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救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有关规定,保障我区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和正常完成学业,保证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制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市关于救助弱势群体的有关规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原则,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围绕一个目标(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强化两个管理(贫困生档案、救助资金)、拓宽三个渠道(政府专款、社会救助、个人资助),依托四种形式(现金救助、物品救助、两免一补、结对帮扶),确保我区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以上,促进基础教育积极、均衡、持续发展。

二、救助对象

⒈兰山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和农村特困户的在校学生。

⒉家庭经济困难的革命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

⒊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重大经济损失的贫困学生。

⒋父母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

⒌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

⒍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在校子女。

⒎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在校学生。

三、评定原则

⒈学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期评定一次。

⒉助学金的评定只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程度,不与学习成绩挂钩。

⒊确保对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补助住校生食宿费)。

四、申请程序

⒈申请。每学期开学时,由学生或家长持户口本、低保证等贫困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填写《兰山区贫困学生申请表》,家庭所在社区或村居填写意见并盖章后,连同贫困证明一并交给学校。

⒉核查。学校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情况,通过询问学生本人及同学、走访学生家庭和村居(社区)等办法对学生贫困情况进行核实。

⒊初定。学校把核实后符合条件学生情况提供给全校教师,经过全校教师民意测评后,由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确定申报名单。

⒋公示。对确定救助的学生在学校和村居(社区)张榜公示。学校对公示无异议者的登记表盖章。

⒌上报。学校将贫困学生登记表和相关贫困证明向区教育局逐级上报,村居(社区)向镇、街道、区政府逐级上报,由主管部门审批。

⒍审批。区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救助金总额和资助标准,确定资助总人数,认真审查核实,依据资助对象分配原则,确定各单位资助对象。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救助工作的高度透明。

五、救助方式

⒈政府专款。区里设立“救助基金”启动基金不少于万元,并且逐年增加。区民政局每年在救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各镇街道均要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专项帐户,每年拨付一定经费救助贫困学生,确保助学金专款专用。

⒉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捐助。

⒊学校减免。各中小学可从杂费、借读费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部分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⒋结对帮扶。区里安排一个单位帮扶一所学校,区直机关帮扶一批贫困学生,科级干部、县级干部帮扶个贫困生,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完成义务教育。

六、管理使用

助学金由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专项使用,在每学期初根据贫困生分布情况,拨发至区直学校和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资金一律由学校统一管理,不直接发放给学生本人,专项用于受资助学生的书本费、作业本费、学习用具费、寄宿生活费及杂费减免。区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助学金的发放,使用情况和减免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结果进行通报。

七、工作措施

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是巩固“双高”普九,提高国民素质,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区里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 组长,区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团区委、妇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救助贫困学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具体负责专职接受社会捐款,确认扶助对象,落实国家安排的助学金,整合区内各类助学行为,助学金发放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工作。各镇街道、学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抓好这项工作。要强化监督检查,切实管好、用好救助物资,充分发挥其效益。同时,各单位要重视精神鼓励,定期跟踪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使之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不畏艰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2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模式

在现代的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提及一个概念,叫贫困生。随着国家近年来对高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为了更好的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求学,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完善了相关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但因为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尴尬境地

国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了求学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日益凸显的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愈发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陷入尴尬境地。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诚信系统,因此无法对毕业后的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加上部分学校诚信教育缺失,这就造成了较高的贫困学生贷款违约率。其次,权责不清晰。现行的发放方式是由高校替银行发放助学贷款,这种发放方式由于银行和高校之间的权责不明确,所以存在着贷前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以及贷款后追偿贷款困难等问题。然后,因为助学贷款在校期间不需要贷款人支付任何利息,所以很多家庭状况相对较好的学生也争抢助学贷款的名额,损害了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取资助的权利。

(二)政策资助的公平性有待提升

调查发现,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缺乏一定的公平性,比如由于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的不彻底,导致很多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也能申请到助学金,还有些贫困生在拿到奖助学金后任意挥霍;有些学校对奖助学金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的分配不平衡缺乏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等,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不公平性。

助学贷款申请困难,效用不及时

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且贷款的名额也有一定的限制,最终得到的贷款到数额也比较小。想要申请助学贷款,学生首先需要出示各类申请和证明,在每份贷款合同上按下自己的手印,生源地的助学信用贷款还需要学生家长以及监护人的签名,但是即使有些人履行了这些程序,也不能申请到助学贷款的,或者要等几个月才能得到批准,甚至耽误贫困学生交学费等。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不断上涨,高校的收费也随之不断提升,学生的花费也越来越大,这样看来,仅仅只有6000元数额的助学贷款,根本不够学生支付高额的学费,更不要说生活费,大大降低了助学贷款实际应发挥的效用。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模式改进办法

(一)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体系,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确定资助管理工作的范围,如资助对象、各类资助资金等,并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目标;第二,确定资助管理工作的方针和原则,严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进行认证,如采取生源地认证和学校认定相结合的方法,要求经济困难学生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或其父母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并进行确认调查,最终确定贫困资助对象;第三,规划资助措施,指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案,通过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保证资助资源的合理公平分配。

(二)严格助学金的评定标准

为了切实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不公平的现象,在进行助学金的评定时,辅导员应严格把关评定对象的基本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对申请助学金的同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通过其同宿舍的同学或者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直接电话联系申请人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核实相关信息,并将核实到的信息作为该同学申请助学金的重要参考条件。在评定国家助学金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要秉公办理,坚持原则。在名额的分配上可以适当倾向于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班级,或者对来自经济困难地区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照顾。总之,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更好的帮助贫困学生,让助学金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

高校应该重视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而保证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一方面,要做好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工作,让贷款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明白贷款不还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对还款加以重视。另一方面,加强诚信教育,做好针对全体在校学生尤其是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们树立起诚信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面,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助困、助学、培养有用人才的最终目标。

(四)拓宽资金渠道

目前,国家拨款是我国高校助学金的主要来源,其来源相对单一。因此,高校还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努力争取社会各行业的支持扶助,增加助学金的来源。还可以通过与企业间开展合作,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特点,发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组织各类勤工助学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经济回报。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助学贷款的的公平性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助学贷款申请流程繁杂,不利于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国家帮助。因此,只有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公平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各项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上,让每一名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受惠于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3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1月19日会议和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全县教育系统实际,现就全县20*年“惠民行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惠民行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元旦、春节期间“送温暖”惠民行动

1、时间:20*年1—2月;

2、牵头部门:政工股。主办单位:县教育工会、各学校、各单位工会。

3、活动内容及实施方式:

(1)慰问劳模、优秀教师(4人);

(2)召开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慰问离退休教职工(30人);

(3)帮扶慰问特困教职工(130人);

(4)组织师生慰问、资助农村五保老人和孤儿(30人);

(5)全县学校组织慰问本校困难教职工(各校按教职工人数3%-8%组织慰问。全县180-230人)。

(二)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

1、时间:20*年3月、9月;

2、牵头部门:教育股、法规股。主办单位:城区中小学校;

3、活动内容与实施方式

(1)调查统计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督促城区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三)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

1、时间:3至4月、9至10月;

2、牵头部门:计财股。主办单位:经管办,各中、小学校;

3、内容与方式

(1)调查统计上报贫困学生基本情况;

(2)具体落实“两免一补”的金额;

(3)将“两免一补”的金额发放到人。

(四)关爱留守学生

1、时间:1月至12月;

2、牵头部门:教育股、法规股,主办单位:各中小学校;

3、内容及方式

(1)看望慰问留守学生;

(2)规范管理留守学生;

(3)强化留守学生教育;

(4)建立关爱留守学生应急机制。

(五)关爱特殊儿童少年

1、时间:春、秋季开学前;

2、牵头部门:教育股。主办单位:计财股、招办、各中小学校;

3、内容与方式

(1)每年8月调查登记各类残疾儿童少年;

(2)听残、视残、智残适龄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

(3)帮助解决赵家特教中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

(4)落实各类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政府特教补贴。

(5)招办和普职高学校帮助高考上线的残疾学生顺利入学。

(六)大力开展农民工岗前就业培训和农民专业技术培训

1、牵头部门:教育股,主办单位:县职高、亭子职高,各乡镇农民技术学校;

2、内容与方式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00人次;

(2)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3000人次;

(3)培训农村科技当家人10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80000人次;

(4)发放农业科技专业书籍,搞好科技下乡活动。

(七)、做好联乡包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

1、时间:3-12月。

牵头部门:政工股

2、内容与方式

(1)帮助解决联系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

(2)教育局给予联系乡、村适当资助;

(3)做好计划生育三结合,联系乡、社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帮助计划生育户解决具体困难。

(八)排除D级危房

1、牵头部门:计财股,主办单位:经管办、各相关学校;

2、内容:

(1)年内排除现有D级危房;

(2)启动村小学改造工程;

(3)调度资金解决普九欠账和排危工程欠款,保障学校教学秩序不受干扰。确保学校建修工程不拖欠农民工工资。

(九)大力开展“助学帮困”募捐活动

1、牵头单位:教育工会,主办单位:各基层工会;

2、时间:3月和9月

3、内容及方式

(1)大力宣传“助学帮困”募捐的重大意义,让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募捐活动。

(2)春季开学后,各校教工会组织师生开展“献出一点压岁钱”的爱心行动,筹集资金解决本校贫困生和孤儿的入学费用、生活补助。

(3)9月秋季开学后,教育局、教育工会号召“全体教职工拿出一天工资、学生献出一点零花钱”,倡议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大学生等多种形式的爱心募捐活动,聚集起爱的力量,资助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大学生,资助一度受困的教职工度过难关。

(十)竭力做好“助学帮困”工作

1、时间:1月至12月;

2、牵头单位:政工股、教育股。主办单位:各中小学、直属单位;

3、内容及方式

(1)年内发动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大学新生120名左右。具体办法:5月由教工会通知各普、职高学校调查统计核实在校贫困高三学生并上报县教工会,7月高考成绩公布后教工会进行初审,并向社会发出求援信。8月本人持高校录取通知书,经教工会审核后报教育局和县政府审定后发放资助。

(2)给予有特殊困难的中小学生特殊资助。在校的贫困中小学生在享受“两免一补”后,确因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造成特困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助,保障特困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3)资助特困教职工渡过生活难关。因自然灾害和重大疾病造成教职工家庭难以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各校和县教工会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及时资助,让其尽快摆脱贫困。

(4)全县在岗教职工“结对子”每人资助一名贫困中小学生。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校、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校本单位实施“惠民行动”的第一责任人,各工会组织要积极配合行动。各牵头部门、主办单位负责“惠民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落实工作,各股室、单位要积极参与、支持、配合,共同做好“惠民行动”的各项具体工作。教育局办公室负责督查督办,收集信息、上报信息,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营造氛围。各校各单位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单位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实施“惠民行动”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关注民生、关爱百姓、关心弱势、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并及时上报工作简讯。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4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 经济弱势群体 调查

0 引言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①近年来,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加,2001年贫困生高达142万,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19.7%。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高校贫困生约145万至290万,特困生约72.5万至145 万。2007年贫困生为174万至348万,特困生为87万至174万。③虽然每年国家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到校贫困生数目仍然居高不下,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1.1 资助体系的构成

对于高校日益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国家、社会、高校都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高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④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助学体系。这些资助按是否需偿还可分两类:(1)无偿资助: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特别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等;(2)有偿资助:包括助学贷款等。⑤按照资助申请的条件可分为:(1)有条件资助,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2)无条件资助,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等。

1.2 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无条件资助存在隐性危害。⑥在现行资助体系中,无条件资助的范围较大,对于大学生来讲,只要申请,基本都可以得到,没有给他们履行义务的机会。这无疑强化了贫困生的弱势意识,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第二,贫困生认定存在诸多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对此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⑦各高校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仅仅依赖于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生源地贫困证明等,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缺乏班级评议、公示审批、生活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等,⑧这使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存在诸多漏洞。

第三,非经济资助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大多囿于对贫困生经济援助的视角,缺乏全方位体系。而高校贫困生的内涵已绝非是经济贫困所单方面能涵盖的,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已表现得非常严重。⑨

第四,资助体系分散,分配不均。各种资助方式缺乏有机联系和统一规划,难以发挥资助体系的整体效应。大部分高校缺乏完整的帮困助学方案,在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等,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和公正。⑩

2 经济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

2.1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收集是对某高校某学院近几年的贫困生资助数据进行收集汇总;问卷调查是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涉及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多个方面;文献研究是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2 家庭和经济情况

调查数据和近几年贫困生数据都表明,有28.2%的贫困学生存在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单亲、离异、孤儿、父母重病、父母残疾等,他们大都家庭收入很低,这些是导致部分学生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生中有96.9%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这对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说明助学金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生。另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8.3%的贫困生参加了勤工助学,有33.1%的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还有50.2%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这表明大多数贫困生都比较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缓解生活压力。

2.3 学习和生活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所有贫困生中有50.2%的学生曾获得过奖学金,这一比例要远高于所有学生的平均比例38.6%,这表明,贫困生在学习上是比较努力的。 转贴于

另有数据表明,贫困生月平均花费远少于其他同学;他们的电脑、手机、MP3等的拥有比例也远小于其他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低于其他学生。贫困导致的低水平消费使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4 身体和心理状况

数据显示,贫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尚可,但体能测试成绩表明,贫困生中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生。有调查显示,某高校大学新生中,特困生占4.28%,中等贫困生占8.9%,一般贫困生占11.42%,合计贫困生占24.6%。在贫困生中,有43.2%的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21.5%的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4.3%的学生有重度心理问题;有8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有54%的学生对前途悲观,有7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有61%的学生感觉到生活压力较大,有11.5%的学生存在人格交往障碍。

另有调查表明,部分贫困生在心理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将家庭贫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客观条件所致,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无法获得相应的应对方式。

3 结论和建议

3.1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但不均衡现象明显

调查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都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资助下,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精神面貌良好,学习较为努力,整体成绩高于平均水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资料还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他们中有一少部分,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可支配收入过低,情感脆弱,体弱多病等,存在一定的隐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些学生上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这种不均衡现象,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整体效果。

3.2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需较多的关注

调查发现,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他们的生活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大部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要。但同时,数据也表明,仍有极少数贫困生从未得到高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任何资助,有些极度贫困的同学,即使得到了资助,仍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当对个别特殊贫困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突出重点,区分对待,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实现所有贫困大学生整体“脱贫”。

3.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几乎所有贫困生都可以享受到这个体系的资助,都可以通过资助顺利地完成学业。但这个体系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憾”,如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科学、缺乏非经济资助、分配不均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更具特色的、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所有贫困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都能够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注释

①陈皓,冯剑.高校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帮扶对策分析[J].高教与经济,2007.20(2):47-49.

②⑤⑧⑨⑩李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0(2):78-80.

③夏瑜,肖凡.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1):37-38.

④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22-941.

⑥唐雪梅,张小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及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5):80.

⑦李成,薛全会,张亚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90-92.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6

【关键词】勤工俭学 原则 指导思想 意义 重点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不重视,滋长了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有不少青少年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只讲享受不讲劳动,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社会主义公德,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来教育青少年。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原则

一要坚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要与课程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实践综合课程紧密结合,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二要坚持科学、安全的原则。要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安全管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活动。不得让学生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不得从事有毒、有害、有危险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勤工俭学的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安排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要以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整个勤工俭学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要突出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

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要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以学生食堂为课堂,以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防范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园绿化、美化、保洁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要加强学校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消费市场良性机制,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指导和督促学校加强包括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在内的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结合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学校风险预防,建立学校风险预防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保护。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勤工俭学的工作目标是服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工作目标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勤工俭学活动课程化。要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将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课程教学要以勤工俭学场所为依托,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勤工俭学要以课程教学为引领,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综合效益。学校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按规定开设相关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三是抓好课程资源建设。勤工俭学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校内资源建设,主要是建设好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四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完善勤工俭学资助体系,将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和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