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1
1提高适应能力,改善情绪状态
大学时期是心智逐渐成熟的时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精神的空虚、人际交往的减少,以及盲目的攀比,恋爱中的困扰等问题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孤僻、压抑的心理问题。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症状降低,是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治愈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性三者都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这种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就是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在保持了较高的心理健康基础上,相对要有一个较高的身体状况有着更大的保障,以为体能是一种对于各种生活的能量满足,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能的关键途径。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不可分割,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改善紧张的情绪。
2严格要求自己,充分认识自我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人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人在运动中,通过锻炼可以增强自信,自信是化解自卑以及压抑心理障碍的最好方式。同时,大学生体育锻炼一般在规范教育的场所,在锻炼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严格的计划(比如说每天的任务量和方式)等来规范自己的锻炼行为。这样每个大学生都自觉运用自己的规则来约束自己,时间一长,心理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培养和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良药”。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增强体质。每天身处于繁重的学习当中,要想让自己正确的面对这一切,必须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作为坚实后盾。如果自己的身体经不起风吹雨打,身体被日常工作所压垮,何谈工作成绩,这是得不偿失。同时,强健的体魄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让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圆满的完成美好的大学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对延长自身的寿命大有帮助。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身体各项技能的改善,促进大脑的开发,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3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需要有恒心和毅力,甚至有些锻炼项目是艰苦、激烈、紧张的。这不仅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科学证明,体育锻炼能让大学生积极拼搏、性格开朗、勇于进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而且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自尊反映心理效益最有潜力,所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反映在心理效应上最好的变量就是自尊,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最重要的心理良好感的测量指标,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自尊心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非常明显的,通过体育锻炼,让身体得到了锻炼,还可以将人的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令锻炼着的心理处在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所以说,体育锻炼在无形中强健了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身体,更加是心理素质。
4消除疲劳,增进快乐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如果不及时排解,容易造成身心疲劳,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并从锻炼中得到快乐。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适度愉快水平的工具,它能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并从中得到快乐,提升精、气、神,同时还避免烦恼、不安、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对于部分神经衰弱,容易紧张和疲劳的学生来说,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消除疲劳的同时,还能让人处于一种快乐的情绪之下。
5提高智力功能、树立信心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发展启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0-0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1健康促进的发展轨迹
Mckeown教授曾提出为全人类健康着想的六项原则:①改善卫生条件的不均一性;②强调疾病的预防;③部门间相互合作;④公众的参与;⑤对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视;⑥国际合作。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Mckeown教授的六项原则制定了“健康为人人”的政策框架,并于1978年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这是人人健康运动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健康促进发展的雏型。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了《渥太华健康促进》,推出健康促进的全新概念,呼唤人们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了世界新的公共卫生运动――健康促进。提出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和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的综合性策略。1988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敦促各国政府协调经济、社会和健康政策,以推进健康促进运动。1991年在瑞典松滋瓦尔召开第三届大会强调健康和身体环境的关系。1997年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第四届大会强调各国要坚持将健康促进作为健康进展的核心,会议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提出了WHO确立健康促进在21世纪的优先地位。
2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2.1体育成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明进程中社会技术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口运动缺乏,生活中体力活动减少,静态生活方式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表明,静态生活方式与疾病关系密切。根据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五大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44.5%,恶性肿瘤占20%。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Health Promo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会议,明确提出了“体育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1997年,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健康促进的视野,即“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的运动观点。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呼唤健康,对健康的认识、对生命质量的重视日益提高。体育作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也成为人类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身体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体育的含义可以看出体育对促进健康有广泛的作用。
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关于运动促进健康的政策、建议、法规、指南等内容,可以看出缺乏体力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公认。在我国,体力活动不足正在成为更加突出的疾病危险因素,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借鉴国际上有关运动促进健康的经验,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加强对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的探索,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呼吁政府部门更多地重视群众体育,将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在群众中辐射,让更多的社会居民都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政府部门投资购买体育设施,扩大体育健身辅导员队伍,真正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组织我国全民健身和健康促进活动,更好地促进大众的健康。
2.2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一般作用①发达肌肉,增长力量,这是健美运动的一个突出作用。②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经常从事健美锻炼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健美锻炼可使心肌增强,心脏容量增大,血管弹性增强,从而提高心脏收缩力血管舒张力,使心搏有力,心输出量增加,故心脏能承受更大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圣体的营养水平,代谢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③改善体型体态。健美运动可使全身各部分的比例匀称协调,平衡和谐,线条优美,身体各部位的姿态端庄流畅。④提高神经系统机能。体育锻炼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和集中能力,提高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2.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①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获得微妙的,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是由于工作和劳动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放松和调节。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力。②体育锻炼对自我知觉和自信心的提高。③体育锻炼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④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2.4建议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②讲究心理卫生。③积极进行锻炼。
3结论
在人类发展史上,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健康在于运动,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证明,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锻炼,对提高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学生;体育;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被列入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体育课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本文在分析如何提高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基础上,围绕如何把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参考。
一、健康意识提高的缺失
1. 健康知识贫乏
目前,学校普遍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知识贫乏。多数学生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了身体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点,忽略了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比如,部分学生为体育成绩而上体育课,平时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和各种形势的身体锻炼。这种心理障碍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进度,而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尚未统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健康教育自身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因此导致多种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存在。
3. 对终身体育观念认识不足
学校体育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队建设和运动成绩,不重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对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缺乏深刻理解,忽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和引导,使部分学生没有从体育锻炼中形成对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及习惯,忽略了体育锻炼的终身受益性。
二、把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1. 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是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目的,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由被动到主动的良好习惯。要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各项体育教育手段,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目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趣味化,做到内容丰富、教材新颖、教法灵活多变,以此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趣味多变的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轻松和谐中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最佳效果。
2. 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也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充实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所以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健康意识为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手段,保持健康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适应对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性态度,以主动自觉的心理来维护自身的健康。终身体育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的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终身体育的必然结果。
3.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优秀的人才必定要有健康的体魄。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在于健康的身体。”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健康发展时期,各级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我国在校学生约三亿人,体育能完成对全国总人口约占四分之一的人进行体育知识、技能、习惯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同时,能使学生自身身体强壮、健康,对走上工作岗位后体育锻炼、体育休闲娱乐、保健等终身体育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相结合是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终身体育的健身、保健、娱乐性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为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理念,应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以达到增强体质,获得运动知识、技能、健康知识的目的,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登高.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2004.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锻炼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全面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摇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病率接近20%并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中学的体育教育,如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这是我们当前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学生心理状况
前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抽查,中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杭州市在1989年“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的课题表明: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7.79%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并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高达25.39%。 我所带的91届初中学生中,全班50名学生,有6名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位中途不得不因此而辍学在家。国内其它调查也都表明,中学生中心理障碍相当严重。主要表现有恐惧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
三、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现代中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中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普遍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心理素质脆弱,强调以我为中心,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
缺乏承受力。上述现象是制约中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
2.对中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首先是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有的因考试受挫而产生严重焦虑,有的因家庭对其希望过高,但学习成绩又不尽人意,造成种种学习障碍。
其次是人际关系复杂。由于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复杂变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学生存在心理闭锁性和渴望被人理解的特点,他们常常处在矛盾状态,感到不自在、不顺心、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从幼儿院起就当班干部,进入中学后担心班干部影响学业,但又受不了让人指挥的尴尬局面,加上他们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又有过多的人际错觉,往往会影响中学生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逐渐产生失落感和形成多愁善感的心态。
第三是生活上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家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中学生生活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觉得学习压力大,生活又简单、乏味,强烈的反差就会对他们心理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运动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适应力。
2.体育锻炼治疗心理疾病
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1990年指出:体育锻炼己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1983年基因调查,在职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般焦虑反应);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证明,这是因为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了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同时也锻炼了人的意志,增强了心理坚韧性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当前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因素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数较多。通过经常参加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五、对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校首先要加强体育投资,改善体育设施。体育教研室在学生中组织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代表队利用课余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学生之间交往的空间和机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有针对性性开展课外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教师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专长特点、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开展课外活动。例如,中学生在接期终、毕业考试这段学习紧张时期,可组织一些简单、范围较小、具有娱乐性强的课外体育锻炼,调节学生紧张心理,使身心得到放松。平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教育他们合理对待自己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学与锻炼 身心健康
前言
21世纪,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这样的研究己成为体育运动领域的热门话题。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正常人群的身体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国外有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系统规范地关于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微乎其微。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1国内外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做过关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研究,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不便,无法参加体育活动,通过问卷了解残疾学生下列情况:(1)残疾史;(2)残疾之前与残疾之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3)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快;(4)身体与体育活动能力的自我感觉;(5)体育活动带来的结果。研究时还注意到性别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残疾女学生认为不具有力量、攻击性、独立性和身体能力的特点。残疾男学生将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活动看是证实其男子气和勇敢顽强的手段。虽然残疾女学生不具有残疾男学生的那些特点,但是,残疾女学生会利用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力量和健康水平,增强自信心。在研究中发现,残疾学生参与最多的运动是室内健身活动。对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他们认为获得了公平教育的权利,赢得了学分,享受了在校学生的一切竞争权利。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身心健康的指数。
研究还表明,有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他们的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增强体质为主,第二阶段以矫治肢体畸形和恢复功能为主。结果他们发现,在实验前后,残疾学生在身体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体育教育是促进残疾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另外,他们还发现体育培养了残疾学生运动的兴趣、进取心、荣誉感等,使残疾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增强了自信心。有资料表明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氧锻炼处方的研究,以心率为指标制定运动处方,根据残疾学生病情的不同,选择蹬楼梯、跑步、竞走几种有氧锻炼方式,效果是有明显的。由于残疾学生残疾的类型与程度的不同,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强度上受到的限制也有所不同。并且,残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不同种类的残疾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与锻炼方法,是提高残疾学生身体素质,帮助残疾学生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目前,对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加这类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是高校残疾学生所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的意义
2.1体育必须为特殊教育作出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教育呈现出总体上相对滞后,不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国不仅普通教育的发展落后,而且特殊教育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特殊教育的产生过程中,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人物主义的教育则是特殊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人文主义教育有较强的亲和力,残疾学生的各种权利和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科学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为特殊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尊的一种手段。
2.2高校残疾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本质上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包含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这两者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虽然国家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日益重视,举办的各级各类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健身康复中心等等。但是,对于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工作的开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对高校残疾学生实施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残疾学生身心素质的必要手段。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的意义主要表现:
2.2.1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生理上的缺陷,促进身体发展
在从事体育活动时,运动器官受到中枢神经大脑皮质的控制调节。中高强度的锻炼会增加大脑血流量,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保证大脑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成长,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时,人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肠、胃等,也要接受大脑的控制和调节,相互配合,匀称地发展。体育活动还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增加身体高度和重量,使残疾学生纠正养成正确的姿势。所以体育运动有助于残疾学生生理缺陷的克服或缓解,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成长。
2.2.2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
由于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手段与组织、环境和要求上,与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它的特殊功能,不仅能促进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而且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与形成,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和培养残疾学生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
2.2.3体育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育和智力有着相紧密关系。通过体育活动能改善残疾学生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提高感知感悟水平,增进记忆力,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智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力。
2.2.4体育活动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长期坚持体育活动的人,能与乐观、坚持、成就联系在一起。除了对成就行为发生影响外,乐观还与自我掌握体验、生理或心理健康相联系。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体育活动通过其对焦虑的影响,影响到乐观的形成,会减少焦虑,从而影响到人的乐观程度。体育活动影响乐观的形成是通过其对抑郁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研究资料证明,乐观与低水平的抑郁相联,悲观与高水平的抑郁相联。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2.5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一些有益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增加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研究还发现积极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自我防御抵抗危险情境的能力。同时,积极的心态(如充满活力)得到增强,消极的心态(如紧张、情绪紊乱)减弱。高校残疾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体自我有效感的形成,能改善他们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育能力、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倘若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形成,将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克服自卑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缺点。最终将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 结论
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迫在眉睫。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残疾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加强锻炼与健康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力度,同时探索有利于各类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为高校残疾学生制定体育教学与锻炼目标时,应该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应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题。广泛开展、深化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是时代的需要,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1一9.
[2]刘绍曾.体育与弱智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1,11(1):11一15.
[3]卢子洲.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37一40.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6.222一235.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学生 终身体育 意识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使得国民体质水平不断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需求会进行基础体育项目,例如:田径、基础球类运动的教学。在高中,普遍的体育课时是每周两节课,同时会有相应的早操、课间操、跑操等固定运动的开展。在高中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要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引导。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开展体育锻炼,可以使得人体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和调节,同时身体和综合素质也会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中是学生身体机能迈向成熟的一个关键稳定时期,身体快速地成长。在这个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处在正常的发展阶段,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对于高中的体育锻炼来说,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他们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来应对高考、应对生活。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并养成习惯。锻炼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本身。当前,我国高中在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不能更好地从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可以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得他们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践和锻炼,同时促进体力和智力开发相结合的体育锻炼活动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和自学能力。
二、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意志力薄弱
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缺乏参与锻炼的意志力,常常因为累就放弃了锻炼,甚至害怕参与锻炼。实际上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提升体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自己意志力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今后遇到各种困难也有客服的决心。如果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仅不能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中轻易放弃。
(二)学生的生理状况降低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生理发育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会更加强化和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有更多的思想顾虑。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担心动作做不好从而出丑,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降低。还有的学生因为发育的原因在完成一些动作的时候会显得有一些笨拙,因此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惰性,久而久之就更加不乐于参与锻炼。
(三)对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
终身体育意识是需要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来养成的,但是高中是学生考取大学的学习时期,很多中学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教育上,体育课常常是一个附属品,很多时候都成了其它科目补课的后备资源。在学校对体育锻炼教学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得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从而不利于终身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良好的教学需要有合理的教材作为前提,如果教材编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意识产生影响。因此,在体育教材的编写上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情况来进行教材的编写,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得教学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意识的养成。教材的编写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增加一些与体育锻炼相关的其它内容,例如关于奥运会、世界杯的一些背景知识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高中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各类球赛、运动会等。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会因为集体意识的激发和同学的鼓励更加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到体育竞技中,从而在荣誉感和兴奋的刺激下慢慢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基本都是常见的几个球类和基础的田径项目,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开始学到了高中,因此容易产生烦腻的感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在遵循运动规律的前提上体现因材施教,适当缩减常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的学习时间,同时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例如:体育街舞、啦啦操等,还可以增加一些民族性、地域性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的主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K身的体育锻炼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本身,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要从多个方面来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从而让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成长为综合性的社会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