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矫正

人的一生中,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感觉到初中学生 “难教”。一些孩子往往会“消极反抗”,凡事都不太感兴趣;面对老师的问题,多半是用 “不知道”“随便”等作答;他们轻易地答应师长制定的规则,却又总是忘记而不去实践,给人一种“不负责任”或“光说不练”的印象。这些都是厌学情绪的表现。

厌学是初中生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从心理学上来看,厌学是指青少年消极地对待学习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消极对待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厌学和他的聪明与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笔者对一些厌学学生进行观察、问卷调查、走访等渐渐洞悉了他们的心理,也尝试着让部分学生进行了改变。下面,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一、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可到了初中阶段厌学心理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1)不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厌学。有些初中生个性强,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过分地追求高分,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可往往事与愿违,由于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一次次的失败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天长日久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过大的学习压力造成了厌学。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而学校和家长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少了,造成一些学生不会与人沟通,在遇到问题而苦恼时总是把它深埋在心里,时间长了就变得孤僻,甚至注意力涣散,从而导致厌学。

(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造成了厌学。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混日子的思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反应迟钝,这导致他们做什么事都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作业而抄,对读、识记的任务不能完成。天长日久,由于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成绩一步步下滑,他们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叛逆心理越来越严重,在家长和老师责备的时候,产生很强的对抗情绪,进而产生厌学。

(4)对事物的片面认识造成了厌学。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于表面,更多的是片面的认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历低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知识无用论毒害了他们,造成了厌学。

厌学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那怎样矫正呢?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

二、初中生厌学心理矫正策略

(1)教育学生认识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和学生聊天,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成长的需要,是丰富人生的需要,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新的思想观念,才能成长。理想的实现不能依靠幻想,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努力。学习不是单一为以后挣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更主要的是让自己未来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只有让初中生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此不再对学习产生困惑,产生犹豫。

(2)提醒学生认识自负危害,克服浮躁心理。不少的初中生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过分宠爱的原因所以就自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就让他们缺少朋友,在遇到问题或遭受失败的时候无法倾诉,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尤其是在成绩不够理想时,他们总觉得别人会嘲笑自己,所以就自暴自弃。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前途盲目,做任何事都缺乏思考和计划,学习时心神不定、缺乏主动、恒心及毅力。有些学生看到歌星能挣大钱,就盲目地想当歌星;看到作家受人崇拜,就想着当作家,整日浮想联翩,但又不愿付出行动。这就要让他们认识到为人处世要沉稳、含蓄,心平气和,不浮不躁,要谦虚,增强自我认识,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遇事时要善于思考,无论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3)帮助学生培养注意力,掌握学习方法。注意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那么他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可见培养注意力是多么重要。要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克服内外干扰,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要帮助那些用功但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一要多思考。二要学会质疑。三要学会发问。四要学会复习。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制订严谨的学习、复习计划。五要学会练习,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这样,才能逐步地提升学习成绩。

(4)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他们达到某一阶段目标时就夸奖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当自信心重回到他们身上,他们会渐渐摆脱厌学情绪。

当然,矫正学生的厌学心理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推开学习的大门,乐学、爱学,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取之不尽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的检验。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科学想象、科学推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启发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还要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例如: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

特别是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甚感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易拉罐的侧壁上不同高度处戳上3个孔,然后注入水,同学们看到3个孔中喷出的水柱远近不同,从而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增大。

二、 变单一实验方法为多种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涉及的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让他们采用相同的实验器材,相同的实验步骤,统一进行实验,这样虽便于教师的管理和组织,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对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认为,应该在同一实验目的下,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兴趣,并融合各方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到之处。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往往对有关密度实验问题困惑不解,我便带他们走进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

该实验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从常规方法到用弹簧测力计换掉天平,再到只用弹簧测力计均能达到实验目的,有的同学还想出了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做这个实验,效果也非常好。这种利用实验复习的方法创造了直观的环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变学校实验为社会实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

初中的学生是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拓展了视野,为此光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到社会、社区和家庭。

四、 变教师“单向教学”实验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即从“记忆的物理”转向“探究的物理”,从“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

物理实验教学恰好能较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步实验推理最终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五、变复杂实验为计算机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研究方法。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3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让许多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化学实验,也引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疑惑与好奇,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教学的第一步,通常都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老师结合一阶段的课程内容与学习任务,以实验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其中的化学原理与延伸变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但在大部分的演示实验教学中,老师大多采取自己演示讲解、学生听取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不会让学生参与操作。而这不仅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演示实验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明确了解其中的化学变化、体现演示教学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演示教学中,老师应该大胆地把老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结合起来,让老师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得以亲自跟随老师操作。且当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时,要让学生自主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而老师则在旁边适时地提出建议与指导即可。这样在不断的讨论与解决问题中,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散思维、大胆猜想求证,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的根本目的,又达到了演示实验加深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根本目的。

二、让学生探究验证实验

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现下大部分老师在初中化学验证实验教学中,都是采用“看课本―抄课本”,只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熟读教材的实验流程,然后再照搬实验得出结果,只要结果没问题就过关了。最后教出来的学生虽然在平时的使用与考试中没有问题,但却被扼杀了思考与创新的能力,充其量只是成了课本的复读机。因此老师在验证实验教学时,不妨将教材的验证流程化为学生的探究流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对实验的验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辅以化学学习与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创新的探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过程中辅以老师的提示与帮助,最后完成实验。如此下来,不仅能牢牢记住课本教材中验证实验的流程,更能知道为什么这个流程是效率最高、最能体现验证效果的原因,从而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了传统验证实验教学方法所不能的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老师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教学效果的素质教育的层次。

三、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由于受到实验场地、实验设备、防护措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无法实现对化学实验最完整、最清晰的过程与效果展示,也限制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想象与创新。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与使用,则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很大程度地突破这种限制。例如:“氯化汞受热分解”试验中,分子和原子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利用多媒体播放氯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氯气的动画过程,既突破了实验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全面的化学实验过程与效果,通过活灵活现的多媒体展示,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思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升教师素养

要做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在创新培养中做到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归根到底是要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全面的化学专业知识,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教学精神,才能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老师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知识储备,更新自我,才能达到最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人文科学,下至自然科学都是语文所涉及的范畴,可以说是一门集创新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在文学的世界中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浓重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联系实际的探究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训练。怎样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呢?需要教师设立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存在过多的压力,思路始终保持在一个愉悦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特别开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才敢于对原有的理论进行反向思考,才会标新立异,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扩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要把握住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方向,不能够偏离事实标准。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互动,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各抒己见,并且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跟随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设定,才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要与教师进行及时地讨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积极地接触学生的思想禁锢,对于偏离路线的思想及时地拉回正轨道中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形成。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探究开始的源头,只有学生对于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去主动地进行学习与研究,才会对于未知事物的结果有一种执着,然而这种执着就是推动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才会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后的探究中有所发现。语文是学生走上正确学习道路的基础,是学习好其他学科的基石,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思想。人的一切活动来源于大脑,任何的行为都取决于学生的思想变化,培养一个正确的学习思想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性思想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是当今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竞争能力,要想将自身培养成橐桓鋈面型人才,那么创新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到“实践”二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是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都是被认为是如此,但是这仅仅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部分,正确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的意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步。语文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能力不仅是指课外活动中的能力,还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力以及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课本后的习题也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部分,提高初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多个角度同时进行思考。

2.有针对性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对授课教师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只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应用到课堂中,最后传输到学生的大脑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趣味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制定与学生互动的项目,让学生能够踊跃发言,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还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注重这几项的主要原因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后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思维,具备独立思考事情的能力,以及具备选用正确语言的能力。而强化训练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为重点,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一方面,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制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堂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模拟现实中具体事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能够体会到不同于课堂中的活动模式,更多地与别人交流,全面增强自身素质。

三、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活中也扮演者不可忽略的角色,是学习生涯是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是反映民族灵魂核心的重要表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得到需求。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从最基础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是发展学生创新潜能的基础[1]。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以新型的教学模式相配合,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意识。对于综合性的语言学科而言,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网络。对理解力及记忆能力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在知识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通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自由选择擅长的学习内容,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学科的创新能力。

一、引入先进团队教学模式

TBL教学法又叫团队学习法。是指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组员间可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的正确引导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入如此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面对以往课堂上单一的教师授课的枯燥感。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间互信合作的创新精神意识。通过团队间不同的观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更深入的思考,并且主动去探究其结果,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激发出创新才能。团队创新学习模式,可以把繁重的文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化,具体化,生动化。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主导的关系。变为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的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学习中学语文知识。

二、多元化的课题安排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桥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也显得单调无趣。通过安排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缓解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产生的思维疲倦。内容上,加强与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及其重要意义,也能吸引擅长所涉及学科的同学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适当安排多媒体教学,生动详细的教书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和理解语文知识。进而掌握了基础,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新的创新思想。改善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环境,引导学生思维的灵动性,更容易激发出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创新才能。

三、灵活的考察方式

试卷考察是学校对学生掌握能力的常规考察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验收标准。传统的考试通常会让学生倍感压力,造成了一种,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错误学习观念[2]。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不仅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想,更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产生厌恶感。甚至是造成被动学习,放弃学习的现象。学校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考察是督促学习的必要措施之一。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试卷考查方式又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试卷考察方式,才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增加非笔试环节的考察方式,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状况,课堂的学习状态作为综合成绩的一部分。也可以对有特殊学习成果额同学给予成绩加分措施等。这样,学生在面对严格的考试选拔不再认为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对学习能力的自我展示。更能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的创新素质。

四、总结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创新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这不仅需要教师,学生间的配合,更需要学校提供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正确正握教育改革的方向,针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优化,改善教学的资源及教学设施,为培养全面新型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多角度,多方面审视教学成果,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足及时改正,注重学生,教师间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做到实时教学,实时创新,实时改革。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全面推荐素质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好提高自我修养,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发掘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优化语文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初中生厌学心理教育范文6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不开口”或词不达意的现象让执教者很头痛。尤其在一些处于典型的城乡交界地带的初中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别较大,导致课堂上教师“拉不动”的情况更加严重。这时上课教师的感觉就像“老虎吃蚊子——无处下嘴”,有劲使不出。这时如果把学生比喻成一团棉花,那这时老师就像在和棉花打架。教师情绪很难保持高涨,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把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变成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做人的参与性课堂,所以如何让学生“敢言”、 “多言”、“能言”,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敢言 多言 能言

吕叔湘先生有言:“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①说的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语文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在课堂上被“标准答案”所牵绊,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毫无疑问,教师的垄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不开口”或“不会说”的最大诱因。所以,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下面几点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言”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②这一点可以化用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经过六年的课堂实践,我切身感到了给学生自由、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赏识教育的教育重要性。我觉得,教师不应再在高高在上的“师表”光环里洋洋自得,而是要放下“身段”,成为学生最真挚的朋友,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学生人人能感觉到“我能”、“我行”、“我会”,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我在课堂上坚持用“我们”替代“你们”,这样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开口”、“不会说”者在心理上比较放松,容易提出问题。毫无疑问,欢声笑语的课堂比“一脸死相”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也更会得到学生的喜欢。

同事的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斑羚飞渡》也印证了我这个观点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没有往常公开课的矫揉造作、连篇累牍、花里胡哨,教师只设计了两个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了主动性。整堂课真的做到了畅所欲言!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学生回答问题踊跃并很有独创性。我了解到这位老师平时对待学生非常和蔼,学生很喜欢她,在课堂上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她非常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堂上频繁使用“太棒了!”“大家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之类鼓励性的语言,扫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调节了课堂气氛,确实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看得出来,她的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熏陶,在课堂上都能放得开,确实做到了“敢言”。

我想,要改变学生语文课堂上“不开口”、“不会说”的现象,必须让他们“敢言”。敢想,敢说,这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素。执教者万万不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想。如果双眼紧紧盯着教学参考书,完全看不到学生的灵气,那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只有一种表现,那就是三缄其口。

二、“胸中有书,眼中有人”③,鼓励学生“多言”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④,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时刻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环节是有趣味的,自己的发言是有意义的,而非呆板的说教、照本宣科的沉闷和抄抄写写的无聊,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言”、“多言”。

“学高为师”,我认为相对于其余学科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语讲如果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么他必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口吐莲花”,我想他的学生的发言一定会让人惊喜连连。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做到“胸中有书”,更要“眼中有人”,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准。要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比如有教师讲《羚羊木雕》,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和文中角色是同龄人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时空穿越”——扮演文中角色,体会作者心理变化。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使得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对于文章情感的体验非常到位、丰富,自然会“多说”。

三、多管齐下,长期坚持,让学生“能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我认为,要是能把学生的“能言”能力培养好,可以说就找到了一条实现“发现式学习”的捷径。

在执教过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小组合作、演讲、比赛、材料收集、自己制作课件等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并且设法形成长效机制,让学生把这些好的做法形成习惯。我一直坚持三分钟演讲、单元活动和话剧编排等,还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贯穿于课堂当中。长期的坚持,使得学生不仅会与文本“对话”,更会和老师、同学对话。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地得到鼓励,不断地得到支持性的建议。在三分钟演讲中,我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演讲稿先让小组组员讨论、修改,在课堂上演讲结束后,又会让学生自己找同学进行点评,指出优点,提出意见;在话剧表演中,都是选用不同层面的学生,自行排练,初具规模后才邀请老师进行观摩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学生们更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不谋而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

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⑤我想,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多参与,才能使学生“言”得多,“言”得丰富,“言”得有血有肉。

当然,语言能力的培养基于高尚理智的情感。我想,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持之以恒,不光会使自己的课堂“香飘满室”,更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乃至其心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杜威认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⑥我想,如果一个初中的孩子能接受到三年的全方位参与式语文课堂的教育,他肯定会“久入兰芝之室而不闻其香”,那些高尚的情感、伟大的情怀都会蕴含在他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中,而这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其余科目又是多么重要!

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部分学生已习惯用漠视态度对待学习。在教学中课堂是龙头,所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他们“敢言”、“多言”、“能言”,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及探索。

参考文献

[1][3]《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86、6页

[2]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