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1
共同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重视地方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相关概念
地方课程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基本形态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简单地被定义为“教材化”。编写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乡土教科书,也是地方课程的应有之义。从现有乡土教材的现状看,整合乡土资源并将它们呈现在文本上,无疑有助于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实施现状
虽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但若仔细研究,有关地方课程的很多问题便会浮出水面,如:师资力量不够,学校管理不到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资源开发存在误区,等等。
与此同时,地方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与误区。例如从编写内容看,编写者往往把教材编写成介绍地方特色的图书,或者干脆直接找几篇相关文章应付了事;从编写的练习系统来看,教材中的练习和提问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实践活动更是单一无趣。总之,与“共同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三、存在问题
通过查看几套地方课程的教材,笔者发现地方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笔者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三水鹿鸣古城坝口盛世变迁》这套乡土教材为例,总结出乡土教材存在的普适性的问题,以供举隅。
1.定位错误
谁才是乡土教材真正的读者?这个问题亟需解答。乡土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定位错误的问题。乡土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大众读物。而这种读物带有很大的观赏性,缺乏必要的启迪性。
2.内容宽泛
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编写经验和可借鉴的成熟范本,以及对新课标的精神领悟不够,不少编写者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从而把乡土教材当成“乡土简介”来编。虽然有自设的主题单元,图文并茂,但总体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重点。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应该有各种理论背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同样,教材的编写目标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编写者忽视了培养目标这一终极目的,那么,教材所应该被赋予的功能就很难得到发挥。
3.练习系统缺失
良好的练习系统是整部教材的点睛之笔,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然而很多编写者在编写乡土教材的时候忽视了练习系统的编写,甚至连最简单的提问也没有设置。学生拿到这样的课本,往往是走马观花地翻阅一下便不再感兴趣,很难提高学习地方课程的积极性,这样便无法达到地方课程的教育目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土教材练习系统的编写与其他教材相比,有着更大的弹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更不拘一格,更活泼开放,从而真正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4.插图过于美化
和其他类型教材相比,乡土教材往往有着丰富的插图、照片,但不难发现,图片上的街道已经被精心打扫过,照片上的房屋也经过电脑的修改变得更加美观,大部分的闹市街口的照片上更是空无一人……大多数的图片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也难怪多数学生对乡土教材不感兴趣。笔者相信编写者的本意是好的,但这样的插图只能弄巧成拙。何不真实一些,多放些大家所熟悉的街景物景,即便有这样那样的不雅观的地方,但学生会有一种真实感,从而有兴趣去学习和讨论。
5.实践性不强
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的学习活动不是很多,即使有,也显得比较简单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课本上还是一片空白。除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乡土教材的发掘外,编写者也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乡土教材的特点,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作些调查研究,多思考、多观察,深切感受家乡独特的文化魅力。编写者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学生发现乡土文化中的不足,并思考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乡土教材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四、建议
1.准确定位
由于乡土教材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因此乡土教材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水平和审美习惯,内容要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材编写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强调可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因此,乡土教材的合适定位应该是:它既是课堂乡土文化教育的课程载体,又是学生课外探究性的指导性读物。它既有别于学科教科书的规整呆板,又有别于游记的浅显易懂。
2.精选内容
编写乡土教材需要从乡土文化、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以学校为核心的社区、社会等当地资源,借助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专家学者,着眼于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知识、理念,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形式,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意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编写的《三水鹿鸣 古城坝口 盛世变迁》为例,编写者可以这样调查:
(1)调查学生,确定主题“三水文化”。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坝口文化是能够彰显其文化底蕴和城市风采的名片。通过对学生的征询以及书面调查显示,学生对乡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有相当高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因此,深度发掘当地的文化传统是十分可行的。
(2)查阅文献,让前期准备工作更为缜密。可以从图书馆或者网上收集有关泰州乡土文化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编写乡土教材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到编写乡土教材的可贵经验。
(3)进行实地调查,切身体验生动鲜活的乡土资源,考察具体的历史古迹或者文化样貌,了解这些乡土资源的实际状况。
3.增强实践性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教材编写中的具体体现是:(1)强调乡土特色,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2)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可读性。(3)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有机结合。(4)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这些原则的贯彻,都能很好地增强教材的实践性。例如,编写者可以考虑把教材内容分为:“引言”、“正文”、“每课一得”、“活动建议”,“思考天地”五个板块。“引言”简洁明了且充满趣味,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正文”力求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图文并貌,通俗易懂;“每课一得”主要介绍和本科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探究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活动建议”则向学生提出开展课外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建议,力求做到切合实际,便于实施;在“思考天地”中所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教学 泉州十八景 结合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l世纪的今天,教学不再是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已成为教学的主要趋势。如何更有效地将生活与教学联系在一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内容。笔者在这种背景下,以自己的知识基础,充分结合现代学生心理,探究乡土地理教学与泉州十八景结合方式。
1.乡土地理教学的内涵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地理教学的分支之一,既有地理教学的某些共同意义,又有乡土地理教学所特有的重要意义。
(1)深入了解家乡,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乡土地理教学是一个极其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形式。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学生走进周边环境,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了解家乡历史,这有助于学生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从理论到实际,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彻底改变了“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乡土地理教学涉及的知识就在学生周边,不但密切联系当地的经济建设实际,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给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3)通过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融入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一要素或某几个要素开展综合的或专题的研究,这样有利于他们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置身乡土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已有存在”的质疑的基础上。学生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包括生存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进程、乡土文化的变迁,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乡土的现实问题,比如河流污染、治安状况的恶化等,让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泉州十八景与乡土地理教学结合探究
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本乡本土的知识,是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从教学法分析,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乡土资源,结合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着手,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从泉州的乡土资源分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按以下形式结合,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渗透思想教育。
在当代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渐渐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以贴近生活为本的乡土地理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乡土地理的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
就以“泉州十八景”的“郑成功史迹”这一景点为例,探讨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展示家乡风情,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兴趣才是关键。在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讲述英雄郑成功的事迹,展示郑成功纪念馆、碑林、郑成功陵园等景点景色,让学生如临真境,感受一代英雄的气概。通过媒体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唤起他们学习先辈的热情,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适时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新课标表明,现代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已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教育最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之一。
以分析“泉州十八景”的“牛姆林”为据点,充分利用资源,全面地分析泉州的自然地理。“牛昧帧北怀朴为“闽南西双版纳”,在其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认识了解景区内的一些代表性植被,记录这些植被的特征,同时组织学生采集土壤样品、绘制土壤剖面图等一系列野外实践活动,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野外观察能力及合作精神等。实践活动结束回到学校后,教师组织学生处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通过活动,不仅可以达到乡土地理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全面发挥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开展专题讲座,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乡土专题讲座对学生而言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它不仅具有全面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充实的内容为基础,整理同类事物,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法开展让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以各种方法启迪学生思考、比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泉州地理》这一乡土教材从多方面介绍了泉州地区的概况,从学生所熟悉的区域环境为基点,介绍了泉州这个城市的山海自然环境,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经济特色,城市建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了解家乡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思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专题讲座:宗教专题讲座,土壤专题讲座,历史人物专题讲座,自然风光专题讲座,海岸经济专题讲座等专题讲座。运用这些讲座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我们可以“泉州十八景”的“深沪湾”、“黄金海岸”为代表结合泉州地区其他海湾,分析海湾建设,对比古今,从泉州古港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今天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港口,思考港口的经济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各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涌现。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泉州十八景”融入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使自身潜能不断得到挖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
[2]陈澄,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3]地理课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3
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2010-2011年六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九年级班主任学期末工作总结
2012年文化新闻出版和人体育局工作总结
对于奖助学金的工作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站2012年工作总结
中学“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村美术课堂;意义;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1-01
当前,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美术教育设备不完善.教育观念落后;当地丰富的乡上资源无法融入课堂,造成课程资源展乏。如何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革和探索丰富农村美术课堂是每一位农村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美术发展现状
在农村,特别是地处偏僻的地区,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多种原因,在思想认识上,在教学安排、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质量上都十分薄弱;总之农村美术教育和城市美术教育相比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因大抵有如下情况:1、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农村中心学校也建设了少年宫美术室,但并不是农村每个小学都能有配套齐全的画板画架石膏雕塑等;2、美术课成了副科,在考试科目压力下老师几乎没有精力去丰富美术课堂;3、不是每个农村小学都能有美术老师;4、农村的孩子家长不够重视美术教育,他们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认为不参加考试的科目不重要,只有成功的通过高考才能从根本上脱离农村的生活现状,才能改变家族命运因此,家长们很少在美术教育上投资。最后,城市的孩子从小就进美术兴趣班学习,在美术素养上比农村的孩子高出很多。
二、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策略
充分发挥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从当地的人文景观寻找乡土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美术教学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课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在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
美术教学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资源特色,就笔者的家乡霍山县而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根基。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狩猎霍山,敕封霍山为南岳山,因古霍山被汉王朝设为汉室刘安的山国封地―衡,衡山镇因此而得名。风景秀美的古衡山引来了何祯、左元放、李白等众多名人骚客到此探幽索奇,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东淠河之滨题写的“小赤壁”成为千古绝笔。建国初期中国自行设计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连拱坝水库也是亚洲第一座连拱水坝,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成就之一的佛子岭水库更是美不甚收。诸如此类人文景观更是举不胜举,老师可先通过拍摄录像、照片把这些景观展示给同学们欣赏,然后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拍录像、速写记录等方法,把这些古建筑及人文历史故事也一起收集、记录。到了第二节美术课时,每个小组可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一一展现在全班同学们的面前,并做讲解和陈述,把当年的历史故事讲解的栩栩如生。类似这种美术活动,学生特别感兴趣。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美术本身离不开人民和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其中内涵无不渗透着这一方水土的独特风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色彩。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设一些写生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教育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真正让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农村广阔的天地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错落有致的稻田,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清澈见底的小河都可以是学生写生的对象。而写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采取素描、钢笔、水彩、水粉、蜡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这类课可分两个课时,第一节以欣赏、交流、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魅力,感受自己与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是让学生有个参考的方向,该怎样表现出自己看到的风景。第二节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之后,还可以把举办画展,让他们的作品得以展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乡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库,在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学校美术教育,做了明确的表述和要求,弘扬和传承优秀的名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乡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它不容易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应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乡土文化在美术教育里不可或缺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本乡本土的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深的根基,它具有贴近生活、感情纯真的一面,它的语言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民族的即世界的,它强有力的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这份传承的责任,将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通过课堂来介绍给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喜爱,才能拓展美术教育的空间。当然,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挑战,但是只要认清乡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就能够顺利地跳出纯艺术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英哲.《乡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在线》2010年(2).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中学历史教学;整合;必然性
一、从国内外历史教学的视角看“整合”
目前,国外的乡土史教育已经走在了前面,美国的历史课程设置的模式都遵循着“由近及远”的原则,他们的历史教育通常从社区、乡土历史开始。美国各州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必须开设本州的历史课程及出台各自的课程标准和学习课时,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倡导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他们把课堂安排在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古战场、古城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历史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开展乡土史方面的收集和编写,以亲身参与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在国内,许多地市均编写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乡土史教材,但通常的做法是将乡土历史与统编教材分开教学,这就造成了乡土历史不受重视的现实。令人惊喜的是,一些课改走在前列的地市,已经将乡土史引入了教材,如新版的上海历史教材首次将上海乡土史与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一起构建全新的学科体系,目标是着力培养21世纪既能走向国际又十分了解本国本地区文化历史的上海新公民。上海的这一做法极具前瞻性,愈加体现出乡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二、从教师的视角看“整合”
由于长期以来对本地乡土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利用相对滞后,同时由于乡土历史知识不是中考和高考的内容,各校对乡土历史仍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造成了许多历史教师本身对乡土历史就缺乏认知和教学意识,估计不到“近在咫尺的历史”有多大价值,从而造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盲点”。即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个别历史教师通常也是以某一章节、某一课时的渗透为主的,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与历史课程标准相配套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同时也缺乏与统编教材整合的方法指引,因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因此,我们感到很有必要依托现在的课堂和现行的历史教材,对乡土历史这一课程资源进行深挖掘,与统编教材进行多视角的整合,收集、整编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的乡土历史资源库,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一整套可供历史教师操作和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并具有推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从学生的视角看“整合”
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的中学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深奥枯燥,而且缺乏趣味性,学生面对理论多、结论多而故事性少的教材,实在提不起兴趣。学生希望老师用联系今天的方式讲述昨天的历史,用联系身边的历史的方式影射国家的历史,能大胆地抛开教材的束缚,把更丰富的内容引人课堂,将历史课上得前卫而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历史教师首要的任务。研究历史教育的人普遍认为最有效、最方便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亲切到陌生。所以,历史教学的原则应该由近及远,从自己的家族、乡里认识起步,然后扩展到国家、世界。教学实践也表明,从乡土历史教学入手,不失为培养学生学历史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乡土历史都是来自学生的家乡,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址就在学生所在的城市或乡镇,或者在学生学习、生活的附近地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乡土史料,使历史化为有声有色的历史,更贴近生活与现实,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通史教材的学习。
把“身边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与统编教材整合,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和视角,寻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和“情感点”,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从学习方式的视角看“整合”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沿着时光隧道去探寻他们“身边历史”的足迹,通过对历史材料、遗迹、遗存等的亲自目睹、整理和思考,他们才能确信历史的存在,同时在探究中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为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资料是可信的;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等等,从而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和思考家乡历史的变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展示和张扬,并通过探究与实践,逐步树立起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
以笔者的家乡句容市为例,句容的历史与地缘特点决定了乡土历史教学的价值,也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是句容市自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历史遗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句容有名闻遐迩的道教圣地茅山和佛教圣地宝华山,不失为学生们探寻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绘画艺术;油画创作;中国传统文化;异域;艺术作品;中国乡土油画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缘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浸染,中国当代乡土油画在题材上的最大特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民众,以农民为主题表现中国文化最基础最深厚的内在特质。不同于长期泛滥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虚假粉饰和伤痕主义流派作品中的迷茫忧伤,中国当代乡土油画作为一种清醒健康的艺术方式开始出现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油画艺术的视野,并引导中国油画艺术向注重挖掘乡土背后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以罗中立和陈丹青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努力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成功地引领中国当代乡土油画走向巅峰。至21世纪,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但艺术家对当下农民生存状态的思考没有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的特质没有变,忻东旺、徐唯辛等当代著名画家把关注底层民众的深挚情感融入在一个个饱含人文精神的主体形象中。由于乡土油画自身固有社会性与民间性特点,它一直传承着关注现实关注民众的传统艺术精神,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对现实人文的关注是中国乡土艺术家的必然选择。
转益多师,融汇中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当下许多中国乡土油画家的共同梦想与追求。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正如詹建俊先生所言,为了弥补艺术自身发展的先天不足,在艺术反思的基础上于改革开放之初自然形成两股潮流,“一方面是沿着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作横向的、在艺术观念与形态上的探索与拓展,另一方面是向西方传统写实绘画作纵向深化的、在技艺与语言上的学习与研究”[1]。毋庸置疑,没有对西方油画艺术手法的研磨与借鉴就没有中国油画,而没有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与融入也没有中国油画的今天。中西方艺术精神与艺术手法对中国乡土油画影响深远,在中西艺术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中国油画艺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此意义上说,异域与传统是中国乡土写实油画不竭的艺术源泉,两者偏一不可。
一、乡土油画与西风东渐
对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借鉴成就了20世纪的当代中国乡土油画艺术。20世纪初欧洲出现的现代艺术运动在绘画、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发展迅猛,这一个性解放运动强调个性表达与个人创造,从而引导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其中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以具象而又自由的语言表现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的内容,影响了世界画坛。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从历史反思走向艺术反思,文化艺术思潮激荡翻涌,中西文化艺术碰撞激烈。在这文化思潮波起云涌的新时期,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受到了中国画家的青睐。
上世纪80年代,陈丹青和罗中立是中国当代乡土油画的领军人物,他们从西方写实画派风格寻求艺术突破,为乡土写实油画语言的纯化和多元化奠定了基础。陈丹青的《组画》采用法国19世纪自然主义画家米勒的写实手法,择取最普通而真实的生活细节,以强烈的现代意识探寻人民的生存历史和生存体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受到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的影响,采用极为精细逼真的笔法,刻画出一位饱经风霜磨砺、如今依然苦苦挣扎在贫困和卑微当中的中国农民形象。《组画》和《父亲》纪念碑式的视觉冲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当时人们心中激荡起了巨大的涟漪,其艺术手法借鉴的巨大成功与选材上的直面现实为新时期乡土油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罗中立的留学经历使其较早对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思潮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促使他思考自己油画创作的学术定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罗中立深受表现主义影响,实现了由《故乡组画》的诗意风格到《过河系列》的表现风格的语式转变。在绘画语言上,他从民间原始艺术汲取营养,借鉴非洲木雕的造型和拉美表现艺术的风格,追求粗犷、朴拙的原始意味。在色彩构成上,罗中立作品偏好用深黑与深蓝、紫与红来控制画面,特别是运用白、黄和粉绿等线性笔触语言对物象进行书写、分离,使得绘画语言具有强烈的书写意味和相对的独立性,加上主观平面化和强烈装饰性的空间处理特点,因此罗中立作品既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又具有现代性的表现意味,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表现性特征的乡土绘画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