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1

方法;结果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21—01

实习,对于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又是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平台。做好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不仅是学校实习、教学管理部门的义务,而且是所在实习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3年7月中旬开始在甘肃省省级医院实习的1009名实习生,采用了焦点团体座谈会的方法。我校围绕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具体情况,共派出2个调查小组,选派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及班主任、实习生代表参加,分别与 10家省级医院的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带教教师及医技主任进行了团体座谈。

二、结果分析

1. 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实习生表现出组织纪律性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着装举止不规范、缺乏基本的医疗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理论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晰、主动学习意识与基础操作能力差等问题。

2. 医院、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医院的带教教师年轻,带教中过于重视技能传授,忽视理论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医院对学校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反馈不够及时。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不扎实,教师缺少临床见习,学校安排的实习计划与临床有差距。

三、对策

1. 建立“双导师”教学制度。即学校与实习医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列出实习教学计划,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学校选派医护专业的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并兼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医院有总带教、一对一带教,学校有专业带教教师指导的“双导师”教学制度。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医院的带教教师,让他们提前介入带课。通过建立“双导师”教学制度,能够真正实现医院、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合作共赢。

2. 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在学校与医院协商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教学计划后,需要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实习前的一个月;岗前培训的教师可以聘请医院的带教教师和实习管理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践,对实习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人翁意识教育、安全防护教育,以及职业规划、医院管理制度与实习生管理制度培训等;岗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团体讲座、多媒体演示、管理制度与基础知识识记等。

3. 建立预警召回制度。(1)实习预警的实施流程。即医院实习管理部门出具证明,学校实习管理部门与医院、实习生进行确认,实习指导班主任反馈给实习生家长,学校登记备案。(2)实习召回的范围有:实习预警两次以上(含两次),旷工,发生医患纠纷,较为严重地违反了实习生管理制度。(3)实习召回的实施流程。即医院实习管理部门出具证明,学校实习管理部门与医院、实习生进行确认,实习生结束在该医院的实习,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反馈给实习生家长,实习生自行联系实习医院,重新计算实习时间,学校登记备案。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专业 一体化 问题 机制

知识经济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技术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一些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正在不断涌现,社会急需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毕业生很难涉足这些领域,而高职教育由于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职场需求,这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岗位人满为患,另一部分岗位“一技难求”的局面。因此,必须整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目前,全国有部分职业院校开始中高职对接培养试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研究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机制,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角度对中高职对接过程展开研究,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体系的中高职一体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现状

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办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技能的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中职教育属于基础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比中职更高、更全面,教学内容也更广泛更深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时间较长,开设该专业学校众多,开设的专业课程务实性较强。随着各地中高职衔接的推动和发展,对会计专业中高职阶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受到各院校的重视。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年报统计,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 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00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提出要提高中职生升学继续深造的比例。目前,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一贯制、对口升学和直通制等衔接模式。然而,具体到各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中职生占高职院校生源比例仍然非常小,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以高中毕业生作为培养对象而制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目前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专业非对口衔接

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完成高中教育作为高考大军进来的,文理科学生兼有,另一种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而进入更高阶段学习,前者是以学生升学教育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课。后者以就业教育为主,以会计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学习为主,公共课为辅。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源在专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高职学习阶段吸收文化知识和实践动力能力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阶段的学习。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交差重复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中职生招收的比例较少,人才培养方案更多的是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专业基础。所以,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专业零起点这一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主干课程中高职院校同时开设,且教学内容差异度较小,未体现层次的差异性。课程设置的重复造成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仍然要学习一些基础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也无法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职业资格证书错位断层

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途径。中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认定的重要途径都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这种认定的前提是中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生源都是无专业基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对于会计专业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已经具备会计专业基础能力,会计从业资格证便无法体现中高职衔接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途径的职业技能认定。

(四)实验实训脱节、专业技能倒挂

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几乎没有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升学通道问题,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几乎是以高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的生源渠道,这样便造成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各自为政”,专业衔接基础无法关联。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实际会计岗位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虽然多数也是从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来,但走的高等教育的模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具体、务实,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业务处理的专业技能,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造成其专业技能不如中职学生掌握的那么全面,进而出现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的重新界定

(一)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基层生产服务一线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统计、开票制单、管理(领班、主管)等方面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会计专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培养具备精通会计核算、掌握纳税筹划、分析财务信息、参与组织决策的能力,能够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预测和预算等方面工作,具有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二)制订贯通的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打破院校壁垒,打破专业设置各自为政的状态,由教育部教指委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进行顶层系统化设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合理采用课程衔接模式、分层确立课程目标,为课程设置明确划线定界,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另外,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保证中高职课程对接畅通。

(三)提高中高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契合度

目前,我国各中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高职院校则应要求取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与助理会计师证相衔接的制度,匹配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岗证合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在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选择的参加社会上认可度比较高的其他会计类资格证书,如: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 应用资格认证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涉外会计岗位证等,给就业多一些选择的机会。

(四)实验实训相挂勾、提高专业技能

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应突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则应突出对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ERP沙盘等仿真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索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会计专业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打通学生由中职到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五)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以组建职教集团为依托,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校企实质性合作,培养不同层次的具有职业标准的人才。近年来,部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部分对口中职院校共同参与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集团内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部分就业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历提升去向,同时,高职院校扩大了生源渠道,将集团内中职院校毕业生纳入到招生体系,使得生源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推动实施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定位中高职院校在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职责,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接受高端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就会计专业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层次对人才能力的不同需求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建立立体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会计职业教育真正实现“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打造会计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六)以自主招生、技能高考等创新形式实现中高职通道衔接

高职教育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唯一途径,保证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参与实施三校生考试、自主招生考试等形式使更多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但范围和深度还应继续加强,原有的中高职院校均以普通初高中毕业生作为最主要的生源来源渠道,这种招生形势将随着生源的不断萎缩而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由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联合招生,实行注册入学,打破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的状态,扩大高职院校生源构成中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通过中职、高职对接,使进入中职院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提前建立学历提升的通道,在具体实施中可先由中职院校负责对这类学生进行中职阶段的录取、培养工作,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后,经考核合格转入高职院校接受后两年的教育,由对接的高职院校负责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卫生厅颁布了湘中医药[2013]10号文件“湖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1]。文件提出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课程设置情况会影响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采取专家咨询法进行高等中医院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旨在为高等中医院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医院从事中医护理教育、中医临床护理的护理专家30人。专家入选标准为: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中医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经或现在担任护士长职务。年龄35岁~40岁16人,40岁以上14人;工龄10年~19年12人,工龄≥20年18人;学历均为本科以上;职称为中级、副高级的专家依次为18人、12人。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1.2方法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工龄、工作单位、工作的科室等。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应用文献检索法、小组讨论法,在目前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设计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课(10项)、专业基础课(9项)、专业课(12项)、选修课(10项)。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赋值同时满足<3.50、变异系数>0.2、满分比<20%作为剔除课程的标准,课程内容重复选择权重更高的课程[2]。1.2.2收集资料的方法采取问卷咨询法及问卷访谈法等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系数专家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专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充分表明专家对专科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本组专家权威系数为0.72~0.85,说明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权威性较高,其函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和变异系数来表示。访谈的指标重要性分别为3.70~4.93,变异系数分别为0.01~0.30,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高。

3讨论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4

摘 要:学生随岗实训是学校“三阶段”式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指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本文以中职汽修专业的汽车维护课程为例,探讨中职汽修专业随岗实训的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设计方法、教学评价等。

关键词 :汽修专业学生 随岗实训 课程体系

学生随岗实训,是指按照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访谈或在不同生产岗位上进行生产工作的实训教学。随岗实训一般在“三阶段”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即“职业培养”阶段,随岗实训时间长度原则上为1~2个月。汽车产业系从去年开始组织汽修专业的学生去广丰长宁会展店、联辉汽车(香港港太行)有限公司进行针对汽车维护课程进行随岗实训。

一、课程指导思想

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与工作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符合的原则,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模块化的课程。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目标设计及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课程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在随岗实训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汽车维护这门课程按照汽车经销店维修车间技术的特点和实际岗位的要求,将汽车维护课程建设成工学结合型的能力本位课程。以“汽车保养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保养中每个工作位置的工作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随岗实训企业的汽车维修服务顾问SA所提供的维护单,汽车维修技师制订工作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企业维护作业标准对维护车辆的发动机、底盘、电气等系统进行检查与维护,提高车辆的使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舒适性、环保性。并追加汽车定期维护工单上未记录而车主又反映要求的维护项目。正确完成废件、废油、废气处理和车辆清洁等工作,并记录已完成的工作。汽车维护一般在举升机工位上进行,使用通用工具、汽车维护专用工具和汽车维修手册等,以双人或独立工作方式,对汽车各系统进行维护。工作中自觉保持安全、环保作业,遵守6S工作要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学生参加企业随岗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实际的真实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随岗实训企业的组织架构,建议每位企业兼职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3~5位学生,分4~6个小组。组员随机确定,教师指导、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做”的过程中,掌握汽车维护的操作技能。在企业轮训期间,《汽车维护工作页》是教学中的主线,其他学习资料是为工作页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零部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要利用真实的生产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使用中,教材要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对具体学习任务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三、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顶岗实训的工作内容,选取了汽车整车日常维护保养中的顶起位置一至九等九个教学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任务如下。

顶起位置一是以车辆在低位时为主线,学习车辆基本保养维护作业。

顶起位置二是根据车辆在中低位时,检查车辆前悬架球节为目标进行作业。

顶起位置三是根据车辆在高位时进行汽车底盘各部位进行保养作业。

顶起位置四是车辆在中位时进行轮胎的拆卸以及进行制动系统的检测。

顶起位置五是当车辆在中低位时制动拖滞的检查。

顶起位置六是根据车辆在中位时进行车底制动系统管路排空以及轮胎的安装预紧。

顶起位置七是当车辆在低位时主要进行发动机舱内各部件的检查及更换。

顶起位置八是以车辆在高位时进行工作的复查。

顶起位置九是进行保养车辆的清洁、复位、道路测试等。

2.课程目标设计

能正确使用常用工具、仪器仪表等维修设备,实施维修作业。在学习或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5S现场管理及操作规范,能与其他学员团结协作,共同处理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的一般问题。

能对经销店维修车间汽车的基本保养要求有深刻的了解,并熟练实施车辆基本维护作业。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岗实训教学采用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模块和项目教学)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技术服务结合起来;使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

四、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学校汽车产业系在随岗实训前,向学生明确随岗实训目的、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安全知识、防范技能、校纪校规等教育。负责检查产业系汽修专业随岗实训进展情况及随岗实训质量,处理学生随岗实训期间发生的各类突发性事件,总结、交流随岗实训教学经验。学生随岗实训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指派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和学校指派的教师担任的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校方现场导师同时负责学生随岗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汽车产业系组织随岗实训考核、成绩上报和有关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负责安排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实训,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等。

五、教学评价

学生在企业的随岗实训是学校教学的延续,学生在企业随岗实训期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在企业上班时间内,须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执行;在下班之后的时间,须参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随岗实训成绩的考核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随岗实训工作可在企业不同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随岗实训期间的表现,如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团结协作、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考核,占随岗实训考核成绩的50%。

2.学校导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校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岗位的表现、轮岗工作日志、随岗实训总结等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占随岗实训考核成绩的50%。

3.考核等次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学生随岗实训需按要求进行考勤,凡参加随岗实训时间不足学校规定时间三分之二者,随岗实训成绩按不合格处理。对严重违反企业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被企业终止实训或无故不按时提交实训报告及其他规定的材料者,其随岗实训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随岗实训为学生建立了学习与工作时间的直接联系,相对于原有职业教育课程而言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一个全新的课程模式。在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念的变革,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关注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适时对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秦兴顺.基于工学一体化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现状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使得有关社会生产生活和服务等行业逐步国际化,涉外人员不断增多,对相关护理涉外人员的英语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护理英语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了解、熟悉英语知识,转变为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护理工作的交流。而传统护理英语的教学方式并未随英语教学的目的转变而转变。当前医护涉外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交流技巧还要对国外民族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当前国内的主流英语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急需改革创新,能够建立起来一套适合医疗护理专业英语学习教学的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和紧迫。

1.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和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

1.1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很多人都在异国进行工作学习或者旅游,中外医护交流合作项目和人员逐年增多,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医疗护理的涉外概率增加,相关的医疗护理过程急需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护理人员才能胜任,涉外医疗护理是沟通外国人员身体状况和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在医护交流中进行交流沟通。这种现实的需要对涉外护理岗位人员的英语掌握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其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英文护理资料听懂英文对话,还对涉外的护理人员应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有着较高的要求。

1.2目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国内大多数护理院校对涉外英语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大多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或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稍加改进尚不完善。这是因为涉外护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实践相对较短,虽然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完善自身的涉外英语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并引用国外教学的相关方法,当前正处于教学模式的融合期,正在不断的进行自身完善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涉外英语教学理所当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包括:

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由于之上所提到的种种原因,国内大多数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地方尚不完善,相当多的护理院系依旧以沿用传统英语课设设置模式,不能够很好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改革。外语课程的设置明显与教育教学的目的有所偏差,更多的还是侧重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的英语口语交流学习,对国外的历史文化特色不是十分的重视。在涉外护理英语教材的选用上,由于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差别,因此在教材上国内不同的院校或者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教材选用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各院校护理专业的特性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但是也存在所使用教材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存在着知识涵盖过于片面或者不能够达到熟练掌握英语护理性专业知识交流的目的。因此,当前国内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教学需要一套具有统一规范的教材,以满足实际英语交流的需要。其次在院校的师资力量上,大部分院校尚不能提高较好的英语教学师资,生源情况也是影响护理专业英语学习效果的原因所在。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引入

专门用途英语英文释义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从字面意思即可了解ESP教学模式是更加专注特定职业的英语学习和应用,其英语的专业性更强,英语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知识应用并与职业性质息息相关。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所进行的,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分工更加明确,这样也促使专业性工作的出现,针对这种现象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他的出现可以很好的解决相关的专业性强的英语教学学习,能够快速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强,专业知识交流能力高的专业性涉外护理人才。

建立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上的教学,更加参众英语的课程设计与专业相挂钩,从而能够突出专业护理的职业特点。专门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需求分析,只有对涉外英语的专业性质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课程和培养计划。确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英语学习,优化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护理专业人才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讲解,专业地区差异的讲解,有关该专业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讲解,并能够有效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性英语的口语交流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涉外护理人员的实际英语交流水平。此外,专门用途英语也需要建立过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护理专业的英语师资力量要有所保障,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合自身需求的英语涉外护理教学活动。

结束语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通用语言,其地位作用不言而喻。理疗护理工作作为基本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外护理岗位需要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目前国内在这一块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教学模式制度尚不完善,我们要不断的对涉外护理岗位的交际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尝试,以期有所创新改进,促进国内护理院校在涉外英语教学模式上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孔灵芝,严俊;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建构的战略重点与发展策略;医学与社会,2010年23卷第06期.育;2005年13卷第02期.

[2]邢玉瑞,乔文彪;《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29卷第08期.

[3]余薇,陈文松;涉外护理(专科)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25卷第09期.

中医护理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 中医院校护理本科 病理生理学 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项基础与临床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1]。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护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护理人才。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护理临床工作中常见病理过程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初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护理学的临床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但是由于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归纳推理性,对于很多中医院校来说其教学时间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位病理生理学教师都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护理学专业讲授病理生理学的经历,谈谈增强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体会。

1.根据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

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并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且具有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发展潜力的高级护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时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又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后的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当前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普遍被压缩了,这就使很多病理生理学教师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其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内容需要讲授、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学生要自学哪些内容;什么内容是应该掌握的、什么内容是应该了解的等。因此,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对教材的选择必须以够用为原则,以适应需要为教学重点,选择适合护理本科专业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重新修订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大纲,体现护理本科专业的特点。病理生理学的总体知识点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三个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具有连贯性。在讲授总论即疾病概论时,学生初次接触病理生理学,因此,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举例法讲解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但应注意,此时学生只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对临床还很陌生,教师在联系临床的时候,应避免过于专业和单调。比如,在讲病因学中的发病原因时,生物性因素涉及病毒、细菌、真菌等,我们可以2013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为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病因,明确其是最常见的病因。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指的是在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缺氧等都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内容,是后面各论学习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我们不仅要重点讲述,而且要讲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比如休克,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理过程,医护人员只有正确认识休克、掌握休克分期特点和各期表现,才能及早发现休克,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挽救病人生命。对于各论,即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它往往是前面基本病理知识的综合,所以在讲授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特点,并兼顾之前基本病理过程知识的复习,讲授速度可以加快。

2.注重病理生理学与护理学的联系、注重中医理论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新的结合。

病理生理学是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由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学习的过渡,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应如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病理生理学时,应当注重病理生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认识病情变化的本质和演变规律,从而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更好地协助医生工作。同时,鉴于中医院校本身的特点,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会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所以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中医基本理论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新的结合。如在讲到休克这一基本病理过程时,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分成: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这三个时期,血压的变化情况往往是病人的主要体征,其次像尿量、患者的皮肤、患者的意识等症状和体征也会有所改变,这就强调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密切注意患者血压,注意患者其他体征、症状的变化等,从而将病理生理学的知识与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病理生理学对护理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认为休克属于“厥证”、“脱证”等范畴,我们在讲授休克时,可以对学生讲述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其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西医基本知识。

3.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合,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设备。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过多地注重传授病理生理学知识,多采用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手段。这一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病理生理学教师更多地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及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法的能力而定。如讲授休克之前,可以先放几张临床上常见的休克图片,给学生以直观认识;接着讲到休克概念时,可以从人们对休克的最先认识再到微循环学说等讲起,复习微循环的组成及其意义,强调其功能变化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从而明确休克的概念。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促使学生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最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此教学法体现出了很大的时空开放性,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在新知识认构过程中,可以有机地将课内外、校内外、直接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在问题解决中,学生综合各部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炼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3]。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特点,可以在很多内容讲授过程中应用该教学法,比如肝性脑病。讲授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仿真病例及相关问题,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点与病例结合起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病理生理学的日常教学中。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最为广泛,在病理生理学的授课前,我们需要制作符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切记不能把过多的信息引入课件,避免课件内容多而繁杂,而导致学生理解力下降。BB网络教学平台现在已被很多学校应用,通过BB平台可以定向而有目标地对某个学生进行辅导,实时交流,实现因材施教。在我校的BB教学平台创建后,我们放入部分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其他功能如布置作业、在线练习等,有效增强了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增强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来讲,我们需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秋.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