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1
关键词:广西;高中课改;生物;样本学校;教研管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37
2012年是新课改在广西全面实施的开始,由于广西自身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发展的限制,必须在借鉴优秀省份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课改实施细则,指导课改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有:
首先要构建生物教学组织领导机构。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个严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全校的生物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管理的作用。所以,在各项工作开始之前,要建立起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生物教师组成的组织机构。
其次要通过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展队伍建设、课时安排、课程开设、设备改善、制定教研制度等工作。
一、通过与新课程的全面接轨,初步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上的矛盾,努力实现自我转型
新教材的变化固然很好但教师却在仓促间不太适应,学校和生物教师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实现自我转型。
1. 教师储备,积极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1)教师储备,力量充足
学校领导要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加大聘用生物教师的力度。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学校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放手让一些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从高三走到高一,大力改善高一、高二教师的资源配备,增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教师队伍。
(2)积极培训,迎接课改
各种培训可以包括:①校外培训:各种外出学习等;②校内培训:各种组内公开课、校级赛课等;③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集体备课、学习。
2. 集体备课,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
集体备课是高一到高三三个备课组的统一思想,备课组要始终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共同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每一章的重难点都安排专人负责攻关。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入库,逐步加强设备完善
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借助黑板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构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研组应该要注意通过各备课组资料的收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资源。如果学校教室全部配备电子白板,这对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会更有利。
4. 成果交流,课题引领,扩大教学成果
教师们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各种交流研讨活动,集众家之所长,争取最快速度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研组应该还要注意用课题引领教学,用课题引领课改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文字资料积累习惯,并形成论文扩大教学成果。比如钦州二中生物教研组就负责有自治区B类课题“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为例”,同时与课改相关的市级立项课题还有2个。
二、通过完善教学课时安排,初步解决课时安排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总体的教学计划。
1. 制定总体教学计划,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课时的开设可参考如下:高一上学期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 》的第一至五章,课时为2节/周;高一下学期内容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时3节/周;高二上学期内容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和选修模块(选修3),课时为4节/周;高二下学期内容为选修模块(选修3)选修模块(选修1待定),课时为4节/周;高三全面复习。
2. 新旧教材分析,提出积极的解决对策,实现高效课堂。
(1)新旧教材研究分析,找到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标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要在教学中实际落实。
(2)提高课堂效率,完善课堂探究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①提高课堂的效率。②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③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课前学案、课堂教学和课后测评形成综合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要努力通过编写导学案的校本课程,并在努力编写和构建概念图,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高中生物的资源库。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钦州二中早在2012年初就组织全校老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编写,目前完成导学案(必修1、2、3和选修3)和概念图的构建。
(4)有条件的教研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教学的优势,积极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形式,同时结合黑板设计板书构建概念图,用概念图板书贯穿教学的知识点。
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电子白板,让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兴趣,黑板板书设计、概念图的构建与白板教学的结合,也较有效的找到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点。教师们还应该积极收集各备课组每个学期的各种资料,想逐步建立起学校生物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源,并通过学校网络操作平台,实现资源网络共享。
三、要注意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指明教师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1.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还存在旧教材的痕迹,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希望教师们利用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总结归纳,继续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不断摸索、改进,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要用课题引领教学,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精雕细琢每一节高效课堂,构建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系统。
2. 新课程改革对生物实验室的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不断的完善,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以钦州二中为例,学校目前具有生物实验室办公室1间,材料器具室1间,学生操作实验室2间,选修实验室1间(尚在建设中)。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室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正在建设的科技馆中规划了98平米的生物模具室。
3. 要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新的评价体系,并逐步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接轨,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机制。要根据学情、校情,通过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性课题评价、探究活动评价、课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纸笔考试、学生总结自评、教师总结评价)两大类,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的生物综合评价体系。
比如钦州二中目前正在尝试用五个课堂评价表去评价组内的每一节公开课,并根据校实际情况对该评价机制进行改进,这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听评课的效率。南宁九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重在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其他学校评价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课程理论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用新课改的理念教学,培养出具有生物素养的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不作为 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尽管课程制定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教育管理部门大力提倡,但一些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只是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不是那么积极,不是置之不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抵触,表现出了“不作为”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忽视教师改革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被动接受;有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统一的要求不能适应差异性,使教师无所适从;有学校管理上的问题,采取家长式的管理,常规教学管理以“考”为中心,使教师无暇顾及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新课程理论评价和实际评价差异大,教师服从实际的评价要求,不去理会新课程改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教师不作为”的概念,从教师主观角度分析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作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教师不作为的表现
“不作为”本是法律术语,指“行为人消极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某种特定义务行为。也就是通常说的法律要求做而不去做”。本文所指“教师不作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趋势之下,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态度、行为、能力和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的消极应对或者置之不理的状态。现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作为的表现分为以下五类进行分析。
1.不想为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套路,已经成了习惯,对整个原有课程格局认同,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惯性”,这种惯性运作的结果使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当前的现状,让他们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这种习惯,已经不想有所作为,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惰性。
2.不愿为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原有的教学适应学生,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一套不认同,或是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管理者的做法反感、抵制,不愿意进行改革。
3.不能为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原有的教学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些教师自知能力缺乏,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如班级没有多媒体,或是一个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想上多媒体课,需要申请、排队。这样,束缚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4.不敢为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改革,既然是改革,就有可能失败,有些教师主观上害怕失败,不想承担课程改革的责任,担心教学效果会比旧课程差,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客观上,面对学校的评估、考核及升学压力,教师不敢去尝试新的教法,觉得还是旧的课程教法更保险,至少能保持现有成绩。
5.假作为
这部分教师表面上处于“操作”状态,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最难以衡量他们是否进行了课程改革,因为他们表面很配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每次有领导、教师听课时,花架子摆得很好,好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上课。没有人听课时,立即又按照原有的一套上课,细细检查他们的教案,除了格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内容还是原有的一套,这实际上是消极应对。
二、教师不作为的深层原因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有如此多的不作为表现,从主观上分析,有以下几点。
1.传统课程观念束缚,新课程理念适应不良
人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业已形成的心理定势,使人有一种按照固定模式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1] 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许多教师已形成了一系列和传统观念相对应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策略。他们认为这些做法是实践的积累,是正确的。面对新课程改革,当教师发现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不能及时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学质量时,就会对新的理念提出质疑,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所以,面对升学带来的压力,他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看不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意义。因此,教师受旧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束缚,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出现了不同的态度与反应,即不想为、不愿为。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没有取得预想中那样良好的效果,就会失望,对新课程理念失去信心,认为还是传统的方法好,不愿再去尝试新的教法,不愿对新课程改革有所作为。
2.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首先,新课程改革是激进式的,把现行的基础教育定位于传统教育,要求重新建构“课程”“教学”“知识”“学习”等概念,“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式”,采用了“推倒重来”的策略,以不容教师争论的气势,推进课程改革。对教师以往的课程观念、授课方法几乎全盘否定了,把新课程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人为地“简单化”,使教师对新课程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不太愿意接受和进行课程改革。
其次,新课程改革是由政府发起、专家推动的由上而下的改革,是通过国家制定改革方案、确立改革目标、编写教材,然后对教师进行密集培训,试图促使教师反思并按照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然而,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本杰明·莱文所言:“不管人们如何抽象地看待一项政策,要教师接受,就必须让教师看到政策在他们所在的环境下是有用的。教师愿意做什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什么是课堂中有用的东西的判断。也许一些新观念,原则上是吸引人的,但实践中却难以操作,就此而言,实施环节可能很薄弱。”[2] 如果教师觉得新课程改革并不符合教学实际,不能提升教学质量,难以操作,就会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教师要么会按照原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造,要么为了应付,阳奉阴违,只做表面文章。
3.功利主义的价值心理定势影响
就目前的整个教育现状来看,教师的荣誉感来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这是因为不仅学校以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取得的具体成绩来考评教师,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优劣时,也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一个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升学率高,这个教师就被认可为优秀教师,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得到更多的荣誉。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升学压力面前被忽略了。因此,虽然学校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上课、安排整个教学,平时的常规检查也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但是面对巨大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面对家长的希望,学校最终对教师的检查与评价还是落到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上。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旧的压抑学生创造力的新的课程理念,即使认为合理,也置之不理,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出现了假作为的现象。
4.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能力差
当前许多教师课程概念模糊,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单一、意识淡薄,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和教书匠,把课程视为“法定的教育要素”,不可变更的知识与系统,只是尽可能地把教材所反映的知识原貌传授给学生,在课程面前无所作为,没有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不能从多维度整体规划教育活动;知识结构陈旧,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科知识过于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缺乏,重专业轻基础,对学科课程以外的课程类型很不熟悉;缺乏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欠缺,在实际教学中,统一地按“模型化”要求学生,照本宣科,满堂灌,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更不会编制和优化教法。这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相差甚远,也使这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能有所作为。
三、教师不作为的应对策略
1.树立正确课程观,推动新课程改革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偏执;重建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其次要转变传统、封闭的课程观念,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对课程、教学的理解和领悟,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2.权衡利益与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利益得失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本着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多少、上什么学校的区别,更是能力的提高,全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理念的意义,认识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整个教育系统带来的活力,把应试教育带来的暂时利益和改革带来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3.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课程能力
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课程改革是教师再社会化、再学习的过程,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说,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课程改革归根到底需要教师自身的改革,正如有人总结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时说:“改变自我成为一切变化的前提。”[3] 叶澜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4]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应解放思想,积极投入改革,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课程能力,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进行反思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际之中。
四、由“不作为”到“作为”,深入新课程改革
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采取什么态度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0年,许多教师能逐渐改变思想,慢慢适应新的要求,努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做,取得了成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持拒绝、对抗、不作为的态度。其实,尽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驾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制约因素纷繁多样,但应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作为具体实施改革行为的主要参与者,面对改革提倡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要明白学习、接受到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如何由“不作为”到“作为”,深入新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的过程成为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相互适应、相互理解的过程,任道而重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参考文献:
[1]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2010.
[2] [加]本杰明·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质量 提高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水平及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因此,加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全民化,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中,笔者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标准,阐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提出的要求之一。总的来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讲,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所指引的方向,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因素。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理念的落后是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步伐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的创新,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并且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创新教学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教师无法预知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多年一直使用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会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2.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下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缺乏灵活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需要进行课堂教学互动。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点。因为,任何一门知识,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学生是否存在疑问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体现。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低下,这是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3.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抑或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没有付诸实践。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下面笔者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跃起来,充分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时展的主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于课堂教学来讲亦是如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在秉承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害怕麻烦就不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只能通过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唯有创新,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及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教师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促进教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才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沿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不断前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以新课程改革为目标和方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廖代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
一、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我们好像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新课改理念培训,重塑中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大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甚至用这样一句话来批判: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在许多中学生看来却并不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教师的独白。乃至于当一些教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学生中的许多人竟然表示并不知道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不喜欢教师的设问,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压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他们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拥有狭窄的课程资源观,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许多中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引导中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因此,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从而达到效果最大化。“Jonson&Johnson认为,教师在运用合作性学习组织教学时,必须包括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等五个要素。”因此,合作性学习的实施就要求中学生相应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从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要求中学生习惯于和同学探讨问题,习惯于向同学请教并习惯于耐心向同学讲解,从而具有当前社会要求中学生养成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3.探究性学习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向中学生传递大量的间接经验。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兢兢业业履行的职责。但是,在向中学生传递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中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要求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中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以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让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过程。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对话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因此,对话式教学就要求中学生将自己与教师放在平等位置,敢于和教师交流、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构建新的对话式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中学生培训的实施
(一)社团活动的组织
社团是一个中学生在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是中学生在学校的归宿。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展开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可以通过社团讨论活动,组织中学生交流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社团请新课改的相关专家来学校给中学生开设关于新课改的讲座,从而促使他们加深对新课改的了解并积极地做好自身的应对措施。
(二)教师的积极引领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对于新课改,教师自身已经参与了很多次的培训。教师有责任将自身领会的新课改精神与中学生分享,积极引领中学生向新课改理念靠拢。教师应加强自身与中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多和中学生探讨他们对新课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认识,从而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从而促使他们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社会的大力支持
对于当前新课程改革,全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教师,关注对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大量的报纸杂志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改的意见。但很少有人顾及到中学生对新课改的意见,更缺乏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因此,我们应当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生自身对新课改的意见、看法,从而为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
[2]刘志国.合作性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3]孙春玲.论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9.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条件;教学方法;观念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笔者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粗略的看法。
1. 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论和观念 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领导的观念必须更新,在制度上应大胆创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份和合适的土壤,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就会茁壮成长。”一粒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宽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学者大胆创新的教学环境。这教学环境可分为“硬坏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新课程改革实验所需的一些设施、设备,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之类的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然而,这“硬环境”在广大农村学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虚设--有几台电脑但又不能上网。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根本无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例如“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活动等,学生无法上网查阅资料。“硬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俗话说“硬件”不够“软件”凑。“硬环境”可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来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实际“硬环境”灵活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而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
3.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3.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2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教研员 职能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