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1

关键词 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6-0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种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1 播前管理

首先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条件、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主要预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虫[1]。其次是土壤处理。播种前宜将除草剂施于地表;采用机械耕地、耙地,保证土地平整,上虚下实,结构良好;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施有机肥30~60 t/hm2,氮、磷、钾肥占总肥量的60%。前茬作物收获前7~15 d及时灌水增墒,提高出苗率。

2 播种管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在最适播期进行播种;种植方式可采用宽窄行,即宽行17 cm、窄行8 cm;膜侧种植宽带60 cm为一垄,垄宽36 cm,垄间距24 cm。播量一般在330~375 kg/hm2,晚播品种要适当增加播种量[2]。为提高出苗率,播种时要保证深度一致,下种均匀。

3 田间管理

3.1 冬水

越冬前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漏水严重可适当补灌。切忌冰层盖苗。

3.2 越冬防护

在越冬期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

3.3 镇压保墒

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进行1~2次打碾提墒,促进返青。

3.4 追肥

根据小麦需肥规律分阶段多次进行,播种后追肥;长势较弱的越冬群体需要冬季追肥;返青期群体偏小的麦苗需要春季追肥;拔节前结合灌水追施尿素;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叶面施肥[3]。

3.5 合理排灌

分阶段多次进行。未进行压冬水的小麦,需及时浇返青水;未进行返青水的小麦,拔节期需及时浇水,4月上中旬及小麦孕穗期早灌头水,适时管好抽穗水、麦黄水[4]。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现倒伏或贪青晚熟的现象而导致减产。

3.6 防治病虫害

小麦常见病害主要有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纹枯病等;常见虫害有蚜虫、麦红蜘蛛、吸浆虫、黏虫等。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抑制小麦病虫草害。尽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学农药,禁止施用高剧毒、高残留的农药。

3.6.1 农业防治。即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昆虫、作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采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技术使生态系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或者直接抑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简而言之,即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管理、栽培措施等防治害虫的方法。例如,适时播种,有效减轻小麦锈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减少自生麦苗;秋播前,减少越夏菌源,减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合理施肥与灌溉提高抗逆能力等。农业防治虽然见效慢,但持效期长,而且省工经济,还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

3.6.2 物理防治。即不用化学农药直接杀害或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物理防治手段包括: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人为捕捉或者设置障碍防止害虫蔓延;结合害虫的一些特性如趋黄性、趋味性、趋光性等,对害虫进行诱杀。

3.6.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人无害,无污染,不形成抗性。主要方法是以虫治虫,小麦病虫害种类很多,同时病虫害的天敌种类也繁多。应对病虫害,向麦田引进天敌,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持生物物种平衡,达到加强防治小麦虫害,并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3.6.4 化学防治。尽可能避免使用高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生态化学制剂,如50%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或小麦锈病病发率达5%时,或小麦白粉病病发率达10%时,用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稀释后喷雾。小麦蚜虫发生时,用40% J乐果乳油1 500 g/hm2对水稀释后喷雾。使用生态化学制剂,污染少,对小麦生长无太多影响,是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必然趋势。

4 后期管理

抽穗到成熟称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是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严重发生时期,要根据后期的生育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小麦成熟末期进行收获。

5 参考文献

[1] 周增莲.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0(16):228.

[2] 周有印,谢付振.农业结构调整下的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10(8):253.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2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33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且栽培历史悠久,吉林省水稻质量好、产量高,是我国大米的主产区。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病虫害问题往往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总结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1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1y枯病

识别: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也称水稻云纹病,该病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生,该病发病主要受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率高。识别该病主要是观察接近水面的叶鞘上是否出现椭圆形的水渍状的病斑,颜色一般呈灰绿色或者灰褐色,并有向上不扩展的趋势,此时就要引起注意。总的来说该病在我国北方发病还不算典型,但是也要引起重视,因为该病可以引起水稻空壳率增加,导致水稻籽粒不饱满,造成水稻减产。

防治:预防该病注意控制湿度,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同时注意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及生命力旺盛的水稻品种。同时,注意清除土壤中的病菌。药剂防治建议使用20%稻脚青(甲基砷酸锌)或10%稻宁(甲基砷酸钙)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100公斤喷施,或加水400~500公斤泼施,或拌细土25公斤撒施。

1.2稻瘟病

该病害对于水稻危害较大,一旦发病就会对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如果防治不及时,严重时甚至可造成水稻减产50%。同时,该病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叶稻瘟和穗颈瘟。

1.2.1叶稻瘟 识别:叶稻瘟主要为害水稻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的斑点呈绿色,伴随着叶稻瘟的发展,斑点会继续发展变大直至叶片死亡,最终导致水稻植株发育不良,影响水稻产量及质量。

防治:预防该病仍然以抗病品种为首选,加强田间管理。药剂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使用。

1.2.2穗颈瘟 识别:水稻发生穗颈瘟后主要是影响了水稻的养分输送,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该病通常会由水稻叶稻瘟发展而来,严重时会导致水稻穗颈节坏死,出现白穗现象,造成水稻籽粒不饱满,直接影响水稻的商品性。

防治:预防该病应从选种开始,选择抗稻瘟病能力强的品种为主,注意栽植密度,同时注意平衡水肥,加强田间管理。药剂可选用稻瘟康35毫升+稻瘟康Ⅱ号35毫升对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1次。

1.3白叶枯病

识别: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病极容易造成水稻出现碎米和秕谷现象,直接影响水稻的商品性,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该病主要感染水稻叶片,在水稻叶片的边缘和叶尖出现斑点,斑点颜色一般为黄绿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沿着叶脉延伸,变成长条形的病斑且颜色逐渐变成黄褐色,最终变成灰白色,最后叶片枯萎。

防治:预防该病要先做好药剂浸种工作,降低发生的几率。注意水田管理,避免淹苗。多施用磷钾肥,平衡氮肥,田间管理等。药剂可选用20%氟硅唑咪鲜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水稻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2.1稻飞虱

稻飞虱是水稻常见害虫之一,体形很小,触角呈短锥状,有透明的翅膀,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该害虫主要以刺食水稻汁液为主,一般栖息在水稻基部,影响水稻生长,逐渐导致水稻植株变黄,从而影响水稻产量。防治措施:选用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对水45公斤喷雾防治,或者赛嗪酮,或10%吡虫啉30克/亩对水45公斤喷雾。

2.2水稻螟虫

螟虫是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为主的害虫,水稻螟虫也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中为害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三化螟对水稻危害程度最大,其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水稻,而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也危害小麦、玉米等作物。防治措施:5%锐劲特悬乳剂30毫升/亩、48%乐斯本40毫升/亩、3.6%杀虫双大粒剂1.5公斤/亩、55%特杀螟50克/亩、1.8%阿维菌素40毫升/亩、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0克/亩,以上药剂任选对水50公斤喷雾使用,注意全田喷施应均匀。

参考文献

[1]熊国莲.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29).

[2]刘晓飞.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

[3]邹前锋,杨晓晖,彭杨,成连香,吴述云,胡柏森.浅谈如何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 2016,(18).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3

关键词:豫东;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06-2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为豫东麦区常见病虫害,常常造成小麦不同程度减产,本文根据豫东地区小麦常见病虫发生危害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也称立枯病,该病病菌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

1.1 症状特征

小麦染病后,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该病主要感染小麦叶鞘和茎秆。在幼苗的感病初期,会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呈现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感病后期一般会导致感病植株基部的茎节腐烂,最终导致死亡。小麦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并沿叶鞘向上部扩展至旗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

1.2 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一般会以菌核或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冬前发生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冬前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早春返青后随气温升高,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增长,形成发病高峰,小麦抽穗后病害发展缓慢,但病菌由病株表层向茎秆扩散,严重度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病害的发展受日均温度影响大,20-25℃时病情发展迅速,大于30℃即停止生长。

1.3 防治方法

(1)种植抗(耐)病品种;(2)合理施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3)药剂拌种,用1.5%三唑醇悬浮种衣剂30-45g拌种100kg;(4)在小麦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g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150g进行防治。

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禾谷类白粉菌的专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发生该病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减产10-50%。

2.1 症状特征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染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后逐渐扩大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渐变成灰色或灰裼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

2.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最热的一旬平均气温小于23.5℃地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越夏期间,病菌不断侵染自生麦苗,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闭囊壳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越夏并不断形成初侵染源,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中上部或叶片组织中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传播方式是借助气流传播,当传播到叶片上时,如果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就会萌发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即形成了附着孢和侵入丝,它会穿透叶片的角质层,侵入到叶片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吸器,同时它会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而后在菌丝中又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就会从叶片脱落,随气流进行下一轮的传播。当病菌成功越夏后,首先感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染这些地区秋苗,越夏区小麦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早春气温回升,小麦返青后,潜伏越冬的病菌恢复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扩大为害。

2.3 防治方法

2.3.1 选用抗、耐病品种

2.3.2 农业防治 越夏区麦收后要及时进行耕翻灭茬,除掉自生的麦苗;合理密植,避免过量使用氮肥,适当增加使用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3.3 药剂防治 通常于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施药,一般在早春病株率达5%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防治效果最佳,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进行防治。生长期施药:用15%粉锈宁可湿粉,每亩有效成份8-10g进行防治。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为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三种。

3.1 症状特征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同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呈鲜黄色、长椭圆形、呈虚线状排列,后期表皮破裂散发出铁锈色粉状物。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小麦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偶而叶鞘和茎秆也会感染此病。夏孢子堆橘红色、中等大小、圆形或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散生。通常情况下,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成熟时不破裂。

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夏孢子堆呈深褐色、较大、长椭圆形,排列较散乱无规则。秆锈菌孢子堆的穿透力较强,能够穿透叶片,叶片背面的孢子堆大于叶片正面的孢子堆。

3.2 发生规律

三种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当夏孢子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15℃、叶锈15-20℃、秆锈3-18℃)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病叶组织内生长,潜伏期长短因环境不同而异。条锈菌入侵后,当有效积温达到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200万倍),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至4300m的高空,吹送到几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进行再侵染。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晚熟春麦和晚熟冬麦自生苗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完成周年循环。

3.3 防治方法

3.2.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3.2 药剂拌种 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25%三唑醇干拌剂140g拌种100kg。

3.3.3 大田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防治,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切实加强控制,防止其蔓延扩展,当大田达到0.5-1%的病叶率时进行全面防治,用量:每亩用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50-100g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喷雾防治。

4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也称为烂麦头、红头瘴,该病病原菌为镰孢属真菌里若干个种,如燕麦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

4.1 症状特征

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感病会引起幼苗的枯黄及腐烂,中、后期感病会造成小麦茎秆和小麦穗的枯黄及腐烂,其中,小麦穗部腐败的危害性最大。病菌首先侵染的是花药,接下来为颖片的内侧壁,一般情况下,小穗先染病,而后快速蔓延到穗轴,从而造成其他小穗的缺水枯死。

4.2 发生规律

赤霉病病菌在田间麦秸、玉米秆、稻桩等各种植物残体上以菌丝体越夏、越冬。春天田间残留麦秸、玉米秆上的病菌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度15-20℃、湿度80-100%)条件下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麦秸、玉米秆上越夏、越冬。赤霉病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尤其是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气关系密切,品种穗形细小、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较抗病,反之则易感病;上年发病重的麦区为下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小麦抽穗至灌桨(尤其扬花期)内雨日数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抽穗扬花期遇3d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将可能发生流行。

4.3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做好栽培避害管理: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多雨季节,适量增加磷、钾肥的使用,以达到培育健壮苗,防止倒伏的目的;(3)小麦抽穗扬花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第一次施药是在大田中10%的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进行,前一年发生较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一次补施。一般用量为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粉50g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g进行防治。

5 小麦蚜虫

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

5.1 症状特征

麦蚜一年可发生10-20代,以成、若虫越冬,来年气温回升,麦蚜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繁殖为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麦蚜繁殖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麦为害最为严重。

5.2 防治方法

(1)调整作物布局,提倡冬麦和油菜间作,减轻蚜虫为害;(2)保护和利用天敌;(3)防治苗期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g;防治穗期蚜虫,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每亩用25%吡虫啉•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6-20g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J].垦殖与稻作,1997,(02).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4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83-01

涡阳县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地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县境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涡阳县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现有耕地面积13.13万hm2;201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93万hm2,播种面积24.27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平均产量5 130 kg/hm2,总产量124万t。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44万hm2,平均产量7 545 kg/hm2,总产量86万t;玉米播种面积4.33万hm2,平均产量4 440 kg/hm2,总产量19万t;豆类播种面积7.2万hm2,平均产量1 725 kg/hm2,总产量12万t。

随着农作物整体结构调整、品种抗病虫害性能提高、耕作制度逐渐优化,病虫害发生出现了频率快、范围广、抗药性强、持续时间长、程度加重等现象,不仅给农民防治病虫害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还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现结合涡阳县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对策。

1 病虫害发生概况

涡阳县农作物病虫害一般年发生73.33万公顷次左右。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赤霉病、穗蚜、红蜘蛛等;玉米病虫害主要有粗缩病、茎腐病、叶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蚜虫、弯孢霉等;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大豆枯萎病、叶斑病、食心虫、豆荚螟、豆天蛾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综合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式单一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农业、生态、物理、生物等多种方式和措施,但是目前涡阳县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方式单一,而多数病虫害只通过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通过改善种植条件,改进农业栽培技术和措施,使病虫害没有生存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程度。同时部分农民认为预防无法直接显现出效果,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并不注意进行病虫害预防工作,综合防治效果较差,造成病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不断出现生理小种,为进一步防治带来更多的困难。

2.2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用药量掌握不当

涡阳县部分农田管理粗放,劳动力缺乏,存在重虫轻病、重治轻防的现象,等到病害发生且较重时再进行防治已错过了其防治适期,效果不理想。在防治的过程中,部分农户无法正确掌握农药使用量,存在用药量(浓度)越大防治效果越好的思想,有的甚至在不了解农药性质的前提下混配农药,导致化学药害成为作物的又一危害,出现落花落果、叶片变色变硬、生长点封闭等现象,并且还造成大量的化学污染[1-2]。

2.3 科学防治水平低,统防面积小

在防治过程中部分农民还存在不能正确识别病虫害、不能正确选择药品以及喷洒配方存在经验主义,重视虫害防治,但不了解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适期,农药的喷施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当,不能准确喷到发病部位,影响防治效果。同时,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规模普遍偏小,服务能力有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大多是一家一户进行防治,统防统治面积小。

2.4 农药市场不规范,技术与器械落后

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法律意识淡薄、监督检查不到位,存在办证意识不强、无证经营农药、“游击”经营等行为,大量假冒伪劣、过期低质、标签不规范、老药新名、一药多名的农药混入市场,农药质量令人堪忧。同时,在销售过程中,买卖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品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部分农药经营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根据农药的使用特性以及病虫害的特征进行对症下药,经常出现误导农民购药等问题。在生产使用器械上,涡阳县还普遍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此种器械不仅技术性能较差、制造工艺落后,而且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雾化质量差、雾滴大,使药效受到影响。除了器械使用落后外,涡阳县的技术服务也相对滞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服务方式与效率较落后,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无法真正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需求。

3 防治对策

3.1 科学防治,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应摸索当地的病情、发生时间规律,根据不同种植品类分析不同的病虫害特征,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病虫害辨别,抓住最佳时机,对症下药,通过实践教育扭转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严格按照药液使用的浓度、药量配制,在使用前注意各药剂之间的搭配以及残留液的清洗和保存,掌握配施药技巧,包括喷药的合理时间、位置、角度及速度,让药液从喷嘴喷出时形成一层薄雾黏附在作物的茎杆和叶片上。

3.2 加强监测预报,注意综合防治

为增强农民防御认识,依托涡阳县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全面推进测报调查的标准化,提高对主要病虫害的预警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化技术,及时、便捷地将信息传送到基层和广大农户的手中,从而在病虫害防治上做到对症下药。在防治方面应通过多种方式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如选用优良抗病虫品种,确定适宜播种期,合理轮作、间作、套作,增施有机肥、配方肥,合理密植,适时浇水施肥,及时清洁田园,摘除病虫植株的叶、果等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嫁接换根及起垄栽培等。

3.3 规范农药市场管理,引进新技术与新器械

为避免不规范农药市场,应加大农药登记管理力度和监管力度,严禁农药市场出现假冒伪劣农药、国家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新品种,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烟碱杂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等,取代高毒有机磷农药,保护天敌,维持生态平衡;大力推广机动弥雾机、热雾机和无人飞机施药技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3-4]。

4 参考文献

[1] 曲建东.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178-179.

[2] 李全启.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9):114.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5

[关键词] 阳泉曲镇 玉米 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1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社会大众对食物的营养化续期越来越高。玉米是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对改善人体营养结构有着很大作用。此外,玉米还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近些年,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而全国范围内玉米种植面积呈现缩小趋势,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内玉米的产量,尽量满足玉米市场需求。

1 科学选地整地

科学选地和整地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玉米适应性强,在任何土壤中都能够生长,但是为了保证获得高产,应该选择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方便,没有连续种植过玉米的土地种植,以壤土或者沙壤土为宜。选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整地深度一般在25~30cm之间,确保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为播种创造一个良好条件。对于田间有效层较浅的情况,应该使用深松机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一般情况系深松深度在30~40cm之间。结合整地还要做好施肥工作。底肥施入应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施入复合肥30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10公斤。将上述肥料混合均匀后随整地一起施入。

2 科学播种

2.1 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首先,科学选种。玉米种子对保证玉米获得高产和稳产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一定要科学选种。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制度和田间肥力情况,选择生产潜力大、抗病虫害性能高、抗旱、耐倒伏的杂交玉米品种;其次,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在播种前需要做好科学选种工作,将种子在阳光下暴晒2~3天,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同时将种子的瘪粒、病虫害粒和机械损伤粒及时去除,提高种子纯度。播种前2~3天使用粉锈宁、多菌灵或者辛硫磷进行药剂拌种。对于有条件的种植户我们推荐使用包衣种子,大丰系列较适合当地种植。

2.2 适时播种

首先,足墒播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一旦田间墒情适宜应该立即安排播种作业。结合地区病虫害流行趋势,抢墒早播,避开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一般在4月20号-5月5号播种;其次,确定合理的播种量。播种量要结合立地条件和玉米品种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机械播种每亩用种量为2~2.5公斤;最后,机械化播种。玉米播种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深度维持在5~10cm为宜,行距维持在50~60cm之间。在正式播种前需要调整好机械,确保播种一致,播种均匀,不存在重复播种和漏播现象。

3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3.1 查苗补苗、间苗定苗

玉米播种5~7天左右就会连续出苗,出苗后要及时检间出苗情况,针对缺苗的应该及时补种或者移栽。对于田间断垄不严重的从稠密地区移栽玉米苗,对于断垄严重的使用相同玉米品种催芽后直接播种,确保田间出全苗。当玉米生长到3~4个叶片之后应该及时进行间定苗,间苗按照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杂留纯的原则进行,对于缺苗地^应该保留两株玉米苗。

3.2 做好中耕培土工作

做好中耕工作可以疏松土壤,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拔节期中耕1次,大喇叭口期第2次中耕并培土。中间如果遇到降雨天气,还需要额外进行一次中耕,促进土壤呼吸和玉米根系生长。玉米出苗后如果田间杂草较多,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严格控制好除草剂的使用量。

3.3 做好施肥灌溉工作

首先,做好施肥工作。一般情况下,每亩产量在500公斤的地块需要碳铵80~90公斤或者尿素30~40公斤。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要结合玉米实际生长情况进行科学追肥。从玉米进入拔节期就需要及时进行追肥。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要及时进行施肥,每亩每次追施尿素10公斤。

4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当地玉米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丝黑穗病,有一年发生过粘虫。针对这些病虫害,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化学药物防治。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适时晚播、提高播种质量、农药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焚烧或深埋。农药防治:可用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也可用高巧、立克莠进行拌种。玉米螟的防治要点:玉米收获后彻底处理秸秆,粉碎还田、烧柴、沤肥等。种植抗螟虫品种、灯光诱杀(用高质汞灯诱杀玉米螟蛾)。药剂防治,螟虫进入茎秆或雌穗之前用氯氰菊酯进行防治。对于玉米黏虫可以选择使用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J].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张雅杰,赵明,赵久然,王璞. 作物学报. 2008(03)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植物保护 教学

1立足农村职业中学生源现状,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农村职业中学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他们感到自卑,自觉不如人,害怕面对“中职生”的称呼,心理压力和困惑较大,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感性上的认识,加之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文化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又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中职教育的特性,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高技能操作人员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生普遍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确定合理教学目标后,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把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由此产生矛盾、困惑、惊讶,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学生产生问题后便进而渴望要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有关这些问题的知识,于是促进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高涨。

2.2 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形成性评价

教育不光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成长、成才,培养自信心,激发奋斗精神的教育。中职学生虽然是考试的失败者,但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其他方面往往有许多优点,教师不要仅仅关注期中期末的成绩,更重要的要看学生平时的表现,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有的学生在昆虫病害标本的制作方面很优秀,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功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3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

植物保护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农业害虫形态识别和植物病害症状观察等实验实训多,教学实习多,实际农事操作多。但植物保护教学往往不能与病虫害发生同步进行,当某一重要的病虫害没有发生,不能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时,就可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成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在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的教学时,可以根据作物的被害状来推断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尤其是一些被害症状相似的植物(如蚜虫和红蜘蛛的被害状,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在豆荚部位的为害状等),应该怎样进行区别,让学生思考进行鉴别的方法。

4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

在3―5月不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老师跟随指导解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针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病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黑穗在田间是成丛出现的,为什么非留种田在发病期不进行施药防治。最后让学生明白,小麦散黑穗病是种子带菌,系统浸染,所以发病是成丛的,因为该病只有初侵染,不发生再侵染,所以在非留种田不需要施药防治。通过此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病害和害虫,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活跃课堂气氛,穿插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方法是讲累了教师,听烦了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经过自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互动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变“死记”为“活学”。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课后学生还经常自发进行讨论,邀请老师参加“裁判”。

6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在该课程中要给学生讲授昆虫及天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等等,涉及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传统板书形式的植物保护教学难以有效表达这些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采用课件教学后,把抽象、微观的东西明了化,把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使学生轻松理解,牢记在心。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老师必须亲自动手搜集素材,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图像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