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1

关键词:创新扩散;绿色营销;优势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炸性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等。为了走出困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广泛认同,逐步形成共识。而绿色营销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并将成为21世纪营销的主流。这里将创新理论引入绿色营销,探讨如何利用创新设计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以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重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营销相关回顾

(一)绿色营销的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其特点是: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

(二)绿色营销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末,是绿色营销的第一个阶段。许多人从事不同形式的绿色营销,一个绿色潮流按预期出现(Cliff,1990)。随后,绿色产品的销量让人失望;九十年代初,之前戏剧化的增长沉了下去。

20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绿色营销遭遇激烈的反对。对绿色营销的主要阻碍表现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宣传及企业绿色意图与实践不符的讽刺。Grane(2005)认为有五个导致失败的原因:绿色洗涤、绿色推销、绿色收获、企业家营销、顺从营销。

2000年以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此时,消费者更加有社会责任心(Strong,1996)。他们考虑的不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社会和生态(Oksanen,2004)。随着技术的增长,政府的规定完善以及环境机构和媒体的调查,绿色营销复兴了。

(三)绿色营销现状。在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绿色营销包含的相关的活动范围变广: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提供过程、包装、回收和其他领域(Prakash,2002)。

一些欧洲跨国公司的研究调查发现,92%的公司改变了他们的产品以满足绿色需要(Vander,1990)。在研究报告“消费产品策略中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中发现84%的主要公司有环保意识并发展高效节能组织。

三、创新理论的相关回顾

(一)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Schumpeter(1912)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领域中存在多种创新活动,而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之后,创新扩散的研究成为主流,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研究工作,他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在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

Rogers(1962)提出,创新的扩散一开始比较慢,当采用者达到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加快,这个过程直到系统中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才逐渐放慢,其数量随时间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他注重创新扩散特性,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创新的采用率主要受五大创新扩散特性的影响: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创新扩散理论应用于从社会学到商业的多学科。已经认可的创新扩散有很多:美国非营利性医院的技术、全新的技术制造新产品、小企业间的在线贸易交流、电子商务服务从一代到多渠道的解决方案、国际B2B公司应用的网络技术等(Woodside,2004)。

四、将创新理论运用于绿色营销的研究

(一)绿色营销策略与创新度。绿色营销战略与创新度有关。根据Robertson(1991)创新度的范围从低到高各不相同。被动的绿色营销战略是低度的创新,也称为持续创新。只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小的变化,如颜色、款式和包装的创新。持续的创新有低风险,只提供短期的利益,不需要一个完全新的制造过程,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例如,某公司生产的第二代产品(DiFrangia,2008)。

中度的创新也叫动态连续创新,产品或者产品的类别是存在的,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来更改客户的行为,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的生产等。

积极的绿色营销战略是最高级的创新,也称作不连续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几十年的推广,不容易被模仿。如果公司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在创造出巨大的竞争优势下,实现环境效益,这将是不连续创新,如互联网的发明和商业太空旅行等(Karna,2003)。

我们要积极地采用绿色营销策略,运用动态的和不连续的创新,产生长期利益,创造竞争优势,增强企业信誉和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提供更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

(二)基于创新扩散特征的积极的绿色营销策略。基于创新理论,将创新扩散特征应用于绿色营销策略,产生七个积极的具体战略(Peattie,2005;Miles,2000;Covin,2000)。

1、市场调研战略。在公司的战略上进行研究投入,满足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它涉及到以下扩散特性: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兼容性、复杂性和可实验性。此研究可以帮助做出最有效的设计,用来识别客户的需求并设计新产品。

2、生产战略。改变生产和其他进程使其更环保,它涉及到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兼容性和可实验性。企业重新定义绿色创新,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认识到绿色价值。为了增强可观察性,工厂可以让客户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工厂旅游,并且让媒体报道有关的绿色营销生产战略。

3、产品战略。(1)创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绿色产品,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扩张这些产品的生产线;(2)不对实物商品的所有权进行挑战,而是对绿色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替代。它涉及到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复杂性和可实验性。

4、配送/市场战略。(1)建立更循环的市场,在其中材料可以回收及循环再造;(2)利用多渠道分销,容易去尝试,并且易于购买新的绿色产品服务;(3)开拓新的市场或者通过绿色技术转让实现。涉及到以下创新扩散特征: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复杂性和可实验性。

5、价格战略。重点应该放在长期成本上而不是短期的价格,例如公司可以提供促销活动。为了提高创新的可实验性,应降低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满足更多的客户。将涉及到以下扩散特性: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和可实验性。

6、推广战略。更多地利用环保的新媒体将相关的消息通过市场传播扩散。主要特征是可观察性,企业可以使用电子通讯、网络研讨会和移动营销等手段帮助推广。涉及的扩散特征还有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复杂性。

7、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积极的绿色组织营销战略,追求多种伙伴关系,向利益相关者输入绿色价值观。涉及的主要扩散特性: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和兼容性。

(三)基于创新理论的积极的绿色营销策略产生的竞争优势。以上的绿色营销策略,都涉及到了不同的创新扩散特征,将其运用于绿色营销,将产生很大的竞争优势。Vaccaro(2009)认为,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11个方面:增强企业的名誉度;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巨大的品牌差异度和品牌的忠诚度;更高的企业绩效;增加了利益收入,更高的利润和长期的利益;第一发动者的优势;高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率;因为差异化优势而产生的市场份额增加和成本的节约;增强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完成组织任务;更强的生态可持续性和共同利益。

五、结论

本文把绿色营销和创新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做了回顾,依据前人的研究证明了将创新理论用于绿色营销的价值,提出7个积极的绿色营销策略涉及到了不同的创新扩散特征,并且由此产生11个竞争优势。

未来的研究可以测试其他的扩散特征或者在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创新扩散,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主要参考文献

[1]Vaccaro V L.B2B green marketing and innovation theory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11.4.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2

[关键词] 绿色理念 技术创新 战略实施

绿色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在生产、消费、产品回收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非技术方法的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消耗资源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和对人体危害最小化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称。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把绿色理念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中,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朝着有利于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就企业方面而言,存在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等3个主要方面的障碍:一是资金缺乏。从企业角度来深入分析的话,造成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没有一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企业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创新收益,更别说绿色技术创新收益,从而难以继续下一步的创新活动,无法步入“创新―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加之企业中技术人员普遍没有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难以发掘绿色浪潮给技术领域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三是缺乏信息。绿色技术信息的缺乏,使我国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而会影响我国企业绿色技术成果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也会影响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R&D的相关指标和国外有较大差距。研究与开发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使得我国的R&D资金的来源及使用结构不合理。同时政府由于受资金限制,加上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投入引进的技术间歇性及不平衡相当明显;另外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的利益机制、动力机制和控制机制,加上自身资金的不足,因而不能保证绿色技术创新获得足够的动力和压力,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缺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激励、扶持和优惠的环境、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及措施;环境成本的价格体系尚未建立,环境资源生产要素化进程缓慢,各种资源比价不合理等,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在经济上缺乏吸引力,阻碍了创新和扩散。

二、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对策

1.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家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长期的战略地位。要想提高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必须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资金都比较缺乏,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因此除了企业自身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以外,还必须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如风险投资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等)。二是企业应加强创新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高知识密集型的活动,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企业的创新人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意识。这样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就有一定的知识作保障。三是技术联盟。从组织安排角度看,企业通过缔结技术联盟,可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技术扩散提供组织保证,有利于克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组织缺陷,突破企业规模现有技术基础、人才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限制,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识,激发创新灵感,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同时,利用技术标准联盟,制定行业标准,可以构筑静态技术壁垒,争取战略主动权。

2.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它可以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将其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实施清洁生产,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清洁生产采用绿色技术和生态工艺,遵循生态规律、模拟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包括从原料的选择、开采、运输、加工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消费,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完整的全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态综合效益。

3.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绿色化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因此,国家应在经济、财政、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尽早制定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政府应不断严格环保法规和标准。

4.实施绿色GDP核算。绿色GDP,从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从现行统计下的GDP中扣除自然部分和社会部分的虚假进步和外部化成本。其中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引发的成本,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而社会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实施绿色核算可以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3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宏观层面的创新问题,如,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总体而言,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诚然,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能够促使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如果技术创新不能够持续,那么推出的技术创新项目将很难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效益,企业只能依靠过去的创新项目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不能够持久,一旦其他企业推出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现有企业的技术优势将化为乌有,企业不可能再凭借技术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因而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出技术创新项目才能持续地获取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只有进行持续创新才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即使“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也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许只需要一两个创新就能使企业一劳永逸,但是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一味地生产同一技术含量的产品,就会无情地被市场竞争淘汰。因而,基于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研制新的产品,持续不断地推出创新产品以获取创新效益,应该是21世纪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企业持续创新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宏观层面的创新问题,例如,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总体而言,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诚然,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能够促使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如果技术创新不能够持续,那么推出的技术创新项目将很难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效益,企业只能依靠过去的创新项目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不能够持久。一旦其它企业推出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现有企业的技术优势将化为乌有,企业不可能再凭借技术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因而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出技术创新项目才能持续地获取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只有进行持续创新才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即使“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也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许只需要一两个创新就能使企业一劳永逸,但是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一味地生产同一技术含量的产品,就会无情的被市场竞争淘汰,这样例子屡见不鲜,例如,蓝色巨人IBM、通用汽车公司、苹果电脑公司以及华人企业的骄傲王安电脑公司……这些曾经令同行竞争对手胆寒的企业巨人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不能持续地推出顾客喜欢的产品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有些企业甚至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因而,基于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研制新的产品,持续不断地推出创新产品以获取创新效益,应该是21世纪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在此可用昆明理工大学向刚教授(1996)的一句话来总结持续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有必要从建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本概念入手,讨论并解决其评价准则、过程与运行动力机制、集成机制、效率评价方法及实现持续创新的必要条件等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一个较系统的企业持续创新的理论框架。”

绿色持续创新及其实现机制

绿色持续创新是在各个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对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过去那种追求产量、忽视能源、原料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不予重视的企业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因而推动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旨在节能、降耗、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已势在必行(高忠仕,2004)。根据企业持续创新定义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把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定义为:“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地推

出、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向刚,2003)。”与一般的技术创新定义和持续创新定义相比,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增加了“绿色”和“持续”这两个特征,比较持续创新概念的几个特性,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具有绿色、技术升级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性以及企业发展持续性等特征。

综合对持续创新以及绿色持续创新的分析可知,绿色持续创新就是在持续不断地推出技术创新项目并适时进入下一个技术轨道的基础上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因而就要求企业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研发时有意识地使用节能降耗原料,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企业在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效益时也要产生持续不断的社会效益。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绿色持续创新的难点在于在不牺牲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从而产生正的外部性。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设计;路径选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42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by questionnaire to 550 large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article understa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degree of emphasis on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purpose and motivation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investment of personnel and fund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cost and benefit, the difficulties and measures, etc.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the article designs the path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that ar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the resources and capacity of innovation, the guide bodies of the innov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designs the radical innovation paths that are radical and cumulative innovation path, independent, imitative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ath, employee-led, entrepreneur-led and government-led innovation path. At last, the article presents advices about the innovation paths selection.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Design of path; Choice of path; Questionnaires

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保障产业提升的基石。自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障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创造大量财富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工艺创新尤其是绿色工艺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业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了解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总结、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重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

1 文献综述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是由参与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活动的各主体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学习和信息交流促使制造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和改良活动[1]。Utterback和Abernathy(1978)设计“A-U”模型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层面[2]。Thomas Cless和Klaus Rennings(1999)提出绿色工艺创新的决定因素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管制[3]。Urmila Diwekar(2005)和Urmila M.Diwekar等(2010)认为绿色工艺设计包括化学和材料选择时期的决策和后期管理的决策[4、5]。毕克新和冯英浚(2002)提出绿色工艺创新是解决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6]。

目前学术界对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要从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内涵、类型、模式、选择和评价等角度开展研究。Dosi(1982)从技术轨道的角度解释了技术创新路径,认为这是企业经过经济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权衡折衷[7]。Linsu Kim(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8]。吴晓波和许庆瑞(1995)通过对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路径的发展经历模仿创新、创作型模仿创新和改进型创新[9]。顾晓燕(2014)提出进行科技再创新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10]。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Hobday(1995)观察到对于新出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言每个国家都是初学者,发展中国家可能跳过过时的技术赶上发达国家[11]。杨志刚和吴贵生(2003)从路径依赖角度对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分析,认为保持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多样性是促进产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最好选择[12]。王卫红(2010)根据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具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方案[13]。姜红和陆晓芳(2010)测度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以此为标准将我国42个产业分为四种类型,提出相应的产业创新模式[14]。

综上,作为技术创新组成部分的工艺创新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影响因素、重要性和时机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范畴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其中宏观和微观内容较多,而中观层面较少。近年来学者们对部分地区某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将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和模式通常作为同一问题分析和处理,并未进行严格区分。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基础,有文献认为取决于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产业创新规模和发展阶段等[14],尚没有文献根据行业创新特征对制造业创新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总之,尽管国内外已从产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路径展开研究,但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研究相对匮乏,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的研究更是基本空白。本研究拟调查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并提出路径选择的建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四川、贵州、湖北、天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制造业共550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面谈、电话访谈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创新意识、成本、效益和困境等角度,设计了创新重视程度、目的、动机、人员和经费投入、成本和效益、困境和措施等共39道题,其中主观题8道、客观题31道,共128个选项。回收问卷中有效173份、无效21份,回收率为35.27%,涉及的行业有:医药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

2.1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视程度

这部分调查包括企业是否重视绿色工艺创新以及重视到何种程度,结果见图1。调查中所有大型企业和75.5%的中型制造企业均设有独立的研发部门,有专门人员从事绿色工艺研发。

2.2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和动机

本研究将创新动机分为被动和主动,将创新途径分为内部和外部。调查显示51.5%的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积极主动创新,48.5%是被动创新。73.34%的领先者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保持市场地位,26.67%的领先者是被动创新;86.67%的追逐者进行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中跨越式前进,10.15%的追逐者是被动创新,3.33%的追逐者是避免市场淘汰。关于绿色工艺创新的开发方式和调查结果见图2。

2.3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调查包括企业看法、数量和质量三方面。企业看法通过“企业认为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如图3所示。数量方面通过各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人员占职工比重体现,如图4所示。质量方面通过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体现,调查发现80%的企业要求绿色工艺创新人员为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由上述可知我国制造企业对技术人员能力开发比较重视,且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力资源质量状况良好。

2.4绿色工艺创新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的调查主要包含企业对经费投入的看法、投入比重、投入方向和地区差异四方面。看法方面现状如图5所示。投入比重方面,43.3%的企业对绿色工艺创新的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20%以下,30.4%占总收入的20%-40%,剩余26.3%占总收入的40%以上。投入方向的结果如图6所示。地区方面的调查发现在黑龙江省的制造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比重较小,而河北省以南(包括河北省)制造企业的投入占企业每年总收入的10%以上。

2.5绿色工艺创新的成本和效益

关于绿色工艺创新成本,调查发现59.8%的企业认为创新增加了企业成本,其余40.2%则认为降低了企业成本。绿色工艺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关于其对企业发展重要性,调查发现50.2%认为非常重要,21.2%认为重要,11.5%认为不重要。本问卷利用“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三个指标反映绿色工艺创新为企业提高整体收益,体现其经济效益;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指标反映创新使企业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体现其社会和环境效益;利用“降低废品率和节约资源”两个指标体现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调查状况如图7所示。

2.6绿色工艺创新的困境和措施

问卷了解到我国制造业在绿色工艺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如图8所示,其中较高风险、经费和人员短缺是创新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问题企业的主要措施如图9所示,其中最主要是对员工奖励,它对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发现目前制造业对绿色工艺创新缺乏系统认识,由于短期看不到显著效益故缺乏全面开展的动机和积极性,尽管部分企业意识到绿色工艺创新重要性,但活动大多是零星、分散的。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比较明确,但企业所选择的创新开发方式均较为传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制造业已认识到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对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创新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良好,但能力有待提高。经费投入有待于提高,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和设备购买、对人员培训投入偏低;河北省以南地区投入较多。绿色工艺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并存,在环境改善方面仍需格外重视。

总之,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在实践方面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的途径和模式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仍需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制造业产业创新特征的创新路径。

3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基本路径设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各制造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现状重点表征了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三个方面的情况: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动机和重视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以及创新引导主体。而现有绿色工艺创新的途径和模式(即创新路径)主要取决于企业在这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而本文根据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这三个维度,总结归纳并设计出不同情景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八种基本路径。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0所示。

3.1基于创新程度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本研究调查发现制造企业会根据自身状况选用不同创新程度的创新方式――局部累积型或者突破型,据此本文提出基于创新程度的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和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

(1)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根据Hermosila(2010)对渐进式创新的界定[15],本文认为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从制造工艺流程的局部入手,细化到每一个小的生产环节,持久地对工艺进行改进、完善,有利于降低创新难度和成本。它需要全员参与并且高度配合,使整个组织适应高频率的动态变化,不断累积创新成果。

(2)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相对于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本文认为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是创造全新的工艺流程、技术或设备,摆脱过去的工艺模仿或全部引进,在若干领域实现工艺水平的突破。该路径的特点为:首先,它多由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所合作开发,缩减了企业研发的时间和压力,提高工艺创新的整体效率;其次,它的研发人员对创新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做单独考虑,从而降低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难度;最后,它的创新程度较大,其突破性成果有助于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3.2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根据傅家骥(1998)对技术创新的分类:自主、模仿和合作三种模式[16],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11.2%的制造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模式;31.1%的制造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模式;37.7%的制造企业选择模仿创

新模式;20%的制造企业选择了其他的创新模式。因而本文总结提出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自主型、模仿型和合作型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1)自主型绿色工艺创新。这是指企业在响应国家绿色生态的号召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工艺研发活动,摆脱从外部引进核心工艺技术和设备等的创新活动方式。进行自主型绿色工艺创新的企业具备雄厚的创新实力与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具有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对团队中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技能要求高,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在绿色战略制定方面具有前瞻性。

(2)模仿型绿色工艺创新。根据施培公(1999)对模仿创新的界定[17],本文认为模仿型绿色工艺创新是企业通过模仿他人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或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完全模仿或者二次改良的创新活动。其中,完全模仿是对先进绿色工艺的仿造,而二次改良是在引入绿色工艺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符合企业特点。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专利制度的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模仿结果就很不容易。因此,该路径在运作时需有良好的研发团队,并积极与最早创新者进行沟通。

(3)合作型绿色工艺创新。这是指企业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规避创新风险,联合同类型的制造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进行绿色工艺研发的交流和资源共享,达到共赢的创新活动。问卷中对“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主要是通过内部研究还是依靠外部合作”的调查结果显示31.1%的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认为合作研究开发非常重要的企业达40%,重要的33.3%,一般重要的13.3%。可见该路径在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具有重要意义。该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竞争和创新压力、节约时间,迅速获取更多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人员灵感。

3.3基于创新引导主体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研究调查发现绿色工艺创新的引导主体有三类:员工、企业家和政府,本文据此设计以下路径。

(1)员工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Shalley和Gilson(2004)提出员工创新是员工针对组织的产品、实践、服务或程序产生新颖、有用的想法[18]。员工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是指员工作为创新主体参与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制造企业以提高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为主、开发其他员工的创新能力为辅,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全员协同创新[19]。该路径的成本较低,可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2)企业家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该路径强调企业家在创新战略制定中的强势地位,发挥企业家精神,由企业家决定绿色工艺创新的决策、方向和定位[20]。该路径对企业家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它具有冒险性,风险大小取决于企业家制订绿色工艺创新战略的合理性及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因此,“绿色战略”和“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可以是该创新路径的重要体现。本次问卷调查了这两个因素对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43.3%的企业认为绿色战略非常重要,33.3%的企业认为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可见该路径已得到部分企业注意。

(3)政府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工艺创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创新效益未必马上出现,这就需要制造业外部“动力场”中的政府发挥动力机制[21]。调查发现51.5%的企业认为“国家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充分印证了政府在绿色工艺创新中的重要性。该路径是指政府运用制度、政策调控、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具体包括资金动力型支持,如拨款、专项贷款、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型支持,分为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护型支持,分为知识产权保护和关税保护政策。与员工和企业家主导的创新不同,该路径对员工的创新意识要求不高,企业风险相对较小。

4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历时半年通过问卷调查我国13个省、市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根据现状从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三个维度,总结并设计出基于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的八种基本创新路径,针对各路径的选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基于创新程度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从前文阐述中发现,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适合于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的工艺创新。而对于时间和压力较大、创新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做单独考虑的工艺创新,适合选择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路径,便于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2)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当企业创新资源较少、筹资较困难、技术人员短缺时,可选择模仿型创新路径,以节省创新时间和成本。当企业实力薄弱,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较困难,可选择合作型创新路径,与外部机构建立信息技术沟通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当制造企业实力较强,拥有优秀研发团队和充分资源、信息时,可选择自主型创新路径。

(3)基于创新引导主体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对创新人员投入相对较大或者员工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适合选择员工主导的创新路径,通过各部门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当企业领导具有很强的冒险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对市场进行精准预测,或者企业拥有良好绿色战略、绿色创新管理制度完备,可选择企业家主导的创新路径。对创新资金匮乏的中、小规模企业,或常常被动创新的企业,可依靠政府支持,选择政府主导的创新路径,为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开拓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仍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由于工艺创新是制造企业的敏感话题,多涉及企业机密,加之对“绿色工艺创新”这一研究意义不甚了解,许多企业对调查持排斥态度,调研阻力异常巨大,导致问卷的低回收率,进而约束了研究理论的实用范围。第二,不同行业由于其发展背景、产品特点、工艺特征等决定其创新方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各制造行业创新方式的侧重点对制造业分类并研究其路径选择是我们后续研究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红娜, 毕克新. 基于自组织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系统演化[J]. 科研管理, 2012, 33(2): 19-22.

[2]Abernathy, W. J., & Utterback, J. M..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view. Ariel[J], 1978, 64: 254-28.

[3]Cleff, T, & Rennings, K..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European Environment[J], 1999, 9(5): 191-201.

[4]Diwekar, U. . Green process desig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 2005, 44(3): 215-235.

[5]Diwekar, U. M., & Shastri, Y. N.. Green process design, gree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J], 2010, 34(9): 1348-1355.

[6]毕克新, 冯英浚. 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测度评价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 科研管理, 2002, 23(6): 125-133.

[7]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J], 1982, 11(3): 147-162.

[8]Kim, L.. 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 Organization science[J], 1998, 9(4): 506-521.

[9]吴晓波, 许庆瑞. 二次创新竞争模型与后发优势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 1995, 9(1): 7-15.

[10]顾晓燕. 自主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14, 28(1): 11-14.

[11]Hobda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ingapore: A test case of leap frogging[J]. World Development, 1994, (30):123-134.

[12]杨志刚, 吴贵生.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依赖――以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 科研管理, 2003, (6):31-34.

[13]王卫红. 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基于索洛剩余法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10, 26(5):20-25.

[14]姜红, 陆晓芳.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9): 47-56.

[15]Carrillo-Hermosilla, J., Del Río, P., & K?nn?l?, T.. Diversity of eco-innovations: Reflections from selected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10), 1073-1083.

[16]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7]施培公. 后发优势[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8]Shalley, C. E., Zhou, J., & Oldham, G. R..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6), 933-958.

[19]谢章澍, 杨志蓉, 许庆瑞. 企业全员创新及其组织机制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7(5): 7-13.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5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sizable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having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composi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word :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Products innovation Serve innovation The craft innov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u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u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u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

u

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

u

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u

公开原则

u

分类指导的原则

u

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

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u

法律规范

u

组织管理

u

政策指导

u

财税经融支持

u

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u

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P.A.)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

参考文献

刘东 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范文6

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是政府施加给企业的额外成本,会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它通过两个方面的效应来实现,一方面,政府实施环境规制后,企业为了达到环境标准,必须增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投资,其他投资必定减少,从而产生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相当于给企业的生产决策实施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从而导致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环节难度的加大,对企业产生约束效应,两种效应的实质是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即由社会承担的环境成本改由产生污染的企业来承担,从而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赵细康,2006)。 1991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首先对上述观点展开挑战,波特认为:国家总会特别限制某个行业遵守环境规则,从短期看,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会使企业的成本有所提高,但从长期看,适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将刺激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有助于企业进行污染削减,选择和采用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增强和生产效率的改进,产业竞争力会因此上升(Porter,1991)。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构建,自波特假说提出以来,学者们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角度对波特假说的合理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部分文献的研究结论反对波特假说,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rannlund et al.,1995;Gray,Shadbegian,1995;Nakano,2002);另一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波特假说,即环境规制有利于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Jaffe,Palmer,1997;Campbell,2003;张成等,2011)。尽管这些研究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证据,但他们都忽略了波特假说的基本前提,即适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本文认为,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关键在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正确选择,只有选择与产业特性和产业节能减排相适应的环境规制强度才能真正促进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因此本文在对制造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行业环境规制程度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对该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进行回归,力图找出能够促进产业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的环境规制强度拐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了如下工作:①在对28个制造业污染强度测算的基础上,将28个行业分为三类:重度污染产业、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 ②在构建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测量体系的基础上,对行业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量。 ③利用生产前沿的最新分析工具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纳入生产率核算框架,测算3大类别、28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 ④利用所测算的制造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回归,计算“U”型(或倒“U”型)曲线的拐点,从促进生产率的角度找寻不同类型产业的最佳环境规制强度,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制造业分类和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

由于制造业行业之间的产业特性不同,环境规制对不同污染强度行业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只从行业整体的角度探讨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关系的做法就会显得过于粗糙。为了使研究更加具体,我们根据各行业污染强度的测算结果对28个制造业进行分类,并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制造业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以及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

1.污染强度的测量及制造业分类

本文对28个制造业的分类是基于污染排放强度进行的,因此,分类结果的客观与否直接取决于行业污染强度的准确测量。关于污染强度的测量,国外文献通常使用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减污成本和支出指标来代替,二是使用各种污染排放物加总后确定产业的污染强度。显然,由于行业性质差异以及污染物的不可相加性,这两种方法对于污染强度的测量都显得过于粗糙,也不利于在行业层面开展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采用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线性标准化和等权加和平均的方法计算各个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具体方法如下:①计算各个产业污染物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值,即:UEij=Eij/Oi,其中Eij为产业i(i=1,2,…,m)主要污染物j(j=1,2,…,n)的污染排放,Oi为各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②按0-1的取值范围对各个产业污染物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值进行线性标准化:UEsij=[UEij-min(UEj)]/[max(UEj)-min(UEj)] (1)其中UEij为指标的原始值,max(UEj)和min(UEj)分别为主要污染物j在所有产业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UEsij为标准化值。③将上述各种污染排放得分等权加和平均,计算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平均得分:④将平均得分进行汇总,得出产业历年总的污染排放强度系数γi平均值。根据上述所提到的污染强度的评价方法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对各个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核算,表1为各个行业污染排放强度的识别结果。本文根据总排放强度大小对产业进行分类,若γi>0.2042,该产业属于重度污染产业;若0.0367<γi<0.2042,该产业属于中度污染产业;若γi<0.0367,该产业属于轻度污染产业①。详见表1。从表1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出,被归类为重度污染产业的行业主要由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传统的重化工业组成,包括公认的污染大户如造纸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金属加工等,这类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特性决定其资源消耗特别多,污染排放强度特别高。中度污染产业主要为传统的生活资料制造业,如食品制造、农副加工、皮革毛皮羽毛及制品业、纺织服装及鞋帽工业等,同时也包括部分重工业如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这类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仅次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被归类为轻度污染产业的行业主要由高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组成,高技术产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工业等,清洁产业如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高技术产业本身具有技术创新优势,产品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排放小,而清洁产业的产业特性注定了产业本身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特点。

2.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

(1)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方法。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是进行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关系研究进而选择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基础。但在现实的环境规制中,没有固定的政府干预模式,也不存在独立的规制工具,给测量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国内外现有文献看,对于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存在很大差异,也造成了环境规制与生产率关系的结论不一致。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从环境规制法律政策的多少考察环境规制强度的高低,如Low(1992)提出的绿色指数即地方政府颁布的法令数量来度量环境规制强度。②用排污费收入度量环境规制强度,如Levinson(1996)、王兵等(2010)。 ③用治污投资占企业总成本或产值的比重度量环境规制强度,如Gray(1987)、Bermanand Bui(2001)和Lanoie et al.(2008)等。 ④用人均GDP(收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代表人物有Mani and Wheeler(2003)、Antweiler et al.(2001)。 ⑤用不同的污染物排放密度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如Cole and Elliott(2003)。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制造业,由于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性质差异,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也存在差别,上述五个指标相对于工业的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而言,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本文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已有研究(赵细康,2003)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方法构建我国制造业环境规制强度的综合测量体系,这套体系由一个目标层(环境规制强度)、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废气、废渣)构成。基于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个单项指标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具体方法如下:①对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去除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按0-1区间进行线性标准化,即无量纲化,目的是通过对相关的指标进行数学变换,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度量。②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调整系数Wj,即赋予不同指标权重。因为不同行业间“三废”的污染排放比重相差较大,同一行业不同污染物排放程度也存在差别,所以需要对每个行业废水、二氧化硫和固体废物等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反映各行业污染物的治理力度的变化。鉴于污染处理率权重值无法直接计算,本文参考赵细康(2003)的做法,按照污染排放计算Wj值:③根据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和平均权重,计算单项指标的环境规制强度和行业总的规制强度。

(2)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结果及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制造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及治理数据,参照所构建的工业环境规制程度的综合测量体系的具体步骤,本文对中国制造业10年的环境规制程度进行测量,并用测量结果作为本章实证模型的解释变量。表2显示了28个制造业、3大类别产业1999—2009年环境规制强度的测算结果,总体看来,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其污染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污染排放强度高的行业,其环境规制强度也高,当然个别行业除外,如文教体育用品工业。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三大类别产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总体特征和时间演化趋势,我们利用三大类别产业历年环境规制强度的平均值绘制如图1所示的三大类别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9—2009年重度污染产业历年的环境规制强度都远远高于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这说明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从重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历年发展态势来看,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2、2003和2004年出现了波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重组所带来的强环境规制效应暂时减退。从三大类别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①相对于重度污染产业来说,以传统轻工制造业和部分重工业为主体的中度污染产业、以高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为标志的轻度污染产业1999—2009年的环境规制强度十分微弱,而且两大类产业10年间的环境规制强度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低水平,波动起伏极小。 ②根据污染强度的计算结果,中度污染产业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轻度污染产业,但是,中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却与轻度污染产业基本持平,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重合。这说明,相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而言,中度污染产业虽然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规制,大量污染物以未经处理的方式排出。这与我国长期重视污染大户如纺织工业、造纸工业以及重化工业的环境治理,却忽视了同样给环境带来重大污染的食品制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制品业等生活用品制造业的环境治理政策密切相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关闭了大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小纺织厂等近10万家,促进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为主要标志的重度污染产业效率提高,促进了节能减排。但与此同时,中度污染产业的污染排放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理。因此,今后加强对以生活用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中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将成为除污染密集型产业外节能减排工作的又一主攻方向。

三、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从生产率的角度验证波特假说进而寻找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准确度量,但是,现有验证波特假说的文献多是基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的,没有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认为能源和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同时也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如果忽略这种约束,则会扭曲对社会福利变化和经济绩效的评价,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现实。为使研究结论更加客观,本文运用生产前沿最新分析工具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核算体系框架,对制造业1999—2009年分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

1.测量方法

本文把每一个制造业行业看做一个决策单位构造生产前沿。假设每一个行业使用N种投入x=(x1,…,xN)∈RN+,生产出M种期望产出y=(y1,…,yM)∈RM+,以及排放I种非期望产出b=(b1,…,bI)∈RI+,每个横截面观测值的权重为λkt,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可以将环境技术模型化为:按照Grosskopf (2003)的分析思路,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效率变化①即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LTFP。75(LPEC),纯技术进步(LPTP),规模效率变化(LSEC)和技术规模变化(LTPSC)①。LTFP=LPEC+LPTP+LSEC+LTPSC (7)当以上五个测量值均大于0时,分别表示生产率提高、效率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率提高和技术偏离CRS,反之则反。此时,我们需要使用八个方向性距离函数对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解,其中四个属于CRS假设,四个属于VRS假设。

2.相关数据处理

期望产出:期望产出用的是28个制造业1999—2009年工业总产值,其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根据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为1990年不变价。非期望产出:为全面度量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选取相关产业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固体废物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各个行业的废水、二氧化硫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可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查出②,但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年鉴上没有,需要进行估算。本文采用陈诗一所估算的1999—2008年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并根据其所提供的公式和核算方法拓展了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投入:本文除考虑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以外,还考虑了能源投入。采用大多数文献的做法,本文将各行业1999—2009年职工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数据,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投入数据,以上两部分数据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均可查到。资本存量:它是生产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投入变量,但统计年鉴没有提供详细的资本存量数据,需要估算。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99—2009年行业资本存量数据。显然,资本存量的计算依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折旧率、当年投资额不变价。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按照陈诗一(2010)的方法得到1980年资本存量作为基年资本存量;折旧率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所提供的1999—2009年折旧额和固定资产额,参考陈诗一(2010)的方法,估算分行业折旧率;当年投资额是利用固定资产原值之差构造投资额序列并根据当年投资品价格指数折算成1990年不变价作为当年投资额;最后,根据永续盘存法公式得到各行业1999—2009年年资本存量数据(李玲,陶锋,2011)。

3.测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基于Excel Solver Prem Platform V5.5软件,通过编写宏并设置规划求解参数,对考虑能源投入和四种非期望产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技术规模变动指数。从表3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1999—2009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最高的是以高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为主体的轻度污染产业,年均增长5.01%,而轻度污染产业中的通信设备等工业年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所有行业中是最高的,年均增长为10.85%,这一结果是与通信设备等工业的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低污染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从轻度污染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指数对轻度污染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年均增长2.91%,这充分说明了轻度污染产业技术密集的产业特性。以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体的重度污染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1999—2009年均值为4.14%,高于中度污染产业,这一结果印证了前文结论,即较高的环境规制强度使得重度污染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分解项结果看,重度污染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提高,规模效率指数年均值为4.68%,远高于技术进步指数和纯技术效率指数。这说明过去10年里以重度污染产业为主要对象的“抓大放小”国有企业改革在促进规模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显著。以生活用品制造业和部分重工业为主体的中度污染产业过去10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在三大类别产业中是最低的,年均增长3.69%,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可以用前文中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测算结果来解释,即中度污染产业由于规制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自然拉低了行业整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模型设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LTFP)是产出增长扣除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和污染排放后的余值,即索洛余值,它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LTPT)、纯技术效率指数(LPEC)、规模效率指数(LSEC)和技术规模指数(LTPSC)。四个指数大于0分别表示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改进、规模效率提高、技术偏离CRS,其中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通过加总可以合并为总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技术进步指数表现为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表示保持投入组合不变的情况下,产出的额外增长率,即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额外增长,它反映了技术、工艺的创新和引进;技术效率指数表示生产决策单元与最佳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变化,缩小与前沿技术差距则要依赖企业管理机制创新、经营体制转变和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所以,技术效率指数反映生产经营管理改善和企业规模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情况(王兵,2011)。鉴此,本文认为:从生产率角度验证波特假说,寻找促进生产率增长的最优环境规制强度,不仅要从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考察,也要从环境规制与其分解项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的关系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分别以前文测算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LTFP)、技术进步指数(LTPT)、技术效率指数(LEC)①为因变量,以前文所估算环境规制程度和为自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环境规制和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关系进行检验,以此验证波特假说的存在并找出行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拐点。考虑到行业之间的差别,为获得稳健的估计,本文选取如下四个控制变量:①工业增加值率(RAV):行业工业增加值与同期工业总产值之比(单位:%),它反映了行业中间消耗的效益特征。②成本利润率(RCP):各个行业一定时期内实现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是反映各行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同时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指标。 ③全员劳动生产率(LP):行业工业增加值与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元/人•年),它是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 ④能源生产率(EP):行业工业增加值与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之比(元/吨标准煤),它是各个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特征的直接体现,也是区分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非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标准。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其中,2004、2008年行业工业增加值缺失,采用线性插值方法补齐。设立如下三个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技术效率的影响:

2.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 6.0软件中的Balanced Panel模型进行回归,在估计之前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应以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参数,回归结果见表4。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以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体的重度污染产业在三个模型中的环境规制强度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符号分别是正号和负号,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这说明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这一回归结果说明目前对于重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程度符合波特假说中合理的环境规制标准,即目前的环境规制程度能够对重度污染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产生正向影响。如果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对于重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则会加重企业负担,超过了企业承受能力,则会对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产生不利的影响,拐点分别在5.09、11.50、3.57。在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的估计模型中,环境规制程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回归的一次项系数均为负,二次项系数均为正。这一回归结果再次证明了过去10年对于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程度较弱,环境规制并没有给两大类产业的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带来促进作用。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由弱变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会呈现先下降后提高的“U”型特征。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所引发的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对企业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没有足够的驱动力。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排污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企业不得不考虑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以生活资料制造业和部分重工业为主体的中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程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关系呈“U”型,拐点分别在2.17、2.42、2.04。这说明相对于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来说,技术效率能够更早的突破“U”型拐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度污染产业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企业对于环境规制程度加强首要反映是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高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为主体的轻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关系也呈“U”型,拐点分别出现在0.86、0.85和0.90。也就是说,要想使得轻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改进,可以将环境规制强度分别提高到至少为0.86、0.85、0.90。与中度污染产业不同的是,轻度污染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相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能够更早的突破“U”型拐点。这一现象可能与轻度污染产业特性有关,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轻度污染产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管理制度较为先进,因而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小,但通过技术创新处理污染问题对于企业来说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