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1

力培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

重要的基础课程, 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专业还是今后

从事专业工作,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它承载着培养

学生形成适合其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

的任务。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接受知

识能力弱,对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大多数学生普通话

不标准,文字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他们把写作任务当

成凑字数,即使有一定的内容,也往往思路混乱,辞不达

意。在实际教学安排过程中还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

现象,直接导致语文教学课时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教

学效率不高,教材利用率低的状况,语文教学目标与任

务难以完成,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

效果差。

模块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学

模式,该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的特点。模块

化教学设计要求体现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知识的应

用,它根据培养目标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

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就业的实

际要求。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独立工作

能力、协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模

式。中职语文实现模块化教学对有效解决目前中职语

文教学与专业脱节或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

无疑将起到较好的作用。为了行之有效地改变目前的状

况,切实使中职语文教学满足市场需求,使语文教学渗入

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使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

高,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专业

联系,推进与专业密切结合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式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职业岗位在不断

变化,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受雇人员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信息处理、语言理

解等能力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课

程的内容选择设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职业岗

位需求为目标,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兼顾专业教育的

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找准与专业知

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语文教学模

式,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融合。科学确定课

程内容:一是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

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内容;二是增补与

专业相关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联系的内容;三

是提高文化素养,健全人格、感受审美愉悦的综合素质

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

性,将教学内容及教材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知识模

块、应用文写作模块、文学阅读欣赏模块,以期学生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

整体发展。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普通话

和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业时的口语交际的需

要。应用文写作,主要是通过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

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从

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精品

范文的讲解分析,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学

生表达、阅读、写作等职业语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增

强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交际应酬的能力,引导

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文思想、职业素质,

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

内课外资源,结合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加强常用字、书写、听说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模块训

由于地域差异,来自全区各地的大多数学生使用

方言,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学生方言很重。我们针对学

习普通话的难点,指导学生克服方言影响,从平时交流

练习做起,开展普通话训练,养成学生使用普通话的良

好习惯。加强对学生听话能力、实践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过即席发言、讨论、演讲、辩论、自荐、求职应聘等口

语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的能

力。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得

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表达清楚、言之有物,锻

炼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职业语境

的表达需要,切实把教学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学生

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优雅得体的举止和风度,以期

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2.应用文写作模块训练

把应用文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模块, 强化适合职教

特色的实用性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训练。我们把应用文

写作模块分为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两个子模块。专业写

作模块是教学的重点,从学生专业课程的角度,强化与

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如机电一体化专业

主要学会写任务书、计划书、报告书、产品说明书等;会

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

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

同等;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强

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并且创造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

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

的兴趣。

3.文学阅读鉴赏模块

文学阅读鉴赏模块是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作品,从

审美、艺术、文化的层面去阅读鉴赏作品价值的课堂结

构模块。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典型课文的阅读教

学进行。如果语文基础知识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

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那么进入阅读教学

后,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厌烦感自然会减少或消失。这样,

随着教学与训练的进行,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得

到提高;另一方面, 通过讲授文质兼备的名篇,以充分发

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扎实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通

过阅读鉴赏教学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如财

会、商贸专业的学生根据本专业语言准确性的需要和撰

写财务分析报告、签订商贸合同的需要,安排以说明文、

应用文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旅游专业的学生根据了

解和介绍风景名胜的需要,安排以游记类文章为阅读教

学重点,同时教师在深入讲解剖析作品及作品人物形象

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通过语文模块化教学实践,把教学的重点与

学生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

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切合了学

生的实际,又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了素质与能力提高的过

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学习的能

力,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2

热词:凡尔纳 莫言 引进来 走出去 翻译出版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一直以来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1957-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大规模地出版了“凡尔纳选集”,如范希衡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曾觉之译的《海底两万里》,联星译的《地心游记》和《蓓根的五亿法郎》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不仅将已出版的“凡尔纳选集”全部重印,还组织译者翻译了当时来不及出版的十余部凡尔纳名作,成套出售。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次经典再造“凡尔纳选集”。至今,不少读者在收集凡尔纳作品时仍会说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好。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我的高密》和《学习蒲松龄》也一度热卖,广受读者好评。

然而,是否翻译出版的作品都能像凡尔纳作品一样让经典变为流行,让流行变为流传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能否在褒扬声中实现“飞跃”,持久获得出版市场的成功?笔者认为,这还是要回头来看我们的翻译出版市场。

翻译出版的现状与问题

据《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引进图书16625种,输出图书7305种,总计23930种,图书的翻译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集中体现在政经图书和文学图书的翻译出版。这也促使我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上反思翻译出版。

从“引进来”的角度看,我国翻译出版信息渠道不畅通,质量上良莠不齐。日前,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大多是从版权公司获取相关信息,选书、报价、竞价。这种模式自然就会出现人荐书和编辑需求不对接的现象,会出现哄抢版权、天价版权的现象。加上,国际上通行的版权购买年限是7-10年,在中国通常会是5年。因此,有的出版社为了规避高成本的翻译出版,会另辟蹊径引进一些图书,会追求翻译上的“短、平、快”,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选书水准上的失误、出现低质量的译著。

从“走出去”的角度看,我国翻译出版比重仍偏低。中国外文局黄友义曾指出:“我国从事专业外语翻译的工作人员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及政府工作部门。中国真正合格的‘中译外’人才不足百人,缺少‘中译外’的人才,将导致文化上的‘逆差’。”据《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存在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差额是9320种。

翻译出版的发展与举措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曾将传播过程归纳为五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传播效果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而要取得传播效果,传播内容和形式必须在受众身上起作用。

翻译出版的关键在于对双方文化意识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的熟知和把握,也就是要用对方熟知的言语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的国际传播。

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图书对外推广扶持力度,如“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之窗”“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图书专项基金。笔者认为,双方出版社只有做到五个“好”,才能促进翻译出版的发展。

1.培养好优秀的版权人。对双方出版社来讲,一个优秀的版权人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最佳匹配双方资源。从专业能力上看,一个优秀的版权人,要熟知引进国及输出国的出版政策和原则,要结合引进国近期的图书市场走向、动态分析、客户需求等方面向输出国寻找合适的图书资源,并将相关图书的信息资源整理成引进国语言,如获奖情况、版权销售情况、在输出国的发行销售情况、专家意见、知名媒体评价等,进而向引进国目标出版社推荐与其需求匹配的图书。

2.以文学翻译和实用翻译并重的思想培养好翻译人才。作家刘震云曾说:“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而世界文学却已经走向了中国。”如果没有陈安娜和葛浩文的成功翻译,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在瑞典出版的三本书,陈安娜是莫言文学作品的瑞典文翻译,葛浩文则是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一个好的译者至少要掌握两种语言,一个用来分析,一个用来表达,而最重要的还是母语,要真正地融会贯通两种语言,并达到语言欣赏的层面。为此,出版社要充分利用好老中青的翻译人才,提高译者水平:年轻译者要加倍努力,增加实践环节;中年译者应特别看重选题,慎重地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文本,对新的写作风格要尽快地熟悉和把握;老年译者,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把精力放在那些还缺少译本的经典著作上,填补那些应该填补的空白。同时,出版社还需要吸引具有良好外文功底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译者队伍。

3.搭建好著作权交流的平台。除了各国际书展上的版权贸易外,双方出版社应关注对方国家所举办的文学研讨会,加强文化交流,引进和输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翻译作品。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先后以合资、独资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培生、剑桥等优秀的国外出版社也逐渐注重和打入中国出版市场。

以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例,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7年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出版界从商业意义上投资海外的第一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图书,大型视觉艺术画册《中国》《》被国际出版界评价为截至目前所见过的最具震撼力、质量最好的反映中国的出版物,创下了同类画册的全球销量之最,成为同类书籍中无可比拟的精品力作;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推出的《中国园林艺术》与《最美的中国古典绘画》在国际书展中表现出色,和著名的美国兰登书屋、法国C&M以及意大利Modadori出版社合作,全球同步发行了中文版、英文版、北美英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和俄文版等版本,是中国出版走出去中的优秀案例和标志性产品。

4.规范好翻译出版的相关制度。各国都在不断健全与翻译出版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行业规范,为翻译出版活动的有序进行和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如国家翻译标准规范、翻译资格认证、外语和翻译人才培养标准等。为保质保量地促进翻译出版,双方出版社在各国政策下也可出台本社的翻译出版制度,如开展相应的外语教育和翻译教育规划,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培养具有汉外文化翻译应用能力的翻译专门人才,建设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汉外翻译人才队伍;建立翻译监督和评估机制,鼓励发表客观的图书翻译评论;改革翻译稿酬制度等。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3

国内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状况为:我国于1990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初次被列为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其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计算机软件;1991年6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被给予了专门的保护,其第二条规定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随后,2001年9月《著作权法》被修订以满足软件保护的需求;为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相一致,2001年12月我国修订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年2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自此,著作权法(版权法)成为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方式。

2我国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目前立法对知识产权保护不理想

目前,我国主要以著作权法(版权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但是,著作权法主要用于保护以文字形式体现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以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等作为辅助保护方式。然而,专利法主要用于保护新的技术方案或新的设计,商业秘密法则主要用于保护需要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2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滞后现象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历经了从数值到非数值计算,从机器语言到高级语言编程,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过程。从计算机出现到现今,计算机软件发展非常迅速,其开发技术往往在短时期内可以发生重大的变化。而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立法为2002年2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滞后。

3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3.1软件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智力创造成果

软件生命周期定义为:计算机软件从开始计划开发到最后终止使用的整个存在阶段。按软件工程角度分阶段,软件的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构成,每个时期又由多个子时期构成。每个时期的阶段性成果都不一样,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可行性分析报告、总体设计文档等。这些成果都是计算机软件中智力成果的表现,在某一程度上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但由于每一成果所包含的劳动和价值程度不同,则对其知识产权的预期也有所区别。

3.2每一时期成果存在形式

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内,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档,图表,代码等等。若是深入分析,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所以针对多种成果制定具体的保护形式,对于形成理想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至关重要。

3.3合理保护智力成果方式

成果的不同,其劳动和价值也不同,对于软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成果,制定合理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很有必要。建议从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内外软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和条约,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的特点,从而形成合理且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或机制。

4结语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厌学;语文;对策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十二年的学习生涯中,语文一直陪伴着学生成长。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很容易,或者语文学与不学没差别。到了高中阶段,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学生出现了厌倦的状态。我所任教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比较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语文课堂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厌学的学生按照语文成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厌学情绪最严重的、成绩最低的那部分学生

他们似乎对高中的课程都不感兴趣,觉得学什么都学不会,听什么都听不懂。所以,一上课就打瞌睡,不让趴桌子,他就坐着睡;不让睡就说话,干扰课堂纪律,前后左右总能聊得不亦乐乎;不让睡觉,又不让说话,他就开始“打坐”,双目无神,两眼空词,好像什么都没想,又好像在思考着重大的人生课题。

2.厌学情绪化的、成绩中等的那部分学生

他们听课,但不认真,专注力不集中,上课开始十五分钟听得非常认真,十五到二十分钟之后就开始溜号,老师一提醒他,他就回过神来继续听课。有时,这部分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化严重,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是很有原则的一类人,他们的原则就三个字:看心情。这类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一定的语感,有一定的阅读见解。他们往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只是缺乏耐心。

3.厌学情绪偶尔化、成绩最高的那部分学生

他们知道学习的意义,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他们会根据老师讲课的内容,决定自己听与不听。因为他们认为语文不像数理化,一个环节落下,再衔接会很困难。所以,有时他们会在语文课上做其他科的作业。

二、应对策略

针对我所观察到的这些学生厌学语文的状况,根据我从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在面对以上这三种类型学生的厌学状况时,我总结了一些应对的方法。

1.委以重任,给予信心

针对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我的方法是让他们做我的课代表。很多老师在选课代表的时候,都会选择该学科成绩最好的那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可以帮助老师给成绩差的学生补习,可以当老师的小助教给全班同学讲题,可以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我正是看到一个课代表可以比其他同学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与老师接触这一点,才发现这正是一个可以改变那些学生厌学的机会,让这一类型的学生当课代表,使其从中受到鼓励。

肯定与赞扬是每个学生所渴求的,关注与鼓励都是每个学生所期许的。所以,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得到关注和赞美的机会,他们就如得到灌溉的嫩苗,茁壮成长。

2.贴近生活,化繁为简

第二种类型的厌学学生,他们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同时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对能贴近他们生活的、新鲜的事情很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适时地找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恰当的切入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的方法是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做新闻小评议,结合前一天的时事要闻,挑选与当堂课内容相关的新闻素材,让学生对新闻进行评议,当有不同见解时,可以进行简短的辩论。在高考题型的语言表达题中就有一个题为新闻评述,这样,既结合了考点,又联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并不是远离生活,毫无实际效用的。

3.拓展知识,文史合一

第三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不是不想听课,而是他们想听到更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他们更渴望了解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因为凭借他们的知识水平,自学的能力还是可以的,课前他们会自行阅读书本上已有的知识、相关练习册和教材全解中关于课文的解析。他们自学之后,很多知识已经吸收,那么,课堂上,老师要是还重复他们已知的内容,他们自然觉得无用,认为会浪费时间,这时,他们就把语文课当成了自习课,做其他科作业。所以,针对这类学生,我会在课前备课时,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知识,既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文章背景、人物形象,同时又对学生展开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鼓励他们阅读史书,感悟经典。

其实,要想真正改变学生厌学语文的状况,绝不仅仅是一两种方法、一两天就能做到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同一层次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差异,所以,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主角,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收获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艳.高中生厌学语文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7).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武汉高校 文学史课程 作品阅读

一.研究综述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p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o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注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o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o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p文学形式p文学思潮p文学流派产生p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p沿革嬗变的规律o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p社会因素(政治p经济p军事p哲学p宗教p道德p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p影响的关系o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

文学史课程一直是大学文科专业的基础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们,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纷繁社会,对各种信息的短时获取成为90后大学生的共性,在行为习惯、阅读兴趣、学习目标和计划等方面有着个性选择,将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除了部分学生对文学本身有着极高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抱有求职、考试等其他趋利性目的,缺乏对学术的专业追求,甚至对风靡一时的文化快餐不加选择,盲目追逐,这对于中文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文学史课程学习造成了很大阻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作为基础学科的文学史课程日益受到冷落。由于各种公共课、通识课增加,加上双休日等因素,各高校文学史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校园的人文精神受到冷落,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趋势。

综上,当前文学史课堂面临文学史与文学作品教习不对等状态,即教与学不相长的问题。这并非不可解决,要求师生共同努力以实现文学史课堂教授与学生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为目标。

二.调查结果

通过在武汉各大高校――武大、华师、华科、湖北大学等做了一系列问卷、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文学史课程与作品阅读间存在着问题――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习读不对等。

就学生来说,大学的象牙塔让很多刚刚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的大学生变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一方面让学生基于兴趣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但另一方面也让缺乏方向性的学生限于盲目被动地接受。

为了提出具体数据,我们针对武汉高校文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种类,数量,方法,深度),对于文学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对于文学史课堂准备情况,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史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我们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阅读情况不容乐观。精读文学史经典作品的人仅占3.125%,而且这类精读是建立在文本篇幅较短,难度较小的基础上。除此以外,70%左右的学生都是大致浏览了解作品,不做深究。;而在没有时间阅读时,学生会挑选部分选文或浏览教材上对作品的简单注解。9%的学生几乎不读作品。

学生阅读主要以自己感兴趣的为主,对老师课上介绍的知识能够理解此外,学生更为喜欢读小说故事类的作品,对理论类等难啃书籍缺乏动力。

由于上述现实情况,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面是比较狭窄和集中的。

按照读者类型、读者系别以年度热门借阅数据为起点,深入观察书与书之间的借阅关系,我们调查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书籍借阅情况。2013-2014年度,文学院师生借阅古代文学为12.5%。且书目为《中国古代文学选读复习指要》,非原著,为节选类复习应试书目;现当代文学作品为62.5%,大多为小说作品,部分为散文或评论杂文集;外国文学为18.75%,有一本为理论著作,其余为小说或故事作品。细化到文学院本科生,2013-2014年度,中国现当代文学占到56.25%,古代文学借阅达到25%,外国文学借阅为6.25%。理论类阅读量达到了37.5%,比起往年,有所增长。而文学作品类则仍以小说为主,辅以散文杂文以及文学史刊物和书籍。

综上数据分析,文学史作品是文学类书籍的大部头,同时现当代作品一枝独秀,全部读者中,青春类当代小说数量很多,但在文学专业学生中几乎没有,所借阅(收藏)书籍多以专业课研究和理论书籍居多,这反映了文学专业学生的借阅目的的专业性,同时不乏功利性(多应考类)。

就教师来说,多数老师不太清楚学生的阅读情况,且急于了解目前的阅读状况。还有一部分老师则了解学生的相关阅读情况,因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增进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但是如何处理学生阅读现状与教学方法是否相适应的问题,仍需要从老师入手,了解目前文学史教学模式、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的教学模式。如:

教师备课情况。我们针对性的对高校文学史教学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备课的实际情况,教师对所教授作品了解程度,发现备课的实际情况大大影响到了文学史作品讲解的比例。有的老师备课的依据主要来自教科书,有的来自自己的科研领域,有的则是来自文学文本。

教师上课时作品的选择。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初步确定大部分学生喜爱阅读小说故事类,较少部分的学生仅仅是课前翻阅相关作品,主要以自己感兴趣的为主。通过对老师作品讲解的选择,我们发现以作品来切入课程,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以串线式的讲述切入,学生对作品的关注会少一些,转而关注文学在某一阶段的发展史论。

教师对学生水平了解程度。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却没有明确的方向。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制定书单或者阅读进度,有的即使了解,也会给予学生选择阅读的自由空间。

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究,通过广泛的了解武汉各高校文学史教学模式,我们了解到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在文学史课程中仍占主要模式,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了讨论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根据实地走访课堂的效果看来,小组讨论式教学并非带来学生对作品的重视,反而难以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各自为阵。

根据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访谈,我们也可以从中比较,寻找其中的衔接点和间隙,使文学史课程与学生的阅读有机结合。

三.分析与建议

基于一系列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教与学上的差距,并且是由现实的客观与主观原因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与厌”的阅读态度

生,指生疏,即学生对学习的作品生疏。这里分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曾经阅读过作品,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熟悉;一种情况是从来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或其他方式的介绍有所了解,却自以为熟悉。还有一种情况是读过,却没完整地读过,熟悉文学史对作品的评价,知道作品好在哪里,却不知道作品为什么好。应该说,这几种情况在文学史教学中是很正常的事,但现在在教学中却面临越来越尴尬的境地,学生自以为对作品已经有所了解,不肯认真地再去阅读,只是停留于对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外界评判上,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厌,指厌倦,即学生不愿意阅读作品。学生学习文学史却不愿读作品,即使是指定的必读作品,原因是当代90后大学生面临纷扰信息量,缺乏对经典作品价值的慎重衡量,阅读时易产生疲倦劳累之感,因而无法沉潜下心来阅读学习,这尤其体现在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学习上,很多学生对四大名著和国内外经典名著没有阅读过。相反对于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化快餐(如微博段子、杂志短文或帖子)等乐此不疲,轻松娱乐的小说故事等成了学生的最爱。因此,“生”与“厌”是现在文学史作品习读中面临的普遍困境。

其中造成困境的最大原因就是对文学史相关作品的忽视,阅读数量少,程度浅,课堂效率低下,对文学史知识的准备不足造成“吸收”不利。同时,高中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造成只读教材课文,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和对文学史的脉络了解;此外,阅历不够丰富,对文学作品没有充分的文学史感悟,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当前阅读最大障碍和解决的关键就是学生自己。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阅读过少,老师也无能为力。但绝大多数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但缺乏足够的动力,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会阅读,而且阅读更基于兴趣。

同时调查也发现,调查对象中非师范生相对于中文师范的学生,目标更加明确,为了科研或者考研,学习阅读会有更多的自觉性。

2.“史与论”的艰难选择

同时,文学史课堂一直以来的“史论之争”问题更加凸显。在文学教学中,“史”就是作家作品,“论”就是史实叙述。“史实叙述与作家作品”的关系和比例也始终没有定论,有的偏重于“以史带论”,有的偏重于“以论带史”。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无法回避讲解作品的问题。而许多大学教师则对学生的阅读作品情况不了解,导致老师无法从学生立场上讲授,而只能被动地按照课程安排讲授,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文学史相关作品的阅读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也成为了大学教师值得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在对文学院老师的调查结果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学史作品的不甚了解现象比较明显。同时,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先讲史,不讲史不能扩大眼界,等于在重复中学的课程;也有人认为,应该先讲作家作品,不了解和熟悉作家作品,不能真正学好文学史。但不管是先讲还是后讲史,一部文学史怎么也离不开作家作品论,但作家作品在一部文学史著作中占多大比例,却很不相同。而且,一部文学史著作与一门文学史课程在处理“史与论”的比例时也是很不相同的。当面临学生对经典作品普遍存在着“生与厌”的难题时,无论是“以史带论”,还是“以论带史”,都无法回避讲解作品的问题。因此,如何把握文学作品与史实讲叙的关系是一个艰难选择。

当然这一差距是可以弥合的。根据大量材料分析,我们也提出了对文学史课程建议的大胆假设:

1.学生重在课外:充分阅读文学作品

精读与泛读的结合,精读在于对文学经典名著的钻研型阅读,不仅在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最好做一些具有科研性和学术性的思考,而泛读则是重在了解作品概况,掌握更多信息,以拓宽视野;重视经典的阅读;随年级增加,多涉猎理论类书籍,增强学术修养;利用班团组织读书交流会和播放相关作品的影音资料;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要树立自己的文学观点,不偏听偏信,自觉做感悟性的点评、摘抄和感想。

2.教师重在课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积极了解学生课堂阅读情况,可将读书效果作为考核方式,针对作品写书评;培养学生原典阅读和归类阅读能力:注重对原著经典的赏析,注重对每种作品的归类;不要求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一要求不切实际), 但要求学生在听课后, 弥补上他们应该阅读的部分作品。

课堂作业可以适当加大学生参与比例,以文本分析或评论性小文章的形式完成, 题目设置与阅读文本相关, 教师进行评讲、答疑。在寒暑假等布置阅读作业。

师生间可以充分“交心”,在课内外交流反馈关于知识点,作品解析等与文学史课堂有关的问题。

文学史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作品阅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本研究将着力于对文学史课堂存在的这一鲜明问题展开调查,就怎样搭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二者之间的桥梁,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平衡和互补分析原因,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本研究可为弥合教学中出现的差距,为我校乃至其他院校中文系文学史课堂带来有益的改建议和意见,促进学生提升文学史学习兴趣并为之做足准备,巩固扎实文学史学习,为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求职奠定基础,尽量改善“成绩奇高却对作品不甚了解”的尴尬局面。同时,这一研究立足于师生的双向调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堂的反馈情况,以及可供参考的教学建议,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了解文学史,达成一种师生双赢的优质高效文学史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藤井省三:《日本人对现代中国的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阅读史》,《扬子江评论》2010年4期。

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期。

3.祝亚峰、孙晓:《中文系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报告》,《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文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6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2006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7.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8.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9.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10.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11.编辑印发6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6年年鉴》。

12.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13.举办2006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版权所有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1.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2.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4.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