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遗传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遗传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电视广告;创意;符号;传播
在传统广告市场中,虽然电视广告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不得不承认,作为电视广告“灵魂”的广告创意在运用上还有不足。一是大多数的广告创意还停留在强销的诉求方式上。二是不自然、做作的诉求方式同目标消费群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三是为追求原创性和冲击力而天马行空,把创意等同于“创异”。四是片面追求相关性,把影视广告做成产品说明书。五是多中心,以为功能点越多,越让消费者信服,越能体现产品优势。[1]如何改善电视广告中的广告创意?本文以姚晨代言的赶集网广告和杨幂代言的58同城广告为例,通过对比两则广告中创意符号的传播技巧,来为电视广告创意的运用提供建议。
语言符号运用的三大技巧
语言符号分为听觉语言符号和文字语言符号,这是广告传播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信息载体。那么如何在广告中使用这一符号呢?
第一,语言符号运用要明确广告诉求。
广告的“灵魂”虽是创意,其本质却在于让目标受众感知广告的诉求,即“卖点”。赶集网和58同城提供的都是一种生活信息服务,而如何让消费者形象地感知这种虚拟化的产品就变得尤为重要。“赶集啦!赶集网,找房子、找工作、找装修、找宠物、找保姆、找搬家,买卖二手货。赶集网,啥都有!”在赶集网的广告中,姚晨通过报菜名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展现了产品的功能诉求。而在58同城的广告中,“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58同城!不用中介租房子,不用花钱招人才,58同城。一折吃喝玩乐,闲置物品能换钱,一个神奇的网站”,它也通过语言符号的运用将各种物质承诺直白、坦率地传递给消费者。用符号学的方法来分析,这种广告策略实质上是能指与所指的直接对应。关于能指与所指,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能指是符号的形象,是纸上的记号和空气里的声音,可以由我们的感官感知。所指则是符号指涉的心理上的概念。”[2]
但在日趋饱和的市场中,符号产品还必须运用符号区分和识别的功能,才能脱颖而出。比如赶集网的产品诉求正如其所说的“赶集网,啥都有”,强调商品及服务的全面性;而58同城则利用受众的求廉动机,在其听觉符号中透露与价格有关的信息,如“不用中介”、“不用花钱”、“低至一折”等,侧重的是产品服务的低成本。
第二,语言符号要从整体上把握好关联性。
首先是广告口号与广告文案的关联性。美国W・伯恩巴克认为好广告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关联性(relevance)、原创性(originality)、震撼性(impact)。在赶集网的广告中,前面的“找房子、找工作、找装修、找宠物、找保姆、找搬家,买卖二手货”等叙述与广告口号“赶集网,啥都有”相互印证。而58同城的广告文案虽然也是对“一个神奇的网站”的印证,但在电视广告这种线性的传播上,若脱离前面的广告文案,那么“一个神奇的网站”这个口号就显得有些模糊。
其次是文字符号与听觉符号的关联性。听觉符号是最富有情感的符号,它靠刺激受众的听觉器官起作用。在地铁、公交车上,目标用户不看画面,也能辨别出赶集网广告中姚晨那句标志性的“赶集啦”。然后姚晨采用报菜名的方式将产品功能一一道来,让人们在笑声中放松了对商业广告的警惕和排斥,不自觉地增强了对产品的认同感。
但若是仅仅通过听觉语言诉诸受众,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赶集网广告是在公交车、地铁这种受众多、场面嘈杂的场景中传播,姚晨说得又快,短时间内受众很难听清内容,这时候文字符号就解决了这一难题,随着广告画面中相应文字的出现,这种同时诉诸受众听觉和视觉的语言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产品功能。
第三,语言符号的运用要注意对品牌的塑造。
广告创意中语言符号本来就是承载信息的工具。通过对产品的介绍,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受众,受众由此通过广告对品牌形成直观的认识。赶集网对品牌的塑造比较匮乏,虽然受众对广告内容记忆深刻,但通过语言符号提及品牌的次数比较少,受众仅仅是看到姚晨骑着一头驴,这在品牌识别上产生了一个模糊地带。这也造成了后期百姓网注册了“赶驴网”的域名,不仅网站标志与赶集网类似,还提出与“赶集网,啥都有”类似的“赶驴网,啥没有”的口号。而58同城则比较重视对品牌的塑造,品牌名称一直出现在广告的右上角。由此可见58同城虽然在广告创意上乏善可陈,但在促成受众对其品牌的记忆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比较
非语言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音响和音乐符号,即诉之于人的听觉的非口头语言符号;一种是图形图像这种诉之于人的视觉的非文字符号,主要靠线条、色彩、形状、姿态、影像动画来展现。[3]
第一,音响和音乐符号要注意对广告主题的烘托。
电视广告中音响和音乐符号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对广告主题和创意的理解,或抒情,或描绘,或喜气,或纯粹烘托气氛。但是一定不能过于艺术化地炫耀,和声不能太浓重,主要目的是要让消费者更好地记住产品。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是赶集网的背景音乐。这首具有符号意义的童谣很容易将人们带入一个虚拟的集贸市场中,烘托并强调出“赶集”的感念,从而有效地增强广告记忆点。并且《小毛驴》中的歌词“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与其产品赶集网有一定的契合点。最后那声标志性的驴叫,更是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58同城广告更多是运用音效,不同场景中片段式的音效的运用,让受众感觉到了神奇的“穿越”手法。
由此可见,广告创意中音响和音乐符号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地传达商品信息,并以此激发观众的好感,从而唤起人们对广告主题的认同,并产生购买行为。
第二,运用名人符号,引起大众在心理层面的消费共鸣。
广告创意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名人符号的运用。通过挪用大众对某类人、物的较为普遍一致的看法,使广告与大众心理拉近了距离。对于赶集网、58同城这种虚拟产品来说,利用名人符号建立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尤为重要。赶集网聘请姚晨作为其品牌代言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影视明星加上“微博女王”的称号,使得姚晨的知名度与赶集网想要强调的行业领先地位相匹配。其次,姚晨作为一个介乎草根和明星之间的名人,本身具有很强的亲民性。
广告的一个独特叙事逻辑就是它把广告角色抹去社会文化背景而成为某类人甚至大众的象征符号,从而把广告角色之“我”等同于广告受众之“我们”及其理想状态中之“我们”[4]。此时,名人符号更是一种象征符号。赶集网选用姚晨这个符号,其所带来的关注度是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赶集网2011年2月2日开始播放这则广告时,其在百度指数上的用户关注度仅为23977,而当广告投放结束时,数值已经涨到了135434,3月14日更是达到219166。[5]
紧随其后的58同城选择了有“穿越剧女王”之称的杨幂,这与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口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在代言人的选择上,两个网站都把代言人的形象与自身的定位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第三,多个代言人符号的交互运用,可降低单一代言人的品牌稀释风险。
虽然名人符号可以把本身的知名度转移到产品上,但在与产品特色契合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名人符号意指上的多功能性。符号的意指就是符号能指及所指的关系。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纯粹是一种任意的关系。“所指”可以有无数的“能指”,“能指”也可以有无数的“所指”。
在赶集网的广告中,虽然姚晨能够实现品牌的有效曝光,但姚晨的形象并不具有唯一指向性。姚晨不仅代言了VISA卡、中国联通、乐源果粒橙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她还是众多互联网企业的目标,先后代言了淘宝网、智联招聘等明星企业,“一对多”的代言直接导致明星的营销价值被大大稀释,使得品牌的形象变得模糊。考虑到姚晨品牌价值稀释的风险,赶集网在邀请姚晨代言后,还加入了一个“点睛”的符号――毛驴。姚晨、毛驴的组合使用,可以看做“赶集网”这一“所指”的两个“能指”,以此符号的意义准确嫁接到了产品上,从而树立了清晰的品牌形象。此外,赶集网这一选择也印证了广告作品中常用的“3B原则”:美女(beauty)、动物(beast)、婴儿(baby)。
第四,符号组合应简单明了,不应混淆视听。
赶集网的广告画面一直围绕着姚晨和小毛驴展开,中心集中,再配上童谣《小毛驴》,不仅气氛烘托得比较好,还创造出一种富于情趣的文化语境,受众在接受广告时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联想和审美共鸣,达到促进销售和传播文化的目的。相反,58同城在广告画面的表现上却不如人意。短短15秒里,6个场景交替出现,杨幂变装5次,这种过于穿越的剧情与凌乱的场面,淹没了广告主题,受众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
广告创意的传播效果分析
广告创意各元素的合理使用很重要,但广告创意在媒体上的频率、时机等传播模式也很重要。赶集网的广告选择了“高密度、高额度、高频次”的传播模式,一方面其广告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这段时间内,其他互联网的广告投放相对较少,因此赶集网广告的收视率会更高,观众能频繁地看到赶集网的广告。另一方面,赶集网还通过地铁电视、公交车电视媒体对目标人群进行追踪式的信息轰炸。Alexa数据显示,赶集网广告投放后用户对赶集网的搜索量增加了400%,并持续数周进入百度风云榜全国前25名,Alexa世界排名332名,用户在赶集网的人均浏览页面数量也从9增长到了12。
而运用模式与竞争对手相似的58同城却由于其广告创意的不如人意,引起了受众强烈反应,差点成了第二个“恒源祥”。最后58同城CEO姚劲波不得不通过微博向受众道歉,承认该广告因播放频次过高造成了对消费者的困扰。
结 语
广告创意作为电视广告表现中的“灵魂”,创意符号的准确选择与运用确实很重要。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明确产品诉求,各语言符号在整体上如何把握好关联性,怎样加强对品牌的塑造,如何选择代言人符号,各种符号之间如何巧妙搭配,从而不至于混淆视听等,这些都是广告创意在符号选择上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对比为广告创意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广告创意在制作和传播中怎样契合受众心理,广告创意怎样塑造品牌等,这些在今后研究中都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印平.电视广告创作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82-84.
[2]陈文举.罗兰・巴尔特的传播符号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李名亮.广告传播学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08-113.
[4]王洁.巴特式神话与广告文化力量[J].当代传播,2004(2).
[5]王琳.“赶驴”广告“赶”下赶集网三高管?[EB/OL].http://www.
022net.com/2011/3-21/465325312459497.html.
遗传学重点范文2
在我国,传媒教育中的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之名产生于上世纪末。其实,就学科内涵而言,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就已经进入高等学校课堂,只不过彼时名称略显低调,分散并存。及至上世纪末,广播电视艺术学之名,作为文学门类下属一级学科艺术学所辖二级学科,被研究生教育专用后而变得清晰爽朗起来。到了近年,由于艺术学升级为门类,戏剧与影视学被拥戴出场矗立为一级学科。在新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下,因其先天及事实上构成领地多样且独立特征明显,故而学界一般只强调方向,不刻意分设二级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便出现了作为方向而非二级学科之名存在的趋势,广播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甚至进一步被边缘化陷入鲜为人所关注的窘境,电视艺术则颜值不减一如既往地引人相顾。
如今,由于互联网传播技术所蓄能量难以预测地爆发,受其威力震撼,中国大众传媒业传播方式及格局发生动荡,广播电视业全媒体融合式发展成为新常态。这样,广播电视艺术学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学科名义与之呼应、伴其行走,乃至最终落地有痕地解决学界、业界需求,便成为或重新成为一个值得寻味的问题。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身份的去与留
2011年,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改革,新修订出台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有关文件指出,新目录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目录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新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艺术学门类下设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同时出台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列有艺术专业硕士(教育部艺术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广播电视列为其中领域之一)。
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不同,1997年广播电视艺术学与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并列为文学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2011年只字未提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身份。
2011年较之于1997年的变化,原因不在于传统广播电视业的变革所带来的外力影响,主要是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脱离出来转换角色与其他12个科学门类(包括文学门类在内)并列,成为艺术门类,是艺术大发展的内力驱动。而1997年的成因,不能不说与当时广播电视业朝阳般发展态势有关,尤其是电视艺术。经过30年 左右时间的磨砺,我国电视剧生产能力业已成熟,最具电视艺术特征的电视连续剧产量与质量颇为可观;纪录片创作观念与国际接轨,佳品不断;综艺节目百花争艳,节奏频繁地把娱乐掀向等,电视艺术与广播艺术联袂生成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身份恰逢其时。
历经十余年,艺术在发展,传媒在发展,学科也在发展。不提二级学科,更不论三级学科,只说一级学科。一方面,的确给广播电视艺术是否确立或如何确立新的学科地位留出了回旋或思忖余地;另一方面,不提二级学科,可设若干方向,意外或意料之中地也给了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更科学的自主把握办学的灵活空间。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之名得以生成、确立有其历史背景规定下特有内涵及合理性。当传媒技术发展迅猛跨跃到高科技、高智能时代,当互联网思维下的广播电视艺术已是变化多端的情况下,继续将广播电视艺术作为一体赋予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之名确有失当之嫌。毕竟与历史悠久的艺术形态相比,历史短暂的广播电视艺术还处于变动过程之中,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相比,受技术创新牵制更为强烈。如果执意在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下设立二级学科,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当同属二级学科。因此,审时度势做出判断,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确立新的符合现实实际的身份十分必要。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构造的分解与重组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构成的。在一个学科内,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构跨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可以方向论,本科生培养可以专业论。学科划分与方向归属相关,也与专业设置关联。
目前,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来说,重新明确其二级学科身份几无必要;对于戏剧与影视学来说,因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介入导致戏剧与影视艺术形态变化,重新划分二级学科亦恐时机欠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学科领域分支特点梳理出学科方向。戏剧与影视学,至少包括戏剧戏曲、电影与电视三大分支,每一分支均可划分若干方向。电视艺术,分出电视剧方向、纪录片学科方向等当无争议,设立微电影方向、网络剧方向等与新兴媒体融合密切的学科方向也合情理。广播艺术主要是语言艺术,广播朗诵、广播评书、广播剧乃至网络广播艺术等纯语言艺术,也可充满自信地在戏剧与影视艺术类下作为分支设立方向。没有广播电视学学科之名辖控,学科方向也许更灵活、更具体、更便于切实操作。
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有关文件指出,新目录和新规定的印发实施,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目录中,艺术学门下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包括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特设专业为影视摄影与制作。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下包括戏剧学、表演、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2012设置与 1998设置比较来看,专业多少、名称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专业设置的学科指向,虽有交叉,却也易解。 研究生学科教育设方向给予人才培养以更多的自主权,本科生专业教育设方向教育部近来却明确标出撤销期限,这是值得我们关注思考的。学科、专业划分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广播电视业变革,无论技术变革、观念变革、体制变革、内容变革等都会影响到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划分不失时机,专业设置不失实际,这样,人才培养才会依据可靠。
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科研的作为与期待
当学科清晰、专业明了后,大众传媒业新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艺术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如何作为需要探讨。
学科划分,专业设置,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来说,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以及人员自身具备哪些能力需要追问。构成上,学界专职教师是基本骨干,业界兼职教师是同盟力量,学界、业界理应协同合作。能力上,理想地说,教师个体或整体均需具备广播电视艺术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设备操作能力。
人才培养,对本科生培养来说,要求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双修,脑手并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要求经典学术著作精读,重点艺术作品精解,科学精神、艺术思维并举;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来说,要求既讲理论挖掘,也看实际创新,双效并重。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培养者都要树立目标、明确定位、强调特色,都要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计划,都要针对学生自身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教育亦即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对广播电视艺术来说,老问题、新问题都是需要正视、审视的问题。
关于渠道研究。现代大众传媒业发展到当下,由于无法抵御互联网的吸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发生遽变。除了继续以固有的形式在原始的载体轨道独自存在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又在外星般的互联网上觅得了生存空间,以所谓全媒体的姿态亮相、跨媒体的形式出场。广播电视艺术在新的传播渠道上也多有变化。有变化就要去研究。对广播电视艺术传播渠道的变化来说,大量新的课题业已产生,而我们的回应还显得气力不足。
关于内容研究。对于和广播电视艺术属性一致的音频、视频艺术内容海量传播来说,其内容的意义如何,如何避免造成受众艺术错觉,网络媒体该做加法还是减法。如何强化企业伦理意识,优化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在内的媒介生态环境,让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以养眼养心养脑的成分进入日常生活,引领人们进行点赞式审美体验、文化思考等,需要对作品内容不断批评指正。
关于作者研究。互联网的链接,使得广播电视艺术低下身段,把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并置其中,问题是无论业余还是专业,艺术品味意识、艺术格调追求如何生成。新媒体之上,艺术家领地的边界模糊了,艺术家何在,艺术家的空间几何,谁是艺术家,传统艺术家怎样以新力量的姿态进入其中且不吝时间去深度表达,我们如何成为作者并且是一个可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作者?是的,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关于受众研究。网络媒体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广播电视艺术在其承载下而特别引人关注。在中国,上网人口激增,互联网媒体使用权重不断加大,互联网绑架了人们的生活并非言过其实。是享受互联网传播艺术之利,还是接受互联网诱惑之害?新兴媒体作用下的艺术欣赏方式与传统媒体作用下的艺术欣赏方式大不相同。互联网艺术传播如何实现技术上的功能控制和内容上的价值弘扬,并藉此提高国民素质,提升中华民族文明水平,亟待研究。
遗传学重点范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电视宣传;教学作用
电视宣传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在当今社会对于外语教学,思想理念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意义非同凡响。就目前为止,我国电视在对外汉文化宣传中已经有十几年的经历,为汉语的对外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外推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电视传媒应当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这一问题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起来。本文意在通过介绍电视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其现存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关意见,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电视宣传教学起一定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电视宣传包括:1、自1998年开始,由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联合组织编制的一系列以《中国全景》(chinapanorama)为代表的专门针对海外的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大型电视系列教材。2、各类汉语学习节目,或双语教学模式下的汉语学习节目,如面向全球的汉语教学栏目《快乐学汉语》。3、在汉语教学课堂上作为范例使用的经典规范的汉语影视作品。
一、电视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目前伴随着卫星通讯的发展,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经能够覆盖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达到了98%,而电视宣传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那么,电视宣传对外汉语的学习功能的加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积极作用呢?
1、 利用电视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使简单枯燥的汉语言学习变得丰富而有意义。语言种类虽无优劣之别,却有难易之分。汉语有着与外语不同的发音规则,汉字又是与多数外语文字所属的表音文字不同的表意文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单从书本字面上学习汉字,是晦涩难懂的,他们区分不清楚汉字的形和义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更记不住汉字那么多的偏旁部首,又谈何熟悉的运用成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呢?但电视教学能够形象地为汉语教学提供视频资料,使图像视觉,文字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增加了汉语学习的趣味性,让汉语学习者们耳目一新,增加对汉字的了解和热爱,更好地学习汉语。而《大宅门》等范例影视作品也让学习者对“牙龈咬肥肉――肥(谁)也别说肥(谁)”等包含谐音双关修辞的歇后语如何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传播。语言从属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才能更好的学习汉语。例如,《全景中国》通过视频对中国从古至今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旅游、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化背景,其内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87版《红楼梦》则使书本中的利益文化跃然于学习者眼前,让学习者能更充分的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礼仪和文化。
3、 推动中国式思维理念的传播。一种民族的思维理念和其语言的学习密不可分。利用电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孝敬老人、爱国敬业等精华价值观念,对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学习语言,意义深远。
二、电视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1、电视宣传选材的不适当:利用电视教学,必须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在语词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阶段,应当选择制作严谨、语言难度低、语速适中、编排有一定科学性且配有解说词的电视素材;而在语言应用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阶段,应选择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带有大众普遍性的电视场素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在文化知识研究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阶段,则应当选择具有广泛历史、政治、艺术和民族风俗的电视素材。让初学者过早的接触87版《红楼梦》,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效果,还会损伤初学者的信心,而流行的《甄执》等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历史现实,不能因为其受众多而盲目作为选材。
2、教学模式运用的灵活性:单纯的观看影视宣传作品和教师讲解并不能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国内外学者因观察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应避免以单一教学模式包打天下,向多样化灵活运用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实际等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方法调整,以体现对课程特点的主动适应,例如引入情景模仿,经典片段背诵和有影视作品和文字版本对比等教学模式
三、针对如上问题给出相关意见
1, 对外汉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专业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学会自觉弘扬主流文化,中东宣传精华文化,对电视宣传选材严加甄别。
遗传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点突变;聚合酶;遗传性地中海贫血病;基因突变筛查
中图分类号:Q3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7)04-0295-06
β地中海贫血病(β地贫)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的构成血红蛋白HbA(α2β2)的卢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造成α与β肽链合成失衡所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胎儿同时接受来自父母的两个β地贫基因,则为突变纯合子,绝大多数表现为重型β地贫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这些病人往往幼年夭折或靠输血维持生命,通过基因检测预防地贫患儿的出生是控制该遗传病的可行方法。
β-地贫基因常以点突变最为常见,β珠蛋白基因的CDl7(AT)点突变是最早报道的与β地贫疾病相关的点突变之一,β地贫基因突变的传统检测方法是以凝胶电泳为基础的方法。操作繁琐复杂,费时长,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斑点杂交技术,该方法准确性高,但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繁琐的分子杂交技术:Pun等报道了一种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基因分型新技术,无需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但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仪器昂贵,实验周期长;新发展起来的实时荧光PCR技术已用于遗传性血色病HFE基因点突变检测,操作简便,但探针的设计难度和检测仪器成本较高,限制其广泛应用,
利用双链结合染料嵌入双链DNA发出荧光的原理,我们建立了一种在常温下实时检测聚合酶活性的简便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基于聚合酶延伸技术和双链特异性嵌入染料特性,发展了一种快速简便的点突变实时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染料的嵌入和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点突变检测,不需昂贵仪器,也不需复杂的凝胶电泳操作和标记等过程,操作方便、简单,利用该方法,对β地贫疾病相关的CD17突变进行了检测,该方法为基因点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快速简捷的有效方法,为药物筛选、疾病防治和单倍型计划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思路。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试剂:引物及寡核苷酸由大连宝生物公司(Takara)合成,序列见表1.Klenow Fragment(exo-)聚合酶(KF-酶,Fermentas),SYBR Green I(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TakaRa Ex taq酶(Takara),dNTP Mixture(Takara),Tris(Sigma),二硫苏糖DTT(Bebco),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实验所用水均为过滤除菌的高纯水,实验器皿均经过高温灭菌,仪器:美国Perkin Elmer LS-55荧光分光光度计,美国Amersham恒温水浴,ABI公司Ce-neAmPTM PCR System 2700。
1.2 实验方法
1.2.1 荧光测定
本研究选用双链特异性结合染料SYBRGreen I,荧光强度的测定用497 nm光激发,在520nm处检测,仪器的入射狭缝与发射狭缝都设为2.5nm,样品除特别指出均在37℃恒温10min荧光值稳定后测定,样品溶液终体积均为200μL。
1.2.2 点突变检测
配制底液1(100nmol/L引物N3,50mmol/LTris-HCl(pH 8.0),5mmol/L MgCl2,1mmol/LDTr.50 μmol/L dNTP Mixture,1×SYBR GreenI),分别在底液1中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N1、N2和终浓度为50nmol/L的N1/N2,配制成A、B、C 3种样液,配制底液2(100nmol/L引物N4,50mmol/LTris-HCl(pH 8.0),5mmol/LMgCl2,1mmo|/L DTF,50μmol/L dNTP Mixture(相同比例),1×SYBR GreenI),分别在底液2中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 N1、100nmol/L的N2和终浓度为50nmol/L的N1/N2,配制成D,E,F3种样液。荧光强度稳定后分别加入2.5U KF-酶,连续监测荧光强度的变化。
1.2.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利用传统电泳方法验证点突变检测结果。样液A、B、C分别在95℃变性5min,然后在O℃骤冷5s,用含7%尿素的2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银染分析。
1.2.4 温度对检测的影响
分别在25、30、34、37、42、47℃向样液A中加入2.5U KF-酶,监测荧光强度变化,以聚合反应1000s时的荧光信号值与未加聚合酶的荧光本底的比值(S/B)为考察标准,考察温度对检测体系的影响。
1.2.5 金属离子对检测的影响
考察M2+、Ca2+、K+、Na+4种金属离子对聚合酶聚合的影响,调整样液A中MgCl2的浓度,考察Mg2+的影响;在样液A中分别加入CaCl2、KCI、NaCl溶液调整到不同浓度,参考文献[11]计算反应初速度,考察离子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1.2.6 地中海贫血遗传病点突变样品的制备以及检测
我们对地中海贫血遗传病的一种CDl7(AT)点突变进行检测,10份样本(3份突变纯合子和3份杂合子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室,4份正常人样本来自本实验室),样品的基因组总DNA按标准DNA提取技术从病人和正常人的外周血的白细胞中提取,引物(表1)按Primer 5.0设计,PCR体系(50νL)含有:0.5U的TakaRa Extaq酶,0.2mmol/L dNTP Mixture,1×PCR缓冲液,800nmol/L N6,10nmol/L N7及50ng总DNA,PCR反应程序如下:94℃变性5min,然后按94T变性30s,57℃退火35s,72℃延伸30s,循环40次,标准凝胶电泳法纯化PCR产物并检测OD值,在底液3(100nmol/L引物N5,50mmol/L Tris-HCl(pH 8.0),5mmol/L MgCl2,1mmol/LDTT,50μmol/L dNTP Mixture,1×的SYBR Green
I)中进行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见图1,设计特定等位基因引物,其3′末端终止于模板的突变(多态性)碱基位点,当模板与引物完全匹配时,引物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形成双链,双链特异性染料插入新生的双链区域,荧光强度增强,而当模板与引物3′末端不匹配时,引物不能有效进行延伸反应,没有荧光信号的变化。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点突变检测。
2.2 点突变检测方法
根据文献[13~15],我们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模拟地中海贫血遗传病CD17点突变靶序列(表1),N1和N2分别代表点突变的两种纯合子基因型。50%的N1/N2的混合样品模拟杂合子基因型,图2是利用特定等位基因引物进行点突变检测的结果,引物N3的3′末端终止于突变碱基位点,并与N1纯合子完全匹配,在聚合酶作用下,互补的dNTP逐个被加到引物3′-OH末端形成双链结构,染料SYBR Green I嵌入双链产生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信号逐渐增强(曲线1);当模板是N2纯合子时,引物N3的3′端与其不匹配,不能有效发生聚合延伸反应,没有明显的荧光信号增加(曲线3);当模板是杂合子型时,荧光信号也有显著的上升(曲线2),但是其荧光增长速度明显小于曲线1,通过荧光的变化,3种基因型得以有效区分,为了更好的进行点突变检测,我们还利用与N2纯合子完全匹配的引物N4来进行检测,当模板是N1时,加入聚合酶,由于引物N4的3,端与其不匹配,荧光信号没有明显变化;当模板是N2时,随着DNA聚合酶的加入,荧光信号迅速增强,当模板是杂合子型时,荧光也有增强,但是增长程度小于完全匹配的模板N2,这个检测结果与使用N3引物检测时相同(图未显示)。
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我们用传统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点突变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图3中泳道1~3分别为N1、N2和N3的条带;泳道4~6分别是样液A~C的反应样液,我们发现,泳道4中(样液A),由于引物N3以N1为模板进行聚合反应,引物N1带消失,而在模板N1带的上方出现了一条聚合产物带(为了区分聚合反应生成的产物和原有的模板,设计的引物5′端相对模板N1多出2个碱基“AG”,因此条带4的模板上方的新带为聚合产物);泳道5(样液B)由于不能发生有效的聚合反应,模板N2与引物N3带继续存在:泳道6是样液C的反应液,可见引物带、模板与聚合产物带,但是聚合产物带与泳道4相比,亮度减弱,说明聚合反应产物较泳道4少,以上电泳结果与荧光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此荧光分析方法是一种可靠、准确的基因分型方法。
2.4 温度对检测的影响
调整恒温水浴使温度分别控制在25、30、34、37、42、47℃,向样液A中加入聚合酶,监测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荧光信号与未加聚合酶的荧光本底的比值(S/B)升高,但是当温度超过37℃时,S/B值下降,因此点突变检测时选择37℃作为检测温度。
2.5 金属离子对检测的影响
点突变检测是基于聚合酶延伸反应进行的。聚合酶的聚合效率对该方法信号的产生及灵敏度有重要影响,我们分别考察了几种重要金属离子(Mg2+,Ca2+、K+、Na+)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当M广不存在时,不能发生聚合反应,随着Mg2~浓度的增加,反应初速度增加,当Mg2+浓度达到10~15mmol/L时,反应初速度最大,当其浓度继续增加时,对聚合酶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这说明了Mg2+作为聚合酶的激活剂在反应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低浓度的Ca2+(小于20mmol/L)对聚合酶的活性影响不大,当Ca2+浓度大于30 mmol/L。对反应速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K+和Na+的存在均对聚合酶活性有抑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对聚合酶活性的抑制越大,当K,和Na+浓度高于100mmol/L时,聚合反应基本上被抑制。
2.6 地中海贫血病点突变的基因分型
地中海贫血是遗传性血液病,我们对其一种CDl7点突变类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未加聚合酶时,3种基因型样品的荧光信号相似,但是加入聚合酶后,3种基因型之间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与引物(N5)完全匹配的突变纯合子加入聚合酶后,荧光信号剧烈上升(曲线1);野生型纯合子加入聚合酶后,荧光信号没有明显变化(曲线3);而杂合子加入聚合酶后,荧光信号也有较大增长。但荧光比突变纯合子明显低(曲线2),通过染料分子的加入和荧光信号的观察,方便、快速、准确的将CDl7(AT)点突变区别鉴定。
3 结论
遗传学重点范文5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遗传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学科之一。它也是生物科学中一门最具活力,发展最迅速的理论科学,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应用科学,对探索生命起源和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遗传学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末,由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结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它是基于分子生物学与多种学科交叉,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相关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近20年,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不断拓进,生物信息学作为跨越和融合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核心领域和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专业应运而生。国内单独设立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少,且普遍较晚。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两个学科之间关系密切。有国内学者利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web of science,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8种权威生物信息学期刊2001年至2010年于2011年1月15日之前上传至wed of science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及分析。对施引文献按跨学科强度排列的结果显示,遗传学及基因与生物信息学跨学科文章发表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说明,生物信息学与遗传学直接的跨学科研究较多,二者交叉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遗传学》课程十分必要。
二、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不同专业的《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是,学科拓展深化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随着遗传学研究范畴的不断拓展,新的学科分支相继涌现,信息量逐步扩增,待教授内容逐渐增加且显得零散。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更多新的选修课、实验课被引入,遗传学理论课时被压缩,课时减少与内容增多的矛盾日益突显。二是,遗传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组织易重复。学科交叉为科研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在教学工作中学科渗透也造成教学内容重叠,基础和关紧技术重复教学的问题。例如,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与生物信息学关系最为紧密,它包括的遗传物质的本质,基因的调控,基因重组等内容也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课程中作为讲授重点。如何利用有限的理论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思考。
与此同时,生物信息学作为比较新的本科专业,开设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比较突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开始全面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关程学习。在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缺乏概念,学生达不到共鸣,这也是生物信息学专业低年级学生面临的通病。遗传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讲授,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而言本来就陌生,而且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独立讲授,二者貌似是两条平行线,怎样相交碰撞出火花,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结合,必须由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引导。传统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注重以杂交分析为主的经典遗传学理论的讲解,很大篇幅集中在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以及连锁和互换定律)的教授上。遗传学课程教学重点集中在经典遗传学定律,经典案例跟不上学科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被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知。
综上,由于学科本身发展迅速,涵盖知识范围越来越广,课时压缩等原因,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产生“内容太发散”“课时进程快”“知识跨越大”等认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能造成,内容广泛且繁杂“抽象且深奥”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觉得难或者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不同专业《遗传学》课程教学应在知识体系、内容侧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各专业间有所区分。特别是生物信息学这种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如何实施该专业本科生遗传学的教学,以达到即符合本科教学难易程度的要求,又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同时能符合生物信息学学科自身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将结合资深授课教师经验及笔者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遗传学》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三、教学过程中的探讨与实践
1.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关注专业需求
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遗传学相关知识是需要讲授的重点。传统遗传学课程教学将重点内容集中于经典遗传学定律及其相关知识的讲授,其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打牢遗传学知识基础,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包含遗传学重要分支的最新知识,无法与当前的研究热点联系起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随着国际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遗传学的知识体系。为了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国内许多高校对遗传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在经典遗传学教学的基础上,纷纷加入了分子和群体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专业研究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遗传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借鉴了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涵盖了“经典”“分子”和“群体”三类主体遗传学内容。在现实教学中,受遗传学课时限制,对所有遗传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必要的删减,既把握三种遗传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好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衔接,同时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突出教学重点,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结构清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2)生物信息学专业遗传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以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的主干。因此,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交叉或重叠无法避免。同中求异,突出遗传学的特色,是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遗传物质的本质、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遗传调控等章节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容重复较多,可以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淡化这些内容的分子结构和生化过程的讲解。例如,结合孟德尔定律和摩尔根定律案例,着重从染色体和基因角度切入,增强遗传学色彩,同时对其他课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结合生物信息学,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前沿性
在处理好学科衔接之后,还需要关注的就是内容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想了解的莫过于,这门课程与我的专业有什么联系?因此,在讲授内容中加入生物信息学手段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新成果既体现前沿性,又能提高遗传学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对于现阶段比较热点且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应用性强的问题,要在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后,进行一定拓展。例如,在讲授基因定位和遗传图绘制时,引入用EST进行基因定位及遗传图谱绘制等内容;在讲到遗传家谱时,引入通过对患病群体或家系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小家系孟德尔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进行鉴别和定位的例子。通过引入生物信息学教学例子,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最新进展,激发对后续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遗传学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强,不易理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等,将传统抽象、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具体、生动的参与式教学,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1)多媒体教学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模式。多媒体通过实时可交互的多维动画及图像展示,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展示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容积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枯燥晦涩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比如Holliday模型是分子水平上关于遗传重组机制的重要模型,很好解释了基因转变现象。在讲到Holliday模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单链交换重接及分支移动后的Holliday交叉旋转180度形成Holliday异构体的过程,采用了动画、图片、电子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空间旋转互换的过程,以及基因转变产生的原因等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反响较好。此外,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便于学生拆解枯燥内容。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开放课堂、增强互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着眼于达成课程教学目的,编写和准备基于一定事实且具有一定场景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将从外部学习的知识吸收转化内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是“教”与“学”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使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教”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启发学生如何去思考,对学生针对案例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进行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学”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考和创造,通过与他人而不仅仅是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知识内化在符合实际又富于想象的故事情景中,使得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会如何用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特定原理和概念内涵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先以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兴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深化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于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举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考虑案例产生的时间、背景和条件,要贴近生活,耳熟能详,与时俱进。在处理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合适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性。教师不能一味平铺直叙的讲案例,还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以往课程中,往往针对经典类型习题进行讲解,参考“标准答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思想禁锢,学科交融性不够。特别是对于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习题课或者讨论课,没有实用效果。习题课及讨论课应注重实用性,关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与融合,设置开放性答案,突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即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专题自学,规定材料与学生自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展研讨,充分体现学生观点。同时,教师只起到点评引导作用,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研创新意识。教师如何正确引导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明确课程在相关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中适合研讨的内容,并将研究与讨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选择题目时,要考虑专业相关程度及考虑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难度适宜。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遗传学的教学,以孟德尔定律为基础,分析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传递、保存及变化,课程脉络更加清晰,通过案例教学的等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并有利于与后续课程连接,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需求与传统生物专业有差异,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这给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同时,在期末考核时,由于讲授侧重点不同,考试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在师资允许的前提下,引入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学侧重点突出。后续课程如果设置分子遗传学,将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李巨超,李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遗传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6.
[2]巴恩斯.遗传学工作者的生物信息学[M].丁卫,李慎涛,廖晓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3]皮妍,林娟,侯嵘,等.国内高校遗传学教材发展研究[J].遗传,2009,31(1):109-112.
[4]武妍,胡德华.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37-141.
遗传学重点范文6
1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①各农业院校中各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均大同小异,将“验证遗传学基础理论”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染色体操作实验以及经典的遗传学验证性实验为主,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内容相对较少;②学生基本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实验时目的不明确,单纯为做实验而做验,对实验的全局设计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统训练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环节;④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⑤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学效果;⑥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需要。
2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措施
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途径见图1。
2.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与整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原先设置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3大类[8-9],针对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先从实验内容上建立一个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2.1.1精选基础性实验。基础性遗传学实验是综合性及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它的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基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离心、电泳、显微观察、细胞和组织培养等[10-11],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主要选择以下几个实验,如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有丝分裂制片、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诱导和观察、染色体显带处理及核型分析等验证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2.1.2开好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也称为复合型实验,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14]。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去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奠定基础。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以模式生物性状遗传分析实验(如将果蝇的培养、性别的鉴定、唾腺染色体的制片和观察、杂交实验、性状的遗传分析等综合成一个系统的大实验)为主,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专业补充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如基因功能的遗传分析(细菌的局限性转导、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等内容。
2.1.3精心组织研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研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最主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它是指独立于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7]。遗传学研究设计性实验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实验技能的综合性,使实验内容、过程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遗传学研究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地对实验结果的追求引导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在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分组,每组3~4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实验室条件选择题目(或指导教师拟定几个指导性题目供选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将实验中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要求用简洁、准确的专业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高度概括实验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如生物进化遗传分析、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生物亲缘关系遗传分析等。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2.2.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手段像遗传学理论课程教学一样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积极拓展课堂实验教学的有限空间,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嘴巴”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13-14]。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5-16]。
2.2.2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采用不同的模式[17-18],根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3类实验不同的实验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①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采取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查阅整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实验现场授课指导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③研究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创新,对于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研究式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
2.3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在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空间内完成预定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但其实验内容的选择、实施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打破这种常规实验教学思维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开展教学,而其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学生无法在固定的空间和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内容,必须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的实验室来开展工作,这就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9-21]。因此,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资源共享、统管共用”的理念建立公共的实验室大平台。同时,为了保证实验室尽可能全天候、开放式管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量补贴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改革前后的教学比较如表1所示。出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进行研究。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1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应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多懂得一些非该专业的知识,不断用新知识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具备知识转化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培养1~2项特长,不但提高自己的素养,还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4.2拥有娴熟的教学实践技能在昆虫学实践中,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中能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技能,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3具备课题研究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主动敏锐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创造问题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促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5丰富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1参观考察实践
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到校外开展一些对社会热点问题、专业相关性知识的调查,加深对社会的直观感受,在感受社会、体验生活的同时,增强创造社会的实践意识。这一点与农业种植户密切相关,下团场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利用学校的一切现有资源,如大学筹建的昆虫博物馆,既丰富了专业实践内容,又开阔了视野。
5.2劳动服务实践
组织学生在课外或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增长社会经验,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学习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生活。
5.3组织管理实践
充分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自主开展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