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式学习研究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协同进行;教育改革

0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国家提出的“科技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强国战略”等等一系列政策方针密不可分,科技文化创新是我国处于强国之列的必然动力。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最为紧密[1],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近十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培养中如何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2]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协同进行的培养方法。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同步进行课程学习,学习积极性更高且更有针对性,能快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工程经验,成为能同时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1 传统培养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3],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一般要延续一年,主要学习包括英语、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课程等,虽说较大学期间的课程更有理论深度,老师在教学上也更加灵活,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课题项目作为背景,学生对未来具体研究的内容尚无清晰的认识或知之甚少,使得课程学习的意义黯然失色且无法把握知识重点。

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原本是精英教育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变得大众化了[4],如本科教育一样,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也一定程度复制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模式[5],研究生主要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所设置的课程除能够为其后续的科研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需要涉及到较为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的多数课程为必修课,其涉及的面泛而不精。

第二个阶段为课题研究阶段,学生和导师在交流后确定研究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对课题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的研究主线,随后对课题进行具体研究,最后完成相应任务并获得学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期理论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解决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时,出现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准备时间仓促等问题。这时,再进行针对性的理论补充就将课题研究的时间周期大大拉长,甚至造成因时间急促而使得论文质量大打折扣的现象。

2 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的模式

针对上述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的模式,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科研的同时,同步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及学习,充分利用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科研中促进理论的深化,在理论中需找科研难点的理论支撑,两者相得益彰。

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6],所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须寻找新途径、新方法,真正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该模式是将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学、研模式变为真正的合二为一的学研模式。

第一步,研究生复试后,学校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例如专业介绍会,导师见面会等等,让学生提前了解本学校本专业的导师构成、研究方向以及该研究方向所需的知识储备、研究方向的前景、导师对学生的要求等。新生在入学前就能根据自身情况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代替通过询问学长或者与导师发邮件等效果比较差的交流途径,使沟通方式更加及时、顺畅。学生在入学前就能够与导师充分交流、沟通,可以使研究生利用入学前的空档时间对相应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有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步,学生入学后,应该快速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来,从最基本的如查阅资料等做起。同时,学校需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要求导师就本课题组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上报三门以上的课程需求,然后根据每位导师上报情况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当然,考虑到导师研究的方向相差甚远而导致不同导师的理论系统也相差甚远的问题,学校在研究生导师课题这方面,应该突出本学校的特色,使导师的研究方向更加集中,避免泛而不精,也可以使导师间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此外,学校可取消研究生选择课程时的年级限制,学生可根据项目研究的内容和进度对课程进行自由选择,进行分散学习,避免了传统集中在第一个学年而效果较差的状况。

第三步,由于学生的培养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需要导师充分发挥把关和引导的作用。学生需按照项目时间节点要求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展,导师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难点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答。通过导师引导、学生主动的互动模式,既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又使学生能最终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 总结

在入学前就完成对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了解,通过与导师交流确立双向选择关系;在入学后,采取课程学习与项目式培养协同进行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灵活的课程学习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补充。在导师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和引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快速掌握课题实施方法,并顺利完成任务,其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此种培养方式可以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一种参考,对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实践性、能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研究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5.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xwyyjsjyxx/shggtq/277660.shtml.2013-03-22.

[3]王锋,范江玮,刘美全.研究生项目式培养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69-270.

[4]赵万里,陈建.谈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1-32.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2

关键词: CAM实习 数控编程 实践环节 项目教学法

CAD/CAM技术是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使用三维CAD/CAM软件,在设计了三维零件模型后,可以规划加工工艺并自动生成数控加工代码,为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使得机械产品设计、工艺分析和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一体化,能形成从设计到零件切削的无图纸加工,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常州工学院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教学时数为两周的CAM实习,旨在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能力,以满足现代机械制造业对数字化设计制造工作的要求。CAM实习的先导课程是数控技术、数控加工实习、CAD/CAM应用、工程软件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CAM实习中,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在先导课程中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在CAM实习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引入了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是CAM实习的有效载体,可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综合能力。

1.确定CAM实习项目的任务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CAM实习将实习作为一个项目交给学生去完成,应该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大的工作量。经过慎重的研讨,我们选择注塑模具或压铸模具的型腔镶块的加工工艺设计作为实习项目。这些型腔镶块具有复杂的结构,要加工的表面比较多,需要使用的切削加工方法比较多,其尺寸精度、表面之间形位精度要求较高,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已采用三维CAD/CAM软件进行设计、NC编程和数控机床加工。实习项目任务涵盖了三维建模与装配、工艺设计、刀夹具设计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等,需要具备的知识点较多、高技术密集。该实习项目可以实现教学培养计划内的教学目标,从计划、实施到完成有一个完整的成品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后会有一种成就感。

2.创设实习项目实施的情景环境

在CAM实习中采用的三维CAD/CAM软件是Pro/ENGINEER。该软件提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全部功能。特别是在编程界面中提示工艺规划的有关问题,例如夹具引入、刀具选择、加工路径规划、切削用量设定等,编程人员只要引入已设计的夹具,设置有关的参数,就可以自动生成NC程序并传输至数控机床完成加工。编程中刀具及其参数的选择和切削参数的确定是在人机交互状态下完成的,这要求编程人员必须掌握各种参数确定的基本原则,在编程时充分考虑数控加工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参数选择。

以往学生在CAM实习中设定切削参数和刀具参数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有时设定的刀具长度太短,直径太大;有时设定的刀具长度太长,而直径太小,刀具刚度不足;对于主轴转速、进给速度等的确定也是很茫然。这使CAM实习很难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为了缩小CAM实习与数控加工实际之间的差距,我们建立了刀具和切削参数数据库并设计了数据库管理程序。在数据库内收录了切削用量数据和国内外刀具样本资料,例如上海泰锋刀具、以色列凯立达刀具等。运行数据库管理程序可以查阅数据库中切削参数数据和各种刀具的材料、结构形状、几何参数并计算适用的切削用量等。在这种接近于工程实际的情景环境中,学生在CAM实习中可以检索数据库,根据自己的加工需要选定切削参数、刀具的类型与几何参数等,避免了参数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组织实习项目的实施

3.1布置实习的任务与要求

CAM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能力。本实习项目是型腔镶块的加工工艺设计,实习的具体任务包括加工工艺方案的制定、设计必要的夹具、使用三维CAD/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实习项目的要求是,制定型腔镶块零件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案;设计必要的夹具三维模型并引入数控加工编程中应用;合理选择刀具类型及其参数、合理确定切削参数,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

3.2分组实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小组的CAM实习项目是相同的,都是型腔镶块的加工工艺设计,但具体的实习题材不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习项目、实习题材与任务,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制定项目的实施计划,包括确定完成任务的工艺方案、时间安排和每个人的具体分工。

在制定工艺方案时,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出自己的工艺方案,在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互相帮助来修改方案,最后确定最佳的工艺方案,形成工艺规程文档。学生在制定方案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然后根据既定的最佳加工工艺方案,组织小组中每个学生分担不同的任务,编制各个工序的数控加工程序,设计必要的夹具。

3.3教师在实习中的指导

在以项目教学法组织的CAM实习中,学生是实习项目的活动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依然是重要的,适当的引导与教学示范是保证实习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明确项目的任务与要求是什么,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提供实施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还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既可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项目时束手无策,又能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新知识时,一般鼓励学生自己钻研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但教师可以适当示范或者引导。例如,在项目实施中曾遇到夹具设计与使用的问题。学生能够使用Pro/ENGINEER软件设计夹具零件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装配,但是怎样在数控加工编程时引入夹具,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不知怎样下手。本实习中用到的夹具不是很复杂,是数控铣削中常用的平口钳和V型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夹具,引导学生从Pro/ENGINEER规定的入口自己将工件毛坯模型在软件中“装配”到夹具模型上。学生通过自己钻研能学会在数控加工编程时使用夹具的方法,将夹具设计知识与数控编程知识连成片,体会到战胜困难的乐趣和自己获取新知的成就感。

3.4编写实习报告

编写实习报告是CAM实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技术性文件的能力。在实习开始时提醒学生,将每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将经过讨论修改后的加工工艺方案以工艺规程文档的形式保留下来;将设计的夹具零件模型和装配模型截图保存下来;在完成数控加工编程后截取加工时的刀位图像,并在Pro/ENGINEER中生成制造工艺的Excel程序单。根据撰写实习报告的要求,将以上内容整理编写为正式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在Word文档中插入截取的图形,图文并茂。学生的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可得到很大提高。

3.5实习评价

在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学生认真审视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与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协作精神。总结评价由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方面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评价自己的工作,总结得失;小组审查并讨论每个组员的工作,给出评价;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CAM实习报告,以及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工作并给出实习成绩。

4.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CAM实习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CAM实习中,确定项目任务一定要紧扣工程实际,面向应用,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项目实施的情景环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具备接近工程实际的实习环境才能贯彻零距离工程师培养的理念。在组织CAM实习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于引导者、启发者,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我们应该力争做到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3

[关键词]目标定向 中职学生 技能学习

[作者简介]仝宇光(1982-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与学习。(河北 保定 071000)李淑萍(1971-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故城县职教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河北 衡水 253800)孙浩雄(1989-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通道效应对促进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32010,项目主持人:仝宇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83-02

一、引言

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的研究起源于教育心理学,其概念最早由Glasser于1972年提出,他根据人们对现实社会认同的差别提出了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和角色定向(Role orientation)两个概念。当个体为一定的目标而工作时可称为目标定向;当个体为获得快乐或满意而工作时可称为角色定向。Dweck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目标定向的两种反应模式:由于能力失配产生的消极反应模式和喜欢挑战而产生的积极反应模式。有学者将目标定向视为是成就动机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根据这一视角,Nicholls提出了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Ames提出了掌握目标(Mastery goal)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的二分结构。目前比较认可的是Elliot和同事整合前人研究提出的目标定向的三分结构:掌握目标定向、接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单纯关注目标本身达成水平的高低;接近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趋向对能力积极判断;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于使自己的表现不比别人更差或更愚蠢,指向于回避能力的消极判断。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拥有高素质工人的基石。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教育素质的劳动者。但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社会观念仍然存在,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仍把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万般无奈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不管是生源数量还是质量都每况愈下。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多的中职学生不知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出现了学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等不良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教学目标导向,把中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素养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文献研究,笔者认为把握合适的目标定向对中职学生技能的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关于目标定向的问卷测量研究较多,操纵目标定向并建立目标定向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非常缺乏。主要表现在:关注目标定向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实证研究不多;以中职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的目标定向研究非常缺乏。基于这种现状,本研究考察了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对中职学生技能学习的作用,找到适合中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技能的途径。

二、研究过程

1.被试的选取。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故城县职业教育技术中心电子应用技术二年级1班和2班的共100名学生,分成控制组1(27人)和实验组1(27人),控制组2(23人)和实验组2(23人),共进行6周的教学实验,地点在学校实训楼。

2.实验设计。共分成两个实验,两个实验均为单因素两水平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实验一自变量为掌握目标定向(两个水平:给予掌握目标定向;不给予掌握目标定向),实验二自变量为接近目标定向(两个水平:给予接近目标定向;不给予接近目标定向)。因变量为电子技能实训项目的成绩(百分制)。

3.实验步骤。一是前测。实验前首先对学生进行掌握目标定向测量和专业知识测量。根据测验结果,分成两个小组即控制组和实验组,保证实验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同质性。前测包含两个测验。目标定向测量量表:该量表为Vandewalle1997年编制的测验量表,题目为5点计分,经电子系两班的数据测得量表总体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7,学习目标维度、成绩接近维度和回避维度的折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3;0.86和0.7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专业知识测量:了解学生测量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计分方法是与本实验相关的知识10个题目,每空2分,满分30分。

二是目标定向的操纵。对于两个实验中的控制组而言,教师向学生讲解安装收音机任务所需要的电路原理图、元件参数表、检查元器件、安装焊接电路、调试收音机基本步骤和技能工艺要求,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实训过程中教师给予辅导,并在任务完成时做最后的成绩评定。对于实验组1:掌握目标定向组,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每完成一个子目标,教师给出相应的评定结果,以明确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学生相信自己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努力实现的,体会到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带来的成就感,共设置6个子目标,并给予出色完成任务(优)、完成任务(良)、基本完成任务(一般)、没有完成任务(差)4级等级评定;对于实验组2:接近目标定向组,也设置6个子目标,定期检验学生完成每一个子目标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与控制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激励学生要有超越其他同学的信心,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超过竞争者,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成绩接近目标定向。

三是间隔一天后的后测。包括两个测验。知识掌握测验:教师根据被试安装收音机的正确与否、操作的标准程度以及美观程度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知识迁移测验题:学生需要运用已经学习的安装收音机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共5题,100分。

4.实验结果和分析。第一,前测结果分析。实验一中,问卷平均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52)=0.584,p>.05,实验组前测问卷均分(3.37±0.48)与控制组均分(3.31±0.54)差异不显著;专业知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52)=0.822,p>.05,实验组均分(23.63±4.01)与控制组均分(23.85±3.18)差异不显著。 实验二中,问卷均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问卷均分(3.34±.0.42)与控制组的均分(3.28±.0.51)差异不显著,t(44)=0.645,p>.05;实验组专业知识前测均分(24.52±.3.48)也与控制组前测均分(24.61±.3.34)差异不显著,t(44)=0.645,p>.05。

第二,实验组实验处理的结果分析。6个子目标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数、中数、众数均高于理论平均数,除目标3外,最小值也高于理论平均数,这反映了在两实验中,目标定向的操纵是十分有效的。

第三,后测结果分析。后测结果包括安装收音机的评定结果和后测迁移成绩。实验一中的评定结果进行关联性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X2=14.039,df=3,p

三、讨论

中职教育要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国内的研究多从加强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考评体系等角度探讨。然而,职业技能的持久提高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兴趣,并长时间维持对技能训练的专注。在技能训练领域,国内对培养兴趣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本研究选取目标定向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探讨。在技能训练中,面对困难的心理认知过程是维持兴趣的潜在原因。一些学生将其视为是自己能力低下的暗示信号,对技能训练持悲观的态度,阻碍了潜在能力的发挥;另一些学生则将其视为考察自己才智的必经之路,以迎接挑战作为证明自己努力的途径。面对教师的反馈教学环节,有的学生视其为对自己能力的威胁,产生心理危机并避免伤害自尊;有的则视为改善自己能力的机遇,渴望错误被纠正并获得提高。在目标定向理论看来,上述反应均属于人们处于成就情境(Achievement situations)中的反应行为,支配这一行为的根本动因是目标定向,即掌握目标定向,接近目标定向和回避目标定向。

本研究将这一目标定向理论实际应用于中职学生技能训练,以考察理论的效度。结果发现,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接近定向均能够显著促进中职学生的技能学习,并且两种定向的效果并无显著不同。究其原因,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对发展能力感兴趣,将学习本身视为终极目标,他们倾向于努力学习。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证实能力感兴趣,将学习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他们倾向于关注成绩、分数和超过他人。这两种目标定向都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最终促进技能学习的效果。

从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对未来中职教育技能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目标定向。我国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一部分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掌握本身、所付出努力的大小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提高技能学习的效果。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积极的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或技能的提高,而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需要每个人都有竞争向上的心态。培养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产生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不断进步的心理;另一方面会增加个人的自信心,使得自身能够不断对自己产生认可,证实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最后,学习目标定向和接近目标定向的培养要因人而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由于每个人在学习时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使掌握学习定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的培养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技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以鼓励,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最终达到为国家输送技术骨干的目标。

本研究是将目标定向理论应用于中职教育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回避的目标定向与上述两种目标定向的不同。此外,动态的考察目标定向理论的效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即在技能训练的开始环节、技能掌握的中间环节和技能定型的最终环节等不同的时间环节采用何种目标定向更为有效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Ames C,Ames R.System of student and teacher motivation:toward a qualitive defini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76).

[2]Dweck C S,Leggett E L.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95).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4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29-02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由于前期学习了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本课程不但要求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需要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中主动学习,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具有内容跨度大、理论要求高、覆盖面广等特点,目前国内常用的本科教材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梯云先生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薛华成先生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ag)等编著的《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Kenneth C.Laudon等编著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anaging the Digital Firm》、James A.O’Brien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等教材。[1-4]从教材来看,各教材都有自身的特点,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大部分教材都围绕两个主题,一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应用,另一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方法。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许多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郭捷等[5]从课程特点、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该课程具有广、宽、难的特点,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专题形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王锐,徐建平[6]讨论了校企合作建设该课程实验的思路、方法,设计了技术基础实验、信息及数据管理实验、流程识别及分析实验、流程优化及再造实验、商务决策实验及课程设计实验等六个实验;蔡淑琴等[7]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特点,提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结构,认为实验分为演示型、案例型、模拟型、设计型等四种类型;胡昌平等[8]认为信息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提出了本课程的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唐文源等[9]提出在该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

二、项目式教学体系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以及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教育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综合了当前三大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对项目进行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开始时教师讲解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然后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制定项目计划并完成项目。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与掌握完成项目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一些教师将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胡志红等[10]在力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将传统教学与项目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取得较好成果;蒙峭缘等[11]将项目式教学应用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类课程,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将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我们尝试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项目式教学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及动手能力有一定作用。下面是开展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本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梳理

开展项目教学的前提是梳理本课程的教学知识点,通过国内外主要教材的对比分析,我们整理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知识点如下:A.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B.信息系统与管理;C.管理信息系统应用;D.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方法;E.管理信息系统分析;F.信息系统设计;G.信息系统实施与评价。

(二)本课程项目的设计

项目设计是项目式教学的关键,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项目任务循序渐进。项目任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2)项目任务具有引导作用。项目任务应能够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学生能够带着兴趣主动查阅各种资料,主动学习。(3)项目任务知识面覆盖全,工作量适中。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我们主要安排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以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为目标,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应用的分析比较,掌握ERP原理,比较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知识点的异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二个项目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主线,综合前期技术课程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以16周课程、每周4学时为例设计教学内容如下:1~4周,教师讲解基本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覆盖A、B、C等知识点;5~8周,完成项目1,覆盖A、B、C、D等知识点;9~12周,教师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方法,覆盖D、E、F、G等知识点;13~16周,完成项目2,项目2要求学生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项目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以项目2为例,该项目是一个简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综合其他课程内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与评价基本方法及过程。项目的实施控制过程如下:13周,完成信息系统业务调查及系统分析工作,完成业务流图、数据流图、用例模型、状态模型及顺序模型的构建,成果为系统分析报告;14~15周完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设计工作,成果为系统设计报告;15~16周完成信息系统的编码、测试工作,各小组展示项目成果,教师对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价。

(四)结果和建议

通过三年的课程教学实践,通过课程成绩的对比分析及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理解及动手能力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所提高,项目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对项目完成内容的把握及对学生的引导是项目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备课方式,在项目设计、项目过程控制、项目评价等阶段做大量工作。2)项目设计要有深度,组织方式要灵活多样,在项目设计上要面向大多数同学,又要有一定深度以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于小组项目,小组成员的每个人都需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斯蒂芬哈格,梅芙・卡明斯.信息时代的管理新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James A・O’Brien.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22-125.

[6]王锐,徐建平.校企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04-106.

[7]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8]胡昌平,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现[J].情报科学,2008,26(8):1121-2214.

[9]唐文源,张,李频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2):80-83.

[10]胡志红,李忠华,宋维源.项目教学法在力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5):116-117.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5

【关键词】项目驱动 嵌入式系统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201415),山东交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重大项目(鲁交院高发〔2014〕1 号),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5AJY132,15AJY13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1-01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是当前最热门的职业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市场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嵌入式系统教学、培养开发能力强的人才成为高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嵌入式系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1.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当前嵌入式系统教学中,一次课只有短短的90分钟,教师往往是在这90分钟内将理论对学生进行灌输。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异常乏味,抑制了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束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2.实践教学效果差。目前学生的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设计。学生对着实验指导书进行代码的输入及验证,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独立完成项目,并且缺少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该课程多数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到期末考试时,把考试点背诵一下就能得到高分。该考试方式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来说,明显不足,不能真正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在嵌入式教学中的长期实践,课题组探索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实施,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穿插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积极性。

二、项目驱动法在嵌入式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1.制定新的集中教学方案。实践证实,一段时间内大强度、集中的嵌入式系统学习效果远远好于零星、松散式学习。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实验时间过短而不能得到有效实践的问题,并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在项目实施中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理论。

2.项目的题材选择。项目最好能够来源于教师的横纵向科研项目,能够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项目题材难易适当,要因材施教。制定层次式项目计划,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开展,根据情况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项目,通过渐进式学习,学生会对嵌入式不断渗入的了解,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以及夯实理论知识。

3.以嵌入式项目为主导进行教学。教师将项目任务分发给学生,通过讲授、组织讨论、案例等方法讲解任务中所需的相关知识点并向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和学习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技术资料获取信息开展项目,在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与老师沟通解决,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必要的自学能力。

4.以团队管理模式进行学习。一个良好的团队往往能使项目顺利的完成,在教学中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学生自发的组成团队,团队内选取组长一名。各团队根据团队意见选取相应的项目,组长制定项目计划并进行任务分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分工实施项目任务。团队管理模式要求项目成员间既要独立完成分工任务,又要与团队成员进行及时的沟通。这就要求项目成员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讲授者向指导者过渡。既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及早的向公司项目管理模式过渡,以便在学生进入公司后能更快的融入其中。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以项目作品参与竞赛获奖成绩作为考核成绩,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大赛等嵌入式相关竞赛,以参加竞赛的成绩作为最终考核的成绩。

三、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实施效果

1.嵌入式系统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理论知识。

2.从考核结果中我们看出,通过项目锻炼,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嵌入式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更容易的理解理论。从2013年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至今,学生在近两年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取得了近100项国家级及省级奖项。

3.从学生的就业方面看出,有过项目经验的学生找到的工作质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同学。这类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很顺利的融入项目组,对学生来说,缩短了进入公司之后的实习期,比较顺利的完成学生到员工过渡;对公司来说,公司减少了在新员工培训方面的开支,并且能够引进一名快速上手的员工。

参考文献:

[1]刘雍,马玉春,汪文彬,吴淑婷.项目驱动在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

[2]冀常鹏,马飞,徐维.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3).

[3]孙成富.基于“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J].高等教育,2013(8).

项目式学习研究范文6

一、项目学习法实施过程

项目学习法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确定项目内容;设计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展示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果。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下达某项任务,同学们分成小组集体制定完成该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教师指点解决,但不包办代替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作出总结,教师对小组成绩予以评价。面对一个学习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要从认知上探求和理解,而且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

二、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项目学习法,就是将五、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拓展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按计划完成自选学习项目,一般由五部分组成,即任务、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价。以苏教版五、六年级的课外拓展为例,把拓展内容设计成适当的项目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并合作完成。

第一步:确定项目内容。根据语文教材的拓展内容和要求,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布置合作学习项目。第二步:设计项目计划。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方法,把小学高年级学生分好小组,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设计项目计划,包括怎样查阅资料、怎样调研,等等。第三步:实施项目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项目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等。第四步:展示项目成果。各组把自己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第五步:评价项目成果。在检查评估阶段,小组间互评与师评相结合,对重要知识点。思维方法进行梳理与强调。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及呈现成果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三、项目学习法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项目学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及锻炼了团队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学习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教师仅作主导。在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制订计划、设置操作步骤、方案落实。项目评估等,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较强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项目学习法中下达给学生的项目均与所学课程的相关资料紧密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实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项目内容中,从中若发现问题,学生就会自主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发散思维,这就比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好得多。

3.综合能力的提高。项目学习法以任务为依托,旨在提高小学生包括语文基础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综合素养,让学生主动找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以课本为主,适当地拓宽知识面,寻找并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任务分工、团队合作等方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及提高。

4.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在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创新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当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大势所趋。项目学习法正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习项目的设计和完成为主要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小学语文的发展趋势。有力地深化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四、项目学习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尝试过程中的反思

项目学习法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改革工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1.项目的选取上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现状,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能力为本。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自主性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的评价要体现学习的过程,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阶段成果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