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的前景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管理网络;队伍建设;德育评价;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结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实践,就小学实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健全德育管理网络,落实德育目标任务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管理网络。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德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详细具体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强德育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阳光学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扬善、以美育美、以爱育爱”的落实路径和措施。在全校开展“真善美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真善美在语言、在行动、在礼仪,真善美在教师、在学生、在家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系列活动。从“弯腰捡起一片纸”“随手拧紧水龙头”“不闯红灯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帮手”等细节入手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基础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能组织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的做法:(1)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开展“读书点亮智慧人生”“放飞心灵,成就梦想”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观摩,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开展思品课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3节思品课的观摩教学,组织班主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模式。(3)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每学年除有计划地送部分班主任参加外地培训外,学校政教处还按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做到月月有主题、有点评和反馈、有实效。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德育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长春52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1)引入学生标志性发展评定卡评价、班级捆绑100分评价、课堂优化评价、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等级与积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实效。(2)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实践与操作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4)学期末通过评价平台,对所有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表现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等级,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予以通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提高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

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德育多元化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生源复杂,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混杂,还有外地来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边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仅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2

一、案例背景

范××、女,王××、男,曾××、女,曾××、男,四位同学于2007年进入县业余体校田径队训练。当时,他们均为初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刚进县体校训练的前几个月,他们的训练效果不佳,运动成绩停滞不前。训练过程中,还时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头晕、脸色苍白、抽筋的现象。经过必要的体检手段,发现他们的血糖指数偏低,患有低血糖症状。在医生的帮助配合下,笔者调整了他们的运动训练负荷,并对他们的饮食、营养、作息进行了科学的调配与监控,使他们身体状况得到改善,血色素指标趋于正常,血糖指数上升,业余训练趋于正常化,运动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

二、案例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笔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四同学血糖指数虽然在正常参考值的范围,但是,由于糖的补充不及时或不充分,最终其训练效果甚微,成绩无明显进步,个别运动员甚至出现非病理性的低血糖症状(表2)。

表2显示,四位同学在接受业余体校训练之前的血糖为4,1―4.5之间,仅比参考值(3.89―6.1)低限(3.89)稍高一点。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要训练强度或运动量略有提高,随着糖原储备的消耗,则有可能出现低血糖,以致影响恢复和后续训练。笔者认为,科学地贮存与补充糖,是解决这方面矛盾的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于是,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训练前,调节饮食,增加糖的摄取量,贮存糖含量,合理地提高血糖指数――训练中,通过运动量与强度的刺激,大量地消耗能量(包括糖),使血糖指数下降(控制在低限以内)――训练后,调节饮食,再增加糖的摄取量,贮存糖含量,提高血糖指数(正常值范围内)。如此循环反复,使运动员的训练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最终实现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目的。可以说,通过补充糖分,合理地提高运动员的血糖指数,是提高训练成绩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因为糖是人体三大能源中最佳的能源,运动员每天摄取的糖量,应达到总热量的55%,所以提高低血糖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必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适宜地对其进行科学的补糖,提高他们的血糖指数,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运动负荷以及有效地实现恢复。对此,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日常饮食的补糖(一日三餐),训练课前、中、后的补糖。因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补糖,所起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训练前补糖能够提高机体水和糖的储备;运动中补糖可以保证糖的及时供应,延缓疲劳发生;运动后补糖可消除疲劳快速恢复体力。笔者对上述四位运动员采取的具体补糖措施为:一日三餐要吃饱、吃好;平时多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如甘蔗、西瓜、香蕉等;训练课的前、中、后适时补充含糖饮料(如健身饮、活性肽,短跑组加服活性糖)。通过一段时间的补糖,他们基本上能够完成每次的训练计划,恢复情况趋于正常,运动成绩呈上升状态。

三、案例分析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培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老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节好的课,应是动与静、张与弛的结合.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从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难以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而台下则是“昏昏欲睡”,这就会出现“教者烦恼、学者苦恼”等现象.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重要. 没有学生的参与意识,数学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师教学,这样就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设一个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

环境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能使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对流.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因此,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剂、催化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

灵活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正

确、科学地评价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适时、适度,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我曾布置过这样一道作业题:已知A,B都是整式,且A=-3x2+5xy+6y2,B=4x2-5xy-2y2,试化简A+B. 一位名叫郝文的学生由于马虎,在化简A+B时,误将A+B看成A-B而得到错误结果-7x2+10xy+8y2. 我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同时根据他的错误改编了一道有价值的整式解答题:小一道数学题,即“……两个多项式A,B,B为-a2+3ab-0.5b2,试求A+B. ”小文误将A+B看成A-B,结果算出答案为-0.5a2-ab+b2. 试求A+B的正确答案. 你知道怎样解答吗?在讲解这道题时,我还向全班同学宣布,这道好题要归功于郝文同学,我是受他的启发才创造了这道佳题,在此向郝文同学表示感谢. 郝文同学非常感动,犯了错误,不仅没有挨批,还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那以后,郝文同学逐渐克服了马虎的习惯.

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位学生的每一进步. 对于“学困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并予以鼓励,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问题设置层次化,让每个学生都

能参与进来

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因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于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情境. 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参与的机会,为此,布置任务时,可分至少三个问题设置阶梯化,对“学困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对“优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各自完成. 当然,也可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梯度的综合题,如在进行中考复习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下面一道题:

(1)如图1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AE,BF交于点O,∠AOF=90°. 求证:BE=CF.

(2)如图2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点E,H,F,G分别在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EF=4. 求GH的长.

(3)已知点E,H,F,G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EF=4. 直接写出下列两题的答案:

①如图3所示,矩形ABCD由2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求GH的长;

②如图4所示,矩形ABCD由n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求GH的长(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对于“学困生”,我要求他们能解答问题(1),并力求解答问题(2);对于“中等生”,我要求在完成问题(1)(2)的基础上,尝试完成问题(3);对于“优等生”,我除了要求他们完成问题(1)(2),还让他们尽量完成问题(3).

这样可以让每位同学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到“我能行”,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发挥数学学科优势,经常开展数

学活动课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4

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学到其思维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便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 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转贴于

(2) 以形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5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陈旧,学生的学习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倡导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力推行减负增效的今天,必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新课改精神,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改进学习方式和增强学习能力的举措,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质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学会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不仅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探究教学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优化和提升,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识,这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要能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主动探索的方式来驱动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

4.主体教育的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一切便利的条件,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实践探索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活动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接受时,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外部刺激,创设问题情境。

2.变依赖学习为独立学习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事实上,当今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少讲精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学生能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变统一模式为遵从个性独特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因而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必定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创造空间,彻底抛弃那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带有梯度性;数学解题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作业布置必须具有梯度层次性和选择性。

4.变接受结论为体验过程学习

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由于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因此,重要的数学知识和结论难以获得。即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了知识和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因而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却不会思考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导致“高分低能”。而体验过程式学习强调身体性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调动所有的身体感官亲自经历,用心去感悟。

5.变回答问题为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桂林山水职业学院是2003年8月成立的民办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旅游英语、经贸、管理、艺术、机电六系及社科部,开设28个专业,在校生1600多人,招生来源主要是本地区,并面向河南,江西,四川等12个省。该院图书馆随着学院的成立而产生,至今拥有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4万种,有典藏、综合、文学三个库室,以及现刊、过刊和电子文献三个阅览室,占地1196m2,可同时容纳400多名读者。学院图书馆现有专职老师三名,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图书协会成员60人。笔者从开馆至今一直在图书馆工作,见证了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到自动、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并与七届图书协会将近300多名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与这些学生和诸多读者的交谈,以及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室的老师们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峻,寻找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有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习中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中所遇到的矛盾却常常给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本院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较本科和其他公办专科院校低,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不好,学习干劲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设专业都与技能和就业有关,开设的课程与高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不自觉,总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参加学院的文体活动异常积极,但却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学生逃课上网、打游戏或睡懒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屡见不鲜,考试、考核60分万岁,没有自律性和规划性。

(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本院当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城镇、独生子女所占比率较大,养尊处优的心理及大肆挥霍的行为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贫苦家庭孩子的节衣缩食形成鲜明对比,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

(三)恋爱中的矛盾。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因为其本身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恋爱与学习、事业的冲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友情的变形,成了当代高校心理学的突出问题。本院图书协会成员们对眼前“恋爱成风”的现象讨论时,“在学校太无聊,找个人做伴,度过三年漫漫岁月”是他们一致认可的观点,“别人都有异性朋友,整天出双入对的,让人看了羡慕”这样的思想,充分暴露了学生们不成熟的心灵和处世心态。有些学生,常因为异性朋友而向班主任请假不上课,或者干脆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恋”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严重者甚至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在学校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大多数学生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业的时间。由于大量的时间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求职择业中的矛盾。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笔者所在图书馆每年都招聘新生当管理员,每年也都送一批学生走向实习岗位,走向社会就业,而每年将近7月份时,都有学生过来咨询和诉苦,大多问题都是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符,学到的知识到就业单位派不上用场,更有学生对那些平时成绩及在校表现、领导印象都不如自己的人能轻而易举找到理想的工作耿耿于怀,不能理解。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种矛盾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配合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员,充分利用图书馆有关心理教育的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为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其实,书对一个人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在遭遇困境时,书有两种作用:一是直接激励你,教会你怎样看待和分析问题,怎样摆脱和走出困境;二是转移你的注意力,调节和减缓紧张情绪。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及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资源调配,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补充高品味的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各种著名人物传记等,以书疗伤,阅读教育,建立名副其实的“心理健康阅览室”。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高校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专题书展,读书报告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交流,阅读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分析报告,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自身对学生不构成“教育与被教育”这种心理压力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服务。对心理抑郁、缺乏足够自信心的学生,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学会”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让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和自信心;对创造能力较差的同学,图书馆可提供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的图书让他们阅读,还可以组织如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等活动,鼓励同学参与,以提高创造力。

(三)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馆员素质是指馆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稳定的品德,即馆员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它是馆员内在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也制约着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去对待本职工作。在图书馆,读者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强制受教育的感觉,对于图书馆员友好的引导,他们更易于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图书馆业务技能的图书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析利用者,更应是为提高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教育者。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图书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的目的。图书馆员除了应以其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外,还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安静、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让人静心,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调动图书协会积极性,广泛与读者沟通。图书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社团,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他们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协会在学生中的沟通作用,通过协会成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或疑惑,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法。

总之,图书馆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心理学授课老师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心理健康方面涌现出来的各类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经验,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经验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各种矛盾。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秀玲.关于在高校图书馆设立心理保健阅览室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