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敬老院公益活动方案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敬老院公益活动方案策划范文1
公益文化活动一般属于群众文化性质,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以弘扬公益精神、宣传社会公德、倡导公益文化、开展公益实践、塑造公益形象为宗旨,开展公益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公益活动方案模板,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公益活动方案模板1一、活动主题:让爱飞翔,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活动目的:将爱传递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以及弱势儿童,以培养爱心为主题,了解一个特殊群体,通过这次活动,聚爱心人士,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并关怀弱势群体,最终通过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关爱,送温暖、送真情、送关怀、共建和谐家园。同一片蓝空下,让孤儿感受这个秋冬不在冷,孤寡儿童充分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全院同学都参与到此次爱心公益活动中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背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失去父母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成年人57.3万人。他们失去父母,无人抚养,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他们中占绝大多数的为农村孤儿,这些农村孤儿得到的救助比城市孤儿要少得多,不少贫困地方的救助只能是象征意义。孤儿院的孩子和每一个孩子一样,他们也是在祖国的沃土上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也曾经是父母身边的“小太阳”,而他们所拥有的温暖却少了很多很多。他们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喜欢玩耍,可是在活泼的背后,他们要承受作为孩子不该承受的东西。
每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都背负了神圣的使命,他们是迎接未来的希望,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天使;他们徜徉在我们怀里的宝贝。每当欢乐的画面一次次定格的时候,你可曾记起过那些被亲情遗弃在角落的孩子,他们需要阳光,他们也有希望,他们渴望您的关爱!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大多没有自主的经济能力,没有多余的金钱去资助他们,但我们有一颗慈善的心,我们愿意尽我们所能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行动吧!这个冬天,不妨让我们携手将爱播散,和我们一样有爱心的您或她(他)我们共同牵起那些孤独的孩子的企盼的小手,这个冬天我们一起走过.....
四、活动性质:个人自愿、自发为主的为非营利爱心捐助与义卖相结合的公益活动。
五、活动宗旨:以推动我院大学生开展公益实践,以弘扬公益精神、宣传社会公德、塑造公益形象为宗旨,开展公益活动,同时在此基础上扩大我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六、活动时间:
公益活动方案模板2一、活动背景:
在中国农村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贡献,但是作为子女的他们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一年难得跟父母见次面。同样在内地城市也有这么一批儿童,他们的父母双双在外奔波,生理和心理正在成长需要父疼母爱的他们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根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均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不能尽其作为监护人的义务。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儿童”问题成了为基础教育和社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是足以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就有这样一个组织走进了“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她就是红十字会。“留守儿童”问题深深地牵动着红十字的心。红十字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以最易受损集体为服务对象,开展各种相关志愿活动。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红十字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派遣相关人员深入其中了解实际情况,调查这些孩子问题的存在以及策划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红十字会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展开相关活动,尽努力帮助这些孩子。红十字会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以及当地红十字青少年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孩子们参观世园会、古城西安,让他们感受新时代的气息以及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开展儿童趣味运动会以及儿童才艺比赛活动,让孩子们体味童年的快乐,享受生活的美好;到儿童们的家里送温暖,让他们体味爱的含义;组织厨艺大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等等相关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关爱农村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
3、为社会有爱心的人士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
4、通过志愿活动,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新知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给他们送爱心,送关怀,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5、发扬红十字会的宗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为他们将来做国家的合格接班人而打好结实的基础。
三、活动意义:
1、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很好举措。
2、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特殊群体,必须特殊关爱。
四、期望效果:
在红十字会的统一组织下,倡导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的志愿服务,使他们得到关爱,接受心理方面的辅导,学习上取得进步,心理上健康,行为上端正,成为一个独立,自强,自信的人。同时也给志愿者们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向社会展示红十字会的宗旨、当代志愿者的风采,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
五、活动优势分析:
1、从人力资源上分析:此活动由西安红十字会主办,招募社会上的青年志愿者及爱心人士参加,故人手充足,活动可行
2、从物力资源上分析: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经费不需要很多,赠与留守儿童们的礼品可以通过有能力的个人或者企业厂家爱心捐赠,物质的支出可接受的,活动可行。
3、从社会现状上分析: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上给予的关注越来越多,媒体的报道以及大众的参与将会使这次活动顺利达到预期目的,活动可行。
六、活动主题:
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心连心呵护祖国花朵
七、活动口号:
情寄留守,爱暖童心八、主办单位:西安红十字会承办单位:长安花公益联盟
支持媒体:西安晚报、华商报、安徽房产网、三秦都市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部网大秦网、172校园活动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公益活动方案模板3主题:
撑起爱的天空,搭建爱心桥梁,树立民心工程
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谋生发展,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第一部分策划背景
根据北流市义工协会的统计,我市目前也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此,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需要我们呼吁全社会一起来加入这个行列。
北流作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也不例外的存在着留守儿童这种现象,甚至在城郊和部分乡镇更为严重。北流市义工协会启动情系留守儿童、留爱送温暖项目,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弱势儿童,给留守儿童一份亲情,一份关爱,一点温暖。从实际出发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和心理等问题,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轻松、愉快、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个活动,不但需要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也需要热心企业的加入,企业可以通过这种长效机制的公益宣传活动,树立自己的企业品牌力量,也是一项可以获得广大市民的民心工程,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从另一面去了解和认识企业,比起其他方式的宣传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部分策划思路
北流市义工协会简介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义工!北流市义工协会成立于2004年8月23日,是广西第一家依法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组织,义工服务范围包括助老扶弱、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性活动。协会前身是2002年11月15日组建的北流市圭江在线网站义工队。发展至今,协会的注册会员已超过400人,主要来自北流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等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时间累积近五万个小时,募集捐款及物资累计二十多万元。
义工协会服务的宗旨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口号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本次活动,由北流市义工协会牵头,以商家捐赠为启动仪式,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商家的加入也为该活动注入一分热量。
让我们“以人为本”思想达到一个共识多去关爱留守儿童,通过活动能让更多的儿童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友爱,形成积极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并在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的宣传及影响力,和一部分爱心企业的加入,达到向全社会热心群众的公益宣传目标。
第三部分活动简介
活动名称: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捐赠仪式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20__年_月_日
活动主题口号:撑起爱的天空,搭建爱心桥梁,树立民心工程活动主办单位:北流市义工协会、圭江在线、爱心商家
承办单位:广西北流市冰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北流电视台
网络支持:圭江在线、玉林天天网、红豆论坛
参加组织统计:
北流市义工协会义工、玉林红豆社区义工、圭江在线网友等。
参加人员统计:300人左右
热心市民:约500人
第四部分活动内容
一、爱心商家捐赠仪式活动(流程)
1、参加活动人员集中
2、领导致辞
3、全体义工宣誓
4、捐赠仪式(1)
5、义工协会歌舞汇演
6、捐赠仪式(2)
7、商家歌舞汇演
8、捐赠仪式完满结束
二、后续活动
1、先从义工协会目前已调查核实的留守儿童名单开始然后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面,从个体到大范围开展。
2、通过多渠道继续宣传发动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以赠送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及小礼品为主的关爱山区留守儿童圆一个愿望活动。
3、利用节假日和假期间组织义工和爱心企业代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采用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重点开展心理辅导。
4、发动爱心企业、城区学校、老师和家长,采用城乡儿童手拉手等方式,以童心带童心,走近有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山区儿童心里。
5、有条件的爱心企业和市民家庭可作为周末爱心家庭,接山区留守儿童到城市家庭或者爱心企业度周末。
第五部分宣传策划
加强宣传力度,强调整体运作,加大与各个传媒运作力度和互动性。利用多种媒体形式,与媒体合作,进行集中宣传和追踪报道。同时沟通其它媒体,做好随机性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分为前期准备酝酿阶段、活动期间宣传及活动闭幕的后续宣传。要将突击宣传一系列宣传、造势宣传、借势宣传等多种宣传手段有机结合,使此项公益爱心事业深入人心,并成为爱心企业对外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搞好宣传工作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工作。要把宣传这次“献爱心送温暖”当成一次全民动员的工程来做,发动各媒体自始自终全程介入宣传,争取做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新闻热点;利用这次机会,来赢得对广大市民的民心宣传。
一、主要宣传工作安排:
1、第一阶段
以北流市义工协会和圭江在线的名义,在玉林和北流的各大网站开展前期宣传活动,呼吁爱心企业参与;
通过本地DM报纸和印制宣传材料对各机关单位、企业、普通市民发动;
向区内有关报刊投发新闻稿,号召所有人一起来关注。
2.、第三阶段(活动期间)
邀请主流网络媒体与新闻单位对本次活动过程和爱心企业进行不间断的专题采访和报道。
3、第三阶段(后续活动报道)
在有关的主流网络、报刊、电台、电视台上消息,刊登广告,张贴宣传画;
制作户外公益广告宣传牌。
二、本次活动拟合作的媒体和宣传渠道:
1、电视台:玉林电视台、北流电视台;
2、报纸:玉林日报、玉林晚报;
3、网络:玉林天天网、玉林红豆网、北流圭江在线;
4、广播:玉林广播电台、北流广播电台;
5、平面宣传:爱心企业宣传专栏布置、户外广告牌。
第六部分运作方式
本次“关爱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运作方式,采用“政府主导、北流义工协会运作、企业参与、全民互动”模式进行。本次活动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所有的活动将有效的把义工团体与企业、企业与公益相联系,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正面宣传爱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品牌力量,达成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
公益活动方案模板4一、活动主题
感恩于心,励志于行,团结互助,服务他人
二、活动目的
改变宿舍楼下车库杂乱无序、拥堵的状况,让车库有序化,方便同学存车、取车、护车,构建良好的生活区环境,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广大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三、活动对象
__中医
四、活动时间
2021年_月
五、活动地点
学生公寓下车库。
六、活动形式
“整顿车辆,服务同学”活动。
七、活动内容
活动前期准备:制作8个宿管站的公益宣传标语。
1、活动:
(1)了解数计学院宿舍楼周边车辆停放相对比较杂乱的地方,并与宿管站保持联系,商量共建“和谐车库,文明生活”的相关事宜。
(2)通知志愿者参加“存之有序,取之有道”整顿车辆活动。
(3)选派负责人负责不同的区域,做好准备工作。
(4)安排人员负责拍摄及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
2、活动具体流程:
(1)请全体成员集中,总负责人做好点名工作以及绶带,标语的分发工作,分配各个小队的工作。
(2)一组的同学分成三个小队,(每小队4人以上)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分别负责1-3管、4-6管,7-8管3个生活区楼下车库的车辆整理以及张贴标语的工作。
(3)请各个小队长将各组成员带到指定的区域,并分配该小队成员的工作。
(4)负责拍照的同学做好活动期间的拍摄工作,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5)做好相关的后期宣传工作。
八、活动意义
(1)培养一种这样的精神,那就是做有益于建立和促进相互关怀、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
(2)肯定和确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资源优势。
(4)加强个人对社会的归属感,强化个人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也可以这样说,志愿者活动是纯洁和洗涤个性心灵的良好方法,志愿者活动可以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体验。
(5)我们每个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这样一个平台,在开展志愿者活动中结识一大批优秀人士,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资源,将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有益之处。
九、活动负责人
总负责人:__
小队负责人:__
公益活动方案模板5一、活动主题:
“送温暖,献爱心;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二、活动主办方:
体育系志愿者协会
三、活动时间:
周六上午。
四、活动目的:
“尊老爱幼”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的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为此,经我们协会开会后决定,举行一次献爱心活动,主题为“送温暖,献爱心;关爱老人,从我做起”。目的在于给老人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党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和爱心,让他们感受社会这个大家听的温暖。
五、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联系敬老院、人员召集、经费筹集。
(2)活动内容:
1、给老人们呈现一台简单的演出。
里面包含一些革命歌曲,让老人们回味当年的时光。
2、冬天来临之际,赠送老人们取暖器以及御寒物品,让老人们在冷的时候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和老人们聊天,让他们回忆美好的往事,注意倾听;
帮老人捶背;陪老人下棋;为敬老院打理花花草草。
4、活动结束后打扫卫生。
每个志愿者和老人握手,并合影留念。
六、注意事项:
1、活动期间请大家服从安排,实实在在做事,勿打闹嬉戏。
2、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3、与老人交谈时要尽量的去倾听他们,引导老人多讲述他们的往事。
4、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的原来布局。
5、各志愿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及老人的安全。
6、参加每次活动的同学必须遵守本次活动的时间及安排,服从指挥,准时到达集合地点,请勿迟到。
七、活动后期:
1、相关报社报道此次活动的流程及意义。
敬老院公益活动方案策划范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白色心理;社会工作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70-04
一、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释义
(一)灰色心理概念
灰色心理这一概念,源于美国,也称灰色心理区域,属于心理学范畴。灰色心理可以这样理解:“事实上,人们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换言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按区域分布的,处于白色区域和黑色区域的人少,处在中间灰色区域的人多。处在白色区域的人自我定位准确,自信心强,能够很快平衡好自己的心态,在高校贫困生中,也有部分贫困生处在这一区域,他们“穷且益坚”,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并战胜困难,成就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处在灰色区域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中,由于个人、学校、家庭及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多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处于灰色区域,处在动态调整过程,如果调整得好便可能进入白色心理区域,若调整不好就可能“加深”至黑色心理区域。灰色心理作为黑色心理区域的“前奏”,即潜在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解决,任其发展,会导致其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容易使他们产生犯罪、自杀、危及他人与社会的后果。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灰色心理问题
与同龄人相比,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往往成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1.自卑心理。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许多人来自农村,在县或乡镇中学时学习优异,老师宠爱,同学羡慕,自我评价较高。进人大学后,人才济济,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常之辈”,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不适应,从而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造成自卑心理。
2.抑郁心理。抑郁心理即抑郁情绪,是一种感到压抑和忧愁的情绪,主要特征是自我封闭、内心苦闷。这种心理在一些与贫困相关的事件发生前后,如针对贫困生的会议、上交贫困证明、勤工助学申请书等,表现得更为明显。“我是××大学××学院××专业的学生,家住××,家庭贫困……”这种揭示自己伤痛和贫困隐私的证明,每写一次都让高校贫困生的抑郁情绪凸现,即使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也需几天或一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对高校贫困生而言,去接受别人的帮助或捐赠需要极大的勇气,这对他们的自尊心也是一种考验。
3.挫折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大多数贫困生刚进入大学时,具有积极上进的心态和锻炼提高自己的渴望,但由于其多方面能力欠缺,加之急功近利的心态,致使其遭遇许多挫折,毫无成就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高校贫困生很可能自暴自弃,以此来获得内心痛苦的解脱。
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上述三大心理问题比较常见,虽然这些心理问题还未达到心理疾病或障碍的程度,但如果不积极加以矫正,便容易转向黑色心理区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的社会归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学生仍处在心理不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性格因素、心理调适、自尊心过强等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这是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产生的生理原因,或同龄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共同原因。而高校贫困生之所以成为灰色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发群体,还有以下几点特殊因素:
(一)个体自我定位不准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期望、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评价和评估。”许多高校贫困生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他们踏进大学之前对大学充满向往,并没有想到大学中的挑战及对他们的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高校贫困生对大学生活也由希望变成失望。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ll)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俗话说:“苦恼生于比较。”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学阶段,同学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特长、能力等都差不多,学校惟一的评价标准是成绩,而在大学,学生家庭的贫富差距明显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评价标准则是立体的、多元的,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在这群英荟萃的地方而显得平平。由于比较群体的变化使他们从佼佼者跌到边缘人,觉得处处不如人,便会丧失信心,自卑,做事畏缩不前。
(二)家庭经济拮据与贫困文化
家庭经济贫困是造成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生活费用等基本上来自家庭。家庭经济的困难给高校贫困生造成极大的压力,不仅有自己的费用问题,还有家庭的债务,兄弟姊妹的学费等。家庭经济支持的欠缺,会使一些高校贫困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一些学生怨恨自己的出身,仇视自己的家庭;二是一些学生面对父母的艰难,会充满自责和负罪感。高校贫困生得到家里的物质支持很少,并且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在精神上也得不到较好的支持。高校贫困生虽不愿与同学交流,但仍有情感需求。许多情绪的调节、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的情感支持。但受经费、文化水平(农村文盲相对较多)的限制,电话交流时间较短;写信往往只是单向的;贫困生为了节省路费,打工赚钱,节假日不回家。这些都阻碍了高校贫困生与家庭平等、深入的沟通,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家庭贫困文化也是造成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的重要原因。贫困文化论指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这种“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人(尤其是后代)发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于是贫困便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维持下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上。贫困家庭的文化习惯对高校贫困生有负面影响。有些贫困生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过分节省,日用品依赖别
人,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不讲卫生等,这容易造成贫困生与同学之间的心理隔膜,危及其人际关系,产生焦虑、孤独情绪。
(三)同辈群体的无形排斥
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勒温(K.Lewin)的场域理论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系统中,系统对人有作用力,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城市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独生子女自小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缺少贫困生活体验,缺乏爱心和同理心,对他人不够宽容。他们往往还未跟贫困生接触,便认为其自私、小气、没有见识,这种刻板印象易造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不适。总之,这个群体对高校贫困生有排斥力,使他们成了边缘人。这种排斥力使贫困生不得不超越“排斥力”,向“吸引力”的方向努力,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在同辈群体中,群体的意见或做法往往会对个体产生巨大压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个体通常会有意或无意地附和群体的意见或做法,表现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认为,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立场的人,群体一直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论据反击,而是以个人嘲笑使其难看。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时会变得赞同群体意见,而压抑自我。”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的不同,城市学生的生活方式给贫困生以疏离感,使他们很难融入群体。例如,由于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对流行时尚等少有涉猎,在宿舍卧谈中,普通话讲不好,讲点笑话别人听不懂;谈论歌星、影星、球星、流行歌曲等,往往没有贫困生发言的机会;同学购物,由于审美观的不同或贫困生审美观的落后,他们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周围人对贫困生这些不经意的忽略,使其没有归属感而更加焦虑、自卑、沉默。
(四)高校贫困生支持体系的缺失
高校在资助贫困生过程中存在不足。在贫困生的审查、操作程序上出现缺位,使贫困生群体鱼龙混杂,损害了其切身利益。而在贫困生建档上又存在许多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加重了其敏感和自卑心理。如高校贫困生建档就要求他在班会上诉说家庭情况,由班级投票得出,还要将建档结果公开曝光,以证实可靠。在资助时,贫困生还要写申请,许多人每写一次申请都需要几天来恢复心情,克服心理压抑。同时,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学校的助学金如“撒胡椒面”,对每个贫困生的帮助是微乎其微,不能有效地缓解其经济压力。这些都有可能打击其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相对滞后。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到位。一位辅导员往往要带近百名或是数百名学生,而且许多辅导员属兼职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全面详细了解、关注贫困生,解决贫困生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除了对师范类、医学类等院校少数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外,对其他众多专业的学生则没有开设心理学课程,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通过自我调节加以解决。
总之,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里的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他们主要在身体健康、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生活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了其灰色心理。高校贫困生生活机会不平等体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资本匮乏。身体健康是生活机会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人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质量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高校贫困生消费水平低,无钱注意营养,没有选择平衡膳食的机会。生活费的既定性和计划性,使高校贫困生难以负担医疗费用。由于学费等经济压力,身体健康状况差,易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敏感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即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2)文化资本缺失。“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他就会更容易更快地积累起新的文化资本,因此,那些早年从家庭中继承了丰厚文化资本的人也更易于增加自己的文化资本,无论在学业成就还是在艺术欣赏方面。富裕的个人、家庭和阶层花费金钱和其他资源以便获得文化资本,富裕与贫困学生的文化资本的差异因此被越拉越大。”这种文化资本上的差距使高校贫困生从一进学校就产生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感觉。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所在中学以成绩论英雄,没有特长,即使有某方面的爱好和优势,由于经济等原因,也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因此,他们自认为不具备担任学生干部的素质,而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也往往成了局外人。由于社会参与较少,所以他们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较小,同质性较强,从社会网络中摄取的资源越少,其社会资本就越少,这不仅影响其现在的发展及各种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及发展。
三、社会工作干预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问题的探析
社会工作对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的干预,在当前阶段有其可行性。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尚未成熟,其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又有急需改变现状的迫切心理,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而灰色心理问题本身具有动态性、普遍性和浅层次性的特点,最需引导。高校贫困生及其灰色心理的特点,为社会工作对其灰色心理干预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可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对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进行干预,使其灰色心理向白色区域转变,健康成长。
(一)个案社会工作干预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人人格的健全和生活的协调。个案社会工作干预贫困生灰色心理问题是从微观层面对高校贫困生个体实施的,它根据个人灰色心理的实际情况,给予有计划的、系统的辅导和帮助。
首先,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同理心和适度的自我开放等技巧,与高校贫困生建立信任关系,使其自由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以便其宣泄内在的不良情绪。通过与其探讨、分析原因和后果,列举成功人士事例等方式,使其正确、辩证地认识贫困,认识到贫困并不是个人的错,贫困只是暂时的,一定要战胜贫困。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高校贫困生布置“记事本”作业,让他将自己的优点,如性格、成绩、才干等列入记事本中;通过与朋友、同学、老师、父母交流,听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将其中的优点添加到记事本中;要求他经常为他人、为集体做好事,并把事情记录到记事本中。每天通过复习,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鼓励,接纳自己,最终达到正向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指导、带领高校贫困生个体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家教,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对其予以指导,增加个体的实际经验,在活动中,丰富学习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往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个体的能力,增加成就感,消除自卑感。
(二)团体社会工作干预
团体社会工作是通过案主参与游戏活动开展工
作的方法。针对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匿名的方式,招募高校贫困生,根据其灰色心理的特点,掌握情况,然后将高校贫困生划分为若干组,与其一起进行探讨,制定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在活动与游戏中成长。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参加者既是求助者,同时又是能为别人分忧解难的助人者,且小组成员都是同龄人,更容易敞开心扉,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别人也存在,减少其自卑和焦虑。
团体社会工作的开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是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并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明确活动目标。通过属相、星座等活动促进成员相互认识;通过“信任跌倒”、“盲人走路”等游戏,建立成员间信任关系;通过给本团体取名,如针对人际交往的取名为“缘来有你”、“相见欢”等,明确本团体的活动目标。第二阶段,目标是让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变“淡”、变“白”。通过开展“成功人士与我心连心”等活动,正确认识贫困问题;正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动植物自喻等游戏,重新准确定位自我;通过“我的中学生涯”等活动,回忆以前之成就,发现其闪光点,唤起自信,并进行自信训练。第三阶段,进行分享和评估,让贫苦生成员畅谈自己的感受,社会工作者评价成员的发展,肯定成员的努力。在开展团体社会工作对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干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成员选择要恰当,注重考虑个人的心理问题及生活经历;不做主观假设,细致周到地照顾到所有成员,因为大多数高校贫困生都有被关注的愿望;所开展的活动游戏要简单易学,使成员有成就感,并不失时机地去赞赏成员的能力。
(三)社区社会工作干预
社区社会工作是指以社区为依托媒介解决案主问题的工作方式。在这里的社区主要是指特殊社区――学校和高校贫困生家庭所在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重视运用地区资源,鼓励居民和同学、老师的参与,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去解决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问题。本文侧重于学校社区社会工作在干预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方面的探讨。
第一阶段:准备与探索。目前开展学校社区工作具有一定困难,需要社会工作者认真准备,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源。高校社区地域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的部门及关系比较繁杂,这需要社区工作者做好心理准备。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查阅相关档案、文献等方式,了解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和需要,高校在解决贫困生问题过程中的对策及存在的不足,以及高校的人力、医疗、文化资源等。
第二阶段:制定计划。根据高校贫困生存在的灰色心理问题及需要,请贫困生代表、学生工作管理者、心理咨询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等相关人员参与,集思广益,制定社区工作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注重长远计划与近期计划的结合,以明确阶段性目标。
第三阶段:社区行动。社区行动是指社区社会工作者激发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将制订的计划付诸实践。它是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其他工作都服务于这一阶段的工作。在实施工作计划中,注重工作技巧的运用,促进成效显现。在学校社区工作中,要发掘学校及社会资源,增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支持力度。首先,加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两者在解决高校贫困生灰色心理问题的作用。学校应引进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心理咨询工作者和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配合两者利用德育课、学生网站、校报、广播站等媒介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及时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对患有心理疾病的贫困生转至心理咨询处;通过电话、网络、电子信箱、QQ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丰富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其次,学校学生工作处应健全勤工助学机制,对勤工助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奖惩机制、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如与企业、社区合作,取得促销、社会调查、工作策划、家教等岗位;积极开拓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如助教、助研、助理等。再次,多方协助,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力度,除了完善国家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制度外,还应建立通畅的社会捐助渠道,由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真实情况做调查后,代表他们跟银行谈判,以达到银行与高校贫困生签订贷款合同,为他们提供助学贷款的目的。最后,要注重挖掘其他高校或社会机构的有效制度、策略,进行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刘益民,程甫,刘耀中,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59
[3]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
[4]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4
[5]金盛华,张杰,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0
[6]戴维(美),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73
[7]刘精明,我国教育部不平等的历史性变化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0(6):28
[8]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