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民间艺术;家具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3-01

家具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训练的基本目的,在造型设计的基础上了解家具所能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是课程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1]。将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的课程教学,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

一、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家具设计教学体系过于强调西方艺术理论及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学生热衷于西方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是对本土设计文化的忽视,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反观北欧的家具设计,一直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其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消化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家具设计的现代化和个性化[2]。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将其引入家具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3]。

二、教学设计

(一)基础理论教学。本课程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开展。为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实施,在前期理论教学中,重点讲解家具发展史,风格类型及演变,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家具的结构类型及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等。课堂作业包括临摹练习,造型草图设计等。其中,要求每位学生自选某一家具设计相关主题进行3-5分钟的主题汇报,主题内容包括国内外知名家具品牌、当代的家具设计师,近期的设计展等。

(二)教学任务的布置。设计实践的主题为“民间艺术@现代家具设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民间艺术形式,提取视觉元素,运用到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中。

(三)教学任务的实施。设计实施过程共分为5阶段:

1.市场调研及汇报。首先要求学生完成2000字左右的前期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所选民间艺术简介;(2)视觉元素提炼的思路;(3)个人的设计构思、设计方向和创新点等。调研报告可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展示。然后要求学生进行3-5分钟的汇报,通过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后期设计方向。

2.设计方案图。要求学生完成概念方案不少于20套,用手绘透视效果图表现,方案草图应能清楚地表达设计方案的造型、结构和色彩关系。有必要的可适当增加其他图样或文字进行说明,以便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构思,并最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3.优化设计。对最终确定的1个方案展开优化及深入设计。(1)要求学生用CAD绘制结构装配图,并标注完整的尺寸。图样需按比例绘制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必要的局部详图等。(2)CAD绘制全部部件图或零件图。

4.模型制作及效果展示。要求学生按照缩小比例制作实物模型,以展示家具的立体造型。用3D软件完成产品效果图,并通过环境场景图展示整体效果,最后通过平面软件设计展板,以便后期的成果展示及课程作业存档。

5.成果汇报及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上台汇报,全面展示课程成果。汇报内容包括3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设计主题的确定,分析问题阶段――设计构思及方案优化,解决问题阶段――模型及效果图展示。

教学评价的成绩由4部分组成:学生自评占30%,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40%,展示效果占10%。这种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锻炼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结语

本课程通过将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设计过程的演练,锻炼了创新思维。在设计作品中,有的将民间艺术的图形和色彩元素用于家具的装饰化处理,有的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元素进行移植和同构设计,创造出全新的家具形态,也有的将民间艺术中的象征性和生态性应用到家具设计中,赋予家具深刻的文化内涵[4]。

参考文献:

[1]郭文礼.地域文化导入家具与陈设艺术课程的研究――以维吾尔族木雕家具为例[J].装饰,2015(12).

[2]徐颖婷.透过民间艺术看后工业时代的中国家具艺术[J].艺术评论,2012(11).

[3]刘菲.民艺装饰元素在现代环境中的应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4]许世虎,张婧.民间艺术吉祥图案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3,34(14).

作者简介:

钱 宇(1982-),男,安徽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硕士,主攻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专业课程;设计管理理念

美国环境艺术理论家理查德•P•多伯曾提到:“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带来的经济成就已经促使人们对自身健康形式与室内外环境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造成环境设计专业设计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从专业角度来看,环境设计逐步向宽范围、多设计领域进行拓展。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与不足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待遇也有所提高,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33.1%;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为27.4%,而在8000元至12000元、12000元至16000元、16000元至25000元以及2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15.2%、13.6%、8.4%以及1.2%(表1)。由此可知,该专业毕业生待遇总体较为理想,就业前景较乐观。随着设计工作时间不断延续,毕业生的设计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所获得的回报也会进一步上升。环境设计专业在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1月份的时候,收入水平呈下降趋势,但2016年1月份开始反弹,相关专业人员收入水平上升幅度较大,从而显示出本专业就业趋势在短暂低迷后,总体就业形势较为喜人(表2)。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备就业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不够。如今,各个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主要关注点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相关课程上。在最终的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是以课程自身特点决定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很少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缺乏系统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实习紧密性不足。即使高校努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衔接度,但仍普遍存在学生所学内容与设计单位实践内容不能充分相融的问题,学生进入设计单位需要重新对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认知。部分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比较陈旧,甚至缺乏设计管理理念,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设计单位重新了解并掌握设计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较长一段时间获得晋升为设计管理层面领导者的机会。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是应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尤其是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高校在设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目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促成教学方式明确、方法得当、教学内容衔接紧密。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环境设计专业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教学过程为例(表3),学院在这学期先后开设了环境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2、计算机辅助设计-3三门基础课程与室内设计-1、景观设计-1两门专业课程。根据课教学计划,学院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先让学生学习手绘技能、设计软件等内容,再依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对南京某小区一楼住宅进行实际测量,锻炼学生从方案落定——实际测量——方案草图绘制——软件绘制二维与三维场景等环节的能力,并引导其反复推敲再进行修改,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住宅庭院景观一并作为室内设计-1系统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完成本门课程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能进行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一门课程为主线、其余课程为辅线的方式,使学生自身学习思路非常清晰,学习脉络非常明确,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学以擅用”的目的。二是要促成学生良好的实习意识。一方面,学校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实习意识。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提高学生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设计技能。以上两种解决途径只是满足了学生适应设计领域的需求,但缺少企业对设计人才多角度的需求,也就是设计管理理念认知的人才。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英国知名设计师马歇尔•法尔利于1966年对“设计管理”下了定义,他指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可以看出,设计管理自设计出发,流经设计过程,归结于设计解决,管理是暗含在其中的方法论思维。现如今,部分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或是课程教学中仍缺少设计管理学相关知识与理论,缺少对设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弥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衔接密度的不足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以组块方式呈现,与其他课程组之间的密度不够、衔接性不强,正需要设计管理理念从中架构,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针对出现的问题,已经对原有人才培养计划做了较为科学的修订。

(二)调整任课教师教学思维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既定的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缺失了模拟设计单位设计团队运作模式,这也是造成学生需要在设计单位进一步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彰显学生由设计者转变为设计管理者的需要

按照单一培养目标,艺术设计类高校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但这一教学目标对具备了一定创业基础,又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而言,缺少设计管理知识理论的教育,对其创业成功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艺术设计类高校应积极引入设计管理理念,加强学生设计管理能力。这样,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是优秀的设计人才,也可以成为较为成功的设计管理人才。

四、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

(一)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方法

对于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首先,可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现今,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行为,如设计需要市场情报部门的支持,设计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及相应的设计准则,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方法与程序等。因此,要结合课程性质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实现调研分析——项目探讨——拟定设计计划——项目协调——方案设计——设计深入——项目汇报全过程。其次,组建合理的设计团队。根据课程的课题项目性质与特点,以教学班为单位,学生可以自行组队。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调研能力强、项目分析能力强、设计手绘或软件操作能力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等条件,能够共同组成设计团队完成课题项目。最终,每个人依据自身能力,获得课程的最终成绩。再次,形成有效的设计管理模式。根据课题项目所组成的设计团队,由成员共同推选一名学生作为设计管理者,负责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尽量发挥每位学生自身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沟通、协商,提取合理的设计因素以完善课题项目内容。最后,实现具有实践性的设计成果。在课题设计团队中,每位学生依据自身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形成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设计过程与效果图集,以及课题项目汇报PPT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特长,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二)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

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有效促进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习的紧密衔接,提高实践能力;三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管理理念的意义与作用。结语总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以课程性质和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也不能以课程组方式进行教学,应合理运用设计管理理念,完善课程组衔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及管理能力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大胆尝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大三与大四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已经接受过相关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学习进入了相对专业的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而且课程数量不多,有较多的时间实习。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设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环境设计 创造性思维 教育培养模式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进行认知的过程。对于环境设计而言,从最初的场地分析,到设计理念,从凝练设计创意到付诸设计表现,这一系列过程从始至终贯穿着主体的思维活动,而设计作品的核心更是强调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行为再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设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正如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①,设计教学中对教育模式的探求,其实质是寻找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环境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环境设计是针对室内外人居环境进行美化与装饰的空间艺术,设计除满足场地的功能属性外,还要求对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其设计思维的形成既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同时也包括了感性的发散与抽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笔者借鉴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②,综合专业特征,可将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信息整合层面。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设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必然建构于对形式、方法和文化等主体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现代设计观念中许多重要的思路均是与材料、工艺以及科技等发展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成果必然有着一定的思维原型,没有对学科以及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是无法超越的。综合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而有效的操作方法以及表达形式,均是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思维形成的先决条件。

第二,思维导向层面。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设计理念与取向,而这些理念与取向的形成都深刻渗透着设计者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以及价值规范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在环境设计领域表现为对专业的本质理解和对设计问题的相对固定认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维在一种文化环境或多种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模式和创造原型,内在地决定了设计的走向。

第三,思维输出层面。设计构思并非一次性构想而完成,其既需要形象思维对现有形式进行联想、抽象、重构以及再创造,也需要逻辑思维对场地环境、设计要求以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综合以及总结。排除分析阶段中各种不合理因素,将形象进一步通过某种形式完善与发展。这两种思维交替反复,实现了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形成的思维深化过程,同时在思考中触发设计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思维向设计语言转换,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纸来对构思进行表达与阐述,同时其内涵反映着设计的逻辑与本质。

二、以创造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一)阶段融合,主轴明确的课程结构

环境设计有着多层次、多类型、交互影响的知识结构,全局化地认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性是筛选有效信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择取观念与综合化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在知识层面上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目前,环境设计多数课程设置是以“点”的形式出现,仅在固定的1至2个学期集中完成,③如设计表现、造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而这些看似技能训练的基础课,其实质是关于如何观察、理解和设计的素质训练,其在高年级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中都需要综合应用。因此,可以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将基础课程拆分延伸到多个学期中,保持连续性,减少每个学期的学时。同时将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以方案分析、设计认知或情境设计等形式部分延伸到低年级。这类课程可以采用专题或教师工作室课题等形式,如开设方案分析课程,教师通过对某一主题项目的分析,由具体工程实例到抽象设计方法,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评判以及成果汇报,从而实现“认知――筛选与提炼――观点输出”的思维建构模式。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归纳为“技术线”“理论线”“设计线”来明确教学目标与线索。其中,“技术线”侧重于美术技法,造型原理以及工程技术,是设计实践的基本支撑;“理论线”强调史论合一,通过对设计史、美术史、城市史论的构架,从历史与理论中获得智慧和创新的基础;“设计线”则是课程系统中的主轴,具体而言,通过各阶段设计课程对“技术线”“理论线”中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联系相关学科,有所侧重的同时突出各线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如技能线中的表现技法课程,不局限于单纯的临摹或写生,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业,有主题性地完成。

(二)主动化、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除应具有专业知识、设计理念以及经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真正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专业思维不断展开和提高的过程。

而教学中的实践并不仅是单纯地将项目纳入到课程中来,社会化的工程反而容易让学生可能听命于项目业主,其设计思维并未较传统课堂听命于教师有所不同。实践过程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课程中知识、原理以及技术的补充,更多的则是加深学生对实践中各种约束条件的转化,帮助学生扭转被动思维方式下“画设计”的现象,探求专业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同时,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也能有效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双向交流以及互相激发,提供学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广泛接触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全面培养以及兴趣点的深度建构。

例如,可在中高年级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与展览,针对不同年级采取“真题真做”“真题假做”或“概念方案”等形式。这类实践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从教学任务布置、课堂指导到设计考核的固有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centre)、以课题来组织(project-organized)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这些挑战性的竞赛课题也要求各教学团队结合更广的专业背景和更深的理解层面以研究的态度来进行专业教学。从学生角度而言,参赛学生主动对竞赛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即就某一目标进行海量信息筛选、评判以及应用。学生除需要快速吸收与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外,还会涉及市场调研、课题汇报,技术支持甚至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与规划、园林、市场乃至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自由协作。

(三)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从设计角度而言,思维形成与输出过程中,设计师会不断评估方案的优劣。评估标准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评估的结果反映了不同阶段设计师与成果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导向,而评估主体的不同也会让设计成果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特点。

从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授课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均是针对“教”与“学”的内部评价模式,其屏蔽了部分源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等外部评判的有益信息。专业前沿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仅依靠教研室或教师个人的判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架构内外结合、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评委会制度,评委可以由教师、职业设计师甚至学生代表组成,在多方面评价意见的碰撞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多个层面的反思,完成设计思维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可以在高年级课程中,采用更多团队合作的设计工作方式,增加集体讨论的频率和深度,避免设计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交流,提倡设计理念的共享和争论,尝试推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审视自身的同时重视团队的力量。并且,在评估标准上,应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避免片面评价,采用综合评分制,减少学生过于强调最终“图面”效果等问题。例如,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评分,可以采用场地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汇报,草图以及最终成果等部分组成。各个阶段有分项的评定标准,并以“议图”来取代“改图”,将指导教师的角色集中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完善和培养方面。

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重视学科专业特征,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统筹考虑,以“信息收集――实践参与――评估验证”为线索,建构完整、完善的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系统。保证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性,并兼顾到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注释:

①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91

②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39.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课程细分 课程课题化 餐饮空间设计

一.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的特点

餐饮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功能的餐饮空间的设计与处理的能力,从而熟练的运用设计语言进行中餐、西餐、茶楼等餐饮空间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在对特定主题餐饮空间的功能配置、操作流程进行组合与规划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餐饮空间艺术的创造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整个课程涉及的领域很广,教学课时设置却只有6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想全面系统的讲解餐饮空间设计内容难度非常大,理论教学过多,学生们接受起来也很乏味,教学效果较差。

二.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课程课题化教学的区别

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全面的讲解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布置课程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与表现做出指导。

课程课题化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适时分解课题(可以是真课题也可以是虚拟课题)。在课题展开的不同阶段,依据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阶段的开始,系统的讲解本阶段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即学即用。在完成设计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分段掌握理论知识,分组合作完成课题设计,目的性强,理论掌握有重难点区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前感受在未来的职业中的设计工作流程与方式,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课题化教学在餐饮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1.课题选择与设置

课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这里笔者在课题前加上课程一词,主要是指在某一设计课程中,本文主要指在餐饮空间设计这门课程中的主要或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教师有目的梳理后结合一些实际工程项目,最终以课题的形式展现。以往的教学中单纯性把公司的实际项目导入课堂来增加教学与社会的互动,对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确实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多数项目受客户的约束大,过于“功利”,学生都处于盲目的应对中,对一些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得不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课程课题化教学的课题任务选择中,要谨慎选择。餐饮空间设计课程设计范围广,根据经营内容包括中餐、西餐、快餐、风味餐厅等;再加上经营模式与经营规模的不同,该课程的深度可想而知。所以笔者在此课程中导入课题化教学,通过不同子课题的设置来完成总课程的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如果实际工程项目满足不了教学知识点的覆盖要求,教师根据需求自定虚拟课题来补充,虚实结合,大小适中,学生分组完成,再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总结指导。

2.课程课题化设计执行环节设置

课程课题化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庞大复杂的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课题,有针对性的逐个学习,化繁为简,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化的实践设计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收集一些与餐饮课程相关的工程资料,形成一个个子课题。并联系几个在行业内比较有实践经验的人参与教学形成一个课外指导教师团队,对分别选择了相应公司餐饮项目的学生小组给予一定的方案指导。

然后,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要讲解课程的主干知识,根据课程覆盖领域分解课题,形成不同的理论研究方向,也就是本课程中第一阶段子课题出现。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子课题选择,完成课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全班进行调研报告汇总,在这一阶段中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学生相互之间互补学习。这样节约了学习时间,更能锻炼学生分析和沟通能力。

其次,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餐饮空间的不同种类设计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教师公布准备好的课程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调研或兴趣爱好选择课题进行设计,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为8个课时),这是本课程中第二阶段子课题。本阶段的课题较小,例如餐饮空间中的水吧或者冷饮店设计,面积在50平方以内,功能要求相对单一。要求学生每人一组独立完成,并作出主要的方案图纸。全班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在完成上一个课题后,教师再次布置较大餐饮课题。例如独立的中式餐饮或者各种风味餐饮,经营规模较大,功能要求复杂的设计课题。学生再次分组完成(一般每组3-5人)。完成课题时间大约在4周之内完成。要求每组设计出较完善的方案,有较大创新,功能齐全,风格突出,并完成必要的效果图、平面图、立面图、分析图以及设计说明等,每组都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展示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课外指导教师和课程主讲教师构成指导团队,辅助学生完成每个设计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方向的指引者、执行的辅助者,可以选择性的参与到学生团队中去参与设计。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方案汇报,邀请课外导师进行方案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力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进行作业展览与汇报。在本阶段中学生要对课题进行分析说明,阐述自己方案的形成过程、文化元素的应用以及材料选择等,这样的交流不仅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同学们对不同课题产生进一步了解。

3.课题完成评价标准设置

课程进行课题化改革,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设置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标准很有必要。设置合理的课题评价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师生教学行为的良好互动。在课题课程化的教学评价中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生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当然学习成果的表现与汇报也非常的重要。这里完美体现了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中,紧紧围绕餐饮课程的知识点和室内设计行业能力要素展开,全面评价学生对餐饮设计课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行业素养”的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素质培养。

理论知识评价。对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而言,视觉表现的能力要比文案策划的能力好的多,故我们在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把文案书写也纳入评价标准,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文字与语言阐述讲解方案设计的立意、设计构思、成果。设计的最终效果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外显,而设计效果的好坏除了与理论知识有关,还与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评价应与专业技能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理论知识如何通过专业技能在最终设计方案上体现。

专业技能评价。餐饮空间设计属于实用设计领域,好的方案就是用适宜的材料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没有意义,专业技能就是衡量这种“适宜表现的手段”,故此专业技能评价是本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本项评价中我们把立意草图表现、软件制图表现、制图规范、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等设计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把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元素提取、文案表达等设计为学生应掌握的“综合技能”。

行业素养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方案操控能力、与甲方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行业创新能力等。在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整个课题完成过程进行跟踪,才能做出客观评价。最后主讲教师汇总学生分别在每一阶段的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四.结语

课程课题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课题内容选择,教学环节的执行控制,还是课题评价体系的设置,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的扩大学生设计实践领域。以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设计方法和提升设计品质为直接目标,设计合理的课题评价标准,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课题化教学理念体现的是对教学实际与行业实际的尊重,以教学辅导团队合作、学生团队合作以及教学课题开放性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的成功应用,对于课题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的其他课程的教学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题式教学设计与探索[J] 装饰 2010(6)91-93

[2]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82-83

[3]陈江:“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J] 装饰 2013(3)125-126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 多元创新 设计理论 教学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从“物”到“非物”时代的转变,纯粹产品市场向品牌营销、服务系统、社会创新等领域开始拓展,设计的范畴也逐渐延伸。因此,社会对于设计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认识度、宽广度、纵深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够针对不同项目主题将各个学科知识打通、同时有垂直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即多元创新型人才。设计理论课程作为学生的设计知识理论体系构建和设计价值思辨力形成的重要承担者,在其研究性、思考性、综合性上需要做更多教学改革工作。

1.设计理论课程情况概述

目前在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中,设计理论的主要课程涵盖了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艺术史论、设计文化学、民俗学等。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一般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也是设计历史、设计方法、设计基本知识的集中讲授阶段,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设计理论课程枯燥乏味,没有与后续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就会产生学生专业兴趣淡化、思想空洞、思维僵化、设计实践出现瓶颈等现象。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地方特色明显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是立足地方发展、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以此为培养方向,结合设计专业多元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问题意识的思维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转化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可提升为设计管理者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文献检索法、调查法、比较法、归纳法,依据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搜集现阶段设计理论教学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从现在全国高校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总体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①课程建设盲目,教学体系没有连贯性;②知识点抽象,学生难以消化;③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无法应用于实践;④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互动少。

在笔者教授的《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创意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这些设计理论课程中,联系学生产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培养人才目标,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2.1教学对象知识吸收能力进度不一

在目前的高校设计理论课程中,设计理论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是50人甚至100多人的大课堂,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最后是记忆知识性质的笔试。笔者讲授过六门设计理论课程,基本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也都是大课堂的形式,课时安排基本是32学时,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广博的设计理论知识传授给设计才刚刚入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设计理论知识无法传递到每个同学身上,因为每个同学的学习背景和接受程度不一,而老师基本是按照教材进度和大多数同学的进度安排教学,由于人数过多,因此无法针对每个同学的特点来教授。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具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成长的背景,如果还是传统的知识填鸭式教学,这些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又何谈设计创新呢。所以,笔者认为设计理论课程也需要小班化教学,设计理论本身具有不好理解的特点,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经常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增强设计理论的学习兴趣。

2.2课程之间交叉渗透性不够

设计理论课程基本是按照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层层递进的规律给学生上课。但在实际教学时,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缺乏交叉性和渗透性,学生不明白前面一门课与后面一门课的关系。同时,现在社会上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议题不断进入设计视野,仅仅用某个理论点或者某门设计理论课程解决问题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运用两种或者多种设计理论解释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多种设计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达到整合知识进行设计实践的目的。

2.3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薄弱

通过多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时,理论运用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相对薄弱。例如对一个老年人产品进行分析,就需要用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来解读,才能表达规范、专业的设计观点。但是学生面对现实设计案例,自主运用理论知识能力欠缺,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设计理论,如何找到设计分析的切入点,或者在实际设计对象上概念模糊,需要授课老师深入辅导,引导学生。而由于大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内教学,校外实践活动较少,为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老师只能以小组讨论形式或者集中汇报交流发现学生问题,再给以具体辅导,或者利用网络和平时时间在课外辅导学生。但这些教学方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反复讲解和多花时间让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并运用于实践。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复杂问题,社会急需众多的多元创新人才,因此,应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从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中,聚焦具体问题,增强深入思考的能力。

3.设计理论课程的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应用

3.1课程内容多元――合理规划和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设计理论课程必须精心设置,要符合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规则,前后课程做好衔接,并针对专业课有选择地适时开设。由于课程安排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无法改动,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针对设计变化趋势和学生特点,找到最佳的设计理论知识组合。例如针对学生喜欢看设计案例的特点,教学方式可以从完全理论知识传授型向理论应用型过渡。当然设计理论课程还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基本的理论知识体系必须完整讲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可以在设计理论课程中添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案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2探讨问题多元――及时变通设计理论课程的核心研究问题

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工业设计概论》和《创意思维与方法》课程,后半阶段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竞赛主题,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课题中聚焦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参赛竞争意识。如《设计心理学》课程,可先介绍设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设计心理学在设计实践中运用的案例,然后针对丽水学院大学生关心的七个方面让学生进行用户调研,如校园安全、住宿环境、学习环境、娱乐生活、饮食问题、消费情况等,并撰写调研报告。让大家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访谈同学,填写调查问卷,既体验生活、关注生活,又让设计心理学这样较为艰涩难懂的学术理论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同时从专业角度提出设计方案。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理论。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3.3课堂形式多元――师生互动的设计理论教学课堂

传统的设计理论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课件,学生在下面听,偶尔记一些笔记,不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反馈单一。由于课时紧信息量大,导致课堂效率很低。因此,要采用不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可根据设计理论课的特点,对设计理论观点开展必要的思想交流和辩论,促进多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可以在课上就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开展课堂专题训练。在工业设计史上有许多百年经典产品,可以以“重塑经典”为题,为学生组织几场辩论赛,让设计经典思想越辨越清晰,对设计理解越辨越深刻。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设计的趣味性,还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加入“游戏”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

3.4考核评价多元――增加设计理论课程的学生成果考查方式

设计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如像以往一样,仅通过几个人物、事件、理论点进行考查,使学生习惯于应付考试,不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让学生掌握设计理论知识,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及设计史上的经验,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开展设计创新。

《设计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应首先把基本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领域的理论观点传达给这些学生。其次,在学习理论时,应安排三种实践练习:第一,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布置理论知识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二,图案纹样的搜集和绘制,让学生认识传统纹样并加深理解;第三,传统工艺的文字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通过从理论知识到现实案例,从理论掌握到手绘操作,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调研,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设计理论课程不只是掌握一些设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悟设计生活的能力。

4.结语

设计理论课程在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的研究及实践,有利于增强设计理论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延续设计学科完整的发展脉络,有利于设计专业人才融入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通过对设计理论课程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开展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设计理论学习兴趣,打破传统固有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设计理论知识,开展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活动,以促进设计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9.

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创意

创意产业的概念是由英国政府的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于1998年率先提出的。其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并将出版、传媒、软件、广告、艺术、设计等13种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创意能力是创意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而《人机工程学》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改革,能突出创意能力的培养。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起源于欧洲,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人机工程学,也称人类工程学或人类功效学,主要探讨人们的工作效果和劳动效能的规律性。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作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布置和作业系统的组合进行有效研究,使人们在获得最高工作效率时感到安全和舒适[1]。

《人机工程学》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此课程旨在以项目化实训的方式使学生在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人体尺度数据下进行创意设计,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整体思路,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提供可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培养“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从而为展示设计、产品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一、《人机工程学》教学的现状

《人机工程学》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其涉及的许多相关数据及知识相贯许多专业核心课程,而且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将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时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只有三四十个学时),加之传统教学的惯性思维的影响,致使其在教学体系、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教学体系孤立、不连贯,教学方法教条、偏重于理论,枯燥乏味,教学资源库匮乏,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考试一纸试卷定分数,学却不能致用,课程教学目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教学大纲针对性不强,递进的层次关系不明显,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即便增加一些实践的教学方式,但没有与时俱进地植入相关的案例、创新创意的因子,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未完全激发出来。

三是教师教育教学环境较封闭,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的沟通协调不够,教学创新性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机工程学的课程虽然涵盖面宽广,涉及到许多主干专业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教学只是点到辄止,谈不上创新与拓展,致使学生学得不深入、敷衍了事,引不起兴趣与重视。

二、《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1.加强课内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恰当、巧妙地利用动手能力将理论枯燥的数据转换为感性的操作,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体生理尺寸这个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带卷尺,大家互相测量,然后再与书上的标准尺度相互对照,以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为今后在实践中能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相关尺寸参数打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与理论紧密结合的任务,以确保课堂中学生能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任务中。

2.在课堂中引入实际项目任务的操作,综合提升实践运用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利用教学实践基地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及时开发、补充、更新教学资料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最新的实际项目任务来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将理论教学很好地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如宜家公寓样板房的家具展示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座高、座深与人体结构的关系,而且要考虑与整个展示环境的关系,而并非只是简单的ctrl+c与ctrl+v。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采用小组团队的组合模式,学生与教师可面对面交流、讨论,最终优选出最佳方案。对于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与实践方案,教师要予以鼓励。

3.注重调研与理论的总结升华

要善于写调研报告,在调研中要善于发现市场潜在的商机。每一个小项目完成后,要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善于分析与总结,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采用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有利保证。讲授、引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剖析、大家一起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立体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需求。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介入引导到理论的总结,再到实际的改良运用、思维的发散延伸,从课程的兴趣点入手(人体生理尺寸的测量),到基础的简单与运用(如坐具或者展柜的设计),再到整个环境的运用(居室设计)及展示空间运用,形成一种由问题到思考(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必然要去思考有用的信息),由思考到理解的深层次,再到创新性思维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次“梯进式”设计

教学内容的分层次“梯进式”设计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偏重理论,较枯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训练的任务进行“梯进式”的编排是这门课程的一大亮点。整个课程将从人体基本的生理尺寸、心理尺度关系,到坐具(或者展具)的设计(代表单体设计)、整个居室的设计,进而延展到展示空间(公共空间)的设计。由局部个体到整体环境,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见下表)。

学生从感性方面去理解人机,再结合所学专业方向逐步提升到理性,由感性简单去描述问题,到用人机工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直到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由教师引导、剖析到学生参与,再到学生独立思考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的思维模式水到渠成。

(四)立体网格化模块的设计

立体网格化模块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机运用及创新能力。《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容较庞杂、涵盖域宽广,从基础知识到知识的转化灵活运用再到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一方面要在训练学生实践技能能力的时候系统地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之下,在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分层次“梯进式”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上,以多变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横坐标、以渐进层次化的教学内容为纵坐标,将教学的具体项目任务分布于各个纵横的网格点上,实现立体网格化模块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机基础运用实践及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在具体项目任务的设置上,可以结合展示设计、产品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引导学生科学深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学习任务内容与深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机运用能力,也为学生形成专业的思维逻辑与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三、《人机工程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创新拓展性

《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思路是基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意能力是创意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而《人机工程学》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改革,能突出创意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改中,进行了教学体系的重新梳理与教学过程的全面更新,及时补充、更新理论运用部分的内容,将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转换为教学案例,通过项目任务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并适时进行相关的拓展与延伸。

课题研究中,以创意产业中的实际项目案例为依托,以小的任务进行课程理论附着点的切割,最终将拼接成一个大的载体项目(如室内环境设计中立式家具、坐具的设计与整体环境空间的设计),既贯穿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创意与技能的兴趣。在做小的任务的时候可以在遵循人机基本生理及心理尺度关系的条件下,进行一些产品及空间的创意设计,这种创意是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意,有别于以往学校教育中的偏于概念性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我们所说的创意要求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技术性的限制条件,“创意”要与市场密切相连,从而能真正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当前人机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灵活运用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实地测量、实践调研、模型渲染等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使学生将人机的课不仅与横向其它课程相联系,还与原来、现在与未来可能有的相贯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灵活性,教学特色鲜明。

(三)突出实践的参与和互动性

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教育为目标,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及院级的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以赛促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提升,突出课程的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四、《人机工程学》课程改革的成效

上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各种专业性大赛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进行相关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组委会主办的第二届高校NOC活动中,2名学生分别获创意设计类三等奖;2010届、2011届多名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奖及优秀团队奖;1名学生作品获2012中国建筑艺术“青年设计师奖”高职高专组室内概念设计奖(展示组)铜奖;1名学生作品获室内概念设计奖(商业组)优秀奖。笔者与其他两位教师分获最佳指导教师奖。同时,我们还将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与理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2]。

参考文献:

[1] 罗盛,胡素贞,文渝.人体工程学[M].黑龙江:哈尔滨

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