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成因;策略

初中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由于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用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初中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叛逆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叛逆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叛逆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我认为对与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龄和生理条件

叛逆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叛逆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中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

二、好奇心的驱使

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叛逆”。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中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三、思维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中学生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心理。

四、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矛盾

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叛逆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一)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叛逆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叛逆,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校因素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2

一、和谐家庭是孩子成功的基石

人是漂泊的小船,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安全、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天真无邪、心灵疲惫或情感受伤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父母首先要处理好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不是要求时刻相敬如宾,但也不能经常山雨欲来风满楼,使一个小家乌烟瘴气,子女一进家门就觉得无所适从,这样易使孩子形成抑郁、内向的心理倾向,进而衍生出对父母的反感。即使有小插曲,双方要显示大人的风范,以博大的胸怀相互谅解、忍让,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其次,父母应处理好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这就要求父母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要知道:情感教育永远大于道理教育,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形成高尚的品格,继承光荣传统。第三,父母应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可爱,应当受到别人的体贴、忍让:自己的孩子处处应当占便宜,不能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从小娇生惯养、宠爱有加,以为长大就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不然,子女越大越难管,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娃娃开始,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不管孩子大小,要把他看作一个正式的家庭成员,要关爱、体贴、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言权。父母错误时要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同时又要求孩子不得信口开河,使孩子从小就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培养子女的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能具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需要培养,需要磨炼,需要优化。

培养孩子的个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有所成就,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办事应持之以恒,有始有终,要帮助孩子认真对待每件细小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培养孩子的个性,严格约束是成功的保障。培养孩子的个性,信任孩子是一个重要手段。信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逐渐断乳期,他们盼望人格的独立,很多时候还有叛逆精神,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些实际,父母不能盲然,应沉着应对,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处理涉及他们生活学习等有关事情时,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再做决定。家庭中除隐私以外的事情应尽量公开,甚至让他们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让他感到他也是家庭的主人,用温暖的情怀去滋润正在发育的心灵,逐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对家庭的责任,让他们在身心和悦的氛围下感悟人生。

另外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要求要适度。当期望过高,脱离孩子自身能力范围时,就会变成束缚、压力,甚至成为精神障碍。所以对孩子学业或成才上的要求要理性、适度,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家庭、学校实际,更要符合学生身体、能力、素质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吹毛求疵。家长要学会宽容,相信并欣赏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当他成功时,及时鼓励:“你很不错”,“你肯定会更好”,当他失败时,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放弃,成功是肯定的”。给学生的目标要有弹性,把家庭变成学生的减压器。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孩子与网络、游戏的关系。从小开始,让他们慢慢学会上网,玩游戏,但也不是无限制的,首先和他们约定好次数和时间,时间到了要自觉遵守承诺,不然下次肯定会受到影响,当他遵守承诺时要及时给以肯定、表扬,从而增强条件反射、形成习惯。这就要求父母不能凭自己的兴趣情绪任意放宽或压缩约定条件,双方意见一致,讲信用,重承诺,这样不仅提高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威望,而且通过反复的训练养成习惯,习惯的反复形成品质。

正确处理孩子与金钱的关系。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憧憬,认为小孩子不能沾钱,也不用花钱,以免以后养成乱花钱的坏毛病。试想一下,小时候由家长包办理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长大了,若你一次给他十万元,让孩子怎么消费呢?所以从小就要让孩子花钱,哪怕是买五角钱的雪糕也好,不妨也让他们适当存点私房钱,满足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同时教育他们什么时候该省钱,什么时候该花钱,好钢要使在刀刃上,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健康的理财观念。

正确处理教育与打骂的关系。打骂孩子不等于教育孩子,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说明父母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经常靠打骂教育出的孩子,要么是唯唯喏喏,惟命是从的懦弱者,要么是物极必反,彻头彻尾的叛逆者。教育孩子要摸清孩子的个性,对症下药,恩威并重,方法要灵活多变,这样才能使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棍棒打出来的。另外,及时的心理辅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在为孩子提供富裕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要为他们创造丰富的精神食粮。

注重生活中对孩子的评价,不要总是说“孩子笨”、“不如人”等丧气话,这类话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心理蒙上阴影,自认为“我真的很笨”,“真的不如人”。如果这句话变成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要相信:对于孩子,缺点不说渐渐少,优点说了不得了。不信你试试。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班今年12岁的女孩张艺馨是一名农村的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艺馨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艺馨突然“失踪”了,两天两夜不回家。爷爷和邻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网吧找到她。爷爷惊奇地发现,跟小丽在一起的居然还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陌生男孩。艺馨说,她已经跟这个男孩出来玩过好几次了,非常开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话都可以跟他讲。

8岁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级学生。刚上二年级时活泼可爱,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两个月以后,由星越来越不爱说话,作业也完不成,甚至有时几天都不上学。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爸爸、妈妈出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时爷爷、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学……

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由于隔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龄相差甚远,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个别寄居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变得沉默寡言。监护人也往往对他们的管教比较松散,从而使他们因缺乏约束而变得放纵。而一些没有人监护的 “留守儿童”基本是无人管教,他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好吃懒做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种种因素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和焦虑、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等情绪。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融合在一起?学校对他们该怎样进行心理教育呢?

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几条途径:

一、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队活动中让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可以开展像“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交流讨论活动,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援助

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学校可安排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要注意对这些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转贴于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一个“空间”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利用教师团队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时教师应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的关爱。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理解、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他们心灵的“疙瘩”。

四、通过上辅导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这对学生非常重要,要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要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辅导中,要指导他们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化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学校附近的社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隐形的、不易察觉和潜移默化的。学校附近的游戏机室、网吧等,对孩子的诱惑力极大,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要协同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对孩子的毒化,严防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形式,进行警惕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防范教育更难。因此,学校要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4

心理误区一: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这种溺爱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孩子成年后出现人格问题。在部分领导干部子女飞扬跋扈表现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些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无能为力感,因为他们只有显示得自己很强大,才能抵消内心强烈的自卑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在他们幼小的时候,什么事都有人为他们做好了,什么问题都有人替他们考虑好了。表面看起来是因为爱所以不让你做,可是潜台词却是“你做不好”,因此,在长大成人后,他们不能自谋生路,不能自己做出决定,不能应付生活中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挫折,只能通过蛮横无理、豪强霸道来解决问题,人虽已长大成年,心理却仍然幼稚和弱小,觉得哭闹了就能达到目的,仍然用幼年时的心理和思想来处理问题。这正是由于幼年时家长对其过分溺爱与骄纵,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见事事都不如己意,处处不合己心,他们成为生活的失败者,但这又与他们的优越感形成强烈的冲突,此时他们往往使用更加蛮横、更加霸道的做法,希望维系自己的骄傲,以致适得其反,出现无法无天的行为,甚至制造出不可调和的矛盾,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在孩子幼年时,家庭条件再优越,也要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做决定,即便他们有时会做错。要在这些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培养出他们真正的自信,这对他们的未来是有好处的。尤其不可利用手里的权力,为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前面走了成长的捷径,后面就只有吞食失败的苦果。

心理误区二:把“为孩子做过多的打算”当作是爱孩子的表现不可否认,当前的领导干部中,确有一部分是为享乐而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物质需求并不是很高,但为了孩子而走上的犯罪道路的,如要为孩子将来铺好路、买好房、留下不菲的家产等,但领导干部往往越这样做,孩子反而越不成器,这当中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心理误区。家长本身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好,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成了不学无术、荒唐度日的纨绔子弟,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因为爱孩子,所以为子女筹谋钱财、权力、资产,其实相当于走错了方向,致使孩子没有高尚的人生志向、健全的人格品质、稳定的情绪状态、正确的道德标准、生存的能力,留有钱财和权力相当于害了他们,导致他们犯下更大的错误,而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志向、情操、道德、能力,还需要父母为他们打算这么多吗?

心理误区三:不理性攀比导致孩子心理动力不足、叛逆当前,“拼爹”这一现象在社会上为大家所熟知,但还有一种“拼孩”的现象就更为隐蔽。家长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比谁家孩子更有才艺、哪家孩子成绩更好等,作为一种暗地里的比较。当这种比较在领导干部之间进行时,就更有了一种特殊的意味。比如同一单位,如果上级的孩子考试、表现不如下级的孩子,上级领导就会觉得面子无光,回到家中时,就会对孩子产生更大的愤怒并进行粗暴的、情绪化的批评,以缓解由不如别人带来的焦虑;相反,下级如感觉本身地位不如上级,内心不平衡,恰好子女年龄相仿,就会对孩子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我本身不如他发展得好,你要给我争口气,超过他的孩子,让他面上无光。对孩子来讲,家长的鼓励和期望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但在不理性的攀比过程中,孩子自身付出的努力不被认可,始终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动力就会减弱,失去前进的动力,破罐子破摔,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出现强烈的叛逆心理。更严重的是,由于父母带着情绪处理教育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将孩子拉入成人无形的竞争世界中,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产生敌意、仇恨、敌对的心理。

心理误区四:工作太忙顾不上管孩子,认为反正孩子小时候有保姆带、上学有老师管就行了有些领导干部工作太忙,无暇管孩子,认为孩子小时候有保姆带,管好吃、穿,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了,上学了有老师管着学习,家长就负责交学费、资料费就可以了,认为这样孩子就能成长好。这样的心理使得他们往往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发展走向歪路的时候,再想来管、来纠正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只有悔之晚矣。人的成长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才能完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讲,家长要注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协助他们应对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以使孩子能良好地适应和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有赖于前四种需求的满足。当领导干部因太忙而缺失对子女教育的时候,子女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就成为空白,这是因为父母陪伴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和爱是他人提供不了也替代不了的,所以,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爱的满足和尊重的满足,而到达不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那样的自我实现的状态。领导干部要意识到对子女的责任一点也不比对工作的责任少。不要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在孩子小的时候相当令人头疼、难以控制、没有礼貌、吵闹、把所有东西都搞乱的时候,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3岁时就表现出欠控制、易怒及冲动的儿童,在26岁时被发现十分偏执、易怒、具有反抗性,常常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3岁时被评估为内向、害羞和胆怯的儿童,在26岁时是过于自控和不自信的;而3岁时被评估为自信、有活力和外向的,在26岁时仍然被评估为这一类型。儿童在年幼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并不会渐渐消失,家长需观察和了解孩子,并给予引导,引导这些基本特征成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而不是在最关键的时间段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否则等习惯养成后就很难改变了。

二、对领导干部家庭教育的建议

原则一:重视家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幼年时的大脑发展、个性培养、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奠定了其成人后的智力、人格、行为和个人修养的基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早年的儿童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出生后五年内发生的事情,几乎是具有决定性的。该学派强调,个体在发育初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临界期和敏感期所接受的某种经验(刺激作用),对个体的身体发育、生理机能、感知觉、情感性、行为动机、学习、社会化等各个侧面具有持久的、不可估量的影响[童矫胜:《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弗洛伊德相信成人的人格模型在很早的生活时期已经形成,并且几乎5岁前后就完全形成了。个体心理治疗与家庭心理治疗都揭示了子女精神疾病与父母养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人格与发展心理学揭示出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需要及儿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强调要尊重儿童和儿童发展历程,从而使得许多家长开始意识到应对家庭教育加以重视,成为有益儿童成长的父母。

原则二:理智施爱,合理期望对待子女的态度取决于家长对子女的爱的程度和方式以及期望的方向和程度,不合理的爱和期望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1.物质≠爱。满足孩子的需要已经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家长们普遍认为给孩子新奇的玩具、精美的食物是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表现,其实,这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如有些父母想,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现在我要让我的孩子拥有这些东西,没有遗憾地长大,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就多给他买些东西。所以,玩具、食品、衣物等,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没有缺过。但是,哈洛的实验证实了爱是一种同食物和水一样重要的需要,甚至还要更重要一些。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非常丰富的环境下,父母却异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来关爱他,那么当这个孩子在青春期出现问题时,父母再想和他交流就非常困难了。早期的依恋关系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在孩子心里形成强烈的安全感的特殊联结,对于孩子正常的性格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一点,孩子有可能会形成“没有爱的性格”,因而终生都有可能伴随心理疾病[莫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下卷),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页]。爱一定不等于“尽可能地满足”,尤其只是物质的满足,孩子的世界里除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外,还需要父母的关怀、陪伴、交流、游戏,家庭的温暖与和谐、情感世界的满足,而后者远远地重要于前者。家长和子女间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良好的关系,才有教育的可能,同时,情感的感染本身也是教育的方法之一。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只有在早期才能形成,所以不能忽视早期的情感联结的作用。同时,爱意味着关心、关注与支持,不仅要关注其身体的饥渴冷暖、有无病痛,还要关注其情绪和情感、兴趣和爱好,以及孩子的适应问题、同伴关系等,在孩子出现心理变化的时候要给予其支持和鼓励等。

2.爱≠孩子一切都是对的。现在很多家长鉴于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有利于培养出自我实现的人的思想,片面地把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理解为孩子一切都是对的,要按他的本性发展,这样他才不会受到束缚,充分发展出他的潜能。罗杰斯反对家长带着条件去爱孩子,不是说连他的错误也要爱。罗杰斯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可是这件事你做得不对。”行为是有后果的。认真念书就会得到好成绩;对别人好,与别人的关系也会亲密一些。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是很重要的,但有些父母常常对孩子大声嚷嚷或唠叨不停,却不让孩子去承受他们恶行的后果。“爱却有限制”“温和,却要求子女必须为后果负责”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信心和对生活有控制力的子女。对领导干部来讲,控制住自己在孩子有事时为孩子摆平的想法和行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爱。

3.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有利于强化子女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具有激励的作用、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业和品德方面更好地发展。但是,若期望过高过多、过快、过急,或者是一些不理性的期望,不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愿望,就会给孩子形成极大的压力,致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内疚自责、消极悲观、自卑失望,甚至可能会叛逆反抗,充满愤怒和仇恨,对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抱有合理的期望是重要的,而且在期望的过程中,要有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和信心,不因失望而放弃期望,并且要多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

原则三:严慈相济。从教养模式来讲,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失之于苛责,导致子女性格胆小懦弱、恐惧害怕或者叛逆任性,有的又过于温和,失之于放纵,家长没有威信。中国有个总结得很好的教育模式,即要做到“严慈相济”,既要立下规矩,定下界限,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又要了解孩子的期望和想法、意图和动机、情绪和态度,达到的状态就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也说是说,家长既要有威信,又不能专横霸道,不近人情。家庭中既有一定的规则,又有民主与温情,孩子就会落落大方、开朗乐观、积极主动,同时又社会化程度高。

原则四:重视德育,培养同情、爱、良心、责任等道德品质品德教育的种子是在家庭中播种下的。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结构理论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人的自私部分,只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自我则在考虑情境现实的前提下满足本我需要,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了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即一个人的道德和良心。超我在大约5岁的时候开始形成,父母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从而使孩子获得了道德的准则。由于教养不当,一些孩子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从而在成人之后缺乏对不道德行为的内控机制,成为行为失范、违法犯罪的个体,而这些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决定了。因此,父母不要觉得5岁的时候孩子还太小,长大之后自己就会懂事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清晰地告诉孩子,这与爱孩子并不矛盾,要告诉他,父母是喜欢你的,但是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比如暴力、任性、乱发脾气、无故毁坏东西、进攻性、专横、傲慢等,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爱心、良心、责任感等,这些是构成孩子未来的道德大厦的基础,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5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作为过渡期,学生无论在身心发育还是社交方面都有少年和青年的交叉,具体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较强的求知欲,易受外界影响

中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深入的了解,面对多样化的社会,不能依靠完善系统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易受到外界的诱惑.

2.自我意识增强

关心自我的行动和动机,要求他人尊重、理解、帮助自己,对社会的评价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念,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遇到困难就会消极懈怠.

3.性情不稳定

性格热情豪迈,但波动性大,情绪容易偏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易出现彷徨、苦闷、叛逆心理;思想意识敏锐,但认识的片面,易导致偏激.

二、新课改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中考失利的沉重打击,又有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上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现在有些学生懒散、低沉、学习效率低等,从而产生了抵触心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

1.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新课改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之处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但面对不同的教学配置和学生的基础,新课标的推行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新人教版的政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为主要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制定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不能针对问题的实质,书面作业一味地以教材的课后题来考查学生等问题,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大,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神经衰弱;厌学心理严重,逃避学习的现象突出;考试焦虑泛化,忧愁恐慌心理凸现.

2.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主要的交际范围包括老师、同学和父母,但这一时期敏感的特性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凭借对教师的理解,希望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有的教师不耐烦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能对教师产生反感.其次是同学间相处不融洽,使学生孤独感严重,想与同学和睦相处却又不知所措.最后是家庭的不和睦或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使得他们对家庭产生愤怒感和冷漠感,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重视心理辅导的工作,实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家长根据情况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努力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

1.加强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疏导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节的知识,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调节.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将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协调人际关系等内容与日常的德育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水平.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树立竞争意识和自强、自尊的信念.如中学政治在讲“消费者权力和义务”这部分时,教师通过创设了如下的情境:超市为增强诚信力,决定所有商品购买时可以品尝或试穿,但这一举措公司每年要损失几十万元,你认为超市有必要这么做吗?作为消费者你认为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权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应具有针对性,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宽容待人

教师的态度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态度友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自卑、厌学、叛逆的心理会得到调节.所以教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宽容待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3.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好的社会环境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026―01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长,其教育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个方面密不可分,正视并洞察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对于和谐社会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 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在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看护者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被忽视。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由于监护人关心不足,监护人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 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爱逃课上W,结伙闹事。

3. 情感教育的不足。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于是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学校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解决策略

1. 学校方面。(1)营造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有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如何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自卑闭锁、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树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学校的科学管理以及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领导应该真正重视、切实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尤其是不能以班级的学业成绩、升学率等指标来考核教师,而应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怀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教师的绩效考评体系中,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