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1

一、引言

赣州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脐橙之乡”等诸多美誉,但赣州在全国范围内属典型的温点城市,旅游产业缺乏竞争力和爆发力,与发达城市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对赣州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旅游商品等单项类型旅游产品研究,欠缺宏观层次上对赣州区域旅游产品结构上的研究。在旅游市场散客化、自助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趋势下,促使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笔者主要从旅游产品系列上对赣州旅游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研究。

二、赣州旅游产品现状

赣州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以瑞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具有很高知名度,是赣州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赣州是红色旅游目的地,也是国内国际公认的客家摇篮。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4左右,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分布比较疏散。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左右,加大了进出难度以及交通时间成本,也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目前赣南旅游产品已经形成“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中华绿谷、江南宋城”品牌,形成四大核心吸引物,努力打造“美丽老家・幸福赣州”的品牌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价值不匹配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资源分类表,在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赣州具有8个主类的全部和31个亚类中的大部。赣州旅游资源较多、等级较高、呈多元化状态,然而目前赣州市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形成优势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单一化与旅游资源的多样化相矛盾,旅游产品的低端化与旅游资源的高级别、高价值相矛盾。

(二)旅游产品与客源市场需求不匹配

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多样极大地挖掘和引导了旅游者的需求。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的发达跨越了地表障碍,迅速地培育了全国各个区域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成熟,旅游目的由观光向体验升级,旅游方式越来越便捷化,少旅多游多感受,产品的核心本质得到升华。迅速成长的80后,90成为舞台的主角,面向大众化、产品低端化的产品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四、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一)旅游产品优先秩序升级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产品从生命周期的开始到结束呈现出从低级产品向成熟产品演化,经历投放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败期。当产品进入衰退期,需原有旅游产品升级优化,或者提前培育新一代的旅游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赣州客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但是产品等级不高,在世界国内都没有明显的辨识度,应升级优化做成赣州旅游产品系统中的拳头精品,成为赣州旅游名片的突破口。任何有规模有强悍生命力的旅游产品都有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成长环境背景,即这两文化还有很多优秀文化在铺垫着强势文化的生长,如赣州的民俗文化、堪舆文化、饮食文化。赣州推出拳头人文产品的同时,要培育自然产品及其它人文产品,形成拳头产品、名品、精品、大众品结构系列,并且阶段性分批推出,冷热温结构性搭配推出。据赣州旅游资源分散的特点和地理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赣州旅游产品区域组团升级如下表。

(二)旅游产品类型升级

根据旅游者体验层次,旅游产品可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完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特点,赣州旅游产品类型升级如下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旅游者的成长,游客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时间增加,游客选择旅游更加自信,基础层次的产品比重逐渐减小,低端化产品会逐渐衰退,提高、发展、完善层次旅游产品比重在不断增加。在提高和发展层次,专项旅游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康乐游、商务会展游、民俗文化游、科考探险游、修学游、宗教游及其方面专项游。从旅游产品形态又有团散游、组织与半组织游、家庭游。从交通方面又包驾游、自驾游。

赣州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与升级,应继续巩固观光游、增加休闲度假游,尤其是乡村体验游,开拓高科技主题游,搭配专项游。由于赣州辖区面积巨大,是江西省最大行政区,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丘陵面积占60%,并且资源散状分布,景点可进入性有待改善,随着人们汽车使用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赣州游客以本市为主,本地自驾游已成气候,同时形成了特色的家庭游。因此,在旅游方式上,可鼓励赣州发展自驾游。

五、总结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2

【关键词】地方特色 资源 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仅国内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资源定是指对大部分旅游者具有核心吸引力,同时能够为旅游业加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要素的综合[1]。

(2)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

(3)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3]。

(4)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对象物,即对旅游者能够产生观赏吸引力的客体资源[4]。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者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5]。

(6)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造就对游客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其他要素[6]。

(7)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7]。

(8)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都可称为旅游资源[8]。

(9)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浏览,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切自然和人文因素,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9]。

(10)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0]。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激发”、“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正是这些关键词,表明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观的不同。这里的“激发”和“吸引”可以认为是近义词或同义词。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入手,广义的旅游资源指可以开发利用并对旅游者(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总和。而这些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服务设施、其他人工创造物和人类精神产物)两大方面。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对象物。

1.2旅游资源的分类

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

1.2.1郑本法认为,旅游资源可按如下划分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自然存在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各自又可分为若干子类;(2)按专题类型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文化型旅游资源、休闲型旅游资源、科考型旅游资源等;(3)按开发程度分为潜在旅游资源、现实旅游资源和过度旅游资源等[11]。

1.2.2陈传康按照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旅游资源分为游览鉴赏型、知识型、体验型、康乐型4类[12]。

1.2.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中将旅游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1.2.4傅文伟按照旅游资源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萌生性旅游资源。

1.2.5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北京大学城环系吴必虎把旅游资源分为3景系(Serial),10 景类(Type)和98型景型(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和景型分别为第二、三层次。并把每个景型按规模级别分为3 个等级: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

旅游系统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和媒介系统三部分组成。客源地系统由环境系统和游客系统组成;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旅游吸引系统(相当于旅游区)由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含旅游设施)组成,旅游资源系统指一个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物或旅游区中的旅游对象物(游客实际观赏、游览的事物),是旅游吸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直接的旅游享受或感受[13];媒介系统由交通系统和旅行社团组成。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广域性、奇特性、变异性、美感性、永续性、益智性、再造性、密情性、休闲性等十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作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的现状、形态、特征、特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沿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分类:

(1)从旅游资源自身角度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类、水文类、生物类、天文气象类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遗迹类、古迹与古建筑类、宗教文化类、民俗风情类、健身消闲类、商品购物类、语言文字类、科学艺术类以及对外交流类等旅游资源。

(2)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分:(1)按旅游性质分: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商务型旅游资源、会议型旅游资源、探险型旅游资源、求知型旅游资源、医疗保健型旅游资源等;(2)按空间跨度分:区内旅游资源、国内旅游资源、国际旅游资源等,甚至发展到星际旅游资源。

(3)从资源是否可再生性角度: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两类。

(4)从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角度:分为一般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两类。特色旅游资源包括不好移动的特有地形地貌、气候、植物等自然特色和不可移动的民风民俗与特定人群、、特有的历史等人文特色。

(5)从资源是否被开发角度: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两类。

2.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特色即差异性,特色性即要求“要么第一,要么唯一”。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引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要绝对避免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的特色愈突出,个性愈鲜明,垄断性就愈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

2.1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旅游资源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前述得知,旅游业要想得以发展,必须依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蕴藏在特色旅游资源中。既然旅游者的目的主要是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那么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就应该独树一帜。

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特色旅游资源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垄断性,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特色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素。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特色旅游资源始终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还要力争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因此要使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视保护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要得到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否则将很快削弱它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3特色旅游资源制约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愈有个性,功能愈全面,旅游者的消费就愈大,旅游产业也就能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旅游生产力空间地域分布趋向于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地区吸引力大小和旅游需求强度成正比。也即特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2.4特色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源泉

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者喜爱的是对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诸多条件和设施、娱乐、旅店的组织等这些外部构造在一起的外部环境,前二者是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为旅游的中心地。”可见,旅游吸引力是形成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3.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建筑文化、饮食习惯等,也都因旅游者对其有不同于自身习以为常的东西,而使这种民族旅游资源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因此,一个地方旅游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优良的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重要源泉。应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3.1采用保护性开发措施,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品位提升。在特定地域适当增加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内容,增加旅游趣味。

3.2将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有机结合,使民间习俗寓于自然之中,让自然“活”起来,让游客寓教于乐,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依依不舍之感。

3.3将地方特有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资源充分整合,让游客方便、舒适,最终感到满意。

3.4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不同档次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口品,特色饮食等。

参考文献:

[1]宋瑞.反思与重建:旅游资源的界定、分类与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2]李江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保护[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3月

[3]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91

[4]陈才,谭慕蕙,张文奎,王力.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5

[5]刘振礼,王湘,邢道隆.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5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17

[8]甘枝茂,马耀峰等.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

[9]刘伟,刘志玲,朱玉槐.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10]杨东升.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

[11]郑本法.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刍议[J].社会资源,1994,(6)

[12]陈传康,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3

[13]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3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财政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6)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许多旅游度假区,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接待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有的稍有盈余,多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繁多;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一方面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是度假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以致破坏,严重困扰着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度假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4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5

晋北是指山西省的北部,地处雁同盆地、忻定盆地及周围山区,北以万里长城与为界,南与晋中旅游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东与河北省相毗邻。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是指以大同为中心,以五台山、恒山、云冈石窟为龙头的旅游带。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促进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代表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其中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则是佛教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北岳恒山则是著名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以这三个景区为龙头的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总叫我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特色鲜明,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一、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一)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之云冈石窟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之公元前5世纪,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末年,而石窟则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佛教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古印度佛教里只有石窟和佛塔,而没有佛教寺院,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代表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阶段,敦煌莫高窟历史长、历经朝代多,以雕刻、壁画闻名于世可成为中国石窟的历时长卷。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一朝之精华,以完美的石雕艺术闻名于世,可称为中国石窟的佳篇。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它代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被彻底汉化的佛教。

云冈石窟开凿于五世纪中叶,佛教文化艺术贯穿于始终,是北魏王朝盛衰的史书。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题材基本上都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二)四大佛教圣地之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山西的五台山作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萨是助佛弘法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仅从敦煌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及“新样文殊”中即可领略历史上五台山文殊信仰之盛和她在佛教徒心目中所占特殊位置。

(三)道教圣地五岳之北岳恒山

恒山,作为道教活动场所由来已久,恒山在西汉初就建有祠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窟内的恒山主庙,始建于北魏,后经唐、金、元各代重修,到明清时已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北岳恒山不仅以其奇险雄峻的景观而雄居天下,也因其香火鼎盛,古刹巍峨而成为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二、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有它独有的特点,就是它的精神性、审美性与神秘性,二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则更具特色。

(一)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建筑景观众多

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真可以称得上是丰富多彩,在这里可以领略到中国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云冈石窟代表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的造像是以帝王本人的形象作为佛的原始形象,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云冈石窟的造像大多是面容清瘦、胸部平直、体态平稳,衣纹多用平直刀法,而且折叠比较规则。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也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五台山现有佛寺50余座,集中了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及民国时期的遗存,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寺庙最为密集,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作为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是道教的发祥地。除此之外还有以辽金前的木结构古建筑文明的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的木塔、代县的阿育王塔、繁峙县的吉祥寺和圭峰寺等。

(二)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吸引力巨大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四大佛教名山中香火最旺,对游客的吸引力极强。恒山自古就是道教胜地,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古迹荟萃地和道教发祥地,历史的积淀再加上后人的开发,都为恒山增辉添彩,大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垄断性强

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品味很高,垄断性很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在2009年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恒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在全国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三、开发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深度挖掘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的宗教资源文化内涵深邃,并表现在物质、行为、精神三个不同层次。对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外在建设的开发,就是将一些宗教古建筑、古遗迹进行修复,并要保持它原有的风貌,做到修后如旧。最重要的是要深度发掘这些宗教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能够感受到这些宗教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多带给他们的震撼。

(二)统筹规划,实现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作为一个整体,在开发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开发的重点和时间,对于重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要先开发,投入力度要相应的加大,并且要对重点投资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投资预算,尽快取得经济效益。其次是对这些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容量,既满足当代人对旅游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利益,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突出特色,打造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的拳头产品

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包罗了中国四大宗教的其中两大宗教,在这里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教文化的神奇奥妙、原汁原味。在开发时要突出他们的特色,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代表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阶段,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恒山是道教胜地,是五岳之一。这些都是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的特色,在开发的时候要突出他们的特色,打造出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的拳头产品,提高在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加大宣传,创造晋北宗教文化带开发的最佳效益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6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