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 实战性学科竞赛 环境设计专业 实践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国家教育部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指出:本专业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契合得更为紧密。其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际项目的适时介入,深化的是设计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注重的是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积极孕育,突显的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础上实践动手能力的倾力打造,既可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可最有力地促使教学对象切实理解环境设计的本质与过程,继而全面提升教学对象的综合专业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实战”的实际项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现场调研、工程案例和学科竞赛等,它们各具特点和优势,不分伯仲,共同搭建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塑造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鲜明特色,也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本文仅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粗浅地谈谈笔者对“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所思。

一、“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是指学科竞赛本身也要真题实做,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每一项赛事具体的内容、方向和要求,以社会实际案例项目为选题对象进行创新设计,其成果除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以往的参赛过程中,院校学生确立的选题多来源于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的虚拟案例项目,这些选题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但由于缺乏真实的实践参与过程,本质上还没有彻底脱离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传统模式,以致很难产生真实可行的、极具专业水准的设计创作成果。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对目前院校学科竞赛参赛和推进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尝试是必要、可行的,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将教师主持、参与设计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或学校联盟企业把有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引入竞赛环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选题进行设计创作,从根本上增强学科竞赛的实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长期聘请极富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创作指导,从运行机制上为实战提供坚实保障,力求学生借助对实际案例的参与而获得第一手项目资料,切实理解环境设计本质与过程,系统把握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深入掌握环境设计施工方法与技巧,综合提升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拉近学生和行业市场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和发挥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竞赛是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通过建立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对原本单一、固化的教学活动产生多方面重大且深远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做到由学生向设计师蜕变,成为懂知识、有素质、具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加强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改进现有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实践训练方法、调整固有的教学计划、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不断加快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再次,从学校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推动学校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树立一流教育品牌。最后,从企业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提供崭新的合作途径和广阔的研发平台、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并借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推进目标

目标是出发点,同样也是落脚点。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下的实战性学科竞赛推进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串联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无限价值,发挥出其对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体阶段性目标内容如下:

目标一: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速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有机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目标二: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学习评价方式,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深刻把握行业发展和市场动向,并通过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目标三: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双向介入,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的实践环境、切实的技术支持、丰富的资金帮助、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导向,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标四: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参赛的成功经验推广至环境设计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目标五: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作品质量,高质完成学科竞赛创作任务,并力争获得竞赛项目奖项,借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和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目标六: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学生的设计创作成果加以转化,在行业市场中进行检测、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设计创作成果的商业价值,真正体现出产教研的一体化。

四、“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具有一定连续性,且较为复杂,每一个环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学科竞赛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赛前的动员组织和准备

多渠道广泛搜集和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在确定参加某一赛事后,教师要对赛事进行宣讲,具体分析赛事的主办机构、参赛规则和参赛要求,并着重指出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与企业协同制订参赛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并结合具体赛事为学生提供多个社会实际案例项目选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进行选择,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参赛选题项目设计创作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对参赛选题项目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客观了解项目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战设计创作,其中包括草图绘制、初步方案图绘制、最终方案图绘制等。双方指导教师要进行不定期的设计创作方案检查,通过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研讨,及时了解他们当前创作的进度,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难点等,不断引导学生对设计创作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和丰富。

(三)参赛设计创作方案论证

待学生完成参赛设计创作方案后,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论证,包括艺术性论证、审美性论证、实用性论证和应用性论证等几个方面。学生不但要对设计创作作品进行自我陈述,还要结合指导教师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进一步促使学生查找参赛设计创作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以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参赛设计创作作品。

(四)参赛设计创作作品成果转化

对于学生创作完成的优秀参赛作品除了要力争获奖外,还要积极地去实现成果的转化,即借助企业市场行为将参赛设计创作作品真正应用于实际,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也可以通过成果的转化过程而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进行对接,进一步了解装饰装修材料、掌握施工工艺、熟悉项目施工流程,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从业奠定牢固基础。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相关论文,项目编号:JG2014010578)

参考文献: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设计素描;现状;教学模式;改革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造型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素描”的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的“设计素描”教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模块,一是几何石膏体的训练,二是各种静物的训练,三是结合创意的素描训练,在创意素描的模块里面又分为联想、平面意向、解构、重构素描等。拿我们学院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里面,其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相同,都是以全因素素描的形式表达形,肌理,再加上一些拼凑的造型,完成“创意”“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以此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新教育的目标。目前国内可以购买到的有关“设计素描”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以这种模块完成编写。在这些模块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专业性而言,针对性并不强,由于专业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教学模式反而模糊了专业特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失去专业方向感。当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绘画基础的练习,老师和学生都片面的注重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学习素描的目的性,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空间意识的培养、质感的表达等显得至关重要。第一,空间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及空间形态进行的设计,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结构,都是体现环境设计的主要精髓,如果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缺失,往往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专业课学习时会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不足而使得设计任务无法按照预想中进行研究与表达;第二,质感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质感是材料的语言,比如木头、大理石、塑料、玻璃、金属、布艺等,这些都是建材市场常见的各种材料,环境设计师都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各种的设计表达,在这些设计表达中,设计师往往通过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表现出细微的差异,材质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在环境设计中,细微的质感也能体现作品的地域、人文、历史的情怀,或者是设计师个人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感的表达需要经过长期的细微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够表现出生动而细致的触感,甚至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专属质感,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不被历史埋没。这种对质感捕捉的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灵魂和内涵,还要有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需要在最早的基础教育中就需要介入和培养的。

二、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以应用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对专业的认识和方向不明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引入环境设计的相关实例,在讲解造型透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室内的床、柜、桌等物体来讲解,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石膏和静物为对象,而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室内的造型上去,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和应用技能相联系,也符合我校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想,通过室内图片案例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以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规范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以我们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我们学校素描课是68课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几何石膏、静物为主的训练模式,而是以室内设计装修案例的图片为例,在大屏幕中,先讲解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大概规范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以展示的图片为媒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规范学时内,按照要求画出室内一角,而室内一角是根据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来划定模块(图2-1,图2-2)。在68个学时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室内单体的画法,对物体的大致高度、宽度的确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造型能力、室内物体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能力,还对人体尺度有了一些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比起以往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更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素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今后进一步的专业教学打下了基础。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环境设计学是具有一个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科,在训练基础造型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意思维的训练,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除了日常的室内单体写生练习以外,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和造型原理将圆形、方形、不规则的几何形等进行空间的插接和转换,以此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要注意做好检查和评价,有效的教学监督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注重学科教学发展的时代性要突出课程的时代性,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以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比对和讲解,在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课外资源,将传统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做比较分析,探索分析空间的设计、材料的肌理、色彩的搭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将素描教学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去。5.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增加师生时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发现教师自身不足,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设置分值,这个评价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抗干,控制学生的行为。(2)学生之间互评这个评价机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3)学生评老师教师通过例如聚会、课后座谈会,网上交流平台、匿名留言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创想、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环境。这个评价机制不仅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平台+模块 环境设计专业 构建

引言

高校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不仅是教学方法与内容,课程体系亦是培养核心。环境设计作为上世纪8 0年代末以后才在高校兴起的专业,在人与环境关系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其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环境设计专业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构建“平台+模块”教育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依据与原则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指的是由平台课程教育和模块课程教育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其平台课程包括各种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如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课程等;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装饰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专业理论课程,如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室内设计原理、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环境工程学、材料学等等。这些平台课程如同框架,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在平台课程基础上,针对专业方向的不同而细分出来的课程群,为学生向不同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以平台课程为基础,以模块课程为辅助,符合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注重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创新型学生,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符合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于时代精神,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解决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现阶段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着眼于当代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提高课程的整体设计水平,以专业方向为导向,为社会提供实践型、创新型与专业型人才。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个性发展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未来事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二,全面发展原则。突破传统的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教育模式,树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思想,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并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其三,深化细化原则。打破原有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体系,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并在模块课程体系方面不断进行细化,使课程更充实,针对性更强,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总之,“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宗旨是以为社会培养更有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为根本,既要符合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针对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目标。

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通过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输入其中,从而达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目的。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平台课程的层次性,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拓展为三个不断递进、前后相继的层次,即公共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然后再通过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再加上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课程环节,实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其中,平台和模块课程中的必修课体现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性,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平台和模块课程中的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课,满足了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际需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课程。如果将前者比喻为框架,后者则是具体的充满个性装修的不同房间。前者课程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后者课程则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而灵活地变更,从而使课程体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课程模式。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形成了比过去更宽口径的课程群,具体地来说,公共教育平台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其必修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综合素质,而选修课程则满足学生跨学科需求,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环境设计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其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而设置,如一些当前社会热门的环境设计学科,如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必修课是与环境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充分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特征,其选修课则是学生选取与未来可能的职业相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必修课是在平台课程基础上的提高,适应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需要,选修课所占比例较高,紧贴学科和时代前沿,是为走向社会从事不同的环境设计职业的强化训练。

三、“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途径

要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实现“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构建,除了依托于学校条件进行构建以外,还必须采取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够真正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一,情景化途径。在“平台+模块”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入成功的环境艺术经典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鼓励学生直接走出课程置身于优秀的环境设计当中,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认知与提高。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环境设计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更能够因材施教。

第二,工作室途径。在高校构建更为完善的环境设计工作室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主要构建途径,它可以在不依赖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在高校自行构建完成“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目前,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的发展并不完善,主要局限于研究生教育当中,在本科、专科阶段则缺乏相应的工作室,因而,在高校中构建更多的适合于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以及专科学生学习的工作室是推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关键举措。工作室可以由环境设计专业的骨干教师组建,将学生直接纳入到工作室的项目设计团队当中,工作室导师直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并参与到各种设计项目以及竞赛当中。

最后,校企联合途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与相关的环境设计企业相联合,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构建途径,它突破了围墙式教学,使学生走出去,或使企业走进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双方实现了共赢的局面,使“平台+模块”课程教学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直接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性人才。特别是一些知名的环境设计企业,包括环境设计公司、机构等,拥有大型环境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够迅速提高技能,而为使校企联合模式更好进行,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与企业设计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雅丽.基于“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设计.2015(23)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5

环艺设计工作室制度就业模式一、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工作室的现状

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度已经很成熟,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大学等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最初工作室设立到现在和行业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实践性高级设计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多元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工作室制度在大的就业形势下,为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不会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同时用人单位也不会因不了解学生的实力而错过人才的招入,供需关系变得明确而有效。

二、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工作室设立的意义

1.了解行业的前沿,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授课依据

工作室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际设计项目外,还能与环艺设计相关行业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室运行模式完全按公司的工作流程进行教学,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有所侧重的进行训练,课堂和行业有机结合,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设计流程、设计施工、施工验收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有的放矢,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环境设计行业的各工作环节。同时,行业也可全面了解河北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整体水平,进行实际项目的跟进和一对一的指导,有效地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深入的引导。河北传媒学院工作室制度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摸索当中,我们和一些室内设计公司、环境设计公司等进行沟通探讨,寻求合作的契合点。力求通过教学和行业的综合培养,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相吻合。

学院在2013年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准备将专业课程的部分环节放入工作室中,或许刚开始时不会有实际的项目,但是我们可以将专业课的实践环节引入工作室,模拟实际项目进行教学,既弥补了实际项目的缺憾,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和合作单位形成默契将实践环节和培养模式有效结合。

2.通过行业规范指导学生专业技能为就业提供砝码

工作室制度是根据行业的需求,顺应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设计与制作的新型艺术人才的综合性模式。我们将环境设计专业的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小型城市景观等课程的实际操作部分放到工作室中完成。通过实际项目的培训和锻炼,使学生充分掌握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工作室制度将成为为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设计专门人才的保障机构。

工作室制度下的实训方式,有目的性地针对行业中的工作环节让学生置身设计公司的模式下,对实际工程项目从设计图纸绘制到设计实施,从和客户沟通到实地测量,从投标合同到施工竣工验收,我们都从实际项目策划、投标、合同、绘制、施工、验收等环节中亲身经历和体会,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增加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为毕业能顺利走向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

3.教学相长为高校的产、学、研提供了更好平台

将教学环节中的实践部分引入工作室后,通过实际项目专业教师和行业设计师的有机合作,会从实际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正面的影响。专业教师在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理论以及对实际项目的指导能力,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的目的。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行业中的优秀设计人才,对学生的行业互动提供更有利的指导保障,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行业交流和项目合作,专业教师收益最大的就是上课时不再拿别人的案例进行教学,完全可以把自己和设计公司的合作项目引入课堂,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再融于理论之中,深度、广度等都有明显的效果,由于信息量大,信息都是行业最前沿的,学生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课堂的学习效率,再加之我们请一线的设计师到课堂上来讲案例,对学生的设计表述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专业教师也可和设计师进行专业探讨,增强学术氛围。

三、工作室制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有利手段

通过工作室制度教学进行各种环境设计行业不同的工作环节,使专业教师在“教”中具有更前沿的行业信息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中充满渴求与激情,使师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心得,最终得到教学相长。

由于工作室具有开放性、仿真性、综合性等特点,可以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第一时间通过环境设计行业的设计骨干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学探讨及行业专业技能培训等,运行过程可以资源共享。在工作室实际操作的课程上,充分体现了和未来专业岗位群相对应的基本创意、设计、实施等方面仿真性特点,实际操作环节项目上尽可能地按环境设计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工作流程,真正做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采取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顺利走向岗位提供更好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以最短的时间融入项目工作之中。在仿真模拟中,把整个工作室的空间以公司的格局进行布置,从客观条件和硬件设施上让学生也能感受设计公司的运营模式,在这个仿真环境中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实际项目中,无论是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创作激情。同时在这样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为以后在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优秀环境设计案例范文6

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理念――“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在广义上,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包含导向设计、城市标志性人工构筑物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狭义的则主要是指视觉、听觉和嗅觉为媒介的城市导向设计、建筑内外环境导向设计等。环境信息传达设计专业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个很成熟的设计学科,国外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都开设这门课程。然而,我国设计教育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未及深入,相关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几近于无。

针对当前国内学术界在该课题研究上的缺失,赵先生大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赵郧安先生在这部教材中,开宗明义,明确指出编写本教材的三个目的:“提议在我国设计学术界创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这个学科,建立与国际同类学科相对应的学术体制,发展学科建设,促进本学科的国际交流;促进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界内设立环境信息传达设计专业科目,并在学术界、社会专业团体中展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在学术上积极开展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的研究,促进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各社会团体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事业的关注,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环境信息无障碍社会体制。”

为了达成上述三个目的,在广泛收集利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的编写力求以教材的形式出现,适应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精选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信息论为基本方法论,图文结合,论述精辟,是环境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和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相关人员使用的理想教材。

首先,本教材所研究的是空间信息环境,书中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结构安排合理得当,框架清晰明了。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是为人的空间移动等生活行为提供信息支援的学科,导向设计是本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书在第一章中论述了现代社会与城市空间信息环境,着重介绍环境信息传达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推衍探讨现代城市空间信息环境、城市空间信息环境与Sign、Sign的生物学意义以及Sign的功能;第二章详细列举了sign信息的四大载体和三大分类标准;第三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提出了sign的设计方法与表现方式,做到理论分析和案例展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论述了人与sign认知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残、智、障及老年人的sign设计,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五章主要研究了信息论的sign设计。教材在附录中还特别对日本的声音信息传达(Sound Sign)作了介绍,并附以大量的Sign优秀作品,图文并茂,使人在美的赏析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次,本教材的写作体现了著者精湛的理论深度。作者力争运用信息论等手法来发掘教材的理论深度。如在讨论我国城市信息环境问题――城市导向设施不足问题时,教材认为,一个城市导向信息的缺失,实际上就形成了城市环境中信息的“熵”,因为在信息论中,“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玻尔兹曼Baltzmann),是信息系统无秩序、无组织的指标。所以如果要消除城市环境中的熵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城市的必要导向信息,完善和优化城市导向系统的建设。在谈到视觉类标志的视认问题时教材提示:人是在移动过程和全天候条件下视认标志的,所以标志设计要便于人的快速解读。而解决快速解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信息论的冗余信息理论的应用,也就是要在标志设计中正确处理冗余信息与必要信息之间的关系,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必要信息的量,增加冗余信息的量,这样才能有效的增强标志的视认性。教材还认为,汉字的造型具有比其他语言文字更多的冗余信息量,所以汉字有着最优秀的视认性,特别适合作为标志文字使用。

再次,本教材还给我们提示了科学有效的城市和建筑导向设计的方法。例如教材提出了建筑导向系统的基本种类,诱导方式的基本型和它的衍生类型,为我们认识导向设计的本质特征、分析研究城市与建筑空间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帮助。在标志用材方面,教材强调要根据原材料的尺寸制定科学合理的“模数”关系,并通过模数关系来确定标志表示面的尺寸,这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取得标志外形的统一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使用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材耗。在标志表示面的构图设计上,教材还介绍了一个国外通用的方便快捷的方格构图法(Grid System)。

最后,以教材编写为导向是本书写作的最大特色。为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把握教材的精髓,本教材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内容上突出主干和重点,行到案例展示有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有实例佐证,在叙述风格上力求生动简洁、通俗易懂,着力突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设计方法与应用等主要教学内容。

总之,本教材涉及的领域和揭示的问题甚广。书中提出了在高等院校创设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建议;指出现代城市导向设计的脏、乱、差等不足之处;以及现在设计存在不规范,并呼吁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事业的关注。书名虽然是《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却几乎触及了当今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新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都有赖于我国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反映出我国设计教育界对创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迫切需求,也必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精品教材之一,不得不说这是赵先生对该领域的突出贡献。事实上,《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一书已经获得了高教出版社重点推广的书籍称呼,对这样一部高水准的学术专著来说可谓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