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1

(贵州黔东南州消防支队岑巩大队贵州岑巩557800)

【摘要】介绍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概况,分析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运用的基本原理,根据地下商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地下商场火灾控制系统。

关键词 智能控制系统;地下商场;灭火系统;运用

【中图分类号】D631.6【文献标识码】A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used in the underground mall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Chen Bing

(Southeast Guizhou State FireDetachment Cengong BrigadeGuizhouCenGong5578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in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in underground shopping malls, using basic principle analysis of fire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in underground shopping malls i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nderground shopping malls, formulate reasonable underground mall fire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Underground mall;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Application

大型地下商场一般是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是火灾发生的高危区域。与此同时,地下商场具备一定数量的易燃物质,一旦发生火灾,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灭火系统,以便于能够及时、有效的消除可能出现的火灾隐患。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已经可以将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效的融合进入地下商场的灭火系统之中去,提升地下商场灭火系统地智能化控制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案例,分析出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基本原理以及其能够发挥的主要功能。通过本文的论述,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参考借鉴的材料。

1. 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工程概况

地下商场一般都是位于地下,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娱乐休闲的需要,一般地下商场的使用面积都相对较大。以某大型地下商场为例。该商场的总的建筑面积为6012.8平方米,根据我国《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系统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对于大型地下商场一类的人员密集型场所,需要设置相应的大空间智能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般情况下,该系统要包括有大流量的消防喷头、进行相应的传感工作的红外探头、进行对水流量大小智能控制的水流指示器、防止消防水流倒流的止流阀、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阀、进行排放降压的安全泄压阀、进行对水泵控制的水泵控制箱、进行对火灾情况实时播报的火灾报警器、进行报警的声光报警器等,这些组成部分组成在一起就构成了基本的智能型地下商场灭火系统,可以在火灾发生之后,智能的采取相关的消防控制手段,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火灾的威胁。如图1之中展示的大流量喷头以及红外探测设备的截面图。

2. 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工程原理

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是建立在对地下商场之中容易产生火灾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的基础上实现的。具体的来说,一旦相应的红外探测设备在进行火灾监控的区域发现有火情产生的话,就会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红外探测设备内部具有着相应的传感器设备,该传感器设备是融合了红外传感技术和紫外传感技术为一体的传感器设备,可以有效的对外界的火灾情况进行捕捉),将相应的火灾信号传输给智能控制系统之中的中央处理器部分,并经过中央处理器的分析计算,得出地下商场内部火源出现具体部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向相应的灭火设备(电磁阀以及水泵)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开启电磁阀之后,通过水泵从蓄水池之中抽出消防用水,相应的水流就会在水泵的作用下输送到大流量的喷头部位,并从喷头部位喷出水流,进而就有很大数量的水流从大流量喷头之中喷射而出,进而有效的发挥出灭火的功效。当货源被有效的遏制住之后,相应的红外探头将会继续传输信号给智能控制系统的中央处理器部分,并通过智能系统的中央处理器部分向相应的灭火设备传输控制信号,大约10s之后将会关闭相应的电磁阀。如果后续的又出现了地下商场的火灾的复燃情况,将会继续重复上述的灭火流程。

3. 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的基本模式

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时、有效的完成地下商场内部的消防工作,高效的应对在地下商场之中可能出现的火灾危险,从而最大限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为了有效的提升灭火系统的使用效果,有效的提升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尽可能的将智能控制技术和灭火系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灭火效率。截至目前为止,广泛采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基本模式就是采用新一代大容量多回路中文显示报警控制器,并结合利用上文之中介绍到的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工程原理,有效的提升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的运用效果,提升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为了有效的满足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作用的发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组成部分:

(1)第一部分是上文介绍的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为了保证对地下商场的实时监控,在运行的过程之中一般会使用双电源切换的模式,并专门设置相应的灭火系统的自动报警联动装置,并将自动报警系统和地下商场的广播部分连接在一起,以便于随时向人民群众传播相应的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此部分还包括进行传感的声光报警器、感烟探测器等传感器部分,以便于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状况,并设计规划好相应的地下商场的系统消防平面图,以便于发生火灾之后进行及时的布置灭火的计划。

(2)第二部分是智能化的自动灭火系统部分,为了有效的保证消防用水的供应,需要在地下商场设置效应的消防用水蓄水池,并设置好相应的大功率水泵,并安装大流量的喷头和电磁阀部分,并设置好控制水流流量的水流指示器,以便于对进行内部控制的水流进行控制。

(3)第三部分是人工的灭火系统,该部分是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到自动火灾报警信号之后使用的消防栓、水流喷枪、消防按钮等部分,以便于组织相应的消防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处理;第四部分是除烟系统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排烟机和排烟阀,针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对排烟阀和烟阀的控制,防止在地下商场之中囤积大量的烟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4)第四部分是防火卷帘门部分,该部分主要保证的是发生火灾之后,人民群众可以及时的通过自动控制的卷帘门及时逃生,该部分主要包括卷帘门以及相应的手动启动按钮,以便于充分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5)第五部分是地下商场的应急疏散系统,以便于在发生火灾之后及时的将地下商场内部的人民群众疏离开地下商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该部分主要包括有PLC应急电源切换控制柜以及相应的应急灯,疏散指示灯设置,以便于有效的指引人民群众离开地下商场。

4. 智能控制系统控制下的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主要功能

通过对上文之中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式的介绍,不难看出,智能控制系统控制下的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高效的发现地下商场内部的火灾隐患,并及时的对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并给出相应的处理解决方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这样的情况,不难看出,智能控制系统控制下的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主要功能将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第一,是实现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上文之中已经介绍到,为了有效的防止地下商场火灾的进一步蔓延扩大,最关键的就是及时的发现火灾的发源地,并及时的对火源进行消防处理。在运行的过程之中,相应的红外智能探头将感应到火灾的具体情况,进行自动报警。

(2)第二,实现对地下商场内部灭火系统的各个部分的故障自动报警功能,例如声光报警器的功能就是对地下商场内部的电源的交流故障进行控制。

(3)第三,实现地下商场内部的各个防火部分的联动控制,通过智能化的编程处理,有效的实现消防信号的及时处理。具体的来说,就是将中央处理器得出的处理结论发送给相应的组件,有效的做出相应的消防措施。

(4)第四,实现PLC应急电源切换功能以及消防应急广播功能,一旦发生火灾,PLC应急电源立马照亮,为人民群众的及时疏散提供指示,消防应急广播则是及时向人民群众广播逃生要注意的紧急事项。

(5)第五,要实现地下商场之中的排烟功能,防止火灾产生的烟气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具体的来说,就是一旦相应的感应器接收到烟气信号,就以信号形式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并通过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关闭相应区域的烟阀,并自动进入排烟状态。

(6)第六,要实现地下商场的自动灭火功能,当大流量喷头所承受的温度超出一定数值之后,就会自动的触发相应的传感器,自动的打开喷头出水进行消防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传感器传输信号给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根据地下商场内部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7)第七,要实现防火卷帘门的自动控制功能,并有效的调节到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协调配合,一旦出现火灾,卷帘门要可以通过手工控制,防止出现火灾的时候难以打开卷帘门,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5.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地下商场的消防防火工作以及灭火工作是地下商场管理运行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为了有效的发挥地下商场的消防防火工作以及灭火工作的功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将智能控制技术和地下商场的火灾控制系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指令准确的传输给相应的灭火设备,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对地下商场的火灾情况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借助于智能控制技术,地下商场还可以合理的组织地下商场内部的人民群众的疏离工作,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在地下商场灭火系统中的运用,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地下商场灭火系统的灭火效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范维澄.翁文国,中国火灾科学基础研究概况[S].2013,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2013,20~26.

[2]刘子萌,重要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学研究[S].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3]聂磊,某地下公共场所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危险性评估研究[S].硕士学位论文,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王梦超.姜迪宁.程五一,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S];消防科技与工程学术会议,2013年.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2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

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

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持续进行。

3.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

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免其相互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

(二)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迅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根据其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简单爆炸。例如爆炸物乙炔铜和乙炔银等受到轻微振动发生的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属于这类爆炸物有炸药、苦味酸、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等。

(3)爆炸性混合性爆炸。这里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遇到火源而发生的爆炸。

2.物理性爆炸。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三)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发生爆炸。爆炸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其在混合物中百分比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以其在混合物中的体积重量比(克/立方米)表示。例如,乙炔和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2.2-81%,铝粉法的爆炸下限为35克/立方米。显然,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的危险性越大。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很多。爆炸性混合物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含氧量越高,以及火源能量超大等,都会使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几种可燃气体分别与空气、氧气混合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的爆炸范围都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范围宽。因而更具有爆炸的危险性。

三、化学危险物质分类

化学危险物质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的物理、化学反应。有不少化学物品在受热、摩擦、震动、撞击、接触火源、日光曝晒、接触空气等条件下,会引起燃烧、爆炸、腐蚀和中毒等事故。这些化学危险物品视其性质、形态和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在我国现行的法规中,大致分为以下十类:

第一类,爆炸性物质。爆炸性物质受高热、摩擦、撞击、震动的影响或一定物质的激发作用,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气体的体积急剧增加,压力增大,从而引起爆炸。

第二类,氧化剂。氧化剂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氧化剂和有机氧化剂。两种氧化剂按其氧化性强弱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三类,可燃气体。可燃气体按其爆炸浓度下限,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四类,自燃性物质。自燃性物质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五类,遇水燃烧物质。遇水燃烧物质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六类,易燃和可燃液体。易燃和可燃液体按其闪点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七类,易燃和可燃固体。易燃和可燃固体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一、二两个级别。

第八类,毒害性物质。毒害性物质按其性质划分为以下4种:(1)无机剧毒物质;(2)有机剧毒物质;(3)无机有毒物质;(4)有机有毒物质。

第九类,腐蚀性物质。

第十类,放射性物质。

四、易燃易爆物质

防火防爆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哪些物质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

(一)可燃气体。是指凡遇明火、受热或当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爆炸的气体。根据其爆炸浓度下限的不同,分为两级。一级可燃气体,为爆炸浓度下限低于10%的可燃气体。例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和天然等绝大多数可燃气体。

二级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等于和高于10%的可燃气体。例如,氨气、一氧化碳和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可燃气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可燃气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

(二)可燃粉尘。凡是颗粒微小,遇着火源能发生燃烧、爆炸的固体物质,都称为可燃粉尘。例如,在加工麻、烟、糖、谷物、硫、铝等物质的过程,粉碎、研磨、过筛等操作时所产生的粉尘,就其理化性质来说,比原来生成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要大得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爆炸。可燃粉尘爆炸要具备三个条件:(1)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2)粉尘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3)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热能源。

(三)自燃性物质。凡是不需要外界火源的作用,本身与空气氧化或受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即可发热并积热散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燃烧的物质,都称为自燃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按其发生自燃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两个级别。一级自燃物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易氧化分解,易于自燃,而且燃烧猛烈,危险性大。如黄磷、三乙基铅、硝化纤维和铝铁溶剂等。二级自燃物质,在空气中氧化比较缓慢,自燃点较低,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能够自燃。如油纸、油布等含有油脂的物品。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自燃物质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自燃物质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

(四)遇水燃烧物质。凡是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可燃气体,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可燃气体温度猛升到自燃点,从而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都称为遇水燃烧物质。遇水燃烧物质按遇水或受潮后发生反应的强烈程度及其危害的大小,划分为两个级别。

转贴于

一级遇水燃烧物质,与水或酸反应时速度快,能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热量大,极易引起自燃或爆炸。如锂、钠、钾、铷、锶、铯、钡等金属及其氢化物等。

二级遇水燃烧物质,与水或酸反应时的速度比较缓慢,放出的热量也比较少,产生的可燃气体,一般需要有水源接触,才能发生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钙、氢化铝、硼氢化钾、锌粉等。

在实际生产、储存与使用中,将遇水燃烧物质都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

(五)燃烧液体。凡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烧爆炸的液体,都称为燃烧液体。燃烧液体按其闪点大小,划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两种。

1.易燃液体。系指闪点等于和低于45的燃烧液体。这类液体划分为两个级别。

一级易燃液体,指闪点低于28的易燃液体。如汽油、酒精、丙酮和苯等。

二级易燃液体,指闪点介于28~45的易燃液体。如煤油、松节油。醋酸等。

2.可燃液体。系指闪点高于45的燃烧液体。如丁醇、柴油、乙二醇、苯等。

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易燃液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60的可燃液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可燃液体和闪点等于和高于60归为丙类火灾危险品。

(六)燃烧固体。凡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烧的固体物质,统称为燃烧固体。燃烧固体按其熔点、燃点或闪点的高低不同,划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两种。

1.易燃固体。指高熔点固体(燃点在300以下)、低熔点固体(闪点在100以下),并作为化工原料和制品使用的燃烧固体。按其燃烧易程度划分为两个级别。

一级易燃固体,燃点低,易于燃烧或爆炸,且燃烧速度快,并能放出剧毒气体。它们大体是这样一些物品:①磷与磷的化合物,如红磷、三硫化磷等;②硝基化合物,如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萘等;③其他,如含氮量在12.5%以下的硝化棉、氨基化钠、重氮氨基础苯、闪光粉等。

二级易燃固体,燃烧性能比一级易燃固体差,燃烧速度较慢,燃烧产生毒性较小。它们大体包括下列一些物品:①各种金属粉末,如镁粉、铝粉、锰粉等。②碱金属氨基化合物,如氨基化锂、氨基化钙等。③硝基化合物,如硝基芳烃、二硝基丙烷等。④硝化棉制品,如硝化纤维漆布、赛璐珞等。⑤萘及其衍生物,如萘、甲基萘等。⑥其他,如硫磺、生松香、聚甲醛等。

2.可燃固体。指高熔点固体(燃点在300以上)、低熔点固体(闪点在100以上),并作为化工原料和制品使用的燃烧固体,以及燃点在300以下的天然纤维及其农副产品。

在实际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将一级易燃固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品,二级易燃固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品,可燃固体则归为丙类火灾危险品。

五、火灾、爆炸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有以下九个方面。

(一)用火管理不当。无论对生产用火(如焊接、锻造、铸造和热处理等工艺),还是对生活用火(如吸烟、使用炉灶等),火源管理不善。

(二)易燃物品管理不善,库房不符合防火标准,没有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储存。例如,将性质互相抵触的化学物品放在一起,灭火要求不同的物质放在一起,遇水燃烧的物质放在潮湿地点等。

(三)电气设备绝缘不良,安装不符合规程要求,发生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等。

(四)工艺布置不合理,易燃易爆场所未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设备缺乏维护、检修,或检修质量低劣。

(五)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使设备超温超压,或在易燃易爆场所违章动火、吸烟或违章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

(六)通风不良,生产场所的可燃蒸气、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浓度并遇火源。

(七)避雷设备装置不当,缺乏检修或没有避雷装置,发生雷击引起失火。

(八)易燃易爆生产场所的设备管线没有采取消除静电措施,发生放电火花。

(九)棉纱、油布、沾油铁屑等放置不当,在一定条件下自燃起火。

六、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根据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火灾和爆炸是可以防止的。一般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开展防火教育,提高群众对防火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防火安全制度,开展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险隐患,并根据生产氧气性质,配备适用和足够的消防器材。

(二)认真执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厂房和库房必须符合防火等级要求。厂房和库房之间应有安全距离,并设置消防用水和消防通道。

(三)合理布置生产工艺。根据产品原材料火灾危险性质,安排、选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性质不同又能相互作用的物品应分开存放。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要采用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降低易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

(四)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于特别危险的作业,可充装惰性气体或其它介质保护,隔绝空气。对于与空气接触会燃烧的应采取特殊措施存放,例如,将金属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闭存放等。

(五)从技术上采取安全措施,消除火源。例如,为消除静电,可向汽油内加入抗静电剂。油库设施包括油罐、管道、卸油台、加油柱应进行可靠的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30欧;乙炔管道接地电阻不大于20欧。往容器注入易燃液体时,注液管道要光滑、接地,管口要插到容器底部。为防止雷击,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和库房安装避雷设施。此外,设备管理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厂房和库房地面采用不发火地面等。

七、灭火的基本方法

发生了火灾,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灭火。灭火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破坏燃烧过程及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隔离法。将着火点或着火物与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二)窒息法。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者用不燃烧的物质(气体、干粉、泡沫等)隔绝或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三)冷却法。将水、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内,吸收或带走热量,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和对周围其它可燃物的热辐射强度,达到停止燃烧的目的。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森林防火;因素;对策

1.林火基本原理

森林燃烧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焰燃烧,即燃烧时有火焰,如森林地表火、树冠火等。有焰燃烧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容易被人们发现。另一种是无焰燃烧,如地下火及木炭燃烧,会放出很少的火焰和较少的热,不易被人们发现。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可燃物质。这种可以燃烧的物质称之有机物质。森林燃烧往往由树灌丛、草类、苔藓、枯枝、落叶层、泥炭开始,森林中干燥的细小可燃物是易燃物质。首先从细小可燃物开始,然后逐步引燃其他可燃物。二要有一定的温度。不同可燃物的燃点各不相同,如干木材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必须有外来火源。三要有助燃物。空气中的氧气就是燃烧助燃物,氧气是引燃和延续燃烧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点为21%,1公斤木材燃烧时需要3.2-4立方米的空气中氧气。

2.影响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森林防火工作得到明显加强,特别是火灾处置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是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影响森林防火工作主要有以下因素:

2.1林地面积较大,结构不够合理

大规模的荒山造林任务完成以后,森林防火问题客观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一些地方的森林资源丰富,面积大,但林分质量不高。树种单一,结构不够合理,针叶林、灌木林等易燃林总面积大。一旦着火,地表火和树冠火同时燃烧,形成混合的冲天大火,蔓延速度快,极难扑救与控制。

2.2林权不断流转,防火能力下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一些私营企业老板纷纷购买山林等资源,以使其资本获得增值。林地流转过程中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林农矛盾相对激化,某些具有报复性质的人为纵火案件呈上升势头。这也成为目前森林防火工作的一大难点。

3.森林防火对策

3.1加强森林火源管理

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野外火源的控制,可有效消除火灾隐患。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到实处,尤其与重点人群、矿主、坟头及经常进山的人员等登记造册,并落实各方责任。加快完善各种综合治理手段,加强对野外生产性用火的管理与控制,做到“有疏有堵”;对农村农事生产活动中的大量用火进行规范管理,并落实审批制度,指派专门人员盯防;如遇到高火险天气,应及时发出禁火通知,要求所有野外用火必须停止;而在林事、农事的用火高峰期,应利用森林火险的低等级时间,组织群众开展规范的田间地埂燃烧杂草等易燃物,避免平时乱点乱烧而造成森林火灾。只有管好了火灾源头,同时注重生产发展,加强巡山护林力度,杜绝违章用火,才能真正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3.2完善森林防火机制

建立并完善森林管护体制与管护监督体制,层层落实责任,构建管护网络。首先,加强对护林人员的监督考核工作。护林人员作为森林防火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与森林防火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森林管护质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及时调换不负责任、作风不佳的护林员,采取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方式,提高管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签订护林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并加大考核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林区巡查,提高森林防火质量;另外,还应贯彻落实监督体系,制定森林防火管理验收制度,调查管护效果并评分考核,对管护效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管护效果差的进行批评并限期整改,情况严重应给予经济处罚。

3.3做好非防火期的准备工作

在非防火期内,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在火灾发生期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等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各地应根据辖区或者火险等级的实际情况,做好防火预案,确保灭火所需物资的完备,例如对运输车辆、油料、灭火器具、御寒衣被、维修配件、常用药品等预防储备。对于灭火设备,应做好保养工作,确保性能完好,可随时使用。对于专业救火队伍,除了做好各方面人力准备工作,还应健全队伍的培训保障机制。扑火队员的选择应严格、规范,并做好体检工作,避免在扑火过程中发生身体异样等问题,影响工作。专业队伍的规模应根据地域大小或火险情况等来确定,以不断提高专业化。尤其进入防火期后,应做好24小时的备勤值班。另外,在非防火期,加强拉练演习与业务培训工作,以检验队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以备在火灾突发时,可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潜力。

3.4加快森林防火的队伍建设

山区森林防火工作,需要两支强大的队伍支持:一是巡山防护队伍,除了提出巡山防护人的权责利之外,还应适当提高待遇问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并加强监督考察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则应严格追究护林人员的工作责任,绝不姑息养奸。二是加快专业化森林消防队伍的建设,在做好专业扑火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同时抓好兼职扑火队伍的管理工作。

3.5加大山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完善联防机制,可提高群众森林防火意识。首先,通过张贴宣传标语、立警示牌、发放防火宣传册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宣传渠道开展森林防火安全;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分时段、分层次、分批次的开展防火教育进村寨、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立体式森林防火宣传,提高社会森林防火意识与安全扑火能力,让森林防火成为人们的自觉活动,提高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另外,在提高人们防火意识的前提下,还应引导林农本着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联合成立护林防火组织,为护林防火增强力量,减少扑火的风险程度。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化工企业、建筑施工、防火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化工企业防火设计本着降低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根本原则,严格遵守《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设计。化工生产类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在化工类厂房的设计中必不可少,施工主要措施基本原理是依靠防火防爆措施以及具体的防爆措施为基础。火灾的防治部分主要包括了火灾基础的控制、火灾的前期预防以及火灾发生时的烟气控制和及时的扑救以及发生爆炸时的控制等主要工作内容。只有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的预防和阻止才能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一、化工企业防火设计原则

化工企业生产多数为危险性大,易燃易爆产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生产或储存的火灾危险类别考虑化工企业的防火分区和施工材料。设计上要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所规定的不同材料性能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例如,用于分隔两个防火分区的分隔材料应使用耐火性较好的材料,一旦某一区域发生火灾,耐火材料会将火灾控制到较小的空间范围之内,有效地防止了火灾的扩大和蔓延。防火分区主要是通过防火墙、防火卷帘门和水幕带等方式进行分隔。

大量资料表明,火灾现场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烟害所致。发生火灾时首要任务是把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并迅速排出室外。为此,在设定条件下必须划分防烟分区。设置防烟分区主要是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使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不致随意扩散,并进而加以排除,从而达到有利人员安全疏散,控制火势蔓延和减小火 灾损失的目的。在防止烟雾扩散方面要在建筑物内设置防烟构件,如挡烟垂壁、挡烟梁、挡烟隔墙等设置。

建筑物室内装饰装修是指室内墙、吊顶、地面等暴露于室内空间表面的材料或材料组合。装饰材料的种类很多,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做好室内装饰防火工作,对于避免和减少火灾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室内装修的过程中要据建筑物的实际性质、规模对建筑物不同的装修部位设置不同燃烧性能的装修材料。尽量做到室内的建筑材料在高温情况下不燃烧或者难以在燃烧过程中融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火灾的蔓延速度。

在化工生产类建筑防爆设计上要注意工业建筑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蒸汽以及粉尘等与空气混合能够发生爆炸的物质,因为一般的爆炸能够在瞬间以动能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够使得建筑物和生产设备造成毁灭性破坏,同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防止化工厂、炼油厂中爆炸性和易燃性的物质可能引起的爆炸。设备和管道因密封不良而引起爆炸性或易燃性物质外逸,遇到仪表的电气接点和电气设备短路时形成的火花,都可能引起爆炸或燃烧。在建筑设计时,应合理确定建筑物的各项要求:①建筑层数。一般宜采用单层建筑。对于必须采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建筑物才可采用多层建筑。在多层建筑中,如果只有一部分为防爆房间,应尽可能把它安排在最上层,不能把它布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如果防爆的工艺流程是上下贯通直至顶层的,应在每层楼板上开设泄爆孔,楼顶采用轻质泄压屋顶。②耐火等级。爆炸时往往酿成火灾,防爆建筑物应具有较高的耐火等级:单层建筑不低于二级,多层建筑应为一级。③结构类型。为避免爆炸造成房屋倒塌,建筑物应选用耐爆承重结构,并采取泄压措施。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墙体较厚或防爆建筑面积很小,可采用砖墙承重的混合结构,但必须设置轻质泄压屋顶。

二、化工企业防火施工具体要求化工企业的总平面设计是根据不同的生产品种,各生产要素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交通运输及能源供应,后勤及辅助生产设施来进行安排。在进行总平面防火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平面的设计和建筑物的实际性质、地形地势和最大上风向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进行布局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建筑物之间构成可燃物和助燃无的火灾威胁以及在发生火灾过程中的高温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爆炸、烟气蔓延等)。总平面的防火设计上要根据常年最大上风向进行设计,要保证可燃性气体和有危害的气体排放口在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各个建筑物之间要留好足够的安全距离,保证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车辆能够保持进入通畅。

在进行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划分是防火技术措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环节。这就要求了建筑物能够在高温持续燃烧的情况下保证墙体、支撑柱和楼板等基本建筑构件能够抵抗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在燃烧一定的时间段内不产生毁灭性破坏,对火灾的蔓延起到阻止的作用,同时为工作人员的及时疏散和物资抢救以及扑灭火灾争取时间。

在保证建筑物耐火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建筑物内部有良好的给水系统,室内消防系统和封闭式的灭火系统,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具体的灭火设施和相关配置等。在设计建筑物的采暖和通风部分中同样要注意系统性的防火构造,根据建筑的整体布置来进行采暖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在设置排烟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性质、生产条件、生产规模和实用确定好设置范围,通过最合理的排烟方式进行排烟,在防烟过程中要设置好排烟分区,根据系统性的合理计算选取适用的装备类型进行排烟。在建筑防火排烟设计中要考虑到排烟系统的自动排烟和机械排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烟,在平均风速较大的位置设置通风口,利用自然风力进行排烟,在风力较小或者风力静止的部分适用机械方式进行排烟,通过排气扇或者其他机械设备进行人工排烟。

气防火的主要科技手段是安装火雷达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电气设备或线路因本身缺陷导致温度升高或产生电弧将周围物体点燃,引发电气火灾。火雷达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主要作用就是长期不间断地实时监测线路剩余电流的变化,随时掌握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变化趋势,剩余电流过大时及时报警并指出报警部位,便于查找故障点,真正对电气火灾具有预警作用。可以说火雷达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真正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能有效减少因漏电发生的火灾,是电气防火的主要手段。在火灾事故的现场要设计好照明和疏散指示,便于人员及时疏散。

建筑物在设计过程当中还要设计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防雷击装置。建筑厂房的防雷设施主要包括接地、引下线、避雷网状设施、避雷器和等电位多个技术环节公共构成的。避雷设计从设计到施工要分为两个阶段同时进行。第一个阶段要根据建筑物的一体化结构进行防雷的防护措施,这一阶段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防止建筑物本身不受到雷电的损害以及能够在发生雷击时减小对建筑物内部的电磁设施的干扰,同时在设计避雷设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这部分的施工要与建筑物的土建工程同步进行。第二部分的防雷设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内部的用电设备的安全,比如建筑物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家用电路系统、通信设施系统等多种用电设施和组合系统,在进行这部分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物内部的用电情况作出清楚的调查,对网格和防雷接地产生的电阻值和动力进线形式等多种情况都要有比较详细的了解。雷击引起的电起火传播速度非常快,一般情况下火势无法得到及时控制,在发生电起火的过程中第一要保证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撤离,在所有人员都安全撤离的基础上再进行物资的抢救,其次再进行火灾的扑救和建筑的重建工作,最大程度上减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考虑到火灾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特点、原材料的适用以及成品的储存和设备的老化都有可能造成火灾,同时还要考虑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成为火灾的隐患。为了能够避免类似的火灾事故发生,化工类企业应该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就进行提早的预防,比如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火灾产生的爆炸,这就需要加强建筑物抵抗爆炸的能力。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适用的材料、半成品和生产成品一般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所以在生产过程当中要对生产环节比较集中连续的空间进行严密的监控,对于高温高压的化学腐蚀性空间要注意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以免造成生产过程中发生能够产生较高热量的化学反应。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低火灾隐患甚至无火灾隐患的化学产品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Z].北京:2006.

[2]李峰.建筑防火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03).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 大型油罐;火灾检测;DCS自动喷淋控制

中图分类号T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208-02

随着石化工业壮大和发展,原油、中间产品油罐、成品油罐等大型油罐不断增加。特别是浮顶罐顶部采用二次密封技术,无法做到完全密封,油气必然有泄漏,泄漏的油气在太阳、雷击等自情况易发生火灾。依靠人工观察,手动操作消防水阀、泡沫系统阀门等已经无法满足消防需要。目前大型油罐区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喷水泡沫控制系统(以下简称自喷系统)应该逐渐增多。自喷系统自动检测火灾趋势,自动启动水泡沫联用管线上阀门,极大地提高了防火灭火系统的时效性。本文以实际应用的自喷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1 自动喷水泡沫控制系统组成

大型油罐自喷系统组成如图1 ,主要分为二部分。其一是火灾检测预警系统,即感温检测部分;其二是自动喷淋控制系统, 用PLC、DCS等实现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启动喷水泡沫联用管线上的阀、消防泵等执行机构,实现自动喷淋灭火。

图 1消防自动喷淋控制系统组成

2 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

光纤感温探测器目前主要有两种:光纤光栅温度检测器FBG(Fiber Bragg Grating)和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器DTS(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

2.1 光纤光栅测温探头

光纤光栅原理:光入射到光纤光栅,光栅折射率的周期性结构使得某个特定波长的窄带光被反射,反射光波长满足布拉格散射条件。即波长为2倍的光纤光栅有效折射率n和栅格周期Λ乘积,λ=2nΛ。

随着温度变化,光纤光栅的反射光波长就发生相应的改变,温度变化量与波长改变量通过标定得到对应关系。

光纤光栅国内研究应用较早,目前国内原油储罐的火灾监测多采用光纤光栅探测器,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器无源无电、本质防爆、抗电磁干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油罐浮盘二次密封圈上方,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油罐火灾探测器,有力保障了油罐安全。但是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传感器熔接点的可靠性较差,易造成传感器断纤故障; 测量存在盲区,未安装光栅传感器位置的温度不能被有效地监测到;后期运维工作量大;光栅传感器易出现漂移,需要经常标定传感器。

2.2 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器

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器探头,使用特定频率的光脉冲照射光纤,当光脉冲沿着光纤传输时,产生多种类型的辐射散射。其中拉曼散射对温度最为敏感,拉曼散射光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间角。拉曼散射是由于光纤分子的热振动和光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换而产生。交换时产生比光源波长更长的光,称为斯托克斯光。比光源波长更短的光,称为反斯托克斯光。其中温度对斯托克斯光强影响可忽略反斯托克斯光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二者之比与温度有函数关系。

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器通过测量背向拉曼散射光中反斯托克斯光与斯托克斯光的强度比值的变化实现对外部温度变化的监测。在时域中,利用光时域反射技术,根据光在光纤中的传输速率和入射光与后向拉曼散射光之间的时间差,可以对不同的温度点进行定位,这样就可以得到整根光纤沿线上的温度并精确定位。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是目前国际上新一代线型光纤感温或者探测器。具有本质防爆、抗强电磁干扰、防雷击、测量精度高、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是一种连续分布式感温火灾探测器,能实现光纤沿线上任何一点的温度测量,无测量盲区,并且光纤既是传输介质,又是传感元件,无需额外的测温传感器件,安装简单,可靠性高,其性能优于传统的线型感温探测器,更适合大型油库火灾监测应用。

实际应用中,光纤传感器通常安装在油罐发生火灾感应灵敏的部位,例如浮顶油罐的浮盘密封圈附近。

3 用横河集散控制系统(DCS)实现自动灭火控制

光纤光栅FBG传感器或者DTS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系统连续检测油罐温度的变化,通过光纤检测显示变送单元显示测量区域温度,同时传出4mA~20mA标准信号、通讯以及火灾报警信号。DCS采集这些数据,在中心操作站上显示温度、报警等信息,同时根据预定程序自动启动高压水管线控制阀,泡沫管线控制阀、泵等执行机构,快速响应,实现自动喷淋灭火。

3.1 油罐灭火系统控制逻辑

控制逻辑如图2。以罐G931为例,当G931罐发生火灾报警时,打开着火罐二只冷却水阀0G0931XV1、0G0931XV2,同时打开临近二个罐G932、G933冷却水阀0G0932XV1、0G0932XV2、0G0933XV1、0G0933XV2,打开罐G931相关系统泡沫混合液阀0G0931XV3、0G0931XV4,打开泡沫液第一台泵P3入口阀0B003XV1。随后打开泡沫泵P3,打开泡沫比例混合器入口阀0B0941XV3。检测泡沫压力0B003PT1是否小于0.65MPa,若是小于0.65MPa,则打开泡沫液第二台泵P4入口阀0B004XV1。随即打开泡沫泵P4,打开泡沫比例混合器入口阀0B0941XV4。关闭0B0941XV3,关闭P3泵,关闭0B003XV1。

图2 罐灭火系统控制逻辑

所有阀门都组态为可以切手动调试。

3.2 DCS系统组态实现灭火逻辑

新建工程、控制站FCS、操作站HIS、I/O卡硬件,本项目中用到AI(AAI143-S)、AO(AAI543-S)、DI(ADV151-P)、DO(ADV551-P)等IO卡件。

定义I/O点(图3-2),AI点用于测量光纤温度检测仪的温度信号。DI点用于阀门回讯、泵回讯信号,DO点用于输出阀门及泵控制信号。

图3定义I/O点

建立顺控块(图4),建立基本顺控功能块ST16

图4 建立顺控块

首先建立初始化顺控表,投运后将所有阀门输出手动。

建立启动喷淋顺控表(图5),其中SPRAY-LG为投入开关,输出信号用开关仪表块,当开关仪表块切到AUT方式时可以由顺控表操作。报警时块方式改变到AUT,设定CSV为0,阀门打开,其它顺控制表内容同样编写。

图5 启动喷淋顺控表(部分)

根据图3-1逻辑建立其它顺控表。

4 结论

实现罐区火灾消防的方式有多种,火灾信号检测方式,采用的系统都有不同选择。对于罐区较小的,常用PLC系统控制,罐多的大型油罐区域通常采用DCS系统,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常采用冗余配置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特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字】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危险性,消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在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地拔地而起之时,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建筑中广泛应用,外墙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事故也随之而来,从2008年7月27日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火灾、2008年10月10日哈尔滨”经纬360度”大厦火灾、2009年正月十五北京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大火、2009年4月19日南京中环国际广场火灾、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高层教师公寓特大火灾到2011年2月3日沈阳”第一高楼”皇朝万鑫大厦火灾,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灾是残酷的,教训是惨痛的,做好外墙保温材料防火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关注。

二.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现状及类型

1.外保温系统简介

外墙外保温系统是指由保温层、抹面层、固定材料(胶粘剂、辅助固定件)等构成并适用于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温构造的总称。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建筑外墙体外侧贴上一层保温隔热材料,以隔断室内外热量通过墙体材料来进行传递,可以有效解决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差大而造成的能源损失的问题,并对外墙体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2.外保温材料的类型

从材料燃烧的角度看,目前外墙保温材料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 无机类复合保温材料:以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为主的保温材料,属不燃性材料。但其性能难于符合建筑节能设计要求,目前尚不具备广泛应用的技术条件。

(二) 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为主的保温材料,属难燃材料,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问题。

(三) 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以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硬质聚氨酷泡沫板((PU)和酚醛树脂泡沫材料为主的保温材料,属可燃材料,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性。

3.国内外墙保温材料现状

目前XPS板和EPS板这两种材料在我国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未经过阻燃处理的这两种材料燃烧性能为B2或B3级。另一种常见材料是PU板和现场发泡PU,燃烧性能一般为B2级,防火性能较差,热分解和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烟雾,也难以达到防火安全要求。

三.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依次对外墙保温材料进行使用后会发现在外墙保温材料当中无机类保温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保温材料属于难燃材料 ,所以因此引起的火灾事故较少。而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不同,它的火灾危险系数较高,因为材料本身的特点极易产生火灾 。对于有机保温材料的火灾危险因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1.首先是由于材料本身的成分而造成的

因为有机保温材料本身的主要成分所致,所以该材料比较容易燃烧,而燃烧起来又非常的猛烈。这样的材料当接触到火源或者火星时就非常容易烧着。如果在施工现场有电气设备作业,这样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残渣一旦溅落到保温材料上就会引起火灾。这种材料在起火后很可能发生爆炸式的危险,燃烧的火灾现场是难以进行人为控制的。另外,这种材料在剧烈燃烧时又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而这些危险都是在火灾出现后很难控制的。

2.其次由于外墙保温系统的构造特点

有机保温材料外墙保温系统多以点黏式粘贴和螺钉固定保温板材,保温板材和基层墙面容易形成空腔和缝隙,导致火灾迅速蔓延 。火焰向上蔓延速度会达到每秒高达 1m,而对于百米高楼建筑则会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全部燃烧起来,这时整栋大楼立刻就会成为火形立柱 ,要想实施大楼火灾扑救工作是很难的。

3.最后外保温材料的危险性还表现在火灾扑救比较困难

对于民用建筑的火灾扑救一般都可以直接利用建筑内的固定灭火设施 。而从现阶段的情形来看,还没有专门针对外墙保温材料实施灭火的消防设施。由于这些设施还没有到位,所以就不能保证在发现第一时间进行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救助工作 。由此可见,当前使用以有机保温材料为主的外保温材料还不能够满 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和规定,诸多原因都显示有机保温材料在外墙保温材料中是极易产生火灾,并且火灾在发生后很难实施扑救工作,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破坏。

四.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安全对策

1.加快研发适合于高层建筑的外墙不燃材料保温系统,严格技术标准的制定

目前国内墙外保温材料正处于初起发展阶段,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迫在眉睫。提倡开发难燃或不燃的高效保温材料来逐步替代易燃保温材料;同时增加防火分隔物,防止室内发生火灾时火焰通过窗口、孔洞等开口部位点燃外墙外保温系统并引起火灾蔓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火灾隐患。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从严执行《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第二条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将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对已经审批同意的在建工程,如建筑外保温采用易燃、可燃材料的,应提请政府组织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建设单位拆除易燃、可燃保温材料;对已经审批同意但尚未开工的建设工程、建筑外保温采用易燃、可燃材料的,应督促建设单位更改设计、选用不燃材料,重新报审。

2.加强外保温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一)外保温系统施工过程中,电焊、气焊、电工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焊接、钻孔等有明火及火花产生的施工工序应在保温材料安装前进行,如果确实需要后序完成,则应在电气焊部位的周围和底部铺设防火毯、放置灭火器等防护措施:热熔、热粘结等施工不应直接在的保温材料上进行,并与外保温系统的部位保持一定的防火安全距离。

(二)在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消防水源、室内外临时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配备完好有效的消防器材,以满足施工现场消防灭火的需要。

(三)水平防火隔离带等防火构造措施的施工应与保温材料的施1}同步进行,保温材料保护层的施工应尽可能与保温材料固定同时完成。

3. 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进行针对性检查

外墙保温在施工阶段火灾危险性最大。由于施工现场比较复杂。消防监督人员在进场码放时段及施工上墙时段,要重点检查保温材料堆放周围的情况、消防安全标识、施工现场消防供水、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消防通道以及保温材料是否有明显的防火标志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外墙的外保温技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它也给民用建筑以及商用建筑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只有从多个方向进行同管工作的实施才能不断地克服外保温材料的安全性能上所表现出的不足,真正实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彦军 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预防对策探讨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2012-09-20中国会议

[2]李引擎; 季广其; 朱春玲 建筑外保温的防火问题探讨中国建设信息2009-06-08期刊

[3]陆云 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火灾危险性及防控对策探讨建筑设计管理2013-02-25期刊

[4]吴晓羽 浅析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危险性及防火对策商品与质量2012-07-15期刊

[5]黄中杰; 陈晓 高层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战例分析林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10-15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