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问题 建构策略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重要的是有效性问题建构。有效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什么激发学习兴趣呢?——问题。实质上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设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学是一门闭嘴的艺术,要知道如何教学,就是要知道什么时间闭上自己的嘴巴,绝大多数的时间。”教学中教师的工夫重在设疑,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通过有效的设疑与追问,展开求知的生动过程,将“情景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真谛,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再将“问题串”变成“知识串”,达到建构知识体系,渗透方法,形成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性问题界说
(一)关于“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就教育教学而言,“有效性”实际上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教育教学预期设想之间的吻合度,它体现的是教师教育教学措施、方法及过程能否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关于“问题”。
所谓“问题”是指阻碍人们思维发展,牵制工作任务完成的各种障碍。它的特征表现为:对思维活动的阻断性,对学习态度的刺激性,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性,对系统知识的牵引性,对能力形成的促进性等五个方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性问题可分为:瞬时性问题、长久性问题、一般性问题、关联性问题等四方面。
(三)有效性问题的界定。
能迅速刺激学生思维,突破思维障碍,并使之向知识建构方向发展,激发认识元达到预期认识目标的“思维障碍点和生长点”。基本特征概括为3个方面:本质性特征、关联性特征、持久性特征。
(四)有效性问题的重要作用。
(1)有效性问题是激发学生活性思维,促进智力有效开发的重要途径;(2)有效性问题是建构学生系统知识体系,促进知识有效生成的重要方法;(3)有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4)有效性问题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的重要措施。
二、有效性问题建构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问题建构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原则:(1)删繁从简、直奔主题的原则;(2)源自生活、揭示生活的原则;(3)注重实验、结合实践的原则;(4)承上启下、逻辑严密的原则。
三、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
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大体可分四种:(1)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2)准确确定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确立认知主体在问题中的中心地位;(3)准确把握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串”;(4)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与广度,使之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
四、利用有效性问题进行设疑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一)渐进式。
这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教材精神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它是从学生熟悉而简单的物理情景开始的,设计逐步改变的物理情景,推出难度递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教学难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教法。
[案例1]“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学中,首先从基本问题设疑:(1)石块水平抛出,其轨迹如何?(2)子弹从枪膛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3)导弹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学生易得出“速度越大,射程越远,其轨迹是曲线”的结论。
其次设疑:如果导弹速度足够大,射程就可绕地球一周吗?学生根据推理可兴奋得出:只要速度足够大,其射程就足够可绕地球一周。
最后设疑:导弹的轨迹是圆还是抛物线?这一问题书本没有强调,学生思维很容易被激发。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重力方向不变时是平抛运动,重力方向随导弹位置改变时导弹是圆周运动了。
通过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设疑,学生脑海中已构建起一副完整的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发散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思维方法,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
[2.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撤去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木块将做什么运动?为什么?若平面不光滑,并知道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为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若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比较,有何异同?(水平面光滑)
(三)虚拟式。
虚拟式设疑是指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想象,畅想出超越现实的物理情景和事实并进行设疑引导,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四)比较式设疑。
(五)草根式设疑。
[案例5]在组织力学复习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站在“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主干线上,按以下线索在关键锁链上进行设疑引导: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谁来定?(受力和初始状态)高中物理典型的运动模型有哪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它们的受力特征分别是什么?处理这些典型物理模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三条主线:力的瞬时作用效应——牛顿定律;力的空间积累效应——能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在组织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始终站在学科主干知识和主干思想方法的至高点上俯视各个部分,通过构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整体进行梳理,达到高屋建瓴之功效,这样就有了复习的“大局观”,使复习有“主脑”,也有“红线”,学生就能形成清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
除外,还有悬念式的设疑、多向思维式设疑、触类旁通式设疑、导学提纲式设疑、巩固提高式设疑等设疑方式。总之,在教学不同阶段巧妙地设疑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学生布设解决疑难的阶梯,就会疑则有进,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7.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2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束缚
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说,教学评价机制依然陈旧,闭卷考试尤其是高考仍是评价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高考改革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从指导逐渐由双基观向智能观、素质观转化,命题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②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材料解释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又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但是,从课程改革提出的历史教育目标体系看,仍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很难在这种考试中体现(高考改革中虽然也努力想体现它),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更是难以被这种终结性评价容纳。
从现有的考试模式来看,传授式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传授式教学可以减少探究教学中的试误阶段,从而提高知识传授和能力(从当前考试评价看,主要是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效率;其次,传授式教学最能适应班级授课制,从而能有规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需要分层教学,甚至个别化的教学,教师势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指考试主流的分析思辨能力)方面会提高教学成本。虽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但就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他们承受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压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从学校和社会评价的主流形态看,其投入和考试成绩的产出是不相匹配的。
自从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后,一部分学校(从总体来说占少数的)也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方面,当然这不是主体。即便这样,多数学校仍然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否得奖作为评价依据。笔者所在学校规定,凡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按成果获奖的等第给教师加年度教学业务考核分。显然,这仍然曲解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体验的本意。这种评价有两大弊端:一是成果的不真实,许多获奖的成果,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而且是完成这些课题的主力。二是课题选择主要考虑能否获奖,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届学生做了,第二届教师就不愿去鼓励和辅导了,因为评奖时不太可能把奖评给同一个课题,而事实是,不同届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现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是有关地方文史的课题,这实际上是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学生作调查、访问等学习形式,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一个地方、几个学校,几年下来,这些课程资源如果不把它当成“可再生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地方课程资源的“衰竭”。
二、学校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限制
从当前主流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看,高中历史课程仍是适合传授式教学。一般而言,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和教案、听课和“教学比”,多数学校在这些环节的管理中,手段比较传统,操作比较机械。
如教学计划必须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次序,全校统一(从学期看常常是全区全市统一,这既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也是地区统考的要求),许多学校要求同年级教师每周学进度,这就制约了教学个性的发展。因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常常需要突破章节和课时的界限,不完全遵照教科书,而是“运用教科书”,所以这种管理也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尝试。从备课和教案的环节来说,很多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本,要求备课本必须手写(防止对旧教案和他人教案的复制,当然也带来了大量重复劳动),要求每一课时一个教案,包括机械的几个部分。笔者在教学探索中运用“教学布白”,把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留一点给学生”,有的章节详细分析,有的章节以自学为主,但是从学校的要求看,那些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章节也要求有详尽的教案,如果只有几个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是几个注意点,那么这一部分的教案就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分组、布置任务等这些教学准备工作就不被学校确认为是备课的内容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是这样,但总的来看,量化、机械、物化、统一仍是当前教学管理的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探索。
三、大班额对探究性学习的制约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当前高中阶段的班额在50―70人之间,60人上下最为普遍,无论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城市,还是一些农村学校,班额在50人以下的不多见。大班额当然能提高一些教育效率,尤其是传授式学习,天然与班级授课制相适应。但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这种大班额的消极面就非常明显了。
笔者在所任班级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包括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学习班额影响较小,而课堂小组学习就遇到了问题,笔者的做法分以下步骤:确定学习小组―确定问题―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评。有时候略去课前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讨论。
开学初就在每一班级中建立历史学习小组(分组办法略),每一小组5―6人, 分10个左右小组;或每小组8―9人,分6―7个小组,根据具体的班额决定。但从讨论的要求看,显然不能超过8个小组,也就是说,小组成员多在7个以上,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直接管理的人数不能超过7人,而我们的学习小组常常是7人以上。就教师来说,班级学习小组在7―8个,从历史教师任课情况来说,几个教学班加起来超过20个小组,教学组织的效率不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很难了解每一时段中各小组讨论学习的状况,这样就很难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他们合作、探究、讨论的情况缺乏了解。小组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也由于班额太大,人数太多,不容易实现,很多时候不少小组没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具体到某一个学生个体机会就更少了。
四、历史学科教学时间的限制
国家课程方案对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从总的情况来看,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时间周课时一般在6节以上,物理、化学一般也在4―5节,这样就使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时间被挤占,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不仅如此,从多数学校的情况看,为了让学生能适应考试的要求,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是安排高考科目的教学,就是学生自修和作业。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用于历史学习的时间很少,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势必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时间,这在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下来实现是具有很大困难的。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中不像语数外一样受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教学时间的限制就更明显。在很多时候,我们组织学生的课外调查、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探究也使一部分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学生就可能承受来自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压力,历史教师也会承受这种压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花这么多精力不值得”,这是很多学校领导、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观念,历史教学就生存于这样尴尬的夹缝之中。
总的来说,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教学时间有限,而探究性学习要深入而不流于形式、流于表演,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也要较长时段的教学时间,这对授课时间有限、班额又比较大的现状来说,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探索和自我改造总是艰难的,历史教师将面临着更多的困惑。但是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历史教学又必须走出简单传授历史知识的困境,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教师必须迎接挑战,实现历史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蝉脱,创造历史教育的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师面临的是艰难的突围。
注释:
①李岚清.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江编.团结出版社,2001,7:48.
②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0.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魏国栋,吕达主.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3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 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 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 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 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 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 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 宏 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 刘 强 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12]童光慧,《研究性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apwsb.myrice.com)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学习 思想政治
1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2 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1.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2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
2.1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2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①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②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
2.3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2.3.1 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2.3.2 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5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好坏。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过去的教师上课总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言的讲个不停,学生处在被动之中,学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动心而学得厌烦,因此,教师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鲜活、详实的备课资料,把课本中一些死的、呆板的知识制成生动、形象、活泼的卡通图片、画面和实物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其为了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
1.从观念上理清“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即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在课堂上争取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觉性。当然以“学”为中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其核心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恰恰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
2.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般的常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先教、学生跟着学,然后再训练、练习、复习巩固,而自主学习却要求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架构。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经常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教学的基本顺序上,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首先提出学习的指导意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的联系点,最后由教师根据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精心备课,创设情景,适时展开
新课程的一项重要理念就是注重过程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其中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研究、解决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不断实践,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都在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不断展现: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渐浓、学业水平稳步上升。
二、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与分享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由于化学学科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验研究的特点,许多问题的解决很难仅由单个的学生来完成,这就决定了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合作学习也就以此作为基础而展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由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而相应的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人转向针对小组为主。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活动。
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素材。通过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规律、探究科学真理的积极性。
四、多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不能矫枉过正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性学习转向全面性学习。这种转变不是在各种学习方式之间划上鸿沟,而是各取所长,在新方式和传统方法之间采取互补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完善和补充,但并不排斥老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恰恰相反,某些教学内容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这种教学方式,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运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任何以偏概全、片面夸大某一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的做法,实践证明都是行不通的。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效应,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各种学习方式的正确组合,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才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新课标教案・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