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1

一、了解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这些课程的内容,还应为学生延伸教学内容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文化的底蕴。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时,可以: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然后,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好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例如,在教室、学校走廊张贴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然后,教师在讲到文言文或是古诗词时,如:教师在讲到《江南好》这首诗时,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因子,将与这首诗相关的文化深入到语文课堂。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从古诗的注释、引语、古诗诗句、课文插图等入手,为学生引用相关的典故,讲解江南的美景以及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做一个课外的延伸,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一下诗人的其他作品,或介绍江南的美景,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汲取文化营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拓展课外的经典文化,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然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2.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重视课外文化阅读。

例如,在低年级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可以从汉字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年级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如:让学生了解诗文背后的民俗文化、名家荟萃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课文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寓言故事中隐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并从文化的学习中有所启发。然后,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知道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教师应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经典文化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开展延伸活动

教育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小学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的魍澄幕,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开展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1.让学生多读经典文化阅读。2.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3.让学生搜集经典文化背景知识。4.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早读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文化,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搜集积累自己阅读的经典文化的背景知识,既巩固教材知识又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教师可以在各种节日开展节日庆祝活动,请学生们查阅资料讲一讲节日的根源与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背诵比赛、书法竞赛等,并设置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积累。

四、总结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3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4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5 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5.1 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5.2 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2.1 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5.2.2 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5.2.3 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5.2.4 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5.3 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3

(一)研究的背景

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需要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应对考试,而是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参与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需要

我国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医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更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成为目前我国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中草药课程在小学校园的顺利开展,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于中草药文化这一传统文化项目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我国中草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让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主动参与到中草药的养殖与制作过程中,认识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对中草药文化的热爱。

3.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需要

学校作为一所新兴学校,更要在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尽学校员工之所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标兵。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将儿童本位下的中草药文化的教学作为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将致力于通过校本教材知识和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传统中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切实服务,真正地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确立标杆性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概述中表明,修改原则第一条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各学科的教育契机渗透德育;第二条原则是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并在修订后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此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其中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注目。

关于中医药、中草药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均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但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北京市亦庄学校的陶景琳、周京媛、赵阳三位老师发表在《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2期上的《培养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学校2012年立项该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著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依托学校地域优势,实施特色教育。通过种植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对中草药的药理认识和未治病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也通过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感悟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上海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娄华英老师在《上海教育》2015年Z2期上发表的《开发小学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的探索与实验》一文中提出了他们学校依托地理位置――张江高科技园,学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张江高科技园的孩子,随着园区的发展,学生家长的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其中不乏在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孙桥农业园区等生活工作的家长,这些资源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方便了课题的有效开展。

苏州吴江的芦墟实验小学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其中也开发了“分湖百草园”这一生态教育课程活动资源,通过种植基地,供学生观察认识,动手实践等一系列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对中草药这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简单应用与身边生活中,实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

由此可见,中草药等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已渐成趋势,但是在全国各地均是一些零散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所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实践研究推广,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中草药

中草药(英文名:Chinese Traditonal drug)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

2.中草药课程

中草药课程属于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是指学校根据课程计划,从所拥有的区域资源出发,以对中草药植物特征的认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现场观察、动手尝试等路径,运用探究的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探究型、拓展型课程。

3.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指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经验和情感需求,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和引领儿童。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让儿童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适合的成长。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儿童这种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愿学、乐学、会学、学好。

4.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里是指学校从关注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一切站在儿童的角度上,为儿童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现场观察、动手尝试等路径,运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儿童对中草药植物特征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草药文化的热爱。

(二)研究价值

1.通过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中草药的养殖与制作过程中,认识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有利于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草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通过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可以打通“学校特色文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三块壁垒,使它们三位一体,建有品味的校园,塑有品格的教师,育有品行的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理论依据

1.“做中学”教育理论

杜威强调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杜威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 使孩子认R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 可见,杜威的 “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从做中学。所以以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开发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正是以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为依据的。

2.儿童本位理论

教育学领域的儿童本位说,即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是指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中国儿童中心说,在儿童教育中被称为“学生本位”,与之相对的是“教师本位”,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正是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去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建构自己对外部信息(中草药)的知识认知。

3.“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

从人的发展观点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而提出的新要求。这一点无疑是要求我们学校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并不是止步于书本的“呆子型”人才。因此,学校开设的中草药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面向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实践、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去了解社会、走向社会,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内,而是走出教室,走向校园甚至走出校园。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老师,而是社会专家、家长、学校老师和学习伙伴的有机结合;教材也从传统的课本中突破出来,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

4.课程改革理论

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蝶湖湾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中医院的优势,开发中草药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本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观点,从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以小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着手,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中草药实验小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开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逐渐掌握粗浅的中医学小知识,为以后的生活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2.教育研究目标

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通过研究,探究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中草药学习内容、教学教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从而让中草药课程能够具体落实到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3.教师管理目标

本着“用行动来收获” 这一价值取向,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中草药文化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使老师们真正成为智慧型和实践型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是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因而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强调杜威先生的“做中学”理念,把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2.综合性原则。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教学的做法,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提高运用各科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

3.全面性原则。学校全体师生参与,全程教育是本课题的宗旨。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开放教育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学习心态,培养开放型人才。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对我国在校园普及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进行一定的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我国某些省市的学校开展中医文化课程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在将新时代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相结合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出科学可行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3.实验法:关于开展《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因此,学校决定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设想的基础之上,以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教训。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自己学校和其他学校开展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思路

由学校教科室带头,依托全校各科室的力量,精选学校的骨干教师组建课题组,从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基本从以下几步落实:环境布置(文化熏陶)――课程引入(系统教学)――实践拓展(认知升级),最终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体系。

(二)课题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下分五个二级子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筛选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实施的研究;基于和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1.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筛选的研究

在结合江南地区的土壤和天气的情况下,我们在创建学校中草药特色的基础上要对中草药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适宜江南地区生长的并且要适合儿童学习的中草药,一些难度较大的高寒或者是湿热环境下生长的中草药我们只能摈弃,或者就做一些了解就可以。我们是要进行种植与研究的,因此要考虑四季分明的特点,比如常见的春季的马兰头、蒲公英,夏季的海州常山,秋季的野,冬季的白术……选一些贴近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进行研究,这样他们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2.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老师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几乎是零基础,为了更好地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我们会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来对老师进行培训。结合周边中医院的优势,定期委派老师去中医院的中医基地学习培训;同时学校会长期聘请一位中草药种植专家与一位中医药理学专家作为我校的专家顾问,来对我校老师做中草药方面的相关指导。

另外对于国内外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现状作文献研究,并通过派遣骨干老师去参观和学习周边(如江、浙、沪)等一些对中草药校本开发有一定经验的学校,借鉴他人的学习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3.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实施的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堂构架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校园中草药实验园为载体,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以中草药为介质,对接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点,开阔科学、艺术等拓展型课程的专题面。具体设想如下:

(1)以“感受中医文化――认识中草药――种植中草药植物――制作中草药产品――运用中医药知识”作为小学中草药课程的五大学习流程和板块,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将“以中草药实验园为载体,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架运用到每一阶段的中草药课程学习中。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关注点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阶段教学策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进行循序渐进的推进。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刚刚走进校门且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们主要以教导其认识中草药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对中草药植物的生长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便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始让其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中药有四气五味,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中草药课程教学可以围绕中草药的种植展开,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已经对中草药的外形特征、生长方式、药理作用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则可以以中草药产品的制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运用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且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是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能够引起其探究兴趣的生活味性内容。

4.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能够通过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总结和指导意义,因此,评价机制的构建在课程设计中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够让评价机制更为科学合理,从而更加精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问题呢?那么就要依靠评价方式的选择和综合。由于中草药课程的特殊性,我们要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对于中草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察其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1)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相结合

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态度也不可或缺。分数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一定要重视过程评价。首先,由于中草药课程涉及中草药的种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校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反复探究,因此,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以“完成一种中草药植物的种植”为单位,实时记录其“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开展种植――养护过程――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在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其次,针对某次中草药实验,教师务必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从而贯穿“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总结分析”的整个实验过程,从而通过实验来证明某个假设的对错,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过程评价相较于直截了当的目的评价更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

(2)笔试评价和其他评价相结合

笔试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还要结合其他的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例如,种植情况评价,课程开始阶段让每个学生种植一片中草药植物,课程结束之后考查学生的种植情况,按照植物种植情况的好坏给出评分;制药情况评价,让学生制作某一种中草药产品,按照制作速度和产品优劣的综合情况给出评分等。结合不同评价方式的分数,按照平均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评价。

5.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指导,为师生开展中草药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帮助。对于中草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总结和提炼,针对不足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和修改课题,为课题的完善而努力。

以上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分工承担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有些方面的研究还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特征,再分解子课题进行研究。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6.3~2016.12):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向上级主管部门申罂翁狻

2.实施阶段(2017.1~2020.1):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进行过程性管理,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重点完成相关研究任务并撰写相关个案。

3.总结阶段(2020.1~2020.9):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搜集课题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汇编成册。撰写研究总报告,组织结题。向上一级教科部门递交结题评审表和结题报告、结题原始资料。

九、保障措施

1.明确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相关奖惩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2.积极争取上级教科部门的关心支持,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积极向市内外有关学校辐射,与相关学校开展协作研究,取人之长,补人之短。

3.落实相关经费,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保证研究活动、教师培训和成果总结推广的所需费用。

4.建立总课题研究和子课题研究资料,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形式搜集过程性资料。设立课题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

5.设立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研究工作室,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落实子课题负责人。

6.利用学校《教学反思集》,及时收集、整理教师研究过程中的教学随笔,定期编撰校刊《会飞的花朵》,总结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

十、预期研究成果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4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5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小学传统文化总结范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olleen”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中心小学端午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

——2021年中心小学端午活动总结

一年一度端午至,又是龙舟飞渡时。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了传承历史文化,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更好的了解、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我校开展了端午节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为了营造端午传统节日氛围,各班级开展了“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主题班会,低年级组以讲端午节的习俗和历史故事、PPT课件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体会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中年级组结合端午传统习俗,组织开展包粽子这项富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端午节主题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了解民俗, 体验成功的乐趣,喜爱“我们的节日”。

高年级组用精湛的画艺、合理巧妙的编排设计诠释我们传统节日的意义,制作出精美的端午节主题手抄报,并组织开展了诵读端午诗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