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1

摘 要:大学生素质测评是对教育教学内容和要求涉及的大学生的观念、品格是否“践行”及践行程度,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否“会运用”及会运用程度的测评。这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本质,是大学生素质测评与对大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的本质区别。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内容包括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即“五大素质体系”,素质测评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五大素质体系”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模式包括综合素质测评和单项素质测评两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测评;测评内容;测评模式;综合素质测评;单项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研究大学素质学分制,必须专门重点探讨大学生素质测评问题。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本质及内容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本质

基于素质理论及前述素质测评的本质,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测评是对大学生素质的测量与评价,具体来讲,是对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是否“内化”为大学生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以及其“内化”程度的测量与评价。对“内化”的素质及其“内化”程度的测评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本质。

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对象是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素质,凡不是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素质,如那些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素质的浩如烟海的知识或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观念、品格、能力、方法等,都不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

“内化”是素质形成的标志,因此,大学生素质测评首先要测是否“内化”。“践行”是观念、品格内化为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的标志;“会运用”是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的标志。因此,对大学生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的测评首先要测大学生对某种观念、品格是否“践行”;对大学生知识、能力、方法素质的测评首先要测大学生是否“会运用”。其次,大学生素质测评还要测评素质内化的程度。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其素质内化的程度决定的,内化程度越高,说明素质越高,反之亦然。大学生越是“践行”某种观念或品格,说明其相应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越高;大学生“会运用”的知识越多越熟练,说明其相应的知识、能力、方法素质越高。

总之,大学生素质测评是对大学生的观念、品格是否“践行”及其践行程度,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否“会运用”及其程度的测评,这是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传统的对大学生的评价的本质区别。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

1. 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内容是“五大素质体系”

根据素质理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内容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即“五大素质体系”。“五大素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体系,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其所有的素质进行测评,所以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在观念素质体系中,世界观部分可重点测评理想和信念、社会观、政治观、经济观等;人生观部分可重点测评积极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以及幸福观、苦乐观、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价值观部分可重点测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善恶观以及如何看待物质财富、名誉与地位、索取与奉献等。其中,专业观念素质部分可重点测评对专业的热爱、执着以及科学精神。

在品格素质体系中,人格素质部分应重点测评正义、公正、正派、诚信、宽容等;道德素质部分应重点测评责任、修养、作风、言行文明等;心理素质部分应重点测评心态、自尊、自信、坚强、抗压、抗逆等;性格素质部分可重点测评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特别是对开朗、乐观、稳重、细致等素质的测评。其中,专业品格素质部分可重点测评相应专业的专业品行、专业毅力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

在知识素质体系中,专业知识素质部分应重点测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非专业知识素质部分应重点测评观念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在能力素质体系中,认识能力部分应重点测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实践能力部分应重点测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调控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体能等。其中,专业能力素质部分可重点测评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

在方法素质体系中,可重点测评专业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实验方法、操作方法以及创新方法等。

在以上“五大素质体系”测评的主要内容中,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和特长素质测评

2. 选择具体测评内容的基本原则

以上所述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内容是就一般要求而言的。高校因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定位等不同而千差万别,不同大学的学生素质测评内容必然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正确选择符合实际的素质测评内容是大学生素质测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选择素质测评具体内容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培养目标决定原则

培养目标决定原则是指大学所选择的素质测评具体内容一定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决定培养规格,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不同,实质上是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大学生素质测评是对大学生素质状况的测评,实际上是对不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所规定的素质要求的测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有什么素质要求,素质测评就应测什么内容。

不同类型及不同办学层次的大学,其素质测评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就学校类型而言,军事类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其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会显然不同;就办学层次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为目标,其素质要求必然以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强等符合研究型人才的要求为主;而高职类院校则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其素质要求必然以动手能力强,适应具体岗位实际操作需要等为主。

不同学科或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必然选择不同的素质测评内容。比如,在思维能力的要求方面,文学、艺术类学科重在形象思维能力,而哲学、理学类学科重在抽象思维能力;以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其观念、品格素质要求就会侧重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等素质;以企业家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则会重在对眼光、胆识、胸怀、坚韧等品格素质要求。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测评内容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测评;二是能够测评。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

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系统、全面地对大学生素质的测评从未有过。大学生素质测评是教育史上的新生事物,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关键在于揭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在规律性,换句话说,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更好地测评大学生内化的素质及其内化程度。这就需要建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可以“复制”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大学生素质测评作为一种素质测评,必须遵循素质测评的一般规律、原则及本质要求,包括明确素质测评目的、正确选择素质测评内容、设置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确定科学的素质评价标准、选用合格的素质测评人员、搜集全面真实的素质表征信息、采用恰当的素质测评方法、作出公正评价等基本环节。另一方面,大学生素质测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模式。决定了对大学生素质的测评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当然更不能简单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大学生素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大学生素质的测评必须是分类测评,最重要的是构建大学生素质分类测评的基本模式。

如何进行分类测评?笔者认为,分类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要符合大学素质教育的本质及要求。大学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既有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有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有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重要素质的要求。大学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外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大学生的某些重要的单项素质。

二要符合大学生素质表现的特征。总的来讲,大学生的素质表现既有综合性的素质表现,又有单项素质表现。比如课程学习,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精神、态度、恒心、毅力等观念素质和品格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又如学生的体能,反映的是学生的一种能力素质,是学生单项素质的表现。

三要涵盖大学生所有的素质表现。大学生的素质主要通过其课程学习、项目实训、行为表现、成果展现等表现出来,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分类必须包含这些方面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

四要符合“同类合并”的要求,即采用相同的测评流程、测评机制或方法的归为同一类素质测评模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两种基本模式,即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和单项素质测评模式。

(一)综合素质测评模式

综合素质测评模式是指对大学生的多项素质进行测评的一种素质测评模式。该素质测评模式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部分实训项目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果。其中,对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测评应以测评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方法素质为主,以测评学生的专业观念素质和专业品格素质为辅;对非专业素质实训项目的测评应以测评学生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和能力素质为主,以测评学生的方法素质、知识素质为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果的测评以测评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为主,以测评学生的专业观念素质和专业品格素质为辅。

为保证素质测评的客观性,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必须做到结果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相结合,或者说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这是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其与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结果性测评即静态测评,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状态下,以相对统一的测评方式,对测评对象已形成的素质水平进行测评,如期末考试。其优点是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测评对象已经形成的素质状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评价。然而,仅仅靠结果测评,难以保证测评的客观性。素质的内在性决定了对人的素质测评只能以测评对象的素质表征信息为依据,要保证素质测评的客观性,就必然要求素质表征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素质测评的信息定律告诉我们:素质表征信息越真实,越全面,测评结果越具有客观性。反之亦然。但仅仅是结果性的素质表征信息不能满足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要求。因为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素质表现非常复杂,作为测评依据的素质表征信息有真实的,也难免有虚假的,有一贯性的,也有偶然性的。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环境下的外在表现易受心理因素、趋利意识等影响,有正常的一面,也可能有不正常甚至伪装的一面。比如有人因想得到认同在自陈量表的素质测评中掩饰自己的真实素质表现而虚假答题,也有人因压力太大或心理素质不好而导致高考失利。由此可见,仅靠静态测评即结果性测评难以保证素质测评的客观性。要保证素质测评的客观性,还必须在结果性测评的同时,注重过程性测评。

过程性测评即动态测评,是指对测评对象的素质表现过程进行跟踪测评。如实践考察、平时行为表现考察、特定情境下的互动等等。这种测评的优点是便于把握测评对象全面、真实素质表征信息而不是某种偶然性信息,全面准确评价测评对象的综合素质情况,纠正一些因测评对象某种静态测评发挥不当而不能得到准确评价的偏差。过程性评价除了具有作为一种非结果性测评的主要局限外,还具有对测评主体的要求高、消除主观色彩的难度大等局限。所以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只有将结果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消除各自的局限性,才能对测评对象的素质作出客观的评价。

综合素质测评模式要求过程性测评与结果性测评相结合,所以原则上排斥将一次性考试结果作为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一次性考试的结果是否学生的知识素质取决于命题设计。即使命题是一种素质测评的设计,但由于一次性往往带有偶然性,也难以保证测评结果与学生素质状况完全吻合,不能确保测评的客观性。综合素质测评原则上要求采用多种测评方式和方法,采用的测评方式、方法越多,搜集到的素质表征信息越全面,测评的结果越接近测评对象的客观实际。

1. 综合素质测评模式的流程

综合素质测评模式的流程应当包括素质测评的全部环节。

其一,设置测评指标体系。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结合课程、实训项目的培养目标,在“五大素质体系”中选择内容并科学设定权重。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测评指标体系必须是包含“五大素质”的指标体系,而不仅仅是知识或知识素质的测评指标体系,这是其与传统的大学生评价的本质区别之一。

比如,测评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状况,可设置“科学精神”的观念素质测评指标、“学风严谨”的品格素质测评指标、“数学知识会运用程度”的知识素质测评指标、“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素质测评指标、“数学方法会的程度”的方法素质测评指标。在设定“五大素质”测评指标的比例时,应减少对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的测评权重,加大对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的测评权重。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会运用程度”、“数学方法会的程度”三项测评指标可占绝大部分权重,“科学精神”、“学风严谨”两项测评指标也要占一定的权重。

与《数学》课程不同,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中的素质测评则应加大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减少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这是因为,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观念、品格方面的素质,不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类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类知识、能力和方法,不等于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也不等于具备了观念、品格方面的素质。

又如军事训练实训项目,根据开设该项目的目的和要求,在设置“五大素质” 测评指标体系时,可设置苦乐观、团队意识、拼搏精神等观念素质测评指标,自信、合作、坚韧、抗压等品格素质测评指标,必要的军事知识、国防知识等知识素质测评指标,应变能力、执行能力、调控能力、协调能力等能力素质测评指标,队列动作要领和方法、内务整理要领和方法、射击要领和方法等方法素质测评指标。在权重系数分配上,可加大观念素质和品格素质的权重,适当减少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的权重。

各门课程、实训项目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及其测评权重比例的设置,应当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遵循素质测评的客观性原则,由任课教师提出并设计,并按学校的教学规范程序要求审批。

其二,确定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标准就是给每个测评指标确定评价的计量单位和赋值的标准,如计量单位是百分制还是等级制,每个分值或等级的赋值标准是什么,以及百分制评价和等级制评价如何换算等。

评价标准不外乎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种类型。以百分制评价是一种定量的测评,适用于对知识素质的测评;以等级制评价既可以是一种定性的测评,也可以是一种定量的测评,适用于对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的测评。每个测评指标必须要有赋值标准,且标准越明确越具体越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素质测评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内化”及其程度的评价标准,如对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学生“践行”及程度的标准,而非学生掌握多少关于观念、品格的知识的标准;对知识素质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学生“会运用”及其程度的标准,而非学生记忆多少知识的标准;对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学生“会”及其程度的标准,而非学生记忆、理解多少关于能力、方法方面的知识的标准。这是素质测评最根本的体现。凡不以“内化”及其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的测评均不是素质测评。

为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教师或测评师拟定的评价标准也应当按学校的教学规范程序要求审批。

其三,搜集和处理素质表征信息。

大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依据。如果我们搜集的不是素质的表征信息,那么测评的结果也不会是大学生的素质。比如,某次考试的试题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则该考试的结果就不是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

在综合素质测评模式中,大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散见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测评主体全方位、全过程搜集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由于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不稳定性和不真实性,教师必须对搜集的素质表征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为保证素质表征信息的全面、真实,教师或测评师平时必须做好各项素质表征信息的记录,做到每个单项成绩都能找到充分依据。

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结果类信息。理论课程结果类信息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来搜集。要保证这类信息确为素质表征信息,关键在于命题内容的素质化和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所谓命题内容的素质化,是指命题内容必须反映素质测评的本质要求,即通过命题内容测试的是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对知识素质的考试命题必须是学生是否“会运用”及其的程度的命题,而不是关于学生记忆多少知识的命题;对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的考试命题必须是学生是否“会”及会的程度的命题,而不是关于学生储存了多少能力的知识、记住了多少关于方法的知识的命题。为此,要在知识素质的命题上至少排除机械记忆类题目,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的命题上至少排除考知识形态类题目。符合命题内容素质化的可称之为素质命题,其重要标志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甚至是开卷考试也无法抄袭,只能真正“内化”才能解题。

所谓考试、考查方式的多元化,是指采用多种多样的考试、考查方式,如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考试、作业检查等。考试、考查方式的多元化是为了保证搜集素质信息的一贯性、全面性和真实性。

实践课程结果类信息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及实训报告、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实结、实践成果(作品)、毕业设计等搜集,也必须是搜集学生素质是否“内化”及内化程度的信息。如观念、品格是否“践行”及其的程度,知识是否“会运用”及其的程度,能力、方法是否“会”及其的程度等信息。

结果类信息是学生非常重要的素质表征信息,即使这样,结果类信息也只是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不能作为素质测评的唯一依据,更不能直接作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的结论。

二是过程类信息。过程类信息包括学生在课程或项目各个环节的素质表现,如预习准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互动、作业质量、平时测验、实践课(实验、实训、实习)过程考查等。这类信息主要由学习小组、班级、任课教师通过平时记录和特制量表进行搜集。

无论是结果类信息还是过程类信息,信息的搜集必须满足素质性、全面性、真实性(简称“三性”)的要求。素质性,是指搜集的信息必须是素质表征信息,也就是“内化”及其内化程度的信息,具体来讲,是观念、品格的“践行”及践行程度的信息,是知识的“会运用”及会的程度的信息,是能力、方法的“会”及会的程度的信息;全面性,是指信息搜集必须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能够反映学生素质的全息状况;真实性,是指搜集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没有诸如抄袭、舞弊、剽窃、弄虚作假等虚假因素。

只有满足素质信息搜集的“三性”要求,才能保证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客观性。为满足搜集信息的“三性”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大学生信息搜集确认制度。

其四,选用恰当的测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问答法、测试法、实验法、考试法、考查法、考核法、评比法、鉴定法、问卷调查法、量表测评法、交谈法、操演法、评定法、课堂检查法、课堂表现评价法、作业评价法、现场测评法、成果评价法等。根据素质测评的本质及要求以及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特征,笔者将上述诸多方法归纳为三种:素质考试、素质考查和综合评价。

(1)素质考试

考试是人们最熟悉、最常见、使用最多的测评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解答设定的题目或按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际操作任务,以实现对学生的某种评价。考试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考试等,其中,笔试还包括闭卷和开卷形式。

考试之所以成为最常用的测评方法,甚至是主要的学生评价方法,是因为它有诸多的优点。首先,考试的形式多样,适用面广,适用于对学生的各种评价,特别适用于对学生的知识水准的评价;其次,考试的可操作性强,效率高,能在统一的时限内对众多应试者同时测评;其三,考试相对公平,所有应试者使用的是同一种试卷,应试程序和规则相同,应试环境大体一致,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其四,考试的社会认同度高。

但考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一,考试存在测评的盲区,不适用于对所有素质的测评,如无法测评学生的非专业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对能力素质的测评也有一些盲区,有些实践能力考试无能为力。其二,考试有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比如某些国家级考试的规则及要求多达近百条,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保证考试结果的客观性。哪怕只有一个微小的环节,譬如在命题、保密、考场安排、监考、阅卷、登分统分等过程中稍有不当,都可能导致整个考试结果的失真。然而,实践中这些要求都很难完全满足,每个环节都极易变形走样。

由于考试具有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效率高、相对公平、社会认同度高等特点,学校及社会在评价学生或选拔人才时往往首选考试的测评方法,造成滥用考试的现象。一方面,人们奉行“考试万能”,无论测评的内容是什么,也无论测评的目的是什么,凡是测评都使用考试的方法;另一方面,当考试未能达到人们的预期甚至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时,人们就抛出“考试万恶”,使考试蒙上“罪名”。事实上,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笔者认为,考试的优点决定了它的永恒性,只要存在对人的评价就会有考试,而且考试依然是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进行测评的主要方法之一。

大学生素质测评不排斥考试,但必须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和要求,为此,笔者提出“素质考试”的概念。

素质考试,是指通过考试测评学生“内化”的素质及其内化程度的一种测评方法。

首先,“素质考试”是对考试方法的新运用,是对传统考试方法的优化和升级,所有的考试都可以升级为素质考试。

第二,“素质考试”是对素质“内化及其内化程度”的测评方法,是对知识是否“会运用”及其程度的测评方法,是对能力、方法是否“会”及其的程度的测评方法。换句话说,凡不是测知识是否“会运用”, 凡不是测能力、方法是否“会”的考试均不是素质考试。这是素质考试与传统考试的本质区别。

第三,“素质考试”的关键在于“素质命题”和考试结果的真实化。考试结果的真实化,即要求素质考试必须严格遵循考试的基本规范要求,如严格监考纪律,杜绝试题泄密、考生舞弊等,以确保考试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状况。命题内容素质化和考试结果的真实化是素质考试的两个基本要求或标志,只有符合以上两项要求的才是素质考试。

第四,作为一种素质测评方法的素质考试,并非对所有的素质类型都适用,主要适用于对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的测评,也适用于对部分能力素质的测评,不适用于对非专业的观念素质、非专业的品格素质的测评。

第五,素质考试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要保证素质测评结果的客观性,还应综合运用其他测评方法。素质考试的成绩只是作为对学生“五大素质”测评指标进行评价的重要信息依据,而不能直接作为评价结论。

(2)素质考查

考查也是常见、使用频繁的测评方法。考查,是指采取特定的观察和检测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考查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较考试更加灵活多样,诸如:口头提问、作业检查(含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实践作业、课程论文等)、卷面测验(含平时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课堂表现测评(含课堂互动、讨论、学习态度、小组学习情况等)、与课程直接相关的行为表现测评等。考查的本质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有定性的评价也有定量的评价。

考查具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人们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得到了广泛运用。首先,考查较考试而言,其适用范围更广,适用于对学生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等的测评;其次,考查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几乎囊括了除考试以外的一切评价方式;其三,考查更具有可操作性,可随时随地进行。

但考查也有其局限性。其一,考查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考查的结果在于测评主体对评价标准的把握,所以考查较考试信度要差一些;其二,考查一般由测评主体随时随地进行,难以避免随意性、图简单、流于形式、走过场等,更易变形走样。

由于考查具有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优点,所以它仍是大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笔者在扬弃传统考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大学生素质测评主要方法之一的素质考查的概念。

素质考查,是指通过考查测评学生“内化”的素质及其内化程度的一种测评方法。

首先,素质考查是对考查方法的新运用,是对传统考查方法的优化和升级,所有的考查都可以升级为素质考查。

第二,素质考查是对素质“内化”及其程度的测评方法。具体来讲,是对观念、品格“践行”及践行程度的测评方法,是对知识“会运用”及其程度的测评方法,是对能力、方法“会”及其程度的测评方法。换句话说,凡不是测观念、品格是否“践行”,凡不是测知识是否“会运用”,凡不是测能力、方法是否“会”的考查法均不是素质考查。这是“素质考查”与传统考查的本质区别。

第三,素质考查的关键在于搜集表征信息的素质化和真实化。搜集表征信息的素质化,即要求搜集的信息是学生素质的表征信息,具体来说,搜集的是学生实际“会运用”的知识及其会运用的程度,真正“会”的能力、方法及其会的程度,实际“践行”的观念、品格及其践行程度方面的信息,而非其他的外在的非素质的表征信息,如死记硬背的知识、夸夸其谈的能力、纸上谈兵的方法、倒背如流的观念和品格等。这就要求测评人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仔细观察、深入考查,牢牢把握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搜集信息的真实化,即要求对搜集到的学生素质表征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处理,要对考查所得的信息与测评对象平时一贯表现和考试成绩对比分析,排除学生一次性、偶然性的或刻意为之的表现,以保证素质表征信息的真实性。搜集表征信息的素质化和真实化是素质考查的两个基本要求或标志,是素质考查与传统考查的根本区别。

第四,素质考查适用于对学生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即“五大素质”的测评;适用于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训项目以及反映学生品格素质的行为表现的测评。

第五,素质考查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要保证素质测评结果的客观性,还应综合采用其他测评方法。

(3)综合评价

传统的对大学生的评价方法就是考试和考查,由于传统教育是知识本位的教育,所以这两种方法可以满足对大学生知识素质的评价。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评价,不只是测知识素质,而是测“五大素质”,所以,考试、考查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素质测评的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在课程学习、项目实训中表现外,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成果。对大学生综合成果的测评,无论是素质考试还是素质考查都难以避免测评结果失真。因此,笔者提出“综合评价”的概念。

“综合评价”是指对大学生的实验报告、实践作品,实结、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表现出的综合素质状况进行测评的一种素质测评方法。

大学生的很多成果是其综合素质的反映,如实验报告、实践作品,实结、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传统的大学生评价通常将这些成果纳入考试、考查的范畴进行评价。但由于这些成果与考试、考查的内在要求存在根本的差距,机械地套用考试法、考查法对大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其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了对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综合素质表现的成果的评价失真。因此,对最能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这类成果既不能采用素质考试,也不能采用素质考查,而必须采用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通过大学生的成果评价大学生的素质状况,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测评。综合评价也就是对大学生的实验报告、实践作品,实结、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反映出的学生知识“会运用”及其程度以及学生能力、方法“会”及其程度的一种综合测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专业观念素质和专业品格素质进行测评。

“综合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学生综合成果评价方法。传统的大学生评价将实验报告、实践作品,实结、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纳入考试、考查进行测评,测评的是学生的知识或知识素质。而综合评价是对学生“五大素质”的综合测评,综合测评是其重要特征。所以,综合评价必须设置“五大素质”的测评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每个测评指标的评价标准,排斥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

综合评价适宜采用等级制评价。这种等级制评价也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对素质成果的结果性评价占绝大部分的权重,对成果形成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也应占一定的权重,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专业观念素质、专业品格素质的评价。

上述三种方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式的三种基本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也有其自身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或测评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教学目的及测评指标、评价标准等综合考虑来选用恰当的测评方法。同时,教师或测评师必须非常熟悉各种测评方法的特点、程序和要求并能正确运用,方能保证素质测评的客观性。要想完整、真实、客观地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恰当地采用三种测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素质测评方法,都是对大学生的“内化的素质及其内化程度”的测评,这是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传统的对大学生的评价的本质区别所在。

其五,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是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教师或测评师根据分析处理了的素质表征信息按照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赋值。换句话说,是将分析处理好的素质表征信息,按照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相应评价。

综合素质测评模式的成绩评定应当分两步:第一步,对过程类和结果类素质表征信息,各按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标准分别赋值;第二步,对过程类和结果类两类赋值,按预先设定的比例相加得出成绩评定的综合赋值。

2.综合素质测评模式的要求

为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必须满足下列带有规律性的一系列要求:

其一,设置的测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其测评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符合课程(项目、素质成果)性质、特点的要求;符合课程(项目、素质成果)教学目的的要求;符合课程(项目、素质成果)基本内容的要求;符合“五大素质体系”及其内在规律性比例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符合结果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内在比例的要求。

其二,确定的评价标准客观正确。

一是明确计量单位,是采用百分制评价,还是采用等级制评价要明确;二是评价标准必须具体并尽可能量化。

其三,搜集素质表征信息要符合“三性”要求。

搜集素质表征信息要符合素质性、全面性、真实性的要求。

其四,选用的测评方法恰当,运用得法到位。

“测评方法恰当”要求在选用具体测评方式方法时必须符合四个要求:一要符合具体课程(项目、素质成果)的性质特点及教学目的的要求;二要符合测评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要求;三要符合搜集信息的素质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四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测评方法。

“运用得法到位”是指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选用测评方法的原则及要求执行,不能变形走样,比如考试,若命题内容不是素质命题则测评的不是素质,泄题、监考不严、阅卷随心所欲等均不能保证素质测评结果的客观性。

其五,素质测评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是保证素质测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这里的公开透明是指:教师或测评师必须事先(第一次课时)让学生充分知晓该课程(项目、素质成果)的素质测评方法、程序及要求,这是保证素质测评客观性的前提;素质表征信息的记录应当对作为测评对象的学生公开,接受学生监督,这是保证素质测评公正性的前提;学校要建立接受学生投诉和纠偏的机制。

其六,成绩评价客观公正。

成绩评价客观公正,是指教师或测评师在成绩评定时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带个人主观偏见,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与学生的素质状况基本吻合。要做到成绩评价客观公正,必须做到每一项测评结果都有其相应的素质表征信息作依据,都必须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评分,并能够经得起检查。

只有满足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才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测评,才能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客观性。

(二)单项素质测评模式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是指对大学生“五大素质体系”中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素质进行专门测评的一种素质测评模式。比如,专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素质测评,专门对大学生品格素质的素质测评,专门对大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素质(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的素质测评,专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素质测评,专门对大学生特长素质的素质测评,专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素质测评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单项素质测评,旨在强化学生某些方面的单项素质,张扬学生的个性。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与综合素质测评模式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且更多的表现在差异性。单项素质测评模式有其特殊性,所以有必要专门探讨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流程与要求。

1.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流程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流程包括设置测评指标、确定评价标准、选择测评方法及成绩评定三个环节。

首先,设置测评指标。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虽然只是对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素质的测评,但也要设置素质测评指标。单项素质测评模式测评指标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测评目的要求,也要符合素质测评的要求,即测评指标必须是素质指标,反映大学生对观念、品格是否“践行”及其程度,对知识是否“会运用”及其程度,对能力、方法是否“会”及其程度等,确保设置的指标测的是学生“五大素质”中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素质。

其次,确定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标准是指对每个测评指标确定计量单位和赋值标准。通常,等级制更符合单项素质测评的要求,所以单项素质测评一般采取等级制评价。等级可分为简单的等级与复杂的等级:简单的等级即两级制,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复杂的等级一般为五级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或用A、B、C、D、E标识。等级确定后,要给出每个等级的赋值标准。

以创新素质测评为例,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通过其创新成果反映出来,因此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测评主要是测评其创新成果。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采取五级制评价。对五个等级的具体的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创新成果获奖等级或获得认可级别以及创新价值的大小确定。评价标准可确定为:国家级为A;省部级为B;地市级为C;学校级为D;以此类推。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评价标准。

其三,选择测评方法及成绩评定。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测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仪表测试法、量表测试法、现场表现法、考试测评法、考查测评法、成果鉴定法等,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的单项素质测评的测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现场表现法

现场表现法是指通过观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按照评价标准实施素质测评的一种测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对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方法等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等的测评。

(2)成果鉴定法

成果鉴定法是指通过审查学生提交的成果,按照评价标准实施素质测评的一种测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对表现为成果的素质的测评,如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特长素质等的测评。

(3)跟踪观察法

跟踪观察法是指通过一定时期的观察,搜集相关的素质表征信息,再按照评价标准评定学生相应素质的一种素质测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对学生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的测评,如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测评,需要四年一贯制的长期观察,搜集相关的素质表征信息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处理,做好跟踪记录,最后按照评价标准作出综合评定。跟踪观察法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单项素质测评方法,既要求满足信息搜集的“三性”要求,也要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素质考试法

素质考试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式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一种测评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学生非专业知识素质的测评。

(5)量表测试法

量表测试法是指通过精心、科学设置的量表,采用问卷的方式测评学生某方面素质的测评方法,适用于对学生观念素质、心理素质等深层次素质的测评。使用量表测试法进行素质测评时,其测评的客观性取决于量表设计的科学程度。

(6)仪表测试法

仪表测试法是指通过仪表直接对学生某一种或某方面素质进行测评的一种素质测评方法,适用于公认的、且有成熟仪器或仪表进行的素质测评,如对学生体质、体能、心理素质等的测评。

上述单项素质测评方法中,除了跟踪观察法需要以搜集素质表征信息为前提外,其他测评方法的信息搜集过程与测评实施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表现为一种即时评价。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中的成绩评定往往与信息搜集、测评方法的选择合为一体,只有跟踪观察法需要相对较长时期的信息搜集过程,最终给出综合评定。所以单项素质测评模式通常只有上述三个环节。

2.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要求

根据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特点,为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还应遵循下列测评要求:

其一,测评指标的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和素质测评的要求。

单项素质测评是对学生某方面或某一种素质的测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测评指标的设置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测评指标的设置还要符合素质测评的要求,即设置的必须是素质指标。

其二,评价标准符合学生实际并尽可能量化。

评价标准要符合学生实际,既不能设定的太高,也不能设定的太低。评价标准设定的太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标准设定的太低,则达不到测评的目的,也缺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因而测评主体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务必在深入调查、反复征求意见特别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尽量使每个测评指标的评价标准既能准确反映素质测评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评价标准还要尽可能的量化,以便于按照评价标准作出正确的素质评定。只有量化的评价标准才能准确赋值。

其三,采用的测评方法恰当。

测评方法的选用必须符合单项素质测评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测试出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一种素质的测评方法。

其四,成绩评定公开透明。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的成绩评定通常都是由测评人员现场即时评定,具有主观性,所以,单项素质测评的成绩评定特别要求公开透明。这里的公开透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测评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公开,以让测评对象和测评人员都充分知晓;二是指测评人员的现场评分必须公开,并对评分依据做好记载,以备复查。

其五,测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水准。

单项素质测评模式中,无论是即时评价还是长期观察之后的评价,都是由测评人员操作的,难以避免主观性。撇开其他因素,测评的客观性与测评人员的素质水准成正比。这就要求测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水准。具体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公正无私的职业道德水准,即不带任何主观偏见,严格遵照测评的规范程序,按照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单项素质进行评定;二是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准。单项素质测评模式中,测评人员如同评估师、鉴宝师,其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准,才能对学生的相应素质给出正确、科学的评价,否则其素质测评的结果就可能失真。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五个方面的要求,才是对学生单项素质的测评,才能保证单项素质测评结果的客观性。

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及其流程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5).

[2]于洋,唐瑞.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反思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3]韩俊彦,王立民.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3).

[4]谢敏.大学生素质发展与素质测评[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2(2).

[5]赵祖地,吴敬诚,戴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研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5).

[6]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文教资料,2009(9).

[7]贾振华.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加速推进素质教育[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

[8]张志先.对人员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09(6).

[9]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0]诸峰,陈凌,李忠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0-0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牵动研究生教育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则是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管理环节,也是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就成为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 目前高校研究生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效率;然而,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方面,目前的评价手段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缺陷。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这些评价方式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但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课程考试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课程成绩差异较小,参考价值有限,却忽视了定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些指标因子,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

(2)评价程序过于繁琐,手工评价操作机制不透明。现行大部分综合评价手段具体操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评分不够民主的缺陷,导致综合评价变相地成为了“综合调整”,产生了许多“关系分”、“情谊分”,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2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构建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综合本校二十余位研究生管理人员的意见,共设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对每项指标分配了权重,如表 1 所示。

本文建立的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模型借鉴了以往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评价过程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其具备以下特点: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该评价体系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项传统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两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特质,同时也引入了研究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考评,可以全方位的反映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综合表现。

(2) 对不同测评对象的导向性。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往对不同测评指标完全一致的权重分配明显难以满足各学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采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制定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的总原则,总原则需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统一的共性要求;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各自的评定实施细则,各测评指标的权重要针对其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对更为重要或亟待强化的测评指标赋予的权重更大,从而明确本学科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引导研究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习成绩、科研等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要制定好核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权平均分和加减附加分等方式实现评价;而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等比较难以直接量化的模块,可以通过对研究生该素质的外化行为特征的测评来推断其内在素质,因而需要制定比较细化的等级考核标准并合理设定不同等级的测评得分分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评定。

(4)各考核指标权重分配的动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测评,需要包括课程学习、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考核、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不同,因此在不同学年各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应有相应的变化。如在第二、第三学年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科研工作,需要评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科研工作上来,应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分的权重,同时导师评定的权重也应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时性。

3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应用实例

在对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011 级研究生进行第一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各一级、二级评价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具体步骤为:

(1)建立测评指标的多级递阶结构,即前文中表1所示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AHP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相互比较以衡量同一层级的各因素对其上一层级某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标度 1-9 来衡量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学院邀请了本校多名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和教授针对研究生各年级的学习特点,比较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如研究生一年级各一级指标相对于总体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H11如下:

(3)权向量计算与矩阵一致性检验。本文通过matlab软件求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该层级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级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通过随机一致性比值CR (CR = CI / RI)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小于 0.1 可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大于 0.1 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由上文中各矩阵得到的权向量和检验值见表2。各一级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 0.1,因此,各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到研究生一年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针对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的培养特点,确定自评得分(S)、班级测评小组评定得分(R)、导师评定得分(T)、学院评定得分(C)的比例为10%, 30%, 30%和30%。以思想道德表现得分A1为例(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身心素质其他各二级指标算法相同),有: (1)

将表3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与每位研究生根据式(1)计算出的各项指标最终加和,即可获得该同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最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

该研究生综合测评体系自2010年起在我院使用,测评对象为我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表3得到的结论来看,在评价指标的排序中,C项即“创新精神”这项得到的权重排在第一位,这也符合现在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趋势,与实际的情况也是相符的。该体系的测评结果可以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在校研究生素质教育及评优评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本全面科学的反映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的综合表现,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常相符,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广泛认同。

4 结语

本文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步骤明确、逻辑清晰、操作简便,能够较好地反映评价目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评价方法的某些弊端,为解决其他现实决策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同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权重赋值,以便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地对本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此外,在今后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历硕士和专业硕士在不同年级的各测评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本测评体系。希望通过该测评体系的推广,能够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4-27.

[2] 熊礼波,汪菊娇.层次分析法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90-92.

[3] 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64-67.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3

素质,是当前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对湖南省6所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不同的学

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同的增值表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

的正相关。这与教育改革的不彻底、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和许多提高综合素质措施的未有效落实密切相关。

关键词:综合素质 增值 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

内涵和要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

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更

关系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自20世纪80

年代素质教育理念最早出现以来,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实施虽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革逐渐进行着,但

至今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我国正

处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如何科学有效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借助教育评价促使学生

全面发展,增值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

有学者指出,增值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是比考试结果更好的指示器,能更好地测出学生潜

能,引导学生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

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

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

素质等,也称为综合素质。单中惠教授认为:综合

素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就是德、智、体、美等方

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

2.增值评价

所谓“增值”,就是指学生个体一段时间先后成

绩进步幅度大小的比较,这种界定已成为世界各国

的共识151。但这项界定仅关注到学生学业成绩的增

值,“窄化”了学校教育内涵而受到了批评。另外一

种观点比较全面,以我国学者任春荣为代表,她认

为增值是“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与同

一抽样中其他学校的起点相似的学生相比,所取得

的某方面或各方面的相对进步”。结合国内外学者

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增值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内

各方面素质增长和进步的情况。增值评价即是以学

生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来评量教师和学校教学

效能的一种方法。

3.综合素质增值评价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就是将增值评价的理念与

方法运用于综合素质测评中,即是以学生一段时间

内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的增值幅度为依据来评量

学生、教师和学校效能,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在一

定时期内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教师

和家长的帮助下,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提升自我,

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在参考了广东、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和长沙

等省市颁布的综合素质测量问卷后,研究形成了包

括2个一级指标(基本指标和发展指标)、8个二级

指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素质、身心素质、艺

术素质、个性特长与创造性)、19个三级指标,共计

25道题项的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卷,问卷中每一

道题项的总分均为100分,允许有小数点为5的分

数。该部分数据由研究者实地调查所得,对象为6

所高中,其中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所,长沙市示范

性高中4所。其中1所高中所在地为岳阳市(该所

中学为湖南省示范性中学),其余5所高中所在地

均为长沙市。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综合素质自

评和综合素质他评三个部分。经相关分析统计结果

表明:综合素质的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间高度显著

相关(p

价是具有有效性的,同时也表明自评与他评间紧密

相关,遂在后续研究中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平

均分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

调研采用同时调查该校高一和高二同学的同

时陛横断设计1,研究以同一学校高一学生综合素

质测查得分与该校高二学生综合素质测查得分的

差值为增值(增值=S高二-S高一),增值类型分为正

增值(S高二-S高一>O)、负增值(S高二-S高一

或零增值(S高二-S高一均值无显著差异)。

三、统计结果与解释

1.中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整体增值情况

研究假设:经过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之后,中

学生综合素质会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研究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法,将高中一年级和

二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

均值比较,以均值比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

标准,T检验结果如果显著,则表明学生在综合素质

某一方面出现了增值,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

值类型为正增值(S高二-S高一>O)、负增值(

S高二-S高一

无显著差异)。根据前面对综合素质的定义,研究者

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

术情操、个性特长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六个方面对学

生综合素质加以考量,并将增值情况的检验结果汇

总如下表(见表2至表6)。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T检验

表明不同年级对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

公民素质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

对诚实守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t=2.58,p=O.01),

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负增值(1.45)。总体而言,高二年

级较高一年级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均值都有所

下降。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上升,中学生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没有进步,甚至在诚实守信

方面出现了下降趋势(见表2)。

表3表明,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年级对知识

结构、方法能力和态度习惯三个方面的影响均存在

非常显著的差异(p

这三方面的均值都要高于高二年级。随着受教育的

增加,中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显

著的负增值。这与年级增长带来的知识难度和学习

压力的加大密切相关(见表3)。

表4表明,年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

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对体质健康和体能健康

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

负增值。总体而言,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

能素质要比高二年级的好(见表4)。

从表5可以看出,年级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影

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对艺术表现、艺术

水平和个性特长的影响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学科个性特长的负增值幅度最大(见表5)。

表6显示,年级对实践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影

响都存在显著差异,尤以成果表现(撰写研究报告、

论文的数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现情况)和新意

成果最为显著(p

值。总体而言,从高一到高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负增值。从所有指标的整体分

数来看,成果表现的平均分(71.68和66.67)最低。

从增值程度来看,尤以新意成果的四个方面负增值

均值最为显著(4.87~6.06),其次是个性特长的三个

方面负增值均值较大(3.66~3.94)(见表6)。

2.不同学校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增值表现

在此基础上,研究以年级自变量的两个水平

(高一和高二)的得分表中综合素质增值分的差异,

通过对年级与学校在综合素质测评各题项上交互

作用的考察,以及进一步对交互作用显著的题项进

行的简单效应分析,考查了增值分在各个学校上变

化,也即学校的增值差异。按同样的方法,采用方差

分析T检验法,将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在综合

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均值比较,以均值比

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标准。T检验结果如

果显著,则表明该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某一方面出现

了增值,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值类型同样分

为为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通过对6所学校学

生的综合素质增值情况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

所省示范性高中在能力技能、成果表现、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大幅度

的正增值,其余方面负增值也相对较少。而在市示

范性高中中,综合素质某方面的正增值极其少见,

只有1所在体质健康方面呈现了显著正增值,而大

范围的负增值集中显现在长沙市的某2所示范性

高中中。

四、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1)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

负增值的局面,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可知,中学生综

合素质增值类型基本表现为零增值或负增值。说明我国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并未有效落实,全面发展的

目标也还远没有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改革不彻底,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

存在。虽然素质教育的方针已提倡多年,但目前的

教育体制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追求高分是许

多学校、老师乃至家长的唯一目的,高考定终生的

结果导致学生一味盲目地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

方面素质的提高。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上升,中学生

逐渐丧失了个性特长发展而趋向于成为高考的统

一批量产品。

第二,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比如上课形式单

一,基本都是教师一味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德育

缺失,学校和老师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如何应试,而

很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主要依靠空泛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生活实践方面道

德素质的培养较少;学校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创新素

质的课程与活动,很少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和思考

的精神;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本应该单独完成的实

验演练为多人合做甚至只能观摩,学生实践能力不

足等。

第三,许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只流于形

式而并未有效落实,学校走走形式,学生敷衍了事。

(2)不同的学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

同的增值表现

总的看来,尽管整体上各学校综合素质出现了

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但进一步研究发现,

具体就某些学校而言,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的

分布则明显不同。省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正

增值要明显强于4所市示范性高中,其负增值也要

明显弱于长沙市的4所示范性高中。由此可以看

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

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校际间的资源差距对学生综

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讨论

多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进行了大量探索,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在激励中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发

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中学生素质

综合评价所涉及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还存在一

些明显的缺陷,如: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系统的素质

测评方法和理论研究;缺乏先进的测评工具;在传

统的素质评价中,被评价者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在中学阶段,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先天素养、家

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状况等迥然不同,其综合素质也

一定会存在差异㈣;另一方面,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

成长和各方面素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他们各方面

素质发展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何科学

正确地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评量,促进每个孩子

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缓

和这一困境,它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值为参照来

评价学生进步幅度,相对于传统只重结果的评价方

法,增值评价更关注评价的起点和过程,不仅能更

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还

能分析出与学生综合素质进步相关的各类因素,便

于学校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个体差异

及时调整和矫正,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

方面,学生在增值评价中,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

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发

展。这种弱化横向比较、凸显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

更有利于中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也有利于推进素质

教育和教育公平。在不久的将来,中学生综合素质

增值评价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评价方法。

五、启示与建议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

路,为传统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更好

地运用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综合素质

各项指标,针对增值评价统计结果中负增值较为显

著的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只有诚实守信这个指

标出现负增值,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等现象,对考

试与分数的过分注重可见一斑。因此,加强对中学

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降低对分数与排名的过分重

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

质,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

2.在身心健康方面,不仅要丰富学校体育锻炼

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

识。同时学校应该有效地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立专

业的心理辅导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

新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不仅仅是无限制地灌输文化知识,将学生培

养成学习的机器。

4.在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中,政府不能只重视优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4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背景及意义

本课程植根于全国中小学生远程教育技术专委六年来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成果;九阶成长教育体系情感牵引教学模式以及体验式、类别化授课方式。在训练中创设场景、环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成长,让学员在亲身的行动体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中达到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所要求的标准,提高抗挫折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充分激发潜能,让孩子更加优秀!阳光少年应该拥有独立、自主、迅速完成目标的能力;应该拥有敢于竞争,坚持到底,乐观向上的精神;应该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充分实现个人价值。阳光体现为生存能力和发展的能力。

二、活动的目的磨砺教育的主要内涵:一是磨砺阳光体质;二是磨砺阳光心里素质,创设各种情景,锻造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感恩情怀;三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命价值观;四是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父母、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高尚人格精神。磨砺身心,激发感悟,促进成长,升华理想---培养具有阳光人格、阳光情感、阳光体质、阳光学业的阳光少年。

三、活动的指导思想

阳光少年实践活动遵循青少年自我成长科学发展轨迹;行动力自我认识思维逻辑观察体验情感自控注意力时间管理行为效率自我成功。

磨砺教育是整个阳光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分为五个步骤;感知认识激发学习自强。在实践和行动中感受困难和挫折,深化人生磨砺的认识,从而激发内心强烈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动力,建立自强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通过在全市小学生中开展争当安全小卫士的活动,让小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在参与社区安全建设的宣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安全的好习惯。同时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安全成长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三、参加对象:

本市小学生

四、活动安排与内容:

(一)、20xx年x月12月开展社区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各区县组织小学生,以《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为主要内容,与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安全教育互动活动。

1、组成安全小卫士宣传队调查所在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社区居委会。

2、安全小卫士宣传队现场绘制安全教育宣传画,在社区进行宣传展示,并为居民讲解,让居民从中了解安全教育的有关知识。

3、安全小卫士宣传队为居民送上安全教育方面的情景剧表演,向居民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计算机使用安全、家庭安全、饮食安全、生活安全等内容。

4、安全小卫士宣传队与居民一起进行防火自救实地演习,让居民了解一些灭火的方法,增长自救、他救的技能。

(二)、20xx年x月20日举办第四届杜邦杯上海市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市级竞赛。竞赛内容包括:情景判断、灭火比赛、动手制作、亲子小品表演、安全知识抢答。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1、每区县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选派一个代表队参加市级决赛:代表队由3名小学生(至少1名女同学)及其中一名同学的家长组成。

2、亲子小品表演:由家长和学生一起以安全小卫士为主题进行小品表演,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动手制作:由3名小学生围绕《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有关内容,完成指定操作。内容包括:灭火比赛、动手制作。

4、知识抢答:由3名小学生围绕《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有关内容,现场抢答。

5、上述几项总分计团体成绩。

五、报名时间与地点:

时间:20xx年x月31日前将杜邦杯上海市小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市级竞赛参赛报名表寄送至小学组办公室。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5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医学职业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职业,医疗卫生人才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重要专业人才。医学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根据医学职业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3]。职业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不同,有调查显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喜欢所学专业,但有40%以上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不愿在服务第一线工作,就业期望值较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要面向基层,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到服务一线建功立业,为解除患者的疾苦而辛勤工作。爱岗敬业教育所谓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和崇敬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它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精神。医学院校有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就要培养现在学生对以后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情感,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患者,要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诚实守信教育诚信作为社会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凝聚力量,完善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建立诚信教育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2.4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遵守职业的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调查显示,只有35%的学生认为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是重要的,有43%的学生认为技能和知识是最重要的。遵守职业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医学院校的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遵守医德规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学校着力打造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职场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法,从提高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开始,进而陶冶其职业道德情操,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形成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第一阶段为职业道德基础教育阶段,即一年级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培养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第二阶段为普及提高阶段,即二年级以锻炼医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主,第三阶段为强化完成阶段,即三年级以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培养职业荣誉和责任感为主。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教育,培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教学环节全面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列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中,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形成以专业课,实习、实训为主,各类课程全方面渗透的教学模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教育内容,凸显教学的实践性。进行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整合医学生人文教育内容,构建由文化篇、美学篇、文学篇、音乐篇、礼仪篇、沟通篇、社会篇和生命篇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创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将“重德、博爱、恪职、求精”等医院文化理念引入学校,依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5个环节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要求,形成以专业思想、服务意识、诚信品质、技能操作、行为规范等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学校制定《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认证指导手册》、《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材》,形成5个篇章26项重点活动,涉及学校、各系、班级不同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坚定的意志,适应医疗卫生岗位的道德要求。专业技能社团活动成立美容、心理、中医、影像、康复、护理等13个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评选各类专业技能标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让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等广泛开展医疗实践及服务,使学生体验患者的疾苦,学会尊重与沟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生职业礼仪培训成立学校礼仪队,围绕医学生语言、礼仪、行为等内容进行培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班级礼仪骨干,指导班级开展医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举行医学生礼仪大赛,评选礼仪标兵,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4]。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主题教育、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护士节、白求恩杯、医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诚信教育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不断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加强“职场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营造职业化校园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突出职业性,制作象征医学职业精神理念的百年标志物、校训、理念石,出版校史专著,建立校史馆。开展医院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医德模范报告会、医学生宣誓、授帽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3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国志愿者注册,学校与社区共建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订社区服务协议书,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课程化管理,发挥各专业特长,开展卫生宣教服务活动和“卫生下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职业道德培养遴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护师、药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能手担任示范带教;聘请行业中医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担任兼职辅导员,定期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6

论文摘要: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简要分析了高校目前就亚指导工作的特色,同时凭借工作体会着重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建议,在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街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思考,提出工作中的问题以供探讨。

在党的于七大报告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这样论述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这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毕业生就业眨作列人到党的报告当中。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39万,2005年306万,2006年350万,2007年495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种压力之下,各专业毕业生的明显增多,尽管我们就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较高的“就业率”数字。但是,我们的毕业生是不是很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对接了呢?我的感受和思考女下。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及意义

就业指导也可称为“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二者的“中介人”角色,帮助求职者择取职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广义卜的就业指导,是为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刁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行创、并为就业后发展成才,创立事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根本说,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探析

目前,高校真正意义的大学.就业指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尚存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人学生就业指导作内容形式单一,对象缺乏连贯性。日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只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就业指导的对象也往往只是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

2)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不断加强。目前,高等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缺少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学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依然突出,就业指导工作人、财、物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工作还没有走上正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1)要在整个大学阶段广泛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要做到全程化,即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一年级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三年级要侧重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同时要开展求职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并要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面,有针一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让他们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收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经历。许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大部分单位招聘条件中,对专业成绩已不做太高的要求,但对各种技能证书、党员、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等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选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四年级要重点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信息。

2)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多样化是指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生涯辅导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和职业规划、形象设计等,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校友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求职自信心。学校也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重点开展模拟招聘会、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另外,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就业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家来进行,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校也要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专门就业指导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就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期间,每时每刻都接受到就业指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