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价值观;高师学校管理;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我国教育领域各个层面深刻的变革,尤其对高师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教师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及管理模式等基于此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拓展了我们的管理思维和知识空间,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重新建构高师学校管理平台,更新教师教育管理理念,实现高师学校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转变高师学校管理职能,首要的问题是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即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民主的新课程价值观,统一思想,实力作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高师学校的管理效能。

一、新课程价值观的含义及特征

价值观是对某种事物的持久信念,深植于个人心中并指导其行为,是人类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价值观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个体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既是人们对某事、某物、某人的赞成和反对态度,也是对知识价值、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等高度的概括化。

不论人们对价值观理解的方位如何不同,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教育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创设的一种价值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既要促使个体社会化,又要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教育具有这种特殊性质,因此,对教育领域的价值观的问题要加以综合理解,才能把握其全部的内涵。

(一)新课程价值观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置于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全面为本,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

(二)新课程价值观的特征

新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主动,是指学生个体在对将发生的行为的价值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以后作出选择和行动。健康,要求学生的个体思维、个体行为应该同步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当我们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经济当代,竞争的激烈,使学生们一踏进校门就开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是被选择,教育目的随之进一步具体化。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个体主动、健康发展的能力是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之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新课程价值观念体系。新基础教育课程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它的主要内容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我们的教师教育正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为本,因此其内容和要求既应该是基础性的,又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程价值观在高师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换代,教学形式的更新,它更多的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多元化改革。新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改革中,特别是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处于核心指导的地位。究其本身来说,它既是新课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中的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教育价值本位的构筑基石。透视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活动行为,新课程价值观会自然显现。课程改革进程中,其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新课程的变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点和评价标准。高师学校是教师的摇篮,教育工作者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尺度出发,确立高校教学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行为和管理。我们知道,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高师学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还是教学体制的改革,凡此种种教育行为的实践,只有与适应时展的新课程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推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进行。

因此,高师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能够改变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培养的僵化状态,纠正当前教学实践中价值观追求模糊不清的现象,有效化解当前思维单向渗透的问题,使各个学科从根本上真正有机的结合,促进和优化高师学校的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从事基础教育的能力,并糅和平和民主的高师学校管理氛围,提高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层次和水平。

三、新课程价值观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的建构意义

科学的管理必须以学校为本,只有学校的管理者真正动起来,教师们真正动起来,学生们真正动起来,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以高师学校管理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创新高师学校管理,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存在的潜力,释放学校生命活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34-02

1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新课改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十年前相比,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多媒体的应用,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这一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

2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人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引导,削弱了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功能。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程改革就需要大力倡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2.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它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引领者。这种观念的变更使教学,由过去的以“教”为本位,变为以“学”为本位。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取,而且还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成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2.3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3 适应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建构与实施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总是在教师教学方式主导下逐步形成的,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总决定其教学方式的建构与实施。所以,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行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方式,就必须先转变教师观念,然后通过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就是在近十几年里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而先后建构几种教学模式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

3.1 尝试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法,是由我国教育家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其理念就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以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该模式从新课的教学设计从新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案的编写到具体的实施,从课内的开展到课外的布置,从初始年级的引领到毕业班养成运用的发挥,一路不断地实践、研究、改进、拓展和完善。贯穿 “教师主导,精心设计,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强化训练,重点讲解、巩固提高” 作为教学主线。由于此模式重在自学、激发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技能上,所以实施时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很强,学习习惯好,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教学双边活动多,课堂迭起,教学效果好,大大改变了以往讲多,思少,论少,练少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教学方式的主导下,逐步形成了“课内自学,阅读归纳,提疑讨论,理论(或实验)求证,应用训练,掌握提,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3.2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以后,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而建构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该模式侧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教学结构程序上,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检验修正――发现真理”的过程。贯穿“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规律”教学主线。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性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生物;高考现状;教学对策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省略/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2]2010各省市考试说明解读.http://省略/gkdg_6255/.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4

一、班主任要发挥班级管理活动中的灵魂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活动中的灵魂,班主任每接过一个新班级,总要根据该班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规划班级管理工作的蓝图,以期班级工作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取得预期中的管理效果。如确立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提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和班规等等。班主任想要有效发挥总设计师角色的作用,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全班同学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全面掌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客观情况。在制定班级蓝图时要切合实际,使蓝图的各项内容和目标显得合理、务实、科学且具有激励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全班同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班主任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1新课改将淡化课堂中的区别功能,不制造学生的等级和个体差异。为实现平等的交往,师生互动,取长补短,平等交流,如何不制造等级和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展现自己的亮点,并以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或者变劣势为优势,每位班主任都应好好研究一下。

2心境是学习效率的决定因素,新课改,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认识不到这一点,而且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能永远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

3新课改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仆。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新型人才是“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惟一的解释,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的人。我们应着力培养“思维活跃,大胆创新,敢想、敢说、敢做”的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4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改在课堂上的基本特征

1、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2、学生评价的功能不是“筛子”,而是“泵”。

3、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

4、不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

6、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学会学习。

7、不再过于重视书本,而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

三、班主任要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

在新形式教育理念下,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重要求。我认为,要使一个学生,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能从表彰中获得动力。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学生不能说成绩差,就没有前途;他体育好,可能成为著名的运动员;他善于言词,可能会成为演说家;更可能他的鬼点子多,搞得班上活跃,这不能不说他有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班主任老师不能全盘的否定一个学生,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们形成多渠道、多维度、多方面的评价学生,及时发现他们优点的同时鼓励他们。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出发点,一句简短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都会有积极的影响。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可以使他们找回自信找回属于自己的蓝天。

四、班主任要发挥在新课改中教学示范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同时也是该班某个学科的科任老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播者,班主任若能发挥自身在该学科专业知识上的特长,无疑会增强学生对自身的敬佩感和信服感,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应具备该学科比较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技能,使该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做到驾驭自如、生动幽默,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为了搞好学科教学,新时期的班主任更要加强学习,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做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努力使自身成为“学者型”的管理者。

五、班主任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5

【摘要】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一部分教师越来越觉不会教书了:“教教材”与“用教材”至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教教材”就意味着保守、落后?是不是“用教材”就可以任意处理教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探索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重视研究课标、重读教材,是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新课标 教材 专业发展

1.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不关注学生说什么,那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于是,情境多了,活动多了,形式多样化了,课堂也热闹起来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指责也多起来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低效等问题使人们对新课程产生了怀疑。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呢?

上好课、教好书是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职业要求。笔者通过多年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感觉到,数学教师,特别是已经成为本次课改的主力军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像新课程的“粉丝”、“追新族”,只求形式上的时髦,表面上的教学繁荣,不能静下心来苦练内功,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深入理解《标准》,确保教学不迷失方向

《标准》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了数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标准》所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1 准确理解课程内容的内涵与要求。只有研究《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不迷失方向,真正体现出课程的目标。

2.2 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定位与目标。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应全面了解新课程产生的背景、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意图及其在整个初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作用与目标,这样才能从局部上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

2.3 追求形式不能丢了数学的本质。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但是,在追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形式的同时,千万不能丢了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过程中获得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深钻细研《标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意义,准确领会课程内容的目标与要求,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做到形式为本质服务。

3.研究教材、明白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教好书

教材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如果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不准,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琢磨不透,对教材的“话题”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清,如何能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有意义地进行交流呢?

3.1 了解一般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基本特征。数学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标准》,一般都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3.1.1 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比较好地体现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理解。

3.1.2 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教材不仅关注了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注意到不同领域之间实质性的关联,例如,采用混编的形式组织教材,选择若干个具体的课题以体现数学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展示数学的整体性。

3.1.3 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应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例如,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索和交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设置“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为学生提供操作、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受、领悟和应用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3.2 明白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与主要特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投入了“一标多本”的时代,《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制定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而教材可以在不违背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明白了教材的编排体系与主要特色,教师才能真正去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