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1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注重知识结果的传授,压抑了学生追求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素质的养成。因此以关注学生的“全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2001年秋季起,新《课标》在全国27个省市开始实验。这次课程改革不是在原有英语教学大纲上修修补补,而是要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由英语“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际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
三.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所受的是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人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接受”、“应试”是传统学习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讲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所以我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2.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例如,在预习高一新教材UNIT 6 《Good manners》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如
1.What are good table manners in the USA ?
2.What are good table manners in China ?
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table manners and American table manners.
并把这些问题作为小课题,让他们自行选题,查寻资料,充分酝酿,写出研究报告,从而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说明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新教材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有天文、历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说、传记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求知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地方,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也为渗透研究性学习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学成了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共同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 可见,教学应当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向前迈进。
4.利用现行教材,渗透研究性学习,深化教材内容.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有许多课文都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如Saving the earth(拯救地球);No Smoking(禁止抽烟);Feeding the world(世界粮食问题);Disability(残疾)等,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各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启发学生就课文中提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又能使教材内容学以致用,使知识转化为学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下面就以高二(上)Unit9 Saving the earth为例,谈一谈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家乡的污染(Pollution of Our Hometown)
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Step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世界某些地区的污染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家乡的污染”。Step2选择子课题--学生可选其中的任一子课题(1)家乡的河流污染(2)家乡的大气污染(3)家乡的噪音污染(4)家乡的土地资源破坏。Step3调查研究--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从污染状况、污染原因等方面去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摄影、摄像、检测、采访、网上查阅等手段,采集家乡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并就解决方法提出设想,用英语把它们写成书面形式。Step4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把制作的powerpoint向同学展现。Step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拍摄和收集到大量关于家乡被污染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寻找解决家乡污染问题的办法,为改善家乡环境尽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数学 评价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好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读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分子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3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
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础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更主要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本文就笔者平时教学实践,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上都比较模糊,一方面难以寻找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受学生的素质与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的制约。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前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
1.1 教师的角色――平等中的首席。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现实世界。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学生是在一种开放、主动的环境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j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扮演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2 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科教育。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及探索创新精神,重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不仅仅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还要通过转变学习方法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也不会与学科教育相矛盾,常常能自觉地加深拓宽对课题相关学科的课程的学习,更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本上促进了学科的学习。
2.研究性课程的选择与论证是关键。研究性学习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和研究,旨在唤醒学生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策划者与方向指引者,要在课题的引导与产生上下功夫。
2.1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适当时机,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课程。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寻找课程。教师要适当引导,从不同角度,针对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线索和方向,逐渐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如:
①我校结合高一课本上的“数学建模”内容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生活中带回不少问题,如“《周口晚报》经营盈利问题”、“商水县张庄镇财政收入的预测”、“个人所得税调查”、“分期付款方案的选择”等。通过实践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也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数学应用的价值。
②在习题教学中,改结论型问题为探索性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探索性、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使学生亲自感受了结论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③增加学生参与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④变难点教材为研究性学习教材,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参与研究过程的时空。
2.2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地完善课题。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课题,教师应尽可能以宽容与鼓励的态度进行评价、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课题。教师不断设疑,使课题研究逐渐深化,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极端走向合理。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现有的选题出发,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感受。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商水县张庄镇财政收入的预测”分析的途径、数据处理方法、存在问题、解决的办法等,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
2.3 做好发动工作,促进学生的群体协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究中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课题确定后,我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们分析课题的意义,告诉学生进行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不影响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数学学习,打消学生以及家长的顾虑,以吸引学生报名。在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案、计划,准备开题报告之前,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分配任务,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主动地参与研究,并在研究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不是有的包揽所有的研究工作,有的成员只是“跑龙套”。
3.研究的过程要不断优化、严格管理。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这是由该课程的特性所决定的,但不是说研究性学习不需要规范,过于随意难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
3.1 教师应指导有“度”。教师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指导,指导要有创意,加强针对性。不要包办代替,确保学生在课题中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示例
近年来,国家课程标准悄然挺进我们的视野,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已指出在中学课堂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和可持续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一出现就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制高点。
一、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在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师生解决问题、完成研究内容以及为解决问题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消除分科学习的诸多弊端。要解决研究性问题,须具有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依兴趣和爱好,利用所学知识去创造,通过各类探究方法,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统一的课程内容。大多数学习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这种综合性开放性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
2.参与性与自主性。从实践中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小组学习,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发展,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它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践者,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3.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成果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氛围。研究性学习的最大作用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学示例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为设置问题情境――自主参与探究――归纳拓展,交流评价――求异探新,发展思维。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Unit4 Section A为例加以简单说明:
1.设置问题情境。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演唱会录像快速进入一种好奇的境界。感兴趣后就会特别关注此话题,教师顺势提问:Do you like this singer?接着呈现一些本班同学小时候的照片提问:What did he/she use to be?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2.自主参与探究。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课堂的主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教师组织学生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充分发表看法。在讨论过程中不论对错,教师不打断课堂进程、鼓励发言。通过实践――反馈――实践,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提高实用英语的正确率。从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3.归纳拓展,交流评价。在第二个环节发言基础上,此环节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交流过程是语言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达成共识,构成新知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以竞赛形式记分。学生围绕What did he/she use to be?相互交流和填补信息,实现语言的再创造。
4.求异探新,发展思维。“求异探新,发展思维”是从各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思维。此环节是知识迁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跳出单一式习惯性思维束缚,进而收到脱陈布新的效果。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多样性。它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填补了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作为英语教师应顺应新要求,把研究性学习及早地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夏振伟.英语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探究[J].职教通讯,2010(2).
[2]文峰.英语辅导报初中教师版04-05学年第18期.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思考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离开了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传授间接经验时要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巩固、加深、丰富了课内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锻炼了学生观察、动手、思维、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百折不屈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增强了他们的科技意识,为将来进行生物学的更高层次的研究以及生物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深感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谈一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中一点思考和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开展,应紧密联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开拓视野。
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总是向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发展的,知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最底层的知识为梯,循序而上,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同样,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为根本,所选课题不宜偏难,否则学生“蹦起来都够不着”,三蹦两蹦,积极性没了,兴趣丢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应使学生蹦起来就够得着,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开展,应溶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
1.知识性
所选活动的课题要有一定知识容量,使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耐心的研究,能掌握相应技术,懂得一定的原理,对学生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强。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一)中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一个探究实验。我通过参考和分析人教版和苏教版两套教材,结合实验操作,将酵母菌细胞呼吸装置图经过研究学习进行了改进(图1),改进后的装置实验效果良好。
又比如: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如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书中对很多工程流程仅进行图示,中学没有条件进行实验,书本明确要求学生查看人教网生物栏目中各个专题的专家视频讲解以及查询相关网页。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奶牛和黄牛是一个种吗?牛胚胎性别DNA鉴定是如何进行的?胚胎工程还有哪些新进展?让同学带着问题通过网络去研究性学习。
2.趣味性
活动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不是枯燥无味。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应当具有调节作用。比如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研究中,对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统计、命名、分类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们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去控制变量。当然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以多种形式,使学生认为生物实验研究性学习有意思并产生兴趣。
3.实用性
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要密切联系实际活动,多选一些能够为实际生活服务的项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例如,果树的嫁接实验,我们一开始对接口的处理都是用塑料薄膜扎紧,等接穗成活后再解开塑料薄膜,这一环节既费时间,又污染环境。后来学生们经过研究发现,如果用干的香蒲浸泡后扎好接口,再用河泥糊上,接穗成活后香蒲自动烂掉了,这样接穗不仅成活率高,还解决了撤除塑料薄膜的费工费时问题,同时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这个经验后来在当地果农中得到了肯定和推广。
三、围绕考纲,切实做好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
通过实验说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这是课程标准中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这一节中的要求,考纲中要求学生能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设计。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先进行研究性学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实验要求(引题):
①设计实验:其中要使用“α-淀粉酶或唾液淀粉酶”,其余物品、材料等都可自选;
②将实验步骤具体化,形成文字提交,并在班级公告一周听取意见;
③将实验所需材料向教师简明申报,经教师许可,自行配制或寻找;
④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设计实验的具体操作验证,做好实验报告,并在班级公告。
1.下表是一小组探究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最适宜的温度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加碘液不变色的试管是2号,说明其中的淀粉被分解,由此可见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37℃。
2.下表是另一小组探究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最适宜的酸碱度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加碘液不变色的试管是1号,说明其中的淀粉被分解,由此可见,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最适宜的环境是中性环境。
另外几个小组学生设计的课题也各具特色:
设计一:《不同的盐溶液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设计二:《配制α-淀粉酶的最佳溶剂浓度探究》
设计三:《唾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探索》
设计四:《α-淀粉酶浓度催化速度差异探究》
设计五:《唾液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