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耕地土壤;特点;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X954 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繁荣的源泉。由于人口的增加,耕地资源的减少,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承载力,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了解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为其合理开发利用寻求有效措施,是有关部门首要的迫切任务。
1 自然概况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E116°47′45″~118°19′07″,N41°08′48″~41°50′09″。地貌区划为冀北山地,海拔410~1670m。属大陆性中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温度2~8℃,≥10℃积温2200~3100℃,无霜期天90~140d,年降水量450~550mm。全县总面积5460km2,其中耕地面积56332hm2,主栽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和杂粮,是河北省粮食生产大县之一。
2 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以县域地理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0的地理处理工具,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耕地地块图斑,与土壤图叠加,形成具有土壤属性字段的农用地块要素图层。土壤属性字段包括:各级分类土壤名称如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土壤环境条件如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土壤剖面性状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障碍层类型等。
利用ArcGIS 10.0的栅格统计工具,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坡度图,统计耕地地块的海拔高程和坡度。
利用ArcGIS 10.0的地统计插值工具,由近期采样点测试数据生成全县范围连续的土壤养分栅格图,转换为养分等级矢量图后与耕地地块图作叠加分析。
利用ArcGIS 10.0的融合工具和统计工具,统计计算耕地资源的各项指标、面积。根据取得的数据,对耕地资源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做出分析结论。
3 结果和讨论
3.1 土壤类型较多
隆化县耕地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草甸土和新积土5个土类,10个亚类,22土属,64个土种。
棕壤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面积7120hm2,占耕地面积12.64%。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适于种植特种经济作物。
褐土是隆化县的基带土壤,面积41658hm2,占耕地面积73.95%。由于所处气候较温暖、湿润,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适于多种粮食作物种植。
潮土分布于各大河流两岸的低阶地,面积6940hm2,占耕地面积12.32%。由于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靠近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土地生产潜力高,适于种植水稻及发展设施农业。
草甸土面积458hm2,占耕地面积0.81%,分布于西部,与潮土环境相似,开垦时间较短,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新积土160hm2,占耕地面积0.28%,为人工堆垫土。
3.2 成土母质多样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其他物质的来源,不同的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性质各异,其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和肥力水平。
隆化县成土母质类型较多,包括:冲积物、洪积物、黄土、人工堆垫物和残坡积物。
冲积物14959hm2,占耕地面积26.57%。冲积母质的耕地土壤地形平坦,水分条件较好,质地、土体构型多样,大部分土壤结构疏松,容易培肥改良和利用。
洪积物10827hm2,占耕地面积19.22%。洪积母质的土壤地面平缓,质地、层次不够均匀,土层中普遍含有砾石,矿物质营养相对贫乏。
黄土母质21885hm2,占耕地面积38.85%,多为第4纪风成黄土,土层深厚,结构较紧实,质地适中,矿物质营养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
人工堆垫物160hm2,占耕地面积0.28%,多为黄土状物,厚度30~50cm,下面为砂砾质洪、冲积物。
残积物8506hm2,占耕地面积15.10%,是各类岩石就地风化后的产物,分布于山丘陵坡地。发育在残积母质上的土壤,一般土层较薄,剖面多含砾石,但土壤矿质营养较丰富。
3.3 山地土壤面积较大
隆化县耕地土壤中,川地面积25885hm2,占45.95%。山地土壤面积30447hm2,占54.05%。山地土壤中, 黄土梁峁坡地占71.88%,低山坡地占28.12%。
坡耕地中,地面坡度>15°的面积181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土层厚度
黄土梁峁坡地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耐干旱,不会发生沥涝,耕地生产潜力较高。但其地形起伏较大,切割破碎,容易发生水蚀,灌溉条件差,不适合机械作业。
3.4 土壤质地适中
隆化县土壤质地主要为轻壤质,其次为砂壤质和中壤质,粘质和砂质仅占很小的比例。
轻壤质45274hm2,占总耕地面积80.37%;砂壤质5076hm2,占总耕地面积9.01%;中壤质4039hm2,占总耕地面积7.17%;沙质面积1656hm2,占总耕地面积2.94%;分布滦河川,粘质土面积293hm2占总耕地面积0.52%;分布伊逊河川。
全县耕地土壤中,壤质土面积占87.54%,由于其砂粘含量适中,保水保肥,耕作性能较好。
3.5 存在不良的质地构型
隆化县的川地土壤中,有11013hm2土体中存在砂砾层,占耕地总面积的19.55%。
砂砾层由粗砂、砾石或卵石组成,厚度多大于30cm,根据出现部位,分为体(20~50cm)砂砾和底(50~100cm)砂砾两种。其中底砂砾 面积7115hm2,体砂砾面积3898hm2。
砂砾层严重漏水漏肥,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且难以改造,是当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
3.6 灌溉水平较低
隆化县水田面积9438hm2,分布与各大河流沿岸,占总耕地面积的14.71%,与承德市其他县区比较,水田比例是最高的。
全县水浇地面积2056hm2,仅占3.51%,主要分布于伊逊河、滦河、茅沟河流域。
旱地面积4483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9.6%。因此,整个种植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
3.7 土壤养分不均衡
根据2008年采集的6010个耕层土样测试的结果(表1),隆化县土壤有机质平均18.22g/kg,全氮0.917mg/kg,有效磷20.83mg/kg,速效钾156mg/kg。
3.7.1 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基础之一,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有机质是决定土壤多种功能表现的重要成分,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养分的释放、土壤吸附和缓冲功能、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在全国占中等偏低水平,县域内西南部较高,中部较低 不同土壤类型也有较明显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甸土/潮土/棕壤/褐土. 由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面积统计(表2)可见,中/低含量的四级/五级占全部耕地的67.32%。
3.7.2 全氮
土壤中的全氮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之和,隆化县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为0.917g/kg,在全国占偏低水平,县域内其含量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与有机质相近。由表3可见,含量1.0~0.75g/kg的土壤占总面积的近90%。
3.7.3 有效磷
土壤中有效磷包括水溶性磷弱酸溶性磷,是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大量营养元素。同时有效磷的含量取决于土壤反应、总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颗粒组成等多种因子。因此有效磷也是最能反映土壤对作物供给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
土壤有效磷的平均含量20.83mg/kg,在全国占中等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县域内伊逊河、蚁蚂吐河川含量较低,茅沟河川含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也有较明显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棕壤—褐土—草甸土和潮土—新积土。不同成土母质土壤有效磷含量:洪、冲积母质大于黄土母质和残坡积母质土壤。由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面积统计(表4)可见,中/高含量的一级至三级占全部耕地的77.95%。
3.7.4 速效钾
土壤速效钾是指水溶性钾和粘土矿物晶体外部吸持的交换性钾,其含量水平不仅反映土壤的供钾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土壤速效钾的平均含量156mg/kg,在全国占较高水平,含量在100mg/kg以上的,占总耕地面积的89.71%。仅东部的茅沟河/鹰窝河流域及西部的韩家店一带,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
4 小结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隆化县耕地土壤资源的特点是: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类型较多,适于多种作物种植;山地面积较大,适于综合利用;大部分土壤质地适中,耕作性能好,利于培肥。
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文化生活》;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前言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的自身特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还要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保证校本资源课程开发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加强对《文化生活》的了解,并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二、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设计,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仅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既要使学生能驾驭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情境环境的构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了解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了解,不但可以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同时也可以满足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际,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做好情境环境构建
根据校本课程资源构建的实际需要,以及《文化生活》课程资源内容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做好情境环境构建,应重点突出情境环境的重要性,使课堂教学与情境环境构建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效。
3、将《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相结合
《文化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只有与情境环境相结合,并提高情境环境构建质量,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应将《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相结合,提高《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的结合质量,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三、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小品、表演、参观、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员。结合《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活动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
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自身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使课程资源开发能够重视活动过程的开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果,突出对活动过程的关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果。
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根据《文化生活》的内容实际,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加强对活动过程的了解,并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才能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果,更好的满足课程资源开l需要。为此,应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更好的为课程资源开发服务。
3、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应成为重要内容。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实际,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是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对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分析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四、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着重要影响。按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重视学习方式的了解,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要正确分析《文化生活》的特点,还要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式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2、将学习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了解,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并将学习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3、提高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提高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服务,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的自身特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还要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保证校本资源课程开发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加强对《文化生活》的了解,并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8期
[2] 张晓华;;西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即思考[J];才智;2015年31期
[3] 丁增光;秦俊;;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2014年02期
[4] 张岩;;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校本课程优化[J];硅谷;2015年22期
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多元化
一、东北区域概况及地域文化的形成
(一)东北区域的地理概况。东北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样。在这当中,位于中部区域的松辽大平原则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东北的气候特点类型多样,分别有暖温带气候特点、温带气候特点以及亚寒带的气候特点,其中,南部与北部所表现的气温相差也很大,尤其是北部地区,因其处在最高的纬度带,所以冬天相对漫长,常年冰雪覆盖。除此之外,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蕴含大量的铁、煤炭资源、石油资源、黄金资源等等,而且植被覆盖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还蕴含着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例如:人参、鹿茸以及貂皮,被称为东北三宝。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等因素,在相互作用之下,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点。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文化看作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下,人们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活从而衍生的生活体系。在明朝之前,东北地区主要是被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不断角逐的区域,也曾经出现过东胡、肃慎、扶余等一些民族。关东一词的出现则表明了汉、蒙、满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到明末的时候,满族不断崛起,从而将各族居民进行了统一,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并逐渐迁入关内。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的文化受到来自俄罗斯以及日本文化的影响,从而与本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多民族的交融、外来文化的侵入,从而构建出多元化的东北地域文化特点。
二、东北地域在多民族下表现的文化特征
(一)具有复合型特点的民族性格。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共存的状态,在长期的发展进程当中,各族人民互相吸引、相互融合,从而构建出豪迈、豁达、互相包容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在我们所熟悉的“闯关东”那一时期,迁移的浪潮,使得东北区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的频繁,在这当中不仅体现出当地民族那种豁达与包容的性格特点,同时还充分展现出北方民族那种阳刚和不断进取的性格特点。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封禁令”的解除,东北地区开始成为来自河北、山东以及山西居民不断迁入的重要场所,而在这些人当中大多都是一些生活疾苦的贫农或者是手工业者,也有许多商人为了生存而不断地涌入,而这些人群同时也是一些勇于开拓新生活的伟大强者。他们跋山涉水、背井离乡,独自踏上陌生的地方去建造家园,从而练就了乐观、豁达、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点。在东北地区聚集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其中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等,这些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着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1.从服装上来看,满族服装对于我国现代服装具有深刻的影响,旗袍、马褂以及坎肩等以独具特色的服装模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2.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东北的二人转作为最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具有非常浓郁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主要是源于地头文化,随便在一片空地之上,不用任何道具便可以畅快淋漓地进行表演;3.在饮食方面,满族人最喜爱的便是粘食,其中各种制作精巧的点心(如满族饽饽等)成为最具特点的食材,而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则主要在于“精、净、敬”这三个字当中,最有名的则莫过于冷面和泡菜;在建筑表现上,满族作为东北区域的土著居民,早期居住的环境相对简陋,冬天主要在地窖中度过,夏天则是在马架子上居住,随着汉族的迁入,建筑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综合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段妍.民初东北区域社会风气的演变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2]郭蕾.文化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概析——以岭南文化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J].兰州学刊,2007(11).
[3]王丽梅,牟芳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价值工程,2007(06).
[4]马兆俐,陈红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5]肖海凤,梁继超.东北地域文化创新的基本要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民族类网站;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高校校园网;上网行为管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号召各行各业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互联网+”兴起的格局下,网络和网站已然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482万个,中国网页2360亿个。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和特色,探索开发切实适合的传播渠道和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互相融合迫在眉睫。紧跟中国互联网航母,大力发展民族类网站,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1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和特点
1.1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
1)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这类自媒体具有普泛化、贫民化、自主化、私人化的特点,多以新闻、历史典故、艺术作品、文化、生活常识转发为主,转发和原创混杂在一起杂乱无序,有时会被热议事件引导。
2)民族类网站。其中民族类新闻版面和论坛是少数民族读者的关注重点和舆论漩涡的中心。
3)民族文化微电影。微电影或短片介于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具“四微”特点,即“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平台微”等,理所当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炙手可热的新宠。
4)App应用。以民族通、内蒙古民族APP为代表的民族APP应用已崭露头角,成为民族文化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阵地。内蒙古民族APP于2016年12月正式上线,APP开发了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图片资讯3个板块,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权威解读党的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通过APP及时传递民族宗教、蒙古语文的新动态新成绩。
1.2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
1)文化传播视野由乡村传播向国际传播的转变。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包括由外向内的传播和由内向外的传播。国际社会的民族重要事件和变化由外向内进入国内,国内少数民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也传播到国际社会。
2)文化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变。从广播式单向声音正逐步向互动式双向传播转变,在双向传播中我们要把握传播的有利导向,关心传播者和听众的想法和关注点。
3)文化传播观念由牧场意识向市场意识的转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对象逐渐从本民族转向大众,受市场驱动正把有利于市场和可能产生经济效应的民族文化传递给大众,拓展民族文化衍生品的市场。
4)传播主力由政府转变为政府、商业、教育机构三方融合。
2民族类网站的现状和特点
2.1民族类网站的现状
从第一个少数民族网站一同元藏文网至今民族类网站数量快速增长,根据2009年相关文献资料民族类网站己达600余,网站种类、主题多样化。建成的民族类网站有民族综合性网站、各族别网站、民族地区综合类网站、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民族事务机构网站、民族文化教育类网站、民族学术性网站、民族研究机构网站、民族社会团体网站、民族类上网报刊、民族新闻出版机构网站、民族民间艺术网站、民族经济与企业网站、民族旅游网站、民族类论坛等。
2.2民族网站特点
网站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风俗、历史、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民族类网站信息资源和内容也具各民族化。但各类网站内容建设不平衡,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网站生命周期不稳定。网站生命周期尤为明显,一些民族类网站建设快、原创内容少、资源来源不稳定。
3民族高校校园网的民族特色
1)少数民族学生占主导地位。由于招生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生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每年招生约4700人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网络用户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主导,目前在校生覆盖了全国56个民族和绝大部分民族地区。
2)校园网站有双语版或多语言版。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新疆大学为代表的民族综合性大学的门户网站为中英双版,内蒙古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大学的门户网站呈现多语言版,增添了本民族语言的独立版面,呈现国际化和本民族化的网站特色。
3)图书馆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馆藏图书和电子资源。
4)用户上网行为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由于用户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上网行为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用户覆盖56个民族,来自全国各地,上网行为中的民族地域、民族语言、民俗等民族特征明显,新闻舆论关注也多涉及民族这一方面。
少数民族媒体要突出民族特色,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及居住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在完成一般媒体作用同时,应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民族高校校园网在高等教育领地首当其冲,在完成普通高校信息化服务职能同时,肩负着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宣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4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的建设思路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以下简称民族网)建设思路包含网站定位、网站设计、资源特色和技术实现3个方面。本文暂不详述网站设计部分。
4.1民族网的定位
民族网是面向校内师生的民族类网站,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举措,是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阵地,是师生各民族互相增进了解和交流的平台。民族网要有别于校园文化类网站,也要避免同互联网上的民族类网站雷同,既要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展示,又要对现代少数民族人物、人文地理、创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追踪报道,可酌情增加本校或其他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文化有关动态报道。
4.2网站资源特色
网站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1)优秀的民族类网站。一是对现有的600多个民族类网站进行分类后,挑选出资源质量较好的网站资源进行链接和资源交换;二是借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接口实现定期资源搜索和关键资源内容的爬虫,建立本地民族资源库。
2)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媒体。可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平移,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购买或租赁非遗等经典提炼的民族文化资源成果。
3)经校园网访问的民族类信息资源的整理。即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校园网访问互联网资源中的民族类信息资源进行过滤、缓存、转存、聚合,资源具有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征。
4.3相关技术方案
主要介绍民族网资源获取的第3个方式,即借助校园网上网行为监控系统过滤用户访问的互联网民族类资源,进行转存、聚合,主要包括数据采集、URL过滤、网页自动分类、资源存储。
1)数据采集。大连民族大学校园网出口带宽4.3G,理论上每秒有4Gbit的访问数据。数据采集系统需要配备专业的硬件采集卡、高速协议过滤处理模块、高速缓存,存储系统的硬盘要满足高速的存储需求。
2)URL过滤。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是互联网上标准资源的地址,互联网上的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唯一的URL,它包含的信息指出文件的位置以及浏览器应该怎么处理它。通过训练子集建立民族类网站URL库。将用户访问的网页URL同本地URL库进行比对,若是本地URL的子集,存储该URL并对该网页资源完成抓取和分类;若用户访问的网页非本地URL子集,对网页进行民族特征抓取,决定是否丢弃。为实现快速比对,可对URL进行MD5处理,产生URL的唯一标识。
3)网页自动分类。对网页进行向量特征抓取,进行民族类网页特征比对,如满足特征将网页URL添加到本地URL库中,如不满足进行下一轮分析。W页自动分类的重点是网页特征的提取和比对,涉及网页文本分析、文本表示模型、特征提取算法等核心技术。
4)资源存储。对URL库内的网页和满足特征分析的网页进行资源缓存、分类存储,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的资源库。
5结论
本文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和特点分析基础上,结合民族类网站发展现状和民族高校校园网的民族特色,提出了“依托民族高校校园网,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的建设新思路。
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地域集聚;中心城市;环境要素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完整的资本形式应当包括物质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物质资本指的是物质要素的投入,而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观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经常被人们引用。从当今社会诸要素来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作为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如此,其创意活动体现了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因而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本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既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依托,又是知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决定着文化创意活动的性质、市场目标和最终结果。本文从环境要素理论入手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以个体的创造力、智慧和才能等智力因素形成的创意活动广泛涉及设计、时尚、建筑、家居用品、消费电子产品、装饰艺术、表演艺术、广告、艺术品、文化遗产展示、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出版、文化服务等众多领域和门类。可以说,创意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也是无边界的,创意活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凡是与人类创造活动、创新活动和科技研发有关并产生了经济价值的,都可以被看作是创意产业,构成相应的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在于运用人的智慧和智力因素而形成创意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这些创意产品和服务由于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创造性工作,因而又具有文化创意的性质,由文化创意形成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经济活动被看作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它包括如下几点特点:①创意产业是使用创意与智力资本为初始投入的产品与服务创作、制造和销售的循环过程;②创意产业由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活动构成,不仅侧重于艺术,也从贸易与知识产权中创造潜在收入;③创意产业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拥有创意内容、经济价值和市场目标的智力与艺术服务;④创意产业处于手工艺、服务和产业部门之间的交界处。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知识经济的产物,它通过知识和智慧去创造财富,实现经济价值。所谓创意,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它是运用知识的结果。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又属于典型的知识形态的产业,是人类知识成果向财富过程的转化。
(2)文化创意人才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特殊性。创意人才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的特点在于,一般劳动力主要是体力的付出依赖的是身体资源,而创意人才主要是依据脑力劳动,靠的是智力资源。这种智力资源又是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教育培养的结果,因而创意人才属于一种高端的人力资源,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创造的潜能和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创造性成果,实现财富的增长,对社会做出贡献。
创意人才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创意人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它通过知识生产形成价值创造,带来财富的持续增长。知识生产可以通过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文化创意活动正体现了知识生产的特点,它通过创意人才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并把才能和智慧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实现创造财富的过程。文化创意人才依赖的是知识资源,它是一种精神性要素,属于每个创意个体的无形资本,通过创意活动,不仅能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还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大多数人都承认创意和创新在推动着新的经济发展。拥有创造力的组织甚至经济区域都可以创造高收入,并且为未来带来更大的稳定性。由于创意经济是基于思想而非有形资本,它的独特性在于依赖于人类的创造性这种无限的全球资源,由此可见,创意人才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作用于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赋,促使创意经济的出现。由这种创造力表现出的新思想和新追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
文化创意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分层现象,出现许多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群,这些人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智力资源去创造财富,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娱乐业等人士。这个阶层既包括那些个体职业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设计师等拥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包括一群广义上拥有商业、金融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家,他们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创意阶层的特点。
创意阶层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地域集聚性,也就是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这种地域上的集聚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呈现为相对分散状态下人群的一种聚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中自由流动,可以不依附城市而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甚至可以远离城市。而创意阶层从事的创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却要紧密依赖城市的作用,因为只有城市尤其是那些中心城市和大都市才可能为他们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信息交流、通信设施、基础条件、资金市场、政策环境、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就业渠道、消费人群、消费市场等等。我们看到,当今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也是创意人才集聚度最高、最密集的,创意人才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而且出现不同的层级和地理圈层的变化。例如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些城市也是中国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体现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从职业特征来看,文化创意人才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因此他们流动性相对较大,就业比较自由灵活,不受体制的限制。在中国内地,许多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表现出对城市的很强的依附性,而且表现出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的特点,如文化艺术人才大量聚集在北京而形成的“北漂”现象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聚集在北京的“北漂”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他们中很多属于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这些文化创意人才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好,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但仍然吸引着许多人的涌入。因为这些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为个人的创造性工作带来各种发展机会,而那些小城市和城镇却没有这种机会。
文化创意人才大量集聚在一些大城市,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它的共性,也是形成创意产业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人才会形成在大都市圈集聚的现象呢?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一种看法是,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从事的是相对独立的工作,或者从事自由职业,他们会自主地选择他们居住的地区和城市,因为这些人的职业流动性非常大,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会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在什么地方工作,因此这些艺术家和文化职业者在各个城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那些较大城市表现出集中度比较高,而在那些较小城市集中度比较低的特点。也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工作与地方具有密切关系,创造力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视觉环境、密集的社会文化活动。一个地方的环境和传统对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原创产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影响
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特点与其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主要取决于四项关键的环境要素:一是生产要素,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其中生产要素居于环境要素中的首要位置,因为它不仅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即人力资本。
生产要素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基本生产条件,它构成一种竞争优势。生产要素中又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员工与半技术员工、融资等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根据各要素的专业化程度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前者包括交通、融资环境、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等,后者则指在技术型人才、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这些作为环境要素大都表现出地域上的集中性特点,因此产业竞争也会出现地域的集中性,它可以有效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大量涌入,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一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其环境要素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对环境要素具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也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要素,缺少这两方面的要素,文化创意产业都很难发展起来。从全球来看,文化创意人才为什么会出现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聚集的特点呢?这是因为,这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相应的环境要素更为完备,如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设施条件等。
文化创意人才集中聚集的城市通常都是一些大城市或大都市圈,它们作为城市的环境要素更加完备,所以形成创意人才聚集的中心,而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由环境要素可以看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具备相应的环境要素条件,环境要素越充分、越优越,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发展上的制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是因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应的环境要素,因而得以聚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形成了环境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之间的互动。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些中小城市之所以很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在于很难聚集文化创意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难以聚集的原因是环境要素不具备,对创意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完善环境要素,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当前形势下加快文
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化资源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艺术教学 收集整理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1-01
1 当前研究现状与意义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十分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神秘与魅力。我们依托本地方的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此,开展《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2 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适宜的教学素材
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对甘南地区的本土艺术资源进行了收集和筛选,整理出了适合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内容和教学素材,让幼儿通过欣赏、绘画、手工、唱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主要教学素材及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藏民族服饰:藏族有着自己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甘南地区藏族服饰色彩艳丽、配饰独特,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依据其突出的特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夏河、卓尼、舟曲等地区的服饰特点,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服饰的色彩与装饰。
(2)民族音乐:藏族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歌曲、舞蹈、戏剧、乐器等,各具特色鲜明。如:甘南地区锅庄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适合幼儿学习表演,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改编。再如藏族说唱音乐,内容多为长篇民间故事或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等,在幼儿园中可作为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让幼儿感受藏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格。其次是藏戏,藏戏在幼儿园中可作为欣赏教材,也可引导幼儿认识制作藏戏面具,进行简单的藏戏表演等。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引导幼儿认识札木聂、热巴鼓、巴郎鼓等乐器,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创编活动,感受藏族音乐优美的旋律和变换的节奏。
(3)自然景观;甘南藏族自治州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甘南草原水草丰茂,风景优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区,我们选择了尕海湖、黄河首曲、夏河桑科草原和临潭冶力关4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教学资源,在幼儿园中,可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景观特点,并应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草原的自然风光。
(4)传统工艺(唐卡、帐篷):唐卡系藏文音译,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甘南的藏族同胞多普遍使用两种帐篷:一种是用黑牛毛线纺织成的黑帐篷,另一种是用白布缝织成的白帐篷。帐篷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装饰图案,在幼儿园中我们主要以欣赏、涂色、创编和绘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掌握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充分感受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5)特色建筑(拉卜楞寺院):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儿年龄小,对拉卜楞寺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幼儿无法理解,因此,我们结合绘画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它的建筑特色。
(6)饮食文化(酥油糌粑、奶制品、蕨麻、手抓肉)。藏族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认识、制作、品尝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美食,并学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食的特点。
3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够使幼儿对家乡的本土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丰富幼儿对本土资源特色的真实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藏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的几个较成功的案例。
(1)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小脚走甘南”活动之一:大班综合活动《草原上的金莲花》。美丽神奇的大草原是甘南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金莲花的制作方法,加深对玛曲黄河首曲大草原的了解和认识,将制作好的金莲花装饰在以玛曲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对比,交流。将幼儿制作胡金莲花装饰在以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后,孩子们认真的欣赏着,沉静在成功的快乐中。
(2)以传统工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多彩的帐篷》。甘南藏族地区多彩的帐篷,形成了独特的藏族帐篷文化,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有很大的挖掘和利用价值。因此根据课题目标和要求,设计并开展了“多彩的帐篷”这一主题活动,加深对帐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以民族服饰,特色建筑、饮食文化、民族音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如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项链》、音乐游戏《猜猜我是谁》、中班美术活动《面具唐卡》、音乐活动《三只羊》、大班舞蹈《快乐的锅庄》、大班藏戏表演活动《扎西德勒》、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活动,极大的充实了幼儿园的活动素材,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从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充分挖掘出了本地区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区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将其纳入到了幼儿园艺术课程教学中,让幼儿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热爱,感受藏文化蕴涵的独特的形式美,增强了幼儿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幼儿对本土艺术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引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使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