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课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44-01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置一方面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增强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不同于常规的试验课程,探索性实验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因此在内容设置上要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试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鉴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对象,探究性实验课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提高素养,规模如果较大会给教学对象增加难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基于以上几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课前准备

第一,实验预试。相比于实验演示和讲课与实验同时进行的预试,探究性实验课的预试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进行实验预试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影响此次实验顺利进行的多种因素,而且要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着重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制定好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指导方案,注意事项可以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包括仪器操作、药品配置、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废物处理以及安全等方面的事项,而指导方案是教师用以巡视用的,包括巡视的路线、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的需要指导的内容等。

第二,实验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器材等,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确保仪器与器材的可操作性,并且要保持实验室干净、卫生。

第三,实验分组。实验分组的依据是实验的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实验仪器的数量等情况。分组的原则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操作的机会。

二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确保学生掌握本次实验的相关事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进入实验前的自由讨论时间,使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关实验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进行实验仪器及药品的检查阶段,由学生自主进行,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进入到实验阶段,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师指导重点

第一,实验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实验结果成功呈现、学生人身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长期以来,实验操作问题一直是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应在巡视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耐心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二,实验观测。教师要针对实验过程中需观测的现象及要点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以依据这些现象让学生判断实验是否成功。实验成功后引导学生结合观测的现象以及实验原理对实验的内容进行理解,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在生活的什么地方有应用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若实验不成功,则依据失败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原因,并依据可能出现的原因重新对实验进行调整,直至实验成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内容,到实验后的分析、结论以及学生对此次实验的感受等都属于实验记录的范畴。

四 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做的工作包括实验仪器清洗、实验药品整理、实验废物处理、实验室打扫、实验报告填写等。教师需做的工作包括:(1)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看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入注意事项内容中;(2)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指导之后依然效果不佳的问题就要列入重点内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3)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实验操作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否成功将理论运用到实验过程中、是否从实验中学到了知识等;(4)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或药品等问题造成实验失败的现象,对仪器或药品予以调整。

总而言之,按照以上几点进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设计,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科.谈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N].甘肃日报,2012.4.16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2

关键词:创新型作业;作业设计创新;作业有效性

一、创新型作业设计的背景

科学(7―9年级)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关注“学术性”到重视“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掌握知识”向“多元功能”转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相比之下,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业似乎没能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不少教师作业观相对落后,作业形式、内容相对单调,作业完成标准及评价方式统一,学生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在作业上,效率却十分低下,作业的质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用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现在的中学生,课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所占据,有多少作业是有效的?又有几位学生每天是在自愿地、愉快地完成作业呢?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对作业没有兴趣,不喜欢作业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新型的作业理念,抛掉原来单调的作业形式,让作业的内容丰富起来,让学生爱上作业,让作业真正有效,从而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科学作业设计理念的创新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即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这三个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科学作业设计的创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y科学作业“以练促教”的优点,同时又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具有探索与思考性、并且学生乐于接受的科学作业。布置科学作业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内在需求不同,对作业的表达形式、目的、内容、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最终实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上游的学生着眼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中游的学生着眼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下游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了解。争取做到上游学生知识与技能并重,得到发挥,中游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断提升学习的自信,下游学生“低起点,小坡度”,消化得了。 “教育就是给予机会”,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机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才能进一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作业内在的有效性。

作业设计要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服务,为突出教学重点服务。不仅要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有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形成。新课标下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我们布置的作业,能否有效地达到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从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设计更为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多样化的作业评价。

(三)注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作业要有效的为教材内容服务,也应该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查发现,科学吸引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科学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奥秘。因此,布置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事例的作业,体现科学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同时要适当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最新信息,利用科技最新成果,就能调动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使学生用科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活中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一些问题。

(四)注重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设置。

现在的许多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继续一味追求数量,采取题海战术,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他们就会消极应对,导致作业效率低下。反之,过少的作业量仿佛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确保每一道题目的设计都有教学目的,每一项训练都有教学意义。同时难度上的设置最好采用一定的梯度排布,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能够解决,使作业起到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作用。

三、科学作业设计形式的创新

学无定法,教无常法,作业设计的形式也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有所选择。传统的书面作业在巩固知识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上有所欠缺。除传统书面习题作业形式外,教师可以穿插多变的作业形式。

1.家庭实验探究型作业。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3

关键词:故事情境创设;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33-02 

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故事情境的创设比较单一。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体验和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单纯的技能学习转变为学习技能的迁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一、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故事情境创设的应用是以故事情境为背景,通过感受信息时期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生活、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故事情境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生活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同时,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更好地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地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信息技术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知识点比较繁多且零碎。故事情境创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在幼龄阶段,个体的知识水平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不能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故事情境创设法可以改善这一现象,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具体事例了解到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情感态度,对于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众所周知,我们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转为抽象,故事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为理论原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故事情境的创设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符合现代教育的宗旨。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正确的地方。 

二、故事情境创设的原则 

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采取故事情境创设法必须科学合理,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应用原则。 

1.故事情境创设的启发性原则 

故事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纯粹的增加趣味性,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创设故事情境。故事情境创设要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故事要包含教育意义,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故事情境创设的主体性原则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故事情境创设也是如此,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故事情境的创设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不断引导学生自我思考。 

三、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方法 

1.明确故事情境创设的目标 

对于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明确故事情境创设的目标。故事情境创设所要掌握的课程的目标,也是故事情境创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围绕这一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故事情境创设不是简简单单地给学生讲故事,而是要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故事情境创设方法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选取与课堂理论知识相关的现实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 

2.制定故事情境创设任务内容 

故事情境创设主要体现在以故事为主体,通过所创设的故事的思考,引导学生整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故事情境的创设要切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总体来说,故事情境创设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制定故事情境的任务;第二是按照故事情境创设的原则、评价等方面来完成情境创设。 

3.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来突出学习的重难点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4

关键词:建筑基础课程;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TU026;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53-04

一、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

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本科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种不同定位:职业技能教育偏重在较短的学制中培养学生实用绘图技能和工程能力;而本科教育则在较长的学制中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其核心是创新能力。虽然毕业生接触实际工作时需要适应过程,可能刚开始设计时创新能力不佳,但从长远看,学校教育为以后的设计创新打下了良好的根基。经过更多实际工作的锻炼,其创新能力就会逐渐体现出来。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很有必要。

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单纯求异的结果可能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正确的途径和目标。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1.做好专业积累,打好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做好专业积累,才能在此基础上创新。从古至今都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典范,如果把这些设计实例和素材积累起来,必然成为设计创新的良好基础。

2.培养专业兴趣

灵感往往迸发于自发的热情,而在被动的压力之下成型的可能是畸形的结果。室内设计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较浓的专业兴趣,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培养出敏锐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记忆和审美能力,才能善于在别人和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不断发现问题,设计水平稳步提高,而不是在一点点成绩面前就裹足不前。总之,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是室内设计创新的重要动力。

3.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作为未来的设计师,需要勤于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才能真正创新。创新常常产生于独立的思考,而非盲目的模仿与拼凑。当今世界,信息的互联程度很高,所以在设计领域,完全的原创较少,借鉴较多。借鉴作为相互影响的结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会借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点,学生就只有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进而退化为抄袭。而且,在别的环境条件下的设计的创新点,如果生硬地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可能会成为败笔。所以,无论是借鉴,还是原创,只有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思考和创新点,才能称之为创新。

4.强化实际应用的观念

创新的设计要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孤芳自赏,脱离现实。一方面,一些纯粹的虚拟设计的练习固然对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有帮助,但作为整体的本科教学,重点仍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设计中有许多常识、规范、功能、技术等需要遵循,这些是硬性要求,并不可以忽略或随意变通。学生只有把握了哪些不可变,才知道哪些可以创新,否则,所谓的创新实际变成无知的冒险。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自己理性的设计思维体系和感性的丰富灵感来源。通过专业积累和兴趣培养丰富学生灵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设计思维(图1)。从设计过程看,人的感性使设计发散铺开,人的理性则使设计聚拢回来;从设计成果看,感性使设计鲜活有灵气,理性使设计成熟、可推敲。纵观设计历史,那些最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均是两面并重的。许多设计大师往往既能从自然界、古代历史或其他文化中发掘灵感,设计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又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论,以自己的理论体系保持其设计作品的独特个性和思维深度。

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联系紧密

(一)专业本身的相关性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本来就像手心和手背的关系一样密切。建筑设计主要侧重建筑体的整体功能、空间和外观设计,室内设计则侧重建筑体内部空间的具体功能、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和深化。两者在设计范围上有许多交叉,如:两者都考虑内部功能和内部空间,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两者的设计思维是相通的,都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两者的目标也是相同的,都是塑造适宜的人工环境。

(二)专业的发展情况

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那些代表性的建筑物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多是一体化设计。古代建筑师往往也承担着室内设计的任务。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也是包含室内设计的。近几十年来,室内设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化出来,但它仍和建筑设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许多室内设计,如住宅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等的室内设计,只是把建筑作为载体和背景,在功能、结构、设备等方面衔接;而一些大型场馆和纪念性建筑物,则在设计构思和内外的艺术形式上都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一体化的设计 [1]。

可以说,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紧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室内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建筑基础课程,是必要且有益的。

三、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建筑基础课程

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中理论、设计、技术3个方面教学,建筑基础课程也大体分为以下3类:第一,建筑史论类课程,包括中外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其设计师;第二,建筑设计类课程,主要是建筑设计初步和小型建筑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第三,建筑技术类课程,包括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规范等,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各方面技术要求。

四、建筑基础课程对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从培养途径看建筑基础课程对室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5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课强调学生与生活的关系,鼓励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因此,根据学生的情况创设故事情境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汇集起来,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故事情境可以将信息技术课中的各个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记忆链,让学生可以在回想起一个内容之后快速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3.活跃学生的抽象思维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如果应用丰富的故事情境,则可以帮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提炼出理论知识,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活跃学生的抽象思维。

4.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利用故事情境中的事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各门课程,还可以让学生将这种情感态度应用在生活上,有益于促进其健康成长。

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1.寻求出教学内容与故事的相关性

在创设故事情境时,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创设故事情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学生讲故事,而是要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寻求出教学内容与故事的相关性,利用其中的相关点来带动学生学习。例如,在讲解“网站规划”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定故事主题,让学生根据故事主题来规划网站。

2.故事情境必须要表达出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利用创设好的故事情境来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为学生指定特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自行体会。

3.凸显出信息技术课的重点与难点

虽然教师能把握信息技术课的重难点,但不够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情境来凸显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把握好重点、突出难点。

将故事情境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创设故事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故事要能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思考。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背后的创作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背后的艰辛,以此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2.主体性原则

故事情境的创设还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所以教师应时时刻刻都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辅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知识与指导。此外,在故事情境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初中生的思考方式与思维特点,根据他们思维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成功。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范文6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1、抽取公因子按照表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选取大于1的特征根值,得出四个因子:12.568、3.584、1.835和1.391。这四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84.252%,因此可认为这四个公因子可以解释足够的信息量,来解释实际问题。2、因子命名旋转后的因子荷载表中各因子在指标上的载荷系数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第一个因子在x3、x4、x5、x12、x14、x17、x19有较高的载荷,结合因子的具体含义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子。第二个因子在x7、x10、x11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投入因子。第三个因子在x1、x6、x18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产出因子。第四个因子在x23上有较高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贡献因子。3、计算因子得分根据旋转后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略),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计算江苏省13个区域科技创新在4个主因子上的单项因子得分(F1、F2、F3、F4)。[2]通过计算得到:F=0.6486*F1+0.1849*F2+0.0947*F3+0.0718*F4把原始数据代入表达式,得到江苏省各地市的单项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如表5所示[3]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清晰,我们对单项因子得分再进行聚类,以辅助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中WARD法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根据聚类图我们可以将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分为四类。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上所划分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基本上一致。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子可知苏州、无锡、南通和常州有较高的得分,相反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得分较低,它们的科技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与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所拥有的科技技术设施建设的数量相差较远。科技技术设施是科研的物质条件,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区域科技创新良好发展。排名较后的连云港和淮安市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为1274和609,约为无锡专利申请授权数1/20和1/40,苏州专利申请授权数的1/40和1/80。可见差距很大。从科技创新的投入因子可以得知南京和常州位于第一和第二名。南京市在人力和财力投入方面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反映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代表性指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达2.90%,位于全省第一,常州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达2.30%,居全省第三。从科技创新的产出因子的得分可以得出苏州、无锡和常州位于前三名。其中代表性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市分别为41.66%、43.06%和42.38%。然而,宿迁和盐城排名较后,比例较低。从科技创新的贡献因子可知,镇江和南通得分较高,代表性指标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分别为92.65%和92.00%,其他各市差距也不大,可见各市政府都比较重视环境的保护。综合其得分苏州、无锡和南京名列前三,这与它们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从得分数据可知,13个市区域科技创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对策建议

1、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达成共识,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政府现有扶持性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行业或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激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江苏省各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在当前阶段,苏北地区应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基础实力。苏中地区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创新环境,借鉴和吸收技术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苏南要维持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发展。2、推动交流鼓励江苏省各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合作与科技创新活动交流,打破区域间存在的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科技创新的效率扩散作用。同时加强人才交流。江苏省各市要努力营造人才集聚氛围,营造科技创业氛围,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积极推动江苏省各市高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型人才,逐步构筑江苏省高科技开发和管理人才的集聚高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智力资源,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5]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省各市要结合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高科技产业集聚创新的动力源。江苏省各市应依托国家级特色产业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特别注重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大力深化高新区的综合改革,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业的附加值。

作者:任帅 查奇芬 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统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