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是基于区域要素的比较优势的集成。从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条件)来看: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生产要素条件是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同时,由于产业发展环境、管理手段、外部环境等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导致区域间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区域间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选择也要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从多方面入手。

一、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和国内的宏观层面

1.政府行为。由于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发展的不成熟,区域政府的产业政策演化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或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如果一国或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完善的相关与支持产业链,如农产品物流等,则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相互间经常、紧密地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力发展水平。

3.市场需求。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则是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规模,依照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来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远未饱和,所以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国内市场需求。由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王德章、宋德军,2007),没有能力满足苛刻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规模对于该产业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宏观产业层面

1.产业组织结构。主要指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分散度以及产业区域集聚效应等方面,绿色食品随着生产技术要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门提高、产业制度变迁及收益变化等因素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缺的就是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2.产业的生命周期。根据R.Vemon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绿色食品产业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从目前研究来看,2003年以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进入成长期,因此,企业的营销能力、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将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成长期的适度规模扩张后必须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成熟期过渡,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做“大”而是做“强”,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微观企业层面

1.企业资源。包括耕地、水、自然禀赋、土地资源被利用到绿色食品生产上等物质性资源,包括品牌、生产技术、人才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生产要素资源越丰富,技术创新就越快,生产供给量就会呈现正比例增长,产业将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

2.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它是建立在绿色特色食品龙头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品牌、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3.企业规模。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影响着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其根本原因绿色食品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同时有利于增强产业的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由于绿色特色食品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须有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检测等环节为一体的独立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不是小规模企业所能承担和完成的。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因素评价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指标的选择主要覆盖产业发展的潜力、产业的投入、产出以及环境支持等方面。同时考虑到信息的完整性、相关性和数据的可测量性,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产业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和相关支持要素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这些要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提升的结果,通过对要素指标的分析判断,可以追溯动态提升问题的不足之处,便于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依照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要素的层次结构可以设计出其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见下表)。通过对这些指标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对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上表中,主准则层B即为基本因素层,也称为一级指标;分准则层C即为具体因素层,也称为二级指标。它们的关系为X=(X1,X2,X3,X4),其中X1=(x11,x12,x13,x14),X2=(x21,x22,x23,x24),X3=(x31,x32,x33,x34), X4=(x41,x42,x43,x44)。

考虑到反映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单位,为消除单位的影响,应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把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得综合评价分数。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综合。

(一)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P个评价指标,μ={μ1,μ2,……,μp}。

(二)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ν={ν1,ν2,……,νp},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三)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μi(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μ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确定被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合评价(等级)集;再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J.H.Dunning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London:Routledge, 1993

[3]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农业大省 绿色农业 需求 资源 节水

一、背景分析

河南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其实绿色产品行业在河南省并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河南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双汇”等,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现在国家一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无疑是给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来发展呢?最关键且最有效的应该就是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行业。

二、相关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条件分析

在资源方面,河南省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首先是食品行业的原材料丰富,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可供加工的农产品。如开封的西瓜、信阳的毛尖茶、西峡的猕猴桃,还有诸如道口烧鸡、华英鸭、桶子鸡等肉类产品。特色农业为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其次是人力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由劳动力待业在家,而这些闲置劳动力可以为河南省的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再次是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中原五省之首,境内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绿色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的种植,且处于半干旱地区,夏季不易产生洪涝灾害,这些也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及农副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这些都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技术条件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驱动主要通过制定并执行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开发技术、贮运和保鲜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加快绿色食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节能措施

在节能方面,主要就是节水。河南省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如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丰富,因此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节水工程的开展。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农业方面,可以仿照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灌溉水源经过地下管道输送至植物根部,从而达到既节水又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方面,可以才进先进的动物饲养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饲养牲畜的质量。

三、项目评价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另外该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想整个社会传达一种那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环境的保护。

另外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该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品牌效应等的发展,也会缩短农业大省贫富不均的现状,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社会的消费增长,最终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其简单的传导过程如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就业增加 河南省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上升国家经济发展。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 企业创新欠缺。河南省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近些年来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给大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如新近的蒙牛奶事件、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使消费者降低了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3.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存在于: 没有形成营销策略和促销方式;销售渠道、网络不健全;缺乏整体宣传力度;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4.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目前, 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 仅仅依据《商标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远远不够的。

5.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有了一定的法律和措施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但是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建议:

1.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比如引进国外在绿色食品创新方面的技术,促进绿色食品行业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2.国家加强对绿色食品行业以及现有的绿色食品品牌的监督与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公众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与认同,从而带动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

3.优化渠道管理,增加绿色食品品牌接触点。建议在大中型超市内设立绿色食品销售专区,配合终端广告,提高顾客注意力,设置专业导购促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单独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以增加终端品牌接触点。

4.国家要加强绿色食品行业的法律建设。以法律来促进行业内部的将抗有序的竞争,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竞争力。

5.政府加强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给绿色产品生产厂商以价格补贴,或者可以适当降低其所得税率,从而使绿色食品厂家可以放心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河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3

此次社会调从2013年2月份至3月,在雅安市雨城区内,选取了2个大型超市,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及家属区、创业商场、小型餐饮店等地,就雅安市雨城区居民(中老年人、中青年人、学生)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了160份问卷调查,有效的调查问卷148份,其中男性68人,女性80人,其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51人, 21岁~40岁42人,41岁以上的55人。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民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情况和绿色食品的消费情况,以问卷调查为主,采访调查为辅。

调查的所有人员中有50%的人知道绿色食品,其中20岁以下人群(主要是学生)知道绿色食品为18.9%,21岁到40岁人群知道绿色食品达到33.8%,有47.3%的中老年人知道绿色食品。男、女性知道绿色食品的比例,女性高出男性十九个百分点。电视是人们获知绿色食品的主要的获知途径,有48.6%的受访者是通过电视节目或者广告听到绿色食品的,此外网络、商场人员推广等其他途径也对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起到一定作用。

绿色食品分类及等级标志调查结果与分析

按绿色食品级别分,包括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按产品类别分,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和其他产品。

在我国,绿色食品可分为A级和AA级2类。A级,指产地的生态环境符合规定的标准,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限定的化学物质,按照特定的生产操作规定生产和加工,其产品质量、包装,经检测检验等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AA级绿色食品,是国家最高级别食品,其产品的产地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质量指标,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有害物质,按照特定的生产规程进行生产和加工,产品质量、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有绿色食品编号和企业信息码,反映了生产企业、核准用标产品和商标。企业信息码:GFXXXXXXXXXXXX,GF为绿色食品标识代码,数字码1~6位为地区代码(按行政区划编制到县级),7、8位为企业获证年份,9~12位为当年获证企业序号。2012年8月1日后食品外包装上统一使用企业信息码。

知道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的市民有32.5%,不知道的有67.5%,在知道绿色食品的人中,有大部分的市民都不知道绿色食的分类。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市民对绿色食品的理解很片面并不深入。我们认为可以加强对导购的培训,先让导购对绿色食品有全面的认知,在向市民推销食品时就可以更好地介绍绿色食品,从而使市民理解更多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促销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关注。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调查结果与分析

普通食品指符合食品卫生法要求、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一类食品。而绿色食品除必须满足普通食品的要求外还要具有: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受访者表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有区别,有2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区别,有13%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其中表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有区别的受访人中有一部分是从字面上理解有区别。

在调查中,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有区别,经过食用后,没有达到期望,认为实际没区别,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市场上的绿色食品是假冒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没区别,有一部分消费者没有正确理解绿色食品含义,认为“绿色食品”就是绿色的、新鲜的、野生的食品,种种原因,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心和认识。

对于绿色食品是看重营养性还是安全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就雅安市雨城区的调查表明,有22.5%的消费者注重绿色食品的营养性,27.5%的消费者注重绿色食品的安全性,另有50%的消费者既注重绿色食品的营养性,又注重其安全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大部分消费者既注重营养性又注重安全性。现在食品行业出现了许多重大安全问题,使得广大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性。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引起了绝大多数人的关注,因此,食品的营养价值也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绿色食品是安全、营养、无污染类食品的总称,大多数消费者正因此而选择。

是否选择购买比普通食品价格高的绿色食品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通过这次针对“绿色食品相比同一类普通食品价位高是否会选择”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发现57.5%的人会选择选购,其中5%的人优选绿色食品,而42.5%的人不会选择。

绿色食品价格定位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和食品污染等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危害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生产和产品层出不穷,其中食品污染对人们构成了最直接、最大的伤害,相应地,绿色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

(1)需求拉动表现不足。在我国中下层消费者中,基本无力消费绿色食品。

(2)在中上层有能力购买绿色食品的阶层中,并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信念和态度。

(3)据调查,由于全国许多城市没有进行展销活动,也未成立绿色食品销售中心,50%的人不知道绿色食品含义,包括一批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企业负责人,以为天然食品、野生食品和绿颜色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因此,没有真正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不会对它情有独钟。

(4)日常生活中,廉价食品占据优势,而在礼品与高档消费品中,他们着重“名牌”,即使偶然买到绿色食品,也不一定对其产生深刻印象。

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雅安雨城区人群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达到57.5%,比例较低。

推广绿色食品建议和展望

1.进一步规范食品质量等级管理

我国食品概念繁多:天然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QS食品、普通食品、营养食品等等,标志多,说法多,消费者难于理解食品这些概念和区别。因此,建议规范食品质量等级管理,规范食品属性与质量概念。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

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不甚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淡薄,使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更倾向于价格较低的普通食品。将生产者行为、市场监管、传媒、消费结合起来,大力宣传教育绿色食品消费,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在消费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选择绿色食品。

3.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规范绿色食品市场

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从推行绿色食品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发展迅速,我国的绿色食品虽然涵盖粮油、果品、蔬菜、饮料、水产、畜产等农产品领域,但与国外相比还不够,绿色食品以种植类的产品居多。据报道丹麦有机食品占食品市场的10%,美、日、欧盟等国,绿色食品的贸易量每年都在以20%~50%的速度在增长,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市场份额接近0.1%。

因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帮扶食品生产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生产绿色食品,普及绿色食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加强绿色食品相关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加强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由于假冒绿色食品的存在,绿色食品给消费者留下了错误的印象。所以,应该从制度和监督的层面上做好绿色食品的生产质量管理和市场规范,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和冒用标志查处,杜绝假冒绿色食品的出现,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和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维持绿色食品市场次序和形象。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黑龙江 绿色食品 产业发展 优势 对策

一、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

1、独特的气候优势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营养和品质。黑龙江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降水充沛,利于一年生作物快速生长、短期成熟。冬季漫长寒冷,利于杀灭土地残留虫卵和病菌,土地在漫长的冬季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养分,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使黑龙江农作物富含微量元素,品质优良,营养丰富。

2、优良的生态优势有效满足了作物自身生长的条件。黑龙江作为生态大省,可用耕地幅员辽阔、土质肥沃、微量元素丰富;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水库遍布,水利资源极其丰富;森林覆盖率广,盛产优质林木,活木蓄积量大,空气清新;可利用草原分布广阔,牧草丰富,畜牧业发达;天然湿地众多,生态优势为绿色食品生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生态屏障和资源保障。

3、肥沃的耕地资源使黑龙江成为最佳绿色原料基地。黑龙江耕地总面积和人居耕地面积均居全国之首,且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极为珍贵少见的土中之王―寒地黑土。耕地相对比较平坦并且集中成片,便于大农机的使用。耕地普遍土质肥沃、耕层深厚、有机矿物质和腐殖质丰富,黑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口味纯正,营养价值极其高。

4、显著的产业规模使黑龙江具备明显市场竞争优势。作为黑龙江国民经济发展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首的绿色食品产业走出了规模化发展之路,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面积、认真数量、生产总量均居全国首位;产品加工体系和质量检测控制体系日渐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物流交通网络发达;市场营销网络遍布国内外,绿色食品品牌享誉世界。

5、有力的组织领导为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黑龙江省政府2000年就制定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并设有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和发展中心,各地市也设有专门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做到了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管理条例,并设有专项扶持资金,对大型重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金融贷款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倾斜。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1、通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团的带动作用。一是扩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绿色食品比重,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二是吸引国内外具有一定经济、技术和市场实力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和项目到我省投资建厂,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三是重点帮助一些科技含量高,具有区域特点,市场前景好的特优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驰名商标的认证,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制定利于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招商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2、通过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提高产品效益。一是织密绿色食品营销网络,鼓励与连锁超市、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各类农副产品展会对接,形成密集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统一质量标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消费者对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解决好质优价低的问题;三是引导绿色食品由粗放生产向精、深、细加工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加快制定完善的绿色食品认定标准,加强前期指导,中期监管,后期验收,提高质量,创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产品。

3、通过提档升级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一是通过机制管理提升生产基地管理水平,不断建立完善基地准入制度、生产过程管理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等,充分发挥好企业和农户的主体作用,从源头抓好质量管理;二是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规模和数量,发展一批国家级标准化绿色食品基地、示范园区和科技园区,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绿色观念、环保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监管,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和残留,基地远离污染源,保证生长和加工环境无污染。

4、通过强化监管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并赢得市场信誉。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加大质量监管,确保生产环境、过程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过程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和运行,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查、检验和检测,严把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提高信誉度;二是检测和绿标核发都要实行动态管理,有送检,更要有抽检,绿标发放和取消严格用检测合格率衡量;三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统一绿色食品标识,规范包装标准,坚决抵制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绿色食品名义流入市场,维护好正常市场秩序。

5、通过强化领导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一是深化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明确绿色食品产业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工作重点,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注重论证与引导,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二是对绿色食品专门机构要明确地位,捋顺关系,切实负起牵头抓总作用,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和管理,明确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奖惩制度,尤其要明确规定检测指标体系和监督检查办法,重视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大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成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优势支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05).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5

一、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增速较快,所占比重不大。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态。由96年的0.09亿美元上升至08年的24.80亿美元,年均增长59.72%。从出口产品数来看,由02年的301个上升到07年2320个,年均增长50.45%。从绿色食品出口额占食品出口额的比重来看,由96年的0.088%上升到了07年的6.96%,年均增长48.79%。从绿色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来看,由96年的0.006%到07年的0.176%,年均增长96.55%,但02年到07年年均增长却是负值,为-7.4%。虽然绿色食品出口占食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比重也不大,07年仅为6.96%。我国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的比重在06年为3.50%。06年全球有机食品产值达367亿美元,而我国有机食品产值估计在8.9亿美元左右,仅占2.4%。照目前全球绿色食品消费额为400亿美元计算,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额仅占全球消费额的6.2%,增长空间巨大。

2.出口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四类产品上。从产品结构上来看,2007年,农林及其加工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14%,畜禽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5.23%,水产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4.49%,饮品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3.27%。对比2007年与2006年,农林及其加工产品始终是绿色食品出口的重心,但2007年其比重下降了8.64个百分点,畜禽类产品07年较06年上涨了1.76个百分点,07年水产类产品出口增长较大,有6.83个百分点。2006年出口的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比例为91.51%,2007年出口的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到94.51%。例如07年我国绿色蔬菜产量达到1019.13万吨,而出口的蔬菜仅有34万吨,算上蔬菜加工品17万吨和冷冻保鲜蔬菜9.5万吨,仅占产量的5.94%。鲜果产品出口量占产量的百分比也只有8.31%。有机蔬菜水果等产品由于受保质期限制,大多在国内市场销售,由于加工储存水平较低,生产、销售跟不上国际市场节奏,势必会影响出口量和金额。总体看来,绿色食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产品。

3.出口企业规模不大,力量单薄。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数目不多,占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由02年的15.55%到07年的18.29%,年均增长率为30.92%;出口产品数由02年的301个上升到07年的2320个,年均增长50.45%,但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到07年也仅为15.23%,出口产品数占产品总数比重年均增长为9.04%。单个出口企业的规模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02年的307.69万美元/家下降到了07年的203.81万美元/家,年均下降7.99%。出口额占产品年销售额比重不稳定,呈下降趋势,到07年仅占产品年销售额比重的8.62%,02年到07年年均下降5.85%。单个产品出口金额由02年的279.07万美元/个下降到了07年的92.24万美元/个,年均下降24.79%。这与人民币不断升值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生产规模速度、产品等方面的问题。

4.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缺少多元化。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有机食品的(AA级)出口,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国内市场上几乎不存在。主要出口的有机农产品为大豆、蔬菜、水稻和茶叶,出口量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是有机蔬菜,有80%出口至日本,这与地理位置有关;第二是有机大田作物,主要出口至日本和欧盟;第三是有机茶,主要出口至欧盟。欧洲是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地区,出口的有机农产品除了有机茶还包括葵花籽、瓜子、芸豆、黑豆等;美国和日本则是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国。虽然近几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市场覆盖率逐步扩大,出口风向标向亚洲各国、南美洲国家、大洋洲、俄罗斯、北欧及东欧等国偏转,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市场过于集中,出口的地区依赖性比较强也是现实。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不足原因分析

1.绿色食品国际标准不断攀升。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该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食品包装标签、食品贮藏、运输这六大部分,但国际标准日新月异,国内标准偏低以及存在体系差异,进入国际市场有诸多困难。例如农药及有害物质的残留标准明显低于国际:菠菜中毒死蜱MRL值我国为1.0mg/kg,日本规定值为0.01mg/kg;恩诺沙星中国规定为0.2mg/kg,欧盟标准为0.01mg/kg。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欧盟了上百个指令和决议对进口农畜产品严格要求。包装标准国际上对木质包装法令较多,我国绿色食品包装材料落后,可回收率低。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即统一限量标准0.01mg/kg)和欧盟的绿色壁垒使得食品出口困难重重。

2.绿色食品生产环境不达标。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为:生产基地、新技术推广、加工及贮运过程。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是基础和重要保证。但国内产地环境由于早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全国高肥力土壤仅占耕地面积的22%,农药污染农田面积0.09亿hm2。加之发展中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仅工业废弃物堆存占用和毁坏农田面积就达13.3万hm2。由于技术缺陷,国内在加工、贮运过程中对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使得A级绿色食品在出口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隐患。

3.绿色食品监测手段不完善。绿色食品国内认证机构到09年4月止共52家(中国质检网);环境定点监测机构为71家(中绿网);产品质量定点监测机构为45家(中绿网)。很多不法机构自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后,泛滥认证、监测,导致绿色食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名不符实。检测手段不完善,法定检测的项目不多,加之认证周期长而绿色食品标志利润丰厚使得个体和机构趋之若鹜。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154家大型超市调查显示, 388家绿色食品企业的955个产品中,违规用标的占30.7%,而对于绿色蔬菜的调查假冒伪劣高达66.2%;0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用剧毒农药致200多人食物中毒等案例都是检测手段不完备的真实体现。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检测手段上运用化学、生物、物理最新技术结合计算机、数学分析处理,达到自动监测一体化。

4.绿色食品品牌化战略不明确。绿色食品性价比高,对于出口来而言,更是认证齐全。从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来看,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即使各方面认证到位,消费者对此国的产品仍会排斥。我国绿色食品单个产品出口价格从02年的279.07万美元下降到07年的92.24万美元,下降幅度较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只能依靠价格优势弥补。例如扬州邢江区的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拥有102个无公害食品品牌,16个绿色食品品牌,2个有机食品品牌,但尚未形成品牌的经济效应,因为名牌几乎没有,甚至连省级名牌都没有,企业对品牌意识淡薄,不能预见品牌带来的巨额利润。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较少,一方面是企业规模不足以形成名牌效应,企业对此的花费较少;另一方面,政府支持力度还有所欠缺,市场导向有待进一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5.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生产,面临较大的挑战是在该产业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生产资料、加工原料以及技术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四方面,分别为环境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目前,出口绿色食品较集中在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出口较少,而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海的奶业、蜂蜜等,缺乏政府导向和技术、信息支持,2007年山东出口绿色食品92168.01万美元,占42.98%,而西部八省出口总额相加仅为山东省出口总额的15.80%。又例如我国绿色蔬菜水果的总产量并不是很低,但出口的蔬菜水果占产量的比例不到10%,大多为内销,原因主要为产品保质期限、仓储水平和物流等。西部绿色食品发展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因素依旧归结为配套产业支撑的不完备。

三、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加固绿色食品出口的产业支撑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生产五环节: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扩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区域及绿色基地建设,对各类产品实行分门别类的档案、身份化管理,做到“标签在手、绿色看得见、健康可查询”。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注重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冲破低价入世惯例。特别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出口,例如对于冷冻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国际需求旺盛,而我国技术力量不够、物流也不到位,导致受保质期影响较大,对欧美市场开拓不足。要努力使A级产品与国际接轨,政府应建立好绿色食品出口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对国内消费者的引导,尤其做好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配套服务。

第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增加产业附加值。开发绿色食品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建设。比如西部地区政府可扶持建设绿色畜牧食品以及绿色奶制品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的块状化、带状化建设,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生产。而对于山东、黑龙江等生态环境较好、产品开发较多的区域,可以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产量和质量。对于出口较多的省份,要重点培养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效应,以大带小,注重规模化建设,统一加强质量管理,增强产品的产业附加值。例如长白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截止06年底拥有全国驰名品牌6个,发展四大特色集群:中药材和保健品加工、矿泉水、林特产品加工和酒类加工。

第三,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品牌知名度。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对欧美市场过度依赖。食品产业要从依赖某个国外目标市场逐步转向多个区域和国家,即出口地区国家的多元化,采取差异化营销手段,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国内生产做好规划,对于出口要形成良性竞争,即某一地区集中生产优势产品,做大做专,主营国际某一区域出口,分散经营。对品牌的重视度加大,利用地区优势组合生产使得品牌在全球的认可度提高,一般企业很难做到品牌国际知名度的深化,而利用地区优势可较好的提升此知名度。例如东北大米、山东蜜枣、黄岩蜜橘等。

第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市场竞争环境。绿色食品行业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属于朝阳产业,要做好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而对于有潜力的企业要做好资金上的有力扶持。尤其对于转换期内的企业要扶持到位,补贴生产,增加其竞争力。在法律上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控制和惩罚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国家应建立适应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保障机制,对于绿色食品相关产业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引导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区域牵动强的产品,降低开发创新风险,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完善发展,加强内部自律,外部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食品网.

[2]张小蒂、李晓钟.中国绿色食品贸易中信息障碍及其化解的制度安排[J].学术月刊, 2005-11.

[3]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

[4]王德章、张晶.中国绿色食品出口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2.

[5]王琳.我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探析[J].商业经济,2007-10.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6

1.1绿色农业发展将逐步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当前,我国逐步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政府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要求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向三农倾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湖南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注重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培育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在此背景下,绿色农业,尤其是作为龙头企业佼佼者的绿色食品企业,将在基地建设、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

1.2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绿色农业的市场空间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策略是城镇化建设,其理想目标是将工商企业集中在城镇和园区发展,把农民集中到城镇生活,从而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基本农田得到高水平保护,建设用地获得高效益产出,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2012年湖南省城镇化率已达到46.7%,长沙的城镇化率已超过70%,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通过支持绿色产品龙头企业,构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不仅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在城市有长期稳定的生存手段,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条件,而且统一有效的生产基地将代替一家一户的生产,绿色标准化生产将可得到进一步推广。这给湖南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3城乡一体化将提升居民收入并扩大绿色农业产品需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湖南省的恩格尔系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198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7.4%下降到37.3%,下降了2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66.3%下降到43.9%,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恩格尔系数会进一步降低,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将由吃饱向吃好转化,绿色食品的需求会日益增加,从而给绿色农业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2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在绿色浪潮的推动下,湖南省的绿色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绿色农业发展最直接体现的绿色食品产业也有了一定数量和规模:2003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绿色食品产品数量109个,均居全国第17位,而到2012年湖南绿色食品企业有253家,居全国第11位,绿色食品产品787个,居全国第9位。各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数和绿色食品认证数对比见图1。总体而言,在湖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较好:长沙无论企业数还是产品数都位居全省第一;株洲在2006年时绿色农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经过几年的重视和发展,其绿色企业数和绿色认证食品数都位列全省前列。而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绿色农业发展不太乐观:湘西和张家界虽然有大片的绿色区域可进行绿色农业生产,但因为龙头企业实力较弱,难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一条龙规范经营,再加上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又集中在大中城市,运输困难,所以发展缓慢。

2.2政府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就全国而言,不仅先天条件优越的东北三省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在大力扶持本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而且一些生态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不靠前的地区也在想方设法推动其绿色食品的生产。黑龙江省早在上个世纪就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2014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决定要在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并且每年拿出8到10个亿的资金专门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江苏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步伐,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广东省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湖北省实施了九大政策扶持绿色产品的生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开发绿色产品,并且给予绿色食品企业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的待遇。所以尽管湖北省与湖南省农业资源相近,其绿色食品企业数量却比湖南省多100多家。江西省确立“绿色江西,绿色食品”的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湖南的发展力度是不够的,湖南省虽然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任务,但尚未制订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规划,政府对绿色食品的申报、生产和发展也缺少引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2.3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接受程度不高

绿色农业的直接产品绿色食品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首先,不少消费者不了解绿色食品,不认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其次,在市场调研中,虽然对于绿色产品许多消费者表现出了较大的偏好和购买意愿,但往往很少采取实际的购买行为,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绿色消费态度行为缺口”。再次,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造假事件降低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认同率。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人们对绿色食品标志的信任度有所下降,而有机食品标志可以通过买卖获取的报道见诸报端后也使一部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持怀疑态度。最后,价格因素仍是最大障碍。从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来看,绿色食品的价格偏高,且高于消费者的心理接受范围。商务部2008年的《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分别约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4倍、2.4倍和1.6倍,昂贵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2.4绿色农业产品生产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不够,加工水平不高,利润率低。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农业科研投资约为农业总产值的1%,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5%,而我国只占0.2%左右。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工业加工程度也较高,其产值已经相当于其种植业产值的3至5倍,利润率可以达到30%至50%,甚至更高。而湖南省目前绿色食品生产的利润率仅维持在10%至20%之间,不少企业在绿色食品生产上还处于亏损状态。二是龙头企业势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善。湖南绿色农业的发展相对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而言仍较为落后。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湖南253家绿色食品企业中仅有7家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居全国第13位,42家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居全国第11位。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产地分布广,生产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的分散组织,产供销呈分割状态,外延的产业链还没形成,谈不上规模效益。绿色食品的物流渠道急需改进: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相隔较远,对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要求较高,但目前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绿色食品的运输要求。三是农民素质需要提升。发展绿色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具备优势的支柱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与质量,可以帮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但目前湖南的农民很多对绿色农业还不了解,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形式大多还处在一家一户签订合同阶段。不少农民没有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农业合作社等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产业化组织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

3.1提振消费者信心

绿色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品,就国际市场而言,到本世纪30年代,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将占食品销售总额的80%。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选择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为使消费者放心购买绿色食品,应当加强宣传,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首先就要消除消费者的购买顾虑。要消除购买顾虑,就应当加强认证,尤其要加强监管,严格保证绿色食品的真正“绿色”。其次,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从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帮助企业提高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益、适当降低绿色食品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绿色食品的消费信心将得到提振。也就是说A级的绿色食品应当批量化生产,提高技术,降低成本,让中高收入甚至更多的人可以消费。而AA级的有机食品可考虑走高端路线,满足高收入群体:目前,长沙的博野有机食品企业已在长沙开店5家,还有浏阳浩博有机公司也已在麦德龙超市,浏阳天野有机食品企业在大润发超市销售,这些有机食品的价格普遍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几倍,但市场前景看好。

3.2做好绿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

目前,湖南省对绿色食品的申报、生产和发展还缺少引导,应在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制订湖南省的绿色农业总体规划。可考虑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带。湖南省可根据现实条件和现有的绿色食品企业情况,分片区进行布局和管理,充分发挥不同片区的特有优势。比如长株潭地区因经济较为发达,消费绿色食品的人较多,可考虑以生产绿色蔬菜为主,环洞庭湖地区可考虑多发展水产品。绿色农业的基础是农产品生产基地。所以要集中抓好绿色稻米、绿色水果、绿色蔬菜、绿色油茶、绿色水产和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基地标准化水平;抓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质量管理。实施品牌名牌战略,引导湖南绿色农业向一个行业一个龙头,一类产品一个品牌的方向发展,即学习黑龙江整合五常大米、北大荒绿色食品一样整合品牌。

3.3加大投入

自第一家生态银行于1988年在德国成立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美国环保投资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德国、日本等为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对绿色产业的投融资实施优惠信贷政策。云南、江苏等省对获得绿色证书的产品奖励5到10万元;黑龙江、山东等省每年投入上亿元的资金用于发展绿色食品。2005年,湖南省仅投入100多万元扶持基金到绿色食品产业,而相邻的江西省投入了500万元,云南省投入了1500万元,江苏省的投入则高达5000万元。绿色农产品检测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不足,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湖南省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或引进特优品种,创出一批具有湖南特色、能够占领市场的名牌绿色农产品,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扶持龙头企业

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兴衰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扶持政策应倾向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食品企业,根据国际上发展绿色食品的经验,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从市场准入、财税、融资、检验等各个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好的外部条件。根据市场需求,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自身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并全程提供配套服务;农户应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企业则按合同进行采购、加工,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应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带动绿色农业走好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道路。另外,应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建设绿色农产品的“三资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进入蓬勃发展的发达国家绿色农产品市场。

3.5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

在合理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带的同时,政府还需要根据产业带分布情况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加工区,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创业,引进相关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以促进绿色食品加工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拉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韩国的农村工业园计划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工业的适当集聚,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共享问题,并且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服务和分工协作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提高了企业的规模效益。长沙的望城高科技食品工业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集约和带动效应。建议湖南省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建设1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加工区。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及运销业,把湖南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也就是说通过物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的产业群。

3.6提升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