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1
土地整治指的就是改造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利于生态环境条件所采取的综合举措。土地整治系盘活存量土地、加强集约用地、适度补充耕地以及提高土地产能之重要措施。我国把土地整治同新农村建设工作相融合,是保证发展、维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安排的一项重大战略。所以,土地整治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整治的含义及任务
(一)土地整治的含义
土地整治指的是借助上级安排下放的专项资金,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抑或城市规划所确立的目标与用途,实施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对土地利用当前情况实施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升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观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之进程。土地整治主要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等方面。土地整治,即以土地整与城乡建设利用土地增减挂钩作为平台,对田、水、路、林、房等综合方面的整治。
(二)土地整治的任务
土地整治的任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展对农田的整治。即对耕地、宅基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实施整治复垦,在新拓展耕地的之际,建设集高效、节水、循环以及集约化等农业方面于一体的高水准农田,为规模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营造基础;2、推动乡村整治。针对农民老房改建、建新房、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置设施一同规划、建设、更新,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3、发展非农业产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遵循法规发展非农业产业,鼓励农民参与经营与开发;4、促成城乡之间的互为补充。借助城乡建设使用土地增减挂钩,让农村一些闲置的建设利用土地指标协调到城镇运用,所取得的土地增值效益反哺给农村,从而促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变化。
二、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及任务
(一)新农村的概念
我国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包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内容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即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一些产业,使农村构成全面的产业体系;生活宽裕即农民的各项收入不断提升,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乡风文明即农村精神面貌发生巨变,村民遵守法律法规和睦守信;村容整洁即农村规划建设科学井然,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即农村政治民主,村民均可表现自己的意愿,且可统一集中。
(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认真执行国家珍惜、合理使用土地与保护耕地的策略,而且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其任务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统筹城镇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建构以工业促农业的城镇带动乡村的长效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之产业支撑;不断促进农民效益持续增长,夯实新农村建设之经济基础;强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之物质条件;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推动新农村建设之新型农民;全面深入农村改革,完善新农村建设之体制保证;强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建设新农村的乡村整治机制;切实强化领导,号召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以及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经过对农村零散、荒废以及闲置的建设用地实行整治复垦,集中建设村民住宅点,配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推进了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从而大幅度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观了村容村貌,惠及了农村广大农民。
(一)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土地整治同农村基础设施建立相结合,提升了农业生产成效。经过对农村住宅点的整治、对耕地及其田间道路、水渠、林网、沟坎、墓地、零散建设用地与闲置用地等的整治,有效增加了实际耕地面积,为规模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土地整治同农村基础设施建立相结合,增添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增多了实际耕地面积,建立高水准农田,推进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而且也提升了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借助土地整治资金的投入,能够聚合牵动农田水利、村村道路通、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涉农资金之投入,农民也能够在整治阶段中投入务工,由另一侧面提升收入。
(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土地整治同老村改造相结合,改观了农村居住环境。土地整治安置区的建立秉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的原则,不但整治田间,农宅,并且配套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商业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方面的公共设施,且留足园、林、菜地等,以方便当地农民生活,促使农村卫生院、群众文化活动站等公共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变,致使公共服务在新农村涌现,而借助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不断延伸农民的知识与见识,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而借助土地整治,能够让地块合并和调整权属以及耕地质量提升,从而有效处理以往因权属纠纷、地块方位及耕地质量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发生的各类农村矛盾。
(四)美化村容村貌
土地整治遵循适量超前、注重可持续发展之原则,对农村的绿化工作和农村污染的净化工作以及农村面貌的美化工作实施科学的安排。借助土地整治对农民老房改造、建设新的住宅区、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配置设施一同规划、建设、更新,建成现代新农村,保证了村庄有序整洁;对耕地实施整治,还能够从造就村庄之外的优美景观环境。此外,在改造老村、建立新宅期间,有效发挥农村特色,保存具有传统意味的农耕文化与民风民俗中好的积淀,建立与城镇一样便利而风貌独特的现代新农村。
四、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已经纳入到国家层次的战略部署当中,我们要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科学架构新农村建设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平台,不断助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现结合工作时间谈几点建议如下:
(一)应当强化宣传力度。土地整治工作的长期发展,需求宣传工作走在最前面。统一思想,深入调查,让群众亲身感受通过土地整治给农村带来的变迁,为土地整治赢取民意打下基础。同时要搞好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前的论证,借助组织群众座谈与实际勘察相结合的形式,摸清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情况,特别要理解农民意愿及希望化解的问题,尔后实施土地整治内容之申报设计。
(二)强化土地整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研,建构健全的土地整治之指标体系。完善土地整治工作制度,重点处理好职能部门的分工与整合利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应不断强化国家资金支持力度。
(三)解决好事关民众利益的问题,提升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财产收益与处置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究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有效路径和措施;应当建构激励制度,提升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四) 借助构架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契机,编汇出土地整治之专项规划,并慎重选择地点实施试点。在经过土地整治增添耕地数量之际,应着重耕地质量,维护耕地保护,强化中低产田的整造力度。
结语
总之,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有效地维护了耕地的保护,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是建构和谐社会以及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基础,更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因而我们要强化土地整治力度,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必需的土地后备资源准备,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云生: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学习月刊》 2010年14期.
[2] 韩育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治策略分析.《企业研究》2012年08期.
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GPS;CORS;RTK;土地综合整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ORS system technical superiority foundation, introduced the WZCORS (wenzhou run continuously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mprehensive service system) basic situ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yueq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WZCORS system based on the GPS-RTK technology i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the application to try and discussed, and based on the WZCORS system that the GPS-RTK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o a completely comprehensive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Keywords: GPS; CORS; RTK; Comprehensive land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指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按照“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要求,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全面整治。近年以来,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各地加大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而土地综合整治前期测绘工程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研、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验收的重要基础,其基础性作用十分突出。但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往往处于山丘等复杂地貌,测量控制点等已有资料少,且难以方便利用,加上测区权属关系复杂、用地种类繁多、宗地数目多、权属界址点数量大。使用常规的测量方法往往存在通视困难、引点不易、效率不高、测量误差大等问题,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的出现,以其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测量中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生产实践经验介绍了基于WZ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测量中的应用。
1、CORS系统的定位原理和技术优势
1.1 CORS系统的定位原理
CORS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均匀的布设多个永久性的连续运行GPS参考站,构成一个基准站网,并以这些基准站中的一个或多个为基准,计算并改正信息,对该地区内的流动站进行实时改正定位。这种改正定位的工作原理也是借鉴了广域差分GPS和具有多个基准站的局域差分GPS的原理,网络RTK是通过内插法或线性组合法求得改正数,对载波相位进行改正,这种利用载波相位进行的差分定位精度较高,用户只需要一台移动GPS接收机,便可实时或事后得到高精度的可靠的定位结果。所以网络RTK与单基准站RTK相比,主要优点为覆盖面广、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可实时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
1.2CORS系统的技术优势
CORS系统的出现将使一个地区的所有测绘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束了以前GPS作业单打独斗的局面。与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特别是常规单基站相比,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覆盖范围广泛,适用于大范围的测量和导航。2)精度高,单基站一般随距离增大造成影响较大,而网络RTK利用拟合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精度;在VRS定位中,1PPM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在VRS网络覆盖范围内,精度始终在1~2cm;3)可靠性高,网络RTK利用几个基站的差分数据进行结果处理,可获得高可靠性的定位结果;4)稳定性好,单基站在超出15KM后一般很难有固定解,而网络RTK则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使差分数据随处可以接收到;5)功能更中大,总代价相对较低,现在全国各省区都在建自己的网络RTK,为公共服务的能力更强;6)携带方便,作业时只须带接收机与对准备脚架或对准杆。
2、WZCORS(温州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简介
温州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是浙江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的子系统,并可在辖区内独立运行。它是温州市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能在全市范围内向社会提供多种精度、多种模式的导航和定位服务。该系统由温州市规划局组织,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实施,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作技术支持,数据处理中心设在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该系统于2009年12月开始立项和设备采购,2011年9月通过专家验收并开始试运行。
目前整个系统由1个数据服务中心、9个市级基准站(含后期加密的霞关站)和接入的5个周边县市省级基准站组成。该系统有效地覆盖了整个温州市域(包括海岛县洞头)和近海区域,通过网络互联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一个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效率、高覆盖的GNSS综合信息服务网。
3、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测绘的主要工作内容
土地综合整治测绘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前期行为,是获取和表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位置、形状、数量和利用状况等地籍信息要素,提供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图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底图的专题地籍测绘;是以满足土地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量概算、施工放样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的实施以及土地开发对土地利用现状、地形状况等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基础性测绘工程。
根据上述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测量的主要内容有:
(1)控制测量:对测区进行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2)地形测量: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对测区进行野外地形测绘;
(3)地类统计:按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指定图件的地类统计,对测区进行土地分类统计,包括现状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类等。
(4)坐标转换:以当地坐标系进行外业测绘,形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报批图件资料;此外还需按1980西安坐标系形成土地上报报批服务的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资料,可采用坐标转换的方法实现。
4、WZCORS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测量中的应用实例
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经验借鉴
土地整治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其中以德国的土地整治历史最悠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整治有着不同的称谓,其中,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称之为土地整理,日本则称之为土地整治或整备,又称之为耕地整理, 澳大利亚称之为土地复垦整治,哈萨克斯坦称之为土地整理,埃及称之为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概况,印度称之为土地综合治理与保护,匈牙利称之为土地综合整理,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土地重划[1-3]。由于各国对土地整理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土地整理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经过300 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土地整理的理论、法制建设、项目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土地整治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国情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治发展概况
国外的土地整理起源于16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后,欧洲的荷兰、俄罗斯等国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观历史,大致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1.1 德国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1.1 德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土地整理的内容包括合并土地、村镇改造、开辟建设用地、公共建设用地、景观的塑造和保护、森林土地整理、特种经济作区的土地整理、地籍更新测量八个方面的内容。
1.1.2 德国土地整理的机构建设。德国土地整理是在土地整理局的监督指导下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它的职责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规则,监督土地整理过程,并承担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在各基层地区设有土地整理机构,其中,州土地整理机构为最高权力机构,基层土地整理机构只需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工作[4],另外,参加者联合会为土地整理的具体执行单位。
1.1.3 德国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德国土地整理的法律依据包括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和各州制订的实施细则与条例。德国联邦的土地整理法于是1953 年颁布的,并在1976 年和1982 年进行了修改,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中具有完善的制度,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的目的、方法、机构设置、成果验收、权属调整等,此外,还规定最高行政法院需负责审议、处理诉讼案件[5]。在州一级内部设立独立的仲裁机构,负责解决有关争议问题。
1.1.4 德国土地整理的权属管理。德国十分重视权属管理,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项目立项前,需要明确整理区内的权属现状问题;在权属调整开始进行之前,需制定详细的调整方案;在形成新的土地产权关系后,需及时进行变更登记 [6]。
1.1.5 德国土地整理的特点。德国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认为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实现土地整理目标的关键;国家根据具体内容资助土地整理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土地估价在土地整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8]。进行土地估价,有利于实现地产交换价值平衡;现阶段,德国十分重视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设计中需明确生态的可行性;同时,德国也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已在软、硬件和一些技术标准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发展[9-10]。
1.2 荷兰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2.1 荷兰土地整理的类型及内容。荷兰土地整理主要包括以非农业为目的的土地整理、以农业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土地的调整、基于协议的土地整理四种类型。在土地整理的开始时期,荷兰十分强调增加农田的平均场地尺寸及农业经济性指标,而近年来荷兰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心已有所转移,开始以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土地及建设户外设施等多重利用方面。
1.2.2 荷兰土地整理的机构建设。荷兰土地整理的管理机构是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体说来,在20世纪,土地整理项目是由中央土地整理委员会及项目执行单位来共同管理的,最近十几年,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权下放到了区或省一级政府,省一级政府还接管了项目实施的部分权利[11]。现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部门为DLG,主要负责土地整理和农村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1.2.3 荷兰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荷兰土地整理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1924 年第一部法案的出台,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土地整理;1935 年,荷兰建立了土地整理服务局;1938 年出台的第二部土地整理法案,简化了土地整理项目的审批程序;1954 年新的土地整理法案的出台,使土地整理项目和空间规划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敏感;1965年颁布的空间规划法案,规定了省级项目须与地区空间规划保持一致;1985 年,国家新的土地整理法律的颁布提供了多种可选实施方案,还保留了1954 年法案中的投票表决制度。
1.2.4 荷兰土地整理的特点。纵观荷兰土地整理项目发展趋势,荷兰土地整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单纯的调整农业本身发展为实现农村地区土地的多重利用,从演变的轨迹中可以发现,决定土地整理项目的启动、规划及实施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是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的个人和团体[12]。随着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未来的土地整理项目牵涉到的利益群体将会越来越多,但是项目必须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这一原则将不会改变。
1.3 日本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3.1 日本耕地整理的内容。日本耕地整理通过各种改造手段来增进土地在农业上的应用,整理的内容包括土地交换、分割合并、土地开垦、种类转换及有关内容的变更、造田;道路、沟渠、蓄水池等的变更及对上述设施的改造或新建等[13]。
1.3.2 日本耕地整理的特点。日本耕地整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完善耕地整理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有法可依;共同监督四个方面。耕地整理的实施主要包括耕地整理实施的认可、开工、完成、换地处分、地租分配、登记及土地整理事业的终了几部分。
1.4 俄罗斯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4.1 俄罗斯土地整理的内容。俄罗斯土地整理的技术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现已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5]。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组织管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科学、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实现土地的再分配,综合改善农用地质量,维护已有自然生态景观,并为合理进行生产创造条件。
1.4.2 俄罗斯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俄罗斯的土地整理开始于17 世纪初的沙皇俄国时期。1789 年,沙皇俄国土地整理大学的建立适应了当地土地整理的需求,为俄国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在前苏联时期,土地整理是提高和保护耕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来进行[4]。前苏联的土地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经济效益,在自然资源调查、选择区域进行开发、对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土地基本法》,对土地整理的概念、任务、目的、内容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5 我国台湾地区土地重划发展概况
在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称之为土地重划。台湾地区的土地重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市地重划和农地重划。
1.5.1 台湾地区农地重划发展概况。(1)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内容。农地重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规划整理农地重新,建立标准田块,通过土地交换分合来集中农户的土地; 规划配置完善的道路,使每一田块都能直接通路、排水、灌溉,方便运输,减少邻里纠纷; 配台农地重划实施,做好排水设施,修筑堤防,兴建道路,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生存环境,发挥农地整体效益,从而提高经营效率。(2)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机构建设。台湾管理土地重划的机构是内政部土地重划工程局,地政处是“ 省”主管机关,负责业务的规划、推动、督导工作;农地重划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实际过程中的执行工作;农地重划协进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协助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业务的顺利进行。(3)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经费情况。台湾农地重划所需经费分为四项,主要设计行政业务、相关改善工程、规划及农水路工程等方面[14]。在这四项费用中,行政业务费由省承担;相关改善工程费、规划费由中央和省各承担一半;农水路工程费由农民自己负担4 万元新台币,其余由政府辅助。(4)台湾地区农地重划取得的成效。1958--2004 年期间,台湾地区共完成农地重划788区,重划面积超过39×104公顷,超过台湾面积的11%,增加了生产用地面积、农场规模,改善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地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台湾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5]。
1.5.2 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发展概况。在我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整理称为市地重划,也叫旧城改造。其实质是在城市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及用途,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台湾地区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了市地重划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目前与市地重划相关的法令主要有《平均地权条例》、《平均地权条例施行细则》、《市地重划实施办法》等,另外,还有一些与这些法令相配套的法规。
推动台湾地区市地重划的方式分为由政府征求地主同意办理;由政府强制办理;由地主申请办理;由地主自行办理四种[14]。市地重划的实施程序分为10个阶段,包括选定重划地区、拟订重划计划、通知的核定和公告;测量;地价查估;土地拆迁补偿及工程施工;计算负担;分配设计;清理权利;整理地籍;交换与清偿;财务的结算。
2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研究领域较为全面,成果颇丰,但我国土地整治开展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对全面提高我国土地整治的整体水平,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将大有裨益。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法律政策
土地整理涉及多方面利益,而这些利益需要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来调整。从1988 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到1998年新的《土地管理法》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再到2003年《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颁布,都为我国土地整治的立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国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尽快制定适合国情的土地整理法律及法规,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2]。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土地整理原则、工作程序、土地整理的规划与编制、主管部门、成果认定、资金筹措、考虑农民意愿、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等。
2.2 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的组织机构,保证机制顺利运行
1998年之后,我国各级土地管理机构都相应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但由于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过程,涉及范围比较广,工作时间较长,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涉及到与当地很多部门的协调工作。因此,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权与工作程序,才能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防止推诿扯皮,提高土地整理机制的运行的效率。
2.3 推动土地整治由单一目标逐渐向多目标综合型过渡
现阶段,我国应充分学习德国土地整理的经验,着眼于未来,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注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农用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的协调统一 [4]。学习中德两国合作的南张楼村项目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建设新乡村、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小康和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重视土地整治的权属调整
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涉及权属调整问题,而权属调整对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广大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整的、明晰的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要使土地整理中原有产权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就必须充分实现产权的明晰,避免产权共有[9]。基于此,我国应充分认识权属调整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权属调整,包括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农民合法经营权等方面。
2.5 拓宽土地整治融资渠道
土地整理涉及方面宽泛,工作量很大,一定的资金投入可为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借鉴国外土地整理的成功经验,只有加大政府投入资金,才能使土地整理按照全局利益的要求实施,符合长远规划,然而,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资金相对缺乏,因此,资金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强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同时考虑其他有效的筹资渠道,如开发、信贷等专项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从而,建立起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为主,农户积极参与的投资模式,为加快我国土地整理的产业化建设奠定基础[7]。
2.6 构建土地整治科技支撑体系
土地整理系统复杂,涉及方面广泛,客观上需要多种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撑。当前,我们应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就是以土地的等级和价格作为对土地重新分配的依据,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土地权属调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3S”技术应用研究。将“3S”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规范项目编制工作,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效率;三是激光技术应用研究[16]。激光平地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其显著优点是灌溉比较均匀、平地精度比较高,在实施项目中引进该项高新技术,将有利于提高土地平整工程的质量。
2.7 重视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整治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对土地资源的再组织和再优化,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用到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已意识到土地整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力和冲击力,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景观布局等,充分认识到这些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工作[7]。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应作好生态评估工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大力营造防护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8 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
土地整治是一项 “民心工程”,最终目的是在为农民自己办好事,因此农民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土地整理工作向前发展的一种有利方式。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追求的是有限的政府权力和有效的公众责任,体现的是项目决策的合理性,无论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公众参与项目决策都是不可或缺的,可通过公众提出的宝贵意见来弥补技术研究的不足,完善相关可行性研究,使项目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17-18]。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的土地整理项目,才可以使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少走弯路,节省投资,达到应有的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乔庆伟,许庆福,王增如. 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 山东国土资源,2012,10:68-72.
[2]秦玉芹,李斐,金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 当代生态农业,2012,Z2:117-121.
[3]郭飞. 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
[4]谢德体. 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及启示[J].国土资源,2007,09:30-33.
[5]曲福田.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的经验及启示[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20:12-17.
[6]中央党校访德代表团. 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6,01:112-114.
[7]董利民 ,毛泓 ,叶惠 ,王雅鹏. 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及其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3,05:73-74+69.
[8]栾波. 联邦德国的土地整理及主要技术手段[J]. 测绘科技动态,1988,03:39-44.
[9]伍黎芝. 德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5,04:75-78.
[10]何芳. 前联邦德国土地整理介绍与分析[J]. 中国土地,1997,10:41-44.
[11]廖蓉,杜官印. 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09:26-28+48.
[12]张晋石. 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6,05:66-71.
[13]袁中友,杜继丰,王枫. 日本土地整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国土资源情报,2012,03:15-19.
[14]刘宪法. 台湾农地重划制度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1:82-91.
[15]刘健哲. 台湾之农地重划与环境维护[J]. 台湾农业探索,2010,05:1-5.
[16]张志谭. 浅述三维GIS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0,08:65-67.
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4
中黄村又名重午古苗寨,地处吉首市矮寨镇,距离吉首市区19公里,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马颈山、马粮山、观音山环抱的峡谷中。中黄村始建于清末,已有200多年历史,古民居现存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大部分民居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以五柱八瓜、五柱九瓜最多,其布局紧凑合理、功能齐全,是吉首、保靖、花垣三县市交界处罕见的古村落。中黄村依山傍水,通往中黄村有石桥一座名补沙连心桥,桥下河水清澈,长有水草,倒影清晰可见。2009年荣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研究
虽然中黄村文化丰富,但由于群众保护意识不强,多数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等都被人为破坏了,使古村落不在有原来的完整性。全村现有各类建筑近68座,其中有明清古建筑10多处,而且主要集中在村中心,如纪念性楼堂、书院、戏台等,还有店铺、水井、桥梁、古墓、绣花楼、晒楼以及至今保存完好的早期欧式建筑。其中,保存完好的木质苗族民居“籽蹬屋”,很具有代表性。2013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第二批湖南省旅游特色名村。
中黄村规划紧凑户户相连,以峒河分成两部分,峒河以南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峒河以北平地较大,村口为峒河石拱桥旁,村中无明显轴线布置,村落功能齐全。大部分房屋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古村民居均采用五柱八挂木房的形式,屋前均有朝门,屋基、石阶材料采用整块青石长条。村落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共有六栋房屋相连,纵向总长超过50米。其中山墙和重檐翘角具有地方建筑特色,木雕石刻、柱础、窗花、彩绘等构件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艺术价值较高。村中心集中性建筑,如纪念性楼堂、书院、戏台、店铺、水井、桥梁、古墓、绣花楼、晒楼。整体环境比较分散,缺乏空间联系,不适合现代人群居住与商业开发。
公共空间一般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并进行沟通交流的场所。古村落公共空间为古村落中人们在空间时间聚集最多、活动最多的场所,是古村公共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古村落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各种因素的承载物,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并进行各种活动,可以是开敞的空间,也可以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可以是祠堂、寺庙,也可以是街巷、村口、广场、绿地、河流、码头、古树下、小桥边。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布局形态与古村落整体形态相关联,都受到自然山水格局的限制,与“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很大关系。整体不惧严谨,峒河呈半圆形弧线环抱古村,后靠来龙山,左右有左辅右弼山,古村前即案山,轴线方向坐北朝南,暗指中国风水术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 。
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引导
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在功能上,中黄村的公共空间是村民生活、娱乐、交往、商业、健身等多种功能的公共场所,是村民进行信息交流、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地。旅游开发是中黄村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使古村落的公共空间还必须满足游客的观光、交往、休闲、住宿等各种需求。而古村落公共空间应该尽可能的满足所有村民和游客的行为活动及心理感受,结合村民实际生活和产业发展需要、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实现空间的功能意义。
形式上讲,街巷、牌楼、书楼、宗祠四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决定了中黄村公共空间形式和景观形态的多变性。村民在这些空间中可得到舒服、愉悦的感受,满足精神和心理的需要。中黄村公共空间正是以此形式向人们表达和展现其内在特点。因此,中黄村公共空间要实现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节奏和充实来调节活动者的心理感受,达到“物我合一”的交融境界,这些形式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黄村公共空间序列的演变。
另外中黄村公共空间除了具有其功能、形式外还具有一定的意义。古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体现着村民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当我们的理解与中黄村公共空间环境的涵义达到共鸣时,才能真正理解该空间所表达的意义及古村落文化。中黄村公共空间整治规划时,深刻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多种艺术设计手段,使空间在满足功能和形式的基础上,传递精神上最高层次的愉悦和美感,让环境所表达的涵义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进一步地震憾人们。
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构思
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需要进行功能提升的有入口广场、西面村口、石拱桥,需要进行功能转换的是土地庙。土地庙原址为村后空地,现址是在几年前由外乡人捐款改建而成,其形象与村落的文化不相符合,其建筑制式不正规,破坏了村民和游客对古村的总体印象。根据村民需求,将土地庙现址改为旅游接待中心,成为村落中最活跃的公共场所,主要公共空间核心区,并成为空间序列中的面状空间。恢复土地庙原址效果,并建设休闲道路及绿地。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及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需求,在入口广场中增设健身器材,西面村口修建儿童活动广场。使这些公共空间不仅为村民提供服务,还可以成为游客游玩的场所。石拱桥在历史上是中黄古村落最具有人气的公共空间,但是在旅游开发中没有能够合理的利用起来。因此,在这次整治规划中将石拱桥进行功能提升,结合峒河开展滨水娱乐活动。
中黄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也是村落的旅游景点,因此,其景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共空间的旅游吸引力。目前,需要进行景观再造的公共空间有村中的节点广场、绣楼、保寨楼。有绣楼、望楼的古宅位于村落中央,直接的景观打造方式容易破坏村落的景观美感,因此,将古宅前后广场修整,然后再将抛绣球和深闺绣花的故事结合精心打造,成为古村落中另一文化旅游景点。在绣楼和保寨楼旁可以改民居为茶楼,设计节点广场,增设亭等小品设施,增加活跃气氛。中黄古村落是个具有时间跨度的苗寨,其旅游开发也是依托该村的特色文化,因此,古村落中公共空间更应该体现文脉的继承。古村落中土地庙是想以民俗传统作为特点进行景点打造,但是不在原址打造的方法首先就削弱了文化的吸引力。再者,与土地庙在一起的广场中的景点还有旗杆、保寨楼,这两者文化特点的东西与土地庙所体现的文化有所冲突。这破坏了文脉的延续性,所以必须进行整治。
中黄古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在旅游的影响下成为一个个景点空间,并由村落主要的街巷进行连接。入口广场是中黄古村落最具有标志性的公共中心,这是村民精神上的寄托,是让村民具有领域感和归属感的公共空间,古寨楼牌的存在让村民意识到自己与家园一种精神心态的相依关系。而石拱桥曾经也是古村落的公共中心,是商业及交通中心,可以作为古村落的另一个公共中心进行打造。因此中黄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序列整治规划分为两个部分,即滨水序列和棋盘序列。以石拱桥为中心的滨水广场和带状分布的农家风情街作为主要的面状公共空间,由过境道路产生的滨水轴线进行连接,形成景观优良的滨水公共空间序列。而中黄村棋盘式的街巷将所有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其中入口和广场、绣楼和接待中心、茶楼和保寨楼分别组成三个面状公共空间,构成中黄古村落最主要的棋盘式公共空间序列。
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的实施及管理
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管理实施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可分为以下几点。
1.针对中黄村,应该建立起健全的政策法规,并且法规与政策不孤立存在,与现行一系列法规和技术标准衔接,明确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2.健全管理机构,汲取国外规划管理的经验并考虑中国国情。以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为主导,建立中黄村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审批、规划管理与规划监督的分别管理机制。由专门的部门去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最后形成一个综合的政策,然后再具体实施。通过这种分别管理的网络式结构,可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高效的规划管理组织体系。3.加强村民宣传教育,中黄村中大多数村民对公共空间缺乏概念,不清楚这是与中黄村的社会、经济、生态及他们生活等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村民可以获得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公共空间整治规划不仅是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关。4.注重公共空间维护,若出现不好的现象,如村民自行拆建、乱搭建等都是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及修缮队伍,对古村落公共空间进行管理、维护。5.实施分期建设,中黄村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实施管理都需要分期实施,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管理实施方法,保证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工作的正常运作。
结论
古村落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并且都具备各自的特征。本文提出中黄古村落的公共空间整治规划引导必须遵循系统规划、空间连续、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公众参与、和谐永续等原则,力求整治后的公共空间在空间功能、形式和意义方面有所提升。
中黄古村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年久失修,部分建筑构件老旧破损,个别建筑为砖混结构,虽制式为吊脚楼,但颜色不一,空间秩序混乱,严重影响古村落文化特色。现有空间规划是其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空间尺寸较小,不适合群体活动,不符合人机工程学。针对木质古建筑进行加固设计,不改变原有外观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结构,以新换旧,并刷桐油防锈防虫漆。近期砖混结构建筑,需要进行外观改造,恢复木材表面。空间规划尽量还原道路系统,以适应群体活动需要。
民居改建商业空间会影响古聚落建筑群外观,公共空间再规划会影响原有古村落空间安排,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会导致中黄村失去自身特色。民居改建商业空间尽量在规划上安排于同一条街,制式与形式一致,建筑体侧面考虑添加地方特色建筑构件,街区进出口设立木结构楼牌坊,增加建筑群外观的相似感。公共空间再规划尽量安排原有的空地空间,利用步行道路与绿化设计连接景观节点。
最后,中黄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管理实施是整治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应该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健全合理的管理机构、注重公共空间的维护、建立专项基金,并根据实际需要实施分期
建设。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5
一、农村宅基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1、旧村改造特别是"空心村"改造难度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农村规划滞后,村庄布局杂乱,出现了许多"空心村",造成大量土地浪费。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进行旧村改造, 对"空心村" 进行整治。但要彻底整治"空心村",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是"空心村"的形成时间较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村镇建设发展很快,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一座座新楼房并未衍生一个个新农村。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法律规范的滞后,导致了"空心村"的形成;执法管理的不严,加大了"空心村"的规模;传统观念的影响,稳固了"空心村"的地位。
二是"空心村"改造不能一蹴而就。 "空心村"现象是伴随着新房子数量的渐增而形成的,新房子的增加又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而来。改造"空心村",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出发,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需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新的历史性进步。从"空心村"的出现到"空心村"的改造,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发展阶段,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三是"空心村"改造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相联系。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高度来认识,改造"空心村"仅仅是一个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的。我们不仅要敢于改造"空心村",而且还要善于建设新农村,要把改造"空心村"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使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中心村布局建设操作难度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并在城里购房置业,造成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房屋和土地大量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撤并行政村,建设中心村,真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无论从改变农村现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远大目标出发,还是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现实要求出发,在宅基地整治过程中,中心村的布局规划必须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目前中心村的布局和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布局规划问题。近年来在制定宅基地整治专项规划时,对中心村的布局,虽早在设想,但始终没有确定。到底哪些村为中心村,哪些为一般村,哪些为撤并村,中心村如何规划发展等问题始终没有确定的方案。
二是工作重心问题。市一级工作的重点在市区,乡镇工作则侧重于中心镇建设,各级政府的精力都还难以投入到中心村的布局上,而中心村布局不可能由现在的行政村来考虑实施。
三是资金扶持问题。在撤并行政村、建设中心村进程中,农民和政府双方的资金困难仍是突出问题。市乡两级财政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中心村建设。
四是思想观念问题。最现实的问题是承包土地的置换和调整,直接影响到安置用地的落实,安置用地落实难主要是利益关系难处理。一方面接受安置的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给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不大的外来村民;另一方面移民也有故土情结,在不能接受过高安置地价的同时,还有就业出路和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
3、示范村建设任重道远
示范村建设对于宅基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真正发挥示范村的示范导向作用,操作起来却十分繁杂,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一是规划导向作用。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都要投入相当的财力。从示范效应的要求出发,示范村应是统一布局的中心村,这就提出了规划必须先行的问题。在中心村布局规划未确定之前,示范村选点务必慎重。规划的起点要高,从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要求出发,结合退宅还耕,统一规划中心村,做好中心村的村庄规划。二是布局导向作用。中心村、示范村的布局导向,要贯穿现代文明的生态理念,在适当兼顾市域范围均衡性的同时,着重反映区域特色,努力体现文化内涵,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三是政策导向作用。示范村不应该是人为地塑造,而是经济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前进的必然。在示范村建设中,要防止可能出现示范村建设资金靠政府的误导,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市场体制相适应,以集体、农民自筹为主体,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界支持的多渠道雉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四是质量导向作用。示范村必须严格按标准建设,不能人为地降低标准,在验收时不能硬件不硬、软件更软。要坚持宁少不滥的质量导向,真正发挥示范村的示范作用。 转贴于
二、推进宅基地整治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宅基地整治专项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行政村撤并和中心村布局方案,认真编制本辖区宅基地整治专项整治规划。专项规划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宅基地整治按规划有序推进。要划定只拆不建的控制区和建新规划区,解决无序建房的问题,未编制村镇建设规划的区域应暂停农民建房的审批。新村选址要尽量利用原宅基地和近年新建房屋及基础设施,减少房屋拆迁和复垦投资;村民建房要有序安排在拆旧建新规划区,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村"。由于整治宅基地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破百年旧习、享现代文明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制订时既要体现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又不能违背主客观条件而急于求成。要运用近远期结合的工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改造"空心村",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2、抓紧研究中心村布局模式
中心村布局模式的探讨研究比"空心村"改造更为繁杂,实施的工程量更大,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都非常大。
行政村撤并滞后,影响到宅基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在拟撤村拆旧建新,必然会出现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因此,行政村撤并必须尽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与中心村布局、新农村建设规划一起研究。中心村布局模式的定位,可考虑三种类型。一是功能辐射型。如集镇功能、中心市场、产地市场、商贸集散地。二是文化旅游型。如名人故居、古建筑文化群、古村落群体、古树名木地、山水胜景等。三是产业发展型。如农业产业带、特色经济作物区、名优农产品基地、加工业区块和各种特色村。在确定上述类型中心村的基础上,再以方便生产、生活为原则,合理布局一定量的行政村。首批中心村建设可考虑四种对象:一是城镇规划区的新村建设。选址尽量向城镇靠扰,主动接受城镇功能辐射。建设档次适度超前,实行集中化、多层化,随着城市扩容,使中心村自然融入城乡一体化。二是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地方基础设施较好,人口集中,建设中心村只需稍加改造,投资少、见效快。三是已经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组织体系,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村条件比较充分。四是建设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民新村,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中心村建设筹措资金。
土地整治规划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1土地整治项目及项目管理含义
1.1土地整治项目概念。土地整治项目主要就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的的利用土地的整理工作,对于生产建筑破环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有修复的作用。将土地整治按照类型可分为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所涉及的工程有很多,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其他涉农资金等。1.2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的申报立项、设计、政策处理、招投标、实施、验收、审计、后续管理等工作。项目是一个过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行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就是把土地整治知识、专业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到项目各项活动中,来实现或者是超过项目利益有关的要求和希望。
2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首先就是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现在的设计标准还是遵循20年前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这项制度标准无法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考量,而且主要的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国建的相关标准,申报资金的单位要根据实际清理和需求进行申报,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的申报单位知识看重项目资金,而不重视工程技术,严重的浪费了资金的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过去的评估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所以应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还有就是操作流程评估不规范,会使部分地区连项目的评估操作流程的细则都没有,有很多地区都没有建立健全的评估机构和相应的评审制度。项目的申报时间太长、程序多,导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得到审批,但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物价、政策等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就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对于规划设计报告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很多的设计报告中,由于语焉不详,交代不清,对于相关的技术经济问题缺少准确的研究分析,导致规划设计报告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可实施性。2.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性。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认知,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功利性,就算确定了土地整治以后,地方基层部门缺少对其可行性的论证和研究,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缺少规范性的管理,导致数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就会存在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问题的出现。2.3土地整治项目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就目前而言,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不熟练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懂得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相关的知识,才可以保障土地整治项目顺利进行。2.4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性较差。国家的有关部门和地方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控力度不足,在资金的拨付方面没有相关的制度,导致断层的现象时有发生。2.5标段划分不合理,影响施工协调问题。在招投标的时候会把项目划分为很多标段,一般大的项目划分以资金为限额进行分标段,尤其是有一些工程项目因为超过单项招标资金的要求,会将其划分到其他不相邻的标段中,有的招标机构不了解情况,机械的对项目进行拆分,这样对项目施工、验收等工作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项目在验收的时候不仅要对各标段分别进行验收,还要对各标段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和资金的结算,所以此类项目在审计时往往会出各种问题,对工程验收产生不多不良的影响。在招标过程中,有很多施工单位会借用资质的情况十分的普遍,投标文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提供设计图纸,评分的时候会以投标的总价为评分的依据,不会考虑分析共享计费,导致施工单位在不突破总价和不以实际情况为原则的情况下随意报价。
3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建议
3.1强化项目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会涉及到项目评估、可行性分析、项目选定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坚持严格、科学、民主的决策,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主要导向。3.2强化项目检测评价体系建设和执行。对于土地整治项目中科学而严密的检测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项目实施检测包括对社会影响、财务进度、工程进度、采购进度的检测,其中检测主要包括对安全、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检测。所以应重视检测工作,增加检查的次数,并且填写完整的项目进度报告,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的经济效益等。3.3强化项目建设的公开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时,要对劳务、物资和建设工程进行公开的招标,只有将项目建设的公开性不断的加强,才可以保证合理有效的使用项目的资金。3.4强化项目资金审批的管理。对于项目资金在使用上并不是无偿的,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资金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和制度进行,以保证专款专用,还应该加强财务的手续和流程的规范,以保证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贯彻落实。3.5制定实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审计等资质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参与计、施工、验收、审计等单位,现在还没有专业资质的要求,导致从业的单位人员素质、真实性、科学性、严密性、规范性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这些从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得这些从业单位、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毫无危机感还应该对设计、审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招投标评分制度及标准规范进行制定,选择有能力的投标单位,防止出现承揽以后转包的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的用在项目上。4结论中国虽然是一个领土大国,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人均占有量少,有效使用的土地很少,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治和管理,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的使用,土地整治需要社会、政府、施工单位等共同的努力,只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各级部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才可以使中国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中的问题逐渐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奇格.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城市地理,2016(20):25-26.
[2]蒋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6(22):5-6.
[3]王维娜,李峰.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