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的概念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1

本文主要研究在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学分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对四川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立足整个高校的学分制现状,提出在学分制下如何利用高校班级建设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教学管理;学分制

一、学分制与班级文化关系概述

(一) 高校班级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引导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 学分制概念的界定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要根据学分制的含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情,以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的计算原则是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

(三) 高校班级文化与学分制的关系

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今后对社会的适应性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学分制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班级文化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提出在学分制下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思路,可见学分制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班级概念弱化、班级建设松散化等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年制逐渐向学分制、学年学分制转变,班级概念日趋弱化,这将不利于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因此四川各高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四川各高校学分制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分制的现状,得出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原因分析。

高校学分制状况调查的基本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课题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四川部分高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对象为学生 。

2、调查内容

通过《关于学分制下的高校班级文化状况的调查问卷》[3],从了解程度、课程目标、选课问题、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设计,共计14小题,均为单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调查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1)班级概念弱化,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表(一)

对学分制的了解 基本了解(52.53%) 有所了解(33.46%) 不了解(14.01%)

学分制下学业状况 优秀(10.33%) 良好(65.66%) 中等及以下(24.01%)

如何看待班级与个人的关系 相互联系(43.54%) 关系不大(45.98%) 分离(10.48%)

表(一)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学业状况为良好的居多,可见自主学习 、自主选课的体制及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大多是定向学习和盲目跟从。从表中可以看出,班级与个人的关系中关系不大占了2/3。可见学分制下,班级观念弱化、集体观念淡化。

(2)课程质量不高,课程具有自由性,班级建设松散

表(二)

必须课的必要性 都有必要(28.3%) 大部分有必要(64.2%) 大部分没有必要(7.5%)

选修课与专业

的联系 紧密联系(70%) 有联系,但不大(18.3%) 没联系(11.7%)

逃课原因 授课质量低(39.21%) 自学能力强(20.42%) 娱乐玩耍等(40.37%)

表(二)表明,开设的必修课中,64.2%的人认为大部分有必要,少部分没开设的必要,但大部分与专业联系紧密,少部分离自己专业太远。在回答逃课理由时,授课质量低达到了39.21%,课程要求具有自由性。可见,学分制下提高课程质量与选修课质量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乏的。

此外,学分制下,同学间的感情变得疏远和冷淡,导致班级缺乏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班风、学分、校风建设松散化。因此,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愈发艰难。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跨学校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因此学分制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以上实例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学分制后,给了学生学习的自,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过去学年制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学分制管理要求,因而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新管理制度。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弥补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课程质量不高、课程自由性、学业重视程度等不足,进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三、 学分制下学生在缺乏良好班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 班级概念弱化,教学管理困难重重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载体一般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四级体系组成,其中班级是最基础、关键的一环,一旦这个环节弱化,链条松散,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缺少实施载体,极易造成各种学生思想问题。学分制实行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时间地点、学习进程,存在着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级的现象,因此会逐步淡化班级的概念,也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缺少一种直接联系的固定纽带,教学管理存在困难,最终不利于学生学业进步。

(二) 班级建设松散,学生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班级建设是指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班风、学风、班级文化诸方面的探讨、研究、落实等行为,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由于学分制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产生了不同的听课群,形成了课程班级或教学班级。课上课下流动性强,面对不同的选课老师,同学们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探讨,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少,班级如同一团散沙,进而导致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三) 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无法开展班级管理

实行学分制,许多高校采取辅导员带领为主,学生上课也是采用专业为主,大群体的教育与授课;班级在学院构成方面也仅仅起着一个结构群体的作用,而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建设主题,同学之间也缺乏了解和沟通,出现班集体随着公寓社会化,学生住宿相对分散,使得同一班级、专业间相互交往减少,组织活动困难,最终出现班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班级管理开展困难等问题。学生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集体,与过去行政班的班级管理相比,由于没有一个督促、竞争的集体的推动,学生学业存在众多问题。

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探索

新形势下,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学分制的实行,班级不再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自然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降低。四川各高校纷纷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革,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通过班级党团组织、干部,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针对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教学管理困难重重的问题,班级高校应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业水平。

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如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班级班干部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使班集体风气严谨活泼,团结向上。通过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经贸协会、管理协会,心联、书画摄影社等,举行了商务礼仪大赛、素质扩展大赛、速算大赛等特色活动,此类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有利于培养其合作、创新等意识,由原来全寝室看韩剧、打游戏到积极参与活动,带动学习氛围,促进学院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巩固学生学业。

(二) 通过良好“班风、学风和舍风”的建设,促进学业进步

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舍风建设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班风,可以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入学之初安排“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主题班会,为每个人更好地把握大学四年奠定基础。期中考试前一周各班安排 “诚信考试”为主题的班会,警示大家“作弊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诚信”,杜绝考试作弊。期中考试后,针对部分同学成绩不理想而对上课失去兴趣的情况,各班针对学风建设展开了讨论班会,之后建立起了“学习小组互助制度”,督促每位同学去好好上课好好学习等,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关于舍风,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是我们还有固定的宿舍,所以如何利用好宿舍这个固定场所,将班级文化建设渗透到宿舍中去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寝室可以通过组织一起学习进步等方式,以及室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气氛。

(三) 建立小组、学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

学分制下,采取辅导员带班级,大班上课为主,由于一个班级的选课不同,具有分散性。各高校可以采取建立课程兴趣小组为主,选取组长等班级建设,时刻使组员团结在一起,共讨论、共奋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制度等,弥补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班级有效管理,上课的考勤,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干部的评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校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针对以上状况,班级也可以组织统一上自习,小组监督,对于选课不同,老师不同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展开交流,分享所学,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学风的形成,推动学业进步。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学生学业的发展是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何通过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宋丽华,普雁翔,包函可;学分制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27期.

[2] 李小玲,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西南大学》 2012年.

[3] 刘华丽,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 2009年35期.

[4] 杜秋虹,钟志,梁玉晖;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成人学生学业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佳龙,张红梅,王菁,李军;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6]周祥龙,学分制下高校管理模式探析[J].江苏社会开学,2009(3).

[7] 陈坤华,谭千保,刘成伟;大学生学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作者简介: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管理理论;实践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与社会建设一样,文化因素不可或缺,作为一线的辅导老师,我们必须对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予以足够的认识。

一、大学与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差异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单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小学班级相比,其组织构成、实现目标、地理空间、管理方式都存在差异。

1.组织结构比较

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来说比较多,在50—80人之间,但班委组成却相对简单,成员有班长、文艺委、体育委、宣传委和各科课代表,在高中以前,因为团员较少一般班级不设团支书。而进入大学,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并列的组织机构,职责更加明确,组织结构也更加健全。

2.地理空间比较

大学与中小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班级空间的变化,中小学各班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前边和侧墙可以张贴名言警句和名人头像,后边可以布置学习园地。大学则不同,一节课换一个教室,一门课换一位老师,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文化显得有些困难。

3.管理方式比较

中小学设置中有班主任,很多工作都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而大学里班委会和团支委会是彻底的班级管理的自治组织,评优评助、宿舍安全卫生等工作都是通过班委会去落实,而开展学雷锋活动、庆五四活动、纪念一二·九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则是通过校团委和院团总支会的各个团支部去完成。可见,较之于中小学,大学的管理方式自主性更强,更加贴近社会。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班级文化是由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组成。班旗班徽、宿舍文明、班级制度、特色活动等体现出的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班级缺乏认同感,内部凝聚力不高

前边已经提到,大学里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班级的概念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或者在院系活动时才能感受到。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学生的班级概念更加淡化。

2.班干部工作缺乏正确指引,目标不明确

大学的班干部虽然是通过选举产生,但当选的学生不一定非常优秀,特别是班长团支书,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人气”。由于当选之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培训,这些班干部工作起来往往很被动,只是传达辅导老师的意思或者完成院系布置的一些活动而已。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必须有自主想法,可以调动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主动去明确和达成班集体的目标。

3.宿舍文化阻碍了班级文化的形成

大学里唯一不变的固定场所就是宿舍,宿舍文化对于班级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目前的现状是宿舍文化代替了班级文化,反而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三、创造和发展大学班级文化的几点建议

1.明确班级文化的内容,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通俗点讲,显性文化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增强大家对班级的认同感,规范和调节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班级和每位学生的成长。

2.有意识地引导各班挖掘创造自己的班级文化

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可能一时看不出太大差别,但文化所起的作用是长期的、隐性的。为了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我所带班级举办了班徽征集大赛和班旗制作大赛,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每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3.重视班风和舍风建设

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舍风建设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班风方面,从一接手我就注重营造良好的班风,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如入学之初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国庆之后的“如何过好大学生活”主题班会,期中考试前的“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等。舍风方面,我们正在进行一些尝试,如要求各宿舍必须将一张集体照片贴到门后,和值日表一起装饰起来;采用宿舍长轮流制,增强每位学生的责任感;建立宿舍成长日志,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等。在完善班风和舍风的过程中,学生们相处得更加和谐。

大学里的班级文化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学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建设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4

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健康型组织内涵的介绍,结合高校班级这一组织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构建高校健康型班级组织的管理。

关键词:

高校班级;健康型组织;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组织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形势,这无疑对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同时组织的员工们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考验众所周知,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引起人体的身心障碍或疾病,而组织正是由个体组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难免组织也会以亚健康或病态的方式存在。渐渐的“健康”一词进入到专家学者研究组织发展的视野当中。

一、健康型组织的内涵

对于“组织健康”最早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健康的研究与个体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组织健康主要是从组织心理学以及行为学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HealthyOrganization(健康型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以后,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组织健康最早是在EalthyWorkOrganization的研究背景下应运而生。关于组织健康的概念最完整的概念则是由Lovey与Nadkarni共同提出。他们对组织健康的理解为:组织要在同一时间内对六个主要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满足,其中六个主要标准要求有创造满意顾客、平衡组织主要目标、环境和谐、最小化熵、创造归属感以及平衡组织主要目标。在学术界中对与组织健康的主要标准的选择主要是通过以下5个方面确定,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性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自我的调节性,组织、员工与社会健康并存性,以及持续成长性。

健康型组织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各个方面都能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以组织的整体来看,健康型组织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与产品,提升组织的营运能力,还要对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提升组织在市场中的价值。以组织人员的角度来说,健康型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组织人员的劳动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促进组织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实现我们上述讲到的情况,组织应该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方法。2007年我国时勘教授对健康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健康型组织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在时勘教授将内容划分为成功的胜任特征、创新的组织文化以及常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构建健康型班级的探索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同辈青年组成的集合体。另外高校还是教育组织,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相关的服务,同时高校还需要担负社会历史的使命,高校班级的发展过程与企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如两者都需要对组织成员中的关系,组织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也需要对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问题进行管理。同时高校班级也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调整其发展形态,保证高校班级的健康成长。

1.加强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突出我们做人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应该突出做人的良好品质与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迎难而上的精神,具有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班级管理建设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

2.打造班级团队,组建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队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以及从中挑选出来为班级服务的核心团队。因此,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认真选拔、任用、培养班委成员,形成具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是建设健康型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班级工作完成的出色与否,与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首先,高校班级干部的竞选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在竞选的过程中,只有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因此在班干部竞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构建胜任力选拔流程,这样不仅能够选出更适合班干部工作的人员,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班级组织更好的发展。

3.创新班级文化,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这里提到的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中的成员通不同的共同创作良好的班级组织环境,成员之间的交往,以及班集体中成员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趋向。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心理文化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文化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帮助其更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拓宽班级文化建设的视野;能增强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和发掘其积极品质,提高个体幸福感;同时,加强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班级团体动力牵引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要注重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推行对待学生有爱心、接待学生有热心、指导学生有诚心、服务学生有耐心的“四心”服务,带领学生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时勘.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2]时勘,郑蕊.健康型组织建设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3]荣方婧.健康型组织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1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班级场域 资本 惯习

引言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秉承“两代师表一同塑造”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好了好管,管好了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要求每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必须积极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借鉴社会学界的一些理论进行班级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对观察、理解和深入分析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他的理论对研究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借鉴价值。笔者对此做如下简要分析,初步探讨在班级场域中改造学生惯习的有效策略问题,求教于方家。

一、班级场域

“场域”(field)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被广泛使用。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specfic profit)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situs),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1]即他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空间,确切地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只有从关系角度才能把握一个人在场域结构中的准确位置,才能理解一个人在场域中的各种行动、策略和惯习。按照这种理解,班级既可以看做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友谊、训练社交能力的一个场所、空间,又可以理解为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主张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布迪厄“场域”的概念为研究班级中的个体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可以借助对班级场域中各种关系的聚焦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在这张复合、立体的班级关系网中,主要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关系,其中正式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师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度为保障)、学生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及协调合作关系(主要靠校规班纪约束、保障)、教师与家长的配合沟通关系(此关系在班级场域中不明显,但作为隐性的因素,对学生惯习的形成与改造的影响却不可忽视);非正式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往来式的朋友关系、同学之间同声相应的友情关系、男女学生之间的异性相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时此消彼长、相互激荡;有时烘云托月、相得益彰。影响各种关系的决定性力量则是每个个体拥有的“资本”。

二、资本

资本(capifal)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布迪厄持多元的资本观,他把资本视做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占有。“资本”在他那里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符号的。经济资本是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的资本。文化资本亦可称做信息资本(informational capital)。社会资本指“某个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有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2]。这三类资本可以制度化并彼此互相转换: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至于符号资本,比较复杂,他的全部学说几乎可以被解读为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符号资本的各种形式及效应的努力。布迪厄指出:“当我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认可上述三种形式的资本的各自特定逻辑,或者,如果你愿意说是误识了这些资本占有和积累的任意性,从而把握这几种资本的话,我们就说这些资本采用的形式是符号资本。”[3]

在班级场域中,学生的经济资本主要是家长给的生活费用及自己社会实践的报酬,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经济资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及投入时间;社会资本是师生、生生相处时积累的人缘,即自己的被接受度及可能获得的支持度,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性格、气质、表达能力甚至相貌、性别等;文化资本主要指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通科知识、具有的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等,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成绩(最外显的标志);符号资本主要是运用符号(如各种表彰、称号等)使各种层次上的占有合法化。学生拥有的各种资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更容易被评先树优,更容易获得各种场合锻炼的机会。在班级中,每位学生拥有各种资本的多少与各自养成的惯习有很大关系,反过来,雄厚的资本可以强化一个学生的惯习。

三、学生惯习

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并与特定场域紧密相关。法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 Corcuff)对这一定义做了详细解释:“禀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持久的,这是因为即使这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那他们深深扎根在我们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这样就在人的生命中显示某种连续性。可转移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如家庭的经验)在经验的其他领域(如职业)也会产生效果;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最后,系统,这是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4]

在班级场域中的学生的惯习主要包括长时间形成的较固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性格类型、职业规划、课堂表现、课外与教师交流方式及频率、课余实践等。在班级场域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具有自我稳定性及维持此稳定性必需的一切手段和条件。“对于生活经验中的各种因素,惯是先对类似于它及有利于它自身的因素抱有强烈的同化和归并倾向,而对不利于它和异于它的因素进行尽可能排斥或加以改造”,有的学生如果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产生“智力不如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不断酝酿、强化,最后主动放弃任何努力。在外显的行为方式方面,以前运动和娱乐是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爱好,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花在手机、电脑等虚拟社交和游戏上,参加运动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大不如以前学生。布迪厄认为,不同行为方式最终会导致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四、运用相应资本影响、改造学生惯习的有效策略

在精英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之后,在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出现一些新的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校设置的课程缺乏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动力,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整日无所事事,要么就只是忙于打工赚钱;个别学生凭借家长的财富或社会地位,以请吃请喝拉拢同学等方式谋取学生干部职位,普通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非常羡慕这类学生;个别学生干部在实行学生自制管理时阳奉阴违,蒙蔽老师,讨好学生;相当部分学生依赖手机、沉迷网络,缺乏锻炼、生活单调。虽表现不一,但究其实质,则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惯习。

布迪厄认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惯习为实践提供原则和规则,而实践通过变化的客观条件产生新的原则,从而作用于惯习,这样实践就具有对惯习的调节性建构能力。场域为实践提供场所,而资本正是竞争的武器,场域的结构正是由资本的分配决定的。场域与惯习之间以“实践”为中介发生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处于不断生成或建构中。

尽管学生的惯习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班级管理者完全可以借助班级场域,充分发挥各种资本的杠杆作用,撬动、重组各种关系,促进学生惯习的改变,从而助推学生实践行为的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以文化资本积累为中心,构建学生发展目标体系,催生学生的学习惯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积累文化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最后才是经济资本,不能本末倒置,应当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学习。教师应当通过班会课讨论和榜样论坛等方式,让学生“心随朗月高,志比秋霜洁”,志存高远,不在意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以良好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有效的方法积极努力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涵养性情、陶冶情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明理然后才能做事,就不会出现急于打工赚钱,甚至辍学的行为,也不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营造和谐的学习场域,强化学生的学习惯习。制度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目标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尽管在班级场域中由于不同学生拥有资本量的不同注定会形成不同的层级,但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公平保障,至少要杜绝某些学生利用家庭资本为己谋利的现象,至少要杜绝班霸、舍霸现象;同时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鼓励学生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等学习场域积累多方面的资本,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

3.以教师的各种资本为资源,创造成长机会,增强中间及后进学生的自信心。因班级场域关系的压制,部分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很难获得平均程度的各种资源,无法顺利积累自己的各项资本,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辍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社会和领导资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巧妙均衡,多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利用不同场合发现其优点,放大价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品格、卓越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结语

“没有孤立存在的惯习,只有与特定场域相关的惯习”。班级场域塑造着学生惯习,学生的惯习不断随班级场域中的经验而变,从而不断强化或调整自己的结构,这就为培养、引导、帮扶学生提供条件与可能。由于班级场域中的关系瞬息万变,不断冲撞、交融、竞争甚至斗争,班级管理无法用恒定的某种模式或具体方法;只要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差异,以生为本,探寻规律,放大价值,充分利用班级场域塑造学生的惯习,就一定会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2.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中职学校 班级管理

目前企业管理已经经历了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及制度化管理模式等五种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使企业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而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仍然停留在普通教育的管理阶段,其先进性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模式。针对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和真实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在校期间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如“7S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创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引导,不断提高德育的实际效能。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中职学校在班级管理中融入7S管理理念,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现代企业,并借此造就安全、舒适、明亮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高尚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形象,实现使学生成才的目标。

一、7S管理理念的基本介绍

7S指的是日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注音和英文安全、节约的第一个字,简称7S。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为内容的活动,称为7S活动。7S管理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广泛推行,它相当于我国企业开展的文明生产活动。7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是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7S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如果没有员工队伍素养的相应提高,7S管理活动就难以开展并坚持下去。

二、7S管理概念渗入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办法

(一)确定班级文化,树立班风、学风。

中职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负有培养社会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的责任。而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尊重和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能力管理自己的行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二者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在建班之初,应以7S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班级文化,并以此为依据树立班风、学风,从指导思想上把握中职校班级管理的方向。

(二)模拟企业制度,建立班级董事会制度,触摸社会。

中职学校的班级和企业一样,也是一个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模拟企业制度,按照公司的部门分类,建立班级董事会制度,构建一个良好的,竞争、合作、高效、有序的团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从而探索出中职学校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实施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学生熟悉今后的工作单位的部门设置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在实施模拟公司化管理的中职学校班级,辅导员就是班级的董事长,学生就是公司员工。总经理,即班长,副总经理,即副班长,中层干部,即各班干委员,班组组长,即小组长等。这个董事会负责制订班级的总体计划、发展策略、规章制度、班级文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习了解企业,从感知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感悟。(具体见下图)

班级董事会职责明细

(三)实施班级员工管理制度,引入虚拟工资理念。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企业氛围。可以实施班级员工手册管理制度,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员工行为基本规范、劳动管理规定、劳动关系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习惯,让学生在进入企业真正工作前做好角色转换,为将来做好社会新时代的劳动者奠定好良好基础。

同时,在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可以引入虚拟工资的概念,采用“虚拟工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虚拟工资可以与同学们做作业、值日劳动、升旗、考勤等各项活动挂钩。每周进行统计,并评选出班级之星。对于获奖的同学给予“虚拟工资”的增加;对于出现一定错误的同学给予扣除“虚拟工资”的惩罚。奖罚分明,从而使班级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虚拟工资甚至可以和学生的生活费挂钩。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支持,将学生每月的虚拟工资与生活费直接挂钩,每月班主任向家长通报学生本月的表现情况与获得虚拟工资数目,家长再将钱打入学生银行卡,每月按学生表现情况向学生发放,虚拟工资低的学生所得的生活费就少,表现好的学生所得生活费就高,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财能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

良好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自身有着良好的管理。在7S管理中,强调素养,强调企业应具备着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想获得良性发展,在班级内部也要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采用“滚动式”的值周经理值日管理形式。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申报,协助正副总经理负责一周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由董事会对值周经理进行考核,竞争上岗,让学生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发展自我。在班级实行董事会成员“末位淘汰制”,可以增加董事会成员的危机感,促使他们更好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形成一个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

(五)从整理整顿出发,着手于教室、学生个人的清洁卫生。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渗入7S管理理念,目的是营造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追求高效率、高品质的班级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接轨。在实施7S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教室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整顿和清扫,使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清洁活动的目的是使整理、整顿和清扫成为一种惯例和制度,是标准化的基础,也是一个班级形成班级文化的开始。

三、7S管理概念渗入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带来的多重效应

(一)带给学生的影响。

1.学会遵守秩序,执行纪律。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力度。7S管理强调制度化管理,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将7S管理融入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的校纪校规,使学生学会遵守秩序,执行纪律。

2.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7S管理中,团队合作是重要的文化理念。在工作中仅凭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将一件产品完整地做出来。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渗入7S管理理念,建设班级董事会制度。在讨论班级各种事务时都需要董事会的集体表决,通过方可实施,这就需要同学们会和他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目标。

3.学会自我管理,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7S管理强调执行力。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作为独立的个体的每一位同学,通过7S管理理念的引领,应当认识到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习惯,学会自我管理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才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企业真正工作前就做好角色转换,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4.学会职业规划。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中职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始终应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个清晰且可以明确操作的职业路径。

(二)带给班主任的影响。

1.学会知人善任。

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班级企业化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作为董事长,应该学会知人善任。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针对同学的不同特点,着眼于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安排不同的具体事务,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2.学会培养人才。

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不是企业最看重的。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班级企业化管理,可以使班主任了解市场、了解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需求标准,转变过去固有的传统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其班级管理水平,使之更具中职学校的特色。

3.学会沟通与交流。

在中职学校班级中建立董事会制度,班主任担任董事长,这使得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有了更深层次的责任感。每周的例行董事会议上,班级的大小事务都要通过董事会举手表决方可通过,这使得班主任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每一方面,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更为深入。

4.学会信任学生。

在中职学校班级企业化管理中,具体实施管理的都是学生自己。班主任担任董事长,更多的是对班级发展方向的引领。所以,班主任要学会信任学生,放权让学生自己管理本班具体事务。

(三)带给学校的影响。

1.学会创建与企业接轨的校园文化。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联系。中职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将企业管理与学校的班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与企业接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2.学会管理的有序与规则。

企业需要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服从管理的劳动者制造。中职学校的管理同样需要学生的服从管理。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引入班级管理,让学生感受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有利于整个职业学校日常管理的有序与规则。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将7S管理理念融入中职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积极开展有职教特色的班级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团结、创新、敬业的精神、团队精神和耐挫能力,从而实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姜汉荣.浅谈5S管理与职业学校学生管理[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2]姚会平,唐小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3]李辉东.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9).

[4]赵艳玲.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2008(24).

[5]王雪亘.中职学校实施3Q7S管理的初步实践[J].职业,2009(21).

[6]邓谦.浅谈烹饪专业实训教学的管理与成效[J].广东教育・教职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