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1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由此引发了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推广探究性学习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但率先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此,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高校研究性学习以及评价的探讨还未深入。
笔者分别在CSSCI和中国知网中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等词为主题搜索文献,统计如下表1。表1
发现,高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研究论文还只占少数。高校人才的培养,使得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等。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更有效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建构起与高校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提高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质量,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新观点
当前高校学生缺乏实践观念和创新意识,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传统评价体系中往往采用总结性评价,对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则需要我们转变当前的评价理念,采用新的评价观点。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张肇丰对研究性学习作过如下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任长松教授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学者在对研究性学习下定义时,虽表达语句不同,但都明确表明了学生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相应的角色、各自承担的任务。研究性学习把更大的学习自由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之法,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问题求解过程,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所体会到的研究经验都是总结性评价所无法评价到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作用,希望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善学生寻求知识的方法,让他们真正学会自己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需要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存
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通常采用试卷考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但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试卷就显得力不从心。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以及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团队合作、学习态度等,我们则可以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或是评价量规等,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认识,通过前测问卷、后测问卷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情感态度的变化。也可以是让学生完成体验自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阐述研究成果得到的过程以及情感体验,或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当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研究表现。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
(四)学生成绩的计算
本研究将研究性学习评价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确定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以及结题阶段在成绩总评中各占20%、50%、30%,每个阶段,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各占50%、25%、25%。
即学生的总评成绩:课题确定阶段的成绩*20%+研究实施阶段的成绩*50%+结题阶段的成绩*30%。
每阶段的成绩:教师分数*50%+自评分数*25%+他评分数*25%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2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 “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3
一段实践的研究,我想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类型可以是作文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就是写作文”,那么,研究性学习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为作文服务呢?我开始思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中感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动手)、观察、体验(身体和心理)、资料搜集与积累(包括及观察日记、资料笔记、图片搜集),这些,不都可以看成是为作文积累素材吗?而且,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情感的体验,非常重要。有了这种体验,学生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呀?
由专家讲,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实践体验,重在问题发现和问题意识,可以没有研究结果。好呀,我又为自己找到了一句:如果没有结果,展示什么?可以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可以介绍“研究过程”吗!而这些,不都是过我们作文重的记叙文吗?而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访谈、采访、观察,这些,不都可以事是写人记事的素材吗?
经历上面的若干思考之后,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课题”——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怎么整合?我将作文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相比较,发现如下相关联的点: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包括客观的认识和主观的情感体验,既包括积累素材的过程,又包括现行的作文材料——各种笔记、事物、图片等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整理过程是作文的续写过程,用文字来整理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就是作文发表。
我想到了我过去的作文实践“指导学生写‘彩虹’”,想到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中黄矿矿二年级写研究报告,想到了自己“指导学生写小动物”——那些,不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写出的作文吗?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整合起来,不是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效率吗?反过来,如果,学生一面要实践研究,记研究纪录,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心得,同时还要为作文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写课本上要求的作文。呵呵,这样的话,学生的负担……
呵呵,我发现了新大陆。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班主任说,班主任老师讲:我觉得想法很好,但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能够全部用作文来代替吗?小学作文中设计到的“记叙文”,你能全部概括进去吗?我说。好吧,我思考。但是,当时还真的没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研究性学习,可以修改它的流程和形式吗?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要更新挂念,随着“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教研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认识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使“素质教育进课堂”可望有新的突破,将着眼于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内容往往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内容学生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要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为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而继续进修,有利于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
第三,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课题的参与者,指导课题研究的合作者,他们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自行选题,自主研究;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又不要介入过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使师生真正处于一种平等互助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分工,具体做法如下:
一、 实施流程
班级动员与任务划分
辅导老师的确定
小组及组长的划分与确定
小组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与方案等
分组进行活动与辅导老师辅导
形成活动报告与小组总结
辅导老师评价与小组修改
形成论文
各组交流与探讨
二、具体实施
(一)集体辅导: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期向全体高中学生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辅导报告,报告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期集中辅导,使学生初步学会类似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题的申报和课题组的成立
课题的申报可以采取教师提供课题和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相结合的方法。在申报过程中,我们先请每个学科辅导老师拟定若干个备选课题供学生选择,课题既结合学科知识又结合校本实际,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文学艺术、乡土文化、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等,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课题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拟研究课题。课题经小组长汇集上报后,学校辅导老师针对学生每次选择的上百个课题进行可行性审核、分类。然后把交由各小组长选择。
(三)课题活动的管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可以编制《研究性学习课记录簿》,内容有课题名称,课题立项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计划,成员分工,工作记载和讨论记录,材料整理,预期成果等栏目,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起了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活动有的放矢,科学严谨。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空间上看学生已离开了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学习;从时间上看转向更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从方式上看由单体学习转向了团队协作学习;从内容上讲由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综合利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学习。然而,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思维尚未成熟,容易受非课题研究因素干扰,在课题研究的时间段里游玩。为了克服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求课题研究小组在每星期的第一节活动课,先在学校指定的集中地点集中讨论,向指导老师汇报上星期的活动情况,研究进展以及本周的活动计划,把研究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与指导教师一起研究解决。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坚持“指导到位,参谋到点,检查到时”的原则,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分工到位,提示学生相关的资料和线索,及时点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随时指导学生设计和修改研究计划、问卷调查、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制定下一阶段的活动计划,了解学生的活动步骤。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5
一、分析结题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条件主要包括:(1)活动课题的目的要求是不是全部达到;(2)活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部落实;(3)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活动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二、结题组成员的组成和作用
结题组由以下成员组成:结题组组长,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结题组成员的作用是听取结题汇报,审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成果材料,审阅学生的结题报告,并针对该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实施方案、可能的结论等提出问题),最后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三、结题的程序及实施过程
(1)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含有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或作品),并有引文注释;②概述课题研究价值、课题创新点及先进性、课题研究不足及改进思路;③概述课题研究收获、感悟、反思;④列示课题(参考文献)。(2)申请结题。结题现场要求参与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参加。(3)在结题会上,活动课题负责人向结题组汇报结题报告(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4)结题组成员听取汇报,审阅过程性成果材料和结题报告,并进行提问,由活动负责人或成员答辩,形成结题组成员与参与活动成员问答互动,相互交流沟通。(5)结题组成员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四、结题成果的表达方式
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旨在反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最终通过结题报告形式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五、在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1.科研方法的指导
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信息,而结题中更多地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
(1)由表及里,寻根探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2)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3)联系实际,巧设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去拨动学生的思维弦脉。
3.学习形式的指导
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这既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不仅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跨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主动;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22-04
作者简介 牟觉怀,柳州市北站路小学教师。
众所周知,人类已迈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明确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 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对本国的学校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而各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于是一种名为“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的课程应运而生。
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必须找到突破的关键点。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应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固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改变目前教学中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与体验的倾向,学会获取、分析、判断、选择信息,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使学科的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中空对空的模式和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会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人。研究性学习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性学习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教材,放眼于社会,真正使课堂教学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样要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走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研究什么、发明什么,就是小制作等认识误区,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并轨。
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新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载体。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儿童的看法,重新认识儿童;有助于改变教师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
一、在研究性学习的大单元活动中实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依照研究性课程的性质,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接受能力,课题组在每个年级中确定了一个研究的大主题。每个年级的研究小课题有十几个,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间等都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而定。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并体验了小课题的确定、开题报告的撰写、答辩、计划、调查、访谈、获得第一手信息、反馈、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学生和教师的收获都不小,家长对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也大为赞赏。但是老师和学生们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例如:研究性学习的使用手册很多且内容重复,填写起来比较繁琐,应该进行改进;每周一个半天的时间有时候还不够学生的外出调查和查询资料;在时间上是否能灵活处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原来的每周三活动改成了“大单元主题”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三天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结合到秋游活动中去。各班都在活动前定下了活动的详细计划,每一节课开展什么活动都做了具体的部署。四年级的研究主题是“食物与健康”,五年级的研究主题是“神奇的昆虫世界”,六年级的研究主题是“母亲河水与植物的生长”。这些主题都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通过外出调查、上网查询、亲自实践等方式,对各自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四年级的学生在调查了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后,开展了号召不吃零食的倡议活动,还有学生给市长写了信,将他们的调查结果向市长反映。五年级的学生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昆虫,还制作了昆虫标本,写下了研究感受。六年级的学生研究的是我们的母亲河,学生将研究的报告用网页呈现出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柳江,激发人们保护柳江的意识。
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进行广泛的访谈,从书籍、网络等获取资料,从而在亲历整个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在开展交流活动中,学生对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真正做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二、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单元活动中实现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各种课程,选择一些综合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大量资料的工具来进行学习。教师支持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提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学生在研究结束后,还将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用演示文稿和网页进行展示。课题组还制作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专题网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到网站上,让人们去了解他们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网站还引起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杂志社的关注,并与我们课题组联系,希望我们能与他们合作。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加,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练习,扩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了。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单元活动过程当中,教师们深深地意识到:研究性学习只有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在数学课中结合春游我们设计了“春游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在科学课中结合自然科学和劳动实践课学科开展了植物生长的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美术学科中展开了“色彩与服装”的研究活动,把美的世界带给了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展开了“社区绿化”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大胆发现社区绿化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办法,让学生从自身做起,负责承包一些社区的绿化任务,担当小小环保小卫士,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好评,把研究性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单向型”与“双向型”认知学习方式的养成,其培养造就的学生在处理事务时常表现为“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探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探究型”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探索活动,探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将使学生能灵活、独立地应对各种情况,也将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学校课程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促进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讲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状况,促进了学校的教育变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学校内部教师的团队合作以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五、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它要求人才不仅拥有一般继承性的知识,更要拥有能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空。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批判地吸收教科书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超越了现有知识,而且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
研究性学习课题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和周围他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再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写出较高水平的实验报告。如张子慧同学的《柳江河水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报告,获得北京某位教授的赏识,推荐参加科学实验论文比赛并获奖。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各种类型的比赛也呼之欲出,学生参与研究和收获的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在尽力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诠释他们对生活、对科学真理的热爱与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单元活动,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学校课程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促进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状况,促进了学校的教育变革。“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整合,增强了学校内部教师的团队合作以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儿童的看法,重新认识儿童;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