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1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发放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县教育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捐资助学、奉献爱心的全县全体教职工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获得奖助的10位贫困大学生及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祝贺。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体现,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贫困学生奖助政策和要求,积极探索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办法,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免、减、助、补、扶”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学生综合救助体系和机制,促进了我县“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下面,我对全县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家长作个简要介绍。
2007年我县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各项管理工作。管理中心根据职责要求,认真做好各种资助政策的宣传,提供资助信息,组织和协调各种捐资捐物活动,切实使每项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彩票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仪式发放的就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对贫困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助始于2006年。由各县向社会筹集资助资金上交××市教育基金会,再由××市教育基金会统一核定指标返回各县奖助。每年我们向全县广大教职工发出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的倡议,2008年,教师捐资10.8万元,2009年捐资7.62万元。可以说,向此次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是我县全体教职员工,是他们兴善举圆了我们学子的大学梦,是他们扶贫困支教献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心。从2007年起,我县按照《××市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奖助政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享受贫困大学生奖助的标准要求:一是要考取一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包括一专、二本、一本及以上重点院校。二是要考取以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是往届生。每年在一专录取结束后,资助中心及时地进行情况摸底,在充分考虑各种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符合奖助条件的学生进行排序筛选,并对拟奖助学生情况和奖助政策在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学校和教育局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2008年受奖助大学生8人,2009年受奖助大学生10人。
四是职高国家助学金工作。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我县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县凡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都能享受。2009年春季学期,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为168人。
五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8年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年,全县只有一例学生贷款,2009年在全省铺开,凡具有我县户口贫困的大学在校生均可申请每年不超过6000元不低于1000元的贷款,具体贷款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总计来定。今年,我县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176人。目前,申请审核工作已完成,上报和核批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省上安排,贷款拨付工作将于11月20日以前完成。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2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就如何建立、实施发展型资助进行了探讨。文章重点就发展型资助的定义、做法以及实效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贫困资助工作,实现育人的长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贫困资助;发展型资助;德育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等,资助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吃补助、高消费”等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资助工作实际操作中,只关注解决学生的经济情况,忽视了对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建立实施发展型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实现高校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非常紧迫而有必要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如何建立发展型资助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校育人长效性方面做一点探讨。
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时间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马彦周,高复阳,2011) 。从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以受资助者为主体地位的主体性、资助方式的多样性、资助过程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通过资助来实现高校德育的功能。
第一,发展型资助充分尊重贫困学生的个人意愿,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实施资助。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力求让学生在平等、自主、自愿的情况下接受资助,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关爱。笔者在工作中曾出现这种情况,学生A入学即有困难证明,其班级同学也都向我表示她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困难,A同学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因此有资助机会时大家都主动让给她。起初该同学没有表现出任何状况,默默接受大家的好意,继续自己的简朴生活。随后该同学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兼职,基本能够支持她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大家都认为她是贫困生,还是一有资助机会就推荐给她。她给我发短信,表达了感谢之意,同时也说出希望不要再给她资助,因为她现在已经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保证学习生活,她不想再因此在同学心中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条短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们之前一直注重的是保证资助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却忽视了被资助者的主观愿望。而这种愿望却是会影响受资助人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以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资助工作的一开始就要和学生做好沟通,确认他们愿意接受资助、资助多少和资助方式,要保证资助工作是否真的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给学生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收益。
第二,发展型资助体现了资助的多样性。具体来讲,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现在的学生已经由单一的经济需求向心理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多样化实际需求转变。因此,在做资助工作时,教师应切实调查学生的需求,因人、因需做工作。在做调查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其他信息,便于开展其他教育工作,这远远胜过单纯看贫困调查表或证明便判断是否给予资助的简单判断。二是资助方式多样性。发展型资助以资金、物品、人力、时间、项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改变了单一的经济资助方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多样性的受资助者群体需求,实现个性化资助,给贫困生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曾任职的高校里有一个社会资助的项目,所有受该项目资助的学生都加入“雁行自强社”。在该社团里,学生们互相交流、鼓励,同时开展各种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又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彼此的鼓励中,大家对贫困、对人生的认识都有极大的提高。所以,实行这种多样化资助方式,可以给贫困生提供良性的发展,从实际生活中完成大学生德育工作。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3
【关键词】勤工助学 育人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3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愿地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勤工助学不仅可以给予贫困学生一定的经济资助,还能促进贫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和育校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随机抽取的250名学生发放“高校资助工作模式状况”的问卷,对回收的24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供给、勤工助学和奖助学金成为我校学生的三大经济支柱;当被问及“你认为哪种帮扶方式对贫困学生最有效”时,45.6%的学生认为是经济资助、43.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不难看出,勤工助学有利于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而以我院勤工助学岗位为例,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平均每月获取的报酬约为600~800元,加上8000元左右的助学金,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的压力,满足贫困学生在校的基本开支。
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学生自我安排为主,勤工助学能够让贫困学生在业余时间展示其价值,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缓解经济压力。然而,勤工助学的经济资助功能并非其最终目的,勤工助学对学生将来的面试、竞争上岗、选择工作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认知与适应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有效过渡方式之一。能够使大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尽快适应社会竞争,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前的重要社会锻炼,对其将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参加勤工助学,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与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并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思想。
勤工助学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明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一道理,而非一味地寻求父母、社会的帮助,避免产生“等靠要”的错误认识。同时,勤工助学还能让学生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工助学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自我劳动而摆脱穷困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贫困学生考取大学,往往寄托了的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但往往因为其自身的自卑感,较少参与交际活动,略显孤独,长此以往,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学习上遇到困难,还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让贫困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团体,摆脱孤独感,更助于他们心理的成熟。
此外,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贫困学生多来自边远落后地区,面对家庭的厚望,学业的压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等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一方面能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对于单调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调剂;另一方面,勤工助学能够为这些同学提供一个平台,树立自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并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情况,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认知能力
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甚至是边远山区,来到大城市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勤工助学这一平台让学生能够体现个人价值,使更多的学生明白平等互助、平等竞争的道理,对大学生自我人格的认知有着促进作用。
孔德生等(2004年)对全国11所高校747名贫困大学生和903名非贫困大学生施行测试,进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人格测验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卑、焦虑、成就动机、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内向与外向、新环境中成长力、恃强性、幻想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偿资助,也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利于贫困学生适应社会、正确认识自我、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的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同学为了能够出色完成任务,不仅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还要具备一些非专业的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锻炼应用能力。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还能接触更多的人、事、物,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掌握更多技能的目的。
同时,勤工助学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的平台是一种不同于校园学习的环境,在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仅需要自己想办法应对,还需要进行有效协调、合作。因此,勤工助学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等均有助益。
二 勤工助学的育校功能
21世纪的大学园区管理,提倡学生自我管理。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许多勤工助学岗位,均为校园园区自我管理的产物。比如园区的护卫队、园区的各项设施评定、园区的报纸发放、食堂卫生及价格质量监督、园区整洁维护以及活动场所开放及监管等,均由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有任何问题均汇总后上报园区负责人,再讨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此以来,学校的发展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大学校园。
不仅如此,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推行,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校园的美观、同学的生活,让学生具备责任感。以往,学生遇到困难,总是将困难告知学校领导,让学校领导去研究解决办法,而解决办法往往不合学生心意,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如今,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了困难,则自己先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再告知学校领导,学校领导研究可行性以后给予答复,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烦恼。
三 新时代勤工助学模式的探索
勤工助学在中国高校帮困中存在了几十年,如何才能让勤工助学发挥新时代的作用,需要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立需科学的指引。现如今大学校园的勤工助学岗位多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需适当增加智力劳动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需要突出勤工助学中教育的内容。如今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学生仍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而参加,需让学生看到勤工助学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中并非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而是从工作中学到东西,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使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的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廖敏.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1)
[2]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江苏高教,2004(2)
[3]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4
[关键词]贫困 资助政策 机会主义
一、我国高校贫困资助政策中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1、机会主义理论框架
机会主义分为事前机会主义和事后机会主义。事前机会主义被称为“逆向选择”,事后机会主义被称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都是资助政策效率讨论的中心问题。
逆向选择这一术语产生于保险行业,是保险市场上更为一般的“柠檬”(Akerlof,1970)概念的表现。私有信息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是逆向选择产生的根本原因。阿克洛夫的模型最初被应用于旧车市场,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导致旧车市场买方市场缩小,质量最差的汽车(1emons)是被最经常拿来销售的汽车。由此可见,遭遇逆向选择影响的市场是低效的。同样,在保险市场上,市场保险的购买者比供给者更清楚自己是一个“柠檬”(即存在恶性风险),他或许会向保险公司隐瞒事实以选择一种保单。如果保险公司有完全信息的话,那么该保单是不能实现的。但是由于难以低成本地甄别保险赎买者的真实自然状况,其结果是私人市场上一些保险险种(例如私人健康保险)的缺失,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保险计划来弥补空缺。由此可见,逆向选择对于保险市场的影响巨大。
道德风险一词最初也来源于保险业,它是签约后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它产生的原因在于,不能被毫无成本地观察到某些产生有效率结果的行为,所以采取这些行为的人,就以他人利益为代价来追逐自己的私利。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相一致,或者因为其报告不能容易地被检验,或者因为其行为难以精确地被监督,而企图采取无效的行动或者提供扭曲的信息等行为时,都会产生道德风险。
同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机会主义行为在我国高校资助执行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对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影响巨大。如何有效规避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是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制定者将要面临的长期挑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2、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中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表现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首先是一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是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后,国家和社会为保障贫困学生上大学的权利而对贫困学生实施的一种福利分配制度或财产转移形式,同时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贫困学生是无偿的或者无息的。
由于高校贫困资助政策的这种公共福利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由市场来提供,只能由政府出面或由社会组织自愿提供。这又进一步决定了政策的运行成本不能太大,否则资助行为将不能实现。基于以上考虑,从接受资助方――学生来考察如何提高资助政策的运行效率,是合理选择。
在我国,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包括各种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社会资助等。在这些资助政策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无条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尤为严重,这些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
首先,学生私有信息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及资助政策体制自身的缺陷,导致政策实施者对“贫困”学生的身份难以准确界定,致使学生的逆向选择行为经常发生。私有信息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是部分学生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实施时,为了得到无偿资助或无息助学贷款,很多学生首先会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去尽量使自己“符合”资助政策所要求的条件,比如想办法拿到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特困证明、向学校隐瞒自己的真实家庭条件等等。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资助方和资助政策执行主体难以低成本且准确地甄别这部分学生“贫困”身份的真实性及贫困程度。也就是说,这些行为具有不可观察和不容易证实的特性。因此,这部分学生为获得受资助权利必然采取逆向选择行为。这是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学生采取事前机会主义行为――逆向选择的典型表现。在其他资助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机会主义行为。
其次,在接受资助后,资助方和高校难以做到对学生道德风险的监督,或者要做到有效监督至少代价极高,加之对学生的激励不足,导致资助之后学生的道德风险行为经常发生。
具体来说,受助学生在得到资助资金之后,资助方难以准确分辨资助资金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资助资金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对于受助学生对资助资金使用的考核和对受助学生行为的监督也存在困难,这造成了对受资助学生行为的制度真空。另一方面,对学生行为往往存在激励缺失。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政策制定者无法对资助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所有这些困难构成了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后采取事后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的制度诱因。
二、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对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执行效果的分析
第一,选择高校作为资助政策的执行主体在政策的操作层次上具有其合理性,它节约了制度的运行成本。鉴于学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选择高校作为资助政策的执行主体――资助方的人节约了资助方与受资助学生的签约费用、鉴定与甄别学生贫困与否的信息与考核费用以及对受资助学生的监督费用等。如果资助方直接面对每个受助学生,那么高额的制度运行成本很可能使资助行为难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资助政策选择高校作为政策操作层次的执行主体是合理有效的。
第二,学生逆向选择的存在,使资助行为的实施效果偏离了资助政策的最初目标。学生逆向选择的存在,使需要接受资助的学生群体扩大,贫困和非贫困学生难以区分。由此部分资助资金发生了财富转移,转向非贫困学生。例如,现在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就存在这种逆向选择行为。而当非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同时获得资助时,资助政策的力度就会减弱,达不到预期效果。资助政策制度体系在这一环节上的缺陷必须加以完善,学生的逆向选择行为必须加以抑制,否则这种行为会大大削弱资助体系的促进公平和教育保障的作用。
第三,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学生机会主义行为阻碍了部分社会资助行为的发生。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学生机会主义行为,使除政府之外的社会资助提供者的数量和资助金额锐减,同时对资助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资助资金主要集中于部分优秀学生、优秀高校,致使相当一部分普通贫困学生享受不到社会资助。也就是说,由社会力量发起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存在空白区域,除了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状况外,受助大学生的成绩、专业和个人发展等成为社会资助方选择受资助对象的主要参考指标。
社会资助提供者认为学生的成绩、专业和个人发展等指标可以保障资助资金实现其社会价值,使资助方的权益得到有效
保障,同时抵消由学生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参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由学生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需要受助人数增多,受助范围将会越来越大,而且很多资助缺乏具体限制条件,这就导致了很多资助行为虽然发生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却不强。况且这种资助缺乏激励措施,学生认为获得资助是应该的或者说是很容易得到的。这样,资助行为的效率也会相应降低。因此,资助体系的激励机制措施和限制条件的制定至关重要。
例如,我国现行的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范围和条件就略显宽泛,只要是学校认定的特困生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国家助学金,结果是达不到助学政策的激励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大多数贫困学生都得到助学金,那么这些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则随着获得助学金人数的增多而减小,学生会对资助行为重视不够。况且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一些本来不困难的学生也获得助学金时,那么资助行为本身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第五,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渐增大,贫困学生因此在经济上也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帮扶。但与此同时,随着资助行为的增多,贫困学生中勤工助学的人数却正在减少。资助政策的政策含义之一便是促进学生的自强自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国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需要对资助金额和资助范围有个适当范围,使资助行为既能起到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作用,又能起到激励这些学生自强自立的作用,不能让这些学生因为有人资助而养成懒惰的恶习。
三、对我国高校贫困资助政策的建议和展望
1、高校资助政策应与激励机制相联系
现行的高校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很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补充。有些高校把资助行为与勤工助学或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可借鉴的方式。让所有学生获得较低金额助学金的效果不一定会超过部分学生获得高额奖学金的效果。因此,助学金的最优数量和金额还有待探讨,要达到让学生既追求资助,又对资助不产生依赖的效果。另外,激励机制还有助于抑制学生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今后,各高校在实施资助政策时,应把激励措施作为重点,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相关激励措施,作为资助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才能使资助政策更好地实现其政策价值。
2、受资助对象的确定
对学生贫困身份的准确认定,可以抑制学生在资助政策实施中采取事前机会主义行为,对于整个资助体系的实施至关重要。机会主义行为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一定要有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学生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目前,我国对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参考我国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规定,凡是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算困难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分散性,仅对家庭人均收入的认定就存在巨大困难。可以考虑使高校资助行为更加专业化,或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资助资金的使用。专业化必定会出台抑制学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措施,使资助资金使用更有效率。还可以仿效银行的征信体制来建立贫困学生的个人诚信记录,记入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有了个人诚信档案,如果学生采取事前机会主义行为,那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的事前机会主义行为。
3、把“经济上的助学”扩展为“能力上的助学”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学生,而是要通过经济资助的形式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从而达到这部分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资助政策是通过经济资助缓解贫困学生经济困难,使贫困学生获得受教育机会,同时激励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4、合理分配各种资助的份额
专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其他社会资助的政策目的不同,对高校学生提供的经济资助只是一种基本经济保障,类似于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国家和社会利用经济资助帮助贫困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摆脱贫困的一种手段。现行的国家助学金就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资助。而国家和社会上的其他资助则是更高层次的资助,这种资助一般来说需要学生通过付出努力并达到相应的资助标准才能获得。例如,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各种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些奖学金和助学金都附有相应的条件,学生只有达到条件要求,才能得到资助;国家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奖学金也属于这种资助。这种资助对于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合理分配各种资助的份额,尤其是划分经济资助和其他有条件资助的资金份额,这有助于防止学生采取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在获得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资助后放弃自强自立的精神。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5
近年来,X市深入贯彻《X省教育扶贫规划(X—X年)》等文件精神,以“一提高、两降低、三全面、四保障、六倾斜、八免费”为总揽,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核心,以落实“两个X%”为主线,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师资,强力控辍、精准资助,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一、改薄强师,乡村学校一所不差。
为了让农村的贫困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X市把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
近两年,X市投入“改薄”资金X万元。到X年底,该市X个省级贫困村的小学(教学点)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均达到“X条底线”要求,提前完成合格学校创建目标。X年X月,该市启动“教育一体化项目”建设,拟投资X.X亿元,将全市X所学校(幼儿园)纳入“四改三化”建设计划;投入X万元建设X所农村学校、X套教师周转宿舍,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统筹中央资金近X万元,用于大市中学、上架中学等X余所乡村学校的公租房建设以及围墙、道路、给排水、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和教学设施,让学生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习,不仅让“农村娃们”大开眼界,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这是X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此外,为缩小城乡学校管理与质量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X市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安排城区X所优质学校与X个省级贫困村小学“联谊结对”,分别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条件改善、教研教改、校园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整体提升贫困村学校办学水平,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是抓补充,优结构。X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补充新教师,X年共补充教师X名,新进教师优先安排到乡村薄弱学校和贫困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
二是提待遇,激活力。
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指标优先向乡村教师倾斜。出台《X市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根据偏远程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开展“感动X十佳教师”、“最可爱乡村教师”、“师德标兵”、“四有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三是抓培训,提素质。
X年,该市教师(含校长)参加国家级和X省级项目培训共X人次(国培、省培计划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培训者月培训X人次;小学“送培到校、送教下乡”培训X人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共X人;普通话培训X人;普通话培训师培训X人;学分补休培训X人;合同聘用教师岗前培训X人;新特岗教师岗前培训X人;市本级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X人),通过培训,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二、精准资助,结对帮扶一个不漏。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能不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贫、精准资助。X市把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有学上”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把精准摸底、精准识贫作为精准资助的前提。该市为每个贫困学生安排一名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促进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
每年春、秋季学期,该市近万名教职工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走访摸底,宣讲扶贫政策,摸清学生底子,告知受助情况,落实控辍措施,从生活、精神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帮扶手册》,学生就读学校、学段、家庭住址、帮扶教师、联系方式等清清楚楚,各学段的资助项目、资助标准、受助情况告知等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有帮扶资金、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也能轻松找到责任人。
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识别无错误、资助无遗漏,X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一套Excel数据录入模板,即“学生信息匹配宏”。通过“信息匹配宏”,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园)学生信息与市扶贫办、民政局、残联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匹配,全市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更加准确,从根本上确保了“识贫”的精准性、“扶贫”的全面性。
此外,该市认真落实“学籍属地”资助政策,利用学籍管理平台,对本市在省内外县和外省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入学情况和享受资助情况,统计汇总后分别向学籍地资助部门发出公函,协调学籍地落实资助政策。对经核实未在学籍地享受资助的学生,将其纳入本市名册,同等享受资助政策。同时,对外地在X市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该市同等对待,确保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
靶向精准,扶贫效率才会高。在彻底摸清底子后,该市通过整合各类资助项目确保贫困学生受益,让教育扶贫政策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在求学路上掉队。据统计,X年发放国家政策资助资金X.X万元,资助学生X.X万人次,其中市本级落实“补天窗”项目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
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共计金额X.X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X人,发放贷款金额X.X万元。此外,该市积极动员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资助学,X年发放助学金X.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名。该市教育系统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助残日”、“X·X助学日”和“慈善一日捐”活动,X年共捐赠善款X.X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学生的资助面、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强力控辍,上学路上一个不少。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辍学,X市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主体,积极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确保一个不少。
二是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学生、贫困学生及控辍工作实施意见》,落实留守儿童关爱监护责任,建立部门联动关爱机制,实行农村留守儿童跟踪动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学生心理咨询室,切实加强了对问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关爱活动,捐款捐物,扶志扶学,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自强精神;资助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07-02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由于各种观念的原因,大多数高校助学帮困工作偏重于日常事务操作和如何增加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对于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精神救助、心理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助学帮困工作一些盲点问题严重制约着资助效果的发挥。因此从人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如何做好贫困生的自强精神的培养教育,从而促进这部分经济暂时贫困的大学生“精神脱贫”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理论实践课题。
二、高校贫困生自强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现状看,高校助力贫困生“精神脱贫”刻不容缓
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十分重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决不让一名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立了“绿色通道”,不断加大贫困生经济资助力度。但由于贫困生总量的激增,加上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贫困社会成因较为复杂,因此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沉重的资助任务面前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高校存在着“重经济扶贫、轻教育扶持”的现象;对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则关注较少。而贫困生由于经济生活的长期贫困,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形成定式,造成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一些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渴望金钱、追求时尚,内心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的弱点突显出来:丧失感恩与回报之心,缺乏自强、自立精神;“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贫困生自强精神培养势在必行
马斯洛认为:饥饿是极度利己主义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满足自己;需要越高级,必定越减少自私。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承受着经济生活长期贫困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变化:脆弱、敏感、自卑、拘谨、压抑是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他们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但又逃避离群,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他们承载着家庭和自己对改变命运较高的期望,在求学过程中,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使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等待救助,学会用平等、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贫困,树立自立自强精神,立志成才显得尤为迫切。
(三)从教育的层面来看,高校贫困生自强精神教育至关重要
罗杰斯和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一贯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懂得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观念,相信学生有能力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而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整合所有有利的主体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适宜贫困生发展的教育和人文环境。从教育的层面来看,高校在开展贫困资助工作时要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注意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培养阳光思维,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位贫困生能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下,健康自信成长至关重要。
三、构建贫困生自强品质塑造的高等学校精神教育体系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3万余人。笔者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调研对象,在对我校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就业等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贫困大学生自强精神培养的“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的贫困生精神教育体系,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对我校贫困生切实可行的“砺志强能”助学育人的新路子。
(一)济困
规范程序,提高资助效率,丰富资助内涵。每年年初,我校就对全校学生进行普查,全面了解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准确筛选出经济贫困学生,并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在贫困生认定程序上严格遵照我校2007年出台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对每个建档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审核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减少主观和人为因素,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科学规范。
按照“他助、自助、助人”的“砺志强能”为目标的助学、帮困、育人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资助为主要渠道奖、贷、助、补的制度,并开设“绿色通道”,及时解决贫困生入学“进得来”问题;根据每一个贫困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每个贫困生的四年助学、帮困、育人资助计划,以实现对贫困生的全方位资助;通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谈心交心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想法,有针对性地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同时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和弘扬社会各界献爱心的精神。
(二)扶志
“扶贫先扶志,助学重在育人。”经济资助只能解决贫困生暂时的困难,而精神扶贫才具有长远的效果。因此我们积极改变助学帮困工作思路,变单向的经济脱贫转变为经济、精神双脱贫,积极主动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精神扶贫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让每一个受资助学生明白:每一分资助资金都来之不易,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你所得到的资助也许是一个比你更贫困的人的让渡,因此你无权挥霍,更无权颓废。激励学子面对资助,要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立志奉献,回报社会。强化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帮助贫困学生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作用与意义;教导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穷;让贫困生懂得“未曾清贫难成人”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克服自卑和消极厌世的不良情绪,塑造自强自立的品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告诉贫困学生“物质上的贫困并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更不代表个人尊严和价值的缺失。社会可以接受你的贫困,却无法原谅你的落后!”帮助贫困生把握好贫困与成长成才的辩证关系,引导贫困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助学完美人生”的意识;透过和谐的校园环境启发贫困生学习知识、追求理想的动力和热情,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心理脱贫,才能使贫困生真正脱贫。鼓励他们在宽松的校园氛围中广泛开拓人生和交际圈子,不断充实其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完善,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强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济资助和精神扶贫,只是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只有将“物质救济型”资助向“励志强能型”资助转变,才能彻底解决长期的经济困难和继发的心理困难所导致的困境。因此我校在切实提高帮困助学工作中立足长远、标本兼治,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到:生活上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力差距。勇于克服内心的“魔咒”,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形成正确发展倾向与事业目标,合理做好四年大学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做到全方位塑造和提高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好勤工助学工作,把“输血资助式”勤工助学转变为“造血助人式”勤工助学,将劳务型勤工助学岗位与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帮助贫困学生提升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能力,为实现自强成才提供多种机会,进而让其增长知识才干,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综合素质,并体会到自立自强后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和行动自主性。
四、结束语
贫困生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结构性问题,十分复杂艰巨。建立健全一套适合高校基于大学生自强精神的培养体系,科学构筑“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励志强能的教育模式,帮助贫困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自我定位,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贫困,自我救助、自我教育、自强不息,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使贫困生在健康、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中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欧阳胜权.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积极自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1).
[2]刘冬梅.论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育人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201l,(30).
[3]徐峰.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江科技,2008,(1).
[4]杨周复.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