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过程方法 积极作用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初中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为此,许多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探索法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研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重点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过程,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真实的、积极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向,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选题可由教师指定。教师指定方向或主题,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课题,教师指导。
1.科学学科内的课题
只是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种选题相对比较简单,如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2.科学学科内的综合课题
研究内容是由科学学科内的相关知识组成。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要求学生应定量分析各种食品中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以及水分的百分含量,并根据需要对食品作优化组合。
3.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课题
知识的发展,使各学科不断走向综合,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学生的选题时常会涉及到综合内容,如与化学的综合提出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酸雨的危害》。
4.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综合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生活、社会、时代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城区空气质量的现状及对策、设计校内绿化方案。
二、研究课题的实施
1.查阅文献资料
学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尽可能的了解。如学生要进行空气质量测定,而目前教材中没有相关的资料介绍,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至少应明确测定的程序、相关的指标、测定的方法、结果的判断等。
2.设计研究计划
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说明不同的研究设计思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计划,教师可设计计划表,项目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组成员、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必要的条件等,让学生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填写。
3.实施研究过程
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见的方法有:
(1)调查法
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法掌握真实情况,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录音记录或书面记录,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2)实验法
如要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必须在实验室中运用实验方法将各种食物燃烧后所释放出的能量检测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地记录各种实验现象。
(3)个案法
如学生要研究人类某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围绕这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4)文献法
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源,从文献的描述中掌握相关信息。初中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只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自主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较浅,把重点放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乐趣。
4.搜集和整理资料
通过实验、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取详尽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数据的统计分析、个案的资料整理,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性。
5.得出结论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得出此项课题的结论,并总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交流。
三、研究结果的鉴定和推广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通过鉴定分析后,可加以推广应用,如学生的课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由于采用了翔实的调查材料、准确的营养物和能量指标的测定、科学的理论论证,报告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很多: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这极为重要。同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其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再者,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将体现出具有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显现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一发展变化也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秀臣.对怎样学好初中生物课的研究.学生园地,2005,(10).
[2]李晓军.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导主体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平等的,因特网密布整个世界,当我们面对十五六岁的初中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到已经失去往日在本学科领域绝对权威地位,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广,知识更新快,教师往往会无法满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人类对自身学习规律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目前,我们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本学科内部知识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从传统的历史课堂走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第一、 教师自己教学观念应该更新,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匀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目标: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③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④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方式多样化。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①撰写历史小论文。如“我看古希腊的民主”,“古埃及的金字塔探迷”,“我在斯巴达从军的一生”等等
②开展读书活动,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报告。其内容有该书的重要内容、主要观点、自己的体会,并将这些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相联系。③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④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⑤组织辩论会。如展开“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的辩论,可将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模拟大学辩论会的形式,通过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第三、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应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包括有关材料、备查网址、参考书目等相关信息和手段等。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如“雅典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的关系”、从贫铀弹事件联想到破黑问题的由来、“伊斯兰教与当今世界恐怖组织”等。也可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设计与自主修习。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向自觉、持久地研究问题的轨道,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研究学习的始终。特别是学生选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应该可行而具体,并定期予以敦促、完善。在实施计划中,教师应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另外,要对学生的行为在方法上加以指点,逐步将学习研究推向深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评估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在评价上应该遵循科学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3、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合作研究过程。教师参与研究,一方面是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本身,以求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促进知识水平的再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法的摸索与再探讨,为研究出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积累经验。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力争处理好几种关系
1、全体和部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参与研究性学习,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不能放弃主导的作用。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知识更渊博、指导更耐心、学习更虚心、交流更平等亲切的教师。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这是处理主体与主导关系的很好的原则。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研究课题不同,形式就会不同。但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研习活动。
4、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现阶段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不能相互取代。在掌握基础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
5、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因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争取多方支持,发展社会资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学习安排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3
初中生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一、初中生的特点
1.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是最难教育的时期
初中阶段是一个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充满矛盾,心理变化很快,如果引导教育不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使一些少年(初中学生)走上与家长和社会要求相悖的道路上去。许多外国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看作是危险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易产生心理疾病,也较易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步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2.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求知欲与认知能力矛盾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对诸多事物都敏感好奇,急于想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总想亲自动手去探索它的结构和功能,为此常常会损坏东西。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经常以个人一时兴趣为出发点,并且难以坚持长久。如果能好好引导,将会使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初中阶段是学生精力旺盛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迅速发展,机体代谢率比较高,表现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这种能量向什么方向释放,是做有用功: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做无用功:顽皮淘气、草率行事起破坏作用。这种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会造成学生茫然无助,产生不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抽象、归纳、分析、综合、和假说为其主要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规律一般为:首先,从实验或对已有的原理推演的过程中提出命题;第二,建立唯像的物理模型推测答案;第三,用推测的结论解释物理现象,做出科学的预言;第四,再应用实验检验预言的正确性;对前面推测出的理论做出修改。这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到实践、再到科学、再证伪、再提出新问题、再到新假说……循环往复的过程。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多以学生能接触到的周围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最简单的规律和最实用的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为补充,涉及到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更侧重于了解物理现象,从物理现象入手去探究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按照“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进行学习和探究。这种学科特点很适合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 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源动力的。教师应创设与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物理情景,引导通过学生对物理情景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总结出该物理情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在初中物理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用同学们都吃过的棉花糖和体育课推过的铅球为例,同学们很容易对密度的概念产生形象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怎么来定义密度这个物理量,这样学生自己就会给出它的定义,并能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实施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的认知思路,认真思考,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如我们在学习电路部分串、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关系时,利用星期六、星期日休息的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电路,设计实验数据填写表格,列出计划所应用的电路器材;第二,自己动手连线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验数据;第三,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第四,对比不同组的实验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组的实验差异,分析各自的优劣。这一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了很好的应用场所,极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主动探索问题答案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以网络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等形式充斥着我们周围。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中学阶段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畅游在网络的海洋里寻求知识,但网络也包含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网络使用者呈现了低龄化趋势,正确引导中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求知、娱乐、交往也成了摆在教育者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主席曾经说过:“思想这块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分辨能力较差,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差,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服务,能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信息资源,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我们在讲到力学时,引导学生了解牛顿,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牛顿的相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点整理关于牛顿的生平或牛顿的名人轶事等小文章,同学们热情很高,写的文章五花八门,并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名人的成就来自辛勤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和追求。对同学们的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服务。
4.鼓励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契机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展示青少年科技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其根本宗旨在于倡导和鼓励青少年在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学习、生活、生产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从而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同学们通过参赛的准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调查社会实际情况、走访专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书写报告和论文、参加答辩过程及现场观摩其他同学作品等形式,既能丰富想象和开放思想,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的最高目的。”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应当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黄日强.加拿大企业参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研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杜艾芳.德国职业教育公益性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知网,2012-12-25.
[3]许冰冰.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国知网,2012-12-25.
[4]聂长明,文松年.“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2009,(2):66-70
[5]丁保忠.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五性” 原则.校长论坛.
[6]崔允,王中男.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意义与性质、问题及澄清,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4-47.
[7]方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STSE教育的探讨.新课程研究,2010.91-92.
[8]曾智勇.怎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7-108.
[9]吴运龙.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科教纵横,2009,(12):198.
[10]樊红.澳大利亚小学全球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及启示.教学与管理,2010,(3):61-64.
[11]谌纪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的探讨.理论界,2010,(1):185-186.
[12]王较过,孟蓓.“明确学习”反思模式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9,(12):70-75.
[13]刘永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1):34-35.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4
一、构建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的目标系统
要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初中生廉洁教育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开展廉洁教育,学习古往今来的廉洁崇高思想,接受清正廉洁品质的熏陶,努力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形成廉洁文明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严以律己、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和素养,并通过他们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促进“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从初中生廉洁教育的总体目标出发,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的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廉洁认知目标。在初中学习三年中,了解《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有关“廉洁诚信”的相关内容;了解“八荣八耻”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再掌握5个廉洁故事、5首廉洁诗词和1首廉洁歌曲;掌握各学科教材中与“廉洁诚信”相关的知识。
2.廉洁践行目标。在初中三年廉洁教育活动中,能讲5个廉洁故事,背诵5首廉洁诗词,学唱1首廉洁歌曲(或表演廉洁节目),写3篇廉洁题材的文章(或廉洁影评),读3本廉洁方面的书籍(或观看廉洁方面的音像片),制作设计3份“廉洁文化”小报(或创作廉洁漫画、参与板报刊出),参与3次廉洁教育团队活动(或班会活动),进行一次参观访问(或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了解历史上的、身边的廉洁人物的事迹,并利用这些事迹写成报告,供同学们阅读和交流,能组织策划1次廉洁教育“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学校开展的廉洁教育活动传播到各自家庭和社区。
3.廉洁情感目标。通过参与廉洁教育活动,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深刻理解“八荣八耻”含义,具有强烈的荣辱观,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观念;能发现并理解各学科教材中的廉洁教育资源,感知、领悟廉洁文化的内涵,初步形成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感;养成诚信公正的良好习惯,真诚待人、拾金不昧、讲求信用、诚信考试、勤劳节俭、生活朴素。
二、构建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的运行系统
在初中生廉洁教育三维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实施教育活动,这就必须要构建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的运行系统。系统论和教育学的原理表明,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运行都应有如下的运行系统:
对初中生实施的廉洁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活动调研阶段,教育工作者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了解学生廉洁诚信状况,并与初中生廉洁教育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教育重点。在活动策划阶段,则主要根据活动调研时确定的教育重点就具体的活动目标、主要内容、活动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策划。活动实施则是按策划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而活动评价的过程既是对活动有无达到预期目标以及廉洁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一种评判,它也为下一个活动调研时提供一些现实依据。
在以上运行系统中,活动实施环节是构建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的运行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主要可有以下形式和途径。
1.学科渗透。学科渗透的主要方式有二:(1)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通过深化内涵、扩展外延等方式,在教学中渗透强化“敬廉、崇洁、诚信”思想。(2)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状况,组织学生收集、筛选、阅读、背诵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格言、诗歌、图片、漫画,并撰写读后感或者随笔等。
2.典型教育。典型教育,是运用有关廉洁诚信的典型的人或事,示范教育学生,提高对廉洁诚信的思想认识,增强廉洁诚信意识。典型教育把抽象的说理变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使教育更生动、更具体,也使教育更富感染性和可接受性,增强说理教育的说服力。
3.主题活动。即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团队活动,通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征集廉洁漫画、文章、文娱活动、专题讲座、参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活动中,使学生对廉洁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4.生活体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参观访问、采访调查、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等途径,教育改正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做一个勤俭节约、诚实求真的人。让青少年学生体验文化在中成长,道德在实践中提高,情感在认知中升华,信念在教育中坚定,最终达到思想道德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目的。
三、构建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的保障系统
要切实提高初中生廉洁教育实效,就必须从组织、制度、物质与校风等方面构建保障系统。
1.组织保障。组织保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健全组织,明确责任,认真落实。二是按照廉洁教育的目标扎实有效组织开展廉洁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科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序、有效、动态地整合教材中蕴涵的廉洁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强化“敬廉、崇洁、诚信”思想,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题教育活动,自主开展廉洁实践活动。
2.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有利于营造开展廉洁教育的环境。制度保障最重要的还有两点:一是学校要积极倡导教师主动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将教师参与廉洁教育作为制度,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扬、奖励。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参加廉洁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综合评价时,学生廉洁方面的表现应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
关键词:科学作业;有效性;操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69-02
一、研究的前期,我们做了个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学生的科学作业的负担还是不大的,也反映出布置的随意性也是比较小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大多在30分钟内完成,因此,从完成作业的时间上看,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不是很重。大多数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作业时间为二十几分钟到半小时,这与平时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实际所完成的时间是一致的。较多的学生喜欢做教师已经拟好的题目,说明学生的向师性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同的学习成绩层次的学生的作业的主体性强弱不同。学生非常喜欢做类似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之实践类的作业,这体现出学生希望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往往完成的质量不是很高,但这可以告诉我们,平时多布置类似的作业是很有益的。学生做科学作业更多喜欢做书面作业,这是由于科学这门功课的特点造成的,说明学生做作业的形式上还是比较理智和科学的。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先做难题,较多的选择先做容易的题目,这样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及时尝到成功的乐趣。也有较多的同学是按题目的顺序做,我们在设计作业题的时候,要考虑题目的难易分布,一般应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乎老师对作业的评价,相对学习成绩较好的比较差的更加在乎。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荣誉感与上进心。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对作业的订正这一环节是不够重视的,因此教师及时进行作业的反馈是很重要的,平时还要使学生养成自主订正的习惯。
二、基于科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初步探索出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1.针对学科特点,改变书面作业形式。布置一些研究性实践性作业,将科学方法教育编入习题中去。目前研究性学习已高中普遍实施,但并等于初中阶段就不必实施什么研究性学习,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相信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作业布置时,就应该渗透这种教育思想。目前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泛滥成灾,我们打开种类资料看到这些资料中的题目无论怎样千变万化,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如果重复训练反复训练过多,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意,导致厌烦,作业的有效性肯定也就不会高。因此我们设计作业题要求有新意,在习题选择上,宁可使理论浅一些,也要使题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创新思想,即要求“浅、新、实”。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作业的结果比作业的过程更重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科学学科的根本教学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探究是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方法。研究性作业重视结果,但更重视作业过程,以及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我们在设计题目时,挖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作业。如上了食物的营养知识之后,让学生去探索目前中学生营养结构与对策;学习了声音的发生与传递,让学生去进行有关噪声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你对噪声的危害性的认识,你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哪些噪声污染,你有哪些防治措施;上到一氧化碳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布置这样一道题: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有何优缺点,如何改进。如果学生能进行研究,那么关于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肯定能落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题目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等思维品质。
2.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高作业题目自身的趣味性、实际性。从心理学上来看,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有许多工作,包括学习的吸引力、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情动力、学习的意志力等。学习的吸引力强度由学生自身和学习对象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从学生自身方面讲,初中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越强,学习的内容越容易成为吸引的对象。从学习的对象来讲,只有符合初中生需要和兴趣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引导,逐步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驱动力。作为学生在很多时候将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抱着任务观点去完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选择一些适合初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尽量能联系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科学小常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到电能的计算时不妨出这样一道题:我们去买开水每瓶需要2角钱,用1500瓦的电水壶烧开水,10分钟能烧出2瓶开水,从所花的钱来看,是去买合算还是自己烧合算?类似这样的作业题,学生肯定有强烈的兴趣将它解出,也肯定不会将它作为一种负担。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动手做几个探究性的小实验,例如将两支蜡烛一长一短分别点燃,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观察是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通过这个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能应用燃烧的条件和气体的密度知识,尝试做出科学假说(猜想)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布置一些课外进行生产劳动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可以在农业生产上的病虫防治时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农药。再如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当学生学习了植物茎的结构和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输送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将这个知识点和果业生产上农民环割树皮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家的果树上进行环割试验,探究树皮的环割深度宽度与水果产量增加的关系。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及时享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功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
3.改革作业评价方式,反馈及时,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做作业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批改作业认为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在老师认真批改作业后,作业本发到学生手中,有许多学生往往连作业本也不打开看看,更不用说能及时订正,这样就导致作业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作业本写得非常清楚与规范,可以说找不到一点不足,但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像作业本上反映的那样,究其原因是该学生作业是抄袭而来的,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差;教师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旦发现有抄袭作业现象,就要严励制止。教师在作业批改后及时地根据批改情况进行集体或者个别辅导,使学生能及时认真订正,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原先是因为怎么样的错误思路而导致做出错误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告诉学生本次作业主要考查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做对了,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点已经掌握,学生能及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哪道题做错了,学生会从书本找到相关知识点,或者与同学交流讨论,直到真正理解为止。我们还可以按成绩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中ABC三类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样的学习小组除了对有些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能协作完成外,还能让他们将做错的题目在组内相互交流,一定要求做错习题的学生先来讲讲自己错误的思路,然后再由做对的学生介绍正确的思路。让有错误的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只有这样订正过来,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采用鼓励性评语比采用批评性评语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人人希望听好话,鼓励比批评更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智能,就是相同的作业结果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对平时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这个是很有必要的。
4.学生基础不同,作业分层布置,要求不同。作业分层次布置包括作业的量与作业的难度两个方面。依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不同学生客观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这一事实,教师要在学生作业的量与作业的难度上加以控制。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初中生的课外作业量应该控制在1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完成科学学科的作业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内左右。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作业布置时一视同仁,则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这样就会让优等生浪费学生能力和学习资源,而对后进生来讲则每次都受到困难与打击,慢慢地他们就失去了做作业的信心,干脆就不做了,等同学做好了自己去抄一下好了。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时一定先要全面了解题目的难度,要正确估计到学生做这些习题所要的时间。对于优等生可以增加些题量,适当提高些难度,对后进生要减少题量降低难度。所以在作业的分层布置上要从作业量、作业难度等方面进行。例如搞一个探究活动,对优等生要求他们自己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任务。对后进生则要在教师提供方案,并帮助他们对数据材料的处理,帮助引导他们分析得出结论。另外像书面作业中的一些计算题、分析说明题,可以将同一题目从易到难分解成不同的小题,教师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小题。
5.加大作业的开放性程度。开放性题目由于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探究与创新精神。开放题的形式有许多种,可以是结论开放、过程开放、计算开放、综合开放等。如结论开放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打火机,涉及许多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请参照下述示例,列举三种,示例:气体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过程开放题:给你一双筷子,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说出三个用它来完成的实验……如计算开放题:有一个标有“220 60”的白炽灯,求出与此灯有关的量……此外还有综合开放题如:请问用家里厨房中的调味品能完成哪些化学小实验?作业的开放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作业时间上的开放;作业题量上的开放等。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62-01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和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从“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利用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巨大。课外阅读可以说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它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为目前语文研究性学习架起了桥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可以说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一)抓认识促阅读
部分学生的家长不能理解、不能支持,甚至是直接明确反对,家长的消极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或者阻碍,或者抑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还有大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选择课外阅读读物,必须是“教材辅导书”,要孩子看的最多的书就是作文选。面对这种狭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沟通。比如利用好家长会或给学生家长印发有关如何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资料,让其逐步改变观念,从而使其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其次抓学生的认识获得其阅读主动性。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很多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没有必要的,加上学习生活紧张,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辅导书打转,整天钻在作业、习题或试卷中,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引导好让其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初中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让其从要我阅读向我要阅读转变。
(二)抓活动造氛围
1.每年开展一次课外阅读考级活动。针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每学期给学生开列书单,要求学生分阶段阅读。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考级合格的由学校发给课外阅读等级证书,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彰。
2.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尽量让学生课外有书读读好书。
(一)建立班级虚拟图书室。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好书登记在册,然后经过筛选确立班级虚拟图书室的图书目录,并打印发至每个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图书目录相互借阅,并做好借阅登记。
(二)建立班级间交流机制,让学生手中的图书不仅仅在班内流动,而是在年级内甚至校内流动。
(三)利用网络推行电子阅读。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阅读网站,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阅读。
四、利用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是启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后继性学习。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阵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让课外阅读真正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
(一)教学时从教材中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原著的阅读,读后在班内交流。如学完《最后一课》布置学生读《柏林之围》,学完《我的叔叔于勒》推荐学生读《项链》……
(二)教学时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
(三)课文教学介绍作者时,推荐其他作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介绍作者及作品时,推荐该作家的其他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拍有影视作品,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城南旧事》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