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1

1、学校里有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宿舍、食堂等。

2、就规划而言,一个学校园区的建筑物是高等教育的具体象征,校园建筑物和校园环境同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校园建筑物与教育相辅相成,教育要依赖学校建筑物而开展,学校建筑物离开教育则没有存在的意义。由此,校园的建设规划要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就必须依靠师生员工的参与。

3、具体地说:(1)在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有学校管理者的参与。学校管理者与建设规划人员的沟通,可以将教育理念直接带入建设规划的具体工作之中,让规划设计符合学校当前需求和发展需求,体现出学校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2)在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有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教育工作者与规划设计人员的沟通,可以使教育设施更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更能充分发挥其效率。(3)在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有学校师生员工的参与。师生员工是校园的使用者,他们与建设规划设计人员的沟通,可以验证或修正规划设计的实用性及其预期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2

1.实训基地创建源于企业学校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深入相关机电企业调研,积极寻求企业指导。要组建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建设工作小组,让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多提建议,确保建设规划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满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需求,顺应时代技术推广和更新的需要。

2.实训基地创建成于企业实训环境的逼真性是提高实训效果的关键。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邀请本地区相关的机电企业,承担技术指导,全程参与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完成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与布置,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向现代的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3.实训基地创建行于企业在基地运行中,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技术指导或驻校顾问,帮助学校规划机电专业实训计划,研讨实训内容,在教学生产过程中推行企业产品标准。学校根据企业技术的更新情况定期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就接受企业文化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植入代表现代机电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训管理制度

1.采用“6S”管理模式学校要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机电行业的技术、操作、安全等规范,而且应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要求学生要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那样准时上下班、着工装、佩胸卡等;每天的实训要像企业一样,有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激励。教师就像师傅带徒弟、车间主任管理员工一样,最终实现“学生的素质像企业员工”的培养目标。

2.实行“六结合”教学模式,贴近机电企业生产实际学校要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法、承包法等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达到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养成“朴实、能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3

武汉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提出了“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关键词:新世纪的高校;图底关系;尺度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序论: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理想的做法是将规划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除了功能和形式,更应该重视精神和文化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校址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需要。不少高校一方面外出征地:一方面又在原址上见缝插针的搞建筑,因此部分高校只顾眼前需要,缺少或根本就不做相对的远期规划。所以有人讲:目前不少高校不但用光此代人该用的土地,甚至连下一代人的土地资源也用光了。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高校也要把建设规划纳入法制轨道。究竟怎样做好这项工作,笔者通过多个实际的学校规划项目,提出几点想法。

1 确立指导思想

1.1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设计的目标。

1.2注重“图底关系”,不追求“宏大叙事”

中国现在有很多所大学校园,各个大学校园的规划纵横捭阖,激情洋溢。我们不能把校园当成我们的“乌托邦”,或者说是无奈的“宏大叙事”的现象。 在人文领域中有所谓“宏大叙事”,是一种群体的、抽象的、宏阔的论叙文学、历史等的方式。在当代中国校园建筑中也有这一种趋势,校园建筑单体中“高楼大厦”也不乏其数,体量要尽可能的雄伟,中国各大学校园建筑第一高,校园要第一大,才能显出各个大学的建设政绩。这种校园规划中宏大叙事的现象,是一种政绩观的延续。

研究一所校园的图底关系是可以清晰的看出校园发展的足迹。校园总平中不同的“底”会造成不同“图”的形式。而这种底的形式应该来源于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而不是为了“宏大叙事”、构图漂亮,营造出只有在空中俯瞰中才能展现的美。

1.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一定的特色性;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来组织建筑和景观,从而节约土方等开发成本。

2 制定规划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不一味追求“功能主义”的建筑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2.2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学校各功能区,使其合理有序。2.3渗透文化,追求艺术;需要根据不同大学的办学特点制定其独特的文化取向。

3 正确处理高校建设规划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4 把握校园户外空间尺度

功能主义的大学结构反映了分区型的规划,其目标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单一结构的教学区、研发区等,在这些区域,单一的人群、单一的职业、在不同程度与其他集团分开,其优点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规划结构,使相近的功能之间联系紧密,效率也更高,但代价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功能分区”与人文主义理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对空间“尺度”的理解与处理上,这里的规模尺度包括空间与人口规模,现代主义对任何规模的空间(城市、区域、建筑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分区,讲求空间秩序、纪念性象征性,从单一物质配置出发考虑空间布局。而人文主义则从“人本”出发,更重视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并以其为根据来考虑规模尺度,建筑、空间、城市的尺度,建立人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使之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设计中我们要尽量使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规模尺度得到体现:私密范围空间尺度控制在半径30m内,步行可达空间考虑在200m以内(5分钟步行距离)。深圳大学教学中心的空间布置中,较好地把握了空间序列和尺度的关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笔者有幸在工作中多次参与国内诸多大学的规划方案招标邀请,下面就以笔者主创的武汉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为例,谈谈如何把对现代高校的思考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的。

一.工程概况

在全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把“人才强交”作为第一战略,人才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及创新人才培养,支持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公路桥梁、港口航道、物流管理等30个交通重点学科点的发展。湖北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也相应提出了适应本省发展、符合全国规划的基本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此背景下,为整合教育资源,提升交通人才培养平台,决定建设新校区。

项目位于江夏区五里界街中洲村,校区征地总面积64.67公顷(净用地58.93公顷),根据2009年二次调查数据,其中农用地60.05公顷,建设用地4.62公顷,分别占地块总面积的92.86%、7.14%。

二.我们团队通过对基地的分析,甲方的要求和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提出了“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总体布局构思:一核、两带、三轴、四片

一核:结合校园主入口广场空间,由图文信息及会议中心、计算机中心、公共教学楼群共同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校园建筑功能核心。

两带:以两条贯穿南北的生态景观绿化带作为整个校园的形态序列中心,并向东西两侧建筑组团间渗透,自然形态的绿化结合各功能组团的中介空间形成叶脉状绿化空间网络体系,是师生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更是汇聚人气的理想场所。

三轴:一条贯穿主入口----图文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的东西向景观主轴,一条衔接学生街,宿舍和教学的生活轴,一条灵活自由贯穿南北的水轴,相互交织,有序的组织起校园的序列。

四片: 针对基地南北向狭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布置了院系科研区、宿舍区、核心教学区与体育运动区,各个功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按照现代学校的功能需求进行排布,形成“现代骨”的校园区域构架。

整个校区相对中式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院落构成,在精神界面上形成了“传统魂”的校园建筑的主题特色。

在地势最相对的最低洼处营造了一条纵贯校园南北向的生态景观绿化带,以此作为校园的核心生态景观带,并向南北两侧建筑组团间渗透,自然形态的绿化结合各功能组团的中介空间形成叶脉状绿化空间网络体系。依托这个生态网络,建筑组群自然有序地展开。生态绿化带两侧建筑采用多层次退台设计,山墙造景,使中心景观与内部庭院景观互相渗透,并提供给人多层次、多标高的观景平台,使建筑与自然景观交融,形成建筑-人-自然的和谐对话。通过景观,绿化和水系的处理,为整个校园穿上了一层“自然衣”。

结语: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几乎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把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充分的考虑,高校就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

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些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注释:1阿尔伯蒂,第四书,第1章。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 低碳 节约型校园 节能减排 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e-planning Practices Study of Carbon-conserving Campus Construction

FENG Xiangrong

(Yiwu Industrial &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Zhejiang 322000)

Abstract New buildings meet natio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new infrastructur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pre-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requires reasonable good carbon-saving campus, avoiding late duplication and achieves energy saving purposes. In this pape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awareness,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carbon management model and other advanced energy-saving mode in campus planning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a low-carbon-saving campu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la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ampus.

Key words low carbon; conserving campus; energy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1 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建设低碳节约型校园是为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低碳生活,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形成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做好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实现开源节流,杜绝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低碳节约型校园规划

2.1 合理规划校区布局

(1)校区选址要合理。近年来,高等学校校园建设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许多高校在进行新校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缺乏对校园选地的详细深入调研,地质勘察不够详细,没有科学地进行调研,有地便盖楼。导致建筑过程中由于地基,周边环境,地理缺陷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在弥补这些缺陷上,形成无谓的浪费。地址的选择主要围绕规划区功能需求、建筑物的硬性要求、生活区及教学区的规划来认真仔细勘察地段,以确认是否合适。

(2)用地规划不合理。高校中存在互相攀比,比如大校门、大草坪、大广场、大水面的设计,导致后期中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由于场面宽大,造成水、电资源浪费。规划好管道建设,避免前期管道预留不足,导致后期破地重新铺设管道。合理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雨污水管规划,将化粪池、水塔、水泵房、冷凝塔、气压罐、锅炉房、高配房、低压配电房等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一条绿色环保节能的能源输送路径。规划好山体雨水流向,收集雨水用于树木等植物浇灌,避免使用自来水进行灌溉。

(3)建筑群体的合理分布。在建筑群体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用电、用水、用气负荷,将高负荷用电规划在同一区域,同时尽量将高能耗的建筑物规划在高配房边。避免能耗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管道的重复建设,高效率地使用变压器、水泵等设备。将建筑物的用电负荷规划在50%,以便今后继续增加能耗设备,将进入本楼的管道预留50%用于今后扩建需求。考虑建筑物的空调安装,例如:中央空调、分体空调、一拖多空调的合理前期规划,避免后期空调安装中的浪费以及安装难度增加。

(4)数字化校园建设前期规划。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校区的前期规划中尽量考虑使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来管理学院资源,因此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弱电管道、强电管道、强弱电信息点分布与数据采集、数据交换系统的选择、校园网络的构建方案、饭卡芯片厂家的选择、水电表种类选择、校园网数据库构建、设备运行数据采集智能模块、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数据接口模块等,确保校园各信息采集的兼容性,能够将整个校园的能耗使用汇总到一个数据库中,对该数据库进行智能化分析与管理,推进学校水电运行和资产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为学校“能源节约”、“减碳排放”和“低碳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平台支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能力。

2.2 做好“后勤服务外包”前期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建设好节约型、低碳校园,可以将高校部分“能源商品”进行外包,通过委托专业企业进行管理,减少高校管理带来的资源浪费,达到节约目的。高校“能源商品”就是指高校中部分能源可以委托社会上专业企业进行管理和节能技术改造,通过专业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节能技术使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同盈利。其主要模式是将部分老化、高能耗设备通过外包形式由校外专业企业进行运转。

2.3 建筑物设计规划

建筑设计追求自然舒适。教学楼底层基本架空,建筑中多有通透之处,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给人带来凉爽;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风雨操场采用张拉膜屋顶,做到自然通风,白天还可以利用日照采光。在新建的建筑物内采用T5节能灯管,并对其屋顶、墙体等进行保温节能措施,使用建筑屋面绿化、中水回用系统,构建新建办公室智能节电开关、数字照明开关、遥控插线板、人体感应模块等。中央空调的建设可以采用单元独立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3 应用实例与效果评估

例如:学生热水供应项目实行“商品能源”外包前后数据分析表具体如表1:

表1

将此项”能源商品“进行外包托管后,资金投入表如表2:

表2中,企业向学生收取热水0.1元/L,学院给学生补助热水0.025元/L,学生实际支付0.075元/L(与现在使用蒸汽所付出相同)。从表中数据得出学院每年少支付资金185845元。通过该节能产品技术改造,从使用的电量与柴油数据得出,使用“即热型”节能开水机同时降低了能源使用总量,企业通过该降低的能源总量进行赢利,从而起到节能降耗目的。因此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做好规划,做到所有能耗设备的专路专线,同时进行计量系统的专路专线安装。通过计量数据对比,将部分后勤项目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达到建设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效果。

表2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建设一所低碳节约型的高校,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都有重大意义,而做好校园规划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首先,做好低碳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可实现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其次,做好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在今后的节能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减少后期重复建设,降低学院运行资金;再次,按低碳节约型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具体的项目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依据。

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科规课题“建设低碳节约型高校的实践和研究”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SB133)

参考文献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电网规划;和谐

城市中的电网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其中基本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构架。在促进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电网规划也需要同城市的发展规划处于同一水平线,抑或是可以适当的超前。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也必须充分重视城市的环境保护,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城市的电网规划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架构。只有将电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相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去调动有限的资源为城市发展作为更深远的贡献,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概况

1.1现有的电力建设规划还不能满足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的常规做法中,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在电网的规划工作中,经常是一起的,在这些既定的规划任务中,往往还包含了城市的发展形态,用地规模以及构架等等诸多因素,同时也涉及到这些因素间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规划相比较,城市电网的规划对其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求更高,更强。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建设的专项规划还不能完全涉及电网规划中的全部工作内容。在此,往往会造成规划前期的预测和规划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间的误差,这些因素也会阻碍城市建设中电网的规划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电网规划的难度。

1.2城市电网规划用地减少与城市用电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中用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目前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进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调整的情况来看,城市建设中所需的用电程度是绝不会亚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国政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城市电网的规划用地也正在逐步减少。也许城市发展的现阶段还不需要那么多电网规划用地,那么等到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电网规划就会相当的有难度,所以,目前就应该做好城市电网规划的用地设计工作。

1.3城市建设中电网规划和城市环境间的关系

从城市发展的层面来分析,如果城市建设的规划没有与城市电网的规划作出有效的结合,那么这是会严重威胁到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电网规划的不合理,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不便。比如,电缆、电线分布不合理,居民们都会潜在地受到高压电的危险;而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力电磁辐射,其危害也不会很小。所以,城市的电网规划是与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2.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城市电网的规划之间的融合

2.1将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一起实施

不管是城市建设规划,抑或是城市电网规划,都必须着眼全局,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城市的建设规划与城市的电网规划实施的同步性。所以,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也要做好电力部门针对城市电网规划所作出的方案的审核工作,以确保二者方案审核和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增进二者相融合的程度,在有限的城市资源中,创造出更好的市容市貌。

2.2增加当地政府部门支持的力度,促进规划工作有效实施

无论是城市电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规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纠纷,这时,就需要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确保城市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是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或者是纠纷,可以采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的方式,做好双方的协调工作,在保证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好实际难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顺畅的电力保障系统可以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当地的政府部分就应该切实做好电力系统的顺畅与安全。政府部门应该着眼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作风,根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及时有效地做出对策,与电力管理企业共同维护电网的规划工作,为城市的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3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积极促进城市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融合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运行中,城市电网的规划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中电网的规划不合理,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那么就会对城市建设的进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假如城市的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做好了,而电网规划却没能相应地同步,那么这时就要求城市建设部门与城市电网部门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以确保规划工作的有效、顺利实施。另外,在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电网的规划部门还应该与其它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必要地沟通,一起为城市的建设出力,比如电缆、电线等的铺设走向与定位。所以,针对不同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在既定的方案后,应该做好各部门间的沟通工作,减少在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纠纷,尽可能地减少规划中对城市资源的占用,切实保护好城市的环境。

2.4增强环保意识,做好电网规划中的城市环境建设工作

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的环境建设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把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运行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电网规划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做好预测工作。从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建设没能与电网的规划建设做好沟通工作,造成城市中不协调的现象出现,高压电线随处可见,其电磁辐射会对城市的环境与居民的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的电网的规划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避免失误或者是减少损失的程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电网工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经得住考验的电网规划队伍,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第三,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展开电网规划工作。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高超的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效率,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电网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性。 [科]

【参考文献】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6

关键词: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规划

1 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全国农村小城镇已发展到49000多个,其中建制镇18316个,集镇31000(97年末统计数字).100%的建制镇,98%的集镇通了电,20000多个集镇用上了自来水,新建小城镇道路26.5万公里,安装路灯近90万盏,铺设排水管道81379公里,建设自来水厂21040个,日供水能力1752万吨,受益人口9186万人,还建成公共绿地2849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1568个, 公共厕所l3.8万个:小城镇职工人数已占全国乡镇企业人数的50% 以上,小城镇企业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0% 以上;改革20年间,小城镇累计吸纳转移农业劳动力3000多万,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 , 大大缓解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也避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改善,融资渠道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中,银行贷款占l0% ,地方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占20―30% ,社会集资占50% ,其它占l0%。众多的小城镇已呈现出文、教、卫、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同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我国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小城镇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滞后。1992年底全国的建制镇中,东部地区占40% ,中部地区占48% ,西部地区占l2% , 目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布局,致使布点分散、规模小、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随意建设、小城镇发展速度忽高忽低。三是从整体上看,小城镇建设起点低、标准低、水平低、特色不突出。四是小城镇自身建设规划不合理、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金周转不灵,建设用地周转不开,技术人才欠缺和相关政策不配套。五是小城镇建设管理制度没有理顺,不协调的现象时常发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建设事业的良性、持续、协调发展。

2 小城镇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2.1 充分认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改革之初到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就是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快速增长,这既满足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了农民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各类生活用品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变革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丰富“菜篮子”产品,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工业品的供给.这两个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动因,既符合社会需求变化,又满足农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要求。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多数农产品出现了供给有余、价格低迷的局面.而乡镇企业在以工业为主和企业布局高度分散的格局下,发展到现在的总规模后,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下降,一是说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尽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因,二是说明仅仅局限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已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因.此时加快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可一举多得。① 可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② 可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布局,提高其集聚规模效益,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③ 可带动新一轮的投资需求,为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创造条件;④ 可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最终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协调地向前发展。

2.2 完善规划体系,严格规划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规划

搞好小城镇建设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首先要做好市域和县域的城镇、乡村体系规划,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科学合理分布小城镇,使之在空间地域上形成有机群体,引导小城镇的合理发展。完善规划体系,即我国已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一城镇体系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分区规划一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相对于小城镇建设规划来说,其空间规划系列应为,县域(市域)发展规划一县域(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一集镇建设总体规划一集镇建设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严格规划程序。小城镇建设规划首先从搜集基础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人手。即:搜集集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集镇的性质、规模、地理位置、发展方向,以及集镇在区域中的位置图和集镇现状图等有关资料,并进行实地勘测,熟悉现状情况,以便合理布局各项建设用地。其次,确定集镇各项用地的布局方案.第三,进行道路网及纵向规划。第四,进行各项用地的详细布局。第五,根据集镇建设需要,制定各项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第六,对集镇风貌和环境进行规划.最后编制集镇建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最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对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综合布署,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在小城镇发展,统一纳入小城镇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规划建设工业小区,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节约用地。规划中要安排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量大面广的居住建筑和学校、托幼、医院、卫生院、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生活设施更要精心安排,为广大居民创造功能健全、清洁优美的居住环境。规划要统一安排供水、供电、电信、排水、道路、桥梁、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和增强物质基础。小城镇的各项建设都要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小城镇建设必要的用地应当保证,规划中要注意合理紧凑布局,以利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特别要抓好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和污染治理。

2.3 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地域特色和自身特点

全国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很不相同,在建设类型、规模、标准和发展速度上,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一套,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逐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第一,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西北干旱少雨区,多风沙,房屋设计应考虑挡风沙和利用日光曝晒粮食问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水网密布,集镇规划就应突出这一特点,体现“小桥、流水、人家” 的水乡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型集镇;盛产蔬菜果品的地区,可规划建设体现田园风光的蔬菜果品型集镇;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规划体现矿区特点的工矿型集镇等。第二,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快,乡镇企业力量比较雄厚,农民生活富裕,集镇建设规划标准应高些,并留有相当余地;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少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尚有待解决,集镇建设规划标准就不能过高;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农区、牧区、渔区、林区的集镇显然也应有各自的特点。第三,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各地民居建设、聚落布局、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人文地理特点应在集镇建设规划上加以体现,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对浓郁民族风情、宗教寺庙、古代特色民居、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人文景观加以发掘整理,有的可作重点文物或名胜申请保护。第四,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同,可规划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集镇,如邻近市区的集镇,应积极发展成为城市服务的一、二、三产业,规划建设成城郊型集镇;位于交通干线的集镇宜积极发展物产加工、物资集散、旅游等产业,规划建设成交通干线型集镇;处于市区边缘交汇线上的集镇,应大力建设集贸市场,规划建设成为边界贸易型集镇等。

2.4 规划的管理、实施、修改要法制化

小城镇规划管理就是依照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小城镇规划.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小城镇规划管理有关法规和具体规定,采用法制的、社会的、行政的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小城镇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控制,引导和调节小城镇的各项建设事业有计 、有秩序地协调发展,以保证小城镇规划的实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违规操作,违章建设,盲目建设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顺口溜“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划)、墙上挂挂,领导一句话,拉倒重来吧”,少数地方官借故经济发展目标调整随意修改规划,进行违规操作.这些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实施、修改,必须依法执行,具体可按照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的《村镇规划标准》、《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镇用地分类标准》、《村镇规划定额指标规定》、《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规条文执行。

2.5 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即资金投入问题,因此应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组织受益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如自来水厂、医院、学校等.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尤其是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个体私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投入小城镇建设,并按建设项目投资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允许和鼓励对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进行拍卖,收入用于小城镇建设,广开资金渠道.政府应实行土地综合利用和滚动开发,以地生财,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金融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借贷;同时乡镇政府还可设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进行有效调节,高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