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创新教育在数学中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即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三、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应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的。教师在课堂里创设一些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一可能性”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设计转盘、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讨论、探究后得出概率的相关要素,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掌握概率这一内容的数学知识。这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

四、创新作业设计,提供创新平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侧重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侧重于深人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拓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练习设计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等;开放性作业,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等开放性题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换言之,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可以说,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所以,创新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参考文献: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时代的发展

一、培养数学创新思维是时展变更的要求

新课标的要求迫使教育理念发生改变,明确了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中指出,在教学中,老师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也关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创新能、独立思考个性发展,在这样教学理念下培育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被时展而淘汰。其中以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要培养目标,时代的变更和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对同一事物应该有着不同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核心,创新带动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带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让孩子从内心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每个学小孩都有自己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他们的心中都种有创新的种子,只是现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他们的成长。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老师作为课堂中心,只着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而缺乏了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要求中,着重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至高地位。新课标的实施为我国现代教育开启全新的价值取向与工作方法指导,提出创新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和我国教育现在所处的状况所决定的。

二、小学数学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小孩子天性好动、强大的好奇心既是从教者的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数学这一学科逻辑性强、趣味十足、解题思路广,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法。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能从事物的多种层面、联系、发展变化中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应该也从这些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点。首先教学中老师应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特殊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是不可缺少的,经常进行这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纵横思维可以将各种知识点联系起来相互影响、启发。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想法与思路。

三、利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教师应创设富有创新性气氛的课堂。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思、多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多多表扬学生有独创精神。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答数学题目,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鸡兔同笼这一应用题既可以用方程法,又可以使用算数法,还可以进行推算。在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到多种解题方式。任何发现和发明,应首先确立思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在通过发散思维对已有思路进行扩充,最后实现创新。注意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任意发表意见,再进行比较,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优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改革创新,我们提出了这个严峻的课题,数学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工程,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四、时展与创新思维相辅相成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枢,小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社会的发展所要求的一流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具有创新的思维。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教育为重任,重视小学数学方式创新,全面提高人才的思维方式是适应时展的最终抉择,也是为我国输送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思路,创设新的教学体系。在小学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特殊而又重要意义。老师不能被传统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捆绑住手脚,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利用各种教学优势,培养和引导学生拥有独立思考、与众不同的习惯,为新时期输送优秀人才,为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远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学术期刊.科学导报,2013年12.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教学 综合思维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学生的思维,则是由一般到抽象,又由抽象到一般的复杂过程。先是对具体实物的感知形成数的认识,也就是形成实物的直观表象,然后通过对实物的感知,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数量关系,即使不出现实物,头脑中也能形成数的表象特征,正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能性目标。

教师必须以思维训练为主,做好数学应用题五步教学:一是审题。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冗长、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即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题中分化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朗;“改写”即把应用题的生活化叙述改为更贴近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叙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形成的认知结构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并予以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析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地逆推分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三是解题。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算式是否有利于简算的特点;算要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锻炼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常理。在有条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四是论题。通过审、析、解三步,教学暂时告一段落,但不能停留在此。还要让学生学会论题,把思维训练推向新的境界。这部分训练包括:较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过程;计算时叙述每步计算的意义;变换题目的叙述方法;改变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把问题与算式搭配起来;根据算式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判断多余条件;补充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五是编题。在前四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给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结构中的旧知板块,进入知识的运转状态,在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二、计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数学计算力大致结构层次有:(1)数学材料形式化,从内容中抽出形式,从具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进行抽象,以及运用关系和联系进行运算的能力。(2)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从不相关的材料中抽出最重要的东西,以及从外表不同的材料中看出共同点的能力。(3)运用数学及其他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4)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5)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的能力。(6)对推理思维具有概括和记忆的能力。(7)形成空间概念、空间想象的能力。(8)具有综合性成分,如气质、灵感、洞察力、韧性等。简单来讲就是:认知的能力―操作的能力―丰富的策略。

例如,给出两个数的加、减口算题,学生先进行一番时间极其短暂的逻辑思维,确认“不进位(或不退位)的,还是进位(或退位)的。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思维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很大,口算的对与否、快与慢,其关键也正是反映在对两个数的判断速度与准确性上。

三、计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例如一个小孩,初次拿他的手触摸火焰,由中枢神经迅速地反映到大脑,感觉到疼痛,受神经的支配自动把手缩回来,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如果再次让这个小孩接触火焰时,不等靠近,他就会把手往回缩。实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迅速反应能力,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去实践、去尝试,逐步形成对数字的快速认识反应。个体对某事物、某事件做出的反应速度是很重要的。毋庸置疑,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谁的反应速度快,谁就回答问题的概率大,对于小学生来说,甚至没等他人说,反映较快的学生早把答案说了,不仅他自己受益最多,而且掩盖了其他人的思维,他人”坐享其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是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之一,久日久之,必将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4

第一年:是在农村小学,所教年级是一年级。一年级的学生是很天真烂漫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而对课本中所了解到的内容更是好奇。可想,这种对课本充满着好奇心的孩子,怎么会可能不愿学,又怎么会学不好呢?然而事实上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后确实是在厌恶着学习,他们好像觉得学习成了一种负担,每天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第二年就开始来到了这个学校,这里的孩子同样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学的也是同一本教材,老师有同样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有同样的学习任务,然而学生学得却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认真,老师也教得比较舒心。

今年是执教的第三年,在这一年里经常有教师到外面听优秀教师讲课,回来就听到他们说那老师教得如何如何好,学生学得又是如何好……听了他们的听后感后再对比反思,觉得我们现在这个学校跟城市的学校也有些许差距。总结如下:

一、学校的教学设备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现在人都往城市涌,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了,乡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因而在乡村读书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少了,有些乡村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这个班上也只有六七个学生,一、二年级相对多点,也只有二、三十个学生。想想看只有这么几个学生学校怎么可能重视,当然学校也没有电脑等这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即使有也只是一个学校一台,这也是很少见的。而由于学校设备太差或不充足,教师的一些想法不能及时实现,比如一些数学作业,本可以依靠课件展示得更生动、更形象,学生做作业就会更感兴趣。教师因设备不足就放弃了。依旧采取了传统的数学教学。可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教时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全依照老师的想法教学,学生如果掌握不了就用课后时间多做作业,并高唱“熟能生巧”,而这种作业是那么的单调枯燥,脱离生活,根本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鉴于此,依据新课程理念,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全面科学地改革数学教学,已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

二、师资存在差异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了解到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

同时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而在一些农村学校,有的老师竟连普通话都说不清。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在农村学校,那些学具基本上只成了学生的玩具,或成了摆设。

四、家庭教育方面也有明显差异

如今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小孩,大部分家长都把小孩当成宝,有什么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每个小孩在家都是小皇帝、小霸王;而在农村基本上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些小皇成了小祖宗,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加上爷爷奶奶又没什么文化,全靠学校老师来教。想想,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可能也就没什么心力了,这样恶性循环,所以乡下学生也就越来越少了。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5

一、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孩子表述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就是算数过程当中的道理,能够表现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低年级的计算一般是让学生对生活当中接触到的事物的个数进行运算,每个数学算式几乎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找到鲜活的实例。比如在学习7+5的进位加法的数学题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先借助学具塑料小棒形象地了解到得数,而后问他们:“总共摆放了多少个塑料小棒?”学生大声地回答道:“12支小棒。”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12支小棒呀?你是如何摆放这么多小棒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学生发言说一个一个地数,是12支小棒;有学生发言说7支小棒后面先摆放3支小棒凑成10支小棒,再在旁边摆放2支小棒就是12支;还有的说自己在7支小棒的后面再数5支小棒,就得到12支小棒的结论;还有的学生认为把5支小棒的后面先摆上5支小棒凑成10支,再数出2支小棒就可以了。学生们畅所欲言,对于算理的表达也很清晰,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利用凑十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动手摆放的过程中,对于计算过程的思维方法有了清楚的理解,借助言语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而形象直观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助于充实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多位数的加减法奠定了算理基础。

二、在看图列式中引导孩子表述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他们对于形象活泼、色彩明丽的图案比较感兴趣。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画,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珍惜并巧妙运用这样的图画素材,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列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单元安排了这样的看图列式:游泳池里面有5个人,池边上有3个人。让学生列出两题加法算式和两题减法算式。在教学的时候,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列式,而是引导学生先认真看图,让他们说说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纷纷表述:池水中有5人,池边有3人。我话题一转:“根据图画,你能完成加法算式吗?”于是两道加法题很快完成:5+3=8,3+5=8。我顺势引导:“两道题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很快就会说出:池子里5人,池边3人,总计8人;池边3个人,池里5个人,总计8人。逐步的引导过后,让学生们继续看图,然后练习将列式的过程连贯地表达出来。看图列式再看图领悟算式的意思,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述图例的意思,领悟其中的内涵,帮助他们理解算式当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使他们初步感知:求和的话可以用加法。加法对学生而言难度不算大,难点在于列出两道减法的算式。于是我这样启发学生:“游泳池里面原来有8个小孩玩耍,后来有3个小孩游累了坐到池边休息去了,池里还有几个小孩?”列式8-3=5,然后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练,感悟从总数当中去除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可以用减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交流感悟,加深印象;还可以让他们同桌、前后互相说,给予他们说话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不但想说、会说,而且用语准确、规范、简练。

三、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表述思路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6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养。如何进行口算能力训练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口算能力是数学基本运算的基础

学生的口算来说,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及口算开始的,20以内数的学习和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运算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将来的加、减、乘、除,还是开方、乘方等复杂的计算,离不开20以内数的口算这个基础。

“学习的迁移又叫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笔算离不开口算做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笔算的计算速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四则混合运算出错率的高低,究其原因也主要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

二、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进行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时,十位上的两个数之和(或差),个位上的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大小关系,也只有通过观察,在大脑中形成思维定势,并迅速做出判断,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是不进位(或不退位)的加、减,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快速的思维过程,口算的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识记能力和再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学生的思维,则是由一般到抽象,又由抽象到一般的复杂过程。先是对具体实物的感知形成数的认识,也就是形成实物的直观表象,然后通过对实物的感知,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数量关系,即使不出现实物,头脑中也能形成数的表象特征,正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例如,给出两个数的加、减口算题,学生首先进行一番时间极其短暂的逻辑思维,确认“不进位(或不退位)的,还是进位(或退位)的”,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思维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很大,口算的对与否、快与慢,其关键也正是反映在对两个数的判断速度与准确性上。

四、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反应”是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准确地判断,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一个小孩,初次拿他的手触摸火焰,由中枢神经迅速地反映到大脑,感觉到疼痛,受神经的支配自动把手缩回来,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如果再次让这个小孩接触火焰时,不等靠近,他就会把手往回缩。实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迅速反应能力,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去实践、去尝试,逐步形成对数字的快速认识反应。

个体对某事物、某事件做出的反应速度是很重要的。毋庸置疑,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谁的反应速度快,谁就回答问题的概率大,对于小学生来说,甚至没等他人说,反映较快的学生早把答案说了,不仅他自己受益最多,而且掩盖了其它人的思维,他人”坐享其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是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之一,久日久之,必将导致学生优、差两极分化。

五、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之所系。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某种事件有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口算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例如教师所讲的口算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孩子,怎样实现口算的又对又快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与探究,寻求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口算方法,某些速算方法不正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学生口算训练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教师在授课之前,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

2、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3、家、校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饭前、饭后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与孩子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