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1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完美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网络;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信息化的21世纪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惊喜: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CAI辅助教学形式的变革等,信息时代的诸多变化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为适应时代的需要,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正式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方式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握高中生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应用到语文学科中来,必须借助网络教学的优势才有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一支粉笔打天下”这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体现的是“封闭”到“开放”这一课程观的变化,同时利用网络优势,体现教学形式互动,教学内容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高中生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学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内容丰富的高中语文研究课题(如“常德历史文化名人调查”“丁玲作品阅读鉴赏”等)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知识内容,网络资源则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有力工具。学生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志向等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自主进行。并且在研究进行中,还要通过与他人的频繁交流来改进方法,总结经验。这样,从研究内容到研究形式到资源交流再到汇总结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态度要伴随始终,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合作意识是大有帮助的。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要素组成。”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定要接触到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大量的信息,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无疑是有效的。而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则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提供了土壤。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必须尝试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又会得到训练。在综合有效资源、归纳结题的过程中,学生又要调动创造性思维的各个要素,在网络的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技能三个层面的含义。以往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比较单一,唯考试成绩论英雄。“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对这种单一评价方式的极大讽刺。而在信息社会,相比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而言,利用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如何借助学习工具筛选、加工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要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挑战的人,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增强意识,获取知识,强化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围绕研究内容制作好课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工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因此,制作课件时教师宜从语文课堂入手,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掘“研究点”,制作好课件,发挥多媒体技术自身所具有的多种信息融于一体的优势,指导学生完成研究任务,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必修五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在学完了全诗,弄懂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桃花源记》来研究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风格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也就是形成主题性研读。这时可用课件出示陶渊明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读后再说,同时可出示事先制作好的关于陶渊明生平经历的课件,引导学生从课件所展示的音像、文字资料中去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就所要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分组制作本组研究内容的课件,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将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评价。这样,学生围绕课件提供的信息进行研究探讨得出结论,在自主参与中形成研究的意识,培养了能力。

(2)有效运用网络资源。要知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仅仅只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中的初级应用。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进行整合才是它发挥作用的最佳方式。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将教学活动网络化,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对信息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这必将大大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如高中语文教学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给学生推荐了 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我们在完成了小说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就引导学生建立《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的研读网页。网页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逐步完善,建立包括原著、学者专家的评论、相关的音频视频以及其他内容的网页链接,在研读中师生一起对研读的内容发表看法,在网络上交流。通过网络学习,师生在课堂上可以跨越时空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交流,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名著学习研究的兴趣,也为高中生有效研读名著提供了一条较理想的可行性途径。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3

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包括助学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在高中语文中推广研究性学习方式,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判断问题、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助学者即高中语文教师团队应重视的地方。教材中的任何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间都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其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探究意味。语文团队只有将目光集中于此,才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发现语文对于生活真正的帮助,而不是仅仅将学习理解成是对老师布置问题的解答过程。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章时,教学团队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追求,谈谈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自己爱好文艺,将来想当一名艺术家;有的说爱好体育,将来想当一名运动员;有的则想当科学家。学生有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语文团队在拟订教案时应设置如上具有探究意味的问题,使学生利用课堂中学习的语文知识解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更加关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语文团队的一大影响是促使教师显著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过去,教师只能僵化地按照教案完成教材中内容的讲解,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目的,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后,使老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改变,更加着眼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更加关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团队采取探究性教学方式后,教师就可以针对知识点设置问题,使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实际语文应用方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多层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对问题本质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总结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形成新的发现。

3.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正使得语文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此,确保教学方向不发生偏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文现象,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如在教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一文时,教学团队可设置如下问题:从你自身发展环境谈谈你所感知的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学生在弄懂这些教学难点后,就会认识到当前东西方文化上的剧烈碰撞,根本原因是在文化资源上的形成上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导致对于文化的认知存在不同的观点。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的各位老师更好地在课堂中营造开放安全、合作平等、和谐轻松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更加关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探究性学习方式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更重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这有助于教师破解教学难题,更便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合作式学习方式不仅提倡学习者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提倡助学者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如,《离骚》一章教学中涉及对诗人当时心境的把握,单靠一个老师很难讲清楚屈原的心路发展历程。教学团队内的全部老师都可以通过合作方式,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非常全面地为学生讲解为什么屈原最后会通过自尽的方式完成对帝王的最后一次劝谏,演奏出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离骚》一文的意境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地充当“管理者”或“顾问”的角色,更快地对教学难点实现“定位”,确保整体语文教学效果最佳。

5.更加关注挖掘教学资源潜能

在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综合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中办学条件获得显著改善,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陆续得以配置。如《物种起源》、《辛德勒名单》等原来需要教师准备大量教学素材并在教学中困难度较大的章节,现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方式手段,通过搜集大量素材,为学生们展示出来,使他们形成直观印象,提高探究兴趣,准确掌握知识点。这些教学资源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顺利掌握的,应用状况有优有劣。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后,教师可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整体过程,钻研教材中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潜能,以丰富生动的听觉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6.结语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4

一、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特点

白银地区初中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课文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2.突出“同类比较”。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

3.突出“自主性”。北师大版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性探究的深入。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突出“独特体验”。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

2.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炼。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3.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4.开放互动性。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通过研究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对新课标精神的贯穿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致的,都比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毕竟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加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怎么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老师要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弄清楚了初中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设置、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的特点,明确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的不同要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5

一、基于教学反思,确定研究视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它既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独立设置的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对。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成果大都以报告、论文、方案等形式呈现并供交流、评价。这类文体在中学语文学科课程中基本上尚未列入必修必训之列,而这类文体的应用能力,不仅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关联,其本身也应视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把“研究”与“研究的写作”分割开来,重前者而轻后者,并不利于学生研究过程的全面圆满完成,也是目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大缺憾——那些不符合规范、文字失当、逻辑有隙、论证不完整、“记叙文”式、“说明文”式的成果文本病况,在学习时被阙如指导,在学绩评价时被忽略不计,从某种意义上给学生以负面影响——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之一的精确、缜密等,已被从语言思维的角度消解;科学思维的基本素养之一的严谨、审慎等,失去部分养育过程和契机;语文能力的现代要素之一的实践应用文本/实践研究文本等,损失大部写作训练、资源和时间。研究性作文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没有研究性作文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完整的。

鉴于此,我们选择作文教学这个语文教改热点与研究性学习这个难点,通过审视反思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真切地认识到其症结所在,实现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促进“教”与“学”的变革。

二、借智整合教育,实现观点创新

整合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有机主义,有机哲学把包括自然与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美在整合教育中得到极大张扬。整合就是通过衔接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整合是科学发展的趋势。

(一)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衍化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新情境

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形态,从目标设定到教学过程,从资源利用到教学评价,都加以宏观规划、整体设计,在课程的柔性碰撞中,在资源的有效融渗中,发挥“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合力”,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与传统作文教学的封闭性得到有效的平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写作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特点推动单门学科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培育出作文教学的新生长点

高中研究性作文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没有研究性作文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完整的。针对把“研究”与“研究的写作”分割开来的时弊,更加侧重于引导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成果文本的成文指导和学绩评价;更加期待确认研究性学习中的“写作”是具多种教学元素、功能的行为:研究性学习中的“写作”既是学生达致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研究性学习中的“写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方式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发展的水平指向之一。

三、扎实开展研究,总结实践成果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下:

方法一 调查研究法。设计问卷,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校本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倾向,使教材编制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比如校本教材之“历代名人与兴化”中以“征文活动”为形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板桥对联欣赏与对联创作”中以“学生讲座”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都是在对师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

方法二 行动研究法。教材资源的搜集、整合都是师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共同行动的结果。课堂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渐优化、调整的。

方法三 文献资料法。及时把握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调整研究策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借助同类或相关课题的成功经验,从不同侧面对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加工和整理,进行非结构式定性分析和结构式定量分析,不断创新校本系列教材的开发研究。

(一)营造特色化教学环境,构建研究性作文教学模式

以学科基地为依托,建立教师自主合作专题小组。这类自主合作专题小组是教师自发地基于专业发展需求组建的组织,本着主体意愿、目标趋同、智源共享、互惠共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教师合作发展的潜能。形式上主要是同伴互导、协同教学、课堂观察、课题研究、工作坊等等。充分利用学科基地的联络功能,让教师的专业合作发展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创新性,从而推动教师的合作发展与时俱进。

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效能低,“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心理认知。因此,我校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着力点,大力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的写作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并及时将随感写在我校统一印发的“随笔”专用本上,在此基础上,择优编印学生的随笔集,让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另外,开放作文模式,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进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作文教学,并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营造宽松的作文参与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作文的评改上,立足于学生发展,坚持学生自主性评价及生生评价,使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使用特色评语,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在形式上也适度引入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选取不同文体的应试及竞赛佳作,创建作文模板,直观、动态地展示典型佳作的思维流程,供学生揣摩、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最终使学生的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进而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

(二)研究性作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性作文教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系统工程,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个方面初具规模。本地(江苏兴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将其作为昭阳大将的食邑以来,历代名人辈出,培育出众多文坛大师,学界权威,艺苑巨匠。其中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以诗书画三绝而成为“扬州八怪”代表的郑板桥,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艺概》作者刘熙载,此外,“明七子”宗臣,哲学家韩乐吾,史学家李清,经学家任大椿,国学大师李详等,享誉海内外,为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本地人民的骄傲。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本地拥有的省市级文保单位就已有第一批29处,第二批13处,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这些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本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物的浓缩,为我们研究性作文教学系列教材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以五个专题方向系列校本教材建设(1.本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作文教学;2.本地的地理物产自然环境与作文教学;3.本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与作文教学;4.本地古建筑及人文景观与作文教学;5.本地乡土文化(民间文艺)与作文教学)为切入口,将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课程资源,把优势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育。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探究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教学需要,在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时要以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主题地位为基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其中探究式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师生好评。笔者根据多年探究教学经验总结了现阶段影响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因素,给出了高中语文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影响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因素

(一)学习心理的对抗。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出现了消极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了抗拒的心理。有些教师看到学生出现这种状况,心理情感也会出现变化。出现这些不良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学生的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 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消极抵抗中学生保持沉默,积极抵抗则是学生对学习置之不理, 表示出拒绝的态度,两者均影响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②教师的心理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主动放弃与被动放弃。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会导致教师主动放弃对教学兴趣;学生的抵抗情绪投射到教师的心理情感上, 便会产生被动放弃的情感反应, 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听之任之。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传统教学模式已在教学中根深蒂固,短期内教师和学生均无法从中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其通过板书进行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客体,这种模式颠倒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还有一些教师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正视该模式的弊端,更不能意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好处,严重阻碍了探析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

(三)心理定势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虽然有许多学校已经意思到探究性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势。但由于受到高考心理定势的影响,迫于高考压力以及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下,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只能跟着老师从事乏味又呆板的老师准备。即便是学校再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师生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心理定势的影响,也无法使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用教材资源。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灵活的处理教材,最大程度发挥教材的魅力,适当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历史底蕴后,可以将语文课堂延伸,让学生们课堂或者课下讨论饮食文化、茶馆文化、以及农家乐文化等,让他们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只有灵活的运用教材,才能将教学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题先出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师才是关键,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例如,新课标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对“动与静”、“有形与无形”阐释,如果教师能深挖本质,触类旁通,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认识,这样不仅使课堂活跃,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二)营造探究型的课堂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时,根据课文实际,主动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来自于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自己的问题中培养能力。当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这些问题可能比较幼稚、古怪,作为教师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不要怕被笑“多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教师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注重动态生成。课堂的生成是无处不在的,而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教师预设,导致课堂变得沉闷、乏味以及程序化,更谈不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为生成导航,预设要想学生之所想。在新课程背景下,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 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②给生成留空,预设要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 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空间。③让发展作主,打破预设与生成的固定标准。④让生成逢源,多给自己加“钙“。

(四)创设疑难情境。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创设疑难情境。通过结合语文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语文学习,增加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更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邢继东.沿溪探源 洞幽烛微――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之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2]陈玉珍.如何构建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交际.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