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文化的内涵

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民宿;乡村建筑;在地文化

1 民宿当下的定义和发展状况

1.1 民宿的定义

“民宿”一词发端于日语“Minshuku”,这种多数以闲置乡村房屋作为主要设施,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提供家一样氛围的体验,分布于乡间的住宿形态。在台湾地区比大陆地区起步更早,学者们认为民宿指代的是有主人长期生活在内的经营性家屋空间,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

前不久,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召开,《北京市旅游条例(草案修改稿)》提交审议。此次草案修改稿中,明确了民宿的概念: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结合本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及生产、生活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旅游住宿场所。

1.2 民宿国内的发展状况

国内民宿的发展。种类很多,如浙江莫干山地区民宿、厦门鼓浪屿为代表的家庭旅馆等。目前国内民宿特点:从空间分布上来说,主要分布在南方。从发展进度来看,民宿行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少数地区发展相对成熟,整体市场行情火爆。从类型上来说,除农户自营的传统民宿外,外来者租赁经营的民宿占据较大比重。

1.3 民宿的发展背后的隐忧

许多国内学者对于“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并探究了应对策略。尤其是乡村民宿总体呈现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周玲强、黄祖辉(2004)指出一些农户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盲目抄袭豪华饭店改善硬件设施,从而陷入了城市化误区。例如,王显成(2009)指出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在发展中存在着缺少规划、破坏乡村地景风貌,缺乏民宿在地文化内涵,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合规划等问题。

2 乡村民宿在地文化的内涵

2.1 乡村在地文化的内涵

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都市人对乡土文化产生强烈的回归情愫。这种回归不是单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乡愁,而是对快速、嘈杂、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一种逆反。乡村的最根本属性就是自然性,而回归乡村实际上是对富有乡土文化内涵的乡村意象的向往。引用前人对乡村在地文化的界定:“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乡村独有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系统。”在表现形态上,乡村在地文化是一种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根源于乡村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通过建筑、服饰、家具、农用设施等有形物质与民风习俗、思维意识、民间艺术等无形精神要素,在寻常朴实之间传递着传统文化。

2.2 乡村民宿在地文化的内涵

民宿发源于乡村,乡村在地文化是民宿的灵魂。民宿的乡土区位所带来的地域文化正是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大多数乡村民宿是在当地农民闲置房屋上改造而成的,在建筑形态上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风貌,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传递着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特色。民宿建筑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传统乡土建筑。除此以外,民宿主人与客人之间存在较多互动,不少民宿提供管家服务,将客人视为到民宿来做客的朋友,力图打造家庭式服务与细节关怀,这种人情味浓厚的主客互动正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朴素人际交往形式。由于地缘和亲缘关系,乡土文化在农村人心目中一直存有一种朴素道义和情感义务,而这种人际关系在人们转向城市生活以后就不复存在了。民宿的服务提供方式在主客之间产生一种很强的情感联结,很多游客乐于选择民宿也是出于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独特体验。

3 乡村民宿在地文化的表达形态

乡土文化一般表现于乡村的建筑、服饰、家具、农用设施等有形物质与民风习俗、思维意识、民间艺术等无形精神要素。对乡土文化的回归就是将当地乡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要素通过民宿的载体予以传承,在运营民宿的同时,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对乡土文化的构建,则是以民宿为平台,植入在地文化理念和形态,在乡土生活范式、农村新移民文化方面构建新型的乡土文化。

3.1 遵循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

民宿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对乡村环境有高度的依托,而且与农业生产是相互促进的,在民宿旅游中游客消费的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环境,其周围要具有乡村意象。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以尊重的态度对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使人为的建设对自然环境产生加分的效果;尊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权,避免自然生物栖息地及迁徙路径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减少地形地貌破坏,用最少人为设计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3.2 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原则

作为民宿设计者,要有统筹全局的意识,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选择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乡村民宿。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要求,布局规划乡村民宿发展重点区块,重点在沿江、沿路、沿景“三沿”区域、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布局乡村特色民宿,发展乡村特色民宿。

3.3 彰显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原则

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独特性与专属性,围绕鲜明的主题定位,在民宿建筑风格设计、室内装饰,做好深度策划,打造极具创意和景观美学概念的特色民宿,充分体现主人的创意和心意。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力度和传承。室内摆设、用品和室外小品布置要体现乡土情调,注重淳朴民风的保持和发扬,做到人居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要突出体现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乡村民宿在保护乡村历史建筑、维护乡村聚落形态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应该作为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重新唤起农村居民对以本土建筑、器物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从而挽救正在日益减少的乡村意象和日益衰败的乡土文化。在民宿的建筑结构、风格、式样和材质上,既要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承受能力,体现当地特色以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铭,咖啡知己.民宿:传统乡村新血液[J].中华民居-中国民族建筑合刊(2016年1、2月合刊),2016(6):10-15.

[2] 葛姝,赖红波.台湾民宿业品牌网络推广及对上海的借鉴[J].设计,2015(20):142-144.

[3] 唐文跃.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08(08):11-12.

[4] 王战野.民宿经营的乡野性建构――以乡村之家民宿联谊会为例[D].东海大学,2006.

[5]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4).

[6] 龙肖毅.民居客栈概念评述[J].今日科苑,2009(14).

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文化;体验;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迹、乡间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在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旅游活动。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作为依托,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资源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游客的参与活动和体验活动来感知农村和农业文化,最终使游客既能获得身体的放松和愉悦,又能丰富和提升精神文化。

二、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特色农业基地模式

在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指导下,我国很多地方形成了特色农业基地,比如河北承德围场、陕西杨凌农业技术示范区等,以大片生态粮田、绿色瓜果和高科技农业技术等吸引游客。

2.民俗、节庆文化模式

在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比如云南的泼水节、陕西汉中的油菜花节,对这些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的深度挖掘正日益成为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着眼点。

3.特色古村镇模式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无数个带着岁月烟尘且风景优美的古村镇。如云南的哈尼村落、江西婺源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如画的景色而享负盛名,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去参观游览。

4.名人故居、故里观光模式

崇拜英雄和名人是人之常情,因此名人故居、故里也就成了重要的乡村旅游地。如陕西路遥故居、贾平凹故居等都是人气颇高的旅游胜地。

5. 农耕文化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耕文化的体验日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很多地区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不同模式。

三、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和内容是其文化性。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层次,即在欣赏游览乡村的优美景色之余进行一些诸如吃饭、喝茶、打牌、钓鱼、爬山等低层次的体验活动。这些单一的旅游产品不仅品位不高而且缺乏文化底蕴,很难塑造乡村旅游的“魂”,也就相应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2. 部分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文化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特色古村镇、特色农业基地、名人故里等模式基本还处于最基本的观光层次,只停留在观光、采摘层面上,给游客设计的集趣味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是凤毛麟角,由此就导致了一些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吸引力。

3. 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乡村文化是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灵魂。因此,要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就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而在我国,很多地区流传已久的乡村文化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处于被同化和消亡的边缘。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乡村文化商业化倾向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传统的乡村文化丧失了古朴性和乡土性,商业化和庸俗性趋势逐步显现。特别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乡村文化并将其推向市场,虽然有效吸引了游客,但过分商业化的致命弱点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严重偏离了乡村文化的传统。

第二,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由于政策和管理的缺失,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金的缺乏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很多原因,很多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如皮影戏、木版年画、剪纸、藏族的藏戏等,都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各地民间的刺绣、泥塑、年画正在无声地消亡。

四、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产品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来说,也不例外。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多农村地区正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古式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日新月异的农耕文化等等都是乡村旅游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一个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会具备自己的特色和灵魂,才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2.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旅游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体验性,这种体验型可以通过参观、参与、活动等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乃至旅游总体仍然停留在参观的层面上,既不能带给游客深刻的旅游体验,也不符合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潮流。对于乡村来说,游客从城市来到农村,在游览青山绿水的乡村风光中获得放松和休闲,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感受着收获后的喜悦。但这些还不够,还要给游客提供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深度体验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农村地区,这些农事活动本身也经过了不同的时代变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让游客参与体验到这些不同时代和阶段的农事活动,不但实现了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也可以让游客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3.加大对优秀的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首先,从宏观上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现在国家已制定了有关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文物的规定,但是关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乡村文化的内容广泛、种类诸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从而采用相应的立法保护对策,对乡村文化资源在商业过程中破坏当地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干预,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从而有效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当地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当地文化馆及有关专业人员一起,尽可能地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利用摄影、录音、笔录、出版等手段尽可能地整理、保存民间艺术,改变由家族世代相传与原始口传手授的方式,扩大传授范围和改进传授方法,鼓励民间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另外,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除了国家和政府的投入之外,当地的旅游企业也应认识到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海燕.浅谈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光明村

作者简介:石娟(198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5-03

一、乡村旅游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本文采用的是郭焕成对于乡村旅游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1]。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基础上的,集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具有自然生态性、乡土特色性、丰富实践性和较高体验性的新型旅游方式。依托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可开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儿童娱乐、康体健身、考察研修、民俗体验、美食品尝等乡村旅游活动。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居住环境恶化、设施配备不足、农业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达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

3.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文明素质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方面,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够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方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能够改善农村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文化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传播,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

二、望城县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对策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箬铺镇西北部,大河西先导区中部,西与宁乡县接壤,东距长沙市区约20公里,在长沙市半小时通勤圈以内。被称做“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自东向西贯穿该村,境内路段全长3.9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总面积6.98平方公里,共有42个村民小组、946户、3407人。光明村地处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村域内“山、水、谷,田、林、村”特色鲜明,八曲河绵延15公里,拥有莲花大塘、蜈蚣塘等数十个水库水塘,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 产业建设

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金洲大道沿线打造成湖南田园风光、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第一品牌”的要求,立足于该村的产业发展环境,光明村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光明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应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引进现代农业科技,以土地的集中流转为契机,由分散开发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高效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规模化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结合乡村旅游业适当扩大花木果蔬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含量,发挥农业的旅游服务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在保护村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以多样的农业景观、自然山水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为基础,建立农业躬耕园、特色蔬菜基地、花木种植基地、渔业养殖基地、休闲健身中心、公共活动中心、摄影绘画基地等,打造景致怡人与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宜将娱乐性、知识性、文化性相结合,增强旅游活动的休闲、文化、教育、参与、体验功能,丰富活动内容,满足游客“求知”、“求新”的需求。结合光明村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建议其乡村旅游活动设计如下:

将村域现有山林、田地经过整理后,可划分为以下六大产业区带:在村域南部布置优质水稻种植区;在村域西北部建成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培育区;沿光明大道布置体现湖湘特色的农家乐产业带;在金洲大道南北两侧平坝和谷地内布置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依托莲花大塘,建成具备度假酒店、会议中心等设施的商务度假旅游区;依托村域南部的白罗山,建成融登山、林中漫步、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自行车骑游、露营、探险等于一体的登山健身旅游区。

2.人居环境建设

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4

一、“无景点旅游”兴起的背景与成因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随团式旅游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需求。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乡村旅游业带来机遇,给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旅游者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各种旅游信息、借鉴别人的旅游经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等等,这逐渐改变了传统旅游方式对于旅行社的依赖。

“无景点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旅游模式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基于这种背景下,它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景区门票不断上涨

国内门票涨价声音频频出现,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5A景区门票基本都在一百元以上,这对于自行出游的游客来讲,影响较大,而“无景点旅游”却可以为游客省去一大部分门票的开销。

(二)传统景区旅游环境拥挤。

五一、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给国内知名景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许多景点都不堪重负,景区内人满为患。“无景点旅游”可以避开这种局面,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知名旅游景区人潮拥挤的局面。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特殊性与唯一性使得“无景点旅游”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其出游目的地、出游行程与出游方式的个性化和自由化成为了它最吸引人的特点。

二、“无景点旅游”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无景点旅游的内涵

“无景点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单独的旅游产品,也可以说是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作为新兴的旅游现象,“无景点旅游”的概念还未统一。学者们更多是从它的内涵对其概念进行阐述,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刻意去景区旅游而注重真实体验。方田红等(2009)指出,“无景点旅游”是相对于有景点旅游提出来的,指那些不刻意、不专门游览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董红梅(2008)认为,“无景点旅游”是指到非旅游景区景点进行的以轻松愉悦体验目的地的文化、民风与社会生活方式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伍延基等(2008)、简玉峰(2010)等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一种注重休闲与体验、在方式上一般不参团、不赶时间赶景点、追求无拘无束的旅游历程、且不十分看重景点的反传统旅游方式;二是更向往自由、品味悠闲。盛学峰等(2009)指出,“无景点旅游”是一种“心之所至,行之所至”的旅游方式。戚永晔(2008)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不被“旅游”本身所累,选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当地悠闲地住上几天,深入地了解异地他乡的风土人情,真正做把“外乡人”的旅游方式。姚磊(2011)认为,无景点旅游,即不随旅行团走马观花,不去知名景点,选择一个地方,随意而行、随性而游、随机而停。

总之,笔者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休闲旅游的一种,这种旅游方式不被游览景区景点所限制,是一种注重身心放松的体验性旅游。它是在散客旅游、自助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范围和内涵更加广泛的旅游活动,是对自主性较强的散客旅游和自助旅游等旅游方式的一种深化和进一步深入的完善和发展。它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展示了人们所追求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

(二)“无景点旅游”的特点

在乡村旅游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出游成本较低且弹性较大。“无景点旅游”是零门票,费用相对较低,对一般工人、普通职员、学生都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传统景区门票省下的花费转向了游、购、娱、体验乡村风土民情的各种支出中,具有较大随意性的性,而且易受到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第二,旅游过程灵活自由。“无景点旅游”的地点、时间等行程安排都可以由游客自己选择,游客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喜好来设置和调整出行活动及内容,具有很大的自由性。第三,旅游空间开放度高。“无景点旅游”并非真的没有“景点”和景观。乡村风情、森林草地,湖光山色,凡是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感受乡村文化、陶冶情操而不是圈起来的商业化地域空间,都可能成为乡村旅游中无景点旅游的目的地。

(三)“无景点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正在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宠。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康体、学习、考察、参与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最受国内游客欢迎、得到较高参与率、回游率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等几个方面。虽然目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趋势较快。乡村旅游的兴起,尤其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开放式不设门票的农业新村、古村落等的开发开放,为无景点旅游者提供了很好的去处。

乡村生态、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生产生活等成了旅游活动的对象,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更加全面,加上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乡村地区成为无景点旅游发展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三、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乡村旅游业随着政策的倾斜迅速发展,村落民居、风土民情、田园生态以及综合旅游形式层出不穷。除了传统农家乐形式的吃农家饭、钓鱼等,另有一些有很强吸引力的独特的休闲方式。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旅游接待户已有10000余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户超过4000家。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使广大乡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得以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也如雨后春般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拉动了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还推动了乡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人们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各种益处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乡村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西安市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基于显性资源的发展初级阶段,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常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缺乏。

第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从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形式单一,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大部分只集中在吃饭、爬山、钓鱼等层面上,对于产品特色的挖掘比较有限。缺乏自助旅游市场所需要的高质量、经济型住宿接待产品,餐饮方面仍停留在初级农家乐层面,尚未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餐饮。第三,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交通问题形成阻碍。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疏于管理。交通混乱,停车难,乱收费现象严重。第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欠缺管理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大多地区属于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缺乏正规的、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参与服务的人员多为自家农户,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下“无景点”旅游发展对策

第一,保持陕西乡村特有的乡土特色。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多是对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求,对乡野田园风光的向往等。西安市乡村集周秦汉唐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村落景观于一体,高度复合的优势构成了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元素。西安市“无景点旅游”开发要突出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展现乡土特色。

第二,应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无景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其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西安市还要大力宣传提高对“无景点旅游”的认识,通过完善产业链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三,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农民参与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西安市应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机制、共同利益实现机制和合理利益补偿机制,把社区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纳入到旅游开发、决策、利益分配等涉及乡村旅游发展事宜体系中。另外,要提高农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确保乡村旅游发展质量。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营造乡村优良旅游环境。要注意考虑“无景点”目的地环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以提高乡村旅游的休闲价值。西安市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与交通干道、旅游干线两旁整治和景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开通连接乡村旅游点的观光巴士,建立旅游目的地标识系统,完善自驾车服务系统,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完善目的地相应的配套设施与服务,抓好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安全环境建设,以保证游客安全。

第五,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无景点旅游”跳出了传统观光旅游的模式,更倾向于休闲消费。基于这种特点,西安市应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策划水平,努力消除产品同质性、增强差异性,对已开发的古村落分门别类,选准主题。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六,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品牌。加强“无景点”乡村旅游目的地宣传,树立西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品牌下,对乡村旅游点进行整合,策划包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兼备的乡村旅游产品,树立集自然生态美、生活方式美、文化艺术美于一体的陕西文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无景点旅游”的悄然兴起是社会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旅游进步的表现。它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为不同层次的人群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它的产生更是一种极富存在价值和生命力的新型旅游方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消费观念。

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绿色:环境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

一、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只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为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乡村文化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4]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