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的理财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家庭的理财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家庭的理财方法

农民家庭的理财方法范文1

Abstract: Landless peasants are increasing fast in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s of landless peasants on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ut also affect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t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that landless peasants get employed and become new citizens by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landless peasants' employment, management skills and crea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raining consultancy is imperative to solve above problems by social force.

关键词: 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理财咨询;就业培训

Key words: urbanization;landless peasant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financial advice;employm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27-03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3.2%,中国仅仅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城市化高度。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用耕地被征收或征用成城镇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社科院的《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预估到2030年时将增至1.1亿人左右。这必然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同时围绕失地农民产生了许多热点问题。就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西安市东郊的新某村、某大门和北郊的袁某村进行深入调研,得到如表1的统计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遇见的部分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城市化带给农民、农村以及农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对低学历、技能弱的农民未来发展的影响。由于失去土地后,农民就失去了传统的经济来源从而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十分容易发生社会矛盾。关注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以及理财等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失地农民概念的界定

被依法征收土地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任何一个国家,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既有区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而成为边缘群体,称之为失地农民。狭义的失地农民仅指因征地而失去全部土地的农民,而广义上仅指本身依法承包了集体土地,但在征地中失去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的农民,还包括失去土地的农民所有的家庭成员。

3 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及就业创业现状

3.1 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

3.1.1 失地农民成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 失地农民一方面没有土地保障,另一方面无法享有城市居民的社保,因此处于保障的真空地带。由于失地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并受到家庭保障模式的冲击,如果仅靠整地补偿款维持生计,只会坐吃山空而失去保障。因此有部分失地农民选择去城市,而这就使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由于收入低,待遇差,安置办法单一,负担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前景焦虑、彷徨,这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近些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都在探索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总体来说,失地农民的社保覆盖面很窄,水平较低,并且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医疗、保险和养老等方面的保障相差很大。

3.1.2 失地农民名义收入增加,但是失去了稳定的收入 通过对比失地前后家庭的纯收入变化可以看出,农民家庭失地后的名义收入状况有所改善。家庭收入在失地前主要是种地和农闲时外出务工,而失地后主要依赖外出务工和创业获得,再加上一些地区的年度征地补偿金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构成了农民名义收入上升的事实。失地后的农民虽然得到了一定数额的赔偿款,但是却失去了稳定的收益,较大的冲击了他们的生活。对于原来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以务农为主的农民,收入明显下降,加上赔偿款费用较低,因此,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3.1.3 失地农民有限的安置费很快花光吃尽 目前失地农民的问题主要采取一次性补偿款安置办法,这样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经费带来的压力,而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考虑,不得不勉强接受。

但事实上过低的补偿款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的长期稳定生活的出路问题。而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因此就业相对比较困难。他们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另外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理财技能不足,往往在短期内就把有限的安置费花光吃尽。

3.1.4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明显 失地农民被迫进入商品楼后,用于买楼的费用很高,占去了补偿款的大部分。再加上由靠地吃饭到一切消费靠自己掏腰包,生活成本陡然增加。另外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都增加了成本,生活水平整体下降。根据调查,失地前,平均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户均收入5万元左右。失地后,不仅收入减少,还由于搬进楼房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平均每年每户农民减收4万元,生活拮据。

3.2 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现状 失地后的农民客观上应当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偏低,自谋职业相对困难,因此,失业是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困难。以下是我方调查的典型案例:

张某是未央区的一个农民,2012年他家土地被征用之后,他把所得赔偿金用于装修房子,结果等装修完后才发现所剩无几。这时听到朋友说搞批发比较挣钱,于是他在北三环祥雲市场租了一家门面房卖水果,但是张某以前从来没做过批发这一类生意,所以就没有多少客户资源,也不能有效的把握目前的客户,水果又不能存放很久,现在剩余的钱都投在生意上了,他有点进退两难。

李某等人是广大门的村民,为了能使土地换来的赔偿金不缩水,他们参加了来村里宣传的某公司的融资计划,结果该公司是一个皮包公司,把钱收走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而李某等人才发现被骗了,他们对以后的生活走向很担心。

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就业状况恶化的原因:第一,由于失地农民原来主要以务农为主,缺乏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或技能单一,并且加上年龄偏大的影响,很难在用工市场化的今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二,大多数失地农民位于城镇边缘,环境相对较好,恋土怀乡情结较重,不愿外出工作。

4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因素分析

4.1 失地农民再就业与创业最主要阻碍因素是缺乏知识和技能 要想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问题,关键是让农民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应当对农民进行全面的培训,并且调查显示,90%的农民愿意接受培训并且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可见,农民对于参加培训具有很高的热情,并且创业农民的热情会更高一些。但是目前对于农民技能的培训却十分匮乏。

目前的培训工作主要由各地政府负责,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标准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在接受培训的农民中虽然有90%的认为自己获得了实际的技能,但是由于很多政府的培训不是定向的,因此,培训结束后的农民不一定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企业往往更需要操作能力强的全能型人才,从而导致最终达不到预期的就业结果。

二是政府支持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失地农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政府的培训资金多是来自财政,资金的限制使得农民的培训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是培训时间短。如:美容美发、电工以及电脑等技能培训的时间仅有一个月左右,加上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不能通过这么短的培训就掌握一门技能,因此,无法实现就业的目的。

4.2 信息不畅通阻碍失地农民顺利就业转型 广泛的人脉圈在当今社会的生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民的就业创业过程中,人脉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渠道的作用。由于官方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民一般都是通过媒体和熟人获得信息,并且,绝大多数的农民在选择帮助自己的信息渠道时,也会选择熟人或老乡。同时,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受老乡影响很大。如: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最初只有几个村民在邻村开水泥厂,他们的收入相对务农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村民去邻村开水泥厂,目前,魏都区很多村民的收入来源都是在邻村经营水泥厂。

4.3 思想与理财方式保守阻碍失地农民顺利创业转型 一次性给大量的补偿款是农民认为的最好的补偿方式,但是问到如何使用这笔钱时,第一选择便是存起来。相对于城市人买基金、债券等理财方式,农民的理财还是相对保守。此外,大部分农民的养老仍旧是靠子女。对待金钱和保守的养老行为反映了失地农民保守的思维方式,而保守的思维方式也制约着农民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更制约着农民选择家乡外做再就业的目标地区。

由于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得到较多补偿的情况下超出了自己的支配能力,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失地农民得到补偿款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村民几乎都实现了迅速的致富,出现了大量的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迅速到来的巨额拆迁款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始料未及的烦恼。失地农民中会开车的年轻人几乎都买了轿车,据2009年的某地记者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某村不到1600户,拆迁一年来,新增了800多辆小汽车,而且基本都是好车,不乏超过百万的宝马;妇女们买貂皮、珠宝首饰的现象十分普遍,攀比之下,动辄万元、几十万元的珠宝首饰随意买来。

失地农民由于所受教育程度等原因,多数失地农民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财知识,面对巨额财富的逐渐缩水,心急如焚,毫无办法,盲目投资;更有部分失地农民整天就是变着法子生财,参与赌博,几场赌局下来,重新变回了穷人。一旦有限的补偿款用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极易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城市贫民。

4.4 政府缺乏有效的针对农民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措施 失地农民受到自身条件的约束,很难顺利的找到稳定的工作和创业的机会。政府应当在妥善解决农民出路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调查发现,政府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措施。

5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对策与措施

5.1 加强农民再就业与创业信息渠道的建设 针对农民获取信息能力差的特点,政府或民间有实力的企业应着力建设一些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渠道。政府或民间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介,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同时鼓励各地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和以老乡为主的同乡会,帮助更多农民获得急需的就业信息。

5.2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发展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 应切实做好监管,将用工单位的需求、农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此外,要切实提高毕业者的就业率,这是帮助他们解决生计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自身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开展多项技能培训。

二是要广开就业渠道。为了力求不让每个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将就地安置、招工安置、住房安置以及自谋职业等多种就业安置形式进行有机结合,鼓励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失地农民。

三是对民办培训机构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一批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大型现代化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农民接受培训。

5.3 积极开展理财咨询评估、创业咨询指导业务 政府职能部门或指定社会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失地农民、城中村人群、在外打工人群、长期务农人群提供投资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税收筹划、证券咨询、基金咨询、期货投资咨询等服务,其中以投资理财规划为重点。

创业成功是需要各方面条件都具备才能得以实现的,同样,创业失败也有可能是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帮助农民创业者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并且在合同保障、资金安全、流程便利等方面提供辅助。主要主要开展:①提供创业咨询、创业顾问、创业指导;②提供融资信息、融资渠道;③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④注册、开办公司。

5.4 利用社会力量全面开展失地农民就业援助业务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援助和保障业务,即开展针对性强的“一对一”、“一对多”和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指导和企业用工信息交流,解决企业找不到工人,失地农民找不到工作的难题。同时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应坚持“一主多元”的经营理念,力争用5-8年时间在全省建立多家分支机构及创业理财咨询服务网络,并与陕西众多高校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和专业顾问合作,共同打造千万级资本智力服务平台,打造中国咨询培训业在失地农民创业理财咨询培训领域航母级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坤玲,于向阳等.河北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5).

[2]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6(7).

农民家庭的理财方法范文2

关键词:财富效应;金融资产选择;交易成本;储蓄搬家

中图分类号:F830;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033-06

一、引 言

理论与经验表明,随着财富的增长,居民倾向于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居民在收入水平较低、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较少时,偏好流动性的选择动机使其金融资产存量出现以现金和储蓄存款为主的单一型结构。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证券市场发展以后,收益性偏好选择促使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

近两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证券市场的高涨,居民投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减缓,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存款增加8271亿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少增了5938亿元;二是股票、基金和债券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最高点已达35.6万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居民

存款余额与2006年的GDP总值(注:2006年我国GDP约为21万亿,储蓄存款约为16.2万亿,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Wind金融数据库。),股票、基金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人民银行的2007年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1季度以前,居民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各项资产选择之首,但2季度起发生逆转,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过“更多储蓄”的比例,达40.2%,相差13.9个百分点,第3季度此比例再升4.1个百分点,创44.3%的历史新高,差距进一步加大,达19.0个百分点,第4季度依然维持了这种格局。反映储蓄存款为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一降再降,从2006年第1季度的70.4%降至2007年第3季度的50.4%,不到两年就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股票和基金占比同期却提高27.5个百分点(图1)。尽管人民银行自2006年8月以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连续7次加息(表1),其加息频率之高前所未有,但依然没有改变居民储蓄搬家股市的趋势(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剔除春季的季节性变动因素,从2006年初开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月增长呈明显减缓趋势,特别是自2006年10月出现单月负增长以来,2007年前11个月里已有6个月单月负增长。这些减少的居民储蓄绝大部分都转移到了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上。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结构性现象,即目前风险资产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城镇居民,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投资风险资产,从我们于2007年2月对山东省肥城市321农户调查数据显示[1],没有一户购买过股票基金或债券等风险资产,其持有金融资产除了少量储蓄性保险与集资入股外(仅占不到2%),其它几乎都是现金与银行存款(表2)。

从表2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资产相对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农民资产增加的同时,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分布的严重失衡却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城乡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分布的变化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背景,农民在选择金融资产时可能有着与城镇居民不同的特定需求行为,这种需求可能是来自财产总量供应的差异,也可能来自各种金融条件的约束,还可能来自农民金融行为的选择方式。因此对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分布和选择取向的研究涵盖了深刻的经济、金融意义。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回顾关于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现有理论与实证文献;第三部分建立一个加入交易成本的两期资产选择模型;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探讨居民资产选择取向与储蓄大搬家的原因;第五部分总结本文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涵义。

二、文献回顾

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应该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什么是促使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的主要因素呢?如何解释农村家庭的高比例风险资产零选择现象呢?又如何解释中央银行加息政策收效甚微呢?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寻找其理论根基。一般认为,居民资产组合选择的理论基础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4] 。国外对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进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早期居民金融资产模型的建模思路是理论导向型。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人们逐步采用数据导向型、或者理论基础上的数据导向型的实证研究模式。近年来,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微观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典型居民家庭的资产组合情况,因为少数富有的居民家庭拥有了整个社会家庭金融资产的较为可观的份额,使用宏观数据计算出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社会平均构成比例并不能反映实际,因此,他们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多以微观个体样本组成的抽样调查数据作为数据选择的基础[5-7]。

在标准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如果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高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不管家庭初始财富水平高低状况如何,所有家庭将持有一定正的数量的风险资产[8]。应用微观数据研究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持有模式时,Asano S.和Taeibanaki T.发现[9]样本中所有家庭都持有一定数量的无风险资产,但只有45%的有住房的家庭持有风险资产,如果排除有房户,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仅为32%,这显然有悖于传统理论,他们将原因归结为持有风险资产存在成本。他们通过两期资产选择的Tobit模型进行了分析[10],然而他们只是简单地将居民资产分为无风险与有风险两种资产建模,因而并不完善。史代敏,宋艳[11]运用城市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取向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但他们并没有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持有模式。袁志刚、冯俊[12]通过宏观统计数据分析认为,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投资所受到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风险资产的广度与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了强制银行储蓄,是居民资产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但他们并没有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同样也没有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持有模式。我们调查的农户数据中高比例零风险资产持有现象更是令人吃惊,这显然意味着农户投资风险资产存在某种障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理性的投资者选择风险资产时除了考虑风险与收益以外,还往往考虑其交易成本。一般情况下,持有风险资产是有成本的,这包括风险资产交易时对资金有一个最低门槛要求、交易的固定费用等,或者对风险投资品种的熟悉、评估等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因此本文通过加入交易成本的资产选择模型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与事实。

三、考虑交易成本的资产选择模型

四、居民资产选择取向与储蓄大搬家的原因探析

根据命题3的结论,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是风险升水的增函数,在投资风险没有扩大甚至有所减小的情况下,股票、基金高回报率是居民储蓄大搬家的最主要原因。经济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据汪红驹、张慧莲的测算,2001年6月~2005年9月的A股月度股票收益率仅为0.93%,月度标准差为14.17%[13],我们将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01年至今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推算,月平均收益率约为0.4%(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率的话,净收益率更小,特别是2007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实际利率为负)。因此,月度与年度风险升水分别约为0.53%,6.36%,而根据晨星中国的数据①,截止到2007年9月底,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33.76%,月平均为14.86%,2006年同期为63.93%,月平均为7.10%,也就是说目前的月度收益率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年度收益率。假设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基本维持稳定,2006年至今虽然中央银行7次加息,但每次加息只有0.27个基点,力度并不大,而随着股指节节上扬,月度风险收益率一直维持在月平均10%以上的水平,如此高的风险升水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主导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根据命题3,我们同时注意到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也是无风险收益率的增函数,中央银行加息实际上是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而如果在风险升水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则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这正好能够解释中央银行加息为什么反而助推了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从最优风险资产持有比例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分析,当第i中资产收益的方差足够小而风险升水足够大且风险厌恶系数很小时,则第i中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将很大,很可能大于1,这意味着居民对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为负,即他们会通过借贷而投资风险资产,这为我们看到和听到的许多城市居民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下,纷纷将储蓄存款搬家股市,有的甚至不惜抵押房产,或通过高息贷款来投资入市等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②。

一般情况下,持有风险资产是有成本的,这包括风险资产交易时对资金有一个最低门槛要求、交易的固定费用等,或者对风险投资品种的熟悉、评估等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根据命题2,只有当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方差、风险升水以及财富水平与交易成本满足关系:λ

① Morningstar晨星(深圳)基金数据中心,http://cn.省略/.

② 我们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可取的,指出这种现象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其出现的可能性。

件。分析农户目前的收入现状,也可以印证上面的观点。以连续22年人均纯收入全国第一的浙江农民为例,2006年人均纯收入733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2元,相当于一个家庭(按人口为3计算)一年结余约4500元。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②基本可以认为中国农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上还没有达到投资股票等风险资产的门槛。这对目前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持有风险资产这两种并存现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图3 不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原因

图4 存款的目的图3,图4 数据来源:经作者整理的山东省肥城市农村金融调查数据 对山东省肥城市农户金融资产持有模式的调查发现[1],农户不投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风险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风险投资方面的知识。调查数据中回答不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原因有91.3%是因为不了解,不知道如何交易、缺钱、附近没有营业网点分别占36.4%、23.4%、12.6%,而认为风险大的只占3.8%。而从存款的目的来看,农户将大量结余资金选择为几乎没有风险的银行存款,反映了农户对安全性和未来消费的考虑。农户在存款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高达58.8%),其次是流动性,即在需要时变现的能力(25.2%~50.4%),再次是对升值的考虑(仅为14.2%)。由此不难看出,股票等风险资产投资的交易复杂性、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健全以及较高的门槛水平等因素都提高了农户交易的成本,是阻碍农户投资风险资产的重要原因。另外,一般来说,低财富水平人群其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高于高财富水平人群,这也是农村居民低风险资产持有比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命题3)。

五、结论与政策涵义

本文通过一个加入交易成本的两期资产选择模型,对目前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持有风险资产这两种同时并存现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我们的研究发现当持有风险资产存在成本时,财富水平的高低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居民决定是否持有一定数量风险资产的重要因素。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财富分布极不均等,交易成本的不对称是阻碍农村居民投资股票、基金和债券等风险资产的主要原因。对具有高收入城镇居民而言,储蓄资金搬家股市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在众多影响风险资产持有水平的因素中,高风险升水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主导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还发现,中央银行加息实际上是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而如果在风险升水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则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这正好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央银行加息反而助推了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

居民资产选择多元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财富迅速积累的必然结果。资金从储蓄账户中流出,涌向资本市场,保证了直接融资所需的资金,对改善我国以银行存款为主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提高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政策涵义是政府应当加快金融改革,加速和规范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引导储蓄分流,更多地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品种多样的理财工具,使其向贫困阶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延伸,让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在内的更多的低收入阶层也能分享经济成长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李猛,汪伟.山东省肥城市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报告――基于对5村32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D].上海财经大学工作论文,2007年5月:1-11.

[2] Sharpe W F .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425-442.

[3] Lintner J .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J].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65(47):13-37.

[4] Mossin J . 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J].Econometrica,1966,34:768-783.

[5] Cohn R A. Lewellen W G,Lease R C,Schlarbaum G G. Individual individual investor risk aversion and investment portfolkio composition [J].Journal of Finance,1975,30:605-620.

[6] Siege L F W,Hoban J P. Relative risk aversion revisted[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 cs,1982,64:481-487.

[7] Morin R A,Suarez A F. Risk avers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Finance,1983,38:1201-1216.

[8] Friend I,Blume M.E. The demand for risky asse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900-922.

[9] Asano S,Taeibanaki T . Testing constancy of relative aversion: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ouseholds financial asset data[J].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2(6):52-70.

[10] Asano S,Taeibanaki T. Relative risk aversion once more: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ouseholds’financial asset holding pattern[J].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Japanese Markets,1994(1):137-154.

[11] 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43-49.

[12] 袁志刚,冯俊,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34-49.

[13] 汪红驹,张慧莲.资产选择、风险偏好与储蓄存款需求[J].经济研究,2006(6):48-58.

农民家庭的理财方法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农民养老保障有着其特殊性:其养老保障对象人口数童众多,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受教育的程度普遥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我国人口老铃化问题日益突出及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等都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其对策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视家庭养老保障;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我国当前农民的养老方式及养老保障状况

“养老”是指奉养老年人,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三个方面的结合。对一切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都称之为“养老方式”,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普遍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日常照顾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农村养老的主导模式,据民政部统计,截止1999年6月,农村97.6%的老人靠家庭赡养,而依靠退休金生活、集体供养及敬老院的老人仅占2. 34% ,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70%以上与后代住在一起。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孝”观念以及历史上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家庭养老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这使得农村老年人习惯于在青年时将全部收人和积蓄用于抚育子女和置办家业,没预留自己的养老费或留的费用远不能保障自己养老所需。此外,家庭养老能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这些都是决定家庭养老长期存在的因素。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在时期的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集体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三无”老年人实行“五保”。采取两种形式即分散供养,村组织负责,由邻里照顾和集中在养老院供养。1998年底,全国五保户总数为282. 8万人,敬老院和福利院供养人员为63. 9万人,供养经费由县、乡、村三级组织提供,是一种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服务被赋予新的内容,如互助式社区养老、社区有偿服务等,但主要是在城镇开展。

3、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这种养老方式还不具普遍性,199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000万,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只有6172万人。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养老现状仍以家庭养老占总体地位,基本沿袭农业社会的传统保障模式。

二、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

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同城镇老年人口生活方式等的区别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从而决定了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认识农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从农村实际出发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对全国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众多。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有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 91 %。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 96%,从中可看出农村老龄化的程度较城市重,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向城市的不断涌入而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2、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我国城市绝大多数老年人离退休后都能够领取到工资、养老金。而农民年老到不能从事农业劳动后绝大多数人不能领取工资、养老金。

3、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农村老年人收人全靠个人从事农业劳动自养和子女供养,而城市老年人的个人收人除了退休金、个人劳动收人还有政府补贴等。

4、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不同,60岁后,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继续从事生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5、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998年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上海为5406. 87元,北京3952. 32元,云南为1387. 35元,贵州1334. 46元,1231. 5元,2000多是中间状态,可见不同地区农民收人差距是较大的。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一直以来沿袭的都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和主体,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传统模式。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的出现,如何使社会在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实现最优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真正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加人W TO后经济一体化趋势使我国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是农业大国,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加人WTO后会由此产生与国外农产品相比明显的价格差异,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100 %,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人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人的减少。而且中国加人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1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国家政策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人的竞争。而据2002年国家统计年鉴,我国农村居民年平均收人达到3000元以上的省区只有6个,2000元以上的省区有11个,1000元以上的省区13个,由于在农村养老保障一直以来都是强调的自我保障、家庭保障,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使得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愈显突出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按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进人老龄化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已进人了老龄化社会。据国际劳工局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占总人口的23 . 2 % , 2050年接近30%,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老龄人口国家,而老年人口近70. 2%居住在农村。政府要提前对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作出相应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潮”危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东欧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之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1.3亿,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预计在21世纪中旬可能要占到世界老年人口的25 % , 199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3. 5%,按这个比例今后要负担全球老年人口的20 - 25 %,困难之大可以想见。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70年代以来中国卓有成效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总的生育率从1970的5. 8降到现在低于更替水平的1. 8,人口平均期望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

3、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问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我国现阶段经济还不很发达,又面临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

(三)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弱化,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民保障的主要方式,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一是农村家庭的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据统计,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 54人下降到1997年的4. 35人。农村独生子女在大幅增长,“四·二一”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子女在养老问题上不堪重负。二是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我国现在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时期,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同时,户籍制度的放开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结果是农村老年人缺乏年轻一代的赡养。三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竟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而目前我国农民家庭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大,这种情况下,靠单个家庭来保障能力是很有限的。

(四)土地的保障的功能十分有限

迄今为止,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还是面向城镇人口,这种城乡差别的存在理由是农村居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从而享有了土地的保障。于是,农民的养老、医疗、生活全依赖于分给他们的儿亩土地。那么,土地到底能提供多少程度的保障呢?

1、我国自90年代后期以来,木多数的农产品显示为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1996至2000年间,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累计下降了22. 6个百分点。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从事农产品种植业的收益会越来越低。

2、根据我国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我国现有耕地19.51亿亩,人均耕地1. 59亩,按照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农村人口数,2000年人均耕地数为1. 52亩,仅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2.9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工业化用地使耕地资源不断流失,人均耕地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3、按现行的土地政策,我国农民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是不能出售的,所以农民在生病或养老最需要钱的时候并不能靠土地的产权变更来获取货币,以供其所需。

四、对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单靠家庭是不能解决养老问题的,而必须发挥社会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社会养老制度。我国当前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多层次、覆盖面广、共济性好、管理有效、保障水平适当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自1991年民政部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实施效果并不很理想,参保人数逐年下降。该方案主要有覆盖面小、共济性差、保障水平低、可持续性差等缺陷,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应健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而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在投资方面,根据现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这种比较单一的投资渠道使增值保值变得困难。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这样既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又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基金运营方面,国外许多国家保险基金运营都很成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具体来说是建立“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的基金管理运营模式。即国家只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基金管理公司实施监控,由基金管理公司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作。

2、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应具弹性化。在农民进城务工、婚嫁或迁徒等情况下,保证将其帐户上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划转到新址养老保险机构为他们所设立的帐户上。另外,根据国外的经验,农村养老金帐户还应增加抵御风险的功能。当农民养老金帐户积累达到一定金额时,国家可对投保人开办生产、教育和住房贷款,解决农民生活 的当务之急。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

我国对农村用地制度是,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土地多种形式资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行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人股等形式,有效地盘活了土地资产,实现了土地增值。与此同时,从减轻养老负担的角度看,应该让退出耕地经营权的农户仍能凭他们原来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获得经营利益。承认农民在承包期内对土地使用权的控制,准许其进人市场转让或出租,以获取维系其养老的经济来源。

4、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养老基金筹资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事、财分开的制衡机制;内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中央、省、地三级政府主管部门保留行政机构,负责政策制定、建章立法、组织推动和行政监督;县、乡两级负责保费的收缴、个人帐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具体事宜,不承担基金管理职能;中央、省两级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其性质为金融企业法人或具有金融职能的事业法人,承担基金管理人的职能(王以才,1999),从而保证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5、明确政府工作职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是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因此,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在观念层面上,国家应确定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体系;在行动层面上,在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应真正承担起社会保险的责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人。

(二)重视家庭养老保障,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尽管社会福利项目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大多数老年人仍生活在家中,主要是家庭养老具有其他一些养老方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如在家庭中养老,老年人能获得最大的精神慰籍,且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令老年人可缓解进人老年后容易引起的空虚等。此外,我国现在养老保障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保障网络还不完善,若因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而不加以坚持和重视,将有可能出现保障的“断层”。

(三)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家庭人均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农民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这些地区的老年人,他们的养老更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和老年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健全其他保障方式

农村“五保户”老人的供养一直进行得较好,是社区养老最典型的方式。社会救济、优抚保障、社会福利等并不直接表现为养老保障方式,而是属于基本的社会保障范畴,并构成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农村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有困难的老年人将失去生存保障的基础。

(五)协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