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特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专业特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专业特长

医学专业特长范文1

张风,50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

邮编:100730

出诊时间:每周一、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副主任,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全国激光医学学会青年委员、全国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激光医学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通讯编委,《眼科》、《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杂志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全科医生杂志》审稿人。

卫生部保健局专家、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妇幼保健委员会专家;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细则参编专家、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细则起草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起草负责人。

专业特长: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丰厚的眼科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主攻眼底病的诊治,尤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造影、眼部光学相干断层照相技术在眼底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对眼底病的药物和激光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原发和继发的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有深入研究。尤其对眼底出血性疾病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综合处理有独到之处。近年来,较为领先地在国内展开了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激光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等激光领域的新技术,使黄斑区疾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董砚虎,51岁。教授。青岛市内分泌

糖尿病医院院长。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福州路81号

邮编:266073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全天

个人简介:1977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内科、内分泌糖尿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于1977~2000年在潍坊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潍坊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潍坊市内分泌研究所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授,所长等职。2000~2006年任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院长。国内外300余篇,著作10余部,获成果奖励18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代谢综合征、胰岛功能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等。

于德民,55岁,教授、院长。天津医大代谢病医院院长、天津内分泌研究所所长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国安道66号

邮编:300070

出诊时间:每周二、四特需门诊,周三普通专家门诊

个人简介:1978~199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任主任、副主任医师;1998年至今任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教授、博导;1984~-199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专业特长:糖尿病临床基础研究:线粒体糖尿病研究;醛糖、源酶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

周韫珍,79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邮编:430030

医学专业特长范文2

关键词:院校特色 校园文化 学校改革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专业,轻人文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才人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比重便可看出,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课程最高比例为9.3%,最低占4.6%,大多数在7%~8%,平均为7.54%。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地位极其微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各医学院校都有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但从上课时间、考查方式来看,明显有不重视因素存在,人文课程成为点缀。

2.重技能,轻医德

由于专业技能至上的人才观,导致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人才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结构系统,它不仅包括各种技能,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无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匠人”、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3.重建设,轻特色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都从实用主义立场理解,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形式主义,跟着社会需要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搞什么,重点突出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功能,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其娱乐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鲜有与医学相关的校园文化也仅仅停留在医学技能比拼上,极少涉及医德、医疗观教育。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必然诉求

(1)医学院校学制普遍较长

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模仿前苏联的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比较稳定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因此医学院校学制设置比其他院校多出一年临床实习时间,同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在坚持原有的五年制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都在争取本硕七年制或者本硕博八年制,因此各医学院校会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出现不同学制。

(2)医学院校学科种类较为单一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质强,学科种类较为单一,大都为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近年来在综合型大学的指引之下,各医学院校尝试将其他学科与医学相结合,但这些学科在医学院校仍属于边缘学科,生源少、师资队伍弱、学校不重视。这实质上并未改变医学院校学科单一的情况,直接结果是,医学院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活动缺乏生气。

(3)专业实践性强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特别重要。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医学实践包括临床实习、人体解剖基础实验、临床见习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实践对象,或是物,或是人,其中涉及医学生的科研伦理、人际沟通、医德培养等多个医学人文培育着力点。

(4)师资队伍多元化

医学院校以医学教育为主,一方面教育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多以医学或理科专业背景为主,在对学生的日常和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前者由学校专职教师讲授,后者主要由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兼职讲授。以文科作为专业背景的老师在医学院校属于少数。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献身医学、救死扶伤”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1)医学生专业目的性强、职业倾向性强,比较容易忽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①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强

医学生从踏上大学征程的那天开始,就庄严的宣誓:“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短短五年浩如烟海的大学学习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知识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

②课业负担重

医学类本科课程是各类本科课程中最多的,最高达74门,平均有38门,总教学时数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达3575.8学时,其余有效时间减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业课本版本不断更新,为研究国际医学新进展,对医学生英文水平要求逐年提高,各学校都加重了英语授课的比重,英文专业术语的出现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学习时间长

这里所说的时间长不是指大学期间的学制长,从事医疗行业,无论年长与否,无论资历长短,都需要不停的学习,随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医学专业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

④学习自主性强

医学生要将老师讲授和自学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即教学计划内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即在校内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以及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⑤学科创造性大

医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疾病,没有统一的公式、统一的疗法治疗疾病,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疗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⑥实践性

医学生的学习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职业上的成败。

⑦行业准入严、就业特点强

卫生行业行政部门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医师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目前的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激烈,不少医学生从入校时就感到就业的压力。

(2)医学生价值选择趋于务实,功利色彩较浓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作用,医学生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需要在前职业时期即大学时期潜移默化的完成,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关怀氛围的熏陶。

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校”“院”融合

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实习的时间比其他专业实习时间要长很多,而且他们实习的场所比较固定,基本实习都安排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者相关的实习医院。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生活、工作、学习都在医院内进行,因此我们不能让实习这段时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期,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是学校和社会结合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利用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和医院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结合,在我们对医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从根本上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带动医院文化的建设,用医院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

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同时接受技术和人文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当他们踏入社会,从一位准医务工作者转变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的时候,技术上的学习多数靠实践中完成,而医德的培养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信息库,定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子贺卡的形式,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是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在成长中及时得到来自他们的母校的关心和叮咛。

4.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健全机制、全员参与

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应优化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的建设,要健全机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时间搭配得当,不能使人文课程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固然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因此,和学生接触的、校园建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到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教育者的教风、医院指导老师、护士的医风、学校校风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强.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特征.经营管理者,2009,(19).

[2]缪顾根.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2).

医学专业特长范文3

关键词: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长学制中医学生;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医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中医院校主要的培养对象,长学制中医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差异如何?这些不仅成为学生制定自我发展及学习计划的基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和指导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对处于某一工作岗位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人进行能力或素质方面的研究,多采用“胜任特征研究”。胜任特征能够从本质上反应出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潜在特质,对于人才培养、测评和选拔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尝试引入胜任特征的概念与测评工具,是对现有长学制中医学生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1.胜任特征的概念与发展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来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 [1]。他应用“时间——动作分析”的研究方法,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1.1 胜任特征的概念

基于对美国新闻署(USIA)官员的调查研究,DavidMcClelland 在1973 年发表的《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一文中将胜任特征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2]。Spencer夫妇在1993 年提出,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胜任特征自上而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 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② 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③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④ 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⑤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⑥ 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

1.2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确立起来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式[4],它是做好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McClEiland于1973年提出了冰山模型,把一个人的特质比喻成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通常所看到的特质,是整个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而对个人职业生涯、工作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胜任特征,是潜伏于水下的部分,较难一眼观察到,即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身特质和动机。

1.3胜任特征在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加拿大皇家医师协会在90年代初期即制定了相关的胜任特征框架,用于评价医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描述了医生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应扮演的7大角色,即医学专家、 交流者、协作者、管理者、健康支持者、学者和专业主义者 [5]。Patterson等人于2000年通过3个独立试验对全科医生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发现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替代体验及敏感性、沟通能力、概念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个性特征[6]。Ronald M. EpstEIn&Edward M. Hundert认为胜任特征建立在基本临床技能、科学知识及道德发展之上,包括认知功能、整合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感/道德要求、临床技能、习惯性思维、背景分析七个维度[7]。董海瑛等人通过研究医学生对各胜任特征要素的态度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知识及成就导向和行动六个群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8]。

2.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作用

长学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中医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因为学制长、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专业性强,中医学长学制学生早期树立专业取向与信念、培养专业学习胜任素质尤为重要。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中医学生的培养、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其对于中医教育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明确培养目标,促进教育机构制度化建设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教育机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论基础。以往的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影响中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及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宽泛。从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明确人才素质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成为教育机构应逐步加以完善的重要方面。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是对中医教育标准的完善和补充,促进了教育机构自我反馈与修正的制度化建设。同时,也为教育机构职能发展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出培养社会型、职业化、高素质中医人才的更高要求。

2.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法研究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为中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和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以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中医学生施加责任心、事业心、同理心、成就导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更好的达成中医教育的目标期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同时,也应加强培养方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尽管目前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渐在消除以往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弊端,越来越重视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中医学生个人特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在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借鉴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现有课程难以培养的其他潜在胜任要素,开发新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法研究,为突破现有教学瓶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临床教学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早临床、多临床,树立扎实的专业思想。

2.3创新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在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中,米勒金字塔是一个非常好的用于分析评估的理论框架。米勒设计了包括4个水平的金字塔模型,用于评价医学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评价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这4个水平分别为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表现(performance)和行为(action)。目前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理念综合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几个部分。这些考核都分布在米勒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知识、能力维度。对于高层的表现和行为,包括自我管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主动性、在实际医疗环境(病房或急诊室)中的表现等等,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则没有涉及。因此,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中医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一方面,考核方法需要更新;另一方面,考核内容需要完善。  2.4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长学制中医学胜任特征的研究为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体系提供依据,为医学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中医人才选拔提供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的习惯,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医学生建立胜任特征标准参考,帮助学生为自己设定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中医学专业学生应认识到胜任特征的两个层次中,冰山水下部分的潜在特征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重视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个人修养、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逐步塑造人格要素中对于成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特征。

3.小结

中医教育应该重视不同胜任特征的培养,明确哪些胜任特征是优秀中医师所必需的,根据这些需要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测什么及如何测。中医教育不是简单的培训,不能只强调传授知识,为适应医疗保健基础科学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应将重点转移到如何处理知识上来,应进一步更新与明确教育目标,并使考核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Sandberg J,Under standing Human Competenc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9-25.

[2] Mc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3] 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ohn Wiley&Sons,Ine,1993:222-226.

[4] Barry Smyth,Elizabeth McKenna.Competence models and the maintenance problem.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1;17(2):235-249.

医学专业特长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医学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3-03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1]。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影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从而理清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顺利成长[2]。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有着自身的特点,关注其成长历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从而给予教师适当、适时的协助和教育,使教师自身蕴含的潜能不断发掘出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和霍姆斯协会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层含义,如韦登指出:①教师专业发展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活动;②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革的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的重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效果;③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要依靠教育原理,增进教师对其工作职责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利用最新的教学成效的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⑤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重的、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3]。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如图1所示,国外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伯顿、费斯特、休伯曼等人从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职业周期的动态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学者侧重于教师社会化标准的研究,即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历程。国内有学者在归纳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成长、发展阶段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观,如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看成是预期社会化阶段,而承担教师工作后,为更好地工作所参与的进修、学习称为专业继续社会化阶段。

2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4]。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师在角色定位、职业体验、智能结构、教学使命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2.1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定义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5]。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医学基础课教师特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

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自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对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育阶段方面,一般都是接受过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高于本科生。②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术和能力。③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医学基础课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定向。

2.3 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结构

通过将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普通高校教师和医学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教师共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见表1、2。

2.4 影响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劳动的基本操作行为,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说,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其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6]。

如图2所示,首先应该是理念、态度上的转变,要帮助他们树立热心、专心和潜心于医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强化,要打牢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知识口径,培养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后是教学基本方法、技能的补充,要使他们掌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能。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受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教师收入上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朝医院流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利用优秀教师扎根医学基础教育等典型案例,培养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与奉献精神尤显重要。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校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特点。面对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会更高,要使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较为系统和规范地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获得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反思。同时,还应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包括从事医学专业学科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3 结语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个专业能力雄厚的专家队伍,一个不断追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团队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7]。高职医学教育正肩负着为适应医学模式演变趋势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专业能力问题,是当前教师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必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以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健康发展,为高校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81-83.

[2] 罗振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郭祥林.契约理念:高校师资管理的新视野[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68-71.

[4] 熊红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23-25.

[5] 胡彦.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学科助教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6] 冯利哲.BX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医学专业特长范文5

目前国内的医药类院校大体有四大类之分,第一种是全国性的老牌、知名医科大学(部分未冠名“医”“药”的大学不在本文介绍之列),建校早,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论文排名靠前;名医荟萃,医疗技术领先。第二种是本地区内知名的医科大学,它们不仅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有名,其中的某些专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但医疗水平、学术水平在总体上还是略逊一筹。第三种是各地区规模比较小,医疗水平、科研水平相对一般的医学院校。这类院校一般不叫医科大学,而是叫医学院。第四类院校即民办或是各类专科院校。这类院校的护理专业前景还是很好的,不少大医院的护士都是从这类院校毕业的。

考虑到国内冠名“医”“药”的院校开设数量十分庞大,为方便大家较为清晰地厘清相关院校的脉络,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了解这些院校,编者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有关医学方面的国家重点学科进行了梳理,并整理出了开设院校较多、且较为常见的17个一级(二级)学科,以此为切入点,分别为大家一一呈现该学科下值得关注的院校,并予以详细解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分上下两期进行介绍。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

学科描述: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一门学习各种成像设备和放疗设备操作的学科,要求同学能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该学科要求学生需要熟悉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超声学、DSA、影像核医学等操作技能,能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它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新兴学科,毕业生要具备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治疗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等工作。

开设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昆明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同年改为现在的校名。近年来在国内各大排行榜上,南方医科大学一直跻身中国百强大学行列,尤其在医科大学排名中稳居前十,在独立性医科大学排名中也居前三甲之列。

南医大在影像医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学校拥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武凡教授。陈教授担任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医学图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国内外医学史上,南医大还创造了多个第一: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第一台国产X刀和全国第一个国家I类新药心脏超声造影剂。钟世镇院士开辟了中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张汗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泪液学的系统研究,创造了“泪液学”英文单词(Dacryology),被誉为“泪液学之父”……

药学学科

学科描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药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种学科的交汇中心,是众多高新技术的用武之地,是经济的强劲增长点。人类对高质量药物不断增长的需求,促使医药产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而药学是一门学习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效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性学科,要求同学初步具备从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药物制剂的设计能力、药物分析方法能力,掌握现代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药理学、生药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辅之以适当的医学基础知识,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工作。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学、药物分析学等。

开设院校: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医科大学是国内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约科大学,始建于1931年,定址江西瑞金。后迁校沈阳,先后改名东北药学院、沈阳药学院。1994年,经国家批准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系全国两所知名的综合性药科大学之一。现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作为冠名“药科”的大学,当然看家本领少不了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药剂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药学和中药学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学概论、分析化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技术制药等8门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为沈阳药科大学的主力支撑者——药学院,是该校历史上最悠久的教学管理机构。该学院还拥有药剂学教学团队和药理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药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

除此之外,该校的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中药学的专业均为国家色专业建设点。由该校牵头建设的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还是全国15个新药创制平台之一,也是东北三省唯一由固家批准组建的平台,将全面推动辽宁乃至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校82年来,该校为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了六万余名各类优秀的药学人才,为祖国药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儿科学学科

学科描述:儿科学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与许多临床及基础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其主要任务是在不断探索有关理论和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发育中小儿各系统疾病的防治质量及儿科保健水平,促进和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开设院校: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既是重庆唯一市属的一所医科大学,还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创造活力的大学。她始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重庆,组建为重庆医学院,1985年改为现名。

建校伊始,就有一批名师、名医汇聚重医,为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专家教授都是在全国,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比如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的陈同生教授,就兼任了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后又由原北京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周泽昭教授出任院长,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钱口任副院长,不仅如此,上海第一医学院还抽调了400名教师,从黄浦江畔千里迢迢来到嘉陵江边共同充实重医的教师队伍……

说到办学特色,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专业特别值得一提。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四大儿科学专业方向之一,这里拥有西部地区专业最齐、规模最大的儿童疾病预防、保健、诊疗中心。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复审再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方向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生的培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并行的教学特色。目前,该专业方向科学研究在国内儿科界处于领先水平。当然,该校的的临床医学专业实力也很强,它是学校开设最早的专业,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仅19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另外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实力都不容小觑。目前该校,除了开办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外,还形成了与工、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格局。

神经病学学科

学科描述: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神经病学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现代神经病学的发展方向,初步掌握神经病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开设院校: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泸州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校自1959年9月成立神经内科,先后由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肖振祥、丁铭臣、孟家眉、魏岗之、贾建平等担任教研室主任。

该校的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后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以宣武医院为依托,整合了首都医科大学其他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科整体实力。2005年,批准建立“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8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加上该系师资力量强大,因而其开设的神经生物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专业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麻醉学学科

学科描述: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接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的记录是在1842年的美国,一位名为Crawford Williamson Long医生在帮他太太接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

开设院校:徐州医学院、广东医学院、昆明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等。

院校解读: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是该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江苏省仅有的两所独立建制的医学类院校之一。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986年,该校率先在国内创办麻醉学本科专业。这个专业的创办,首开我国麻醉医学教育先河,是学校本科教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在师资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该学院承担着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任务,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成为全校举足轻重的二级教学机构。2005年,麻醉学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校的麻醉学科既是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也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基地,麻醉学专业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建校50余年来,该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医学专业人才,巩固了在苏北地区医学教育、医疗、科研的中心地位。

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

学科描述:临床检验诊断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名称,本科阶段称医学检验,专科及以下称医学检验技术,该学科下设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院校:重庆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0年在延安,经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悠久的历史培养和造就了包括9位卫生部正、副部长,40多位将军,12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医学教育界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

中国医科大学开设有日语医学班,此举开了全国高校的先河,该班的同学第一学年集中学习日语和英语,后期采用日文教材,教师用日语讲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通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培养既通晓日语,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双语高级医学人才。这类人才就业率几乎达到100%。另外,中国医科大学的法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也是小有盛名。法医学院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成为东北地区法医学鉴定中心,在本专业内是资格较老的。而护理学院是中国首批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院系之一,目2002年起学院与英国奥斯特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护理系联合举办高等护理本科教育,可谓中西合璧,带给同学们最先进的知识。

妇产科学科

学科描述: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殖内分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

妇产科学不仅与外科、内科、儿科学等临床学有密切联系,需要现代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影像学、放射介入等)、临床药理学、病理学胚胎学、解剖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门具有自己特点并需有综合临床、基础知识的学科。

开设院校: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坐落在华北平原、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由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其中原河北医学院建校最早,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原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都有近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现设有16个学院,19个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眼科、妇产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肿瘤学为省强势特色学科,获资助1000万元。胸心外科、麻醉科、放疗科、普通外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科研中心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肿瘤影像学科、妇产科为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首例试管婴儿、首例冷冻胚胎试管婴儿、第二代双胞胎单注射试管婴儿在本校诞生。

眼科学学科

学科描述:眼科的全称是“眼病专科”。它是医学上研究眼部疾患一个分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可侵犯眼部的病理及眼内科和外科处理,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皆含括在内。1851年,德国的Helmhollz发明了检眼镜,眼科学才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能从事眼科的医生需本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在三级医院及高等医科院校从事眼科专业学习,才能进行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天津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温州医学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国内、国际都很重视对眼睛的保护和治疗。温州医学院就看准了“眼科学学科”这门学科,通过多年经营与建设,使之一跃成为了这个学科在国内高校的带头人之一。

该校的眼视光学院还是我国率先开展眼视光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在医学院校设立眼视光学专业,为我国眼视光学教育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全球的眼视光学教育中也是一个创举,被国际视光学界誉为目前全球最佳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之一。至今为止,温州医学院自己开办了5种学术期刊,其中《眼视光学杂志》入选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虽然该校主要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但其眼视光学的教学水平可以和在一本录取的重点院校相媲美,而且几乎每年该专业的招生分数超过了一本线,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现在的眼视光学科已经成为浙江省“重中之重”的重点学科,被学术界誉为高等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该专业也是学校四个国家特色专业之一(眼视光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门、省重点(建设)专业10个。强大的师资和教学力量使得学生在历年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在全国百余所设有临床医学类专业的高校中一直处于前10%之内。

耳鼻喉科学学科

学科描述:耳鼻喉科学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耳、鼻、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近来除了颅骨、脑部及牙齿以外的头颈部外科领域也被归入这个专科。耳、鼻、喉是头颅内三个相连的器官,由于这个部位的病变都会相互影响,所以常集中一起研究。

开设院校:广西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等。

医学专业特长范文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医院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成功应对环境的变化,必须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该文首先分析医院管理人才的现状,即传统观念对医院管理“经济贡献”的轻视、医院管理人员落后的选拔机制、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重视医院管理经济效益;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增加医院管理专业数量,提升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面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针对性目标化培养等四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开放程度日渐增加,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局势,如投资集团控股医院、医院品牌导入、医院集团化等[1]。中国医院想要在如此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医院管理者必须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对于卫生事业管理干部的相关要求,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作出了明确指导:“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具有较广泛的医学社会学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卫生事业专业化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医疗技术型管理者已经不能适应大环境的变化,医院管理专业化势在必行。

1医院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1.1传统观念对医院管理“经济贡献”的轻视

医院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因为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而被提拔到管理岗位的,他们大多是临床专家或技术骨干。传统观念认为,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知名度、品牌和经济利益的直接保证。而管理工作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可替代性很强,很多人都可以做,差别不大;并且管理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这种观点是偏颇的,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所具备的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技术技能是最重要的;但管理层次越高,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越低。这种过于偏重医疗专业技术而忽视管理技术的传统观念是不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对管理经济价值的轻视必然导致医院对管理人才培养的忽视,以及对管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的忽视。

1.2医院管理人员落后的选拔机制

在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医院高层,特别是院长、副院长还有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大多为非医学专业出身。一般而言,大部分是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出身,而且多数人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或医院管理硕士(MHA)学位[2]。欧美国家医院高层的非医学背景,与西方的一种被称之为“领导无能论”观点的是一致的。这种观点的基本意思是,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如果太懂专业,有时反而不利于经济运行效率。例如,若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是搞营销出身的,他会对营销最敏感,认为营销部门最重要,往往会专注于营销,而忽视其他职能。同理,若总经理是搞财务、生产或研发的,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专业人士很可能专注(陶醉)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却打乱了整个公司的秩序,而非专业人士却很少犯这种错误,因而管理(领导)得以成为一类专门的职业。所以,在美国,医院的院长可以是非医学专业出身,可以不拿听诊器,不诊治患者。中国的近邻日本,情况有所不同。只有高级医师才有资格担任医院院长,但同时规定院长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医院管理培训。即院长不仅要精通医学知识,还得精通管理学知识并掌握医院的运营规律[2]。纵观我国医院的管理层,绝大多数来自于医(护)学专业技术岗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基本上依赖于经验管理,在管理知识、管理理念及管理视野等方面非常不足[3]。这种其实属于最低层次的领导(管理者),被称为“精英型领导”:具有浓厚的精英特质,表现为虽然身在领导(管理)岗位,仍然从事着临床专业工作,仍旧是专业业务的主要承担者,是解决“疑难杂症”的关键人物。医院的专业业务和医院经济运作一起抓,由于管理者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两手都抓的结果就是医院的管理效率受影响、医院的发展受限。对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这种医疗技术型管理者已经落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医院运营效率的改善成为现阶段医院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1.3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

我国医院管理相关学科起步晚,医院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医院管理专业的并不多,除综合性大学外,部分医科类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方向)等本科专业。在硕士层面有医院管理专业。但总体上,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专业医院管理毕业生还比较少;大部分的医院管理者只是进行了短期的岗前、在岗培训或根据经验来实行管理。而这些培训不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属于自发、无序状态,各家医院各行其是。短期培训的微弱效果当然和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相差甚远。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对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美国推行医院职业管理的时间较长,开展卫生管理教育已超过50年,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还是在教育层次规划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教育体系,有能力为各级医院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医院管理专业人才[2]。

2培养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的对策

2.1转变观念,重视医院管理的经济效益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观点:管理可以给企业和其他组织带来价值,同时,作为资源又具有稀缺性。研究表明,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50%的效益[5]。所以,必须改变“医疗技术是医院效益的直接保障”的传统观念。要明确的是,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是增强医院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医院效益。医院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活动,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手段或途径;提高经济效益是管理的动力和目标。

2.2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建议

由中央财政为培训基地提供专项资金资助,省级财政联合出资。可以由卫生部牵头再联合教育部等统一整合优势资源,以省为单位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以达到医院管理人才培训规范化的目的[6]。培训基地主要是针对医学专业出身的医院管理人员,使之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学培训,旨在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向省内各级医院培养、输送优秀的管理人员。当然,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攻克,如培训基地准入和评估指标的建立,对培训学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评估反馈机制,科学设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管理资历及不同管理层次学员的培训目标、方法、期限、内容、培训项目及考核办法等[7]。

2.3增加医院管理专业数量,提升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

鉴于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专业医院管理毕业生还比较少,还不能满足各级医院的需求,建议更多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医科院校设置医院管理专业,增加专业管理人才的供给。在增加供给数量的同时,质量提升更为重要,必须在确保毕业生质量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卫生管理教育培养对象定位不精准,人才培养方案比较落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医院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卫生管理教育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7];尤其应注重高校与医院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要充分利用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优势。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管理本科、研究生培养计划,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2.4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实行针对性目标培养

2.4.1对于基层医院管理人员,由于对其技术技能的要求较高,最好从医疗技术人员中选拔。再参加短期或不定期的管理学培训,主要目标是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方法,熟悉医院基本面和整体运营状况。

2.4.2对于中层医院管理人员,管理专业出身或医学专业出身均可。若是管理专业出身,可以参照临床住院医师培训方法进行轮岗,时间不能过短,每个职能科室大概三四个月。完成整个轮岗过程大约需要2年左右时间,确保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方面的业务,学习医院管理工作的主体把握与细节处理,尤其是各类管理流程中的实时处理技巧,为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8]。若是医学专业出身,可以参加以高校管理专业授课为主的培训。

2.4.3对于高层医院管理人员,如果为非管理学专业出身,可以参加类似于医院管理硕士的研修班,并获取相关学位。主要培养目标为:优化知识结构,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重点掌握医院绩效管理、医疗质量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及最新动态;了解医院产业发展趋势,能够深度分析医药、医保、医院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最终增强宏观分析、战略决策的能力[9]。

3小结

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逐步深入,外资医院、民营医院的竞争愈演愈烈;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既熟悉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又精通管理科学,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现代医院管理人才是医院面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汪宝林,张鑫.院长职业化是管办分离模式下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3):7-8.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03-404.

[3]赵丽霞.关于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1):1-3.

[4]李广良.必须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30(2):57.

[5]张丽娟.如何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51-152.

[6]孙涛,王克霞,文晓初,等.北京市公立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2):59-61.

[7]袁青,黄淇敏.中国医院管理者职业化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8,12(5):29-31.

[8]吴宏.论信息化时代公立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