遗传学教学模式对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思考、多探索,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遗传,2013.35(1):1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